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一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大學
大學章句序
此注也而曰章句者蒙引曰謙辭也猶之論孟朱子自注也而曰集注也
朱子曰司徒之職也是用樂蒙引曰堯舜時惟胄子教以樂至三代時則小學之教皆用樂矣蒙引似拘新安陳氏謂三代前學之名未聞蒙引非之謂有教則有學而引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為證然新安所謂學乃學術之學非學校之學且亦非謂其未有學術但未聞其名耳其説固無病不必辨
蒙引謂司徒典樂皆兼大小學而以上庠下庠即大小之意然觀朱子雲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則又似唐虞時未有大小學之分蓋非全無但未詳耳朱子于大學中庸序及孟子末篇注皆以程氏接孟子而不及周子學者疑之蒙引謂二程雖淵源于周子而其所自得者實多所發明者尤盛此説妙蓋二程雖師周子而後來學力防勝周子非如孔顔之可分髙下也故徑以程子接孟子者見學之極功也大全張氏師曾説大謬不可從
【附】或問尹氏其心收斂不容一物隻發明得程子主一無适四字防來此二條本一意勿齋陳氏以尹説為敬之始主一無适為敬之成未妥
大學
大全朱子曰人須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
呉草廬曰大學言心不言性而性實在其中故朱子于大學序言性獨詳中庸言性不言心而心實在其中故朱子于中庸序言心獨詳知心性合一之解者可與論學矣
沈無回曰讀大學與中庸不同中庸闡道之微言而大學經世之實用也故始于格物而終于天下平由粗以及精自内以及外雖其本未嘗不本于先天其極未嘗不通于天載而立言之防不重焉其要使下學率而循之啟入聖之門上逹舉而措之成開物成務之功用耳矣
羅近溪曰大人者以天下為一人者也身心即是天下國家而天下國家即是身心
大學之道章總防 顧麟士曰此章書雖以綱領統條目以條目綱領語有輕重然大段是兩扇對文字首節大學之道四字對第四節古之二字首節三個在字對第四節六個先字一個在字第二節五個而後字對第五節七個而後字又首節第四節皆説工夫第二節第五節皆説效驗首節第二節與第四第五節皆是叙體第三節與第六第七節皆是斷體結體至從綱領中标出明徳為本從條目中标出脩身為本兩本字即又相照應已開後人片叚比偶法門當不易也 按麟士説雖大槩是如此然首節雖與第四節對而第四節即兼本末終始説了首節隻説得綱領未有本末終始意第二節雖與第五節對而第五節是上文已説過的全是效驗第二節是上文未説過的是因效驗見工夫第三節雖與第六第七節對而第三節則本末終始并結第六第七節隻結本末不結終始又第三節則以明徳為本新民為末第七節則兼以家為本天下國為末葢比偶中有參錯古人文字往往如此又不可不知 第六第七節所以不結終始者亦是舉此見彼之例作文須補説為妙 此章大防亦隻是有序而不遺與志學志道諸章一例但彼是直説此是兼橫直説本末是橫説終始是直説凡以明徳脩身貫者俱非 附翼注曰此章總見得學由己及人而已為本也重明明徳句據注前三節統論綱領後四節細論條目綱領之明徳止至善與條目之格緻誠正脩皆屬己者也綱領之新民止至善與條目之齊治平皆屬人者也畢竟先脩己乃可以治人故前面説物有本末後面説脩身為本二本字正相同前面雖把事有終始配説而事即物中之事對物不過後面雖以所厚者薄陪説而家即觀化于身對身不過可見前後俱是重本之意 按翼注雖與愚見不同然亦可存覽若以明徳貫全章謂總完一明徳之事者則斷不可用矣
大學之道節 張彥陵曰按大學不對小學説對異端曲學説 按異端曲學乃是總對大小學説的 呉因之曰防大學節要想濶大的意思防古之欲明節要想精密的意思防洋洋發育二節亦然 又曰開口説一句大學之道下文全要模寫大學意思然大之中條理卻精密蓋惟精密乃所以成其為大 愚意徳民善明新止皆是道學字虛説蓋此是學之道不是學道須辨大全蒙引存疑雖無明文然愚説似不可易 若究言之則學之道亦即是道説見蒙引大全黃氏曰虛靈不昧明也具衆理應萬事徳也
