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此章謂之與首章之謂有辨首章以天命脩道明性敎故曰之謂此以性敎明明誠故曰謂之切勿混 又曰誠則二句抑?重下句 上則字即盡性章數則字下則字即緻曲章數則字【辛丒十一月廿六夜永則談】 蘇紫溪曰中庸前一半多說個中字後一半多說個誠字求道于中則無定體求道于誠則有實功
唯天下至誠章 張彥陵曰此節首一句已盡一章之意下文人物天地即盡性中事性本通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到盡人盡物參贊天地地位方是能盡其性饒雙峰曰此與首章一意至誠盡性便是緻中和贊化育便是天地位萬物育 王陽明曰必自盡其性方能盡人盡物參贊天地必至盡人盡物參贊天地方是見能盡其性即至于盡人盡物參贊天地要于吾性亦無分毫增加 張彥陵曰按誠與性一理也自實理之賦授于人而言則曰性自性之無妄而言則曰誠【盡性原隻是至誠但本文惟天下至誠四字則隻是聖人名号】誠原出于性故至誠就是盡性無兩層【不可以此即作本文正解】 大全陳氏謂此乃有徳位聖人之事看來亦不必泥 吳因之曰盡性正與下緻曲遙相互對蓋緻曲者由此及彼未能一時俱到盡性則巨細精粗渾然大備纖悉完具而無餘欠也 張彥陵曰靈竅明覺中不參一毫情識則性體昭融即察之無不明處天機運用中不涉一毫作為則性體渾全即由之無不盡處 盡性淺說兼存于心散見于事者說最是盡人物之性亦當如此看方完 合言之則盡性二字包得盡人物之性非兩件事分言之則不容無别此與大學明親一例又以理言之則盡性與盡人物之性初無二緻以事言之則不容無漸次此意自詳或問諸家各持一見者俱可不必 翼注曰盡人之性兼得敎與養二意蓋敎民固是使複其性而養民亦所以使複性之地也與在新民兼敎與養看者正同 又曰盡人物之性盡字屬聖人盡他說知他明處他當便是盡了他性不是使他亦如吾之盡性也以堯為君而有象安能使他亦如吾之盡性也 又曰當重在知與處一邊 一篇月令是盡物之性注腳丘月林曰因其材質之宜以緻其用制其取用之節以遂其生便是盡物之性 翼注曰盡物之性難看且如虎狼搏噬聖人若盡其性可任其搏噬乎曰搏噬非眞性性本無搏噬也乃生于形氣耳聖人不能已其搏噬但驅而逺之不使搏噬夫至貴之人便是知明處當了況聖人在上神而化之又有猛獸不妄噬鸷鳥不妄搏者此雖不可入講然認理當如此 又曰作文講盡人物之性當根誠字來為妙蓋知明處當使人物之性不為形氣所汨沒而皆得以遊于無妄之天是謂能盡 朱子曰盡已之性如在君臣則義在父子則親之類盡人之性如黎民于變時雍盡物之性如鳥獸魚鼈鹹若 袁了凡曰自有而無謂之化自無而有謂之育 翼注曰贊化育總承人物不單承物言 羅念庵曰天地有化焉人物之性所以自始而歸于終也天地有育焉人物之性所以自終而造為始也誠者物之終始此天地之化育也聖人以一誠始終乎物此至誠贊天地之化育也 孫淮海曰與天地參人都說與天地為一不知參字是不可相無意隻将贊化育說得重便是天地都少我不得袁了凡曰天地人原為三才此曰與天地參不獨說人能盡道亦連天地盡道說蓋天地以生物為職今化育贊則生物之職盡而天始得以成位于上地始得以成位于下人始得以成位乎中夫是之謂并立而為三也此即發明首章緻中和一節之意 盡民物處就是贊了天地既可以贊便可以參此節内雖無後先節次然上俱雲能字末雲可以字則能字裹面有功用可以字特即其所能處而贊美之 賽合注曰與天地參句須防天地至誠合看方得時文以上參天下參地依此則隻兩耳何以為三 又曰參贊二字世儒多看做兩件大差蓋參贊隻是一事以其功用言曰贊以其定位言曰參 庚戌李振裕曰蓋以天地視至誠則至誠亦在化育之中而資始資生天地若為至誠開其始以至誠視天地則天地同在盡性之内而補偏救弊至誠實為天地相其終
