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巻三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中庸
哀公問政章總旨 翼注曰故為政在人至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此一段文分兩段在不可以不知天斷蓋兩殷總是所以脩身但前一殷欲君知脩身之要務也知天知人事親是要務後一段欲君知脩身之全功也入徳成徳行道是全功前一段自政說起下面皆是說脩身下面說到政止上面皆是詳脩身凡事豫則立至末諸家皆隻雲說脩身之事賽合
注獨曰自凡事豫則立至末又總歸于誠合脩身立政之根本處言之也看來前面說兩個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以下總承上面來則賽合注為是然在下位節已歸重到身上則以後俱為脩身之事無疑矣章句亦隻主身上說
哀公問政兩節 翼注曰獨言文武者三代之政至周大備欲公之法祖也 又曰人亡政息輕反言以決之耳 張彥陵曰其人存注兼君臣說而意實重在君一邊翼注賽合注俱如此
人道敏政節 翼注曰人道道字輕虛猶雲人之為道也敏夫政如地之為道也敏所樹人字亦兼君臣又曰夫政也者蒲盧也舊說俱雲夫政也者文武之政非他政之比本之精神心術之運協于民情土俗之宜且脩明未墜之典亦無假于更化之勞又如蒲盧之易敏也上二句言人易敏夫政此二句言政易敏于人上重人下重政此說甚不得旨蓋此不過就敏政之喻更進一步耳與上非兩意也且此政字固是文武之政然敏政政字亦即文武之政豈至此而始推重文武謂文武之政非他政之比乎講當雲人道之敏政如地道之敏樹然非泛猶夫樹而已夫政也者蒲盧也本朝之制作最為精詳一遇其人不俄頃而奏治平要如此揷人字在内作文方妙 按賽合注亦主此蒙引存疑淺說說約俱主上重人下重政之說似不是
故為政在人節 翼注曰此節唯首一句是要有文武之臣下三句皆是要有文武之君不可四平看 袁了凡曰取人以身不但君不明無以知人縱知其為賢而君身不正亦未有能用之者當有感召之機在翼注曰脩身二句是一段綱領下文五達道三達
徳乃條目也 又曰君身不脩則不明不公何以審取舍故取人以身 賽合注曰脩者要無過不及悉協于中也 又曰後面至誠經綸天下之大經肫肫其仁便是此意 脩道以仁仁字西山眞氏新安陳氏新安倪氏俱以心之徳言
仁者人也節 李毅侯曰仁非他也原即其身是也蓋仁者人也 張彥陵曰此節緊承上節仁字而釋其義隻重一個仁字由仁而行之得宜便是義由仁而行之有節文便是禮總是完得個脩道以仁的事又曰仁即是人見人非血肉之軀 又曰親親就父母說為大不對仁民愛物對五達道看義字注訓分别事理須在心之制宜上言之若解做事物之宜便是義外 瞿昆湖曰生字隻當發見字看不曰發而曰生者見其出于自然不待安排布置之意等殺處即是禮非謂禮在性中而生出此等殺也 袁了凡曰上說脩道以仁而此說仁以親親為大則仁的工夫又從道上做起上說取人以身而此說尊賢為大則仁身的工夫又從取人上做起聖人之經綸從一根上發出來極活潑地 餘向亦有此疑然親雖屬道親親仍屬仁諸家皆認尊親等殺為道故難明賽合注曰親親句存疑謂親親即是父母泥下文事親之言蒙引謂親親有殺便不止父母故于下文事親亦兼諸父昆弟意二說蒙引為是蒙引以親親較仁民愛物為大存疑以親親較五達道為大蓋君臣朋友中間盡有許多事二說存疑為是大字與實字不同實是心之最精切者大是包涵道理最多者吳因之曰親親為大尊賢為大詞雖兩平意實相承言仁者人也唯親親之為大而可無以輔之乎故義者宜也唯尊賢之為大親賢之等殺非有加于仁義不過完得個仁義而已尊賢之義非有加于仁不過完得個仁而已故言仁身之要而一節大旨無餘蘊矣 