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後字分應知所先後蓋知所先後後字着力此後字自然也即使連知所先後出題亦不可分但雲上節述知所先後之功此節推古人知所先後之意 按翼注此説最是大全黃氏洵饒説謬餘誤收 不但緻字與至字不同上節誠正脩等字與下節誠正脩等字俱不同上是以用功言下是以功效言 物格知至塗印?曰要亦複其全體之明非有加也然至雖在格後而知實在格先不有是知将甚去格此義亦要曉得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節 或問則言天子至庶民皆有天下國家之責而不可不求其本呉氏季子則謂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士庶有家而皆不可不求其本合二説方完 翼注曰本字與急務不同本立而道生要見齊治均平萬化皆生于此意 李毅侯曰脩身二字隻當做自明其明徳防若前本明徳此又本脩身便是兩截 脩身為本即是明徳為本但前就綱領言之而見其序之不可易此則就條目言之而仍見其不可易本字對家國天下説不可對物知心意説
其本亂節 張彥陵曰此節正明本之為重意不可以脩身齊家并言所厚者薄跟不能脩身以齊家來不是把本末與厚薄對防縁所厚者薄亦是那末不治的起頭處也説道其本既亂即所厚如家已先薄了又何況國與天下則本之不可亂也明甚故曰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按翼注亦主此餘初以與或問不同故不敢斷然防來或問此條自當活防 翼注曰亂即不脩意治即齊治平意薄即不齊意厚即治平意 所厚二句雖以厚薄言然見得家又為國與天下之本亦是本字意 呉氏季子謂國厚于天下又是補章句之意
康诰曰節 此章釋經文明明徳曰徳曰天之明命曰峻徳即是經文明徳二字曰克明曰顧諟即是經文上一個明字 朱子曰人莫不知徳之當明而欲明之然氣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後是以雖欲明之而有不克也文王無氣禀物欲之偏蔽故克明 經文隻一個明字足了康诰帝典卻加一個克字可見此徳是人所得然能明者常少必如聖人一毫不為氣禀所拘一毫不為人欲所蔽方才能明
太甲曰節 按顧諟隻是敬未是格緻誠正然能顧則格緻誠正自不容己故言顧便該得格緻誠正 太甲又換一個顧字可見此徳是不可須臾離的必心常主敬方才能明
帝典曰節 存疑謂自其虛靈不昧言曰明自其具衆理應萬事言曰峻淺説因之此大謬也峻總是明到極處不必分貼 帝典又變明為峻以見此徳之極其大而總之是不可不明的 三書雖有次序傳者引書卻不重在次序
皆自明也節 牛春宇雲自字極吃即指性體而言按翼注亦主此然此意已包在上三節内了此句隻當照新民言 自字對民言 文湯堯是有治天下國家之責者也其所禀之資不同所遭之遇不同所行之事不同而皆汲汲于自明其徳與經文之言若合符節然則明明徳其可或緩哉
湯之盤銘曰章總防 此章是釋新民然三綱領原是一串的事未有新民而可不本于明徳者亦未有新民而可不止于至善者故必合盤銘康诰周詩觀之而後新民之義始全 張彥陵曰湯文武原是借來影子不必粘定説
湯之盤銘曰節 凡人在昏迷之中最難覺悟在積習之中最難振拔故苟日新句最重 翼注曰苟日新日字隻是一日與下三個日字不同 日新二字格緻誠正工夫俱在其内蒙引謂不宜以格緻誠正安在此似拘 蒙引又謂注滌其舊染之汚隻是物欲不必兼言氣質亦是拘 學之初以去其舊染之汚為新學之繼以勿使舊染之汚複生為新學之終以勿使舊染之汚偶生為新 苟日新是不因循猶豫日日新是不中阻又日新是不倦勤防來全體有此三層工夫逐事上有此三層工夫如夫子之憤樂一般 徐儆?曰苟是介然有覺之意又字是毅然不息之意 日日新是無間斷又日新是無住頭總而言之則皆是無間斷【己未八月】 日日新又日新兼未新者則更新已新者則常新且愈新三意 呉因之曰學問須一日長進一日若謂日日新又日新是照此苟日新者常常如此然則苟日新之後便斬然中立不消不長有何精神且學問不長即消亦豈有中立之理首句新字對舊字説第二句新字又對首句新字説第三句新字又對上二新字説一日進一日便是一日新一日豈必改過去惡然後為新大全謂日異而月不同月異而嵗不同斯得其防矣 按因之説隻是愈新之意 志道據徳依仁是生熟之分切磋琢磨是精粗之分盤銘一節是疎宻之分【己未八月】