其次緻曲節 此承上章言至誠盡性恐學者道是性隻至誠能盡不知性本人人固有亦人人能盡雖不能一時即盡無不可漸次而盡隻看用力何如耳故開口說一句其次緻曲是敎人用力于性之方也吳因之曰其次二句言隻有至誠不須用力若非至誠便須用力便須着實緻曲口氣須把責成的意思說得鄭重曲能有誠句亦要得責成于人意言惟曲無不緻而後能有成 按責成歆動二意俱有還重在歆動一邊 賽合注曰變則化以上是推思誠之極功下是要其同歸于至誠 自形着至變化俱是誠之以漸而積北溪陳氏東陽許氏朱氏公遷俱言是誠之效驗恐不是淺說已見及 翼注曰曲字朱注解作一偏一偏猶雲一隅也 陳紫峰曰天命之性渾然全體無所偏倚不可以言曲及其感乎物則其中之仁義禮智随感而應先後互發如遇可哀則仁發而為恻隐遇可憎則義發而為羞惡随事随物用一而未及其三以其偏于一端故謂之曲也聖人全體皆誠而所發亦隻是曲但聖人之曲無待于緻耳此所謂緻也即孟子所謂擴充其四端大學注所謂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者也此一段發得暢 此曲是好的若夷惠之曲便是不好的又緻是擴充的意不是止就一曲上做到極處朱子之所辨有此二意 止就一曲做到極處無論必流而為夷惠之曲即無流弊亦隻是一件好處 【附】李衷一曰諸說紛紛皆緣駁注訓曲為偏看來委曲曲盡之說把緻曲做細微曲折工夫固未妥而以曲對直看謂之迂回曲意把曲字做不好字看尤穿鑿且于緻字說不去獨衷曲之曲近之但謂衷曲隐微之中睹聞不及之處最能有眞則至誠之人豈無衷曲之時而何以獨言其次也不如注釋偏字為妙 緻曲兼知行黃氏洵饒謂在知行之間殊謬 張彥陵曰緻了曲即能有誠無兩層 翼注曰能有誠似還未到至誠田地觀白文無至字可見 曲能有誠是全體之誠但未是至誠耳東陽許氏謂是一曲之誠大謬 注曰形者積中而發外不是專以有誠屬心但有誠隻就自身說形着明就人之所見說故以中外分之 朱氏公遷雲誠以心言亦不是言心則理在其中 賽合注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句不重至誠能化正贊思誠與至誠一也觀一唯字若謂唯至誠能化今思誠也到化境豈不是至誠而何 唯至誠為能化全重緻曲者也能化的意思見得與至誠同歸較他章贊至誠語意稍别
至誠之道章總旨 翼注曰此章首二句言至誠前知下原其所以前知者不外于一理也 張彥陵曰此章以前知二字為主這知亦不是懸空之知有斡旋挽回意思在從前知之中提出個道字正見其異于術數然至誠即是道不是至誠外另有一個道也【然須知本文至誠二字隻是聖人名号】國家将興六句言唯鬼神能為此幾禍福将至三句言唯至誠能燭此幾知來直與鬼神一般所以見至誠前知之妙 達說曰運禍福之機者鬼神也契禍福之機者至誠也與此同蒙引淺說皆然
至誠之道節 賽合注曰不曰至誠前知而曰之道大有意思蓋其道可以前知正見其異于谶緯術數之學揣摩億逆之知也 樂天齋翼注曰至誠知以道不知以術 胡凝初曰此之謂誠則明 王陽明曰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處 【考】本有今異曰祯如國本有雀今有赤雀是也本無今有曰祥如國本無鳳今有鳳來是也衣服歌謡草木之怪為妖禽獸蟲蝗之怪為孽 注凡此皆理之先見者也翼注以未有此事先有此理解之殊謬淺說達說隻作有可知之理看較妥 此理字與合理得福背理得禍之理不同 