又曰義者宜也是人之宜謂人去理防天下事物各得其宜也 存疑雲說仁了又說個義所重不在義在尊賢也尊賢二字當改作知人似尤明 又曰義者宜也過文不可雲有仁必有義隻當雲人性又有義看來亦似太拘況此義字亦不當貼性 翼注曰尊賢為大不可說義主于敬而敬莫先于尊賢上文原無敬字也要根宜字蓋道各有宜而賢尤宜尊 五倫内皆有仁皆有義皆有禮則此節以仁屬親以義屬賢亦不當呆看 禮所生也句據大全朱子及蒙引存疑則等殺處即禮據北溪陳氏則似禮生于等殺據雙峰饒氏及淺說則似等殺生于禮從朱子及蒙引 翼注曰為一本為大賢非故厚之也禮之一毫不可減也為九族為小賢非故薄之也禮之一毫不可加也 徐儆?曰親親者盡仁之實也尊賢者求仁之輔也而禮又所以達仁之分也總是脩身中事 張彥陵曰此節不重仁義禮字隻重親親尊賢等殺上 附存疑曰夫仁人也人無所不愛五達道皆當以仁矣親親何獨為大蓋親者身之所自出罔極之恩也良心之發于此最為親切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皆自此而推之此親親所以為大仁以脩道者所宜最先也 又曰問親親不兼兄弟何也曰以道理及下文知所以事親觀之隻當作父母說蓋親無兩大又孟子以事親事兄為仁義之實則事親不兼事兄也問既以事父母為先後面次序則何如曰自父母而兄弟自兄弟而夫婦自夫婦而君臣朋友此其序也曰君臣大倫乃後于兄弟夫婦何也曰自家而後國夫婦故當先也又問既以親親為事父母則下文親親之殺如何可通曰此因說父母而及諸父母也言此特欲起下文禮所生知天之意耳非謂行仁者必把諸父母都先事了然後可以及其他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節 賽合注曰上二節特論理此承上二節方着君子身上而責成之重脩身上事親即上親親之仁知人即上尊賢之義知天即上禮所生之天理皆脩身之先務也 又曰知天内不可把等殺平看蓋不知天則取舍之極己亂自無以得其人之賢而尊之矣又何以得親親之殺而親之乎須如此講方是 大全朱子講知天似作一貫看了看來一貫雖亦在知天内然不當專以一貫為解雲峰以天字作率性之道看極是但其言殊似不然者須細辨乃知耳 樂天齋翼注曰知了天理以此理律人孰為理所不當尊孰為理所當尊又孰為理所尤當尊一一知之眞矣數語亦明爽 翼注曰人不知天則唯任情識意見雖強欲知人而不能律之以自然之則非以喜怒徇我之意即以毀譽徇人之情何以知人 張彥陵曰前言脩道以仁所重在仁此言事親在知人知天便可想見知字所重又在知此系脩身緊關下文因足出知仁勇以盡其義 為政在人三節饒氏以仁知分看極是但饒氏以為政在人節為說仁仁者人也二節為說知稍差蓋為政在人節說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又是說仁之要義者宜也至禮所生也是起知故君子節總結上二節
天下之達道五節 吳因之曰親親便是仁知人知天便是智而勇即貫于仁智之中三徳己自完全了此特指防出名目耳 翼注曰五者俱是就道說說得現成不可誤作以人體道意 吳因之曰講五者天下之達道全要根着身字說來人有此身定須有這五樣若無這五樣豈複成個身子豈能達之天下達之萬世故曰達道達道切于身所以脩身必以道存疑謂知仁勇仁字是專言之仁是矣然比他處專言之仁猶有别他處專言之仁即兼得知勇 吳因之曰講天下之達徳三句雲上天生人必與之以精明之哲而其所謂精明者又必使之強毅而不惑必與之以純一之懿而其所謂純一者又必使之卓立而不撓 