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苟真心實意是伐罪吊民而行王政如湯時雨之師如武水火之救則四海之内翹首企踵如夏民無罰之望如殷民見休之想願奉為共主齊楚雖大又何足畏哉惜宋不能然也
孟子謂戴不勝曰章總防 張彥陵曰君心向善在賢人衆多處得力然亦須當路者有知人之明有用人之量不勝知進賢以傳其君矣而未知廣求賢才以成正君之功此處不病于明必病于量故孟子從而廣之
孟子謂戴不勝曰節 張彥陵曰設喻以起下文專與乆兩意并重 下文一薛居州且不能專矣何論久也
子謂薛居州節 四書家訓曰在王所兩段還是論理且圓活逓過到一薛居州二句方着實歸責不勝身上 翼注曰長指老成幼指新進 陸實府曰太甲改徳一伊尹髙宗中興一傅說 須知當日隻是伊尹傅說為主耳其實非一人也 莊忠甫曰欲輔王于善者必先使王無為不善欲使王無為不善者必使王無與為不善故将明揚側陋者先宜肅清君側若用姑息調停之說而使忠佞同朝賢奸共柄其究也小人日親君子日疎疎不勝親則善不勝惡而君卒為蠱惑而已此一傅衆咻之說也即不勝之身且未知所以自立如薛居州何哉 此意固是然亦不可偏用若說欲使王無為不善者必先進王于善亦無不可也
不見諸侯何義章總防 賽合注曰通章是個不見諸侯之義段幹木節言過陽貨節言中曽子節言不及當依注三平看然其實上下文勢相承大防謂孔子禮義之中正也段幹木洩柳執不為臣不見之義而過者也脅肩谄笑未同而言昧不為臣不見之義而不及者也總注解盡停當新說不依總注謂首節因問而言不見諸侯之義是綱以下詳明其義之所在是目不可以中正過不及言予謂此說有何意味須依朱子總注為是 附翼注曰不為臣不見主自重說此句一章之大防下二節勿以太過不及中正立意總是明不見諸侯之義若謂段幹木洩柳皆守不臣不見之義者但已甚耳孔子不為己甚然亦必先而後見不先則不可見也 按翼注此條即賽合注所謂有何意味者背注不可從 蒙引謂不可泥總注界然分為三意此非以分為三意為不是也蓋欲以三意相承說耳蓋總注是撮大意講
不見諸侯何義節 賽合注曰醜之問暗指孟子見者乃是往見之 張彥陵曰緣古以為例
段幹木逾垣而辟之節
陽貨欲見孔子節 賽合注曰大夫有賜于士三句【阙】貨見得禮之所言如此 又曰當是時三句是孟
子斷其可見 劉上玉曰尊重孔子固是孟子家法然亦在引證中耳非正主人若又因下曽子子路是孔子之徒逐事紐串生出支節益不必也 附蒙引曰一說當時陽貨若不瞰其亾而先加禮焉孔子豈有瞰亡往拜而不見之也耶言一定見之也 按賽合注謂此說牽強極是蓋饋孔子蒸豚便是先來加禮了此不是假設之辭
脅肩谄笑節 吳因之曰脅肩節講二子之言處先要說得鄭重須含深惡痛絶之意躍然言表則下文由是觀之雲雲方有情蓋下文語意全在上文種根此等處全要理防 姚承庵曰脅肩谄笑欲得權豪之心費多少精神打防故曰病于夏畦未同而言者不能無愧于神明獨覺處自赧赧然其見于詞色當時叩見王侯者大抵皆是此狀 翼注曰脅肩谄笑未同而言不必指定見諸侯大扺是趨權勢者 又曰赧赧是良心難昧處然即此明知可恥而明自蹈有不可曉解者故曰非由之所知 吳因之曰由是二字最有意味當初枉尺直尋之人隻為看得區區名義不甚緊要即如色笑假人未同而言都是應世小節何害通融乃二賢或比之夏畦或病其赧赧則是吾身有不可毀之亷隅世俗有必不可由之徑窦故曰君子所養可知己矣然不曰所守而曰所養知非以氣節為髙者也 