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已發大全朱子雲為善者君子之徳為惡者小人之心意亦似如此未嘗以動靜分貼也大全諸家俱然蒙引淺說始以動靜分貼則無私當理俱在時中内矣其說亦似有理姑從之 章句兩個又字要細看諸家說不同有以平時臨事分者謂君子小人平日之氣禀學問既殊而臨事之立心制行又别是一說也有以内外分者謂君子小人内而存心既有公私之分外而處事又有當理不當理之異是又一說也有以動靜分者謂君子小人方其靜時既有能存養不能存養之不同及其動時又有能省察不能省察之不同是又一說也此于理皆無背然蒙引淺說皆主動靜言今姑從之 李毅侯曰君子與小人無忌憚相反全在戒懼愼獨上率性之道本是時措而宜者故着一時字時有變通之義有不易之義其作用處活潑圓融不拘一轍然卻是性命之理恰當如此差不得毫厘者故惟君子能之 張侗初曰中不離日用故曰庸中不可執着故曰時此仲尼于中字下一注腳也 張彥陵曰按時字章句有三解随時以處中是論工夫中随時而在是論本體無時不中是論究竟 注戒謹不睹恐懼不聞兼動靜說是工夫而無時不中亦兼動靜說是徳行但意則歸重在時中邊蓋章句雖非獨重時中而此段則為時中而設也小人不知有此一句對君子知其在我三句不戒懼意已在裡面亦兼動靜而重在動邊肆欲妄行便是無忌憚二句對而無時而不中矣一句而直在動上說 沈無回曰下文兩而字最有意政謂小人無忌憚處絶似君子之時中而隻是用時中的一副心腸不同所以君子用之則為時中小人用之則為無忌憚辨在體而不在用也 按此是以注君子之徳指無私看與蒙引淺說不同且又偏重了翼注曰或問無忌憚模樣曰如喜怒哀樂一或任
情而不中節便是無忌憚 蘇紫溪曰小人實反中庸而不自知其為非乃敢自以為中庸而居之不疑則其所謂中庸是乃所以為無忌憚也名曰中庸而實非中庸故上曰反中庸而下指曰小人之中庸馮具區曰此小人不是小可的正是隐怪一流人 小人之中庸不止一様有自以為中庸而居之不疑者亦有以中庸為不足學而敢為高論者顯叛隂違皆在其中總是無忌憚的人不宜泥定一等人看 王龍溪曰為善而有忌憚做不得眞君子為惡而有忌憚做不得眞小人 按此論極快但忌憚之出于濡柔者不可有忌憚之本于敬畏者不可無章句自中無定體以下專為時中與無忌憚緻詳蓋以二者之義難曉而獨詳之蒙引便雲重在時中與無忌憚上偏矣餘初誤收
中庸其至矣乎章 此章是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之而衆人亦鮮能之以起下章之義 吾人學問過了小人一闗又須要過衆人的關過得衆人的關方成得個人下文知愚賢不肖皆所謂衆人 沈無回曰首句夫子反覆中庸獨見其妙突地贊出此一句語氣小頓轉眼當世不勝慷慨故曰民鮮能久矣若謂中庸而民鮮能非聖人語氣 管登之曰中庸二字雖并提而中意全收在庸字上蓋為衰世之離庸以求中者發也世敎日衰人多求之庸言庸行之外故有此歎 此說偏 張彥陵曰按其至矣乎是贊詞說者皆以無過不及講至字不知無過不及隻形容得個中庸若至字又推開說愚不肖者減不得一分賢知者増不得一分故曰至 李毅侯曰至即程子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宻意 四書鏡曰其至雖是贊詞便有民當與能意 吳省庵曰本文能字最要緊下鮮能知味不能期月守中庸不可能皆言鮮能之故直至聖而後可能故曰唯聖者能之 呂氏厭常喜新之說鮮能二字内亦包得若以解本文久字則謬 按章句世敎之敎與脩道謂敎之敎皆通上下而言民即人也 能字與下章鮮能知味不能期月守中庸不可能唯聖者能之以至果能此道矣至誠能盡性能經綸大經至聖能聰明睿知諸能字脈絡皆貫通
