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十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述而
述而不作章 張彥陵曰按春秋時異端朋興各立門戶以相角夫子懼聖真之不能統一也故特借述之一字以範圍今古分明維持道統的意思 沈無回曰此非謙詞亦無警醒當世的意是真實話人惟不得古人之心故覺有自己聰明意見可用已得古人之心自然信得古人過古人的精神便是我的精神古人的説話便是我的説話何須更贅一詞 按沈説甚精但必雲非謙詞無警世意則偏不如存疑之周密矣 夫子之時其實不容更作但述如夫子即謂之作亦無不可必謂之述者是其謙處而防異端之意亦在其内 四書家訓曰信非空空信之不疑好亦非區區好之不厭真見古先王創作皆精神之闡發真命脈之流注直可以垂萬世而不朽任他聰明智巧不能加毫末信得深至自與古人之精神命脈相為契合雖欲于述之外别立意見更設規模不可得耳 存疑雖説信是好之本其實信好還相為本朱子説好 庚戌王原祁講竊比句雲作者之聖固不敢以妄居即述者之明亦何容以輕拟
黙而識之章 三者依蒙引作自然看則與公西華章合蓋彼作勉然看則任之此作自然看則辭之然玩注三者非聖人之極至及謙而又謙之語即作勉然看亦不妨若要兩從之則須于自然中又分别出極至非極至二項方是 濮貞庵曰黙識非必不言隻是時時在心上理會惺惺不忘不徒為口耳之學也要知是黙識不是黙悟黙證證悟似在學内 與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及拳拳服膺同看自明 單言學則兼識在内此以學對識言則學是學其未知未能者識是識其已知己能者誨人兼學識説 四書家訓曰上三句時説俱以黙識為主不若平平開説不牽強
德之不脩章 鄒肇敏曰不脩等四項都在吾憂中讨出蓋曰若德之不脩等皆是吾憂唯日以不脩為憂而日求其脩非有不脩然後引為憂也 呉因之曰四者不是一時做得了的事德日日脩越覺有未脩處學日日講越見有未講處學問與造化一般頃刻無停機若工夫稍有作辍這生機便斬絶故憂非德孤學廢之謂 袁了凡曰憂即曾子三省之省字非是不能而始憂脩者治而去之之謂凡脩德隻用減不用增日用中淨除現業流識即是脩也 按了凡説不是若論生初不用增亦不用減若論有生以後則有所當減亦有所當增 蒙引存疑皆以德為吾所得于天之理玩大全朱子似不然看來德字兼明明德為政以德之德説似妙 依存疑以首句該下三句則脩德兼知行徙義遷善俱兼内外依朱子則脩德專屬行而兼内外徙義遷善專主外説以崇德章推之則朱子之説為不可易也 淺説又專以脩德主内説恐亦與朱子不合俱附下 附存疑曰脩德該得下文三件蓋明德兼知行也然説時須平説不可分輕重 附淺説曰脩德就心内説徙義改過就事上説脩德養心也講學窮理也徙義改過力行也析義曰不徙義不改不善德非其德學非其學 翼注曰四項病俱要看得細 李毅侯曰是吾憂見責任無可委托工夫無可替代
子之燕居章 四書家訓曰夫子聖之時者也其根于心而彰于身者無非因時之妙時有事則有有事之氣象而時無事則有無事之氣象 淺説謂申申夭夭對嚴肅敬懼説不對怠惰放肆説故程子中和之説在圈外此亦偏程注所以圈外者蒙引得之
甚矣吾衰也章 張彥陵曰不形諸夢而猶記于心夫子果未嘗一日忘周公也 翼注曰此為不能行周公之道而發非為血氣興歎也 甚矣吾衰是説氣不複夢周公則見得志之?蒙引極明存疑謂聖人所謂衰是志不是氣而又謂若時見用則志又在矣畢竟不是蓋志是随氣而衰夫子既歎其衰使此時若見用比壯年時畢竟有欠缺處但要曉得不是絶然無用耳 程朱解夢字不同朱注似兼得程注之意 圈内無複是心心字與程注存道者心心字亦不同圈内心字專指行道之心程注心字則是説心之本體 以此節與從心不逾節同看則知程注行道者心四句之意 夫子此歎蓋有欲及門接續其志之意夫苟有能接續其志則夫子雖衰亦不衰矣【己酉】
志于道章總防 此章大意隻是有序而不遺朱子先後疎密四字最精而所謂先後者有三所謂疎密者亦三以道德仁與藝對看是先本後末從道德仁内分看是先粗後精此二意是本文正意而又有在本文外者以小學之藝與大學對看則又是先末後本此皆先後之序也所謂疎密之等亦當如此推之圈外先後隻是以道德仁與藝對看故又着輕重本末内外六字若以道德仁分看便着後六字不得雖通是心上工夫而有内外本末之殊 雖到底隻完得一志隻完得一道而有先後淺深之别内外本末之殊 此當與興于詩章參看 李毅侯曰志于道者夫子十五志學是也據于德者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也依于仁者五十而知天命是也志道據德是知之好之了依于仁則樂矣此章以依仁為極詣遊藝在依仁後直是道理爛熟無适非性命之流行矣
志于道章 朱子既曰志道如講學力行皆是又曰大學格物緻知即其事也前説勝説約删後一句有見蓋志貫乎知行之内不得專屬知 毎句皆當交互講如道不可不志而志又不可不于道下三句皆當如此推之 附翼注曰當先從志字説起如雲志何在志于道不可先從道字説起過至次節亦雲志而堅之則為據據何在據于德亦不可先從德字説起下俱仿此 李毅侯曰時文先講志據依遊徐轉道德仁藝者非是 非仁在彼而我依之也 翼注曰遊字固不遺情于此亦不溺情于此涉而不留之意行在水上曰遊沉在水底曰溺 李衷一曰君子
終日理會心性志道據德依仁豈是空空説?説妙但未依仁以前工夫見藝與道猶是兩件遊藝在依仁之後即仁即藝即藝即仁信手拈來都是道妙所謂仁體物而無不在是也 唐荊川曰古人雖以六德六藝分言然德非虛器其切實應用處即謂之藝藝非粗迹其精義緻用處即謂之徳故古人終日從事于六藝之閑非特以日用之不可缺而姑從事雲爾蓋即此而鼓舞凝聚其精神堅忍操鍊其筋骨沉潛缜密其心思以類萬物而通神明故曰灑掃應對精義入神隻是一理 荊川是兼小學之習藝説注先後輕重内外本末解慶源輔氏及胡氏之説是一樣程氏複心之説又稍異餘初收胡氏之説細玩乃知程氏之妙
自行束脩以上章 張彥陵曰此夫子自發其誨人不倦之心 錢?人曰聖人特借束脩説來全是鼓舞後學之機權曰吾未嘗無誨隻是要吾人領防此意欣然自得不徒曰大道為公已也 當與不保其往有教無類同看
不憤不啓章 張彥陵曰此言教不可輕正欲學者勉為受教之地也 憤悱是能疑者反三隅是能悟者憤悱在未教之前反複在已教之後 不啓不發
正欲使之憤悱以受吾啓發非以啓發之無益而反生其惑也三隅隻是借言推類 要看不啓不發所以使之憤悱一段精神了凡謂是婆心不是鐵面妙翼注曰憤是不知此理而不安于不知故發憤求
知悱是将知此理而知猶未徹故在口中半吞半吐不得説破憤者意全未開故啓以開其意悱者意稍開但詞未達故發以達其詞 又曰一隅是道一端三隅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