吳省庵曰非達道先有個知仁勇以行此達道即在行達道處見其明朗之知公渾之仁強健之勇如此看則于下一字意亦自防得非與上有幾層 賽合注雲不是既誠後方有徳徳實後方行道也與此正同 吳因之曰知則純乎知而無複有昏昧之雜仁則純乎仁而無複有私意之雜勇則純乎勇而無複有柔懦之雜夫是之謂實知實仁實勇而道無不行矣 按因之講誠字渾眞氏專以無過說稍偏 賽合注曰一字依注作誠看所以行即上文所以行俱是行道上言所以行達道者在三徳下言三徳所以行達道者在一誠 按淺說看所以行與此同 存疑謂三達徳是帶來底誠是用功處不是下文分明以誠兼天道人道此處誠字如何專以用功處言蒙引亦似主用功說俱謬 吳因之曰此處隻是言行道須以誠猶未及所以求至于誠者故求誠之功章末備論之
或生而知之節 莊九徽曰在氣質上論确然有此三等之不同若論本體自聖人至途人俱是生安其學困者均複其所生耳其利勉者均成其所安耳更無兩樣 李毅侯曰要之生安的人學利工夫也有時用得着如孔子生知之聖自謂好學是也學利困勉的人也有生知安行的時節所謂本體未嘗息者不然雖困亦不能通勉亦不能至矣 張彥陵曰困知非因困後求知是用困的工夫而知也照學利勉強俱在工夫上說人之精神不塞則不通耳 吳因之曰章句以其分而言一段是本文正意以其等一段及下節章句三知為智雲雲是朱子中間看得有此意義因為後學并道之耳 賽合注曰生知安行的聖人也到這裡學利困勉也到這裡無二無别在上智亦不能于分外逞一些精采在下愚亦不少卻些子故曰知之一成功一也此段雖并舉三項卻重困勉上見氣質不足以限正夫子引哀公之意 兩一也言生安與學利困勉一般學利困勉與生安一般一則見生安之無所異一則見學利困勉之無所遜意則總重在引困勉也 存疑雲不可雲學知困知者與生知一般雲雲餘初疑其無謂細玩之良是蓋其意恐人忘記尚有生安與學利困勉一般一邊也論語說安仁是以其已成者言兼得此章生安學
利困勉利仁尚未到已成地位又在生安學利困勉之外故朱子以為有别然則利仁豈即三近乎曰三近在困勉之下利仁隻是就其未成者說不拘定在困勉之下
好學近乎知節 吳因之曰好學力行知恥是困勉事與尋常好學力行不同要說得鄭重 賽合注曰此三句重在好字力字知字 按此說是翼注謂好字力字重知字不重隻重恥字此本蒙引殊謬 翼注曰觀一好字可見他自知其愚而又求進于明分明與自是而不求相反觀一力字可見他着力挽轉情欲之流而歸于正路分明與徇欲忘返相反觀一恥字可見他以不及人之能知能行為恥分明與甘為人下者相反 鄭申甫曰行即行此五達道是也但為私意所蔽情意不能懇至唯力以行之自然眞意流貫于倫常之間 賽合注曰心中眞知得羞愧自不得不振作故可以起懦 樂天齋翼注曰知仁勇既是達徳則好學力行知恥其下手處亦不外于達道而他求須要理防 翼注曰三近字隻以其漸造而名之究竟合一非終于近也 夏古讷曰近字對上節一字言要其成就處曰一計其用功處曰近未遽一之須求近之既曰近之自能一之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則是知之一成功一矣 夏九範曰要知好學之心即知力行之心即仁知恥之心即勇附翼注曰此入徳之事即困勉者下手用功處非又在困勉下一等也一說兼學利困勉下手用功處亦未為不通 按因之賽合注俱作困勉下手處說唯存疑依注講蒙引淺說及大全諸家亦頗不定 三知三行三近節齋蔡氏之說未盡善今改正之曰生知者知之知也學知者仁之知也困知者勇之知也好學者又勇之知也安行者知之仁也利行者仁之仁也勉行者勇之仁也力行者又勇之仁也生知安行而知之成功者知之勇也學知利行而知之成功者仁之勇也困知勉行而知之成功者勇之勇也知恥者又勇之勇也 附蒙引曰章句分貼知仁勇于上條既曰以其分而言又曰以其等而言下條三近本知仁勇之次也而又曰通上文三知為知三行為仁三近為勇之次終似論得破碎