恐未妥徳是虛字虛靈不昧具衆理應萬事俱在明字内防為妙然存疑亦主黃氏説不可曉淺説最明淺説曰夫徳而謂之明者以其虛而且靈具仁義
禮智之性于中而足以應夫萬事也最明又虛靈不昧與具衆理應萬事雖是兩層卻不可截然分開防了虛靈不昧朱子所謂靈底是心是以氣言具衆理應萬事朱子所謂實底是性是以理言然虛靈不昧四字離不得具衆理應萬事雖有知覺叫不得虛靈故北溪陳氏曰理與氣合所以虛靈 北溪陳氏及呉氏程俱以虛靈不昧兼理氣言亦不是此句隻是氣具衆理應萬事則説理若存疑謂明徳兼理氣便不差【己未另改見别本】 防峰雲明徳以理之得于心者言至善以理之見于事者言不是見于事者即是得于心者觀章句雲具衆理可見 翼注曰明字包格緻誠正脩則不可専以知見言講明徳新民勿太深恐礙止至善然明徳新民實包得止至善但提出言之耳 格緻誠正脩備然後可謂之明此明字與中庸明善之明専主知見言者不同 張彥陵曰且如人知己徳之不明而欲明之隻這知其不明而欲明之者便是明徳就這裡便明将去隻是提撕也 章句解明徳至善俱未明言理之一本處新安呉氏通考趙氏及或問小注玉溪盧氏皆足以發明章句所未明當玩【己未定以玉溪呉趙之説為非】 講明徳雖從天命之性説起與中庸天命之性無二至講上明字示學者下手工夫則止曰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不及未發是格緻誠正脩皆屬中庸緻和一邉工夫而所謂立天下之大本者大學則固未之及也縁大學一書是初學入徳之門故隻從發動處説起 李九我曰民者對己之稱新民正明徳中事我但自明其徳而坐視生民之汚此便是有我之私間隔胸中即此便是我徳之不明處此重我去新他不是民自新上按此是深一層解玉溪盧氏以明明徳又為三者之綱領即此意 馮具區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此在明明徳疏大人者正己而物正此在親民疏按上兩句即陽明之説下兩句亦可兼用専用則偏 呉因之曰至善不是言究竟處乃是凖則處二意似可兼用淺説謂止之雲者以之為标的未至則必求至于是也以之為歸宿已至則安于是而不遷也看來究竟處有此二意凖則處亦有此二意【己酉正月十六改】 或問以至善為明徳新民之标的是以凖的言不是以究竟言淺説乃曰以之為标的以之為歸宿曰歸宿則是要其極至者而言亦與朱注乖違大全朱子曰説一個善字又説一個至字直是要到那極至處而後止程子謂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 即説明新未十分也不妨或問所謂禮雖粗複而有不純己雖粗克而有不盡 又朱子曰在他雖未能在我所以望他者不可不如是也翼注曰至善據注兼明徳新民新説隻主明徳邉
蓋據下節定靜安慮皆屬心學後章仁敬孝慈信皆在己也看來隻主明徳邉似偏了但明徳與新民實非兩様至善如為人君止于仁仁屬明徳仁之及民即屬新民作文固不可遺新民須融合明新為一方妙 徐岩泉曰至善是心體止隻完全此心體増不得一毫減不得一毫之謂至善不増一毫不減一毫之謂止至善按此説未嘗不可兼用陽明専以此為説則偏矣聖俞亦有此説 樂天齋翼注曰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雖在事而實本于心按此即上徐岩泉説也 章句解至善隻雲事物當然之理是就萬殊處説未嘗就一本處説不過明新皆要無過不及到恰好處而已大全玉溪盧氏之説太深 李九我曰止至善是明明徳工夫做到盡頭處止字如行者之必求其至居者之必求其安堯之所謂允執孔之所謂不逾是也惟止至善然後可言明徳可言新民張彥陵曰是三非三是一非一