張彥陵曰據舊解以善不善即作禍福看或謂先知在禍福将至之先隻就善不善上知個禍福【此即賽合注說翼注駁之極是】但不知這善不善将屬之他人乎抑屬至誠本身乎所雲先知将屬知人之善不善乎抑亦自知其善不善乎看來善不善隻應如舊說頂上文禍福将至吉兇祯祥天地氣數所為自是聖人不免但不是至誠的人便不知即知亦往往後時隻是聽其自至祥不能迓災不能卻甚至祥反為災卻是聽于神不是天地生身造化在手的手段須是至誠的人善便先知其福自然召緻有道不善便先知其禍自然禳卻有方如此則休徴協至災反為祥直是吉兇禍福造化不能自主一一聽聖人轉移故曰至誠如神 賽合注曰知之非徒曉得便了卻有保持禳卻實事在不然何貴于前知與此正合 此中便有盡性盡人物之性作用在 丘瓊山曰凡幾皆鬼神所為也聖人不聽于幾而能為幾直與鬼神同功故曰如神如非與鬼神相比拟也言至誠之心已具有神明吉兇禍福不專為造化用而為聖心用矣 此專就保持禳卻上說 李九我曰善不善即是禍福然變禍福二字為善不善者正是禍福的先兆虛虛就光景氣象上說 翼注曰新說雲聖人不待祯祥妖孽蓍四體而知夫既不待他卻又說他何用 又曰新說以善不善作人心善惡說意見極高但于文勢似說不通舊說以善字作福字不善字作禍字卻于文勢甚順 按翼注正與賽合注相反最是賽合注附後 【附】賽合注曰禍福将至四句朱注無明解往說以善不善頂禍福殊欠體認蓋善即理不善即非理也今夫造化之有祯祥妖孽也蓍之吉與兇也四體之得與失也皆禍福之數有兆而可徴者也而所以主是數者理也合理而善則雖祯祥未至蓍之吉未昭四體之得未着而先知其必有是福也逆理而不善則雖妖孽未呈蓍之兇未昭四體之失未着而先知其必有是禍也 按禍福之至有與理合者善而得福惡而得禍是也有不必與理合者善不必得福惡不必得禍是也原兼此二者至誠之先知亦兼此二者故善不善字隻頂禍福為順不必如賽合注也 許氏謂善不善俱有禍福其雲善不善是在妖祥上說與作人心善惡看者又不同但所雲祥或作兇等上文已包得蓋祥無作兇之理但人所見為祥未必眞是祥耳上文所謂祥乃眞祥也眞祥非至誠不知餘仿此如此看則隻依孔疏存疑淺說以善不善作禍福看為妥 李毅侯曰鬼神者天地化育之靈爽也至誠贊天地之化育必能知天地之化育者是故與天地合其徳即能合其吉兇此是他出入造化處即就參贊化育中看出【附】莊忠甫曰夫隂陽之精爽流行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人心謂之魂魄魂魄之所以分于鬼神者隔于形也齊丘子曰水至清而結冰不清神至明而結形不明冰泮反清形散反明故覺不靈而夢靈生不靈而死靈唯至誠則血氣不得而醉我七竅不得而囚我五根不得而役我有形之後同于未始有形之先其為魂魄也無以異于為鬼神也故曰至誠如神也 顧泾陽 曰或問至誠前知有待于祯祥妖孽等類乎無待于祯祥妖孽等類乎有待不可言前知無待則何所據而知也曰祯祥興兆也非興本也必有所以興者矣妖孽亡兆也非亡本也必有所以亡者矣鬼神于所以處知之故顯出個祯祥妖孽至誠于所以處知之故曰如神一也故至誠不待祯祥妖孽而後知也然祯祥妖孽之類泛泛觀之其狀顯何人不見細細觀之其情微何人能見即如成子受脤一節成子不知也成人亦不知也獨劉子知之耳又如邾子執玉一節邾子不知也邾人亦不知也獨子貢知之耳推而上之蓋有劉子子貢不知獨至誠知之者矣況乎福中藏禍禍中藏福變幻百端豈尋常智慮所能窺測故祯祥妖孽亦必待至誠而後能知之也曰所以處是何物曰隻是一個理這一個理徹顯徹微徹近徹逺徹常徹變徹始徹終不可以象言洪纖高下莫能違也不可以數言而數該焉往古來今莫能違也試看孔子序書特存泰誓分明知秦當繼周而有天下梁襄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答以定于一分明知封建之當廢而郡縣這等處總隻是叅得一個理透此理徹顯徹微至誠亦徹顯徹