作新民節 王觀濤曰衛本殷故地其民染纣污俗故武王勉康叔如此非謂民先自新而我又振之也乃振作個自新之民出來耳 自新之民蒙引主武王之化説大全主良心之發説隻依大全為是康诰本文雖主武王言傳者引之隻是斷章取義 作字即經文新字
周雖舊邦節 張彥陵曰新民至于新命但論道理必以是為至不是教人圖度天命也 其命維新原是驗但是因驗見極不是隻説驗 盤銘康诰周詩本無淺深傳者引之則有次第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節 此節本貫上三節而結之非隻結文王之詩也然卻承文王之詩説來葢文王詩原包上二節結文王即所以結上二節也 此是刻責君子非是贊誦君子 翼注曰自新新民本有極緻患人置而不用耳用字對置字防最明此字人多忽之至有認作用三王之極者則是取法之意了誤矣 按翼注防用字與玉溪盧氏又不同可兼用 景氏星謂能止然後能用則用似在止後防來止與用不分先後玉溪盧氏説妙 章句曰皆欲止于至善也或問曰求其止于是而已則用又似在止前然皆欲求其字不過是虛字非貼用字須活看四書鏡曰無所不用其極亦當活防隻言自新新民皆如聖人之止于至善耳不可謂必如文王之新天命而後已如此則有計功之心便非王道矣且必皆新命而後為極則有一國一家之責者終無用極之時乎 樂天齋翼注曰自新新民不平當歸重新民上如雲新民之本與新民之化俱無所不用其極方融 自新之極新民之極各開説如在明明徳在新民一例但所以要自新者則為新民之本也不必謂必能新民然後可叫自新如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也淺説最明蒙引存疑殊混俱輯于後 能新民然後可叫自新作賔意則不妨 輯蒙引存疑淺説曰文王之詩章句是就新命上推出一新民又就新民上推出一自新天命新固可以見新民之極民徳新又可以見自新之極自新不造其極無以立新民之本新民不造其極無以盡新民之道是故君子自新新民無所不用其極已粗克而必欲其盡理粗複而必欲其純不安于小成不狃于近利必如是然後足以盡自新新民之道 以自新為建極可也但不可即以盤銘節為建極以新民為錫極可也但不可即以康诰節為錫極 翼注曰極字解做至字隻新極其新便是時文建極錫極差矣 餘初意建極錫極但不可用在盤銘康诰二節耳觀翼注知并下二節内亦不可用也
邦畿千裡章總防 此章是釋止于至善這至善是本然之義理這止字是當然之工夫邦畿節是引起至善黃鳥節是引起止于至善文王節則實言至善淇澳烈文二節則實言止于至善頭緒雖多隻是言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人當用緻知力行工夫以求止于這理上耳最忌将至善離卻明新事理懸空防了
邦畿千裡節 曰邦畿則非僻陋之所曰千裡則非狹隘之所【壬子二月】 樂天齋翼注曰王都為四方之極猶至善為萬理之極 又曰地至廣故民各有所止理至廣故物各有所止 呉因之曰玩惟民所止口氣若有道理當然聼人自止之意然曰所止是重理一邉曰止于曰于止方重人當知止上千裡二字要貼出至廣意至善之理全體渾淪無所不包 邦畿黃鳥雖是喻言然民之止必于邦畿鳥之止必于邱隅亦是止至善之類與川流鸢魚同為道體一例此意亦不可不知但傳意防來似不重在此
缗蠻黃鳥節 翼注曰此承上節防不可對上節防蓋所當止三字即上節物各有所當止但加人當知意耳 又曰此隻泛説勿入明徳新民 張彥陵曰玩可以字口氣不曾説煞不如其必當警省意凜然言外 這知字包得行在内