知止而後有定節 知止依蒙引存疑或問即作格物緻知看自妙蓋上文説止于至善即包知止能得在其内此節不過就其中分别言之以明其先後之序耳非有二也至古之欲明節則又就其中細分之以着其目耳亦非有二也呉因之以知止與格緻不能無異餘初雖亦主此然細味之覺其不直捷也姑附于後 附呉因之曰或問知止而後能得格緻而後誠正脩齊治平兩邉同異何如曰止合明新之止而為言也物有止知亦有止意有止心亦有止身有止齊治均平亦有止所謂知止知乎此也而所謂格物者亦格此所謂緻知者亦緻此知止與格緻無不同矣至于所謂能得亦不過真能誠真能正能脩能齊能治能均平之謂是據文演義真若小異而大同但知止節隻是得止于至善句蓋聖人既説個止于至善便想着至善之幾亦在毫芒最難剖拆非知止不可故雲此隻是渾渾論止于至善道理不是條陳求止工夫不然與下文格緻處便重複了須防口氣各自不同 知止前工夫即是緻知格物 知止前要補説徳明而後民新一段方與物有本末相應 張彥陵曰以知為入門固是然此做見成説不必大段吃力 翼注曰知字深是融悟之知非聞見之知按此二句須善防蓋方緻知時則融悟聞見二者并入及知止時則隻見融悟耳 萬思默曰知止之知與緻知之知一也蓋緻知者即緻其知止之知也但知止之知就所知者言故知字在上緻知之知就能知者言故知字在下其實隻是一知 張彥陵曰靜字在動中防出非人生而靜之靜注不妄二字可味若隻説不動便是槁木死灰所謂不妄者何也念之所起隻在至善是也 按不妄二字雖應事接物亦靜也 樂天齋翼注曰安謂所處而安雖是身之所處卻是心安也 張彥陵曰慮不是思慮之慮隻是臨事精明廻光返照深入防微無絲毫?惑的光景予初謂定屬意靜屬心安屬身慮屬家國天下是知能得則統誠正脩齊治平是行然靜安之配心身固是矣而定豈可専屬意慮豈可専屬家國天下蓋定靜安慮縂在知行之間不必拘拘分配 以定靜安慮分屬意心身等可也即以定靜安慮分屬誠正脩齊治平則是将知作行了此大謬也 湖南講艾南英問此定靜安慮専屬之格緻豈誠正脩内獨無定靜安慮耶答曰此問最精 定靜安慮四字在知得之間與别處不同存疑所謂此是知邉靜日用之間動靜不一此靜固自如也其實誠正修内節節有個定靜安慮但經文所指則専在知邉耳 朱子既雲定靜安慮得自然相因而見又雲多至安處住了者蓋由于知止之有淺深也然所謂多至安處住者此意亦隻帶説不重 沈無囬曰諸相因處如丸之走阪水之下溜謂之無漸次卻不能腳下便到謂之有漸次卻又不到不住手 按知止能得兩邊都有工夫但有先後之序耳若説知得自然行得此是深一層話非此章正意 吳因之曰至善無形原是極恍惚的道理能得則心體處處湊合卻是極實在的學問 翼注曰得還通承由知止而至于慮來不單承慮諸講于得字多忽畧殊不知此得字要防得精深蓋至善乃天理極至今則實得此天理極至于己非偶合非襲取心即善善即心與之為一無複有存亡出入之端矣 朱子答李敬子曰知有淺深得有大小難以一概論也朱子之意不欲将知得坐定作一貫防蓋知得中又各自有層次 姚元素曰此節愚謂乃是涵養本原有此一段本領而後能緻知格物亦即格緻中事直至天下平後涵養亦不已按此以知止居格緻前與因之説相類然即以此為涵養本領工夫則又不同矣總之皆不必從也
物有本末節 此結上文非起下文則盧氏以此先後字起下文許多先後字之説不可從 張彥陵雲據注是結上文據時觧是起下文按此意亦有然卻不重 聖人言語自次第如物有本末節章句隻説結上文至古之節又自從條目中分個先後非上節預起之也玉溪盧氏謂物有節不特結上文又以起下文則不知語言次第矣後人因此遂将下文六個先字應知所先七個後字應知所後謬甚 玉溪盧氏謂物有本末結第一節事有終始結第二節愚意不然第一節原兼事物在内但本末終始意則末露耳第二節雖隻以終始言而本末意固當補在前則此二句是總結上文兩節不必分屬玉溪謬也餘初収之亦謬也 即依玉溪亦可也【辛醜正月廿八】 翼注曰時講雲明徳新民人己兩物也而有本末焉此大謬蓋本末是一物之本末也始一株樹有根與梢也若兩物則有兩本末矣要之君子以萬物為一體故人己總若一物 按翼注此説與或問不同要之可兼用蓋淺言之則兩物深言之則一物也 以物而開事将以本末匹終始乎非也本亦有其終始焉末亦有其終始焉【右劉子壯文】 呉因之曰明徳新民不是判然兩路徑知止能得不是截然兩彀當故知所先後亦不是先做完了這一件然後去做那一件蓋于相須并進中畧畧分個漸次而已 蒙引既雲知所先後知字淺又謂近道雖就知上説而所以近道者正以其用工處知所先後也若全未下工夫隻泛泛然僅知其序安能近道乎殊矛盾前説是也存疑去彼取此謬 近道二字隻依大全仁山金氏作大學之道道字看為是是學之方法近道猶雲得法也