微此理徹近徹逺至誠亦徹近徹逺此理徹常徹變至誠亦徹常徹變此理徹始徹終至誠亦徹始徹終所以洞乾坤于指掌通混辟于呼吸既非如隂陽家牽制象數規規占算之間徇其有定之粗迹而迷其無定之圓機又非如儒生家弁髦象數槩以為不足慿執其無形之渺談而畧其有形之實證也若是者人莫不詫而奇之自至誠觀之猶之權設而輕重自見度設而長短自見量設而多寡自見鑒設而妍媸自見爾何容心焉卻有一件可詫自昔國家興亡當其未然無不經人道破者隻其本人反不自知耳即如今人做一事其間或利或害或成或敗亦無有不經人覰破者隻其本人并不知之耳及看他人又原明白如此則人人如神也不亦異乎曰此理如何曰中庸說得極妙了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不言人而言道可味可味蓋言人則至誠之道非聖人不能當言道即匹夫匹婦當其一私不着便是至誠既是至誠便有可以前知之理恒言雲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豈不以當局者身在事中則有我有我則有私于利害成敗看得重計慮橫生所以常迷旁觀者身在事外則無我無我則無私于利害成敗看得輕脫然不系所以常清假令當局者之心一如旁觀者之心則亦無有不知者矣此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者也曰然則至誠與衆人何以異曰衆人前知隻是一個天機偶然露巧且其為知也亦但知之而已至誠便有作用無論在位與不在位可為與不可為到處有一副眞精神密密斡旋非但知之而已也曰鬼神何如曰鬼神知其将興為顯出祯祥來凡以鼔之舞之使之益歆于善也知其将亡為顯出妖孽來凡以警之懼之使之改其不善以複于善也這便是鬼神的作用隻要人承受得
誠者自誠也章總旨 此承上章言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恐學者看得誠字高逺不可幾及不肯擔在身上故此章開口先說一句誠者自成也見得這個誠是不可推诿的 吳因之曰章内五誠字第一誠字第二誠字作一様看俱兼實心實理無疑矣第三第四第五誠字作一様俱就實心說然不誠是不實其心誠之是就實其心誠者是心已無不實了義各有所指 姚承庵曰此章曰誠曰道曰仁曰知曰性之徳曰合内外之道最為錯雜要一一理防天命之實理曰誠由實理而之焉曰道仁言乎實理之純粹知言乎實理之昭明此皆天命無妄之本體故曰性之徳根于性者率之斯為道故曰合内外之道總之隻一誠字包盡 李衷一曰從來誠者自成兼物言而道自道以人言誠者物之終始兼物言申言自成不誠無物二句以事言申言自道誠者非自成已二句言成已之能成物成已仁也以下言成已所以能及物之故
誠者自成也節 吳因之曰自成自道本文用一而字接下氣脈甚緊大意謂誠乃是自成的道非人之所當自行者乎隻把自成說得重自道意便自了然四書脈曰二句當串看不當闆對 翼注曰兩自字俱是自已不可以上作自然下作自已 莫中江曰二自字本皆指自已說小注上自字做自然之自說不唯分兩自字為二而與後非自成已之自亦背矣樂天齋翼注曰自道緊承自成來設使誠非自成