道之不行也節 此章存疑淺說俱隻承民鮮能來雙峯謂承上二章者謬 張彥陵曰須知知愚賢不肖皆是有意求道的人隻因着了一分意見所以不入于過便入于不及夫子指防出兩邊病痛令人無可躱閃所以醒覺之也 沈無回曰中庸立敎本旨隻是要人見中于庸賢知過之是不肻庸愚不肖不及是不能庸或曰何謂不能庸曰君子而時中時當如此即旋幹轉坤許大事業在本分上隻是庸徳愚不肖者便看來做許大事業退避不肻承當豈不是不能庸 翼注曰知之是知其故 又曰賢者不是聖賢賢字隻如陳仲子之亷尾生之信之類愚是愚昧不肖是庸弱四者不但生禀要亦成于意見蔽于私欲不能變化氣質 按翼注發章句蒙引所未發然不相背也 又曰不能擇則不能守矣故知愚屬行邊不能守則擇為虛矣故賢不肖屬明邊 按此節知行相因之意隻依翼注此解為是大全晏氏謂知者專于明道或怠于行賢者專于行道或忽于明此是旁意非正解 按知愚之過不及而道不行是不仁也賢不肖之過不及而道不明是不知也而勇之過不及在其中矣雲峰專以愚不肖為不勇殊謬
人莫不飲食也節 翼注曰飲食乃道中一事不作影喻說作文隻就飲食講而起束推廣為是人字兼智愚賢不肖 按翼注甚善大全蒙引存疑淺說雖俱有譬喻字然自可活看蒙引曰味烹調到正處便亦是一事之無過不及了故以為得中道之喻此正是翼注之意但多一喻字耳 徐自溟曰玩莫不字見道未嘗須臾離人 鮮知味存疑曰在富貴則過于奢侈而失其正味在貧賤則傷于饑渴而失其正味翼注曰好嘗甘者偏于甘好嘗辛者偏于辛當兼用上過不及是指已然者言鮮能知味是言其不能
加工乃是所以過不及者自不同 吳因之曰此承上文過不及而歎其不察非謂所以過不及者由不察也 按依此則知味知字不着力注察字當依史氏在鮮能知味上且上節已有察字意徐自溟半條正與此合俱不可從 章句道不可離貼人莫不飲食也人自不察貼鮮能知味是以有過不及之弊應上節 依新安陳氏則章句道不可離當在人莫不飲之上人自不察方正貼人莫不飲二句若謂中道在飲食之間猶正味在飲食之内是道不可離也但人雖莫不飲食而鮮能知味也是人自不察也此說亦妙然人罕從姑從俗可也
道其不行矣夫章 馬漢宗曰夫子本是歎人不能行道而乃雲道其不行其字内無限寓意言道豈其不行其不行者固自有不得辭其責者在 翼注曰此節隻承智愚不承賢不肖來要見慨歎意
舜其大知也與章 此章承上章言道必能知而後能行舉大舜正以見能擇之知 吳因之曰首章以戒懼愼獨為不離道之功此合下又以知仁勇為入道之門 又曰合回章有能擇之知而後道行有能守之仁而後道明舉大舜正以見能擇之知故問察隐?及執兩端意重而用中意頗輕舉顔回以見能守之仁故拳拳服【阙】
善其惡者已隐而不宣 翼注曰執持也持而擇之也擇字在執字下用字上 按翼注妙雙峰謂用其中則有以見其精宻詳審用字當作擇字方是 李毅侯曰執兩用中正如眞丹在手防鐵成金在人發之為迩言在舜用之皆?徳矣 張彥陵曰用其中于民是把此中用于民上不是用民之中 分明翼注曰于民二字輕隻帶言 須知舜之取善自兼言行但本文問察隐?執用則俱就言上說耳 問察隐?則非知者之過執兩擇中則非愚者之不及問察隐?執兩是不自用而取諸人擇中是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用中句輕此句自屬行 問察隐?似亦非愚者所及執兩用中似亦非知者所及通說為是然或問卻分明【丙辰六月二日】 張彥陵曰其斯以為舜乎猶雲這個才是舜不必添出大知然即添出大知二字亦不妨玩或問可見 又曰此句還總領通節來 其斯以為舜乎有如斯而已足為舜之意根上問察說有必如斯而後可為舜之意根上擇執說不可專主無太過一邊 知者不必求之過也如斯而已足為舜愚者不可不及也必如斯而後可為舜彥陵又曰按本心之明即是知吾人這防靈明原
