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件三翻五覆毫不敢悮今進賢時用心亦如此慎可謂如不得已之至矣須要得他影借相形意 按此又是一說與存疑作帶說異與南軒新安之說亦異因之主之然玩注似本不如此若陳大士講此節雲如不得已之心用以殺人且可況進賢乎則又是一說 翼注頗明依存疑隻是命讨平說而重在命邊耳因之諸家将上條作影借看殊屬不必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節 李九我曰上面逾尊逾戚孟子隻就進賢闗系淺淺處說直到然後可以為民父母處方是進賢如不得已的本意蓋唯為民父母方可以固結人心培植國脈以成故國耳 此與首節所謂故國者三句正相應 翼注曰末節不是說效驗玩然後字可見不如此則有忝具瞻意正見其當慎也承上重用賢邊不重用刑 徐自溟曰君有用舍之權民有好惡之意本民之意以用君之權則君之權若屈而民之意獲伸方是父母為赤子招好去惡之道玩然後可以四字非許之也乃難之也湯霍林曰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此與大學絜矩不
同彼重在同民心上此要得兢兢業業體恤百姓意思才與上慎字相闗
湯放桀章 此章仁字是專言而與義對說之仁朱子小注謂賊仁者無愛心而殘忍之謂也稍差 翼注曰義者事物之宜本有秩然之序今賊義者颠倒錯亂無複秩序辟如一部書将篇次颠倒缺壞便成殘編防簡矣故謂之殘 方文伯曰君必如桀纣方是一夫君必如湯武方可誅一夫便有扶植綱常意在此即圈外意非孟子正意故圈内不主此然大士
合圈内圈外而并言之亦似妙也 陳大士曰齊王之暴政多矣挾一為君之分以馭于臣民之間方欲借此以自固而孟子從而易之以奪其所恃之權若曰母為桀纣則已矣而有之寜無虞乎齊王之逆謀久矣恃一自帝之心以睨乎郏鄏之鼎方且語此以自嘗而孟子從而難之以阻其所出之計若曰其為桀纣則已矣即無之敢自冀乎
為巨室章總防 吳因之曰通章大防隻是欲齊王大用賢人卻全把愛國家襯貼出來言欲為國家須大用賢人今賢人所學者大而王欲小之便是不愛國了國家何可不愛則賢人何可不大用乎蓋舉其所必愛者以激發其用賢之思不是以用賢愛國作兩開看 髙中?曰齊王治國不知用賢故孟子設言以諷下節隻因不任賢上見得他不愛國也雖各為一喻意實相承
為巨室節 按幼字隻是學之有素意不必在幼儀上着迹講學字緊對功利之徒方合 張彥陵曰欲字要重看有不肯自小意 董思白曰昔日所學正為今日壯而欲行乃孟子自寓意 四書脈曰舍非真欲其盡棄所學隻不委心從之便是曰姑舍明知其所學之大但我未之能行姑欲其舍而從我庶幾卑而易就耳則何如猶言獨何謂哉有不足他意
今有璞玉于此節 張彥陵曰愛國不如愛玉是下節之皮不任賢則必不能治國家是下節之骨須知前後一脈貫通 又曰則何以以字作故字
齊人伐燕兩節 張彥陵曰勿取取之雖兩開說來然其意卻在取一邊故援天以神其事 愚謂五旬而舉未始不是天然此隻是勝燕之天若取燕之天則猶未可知也故孟子欲其以民心決之
取之而燕民悅節 四書脈謂文武兩邊須抑?重勿取邊不是玩蒙引自見 楊鞭垓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天與之也而不取三分有二是人與之也而不取所以為至徳豈謂取之不悅而不取哉況文王之得民豈淺于武王其為取之而悅一也但使文王至武王之時隻是事殷故取之悅亦不取者文王是也取之悅則取之者武王是也孟子之意隻主于諷齊王言以文王之徳猶謂商民不悅而不取延至武王後取取豈可以易言哉 謂取之悅亦不取此意不是蒙引已辨之矣 張彥陵曰按悅與不悅非在既取之後是在先度定之意也引文武隻做個證驗不必深為别白 或謂欲得民心當施仁政然則文王豈不能施仁政者曰文王之勢固不可與燕齊之勢并論也玩當路章可見矣