則道亦可以行可以無行者矣 誠者自成二句與誠者天之道二句一様但言天道者以其自然者而言曰自成者以其切于人而言 自成内雖亦有自然之意然隻是賓意不可作正意看故或問以楊氏無待而然之說為非大全朱子自然成就一條亦須善看 自道既言人之所當盡則雖聖人之從容而中亦在自道内矣玩或問又似專以勉然者屬自道亦猶二十章人之道也内不兼聖人說也 實心實理二者有俱就人身上說者有以實心貼人以實理兼人物說者其俱就人說者非實心則無以載實理故言實理則實心在其中非實理則其所為實心者亦同小人之誠中而已故言實心則實理在其中對言之則有二而舉此則自該彼其以實心貼人以實理兼人物說者物雖必有氣以載理而不可以心言唯人有心故以實心貼人以實理兼人物或問謂誠之不可掩以理之實言反身不誠以心之實言此以實心貼人以實理兼人物說者也章句曰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此俱就人說者也 史氏謂就管攝衆理處說心故曰本就散在事物處說理故曰用以本字用字分貼大本達道 既說誠又說道者依先儒作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分看天命之性渾然者也率性之道散殊者也欲盡渾然之誠須在散殊之道上着力誠者自成泛就物言而道自道專就人言然自成句雖泛就物言而所重仍在人故章句既解誠道又申二句曰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此節依大全雲峰胡氏新安陳氏蒙引存疑說約
則俱以誠為天命之性道為率性之道予向疑之蓋以注雲誠者物之所以自成道者人之所當自行若以誠屬天命以道屬率性則豈天命之性獨非人之所當用功乎率性之道獨非人之所以自成乎然先儒皆如此說者豈以首章注以天命屬未發率性屬已發下學工夫尤當在發處着力乎如前章緻曲亦是發處工夫大學明明徳章句亦雲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蓋未發之時雖未嘗無工夫然隻是一個戒愼恐懼發時病痛最多用力尤難故聖賢往往單提發處敎人猛省能于發處着實用工則未發時亦便得力能着實做自道工夫則便能自成此節之旨或是如此今姑從之
誠者物之終始節 徐岩泉曰物之終始是物之徹頭徹尾要此誠若不誠便無物不是物不自始誠為之始物不自終誠為之終之說如此說方見得誠為自成 翼注曰舉始終包得中間 賽合注曰無物非眞無物無實物也 沈虹台曰誠之為貴之字内有工夫擇執是也 蒙引曰此節全不言及道者明非以誠自成則不能自道也故曰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蓋心在是道即随之矣 又附賽合注曰誠之為貴則有以自成而自道亦在其中矣要知此句是另出以責望體誠者不可把此句作申自道看誠者物之終始徹始徹終皆賴這誠是無有了期
的誠無了期則自道以自成者亦無了期稍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是故擇善固執以誠之者工夫不可須臾間斷也 誠者物之終始章句止以實理言或問則兼實理實心言雲以理言之則天地之理至實而無一息之妄故自古及今無一物之不實而一物之中自始至終皆實理之所為也以心言之則聖人之心亦至實而無一息之妄故從生至死無一事之不實而一事之中自始至終皆實心之所為也單說實理則實心包在内了分言之則是二件實理是人物共有的實心是人獨有的然實理之理與道以理言之理又不同道以理言之理是實理中之條件
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節 四書脈曰誠者二字乃由上誠之之功而進于能誠地位者 又曰成已能成物就是時措之妙了 蔡虛齋曰本文曰所以成物章句曰自然及物非謂無所作為而自及之也隻是成已中具成物的道理乃理之自然下仁知合内外正發此意 成已仁也二句還依淺說作所以成已者仁也所以成物者知也看為是翼注曰成已即仁成物即知不是本于仁知恐不必 吳因之曰成已成物原從性來總是在内的何嘗有合外于内意聖人欲破人障礙故言合外内其實體原無内外 