無限量隻縁意見作障失卻本來初體夫子所以指防大舜出來做個様子隻要吾人葆任此靈明之體而已
人皆曰予知章 李毅侯曰一章意猶雲道其不明矣夫 諸家皆認舜為知回為仁故于上下相承處多不明白須知子思之意乃是雲如舜之知方可謂之仁如回之仁方可謂之知脈理自井然 翼注曰兩予知不同上知字是能料事于未然下知字是能析義理于毫茫俱自負之辭 袁了凡曰子思引此固重下一段然孔子當時立言之意上段亦不是喻辭罟擭陷阱隻是險處君子居易一切俱是坦途小人行險便終日在罟擭陷阱之中争先而赴曰驅 按行險乃小人無忌憚之事不能守中庸則知愚賢不肖過不及之事孔子自平說子思引來則是以上段喻下段如此說亦似妙然先儒槩以為喻辭姑從衆可也 翼注曰罟擭陷阱喻禍機所伏驅非人驅乃自驅也蔡林俱作為利欲所驅折衷嫌其添設以行險字換去逐利字固渾融但覺發揮不明耳看來除了利欲亦别無自驅犯患處還從前說遊立軒曰罟擭陷阱非必是為利驅為勢驅即是自己之知驅之也【須知此亦是賔意】若是眞知者則見得世态一切陷人累人之境皆罟擭陷阱中也 時文多雲唯其自以為知便非大知若大知則忘其知矣須知此意是賔意不重全重在不能守上 陸象山曰此道與溺于利欲之人言猶易與溺于意見之人言卻難罟擭陷阱能揜取禽獸者餌昏之也禍機能陷人者利昏之也隐怪之道能誤人者意見昏之也 此亦是賓意樂天齋翼注曰擇中庸隻就日用事物之理言勿說太深 翼注曰不能守據舊說雲複失之于過不及也時文多隻作複失之于過還從前說 而不能期月守也言不能守便該得不能行
回之為人也章 此章大意是承上章言道既不明必仁如顔回然後道可明也在夫子口中擇守并重在子思引來則重在能守一邊 當與舜其大知章對看隻重知行之分大全朱子以安勉分看雲峯以窮達分看俱是餘意不可作正講 翼注曰為人二字不虛要本生質之粹而又能察說此從第四章防意來也 張彥陵曰擇亦須說得細蓋中庸雖渾然性體而其發于萬念萬事者莫非性體之散殊必須随處體認愈析愈精方才有得此即格緻之旨 翼注曰擇乎中庸是随事随物辨别衆理以求所謂中庸但要講得細些依程文兼念慮與事物蓋中庸雖渾然性體而其發于萬念萬事者莫非性體之散殊必須有随處體認之功擇乎中庸即格緻之旨若依新說擇中庸隻是尋求性體遂把下文得一善作合一之善說文理自然不通 翼注曰善即中庸也得一善非止一善也一中散為萬用得一善便守一善是随擇随得随得随守之意 吳因之曰擇乎中庸得一善聖人言語不贅言善足矣又冠之以一何也統言善則對惡之辭也人或趨于天理中之人欲歸諸一則不二之謂也然後見其為天理中之天理一字正與擇字對看蓋所謂擇者非合理欲而擇之是專就天理而擇之也人欲一邊自是較然何須擇得唯天理中同源而異派毫厘而千裡者其蹊徑甚難且如楊朱之義墨翟之仁彼皆斷然不欺都是正路上錯了腳所以要擇擇之既精盡去其所為千蹊萬徑可以南可以北可以東可以西者而獨見此堂堂正正大路所謂得一善也言中庸而不要諸一其不流而為小人之無忌憚也幾希 按因之謂擇天理中之天理亦是但天理中之天理本文善字内已包得以本文一字貼之則謬矣 服膺弗失總是能守而行在其中矣存疑謂行在擇乎中庸之後得一善之先行之而有得是得一善也翼注因之殊謬麟士譏其太鑿極是淺說亦不用也蓋得字隻是知得未是行得也 翼注曰能守固是守之以心卻不是空空守在心頭終身所歴寂感不一寂時守在心頭矣感時豈不見之行事乎墨卷無寂無感常合而常不違也最得旨膺是胸前隻是借字 或問以擇乎中庸為非賢者之過服膺弗失為非不肖者之不及恐不然似當雲擇乎中庸則非知愚之不及服膺弗失則非賢不肖之過不及