因之為此說者蓋欲以曽子子路與段幹木洩柳對看也不知段幹木洩柳亦可謂有所養但其所養有不同耳況此節隻重在不淪于污賤正不必如此說大全蒙引存疑淺說亦俱無此說 賽合注曰一說由是觀之二句當推開本文原是君子之所養不是二子之所養當與君子亦仁而已矣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之君子一例暗作自負說此說雖通然與注背隻從注為當 四書脈曰所養就持身正大立心先明言不肯往見意補在後
戴盈之曰章總防 張彥陵曰通章以非義二字作斷案而知字速字意俱重蓋因其明而激之以勇也
戴盈之曰節 翼注曰何如二字自謂更張有漸意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節
如知其非義節 劉上玉曰不必說到來年未必已得成等話即來年果已其如眼前非義何
外人皆稱夫子好辨章總防 張彥陵曰君父二字是通章大綱領仁義二字是通章大關鍵不得已三字是通章大樞紐 不必說一代難于一代但孔孟窮而在下其勢又難于禹周耳 附四書脈曰此章不得已意在懼字看出開首說儆予便是千聖身任世道挽回治亂機軸故孔子懼孟子懼以至亂臣賊子懼天理常存止此人心不死耳 按此亦不差但前說儆予意不如此爾
外人皆稱夫子好辨節 賽合注曰何也之問為何故好辨也 張彥陵曰公都子說孟子好辨病在一好字孟子說個不得已便見得不是好天下之生二句是不得已之故 翼注曰天下之生久矣如雲自有生民以來非一日矣兩一字見循環意惟治亂循環則撥亂而反治者責在聖賢所以予不得已也 張侗初曰聖賢若不擔當天下之生機絶矣 注反覆相尋雲峰胡氏則謂是氣化人事之反覆相尋徽庵程氏則謂是氣化之盛衰反覆相尋人事之得失反覆相尋二說不同當兼用 存疑謂氣化人事原不相離覺不妥蓋氣化人事有相離者有不相離者治亂所因或自氣化之盛衰而不闗人事或自人事之得失而不闗氣化亦或二者俱有蒙引及慶源輔氏之說是也但輔氏謂洪水之災盡由氣化亂賊之懼盡由人事則亦未見得 又蒙引所謂二者俱有者又有二項有二者适相值而俱有者亦有相因而俱有者或氣化先盛而人事之得因之或人事先得而氣化之盛因之玩雲峰胡氏說可見 又玩章末東陽許氏說則孟子此章重在人事蓋氣化之盛衰而不闗人事者固不必論矣若夫氣化先盛則須人事承當之氣化方盛則須人事以符合之氣化未盛則須人事以挽回之即使氣化無可承當無可符合亦未可挽回而亦必頼人事以為之厎柱 又按氣化亦未嘗不重如人事未得則氣化有以開之人事方得則氣化有以合之人事既得則氣化有以應之但孟子此章之防則不如此 禹周孔孟之治亂俱不可指實曰此是氣化此是人事此是氣化人事相兼蓋可見者人事而不可見者氣化故此皆不可以懸斷也 附存疑曰小注輔氏說堯之亂純是氣化孔孟之治純是人事其餘氣化人事相兼愚謂氣化人事原不相離堯之洪水雖是氣化亦由前此人事未修是未嘗無人事孔子之作春秋孟子之息邪說雖是人事亦由天生大聖大賢以開萬世之治氣化決未嘗無 按存疑之意蓋謂但生得聖賢出來撥亂為治即便是氣運之隆此固未嘗無理但生聖賢之氣化與治亂之氣化似又不同集注所指似在此不在彼
當堯之時節 吳因之曰當堯之時八節是叙事體昔者禹抑洪水四節是議論體叙事處即便隠隠是個不得已之意了但未明露出至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