袁了凡曰仁知總是吾性中所固有可以已與物分内外不可以仁知分内外也 王觀濤曰成已所以成物處已含時措之宜意此處隻将故字喚起言唯性合外内故時而措之以此成已即以此成物性機生活道妙圓通舉而措之與時宜之此之謂性中之妙用此之謂率性之能事 翼注曰折衷雲合外内之道要見仁固在内而知亦非外意最精切不可用仁内也而未始不合于外知外也而未始不合于内之說也 顧麟士曰合内外之道坊本俱作合外内故時文遂有合外于内之說而大全本止作合内外麟與子常往時立論蓋甚非之然今簡監本禮記注疏仍作合外内鄭雲外内猶上下也則雖合外于内之說可芟而外内内外終未知孰是矣 時措之宜是以仁措于已知措于物不可專謂措于物 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猶前章由盡其性而盡人物之性由形着明而動變化也然所以能如是兼成者何故蓋成已成物雖若二事然成已由于仁仁即誠之體也成物由于知知即誠之用也仁與知豈非總是此誠皆天命之性初無内外之分者乎已物有内外仁知無内外也故未誠則仁知未得于已無以成已何以成物既誠則仁知已得于已成已在是成物即在是以時措之何所不宜哉至此可謂眞能自成矣亦可謂眞能自道矣 合外内之道道字與率性之道而道自道之道不同不可牽合此道字即指性說非見于行事而謂之道也 言性之徳而率性之道亦在其中矣不可以率性之道專貼合外内句蒙引得之又不可以性之徳二句貼性以時措句貼率性 時措内包得時中不可依大全雲峰胡氏即以時措作時中朱子謂顔子閉戶禹稷纓冠亦有此意觀亦有二字可見非正解 成已仁也四句是以其本然者言與首節誠者自成次節誠者物之終始句相應誠者非自二句及時措之宜句是以能盡其當然者言與首節自道也次節誠之為貴相應雙峰以自道句與合外内相應便差 朱子雲須知仁具内外合然後有個時措之宜亦混 庚戌張之溢成已仁也五句文曰盡其自道之功不過全其自成之誠耳最明【辛酉七月重看過雙圈者應存】
故至誠無息章總旨 此章重在至誠無息一句又隻重在至誠二字許多功用俱從無息上來無息又從至誠來自無為而成以上見聖人之類天地自貨财殖焉以上見天地之類聖人末節引詩見天地聖人總一至誠章句劈空下一故字蓋因此章以誠者之勇發明天道承上緻曲自成兩章來彼兩章言人道雖一以仁言一以知言而全賴于勇此章接言惟至誠則不賴勇而裕如以見人道之必不可無勇也翼注曰此章重至誠無息一句自無為而成以上是論至誠無息之功用同乎天地者出于自然自貨财殖焉以上是又以天地至誠無息之功用明聖人至誠無息之功用末節引詩見天地聖人同一至誠無息也至誠是主 董日鑄曰無息不貳誠之别名也世之言聖人者以及物之功言天地者以生物之
化言其及物而不得其所以及言其生物而不得其所以生則以聖人與天地為天下不可測之奇而不知其立于一誠之中 天之所以為天與文之所以為文原非不測之奇而一歸于道之庸矣
故至誠無息三節 張彥陵曰隻一至誠便自無息無兩層自無息至高明一齊都到亦無漸次運而不已曰不息存而不變曰久從實理流出自然舒徐而不迫長永而不促 呉因之曰無息不專以靜時言事來即應應時即化渾是一團生意 顔子三月不違仁隻是誠未是至誠所以不免違于三月之後若至誠則自無間斷矣然顔子三月之内亦不是假僞虛誇此蒙引陳氏之說存疑所以駁之也 顔子三月之内雖不可謂假僞虛誇然對至誠看則亦是不免虛假矣存疑謂三月之間所為皆實而三月之後未免無實即是虛假而間斷也如此說亦不得章句自無間斷之意 翼注曰凡誠有未至者有時誠有時不誠就其不誠之時是誠至此息了至誠則無時不誠是即無時或息矣按此即存疑之意也玩章句意則至誠之無息似不必到無息時始見 