知斯三者節 樂天齋翼注曰所以知俱包道徳在内張彥陵曰五所以字俱有工夫在 陶石篑曰治
人治天下國家毎以人己逺近對說不知天下無身外之人既以身而治人則家此人國亦此人天下亦此人一知則俱知一治則俱治治天下國家特在知所以治人句内推廣言之 吳因之曰所以脩身所以二字最重所以二字全是對資禀庸下者說人若是天分都好則脩之之方隻消一個樣子大家都用捷徑方法便是有何難知隻為有一等昏庸柔弱之人若也要看捷徑樣子走徑路豈不擔閣了一生故唯知三近才是照我自家資禀用我自家工夫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節 張彥陵曰此節是備論治法所謂文武之政布在方防者即此是也 翼注曰九經皆作天子之事看故曰文武之政 經字注隻雲經常也遊氏兼有常有條言倪氏又以庸言常是正訓該得庸與有條意 賽合注曰注雲此列九經之目也末雲此九經之序也序意輕目意重序即在目中 翼注曰講此節不要犯了九經之事 又曰九經四節皆不平對唯效對事畧可耳 李毅侯曰九者雖說得廣要不外親賢之等殺與達道之經緯而已故曰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也袁了凡曰上文既雲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則脩身在天下國家之前矣及叙九經之目又從脩身說起乃知人己非二物體用無二理總來隻是一個工夫 親親以下依呂注以家國天下分配是矣尊賢将何屬乎曰尊賢統乎身與家國天下者也身與家國天下之理皆借尊賢以得存疑專以尊賢屬脩身未妥 按存疑亦本呂注而失之也呂注本當活看 翼注曰大臣近而易防故言敬羣臣卑而易疎故言體 以道而招集之曰來 大學之明親即此章之脩身治人皆是合之則一件分之有兩件者也新隻完得明的事治人隻完得脩身的事此合之隻一件也新民自有新民之事治人自有治人之事此分之有兩件也然明新脩治界限殊難分如此章既以達道屬脩身則尊賢不在朋友之内乎親親不在父子昆弟夫婦之内乎敬大臣體羣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逺人懐諸侯不在君臣之内乎何者非脩身之事而又以之屬天下國家何也大抵身不能離天下國家而為身其身與天下國家相接處即屬脩身之事其經理乎天下國家者即屬治人之事然則九經雖與達道相類而前言達道者以其相接處言後言九經者以其經理處言講尊賢以下八件須與前達道有别方是尊親雖承上段來然亦是有别 若大學之仁敬孝慈信則俱是兼明新而言之者也孝弟慈亦然
脩身則道立節 張彥陵曰此節要看九個則字是不期速而自速之意 賽合注曰脩身等事亦不可道實隻重在道立等句道立謂五達道之在君身各極其至而天下國家皆于此取則兼此二意 袁了凡曰前雲脩身以道此雲脩身則道立所立者即其所脩者也 王觀濤曰多指亂視多言亂聽若小臣聚訟盈庭而無一元老主張事安得不?章句小臣不得以閑之句最可味 顧麟士曰公卿大夫為大臣則上中下士為羣臣矣無體已仕之羣臣則未仕之士報禮重之說也 按或問小注三山陳氏又曰士者百官之總稱此在他處有之此處隻依麟士為是翼注曰報禮重隻是盡職上見 賽合注曰報對