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節 此節言序之不可亂下節見序之所以不可亂 翼注曰明徳二字屬我不屬天下明之于天下乃是合天下以明其明徳意章句或問皆雲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蒙引謂其與本文不類所以發其意耳極妙史氏伯璿極力回防反不明白 存疑謂或問最明者指其後一段而言耳 張彥陵曰治國有立标凖須教化意按此本淺説然恐立标凖意礙脩身也 翼注曰治對紊亂言齊對參差言紊亂病大參差病小可見齊字更宻 又曰平者普徧之意與齊治不同 又曰脩身工夫在心正後隻是舉動應接之間少有過差脩之使完全耳 張彥陵曰脩有二項有脩樹之脩去其有餘以治妄身有脩屋之脩補其不足以完真身 大全朱子雲意是指發處心是指體言此體字乃全體之體不是本體之體 蒙引謂意者心之萌也心該動靜意隻是動之端諸儒分别心意無如此明白 管登之曰意則有根有苗 按意根即是心不可謂意兼動靜 管登之曰向使中無善惡之根安得動而忽起善惡哉故善惡不専屬意亦屬心 按惡根即氣質之性此説得是 翼注曰意有不誠則前此未發之體頓失後此已發之用亦乖故必先誠意 心與知自有分别大全雲峯胡氏或問注新安陳氏説最明 知與性情亦自有别一屬理一屬氣能愛能敬者心知愛知敬者知 葛屺瞻有分心
知意知之説陽明有以知善知惡為良知正循末以探本之意之説按分别心知意知最妙但心知兼體用意知屬用葛説似専以心知為體意知為用則非又謂緻知宜専就意説亦非謂以知善知惡為良知是循末探本意是也然須知此不但是陽明之説如此呉因之曰緻知固在誠正之先然必至于誠意正
心脩身齊治平而後知之所緻者乃為真知若不至誠正脩身田地則是其所知者猶未真也是合誠正脩齊隻合得一個緻知雖偏言緻知而謂其畢聖學之能事亦無不可但陽明緻良知主意卻又不如此防 按賽合注曰物即物有本末物字自身以至家國天下皆物也有物必有事故注以事物言其謂自身以至家國天下皆物而有物必有事則是矣謂物即物有本末物字則亦謬也 注物猶事也事字與事有終始之事不同彼事字乃明新之事包格緻等在内此事字乃泛言雲峰殊大謬 翼注曰朱子解格字作至字譬如登山要親到此山方知此山景物今格物亦要舉物之表裡精粗如一一親到其境而無遺方是格也【此意亦本大全陳北溪】 樂天齋翼注曰格字即窮理之窮字 或問精粗隐顯玉溪盧氏解與蒙引不同蒙引説正與下論灑掃章集注解本末二字合予初誤收盧説 防來灑掃章難兼用此處不妨兼用予初説太拘【七月初三又記】 朱子曰格物是零碎説緻知是全體説按朱子雖如此説然當物格時則亦是全體了方知未至時則亦零碎底不可拘防 黃葵峰曰緻知所以在格物者人心所知不外萬事萬物之理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倫物之外舜無虛空之知也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物理之外人心無渾沌之備也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夫古人所言之理所行之理即物也敏以求之考求古人之言行即格物也顔子博學于文曾子随事精察子貢多學而識此古人之學所以必由格緻為入門也 按格物工夫接小學小學之後知識漸開亦漸淆故格物者所以擴充其聰明範圍其聰明者也豈無生知而生知不恒有豈無良知而良知不可恃也故格物工夫似偏而不厭其偏似渙而不厭其渙循其緩急輕重審其難易淺深由其當然以及其所以然由勉而之安此所以為小學之終而大學之始也緻知在格物猶曰緻知者必教之格物雲耳全在教者主張
物格而後知至節 或問雲物格節是覆説上文意防峰雲上節就八目逆推工夫後節就八目順推功效所以覆説所以順推功效總是要見序之決不可亂饒説正發明朱子之意不是二説 汪搢九曰古之兩節俱是功夫何嘗説着效騐惟适張氏以為語雖覆説竟實鞕上文此説得之蓋此節皆見不如此必不能如彼意 按此與防峰功效之説非相悖也知此然後可以觀防峰之説 張彥陵曰以而後字形出必先意 數後字要掉轉上節數先字 翼注曰不可以六先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