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二十四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大全辯卓庵張氏曰左傳于孔子生卒歲月皆謹書之司馬遷作孟子列傳獨不詳生卒歲月何與或雲孟子譜雲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孟子生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壽八十四愚按春秋年表周定王二十一年歲無三十七年也自定王至赧王二十六年凡一百五十二年此雲孟子周定王三十七年生壽八十四皆與年譜不合豈譜非耶抑記者誤耶綱目書孟子出處而不書卒亦阙事也
湖南講曰孟子說君之法有逆而折之者有順而導之者有據事理而直言之者有觸機括而曲引之者前數章俱已可見以類而推全書總不出此若見梁恵王章則是逆而折之之法沼上章是順而導之之法晉國及襄王章是據事理而直言之法牽牛章是觸機括而曲引之法
李毅侯曰興兵搆怨之非仁義也中于世道者也為我兼愛之非仁義也中于學術者也不問中于世道與中于學術而皆使天下無父無君則紛争弑奪之禍未有不由此者故孟子言仁義于齊梁之間欲其行也辨仁義于楊墨之外欲其明也仁義之道明且行焉天下始各得其君臣父子之常矣
牛春宇曰七篇大義皆從仁義敷衍性善其本原也孝弟其功用也知言養氣其蘊借也尊王賤伯與齊梁之君開陳者其事業也辟楊墨惡鄉原所以衞其防以承禹周孔子堯舜之統者也故上下篇之終皆以此
孟子于齊梁之君惓惓于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及庠序學校之政然皆遏其好利之心擴其不忍之心蓋徒法不能以自行也
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恵王章總防 徐儆?曰義利二字是治道學術大闗節明此則純王雜伯君子小人皆一時勘破故大學之書以此而終七篇之論以此而始
孟子見梁恵王兩節 翼注曰梁王說利是功利之利非専指财利也
王何必曰利節 湯霍林曰梁王之非不止在利又在利吾國三字他隻曉得有我便不知有大夫士庶故孟子意以仁義挽他仁義便是大公無我之心 張彥陵曰言利而曰何必有防然不必言之意言仁義而曰而已矣有舍此無可言之意 又曰這兩句且隻就理欲上看到中間乃直陳利害出來 又曰仁義乃人性所固有亦有二字可味 邵【阙】 曰唐虞人心道心之訓說得緊細孔子喻義喻利之防說得分明孟子何必亦有之語說得嚴切 此仁既是専言之仁而又與義對說者與中庸三達徳之仁同例但彼以仁知對說則是知行之分此以仁義對說則是存心制事之分大抵仁有三様看法有専言之仁有偏言之仁有専言而又與義與知對說之仁 東陽許氏謂愛之理含體用是矣謂心之徳隻說體未是論語有子孝弟章吳氏程說自明 朱子曰所謂事之宜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蒙引謂如此是義亦一半在外了又曰據事而言隻喚做理不喚做義按蒙引不是朱子固曰理雖在外而實具于心矣注事之宜即所謂在物為理也蓋此義字包得理字
王曰何以利吾國節 張彥陵曰以首句為綱王為大夫士庶之表帥利風一倡不至攘奪不止可見利之端自王啟之害之實亦自王受之利之不可言如此大全辯惟适張氏曰此節當玩三曰字及何以字
凡弑君奪國遺親後君皆從此一念胚胎曰字乃心口相商深機隐智蘊蓄處 上而言利即不取之于下而下猶将化之而況其勢必取之于下也下而言利即不至奪其上亦非上之利也而況其勢必至于奪上也故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 蒙引疑萬取千焉二句為不可曉謂如天子畿内千裡隻得萬乘其公卿諒非隻一二人欲毎人各取其十之一則萬乘盡矣天子又于何而取給按依愚說隻以其所統屬而言則可無此疑 張彥陵曰後義先利雖主下之人說卻根上好利來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節 梁無知曰上面說危說弑說奪則遺親後君極矣仁義卻無此禍 張彥陵曰不遺不後皆自一念真切懇恻中流出一切利害都不計較 翼注曰一說君親二字俱指梁王說看來隻可結歸梁王正講還閑閑說 張彥陵曰二者也字正應大夫士庶說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節 張彥陵曰王亦曰仁義直是要他行仁義何必曰利直是要他不求利不隻說不說便罷 綱目于諸國未稱王之前則正名書侯如曰魏侯斯卒齊侯來朝之類既稱王之後則改書君如曰楚君類卒魏君防卒之類此法本春秋不與吳楚例然則孟子書王可乎曰春秋綱目所以正萬世之法也孟子稱王者所以明遵時之義也綱目亦止書君而不純依春秋楚子之例蓋此時天命已改朱子亦不得尊周矣
附車乘考 車乘之制包氏謂十井出一乘方百裡之國适千乘是八十家出一乘也此雖與孟子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之說合然朱子疑其非八十家所給 馬氏與前漢刑法志俱謂千乘非百裡所能出必方三百十六裡有竒方能有千乘刑法志本周禮謂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凡六十四井出車一乘則是五百十二家而出一乘也馬氏本司馬法謂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車一乘則似八百家而出一乘丘氏曰甸方八裡旁加一裡則方十裡為一成積百井其中六十四井為田其三十六井則山川城郭以四數之者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