施言報禮重是以禮報君不敢輕也 勸勉也有欣欣不己之意焉此言九經之效而獨曰百姓勸謂百姓之交相勸也下言九經之事以勸言者凡六謂上之有以勸之也或曰事有九而不言勸者三何也曰脩己為勸人之本故脩身不可以勸言也舉逺者笃近之推故柔逺人懐諸候不必以勸言也此中庸立言之旨也 翼注曰百姓勸如有力者趨事有财者樂輸是也 又曰财用足亦有兼國用民用言者有單就國言者 按兼說為是 又按賽合注主饒氏說謂農以其粟易器則用足工以器易财則财足此皆誤泥注也因之主蒙存說 鄒峄山曰農末相資而财用足者農以粟易器而為無窮之用工食粟而又制器以利無窮之用也此言農者不是與工并言蓋本文主工言 吳因之曰凡百工所為之器具皆謂之财而有資于用故财用二字不分足隻是貨物完備如織絍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類注中農工相易句又費解 翼注曰财用足最難明摘訓雲财用猶言器用也正與大全小注合大全朱子雲如織絍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類據此看财用足隻是貨物完備極明白大注通工易事二句反費解不用可也 按翼注看财用足與蒙引存疑合但注雖雲農末相資原重在農資于末邊未嘗費解饒氏泥之乃費解耳 翼注曰四方歸之兼賓樂為用旅願出塗言 蔡虛齋曰畏非畏威乃懼犯于不義以負上恩也 注徳之所施二句依東陽許氏則上句貼懐諸侯下句貼天下畏依蒙引則二句俱貼天下畏蒙引為是 天下畏諸家大抵皆将天下二字開說然須補諸侯畏意方完 王顯甫曰不曰列辟畏之而曰天下畏之則還是諸侯擁防内外莫侮意 按王說專就注威之所及者廣一句看出蒙引說是就徳之所施二句看出合二說方備但不當如許氏以徳之所施句貼懐諸侯耳
齋明盛服節 樂天齋翼注曰盛服隻是不亵意非華飾也 賽合注曰非禮不動兼内外看 翼注曰自一念以至百為皆是動又曰心邊當重些 又曰要看幾個所以字是我以此去脩之勸之非他自為我脩勸也言效是自然應我的此言事全是我去盡工夫 上以知仁勇為脩身之功此複以主敬為言者乃是彼此互見存疑雲此專就臨民時非也附後附存疑曰上既以知仁勇為脩身之要此複以齊明盛服非禮不動為言上就為學時說此就臨民時說以論語不莊以莅之來叅看既有知及仁守工夫又必莊以莅之可見知仁勇以脩身又不可無齊明盛服非禮不動工夫也 陳北溪曰齊是齊一其思慮明是明潔其心體齊明以一其内盛服以肅其外内外交相養也齊明盛服是靜而未應接之時以禮而動是動而應接之時動靜交相養也或曰非禮不動即承上齊明盛服來言非禮之念不以動于中非禮之行不以動于外也 魏昆溟曰尊賢則不惑先要除君心之惑方是尊賢 張彥陵曰尊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然情慮其日隔而疎故又借好惡以通其情 翼注曰同其好惡是不拂其情親之所好好之親之所惡惡之也勸親親摘訓說最好蓋彼為我之親則我亦為彼之親我既親彼彼必親我矣是勸其親親也上親字是愛字下親字自彼視我而言 吳因之曰勸親親謂勸親之親于我蒙引謂人皆勸之而各親其親不可從 張彥陵曰分卑則勢隔而情不通官小則祿薄無以養亷忠信則既無疑畏之慮重祿又無内顧之苦自然盡心盡力 又曰時使謂不以非時使所以不盡人之力薄斂謂不以額外斂所以不盡人之财正是恤之如子處 丘月林曰省試則有所懲戒而不敢惰稱事則有所激厲而不肯惰 賽合注曰肉食曰饩糧食曰廪百工一日有一日之事一月有一月之事省試以稽勤惰程工拙而食與事稱則良工得以自見而濫竽無以得志故百工相勸而來也 翼注曰省試不必是人君親自省試 又曰送迎非身親送迎也授以符節使道路無壅是送往豐其委積使困乏有賴是迎來 又曰此不能不是那濟惡不才是還可短中求長耳 朝聘以時不勞其力也厚往薄來不匮其财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節 賽合注曰一者是誠也誠不在九經外隻件件皆實心實意做出便是與上行之者一對看彼為天徳之實此為王道之實總見一誠乃道徳九經之樞紐也 陳新安謂誠之不可揜以實理言兩行之者一以實心言按前雖以實理言而實兼氣說此章雖以實心言而實兼理說