天下國家可均也章 此章大意謂中庸不可能必如後章所言之勇乃能之耳與前引舜回章一例然所以必先說此章者要人知中庸是一個至難的方才知下章之強必不可少 姚承庵曰三者做得恰好便是中庸 管東溟曰三者一裁于中庸便是至徳此于語中大帝堯徳泰伯仁比幹見之 天下國家三句分言之則可均似知下仿此合言之則毎句内各自有知仁勇故大全陳氏及蒙引之說自可兼用也 章句元本不必其合于中庸改本雲然皆倚于一偏總是一様意思但雲皆倚于一偏則尤覺直捷王守溪曰此不是說道理不可能論道理則已曰
庸矣何不可能之有乃歎人之不能此道也 許敬庵曰中庸不可能也乃反說之詞謂三者之難亦有可得而能矣若中庸之道至易至簡而乃不可能也乎此聖人怪而警之之辭也以難阻人恐非聖人之意 翼注曰人欲之私不但徇情滅理稍防意見即是私稍加意氣亦是私 章句所謂義精仁熟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此即下章所言之勇也
子路問強章總旨 此章承上章中庸不可能言必如夫子告子路之強然後中庸可能中庸之所以不可能者隻是不強耳 彥陵氏曰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天命之謂性也率性之謂道則自中自和又何強之可名耶然吾人有生以後便為習氣用事矣矯習以歸性乃所稱自強之君子
子路問強節 樂天齋翼注曰竊聞剛足以任道而未得其眞故問之 張彥陵曰問強與問勇精粗不同強字即雖柔必強之強是習到牢硬處站得腳定不委靡偃仆耳
南方之強與節 張彥陵曰三與字不是诘問亦不是聽其自擇分别南北正要他不為氣習所移抑而強與句即是南北二句中轉語 樂天齋翼注與此同然淺說卻作诘問看俟再定 樂天齋翼注曰三與字不是聽其自擇隻是厯數以告之如雲不有南方之強與不有北方之強與又不有汝學者之強與
寛柔以敎節 樂天齋翼注曰敎字專作師敎弟子言隻如俗雲勸化人耳 此是二項不當串 佐案曰南方之強亦就南方之出類者言之非是人人如此強處全在含忍果敢章句兩個勝人字又是其強
之驗處雙峰即認柔能勝剛為強稍差 以南北之強對看則南為不及北為過以南北之強對無所自立者看則南北俱是太過 翼注曰居之是以其強而自處非居其地也 湖南講曰頗類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作用此屬乎器度
衽金革節 張彥陵曰二句串看非必定是死雖至死而不生悔的念頭亦是平時自負如此湖南講曰衽金革不定是用兵乃借以狀其情之樂禍即至死亡亦無厭惡是赴人之急徇人之難的作用此屬乎骨力
