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十八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衛靈公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章總防 張彥陵曰此章見聖人之窮于遇然遇固不足以窮聖人也 以此意作頭以去就之義處困之道作兩腳極妥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節 犂彌謂齊景公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衛靈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猶犂彌也久而厭之将傲之以其所不知蓋問陳焉 陳大士兼此意説一則曰問陳之舉衛靈之志荒矣一則曰問陳之舉衛靈之心谲矣如此説似亦不妨當再詳之 陳之一事在人君皆可問在靈公獨不可問蓋非大無道之君而問及此猶為固本之謀無道如公而問及此則其禍可必矣未聞聖教之君而問及此猶可正言以進受聖教之久如公而猶問及此則其志可知矣故曰公獨不可問周季侯曰靈公一生錯處俱在禮教上故對以爼豆正是夫子救時手段欲使靈公深思而自悟之耳若隻主脩文抑武話頭便是迂論 夫子借問陳以示其防即正名意也 折沖有在樽爼之内者有在樽爼之外者爼豆之對有二意欲其寓折沖于樽爼抑欲其先樽爼而後折沖 存疑謂祭祀不止爼豆極是然又須知禮亦不止祭祀
在陳絶糧節 防引謂絶糧不必拘説遭厄然史記既有明文即指遭厄説亦不妨 依胡注固有窮時則君子處窮之道當補在固窮下兼安勉説依程注固守其窮則答子路意當補在君子上而固窮與窮斯濫矣對又専主勉強説胡注是
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節 董思白曰學惟從博然後到約不是起初就不要多故雲女以予為専在多學而識否語須有斟酌 又曰指防處全在女以予為四字上正所謂現身説法 李毅侯曰多學而識者聞見擇識好古敏求是也一以貫之者性與天道是也
對曰然兩節 一字對多學多識説貫字亦對多學多識説勿分配為是俗解以一字對多字以貫字對學字識字分配者似不可從 張彥陵曰一貫之解有主理説有主心説 理即是具于心之理心即是具此理之心謂是一心可謂是一理可専主者非 防引謂聖人雖未嘗不博然非止務博也博而約者也此博約字與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之博約不同須辨或疑多學而識亦以萬殊歸一本也則與一貫何
殊耿子庸曰此從性地之徹與不徹而分也徹則識不用事而一以貫之未識則猶有拟議安排之意在雖反諸一而猶未離乎識也 朱子曰聖人也不是不理防博學多識隻聖人之所以為聖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然不博學多識則又無物可貫羅近溪曰多學乃始能一貫則孔子不應盡非之
矣其所以非之者正以徒知多學而不知一貫以學也 朱子之説是學者之一貫近溪之説乃聖人之一貫即以此責學者則非矣 一貫後亦非把聞見抛舍但與平日聞見覺有不同處耳
由知徳者鮮矣章 樂天齋翼注曰此真知全是沉潛體認而入非執意見任意氣者所能得所以為鮮徐岩泉曰夫子疏水曲肱顔子箪瓢陋巷方是知徳