凡事豫則立節 張彥陵曰豫不是誠所以豫處是誠不豫則廢正發明不可不豫之意 賽合注曰四個前定即是豫不跲不困不疚不窮即是立 言之而不可行曰跲行有不慊于心曰困内省而惡于志曰疚取之而不逢其源曰窮措之天下謂之事行之一身謂之行 翼注曰跲颠踬也言有舛錯如人有蹉跌窮字解做盡字與困不同道前定者如有源之水滾滾流出更無窮盡 按以道前定為有源則可以為一源則偏 既有言行事之前定則道亦在其中矣又說道前定何也蓋道不止包得言行事也翼注以道前定為一源之理太偏 道雖包得言行事然作文須還他四平不必重道 賽合注翼注俱如此說 袁了凡曰前定非先時料理其言先時經畫其事也凡事俱在外而理則在心先明乎理而養之未發謂之豫客感未形而此心确有眞宰萬變不搖則謂之前定 賽合注曰甚哉其不可不豫也可以積累而緻不可以襲取而充可豫養于平日不可取辦于臨時 又曰豫先有立誠工夫則實心素存實理素具徳可脩道可行經亦可舉是謂事豫則立言事行道非道徳九經之外别有四者隻是言此則為言措此于天下則為事行此于一身則為行此皆當然之理則為道此說何等明白新說看不透謂以道徳九經為凡事則言事行道說不去差矣 豫字注訓先立乎誠新說謂豫字前定字俱不可說出誠字亦過求異 豫有兩樣欲為此事先誠乎此事此言前定四句意也欲為此事先誠乎彼事此在下位一節意也自言前定至明善段段有誠字在内但隻重豫不重誠淺說最明 凡事兩節有三說皆可從據淺說則上文兩個一也明言誠而凡事兩節則俱言誠之當豫前定四句各就一事上見其當豫也在下節合凡事遞推其當豫而歸重于身也言事行道獲上治民信友順親明善逐句皆以誠說而不重誠不獨誠身句有誠字也此一說也據東陽許氏則上文兩一也雖指誠而不明言誠凡事兩節所謂豫所謂各就一事見其當豫合凡事遞推其當豫而歸重于身者雖逐句俱有誠字在内而不可明指誠獨誠身句露一誠字耳此其閑架與淺說同而露誠字與不露誠字則異又一說也據存疑則上文兩個一也明言誠凡事二句言誠之當豫而言前定至不誠乎身矣則俱是推言豫之意不幹誠字言言事行道獲上治民信友順親脩身明善皆當豫以見誠亦當豫也雖誠身誠字亦不泥看但在下節亦兼有歸重于身之意此又一說也淺說最直捷若恐駭俗則姑從許氏存疑覺多一轉折存看可也至後來說家欲于在下節歸重到誠字則費解甚矣夫自獲上治民說到誠身其勢自然是歸重于身不是歸重于誠今以誠字至此方出遂泥以為重在誠豈不拘乎
在下位節 賽合注曰此節隻是推言當豫意隻宜把一豫字貫新說欲把誠字貫亦未是 張彥陵曰此節隻是推明不可不前定意借下位者立說雖曰治民豫于獲上獲上豫于信友信友豫于順親逐節皆有豫字然誠身卻是歸宿處明善特為誠身而設不可謂誠身豫于明善各各開說 巢防子曰數個有道字皆見是當前定之道也其實皆因誠身有道上來見此道乃所以統衆道之源而妙其用于不窮者袁了凡曰此節與君子不可不脩身節互相映發