張彥陵曰自始至終此誠無時間斷則曰無息自後觀之此誠無時不然則曰久久則不息總計之名 唐一庵曰不息言其勢久言其時何謂勢曰誠之至自然不容住手何謂時曰貞元既複一息萬年 翼注曰自至誠無息直至高明是一時俱有本無漸次但漸漸說去耳按翼注說得殊混以理言之固一時俱有以事言之自不能無節次也玩或問可見 又曰久以上屬天徳征以下屬王道 按翼注說得最明蓋此徴字與緻曲章形字不同形着明是自己身上事征是見于政治底至誠自己身上事不可以漸次言何待久而後然哉唯其見于政治者則不能不以漸耳北溪陳氏以睟面盎背貼征字不是 張彥陵曰按征字不可看作形字發字注中驗字極好蓋久處有所驗也見誠非空涵已也悠逺高厚皆是驗其久處但以天命流行不已意防之則知此處分存發不得按驗非發而何 翼注曰悠逺博厚高明俱是至誠功業俱作帝王模様說但講語隻在功業上敷衍不可說到及人上恐犯下載物覆物成物意 徴之與博厚高明悠逺猶之形之與着明也雖悠逺以下都是徴處然須分别看 蘇紫溪曰不惟悠逺而且博厚不惟博厚而且高明二則字輕帶乃其文法如此非相因而後有也 悠逺博厚高明皆存徴字内抽出言之逐句要想王道規模無一毫雜伯氣象至誠功業隻此第三節已說盡了此節内便有覆載成意思便有配天地意思特下節又抽出言之耳
博厚所以載物也節 張彥陵曰按覆載成隻言其功用及物處至下節方即其及物者而贊其與天地同也 徐儆?曰至誠博厚不可見于物之容受而生養者見之高明不可見于物之沾被而仰賴者見之悠久不可見于物之涵濡而各得其所者見之原非兩截事 前言悠逺在博厚高明之前後言悠久在博厚高明之後此省文互見也須知博厚高明之前俱有一悠逺博厚高明之後俱有一悠久又須知悠逺博厚高明雖在外而外實根于内但未嘗明言兼内意至悠逺處下一久字始顯出兼内意耳故章句既雲悠久即悠逺而又曰兼内外而言也可見悠逺即有兼内意了蒙引曰博厚則高明内便藏有悠久了得之但其說得來未暢耳 蒙引謂久字自兼内外誤久字隻指内史氏伯璿得之 吳因之曰至誠博厚高明悠久不得以徳業并言【并言亦何妨】如至誠盡性而言盡人盡物至聖仁義禮智而言容執敬别凡言至誠作用處正其所以為至誠者也朱子既曰悠久即悠逺而又曰兼内外而言乃知博厚高明悠久雖在外而至誠所存無内外之别 博厚高明悠久即是至誠之成物處然此處隻作外看不必泥合外内之道意謂外即是内此意雖有然非正意也 翼注曰此節隻就至誠說勿露天地字下節承此節而斷其配天地也 覆載成是言至誠及物之用猶之言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下博厚配地節言至誠及物之體猶之言可與天地參
博厚配地節 張彥陵曰此節承覆物載物成物一直轉下配者合而有助之意連天地亦待我而位者也天地說無疆此句不言配悠久即無疆非二物也按太穿鑿觀淺說自不必如此看 莊忠甫曰大抵生萬物之功天地操其半聖人操其半共為覆共為載共為成【此配字似不必如此說存看可也】如夫婦之相配不可阙一有天之高明而無至誠之高明則物有遺覆矣有地之博厚而無至誠之博厚則物有遺載矣有天地之悠久而無至誠之悠久則物有遺成矣故曰配雲者言配之以成化育非謂徳足以拟之也嗚呼自三王而後覆載生成之功亡其半矣人但知有憾于天地而不知天地之失其配也其如萬物何哉 賽合注曰載物二節還該依注分體用說自業之立于我則高厚悠久屬聖人為體自功之及于物則覆載成屬天下為用蓋上文博厚高明悠逺内便有覆載成了至此始提出來故配地節即足上載物一節載物節即足上悠逺節非謂先博厚而後能載物先載物而後能配地也餘句仿此 吳因之曰講配地處未可便說博厚以載物者地之所以為地也此意在下文若先露出則博也厚也二節便有礙 又曰博厚配地節注與天地同體此體是用中之體非本體之體蓋覆載成是用而博厚高明悠久對用而言便為體耳如下文博也厚也節應上同體今夫天節應上同用然博也厚也等專指性情言亦是用中之體豈是形體之體耶蒙引以天地為體天也之覆載為用尚欠的當 大全黃氏因用見體之說甚謬 按因之說得最明然須知其所謂性情是就生物上說不就本體說 杜靜台曰聖人之同用同體總在功用上說但自功用之施于我者言之則為體自功用之及于物者言之則為用蓋體亦用之體耳 汪搢九曰上節覆載成是說至誠及物之用此節方說是與天地同用猶之先說盡人盡物才道可以參贊也
