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二十九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滕文公下
陳代曰不見諸侯章總防 陳代亦知孟子非急功名但欲其急于救世耳然孟子謂其以利言者蓋急于功名固是以一己之利言急于救世亦隻就天下之利害上說壊天下之名節救天下之生靈亦君子所不為也況既壊名節則亦必不能救生靈乎 君子亦有時似小屈而大伸者實亦義之所在非屈也圈外注言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當先為之矣此亦是就淺一層說
陳代曰不見諸侯節 四書脈曰宜若可為是陳代解志意 附麟士謂周制十寸八寸皆為尺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尺為丈十丈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則八尺為尋倍尋為常是故十尺曰丈而又有八尺曰尋之說今小尺當官尺八寸者亦舊制相沿非妄起矣說見禮書
昔齊景公田節 此節言義不當如是且夫枉尺以下則言代言利之非不可以齊景公節為應首節不見諸侯五句且夫枉尺以下為應枉尺直尋之言蓋不見諸侯五句内已有枉尺直尋之意注須善看張彥陵曰不防二字是活句是了死不顧利害不是說定要死
且夫枉尺而直尋者節 梁無知曰此節提出一利字陳新安謂見諸侯本非小節極是然孟子此處亦
姑未辨此意隻是言義之不可少屈利之不可或徇至且子過矣以下方兼此意 大全朱子援天下一條當屬白文且子過矣之下 翼注曰枉尋直尺如大壊名節而小就功名之意亦可為與還是不義而不可為非不利而不可為也戊戌墨卷多是就得不償失并違其計利之初心說惟程文得之
昔者趙簡子節 張彥陵曰前引虞人明不可徃見之義後引王良明不可枉尺直尋之意總是一意反覆語氣直到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住 葛屺瞻曰強而後可不過欲以自見其微才爾要之執藝之徒未聞大道露才?巳則亦無足怪矣在良則可在士君子則不可 翼注曰小人二字隻在不善射上見
禦者且羞與射者此節 四書脈曰比而得禽獸二句是推其羞與為比之心若丘陵暗指枉尺直防賽合注曰大則以王小則以覇丘陵禽獸耳
又焉用之 翼注曰彼指諸侯説 徐儆?曰枉己未有能直人言非但枉尺直尋亦非但枉尋直尺其勢必至徒枉而無所直蓋枉者原無直之理也夫枉己即能直人于義理尚且不可況枉己必不能正人其不當言固益明矣 翼注曰直尋之直伸也直人之直正也二字不同意實相因直人應王伯說如伊尹伐夏救民以正天下如管仲亦雲一匡天下皆是直人處人字兼得君民然渾然為得 不見諸侯非小節此不但在利害上方有此意但上文孟子未暇及此意至且子過矣以下方兼此意耳
景春曰章總防 四書家訓曰儀衍所恃在權勢孟子所恃在道徳主持自我 俯仰從人即所謂以順為正也
景春曰節 新安陳氏謂二人皆破六國之從以為衡者然按史記犀首常佩五國之相印為從長又按趙注張儀亦合從者也則固不必專主連衡說也 張彥陵曰【阙】 正是景春以二子為大丈夫處
四書脈曰【阙】 兵說進而他國諸侯懼一有安居之心則以罷兵說進而天下戰争禍息以一人系天下之安危春稱二子為大丈夫正為此也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節 附蒙引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引禮全在女子之嫁雲雲夾帯此一句 按此說固似是然孟子說丈夫一段正見丈夫且不為何論大丈夫也非全不重也 隻言父命之而不及命之之詞者以下有女子一段可反照也 四書脈曰戒之又在命之外 翼注曰以順為正二句但就女子說下補儀衍 附蒙引曰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看本文及書注此二句似乎是孟子之言然問諸讀禮者則謂此二句皆是禮言 按蒙引太拘禮【阙】雖或有之然此二句隻作孟子自言為妥存疑得【阙】 說從蒙引不是 賽合注曰禮在無違夫子止末二句還是孟子言
居天下之廣居節 管登之曰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不得志則獨行之道徳也得志與民由之功名也不淫不移不屈氣節也三者不備不得謂之大丈夫功名氣節二者從道徳中出便是真丈夫不從道徳中來便是僞丈夫 論來仁禮義俱是本于心而達于事然分言之則三者自有存心持身處事之别 玩大全朱子則居廣居是三句之主然口氣隻是三平朱子是論道理如此 四書脈曰此性萬善包羅四端鹹備胞與民物覆載八荒何廣也 按脈是兼心之徳愛之理講廣居存疑隻主愛之理言未知孰是姑俟再定 翼注曰大道道字是路字下獨行其道道字是道理兼三者言 又曰居天下之廣居不可提起廣居後講居字須雲人孰無居而所居乃天下之廣居方見得大丈夫之大處下二句亦然重在廣正大字及天下字不重居立行三字 廣居三句猶雲尊徳樂義與儀衍之恃權勢相反得志五句猶雲則可以嚣嚣矣與儀衍之俯仰從人相反 志有得有不得之時道無行不行之日故我自有道我可獨行原不借之人以行亦安往而不得志哉 四書脈曰與民由之雖說是必與斯民共居廣居共立正位共行大道隻推其所居以涵育天下推其所立以範圍天下推其所行以化裁天下即是與民由之之意四書家訓曰得志二句見他受用此三者處富貴
三句見他受用此三者之雄壯不可磨滅處 得志不得志内掲出三個大闗頭來說 附大全辨芑山張氏苦苦說廣居正位大道不可分配仁義禮敢于背朱子可笑
周霄問曰章總防 沈無回曰周霄全在進取上論孟子拈出一道字便見汲汲皇皇無非為道與答陳代同意
周霄問曰節 四書家訓曰古之君子仕乎霄豈不知蓋将欲以難仕諷孟子故先以仕诘之耳 徐儆?曰皇皇如也連出疆必載質讀是以未仕者言三月無君則吊以己仕而失位者言 賽合注四書脈四書家訓皆雲無君俱就先有位而後失位者說 翼注曰俱屬孔子 合注曰出疆就是失位之初不可認做三月後事惟其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所以出疆必載質庶不至于三月無君矣無君俱指先有位而後失位言見已仕失位尚且皇皇而吊則未仕者豈不為見用圗也 翼注曰吊作自家憂戚之意亦便 兼他人之吊說亦可
三月無君則吊兩節 張彥陵曰諸侯耕助四句是禮文出記祭義下四句是孟子解禮惟士無田二句是禮文出記王制下又是孟子解禮 又曰無田不祭亦仕中之一義非謂君子之急于仕專為祭也孟子特引禮文證失祭之足吊耳而道不行之吊又可知也亦不足吊乎亦字最可味 注黍稷曰粢而周禮鄭氏注以稷為粢未詳孰是 惟士無田趙岐注作圭田解麟士取之殊拘 大全辨芑山張氏曰失位不祭須想他孝不能殚即忠不能伸處不能以身任仕使我親生我之身無補于世所以不能宴然若硬說失祭則未仕以前豈無所以緻孝于祭況必欲得位而後緻祭不得位則吊則終身不仕如顔闵諸人将遂不得為孝子有是理哉王制曰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何必專患無田
出彊必載質兩節 四書家訓曰霄問才出疆便載質亦是急于仕了與前問同意 上節急仕之意已明了出疆載質一問亦盡不必但霄意欲盡發孟子急仕之意以為下文辨難之地故不即折之而又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