卷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仁人心也節 翼注曰首節兩人字最見仁義切于人身意葛屺瞻曰仁為善之長并禮義知信俱可該得又抽出義來雲人路如夫子雲複禮為仁便将禮為仁用孟子平日論事俱以仁義并言便将義為仁用如陽明緻良知又重在知可見個個字俱可提得注仁則其生之性此以心之徳言大全朱子謂生之性便是愛之理者葢謂愛之理亦是生之性耳非正解本文也 樂天齋翼注曰義人路将此恻隠之心行而宜之何等坦平豈不是路外此皆荊棘坑塹非人着足之地矣
舍其路而弗由兩節 二句隻平説為是與首節一例須知舍其路句亦有知字在内又須知此數知字
猶淺隻如大學知所先後之知 張彥陵曰放心加一不知求三字便見人心放逸都從昏昧不覺來看來這一知字便是求放心的機括 此節大全朱氏公遷説殊不妥葢所謂輕與惰者皆當兼自暴自棄皆是不肯居仁由義皆是不能求放心公遷分配得不是
學問之道無他節 翼注曰此放字是無形之放葢天理是心之本體離了本體便是放猶俗雲走作了也放不是放在身外求亦不是向外尋求迷則千裡覺則見在 方孟旋曰放非専馳鹜之謂求非専操存之謂若不識本來面目求即是放若識得時甯獨操存是收即放下亦是收 湯霍林曰求放心之功有三未放而守之此存養之學問将放而防之此慎獨之學問既放而挽之此善反之學問如此方説得工夫全 大慧師曰要須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内不放出則是内心無喘外不放入即是外息諸縁 鶴林玉露曰孟子言求放心而康節邵子曰心要能放二者天淵懸絶葢放心者自放也心放者吾能放也【大全朱子亦有此意】衆人之心易放聖賢之心能放易放者流蕩能放者開辟流蕩者失其本心開辟者全其本心翼注曰放字病痛有粗細極言之一念少差即謂之放終食不違乃深于求兼靜存動察言 按翼注最是朱氏公遷謂操存是存養求放心是省察誤矣或謂求放心愈求則愈昏亂如何朱子曰即求者便是你心也知求則心在矣此心不待尋求即覺其失處即心何更求為孟子説求放心求字是遲了 聖賢功夫原有當下即了的有終身做不了的朱子固未嘗偏執也専以此為朱子晚年定論亦誤矣 附淺説曰學問之道對學問之事説道要也學問之道是中庸尊徳性工夫學問之事是中庸道問學工夫按勉齋已謂學問之道固非一端矣淺説殊穿鑿
大注特将事字代道字耳非以事字與道字對説也朱子小注謂放心不收則何者為學問思辨存疑
謂此説不是是矣存疑又謂大注能求放心則氣質清明雲雲亦是小注意思則誤大注之意蒙引解得好 蒙引及朱氏公遷俱雲學問兼知行與中庸道問學同固是但須知此學問不但兼知行并兼存心是又與道問學小異也 此章總要見仁義切于人之意末節亦是此意葢學問之道所以求仁義也然謂之求仁義則猶未見其切于人也謂之求放心則其切于人明矣故不曰求其仁義而已矣而曰求其放心而已矣口氣若曰仁義在人本不待學問而自有也自人之失其仁義也而學問于是急矣而人往往怠于學問也亦思學問何為者乎葢仁義者人之心而學問所以求此心也急乎不急乎 此章學問二字乃實指好的學問非泛説也學問兼尊徳性道問學在内求放心猶雲脩徳凝道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猶雲尊徳性而道問學者非為他欲以脩徳凝道而已此集注之本意朱子之定説而蒙引存疑所主也今斷從之有以學問為道問學求放心為尊徳性謂先求放心而後可以學問者此朱子未定之論也又有以學問為道問學求放心為尊徳性而謂學問亦所以求放心者此亦依傍朱子未定之論而為之者也又有以學問二字虛説謂求放心便是學問而以尊徳性為求放心抹去道問學一邊者此象山陽明之説也若淺説則又以學問之道對學問之事説此誤看集注之意也若吳因之則又雲義與仁并重均之不可失卻究竟隻一求放心便都完事了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尤為穿鑿也凡此五説俱不可從 凡聖賢説存心有與窮理養性對説者有包窮理養性説者此章與前後諸章説存心俱是包窮理養性説
今有無名之指節 姚承庵曰人心本信于萬物之上今卻屈于物欲而不能信故借指之屈信為喻 陳伯玉曰屈而不伸處不可説指之通害若通害又何以雲不若人哉 直解曰于身非有疾痛之苦于事未為舉動之害 張彥陵曰心之若人隻提醒方寸之間便是故以不逺秦楚之路影説
指不若人節 吳因之曰指不若人節勿用平實講須體防竦動人心意言指甚輕心甚重明明白白他究竟不曉得倒置舛錯非誠所謂不知類而為天下之至愚極暗者哉凡看孟子儆省天下處須放得虛活乃妙 葛屺瞻門人鄭萬齡問伸無名指養桐梓兼愛寸膚數章都是論心的其中議論多端請各分别個實際答曰孟子的言每于一義生出許多指防若必逐處讨個實際恐沒有這許多説話