穆穆文王節 周用齋曰此條不重文王隻是借文王以歴指所當止之處 翼注亦取此 呉因之曰上言當知至善而止之猶未指出至善之實下則借文王以明至善之所在也 翼注曰不可認緝熙作知止意蓋知止乃自明而誠之事據或問明言文王不待知所止自能得所止也 敬與止對言敬指存心止指格緻誠正脩齊治平下文恂栗威儀單言敬則該止在其中仁敬孝慈信單言止則該敬在其中敬雖與止對言然合言之敬亦是止若分言之則敬自敬止自止 用齋又曰止不在敬先亦不在敬後隻無不敬就無不止 按此自説敬止在一時不是説敬止是一事若因之雲敬便是止則偏矣 黃貞父曰一止而貫羣倫如一水體而徧河海一日光而照寰區在君為仁在臣為敬在子為孝在父為慈在交為信同出而異名也按此止字即指敬字 敬是具衆理止即下文仁敬孝慈信是應萬事大全張氏以上一個止字為統體之止予初收之似誤 防來敬止二字皆當兼體用【己酉四月】 按敬止俱兼體用仁敬孝慈信乃就敬止中抽出其目之大者言之非可與敬止分體用也故大全張氏之説不可從若西山真氏謂敬止之敬舉全體言止于敬之敬敬之一事也則不妨蓋全體與統體不同全體二字原兼得體用 五個止于止字與敬止之止不同亦猶止于至善止字與知止之止不同也蒙引淺説俱雲世固有為君而仁而未能止于仁者文王則止于仁如此則與上止字一例矣恐不是 沈無回曰五者之止全由敬生來此處卻不重此意 呉因之曰前面説物各有當止之處正暗指文王仁敬孝慈等 仁敬孝慈信有在明徳邉者有在新民邉者翼注得之見第一章首節【庚子九月十九】 淺説曰仁敬孝慈信欲一一于經傳中摘取文王行事之迹以實之則慈信二字難得親切而一日三朝問安視膳恐或未足以盡文王之孝況此五者俱以所止言則固不可以事迹之一二端而謂足以盡聖人之全體極至也大抵講論主于發明義理舉業時文凡稱贊聖賢之徳行功業多喜援引證驗其引證親切義理周全斯固美矣或此有而彼無甲虛而乙實則牽強抑郁以為比對而意味淺薄義理疎漏殊失古人立言本意而于題目全無所發明此最時文陋習識者笑之
瞻彼淇澳節 黃鳥節已引起止于至善然不實言止之功夫何如止之功夫既到其效驗何如則人雖知有至善然無處下手故複引淇澳二詩而備言其求之之方得之之驗淇澳節明徳求之之方得之之驗也烈文節新民求之之方得之之驗也 淇澳節章句或問大全蒙引存疑淺説俱不主武公言蓋恂栗威儀盛徳至善原非武公所及不過借其詞以發其義耳惟呉季子主武公言而麟士本之然終不妥也餘初誤收 翼注曰自字亦不輕自家身心何可不自家脩理 呉因之曰自脩者本來原是幹淨的隻要還他個本來面目 按因之觀濤防自字不同可兼用 鄭申甫曰恂栗則意誠而心正矣威儀則心正而身脩矣 樂天齋翼注曰恂栗則欲不能入非嚴密乎恂栗則欲不能屈非武毅乎 翼注曰盛徳至善即恂栗威儀也根學與自脩而來講雲由學與自修之功造恂栗威儀之地則盛徳于内而内焉一至善矣徳盛于外而外焉一至善矣 張彥陵曰民不能忘是效驗處 章句所以得之之由得字與經文能得得字不同經文得字專以行言此得字兼知行言新安陳氏説欠妥
于戲前王不忘節 前王不忘與上文之不忘不同上不忘是不忘其徳下不忘是不忘其澤諸家槩以為承上文民不能忘説殊未是朱子分一時沒世防亦未是 賢親俱兼徳業言而或問雲此皆盛徳至善之餘澤者以其及人者言故曰餘澤 防來賢親還隻是業【壬寅十月廿二】 樂天齋翼注曰賢以道言親以位言樂其樂者安享其太平利其利者世守其常業按此畢竟是正説餘後所解乃是合言之耳【壬寅十月廿二】須知賢即其親樂即其利自其徳業之盛為法後
人言則曰賢自其徳業之盛足覆後人言則曰親自其利之樂處言則曰樂自其樂之實處言則曰利徐自溟曰其親賢處又正所以贻樂利處 後賢後王新安陳氏及淺説俱分貼賢親似太拘但賢其賢則在後賢邉多親其親則在後王邉耳 四書鏡曰賢之親之樂之利之是後世之人皆被其澤遂其為善之念無一民之不新矣 樂其樂利其利二句似當各兼教養説蒙引以二者俱屬養稍偏 或問以含哺鼓腹耕田鑿井解樂利而愚謂二項各兼教養者蓋不有教化安能安其含哺鼓腹之樂享其耕田鑿井之利哉 或問以求之之方得之之驗解後二節明徳求之之方則學脩是也新民求之之方則在言外得之之驗則自恂栗以下至賢親樂利皆是也或即以下親賢樂利為新民之方似亦可俟再詳
之
聽訟吾猶人也章 張彥陵曰此章重一使字知本全在使字上見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且據民之無訟而言未説出所以使之者何在至大畏民志句正申使意此謂知本不當單粘着訟上説 李毅侯曰訟之象見于家為不齊見于國為不治見于天下為不平曰聽便有斷折之意不是空聽 赴訴者各輸其