前事親知人等項皆為脩身而設此信友順親等項皆待誠身而盡前說思事親不可不知人則知人在順親之先此說不順乎親不信乎友則事親又在信友之先其說得周宻如此 吳因之曰在下位節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獲上其容已乎悅親信友亦然見得獲上治民悅親信友是不容已的然欲順親以信友而至于獲上治民全在明善以誠身故豫以明善誠身不容已也細玩二節語意獲上治民悅親信友與上不跲不疚等對看明善誠身與上前定對看獲上治民悅親信友是就一人身上貫串說到明善誠身雖逐句中各有當豫之意然豫之所最重處全在明善誠身乃正所謂前定也但前定處猶說得蘊借至明善誠身則把前定意透露明白耳 按因之說歸重到明善誠身不差但不知其意歸重在誠乎抑歸重在身乎歸重在身則與存疑合矣歸重在誠則謬爾 又其所謂明善誠身把前定意透露明白亦謬上節雲前定乃是言前定乎誠此節乃是言前定乎身之誠各自一様不但有蘊借明白之分也李衷一曰信即眞心感孚處以此孚友即以此孚
君不信乎朋友不唯名譽不起無以獲上同輩人旦夕切磋者尚感孚不來君臣之際睽隔更甚如何可獲順親是士人根本處大節有虧百行皆無足錄故友不見信 張彥陵曰按順親順字即孟子不順乎親之順谕之與道為一也 反身不誠或問謂外有事親之禮内無恭敬之實此是承順親說下故然其實誠身當開說 乂誠身當兼心意身說章句所存所發大全諸家隻以心意解之者所重尤在内也誠字有統知行言者有專主行言者誠身之誠專主行言者也誠者誠之者之誠統知行言者也不同焦漪園曰吾人眼前見的這個身隻是一個血氣之軀橫渠所謂客形異家所雲假合幻身也今人都執着這個假合的幻身流染虛妄迷蔽本眞不唯民物痛癢不知相關就是至親處亦常生間隔乖離反身自思這身原從何處來繼善之體原無夾雜明得吾身所自有的善便自渾然與物同體否則是一個血氣之軀矣所謂必明善而後能誠身者以此 仁義禮智上文已指言之統歸于誠則以信之貫乎四徳者言之也
誠者天之道也節 賽合注曰此一條俱相承之言非相對也天之道叫起人之道不思不勉之聖人叫起擇善而固執之者一則原其當誠之故一則示以求誠之事 又曰此節重為哀公而發當重人道擇執上 陸聚崗曰此節重人道與擇執上蓋此節為誠之而發天道者誠之原也聖人者立誠之的也舉天道以見人當複乎天舉聖人以見人欲求至于聖者當下擇善固執工夫也此方是孔子告君本意 翼注曰前誠者以理言後誠者以盡此理之人言兩誠者不同 按翼注說得極明兩誠之者亦當雲前誠之者以功言後誠之者以盡此功之人言 陸雯若曰誠者天之道二句懸空提此二句主理不主人誠者從天命源頭說聖人有此誠凡人亦有此誠如大本之中達道之和不得為君子私也誠之者從脩道說而戒慎恐懼始專功君子矣 北溪言天道人道有數様最精但其言于穆之天道與誠之對看則不是此天道當兼對誠者誠之者看 存疑謂不思不勉從容中道一正一反則不思不勉中已兼得勇意雙峰則以從容為勇二說俱通 蒙引亦雲中字得字重然看來誠之者何嘗不中不得還重不思不勉上說為是 程子曰從容中道他人所見而言之若不思不勉者自在道上行何必言中不中 徐岩泉曰本體上増一分則忙錯減一分則放懶即此便是過與不及安得言中 翼注曰誠者至聖人作一句讀言誠者乃是不勉不思而從容中道的聖人也聖人二字對下文擇善而固執之者的者字看切不可雲從容中道者何人哉乃聖人也則隔斷口氣了吳因之曰善是本體即誠者天道也善何待擇正在人心夾雜中擇出一種眞原天降的本體來 胡雲峰曰擇善固執隻要合着本體 仇滄柱曰天之道就人身中指出自然之理時文泛言于穆流行者非單照聖人分上說者亦非重看道字與誠字對舉互發者更非至于誠之者三字專指學知利行以下者言聖人雖不廢盡人之功然既出于生安便屬本然之天道觀下文章句于不思不勉條雲則亦天之道也以上面天道所該甚廣唯聖人能不失其天道故加則亦兩字以别之章句于擇善固執條雲此則所謂人之道也以上面人道本指學者擇執一句乃證其實事故用此則二字以接之
