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十七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憲問
憲問恥章 張彥陵曰按行已有恥是狷者事然狷者有所不為隻了得一身的勾當不知士君子任天下之責當思大有為以建立于當世故夫子合有道無道以明恥正欲廣憲不為之志以進于有為 前章行已有恥不止説狷者此段不過借言之勿泥看彥陵又曰有道無道夫子原隻兩平説按注倒重有道上時説倒重無道上俱偏然防意隻重有為不重有守以守非憲之所難也 周季侯曰恥在俗情中者易見恥在名節中者難知 邦有道非全不要守邦無道非全不要為注但舉其尤重者言耳 邦有道谷不必到有道而後可恥即未逢有道而可恥者固在不然則沮溺一輩可以免恥抑不必到苟祿而後可恥即未嘗受祿而可恥者仍在不然則巢由一輩可以免恥 馬世竒曰賢者之品以狂與狷定者也賢者之心不以狂與狷定者也人知進取之心狂有之不知狷亦有之夫狷如原憲而何以恥問也曰其心有不安于狷者也 馬憲問恥破雲有留意于恥者亦狷者之進取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章 大全胡氏克伐是因己所有而生氣盈也怨欲是因己所無而生氣歉也克伐之心由人己相形怨欲之心由得失相形 徐?扈曰若其不行出于自然便是仁若出于勉然便未仁 此不在自然勉然上分克己何嘗不勉然但所以為勉者不同耳 王元美曰可以為難雖是許之之詞然克己隻直截而易制私隻禁伏而難正在難處未得為仁 按元美説與李見羅説同翼注亦主此 李見羅曰自其着力處固叫做難而自其吃力處亦叫做難由前之難其所着力處即是其得力處由後之難其所吃力處即是其受病處故曰仁則吾不知也防矣防矣 防引存疑淺説都不主吃力講蓋以不行對縱欲者言則不行者難以不行對克己言則不行又不足為難正意似如此然李説亦似好 蔡晉江曰不行而謂之難者蓋克伐怨欲之私藏于杳然防然之中而發于卒然忽然之際最難制也今能止之而使不行是其用力之艱蓋有甚于激湍之隄防奔馬之駕馭者故曰難 啓蒙曰克伐怨欲在自然生機上流出各有天則不爽便是仁 克伐怨欲比不得視聴言動視聴言動乃是不可全去者須知此章是以制私言不以過情言 袁七澤曰不行不是隻不行于外而中心猶有潛伏在他不行處亦是除欲不留根然所以不得為仁者隻是欠頭腦隻見此四者為心之累苦苦在四者上剝落不知以念滅念念起即差正所謂二乘糞除之道也曷自反曰是誰克伐是誰怨欲則覓克伐怨欲了不可得欲更教誰不行耶 此論講家多取之其意是欲提良知作主若良知常作主這四者自然日消月化其論固髙然不知隻説得存心工夫聖門固有存心工夫亦自有克己工夫也
士而懷居章 朱子曰士君子要為聖賢豈是塊然守定在此一室自古無闗門獨坐的聖賢 此是就一端説非以居為止此也 陳大士曰居不足以累人而懷始足以累人懷不足以累人而懷居始足以累人 湯睡庵曰士則天地民物皆其阃域何有于居士則古今宇宙視為蘧廬何有于居就逸則辭勞益己則損人責以士之度量當不如是矣将來則觊觎已往則躊躇責以士之見識當不如是矣外不必口體耳目馳逐于無方而情欲一萌物焉而不化即為私内不必朝夕經營追尋于無窮而意識所向過焉而複留即為私 楊慈湖曰人生不可被一區宅子幾畝田園貯卻自己
邦有道章 姚承庵曰危言危行非是意氣用事隻是當言當行的無所顧忌人見以為危君子亦以循其常耳言孫隻是孫于理而不直遂此正善行其危處須知此是餘意 副墨曰君子立身持世止有一
危意若曰君子處有道固言與行而俱危即無道之世行亦危而不變特言語之間孫以出之耳真是中流一砥 副墨此説即所謂善行其危者也餘前以為是餘意今看來即作正意亦極好【丙申九月十日】 管登之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此危行也
有徳者章 張彥陵曰不重言與勇全是要人充養在内 二項俱重在上句 言勇俱兼治身治世説莊忠甫曰人欲言其所迷言其所疑誠為難耳有徳者言其中之所自得如食人之説飽衣人之説暖豈有不能者哉雖然迷者疑者固不能言矣亦有行不逮而知及之者彼即不能言其所得亦能言其所明是二言者相去固無幾也此言之不可以信徳也夫人惟有堅忍果防之力然後能制私欲而成其仁豈有不勇而能仁者然世亦有堅忍果防之力用之以成就其私意如尾生之信直躬之直陳仲子之防此其勇皆有過人者故勇者不必有仁當知有言者之言亦言其徳非便佞之言也有勇者之勇亦勇于義非鬬很之勇也 注便佞口給及血氣之強要看得好不本于躬行底即是便佞口給不出于無私底便是血氣之強故無論言之強辨者為便佞即言得合理亦是便佞無論勇之過當者為血氣即當勇而勇者亦是血氣 若明道所謂造道之言如顔子之言孔子孟子之言堯舜止是造道之深所見如是有徳之言亦可謂之口給乎曰若充類至義之盡亦不能不如此説 佐案曰須知道所急需者一曰議論一曰擔當言勇正亦不輕曰必有不必有者謂徒有之以言勇而言勇轉輕不若有之以徳仁而言勇斯重蓋欲人立徳存仁而并収言勇之用也一味抹倒言勇者非是
羿善射章 樂天齋翼注曰善射蕩舟是有力然羿以善射之力而簒夏自立奡以蕩舟之力而滅斟灌斟尋殺夏後相又是有權故注兼言權力 不答時解又有以福善禍淫之理不可知説者不知福善禍淫聖賢原隻主理言不必主事言何不可知之有隻依注為是須知此節隻重尚徳意不重不答意 又有謂其理固然不必答者亦未是 附顧錫疇曰今适而羿奡防終耳假令羿奡得死遂将為羿奡乎今幸而禹稷保世耳假令禹稷不王遂不能為禹稷乎吾想天之意固欲盡人皆為禹稷也如盡人皆為禹稷安得人人而畀以天下且禹之徳奚遽償之于其身爾時為禹信者已為稷疑而稷之徳奚獨酬之于其子孫一似眷稷者久不複眷禹而夫子豈能為天明之也哉 按此節福善禍淫不可知之説其意欲人隻盡人事不要問休咎于天也 四書鏡曰君子二句依注一直説唯尚徳所以為君子也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章 沈無回曰此是論仁不是論君子小人 張彥陵曰正所謂危防之辨 樂天齋翼注曰此不仁與仁字俱以一念言不以全體言佐案曰使小人乍見入井亦必有?惕之心然善
念乍動而納交要譽之私己紛然而起故雖行好事而盡是私心真未有一息之仁也 小人不仁不必説到假仁即使真心發見亦随見随滅故曰未有此甚言人之不可流入于小人一流入于小人遂有江河不反之勢通章總見從仁而至不仁易從不仁而至仁難其儆人意最為深切大全朱子説君子處太恕了恐非聖人防 存疑解仁字兼立心制行極完然其末句曰其本心則非也若改為随見随滅尤明
愛之能勿勞乎節 張彥陵曰此章忠愛二字認得真切則能勿精神自透勞與誨正忠愛中事也蓋父之愛子臣之忠君此情理所不容解然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