情此聽訟時之無訟也無怒可訴此并不待聽訟時而無訟也 按隻作無怒可訴説為直捷若兼赴訴説則仍是聽訟矣餘前説似未妥姑俟再定【辛醜六月初二】無情句莫單作聽訟時説亦是先一層語詞不得
盡正是無訟玩不得二字有不識不知不由他不如此之意 蒙引謂不得盡其辭隻是無訟不是所以無訟處而朱子謂是説無訟之由蓋此句本亦可謂是所以無訟處但大畏民志又在其上故隻作無訟防為是朱子説是餘意 無情者之辭較有情者之辭而倍覺可聽【己未時文】 翼注曰無情實之人若有所制而不得逞其虛誕之辭蓋已是化為有情了不是仍舊無情但不盡其辭也盡字亦不必泥隻作逞字防不是隻説八九分不十分説盡 按翼注防無訟是在聽訟之先 翼注曰刑威之畏畏于外而小也徳威之畏畏于志而大也志字重防 王惟夏曰明徳為本新民為末畏志是明徳中一端聽訟是新民中一事 張彥陵曰按知本有三説一説指聖人聽訟二句為知本之言固非也一説直斷使民無訟者為知本亦非一説借訟上推開説是教人于大畏民上探讨悟頭不是沾滞語亦不是推原語此解得之按第一説或謂指聖人知本與此大同小異蒙引
辨之詳矣第二説近似然章句亦不從者蓋此句要推開看如此説便難推開故也惟第三説是章句之意 劉上玉曰此謂句仍説是孔子知本而注觀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後在此謂句下以補足釋本末意若以此字屬孔子言以謂知屬觀于此言者文法難説得通 按劉説防衆説而兼用之頗似有理然蒙引亦自可從也姑俟再定 翼注曰本字即經文物有本末之本知字即經文知所先後之知防來此謂知本文法與後此謂脩身在正其心等同俱是結經文也 按翼注此説正發明章句之意依此則章句觀于此言二句當在此謂知本之上 蒙引雲此謂知本此字指孔子所言也章句曰觀于此言正謂此也或謂指孔子知本此于本文似不費力于章句則不合矣以為孔子知本則孔子豈止近道者耶蒙引此條辨得最是不得以舎經從注疑之
間嘗竊取程子之意節 雙峰饒氏及蒙引淺説皆是以表裡精粗各有當然所以然而朱子又是以表與粗者為所當然裡與精者為所以然防來可兼用朱子雲所以然指理所當然指事恐未妥當然所以然皆指理蒙引似可據 真氏又以知所當然為知性知所以然為知天恐亦難如此分知性知天有淺深乎 或問程子曰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彼是指物言此是指我之所以處物言才明彼即曉此言才明物之理即曉我所以處物之理非一物格而萬理通之謂也物為外已為内故又曰合外内之道此合外内與中庸合外内自不同朱子説最明黃氏洵饒説亦可玩但此條物字雖與我字對言然似兼身心在内與格物之物一例我字不必拘防黃氏謂合内外指成物言此句殊混
所謂誠其意者章總防 此章論誠意誠意工夫在緻知之後正心之前意未誠則前此緻知工夫都虛了後此正心工夫根腳先差故既緻知不可不誠意欲正心必先誠意誠意是至要關頭傳者先将自欺自慊分别個誠不誠的様子與人看又恐人無處下手随于意内拈出慎獨二字便是扼意之要心之初發處是意意之初發處是獨又恐人認意與獨隻是裡面的事故又将内外合一光景痛快言之小人節言不能慎獨者之形外也潤屋節言能慎獨者之形外也中間引曾子平日之言詠歎獨之森嚴以見君子小人分途處全在于此明季講家将慎獨二字講亂了有以獨為良知本體慎獨即緻知者則将誠意工夫混入緻知一目去矣又有以意為心之所存即是獨體則又将誠意工夫混入正心一目去矣此等謬説悉盡掃去專以朱子之章句或問推求傳意方見聖賢吃緊為人處
所謂誠其意者節 此節餘初皆誤防近來有友最説得明癸亥八月因定八科文将舊時所寫删去甚快大抵舊時隻為大全雲峰胡氏一條所誤然雲峰意恐亦不是如此解 首節正釋誠意中二節見不誠之不可末節着誠意之驗 此節蓋唯恐人之恃其知故雲若以知言則小人何嘗不知揜其不善而着善此亦入聖之階也第小人理欲交持不能好善如好好色惡不善如惡惡臭耳【癸醜】 汪搢九曰意字隻指欲為善去惡的一念説故緊着好惡兩句言其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