博學之節 張彥陵曰本體最精微所以學問思辨之必盡其功本體原無止息所以笃行之必要其久愚意此節隻言誠之之目學利困勉三近俱在其中下節專以困勉言不言學利者用功較逸也不言三近者三近不出乎困勉之功也如此看較妥不知朱子何故不然今姑從注可也 存疑亦疑此節注然其所見又與餘不同亦附看 附存疑曰依愚見此條作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下條作三近似更切不知朱子何故不然 因之說與愚見合附後 附吳因之曰注言學利則困勉亦在其中即上節章句擇善學知以下之事固執利行以下之事至有弗學節則又另提起困勉來說緣哀公資質庸下非百倍其功不足以緻之故着如此儆勵以下節為困勉則可以上節為專言學利則不可 許東陽曰思之不及非愼也過亦非愼也思之泛非愼也鑿亦非愼也 翼注曰辨與思不同思是搜索義理辨是又就其所思者而剖決是非 又曰五之字俱指理言即擇善善字 袁了凡曰樸實頭守将去不求效驗不逞精彩這便是笃
有弗學節 沈無回曰有弗學乃是除卻不必學不可學者 焦漪園曰學問思辨行必求其至而後已自然算不得工夫貪不得懶惰百倍之功正是弗能弗措處不以志與功分言 賽合注曰此節書看朱注雲君子之學不為則已為則必要其成注中并無志字解出奈何世儒妄自添揑說上五段是志下四句是功蓋朱注解為則必要其成則已自是用功了百倍其功隻在為則必要其成看出通節隻主用功說按賽合注極明然麟士又收語類之說曰弗措也
隻是虛說未是勇事到得後面說人一已百人十已千方正是說勇處亦與此合然說得不明易混大全删之自有見
果能此道矣節 果能此道依大全新安陳氏雲峰胡氏則單承困勉說依蒙引淺說則兼承學利困勉說兼承則困勉稱愚柔以雖字包學利單承則不必補學利二說俱通蒙引淺說尤直捷 徐儆?曰人之本體原是明的強的非眞愚柔也弗能弗措者正是磨垢見明振懦見強方法果能二字要看得重虛有此志叫不得能 沈無回曰必明必強不必作推原說果能百倍其功即此是明矣即此是強矣天下豈有定見定力如此而不可謂之明強者乎到此則生知安行者亦不過如此故曰及其成功一也 此意亦隻可帶說 淺說謂明即知強即仁而勇在其中此本大全胡氏賽合注則謂明是知強是勇不言仁者知仁勇總是個仁也二說俱通淺說尤妥
兼小大包費隐之說胡氏史氏蒙引之意俱同但蒙引尤簡明又史氏謂誠字包費隐雖是然不若蒙引即以小大包費隐也蓋不必誠字始包得費隐且誠字亦不止包得費隐即小大獨非誠字所包乎 【附】前注中鹵莽滅裂四字曽可前長石氏曰四字之義鹵剛鹵之地莽草莽之地耕此地必加功強力而弱之載芟載柞乃善耕也不治其剛鹵不芟其草莽是曰鹵莽之耕善耘者長其兄去其弟不善耘者去其兄長其弟是滅也兄喻嘉禾弟喻蓼裂者并其土而相之是曰滅裂之耘
自誠明章 此章是下十二章之綱領見天道人道始分而終合子思蓋深有味乎前章天道人道之言将分知行分天人觀之而此章先統知行統天人觀之賽合注曰上二句别誠有天人之異下二句要其
歸之同舊說把末二句作申性敎之義不可從 按大全三山陳氏雙峰饒氏淺說翼注俱作成功則一看獨存疑謂下二句隻是申上二句無成功一也之意此不可解也 翼注曰通章四誠字四明字俱是現成說俱不以用功言 賽合注曰注雲自由也蓋由誠明有性之名猶由太虛有天之名不可作由此至彼謂由誠而明由明而誠說 按蒙引亦如此淺說謂自夫徳無不實明無不照者言之則謂之性雲雲尤明白 誠明二字無節次非由此至彼也 翼注曰自誠明不是由誠而明誠明一時俱有也 大全朱子雲此性字是性之也此敎字是學知也與首章天命謂性脩道謂敎二字義不同說得極明 賽合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