拱把之桐梓章 張彥陵曰愚按此章喚醒人處全在一個愛字葢人雖至愚未有不以身為愛者然往往置身于物欲攻取之塲雖曰愛之其實害之矣孟子從愛字剔出一養字又從養字剔出兩所以字正見養乃所以成其愛也既昧其所以養矣又何以成其為愛也哉人若思量到此決不肯甘置其身于物欲故又以弗思二字指防他 吳因之曰所以二字是一節精神 樂天齋翼注曰此章是孟子惕人不知養身者前以心照指言重在信上此以身照桐梓言重在生上 姚承庵曰養桐梓者滋培灌溉必在根上用功心者人之根也所以養身之處也下章無以小害大從其大體是所以養也 程子曰古人有聲音以養其耳【以合理之聲色言】采色以養其目舞蹈以養血脈威儀以養四體今之人隻有禮義以養其心又不知求甚而血肉之軀且不知養有多欲以戕之者良可哀也 直解曰内不知以理義養其心外不知以中和養其氣緻使良知萌蘖伐于物欲之斧斤夜氣幾希梏于旦晝之攻取豈愛身不若雲雲 按此説養身兼内外説本新安陳氏而蒙引則雲身以心為主似不同葢分言之則心與氣為二合言之則總謂之心未嘗相悖也 依南軒張氏則養之者有欲其進益之意蒙引又一説則謂人苟欲生之隻是養令生活未及兾其長進之意看來生字包得長進之意葢至于進益而生之量始全也 直解又雲所謂養身者必寡欲以養心集義以養氣此即孟子所謂持志養氣孔子所謂主忠信徙義也 吳因之曰世俗之養者養其生而有盡之身也所以養者養其生而不死之身也 按養身即是養心不必到所以二字方見得是養心所以二字乃是養心之工夫耳 家訓曰弗思甚句與不知類句同意俱是提醒人意非徒慨之也 翼注曰思字勿深發葢身與桐梓輕重甚明隻是人不曽想到耳 吳因之曰所謂思若隻向養處摸索也不濟事須先從身上要看破葢人皆知血肉之軀之為身而不知此雖不可謂之非身又不可即謂之身也乃人之真身必有在焉能思身之所以為真然後能思養之所以為養若論其極則豈惟小害大賤害貴為弗思彼老之長生猶為溺于養也釋之無生适以叛于養也溺于養者私其身不知此身原非我所得私也叛于養者贅疣其身不知大冶原未嘗以我為贅疣也則亦未講于慎思而已矣
人之于身也章總防 吳因之曰通章重所以考其善不善三句下隻發明此意耳大人小人比對正見所養之善否而已當自審後獨就養不善一邊以垂鑒戒葢申説養小之為小人而益見當審輕重于己也樂天齋翼注曰首二節言養之善否決于己下深
戒不善養者而益以見其當自審也
人之于身也節 張彥陵曰人之于身也五句概論人情 翼注曰身字渾融説勿露大體小體愛以心言養以事言 樂天齋翼注曰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必外身而他求哉己身之中輕重自别隻就自己身上反看一看則輕重審而善不善昭然于己取之是示以稽考不?的方法非謂近取而有餘也 葢此是明其考之之法不是明其考之之易也 直解曰于自己身上反而求之審其何者為重而在所當急何者為輕而在所當緩養其所當重則善養其所當輕則為不善善與不善特近取于吾身而自得其理耳使非反之于己而審其輕重之倫有不失其養之宜者哉
體有貴賤節 呉因之曰過第二節當雲何以見人當取之于己以考其善不善耶 又曰體有貴賤二句見體原有不同不是可概養的言體之在人非曰皆貴而可養也葢有貴而亦有賤矣非曰皆大而可養也葢有大而亦有小矣 張彥陵曰貴賤大小注雖以口腹心志言看來還是虛虛説分稱獨尊為貴聴其役使為賤權無不統為大各分一官為小無以小二句見當審其輕重養其小二句正見其養之善不善處 樂天齋翼注曰于為小人見養之不善于為大人見養之善
今有?師兩節 張彥陵曰賤?師曰狼疾人都着則為二字見養小者為小人由己不能考其善不善耳又曰一指肩背乃就小體中又分大小以喻不是
實語
飲食之人節 徐儆?曰飲食不必言躭口腹之欲而害心志之大隻是不去照管自家本性理防自家身子雖生于天地之間亦隻養得一個口腹而已此所以為飲食之人也莊子雲風波之民孟子雲飲食之人一而已矣
飲食之人無有失也節 樂天齋翼注曰末節設言若使養小而不失大則小體亦重何以養而取賤耶不但為尺寸之膚隻是言所系亦重是決言養小者之必失大耳 張觐文曰此非放寛飲食之人正吃緊喚醒飲食之人耳【文評】 末節依注是反言以決養小者之必有失四書脈誤附下 附四書脈曰無有失是就飲食之人撥轉他語若苟無害大害貴之失則人心一轉便是道心口腹之養即養心志豈僅僅為尺寸之膚哉則字承無有失説非軀命所闗之謂此未嘗不是但以此解口腹句則謬矣口腹句隻
照注中軀命所闗説 直解曰善養心志者隻在辨禮義而已能辨禮義則是嘑蹴不受至于萬鐘不取皆确然有一定之見而生死不能移利害不能易矣
鈞是人也章總防 張彥陵曰愚按此章綱領在從其大體為大人一語而先立乎大四字是工夫下手處思之一字則又指出個機竅正要人從形氣中認出主宰來則能參能贊的人即此能視能聴的人莫大品格其主張端的在自己心上 吳因之曰思之一字是此章大闗鍵又曰細玩此章便是非禮勿視聴道理
鈞是人也節 翼注曰前雲鈞是人也宜其成就同也後雲鈞是人也宜其趨向同也意各有别為大人為小人為字作謂字看不着力 四書鏡曰大體小體且空講慢露出心與耳目為是 四書家訓曰從與養不同養以用功言從打養來以成功言
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節 吳因之曰從其大體隻在小者不能奪上但非先立其大則亦不能故特推明而言之 又曰耳目之官節耳目一些主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