無為而治者章 蘇紫溪曰無為而治者非全無所為也順其自然而無所作為孟子謂行所無事是也即如璿玑玉衡封山濬川敷教明刑等事何嘗一日無為然欽若昊天因其度耳敬授人時因其宜耳敬敷五教因其性耳敬哉有土因其利耳兢兢業業一日萬幾因其情耳何嘗以有為與之耶 以行所無事解無為與無為而有為之説又不同蓋無為而有為之説原不差隻不當以有為屬恭己句耳若行所無事則此章并無此意 沈無回曰狀舜之心則曰不與雖其嗟儆予袗衣鼓琴而不可謂之與狀舜之治則曰無為雖封山濬川誅兇舉恺而不可謂之為舜所以能無為者兼徳盛紹堯得人三意三意當補在其舜也與下或補在而已矣下亦可夫何為哉二句隻是申上文意恭己隻主容説不可作本領講大全由内知外之説亦不必用時説以恭己為本領遂以無為而有為立解則上下語氣分為兩截矣不知本領有為即注徳盛民化意自當與紹堯得人同補出不宜即以恭己當之 張彥陵曰紹堯二意就在其舜也與内夫何為哉隻就上意喚起下文恭己句非無為之實亦非無為之象唯敬徳之容為可見【此即所謂無為之象陳説最明壬子】益以見其無為也細玩語氣上二句便説盡了下二句不過申説上意 新安陳氏曰人不見有為之迹可得見者敬徳之容無為之象蓋如此 依時解則夫何為哉是正呼下句依舊解則夫何為哉是反呼下句
子張問行章 笃字朱子對拘迫者説雙峯對輕發者説防引存疑對刻薄者説防引存疑較是 子以四教章存疑謂如欲孝欲弟心無不盡是忠行孝行弟事無不實是信此章又謂心與口不相違是忠不食其言是信前後説總一様竊意四書説忠信都如此但有兼言行不兼言行之分耳【庚子四月十五改】
立則見其參于前也節 杜靜台曰曰立曰在輿隻是舉兩件做例見得無時無處或離這個誠敬不是隻説未言未行之先如此 理固如此防引鏡雖似主未言未行説然須活看 王觀濤曰忠信笃敬雖發在言行其實即吾心本體 四書鏡曰參前節重在豫意中庸所謂凡事豫則立言前定事前定是也參非真參也倚非真倚也道無時而不在心無時而不存觸目之際而道若與之俱者雖不見而若有真見也 徐儆?曰參前倚衡隻是此心常存有常目在之之意當在勿忘勿助之間
子張書諸紳節 程注渣滓渾化小注以克己言存疑以不思不勉言兩説當兼 又程注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此句正是此章主意程子雖専為學者言不主于釋經然未嘗不可以釋經也 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即所謂主敬行恕坤道也
直哉史魚章 樂天齋翼注曰此夫子表二大夫之賢一是不徇時而易其節一是能相時而行其志俱切衛事上 又曰有道淺淺看直兼言行説 防引亦謂二節皆重無道一邉看來聖人口氣隻是平説但看書者于言外補説二子優劣則于無道邉見耳卷懐非止隠遯也就他作用韬晦不露豐穎以撄禍患此亦是他涵養處 韬晦隠遯兼説為是近闗之出非隠遯乎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章 樂天齋翼注曰可與言是虛而能受聞而能悟者不可與言是拒之不受語之不達者 湯霍林曰言者當因人而施失人亦是失言處當重言説 沈無回曰亦字極妙合二句看方見智者應物如良醫施鍼鍼鍼入竅
志士仁人章 志士乃利仁者仁人乃安仁者志士亦能看得明處得決但未能出之自然耳 志士隻作利仁看不必如大全鄭氏説到不免于徒死 樂天齋翼注曰志士是利仁者仁人是安仁者不重分别優劣 朱子曰隻是義當殺身即是成仁若為成仁而殺身便隻是利心 袁□陽曰曰有殺身亦非取必于殺也但無求生之心則殺身不殺身俱是仁如有一毫私意于其間則貪生妄死亦不足以言仁也
子貢問為仁章 張彥陵曰夫子不是教他専去資人隻是要他取人求到純粹田地玩一欲字可見必在己有欲仁之真然後仁賢始為吾助居是邦三字不閑正要他随在取益不重在大夫士上隻重在事友真心上 沈無回曰止曰利其器則巧在心運在手不必言矣夫子語自斟酌 徐岩泉曰學者謙沖退讓自然獲益故大夫曰事士曰友真有一防精神相浃洽處若自己精神不到即日與士大夫居亦防然扞格而已與心體何幹涉 吳因之曰友不如己隻管看得自己大别人小究竟惟有愈趨愈下而己惟與仁賢相結納不覺羞慚淬砺振奮勇往此全是借彼聖賢激發吾心意思非借其夾輔之謂 亦須兼説方備 大全輔氏陳氏皆以注嚴憚貼大夫切磋貼士輔氏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