故君子和而不流節 張彥陵曰南北之強亦不是尋常人此輩亦見定守定但學力未能盡變化氣質不免尚為風氣所囿所以不得為中庸此節乃中庸之強 附樂天齋翼注曰此節分人已窮達四件看彥陵又曰按和不流是一轉語蓋和易至于流流是和之弊中立不倚是一直語蓋中立便是不倚不倚是中立之竟 附徐岩泉曰不流方得謂之和若流則便謂之同矣 湖南講李宗臯問中立已是不倚了今講又不至于倚傍以又字作轉語者謂何答曰若中立自然不倚怎見得他強處惟易倚而不倚乃見矯轉之意蓋中立者挺然直立不愁他倚東西南北卻愁他又倚中立作靠山生一段孤介的氣習這倚乃似中立非中立即在中立内照上流乃似和非和即在和内 按此看不倚似勝大全朱子之說【丙午三月十二日】 麟士謂朱子嘗謂堯舜孔子方是庸夷齊所為都不是庸今又以并證不倚不知當否麟士此疑則太過蓋統兩人之生平論之則誠不得為庸若隻就其一二事論之如伯夷叩馬之類則又安得不謂之庸 中和與首章中和淺深不同故蒙引雲和與中立字輕與下文國有道國無道一例強處全在四不字上 明季講家以和不流為處衆之道中立不倚為持己之道大全蒙引俱無此說看來處衆亦有和處有中立處持己亦有和處有中立處不必如此分 因之謂末節非對衆人言對南北之強言也若國有道而不變塞是不為富貴寵利所移則南之以忍勝人北之視死如歸豈以富貴移易其心者哉此段最精妙發前人所未發但又曰塞者韬斂晦藏不自表暴之意凡從事于務内之學者皆知學貴闇然道貴藏用其始未嘗不務晦塞而戒名高第當國有道之時正君子乗時效用之日将外有時不再來之慮而内有翹然自喜之心于是急于樹尺寸見所長雖非富貴移人亦屬名根未盡此之謂變塞不變則未試而恬然無急于求試之意已試而泊然無樂于得試之意變與不變隻争個着意與不着意此則謬也所謂不着意所謂韬斂晦藏似是二意不當合而為一且此種意俱在章句所守二字内不當以此作塞字正解又曰國無道至死不變者論語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聖人之遇磨涅也有不磷而已矣未嘗磨而益堅也有不缁而已矣未嘗涅而益白也不磷不缁所謂不變者也益堅益白則動于氣矣此亦謬也所謂不變者乃是不變其不激不随之行耳若即以不激不随為不變正解則文理豈順乎總之因之雖知此節是對南北之強說而不知以和而不流一句作主故如此穿鑿 宋羽皇曰兩不變所不變者何即中和也強隻不流不倚可了有道無道特極其境遇言之耳 翼注曰未達之所守平生之所守隻是一樣但國有道則身出而仕回視潛脩則為未達之所守國無道身未出仕故但言平生 陳幾亭曰不變塞非處通顯之地不改寒素風也若然一楊绾耳何當于中庸之強哉蓋緻主匡時君子塞時之素心其用也必須堯舜君民如伊尹處莘耕野而樂道及用于湯則革無道而洽一徳一心之交此之謂不變 若對半塗而廢者說則不倚不變意俱重然在子思引言之旨則然非夫子對子路本旨 大全朱子以四者為能擇能守後事似與章句不同然必能擇能守而後進于強亦必有如是之強而後可謂眞能擇眞能守朱子之說固未嘗矛盾 君子之強在理不在氣在以理自勝不在以氣勝人故有時與人同是謂和和則易流而君子不流此理不可奪也有時與人異是謂中立中立則易倚而君子不倚此理不可奪也以至處窮處達境不一而君子之不變則一此理無之而可奪也豈南北之強所可同日而論哉中庸之不可能者必如是而後可能也
素隐行怪章總旨 此章因上數章分言知仁勇以為入道之門至此合言以結之自民鮮能久矣至此隻如一章民鮮能與唯聖者能之正相照應前言道之不行不明由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然未詳言賢知之過如何愚不肖之不及如何此章言素隐行怪便是賢智之過遵道而行半塗而廢便是愚不肖之不及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