如此者節 翼注曰見是表暴粉飾動是鼔舞運用為是安排造作不見不動無為總是自然意所以自然者皆由于誠 鄒峄山曰聖人之治天下有許多設施其曰不見不動無為者總之是一個順萬事而無情耳順萬事而無情乃是誠之所運用也若一參以情識則非至誠矣即有息矣又焉能征之如此 見動為也不是不好的隻是費力至誠則不待費力耳翼注曰章變成不是民章民變民成俱就至誠功
業說 章變成在天地亦有之在至誠亦有之但本文正意是就至誠說觀章句曰以配地而言也雲雲可見淺說得之大全黃氏謂如此者以下專言天地謬 賽合注曰成物之成同覆載言謂成就夫物也無為而成之成同章變言謂道化之成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節 張彥陵曰此以天地之道明上文聖人之道指出一道字在主宰上說 既言至誠配天地複就天地言之者猶仲尼祖述章萬物并育一節之例 翼注曰一言且虛下不貳即一言也 不貳即是誠注所以字不必泥 張羽臣曰生物不測非言生之多不可測乃言物從不貳生出如何可測其所以然亦就源頭上說 賽合注曰不測與下節不測異非是生之多謂所以生處不可測也 又曰要知此節隻重誠字還未重生物上 生物不測句包下兩節存疑謂今夫天一條是說生物不測不是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節 翼注謂此節在不貳下一層不測上一層殊謬蓋此節即是生物不測但未顯言之耳與前徴則悠逺節同 又曰博厚高明悠久俱以化育之功言不以形體言俱根誠來 按翼注與淺說同極是蒙引雲不專指形體須兼性情而言存疑亦兼性情形體言俱不是不用兼字為妙
今夫天節 翼注曰此節亦俱根誠來 張彥陵曰此節不是說天地生物之盛隻是驗其盛耳以天地為主不與山水對說山水二段益以見天地之大蓋就中舉一山又舉一水俱完全備天地之理更就山水中随舉一物亦莫不備天地之理總來見他不可測識處 樂天齋翼注曰天積氣也實有是理便實有是氣下系覆等俱以氣而相屬也地積形也實有是理便實有是形下載振等俱以形而相屬也山水乃天地間形氣之大者其生物尤盛故複抽出言之章句謂天地非由積累玩蒙引則又似天地亦有積累蒙引自從未有天地之前說到有天地故見其有積累章句自由其既有天地之後說其生物則非可以積累言也章句是正意 袁了凡曰昭昭不言少乃言其多即昭昭之小明而極高極明的都在這裡了故曰斯昭昭之多非積累之說及其雲者自吾人論其所及者言之猶曰若論其全體雲爾不屬天地山水說則意自明 郭洙源曰即昭昭撮土為言非是以至小形盛大之意見無一處非天無一處非地也即此便有難測處 按此即語小莫破之意愚見正欲如此看玩大全朱子亦然然蒙引不主此不知何故蒙引附 附蒙引曰不先言斯昭昭之多無以見無窮之為大此乃立言者仰?起伏之勢 季彭山曰日月星辰之系是無窮内意河海華嶽之載振是廣厚内意而萬物覆焉載焉方是說生物雲雲按麟士亦主此說此眞拘儒之見也何必乃爾 附賽合注曰天地山川各以小處言之正欲起盛大意翼注曰無窮廣厚等卻俱以形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