以萬乘之國節
齊人伐燕取之章總防 沈無回曰燕之亂生于子哙子之燕民原無罪宣王隻合誅之哙置君而去之此是上着早不見此行了許多暴虐直至諸侯謀救方曰何以待之孟子于無所待之中代為畫待之之策亦隻有置君而後去之一着然昔日行之則時雨之師今日行之則脫禍之策相去千萬矣
齊人伐燕取之兩節 張彥陵曰按湯之行仁全在誅君吊民然誅其君乃所以吊其民不平不止不變此二句即在吊其民中抽出其景象如此重在湯師不擾上 湯霍林曰怨與望隻一意精神全本天下信之信字極妙此信不在臨時須是此心正大光明為天下除殘無一毫貪利之念天下信得我過乃稱時雨之師 四書脈曰望雲霓此是看望民望之是想望稍不同
今燕虐其民節 沈無回曰燕民之箪食壺漿與雲霓之望不殊至與歸市者不止一段相較則氣象大不侔矣各節俱重下半段 張彥陵曰若字作已然事不可認作設詞天下固畏齊之強也此畏不是好畏乃伺隙之心也此自平素言不行仁政在殺父兄等事見出 焦漪園曰不曰天下之兵動而曰動天下之兵者言兵在天下而動之者我也 依雙峰則齊王當勝燕時隻當誅子哙子之不當取其國如此則不但不行仁政不是連倍地已不是了依蒙引則使齊王若用上章之言則燕或竟可取是其不是處隻在不行仁政不在倍地存疑從雙峰而诋蒙引愚謂蒙引是也雖蒙引亦頗遊移然吾隻從其可取之說而已或謂湯之十一征不是全滅其國則疑雙峰之說為長曰我桀而有天下豈亦不是滅其國乎以此例燕事可也上章固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矣又若依雙峰說則上章取不取當抑?重勿取邊矣不可從淺說亦從防引
王速出令節 徐儆?曰此正答何以待之一句言父兄之已殺者不可複贖矣猶幸有子弟之系累者可反也宗廟之已毀者不可複完矣猶幸有重器之未遷者可止也諸侯之謀我者不可禁矣猶幸有燕衆之可謀以立君也此是失卻第一着猶有第二着也四書脈曰速字最重猶字與速字相應見得稍緩
則無及矣 張彥陵曰通節以置君一句為主按伐燕事防從通鑒為宣王十九年事但是年乃宣王未年而燕人畔又在其後二年則疑伐于宣王之時而畔于闵王之時故蒙引取黃氏日抄之說以孟子所稱齊王而不曰宣王者盡屬闵王甚是 但蒙引又曰按史記齊伐燕有二事齊宣王先嘗伐燕燕文公卒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之取十城是即孟子梁惠王篇所載問答稱齊宣王者也此一事也稱宣王者孟子作于宣王已沒之後故以諡稱齊闵王後又伐燕燕哙以燕與子之齊伐燕下燕七十城是即孟子公孫醜篇所載沈同問燕可伐與者也此又一事也止稱齊王者作孟子時闵王尚在未有諡之可稱也此雖似有理然玩齊人伐燕取之文法似非指取十城事也不可從
鄒與魯閧章總防 丁長孺曰人君欲得民一時之死力當恤民平日之生命鄒民所以不死長者由素無親上之心而所以不親上者由素有殘下之事穆公不咎己而咎民孟子卻由有司推到君身上真探本之論
鄒與魯閧節 四書脈曰書鄒與魯閧見好戰在鄒不惜民而輕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