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叢説卷三

關燈
心告子不得于言未嘗無疑不得于心未嘗無懼強制其心所以不動孟子知言固不疑養氣故無懼自然無所動其心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孟子之言亦不出此三達徳 養氣則不恐懼知言則不疑惑道因知言而明徳因養氣而立道明雖因知然既謂道則行固在其中謂之徳立則行道有得于心而徳已成立此是行道積累而至者此第一節注皆貫串一章意 程子曰心有主則能不動此句總言下五人北宮黝必勝孟施舍無懼曾子自反孟子知言養氣告子防悍強制 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蓋黝專要勝人其事猶在人故與信聖人者同意舍隻是無懼其事專在我故與求己者同意所以黝不如舍 等是等級以高下言倫是倫類以勇士與君子言恐懼之是我去驚吓他人 言有所不達謂不能通暢條達所言之事 急于本是順告子説但隻持其心不動若論君子緻力于内專在明理固是急于本然非如告子之急于本也 颠踬即跌仆趨走是疾奔 盡心知性性即天地萬物之理具于心者知性則窮究物理無不知也無不知則心之全體盡明矣朱子謂盡心知性之謂知性物格之謂也故盡心知性則于天下之言舉無所疑然所以盡心知性者皆因明聖賢之言而得然後以是而究天下之言則是非得失皆洞然矣此聖賢問學之成法孟子之知言正如此 上雲凢天下之言下雲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此總古今之言也曰是非謂所言之事曰得失則當理與不當也所以然言其本也如下文诐滛邪遁乃作而失理者所以然則蔽陷離窮是也 自反而縮闗上文無作為害之闗下文縮即直無所為隻無害直養是一意無害是一意上是工夫下是防 天人一也更不分别隻是公字此氣得于天故能浩然而道義乃天地間至理皆是公為有私己便不合公道便卑小然孟子所言浩然之氣乃是言一身之氣爾故曰浩然之氣乃吾氣也吾身本小養而無害則塞天地私則小公故大 謝氏教人須先體認得吾身浩然體段然後随事緻力以養之庶不是隻把做話說又見得心得正無虧欠浩然便在此則人無有不可養者而養之亦不難也 一事偶合于義是學者固欲行義或理未明而處義未精或無力量而行之不至皆未合義有一事行得恰好适合于義非是説尋常人漫然應事無心偶然相合也這偶合正對不集説 心通乎道是孟子物格知至知言乃其效也 學不厭者知之所以自明言學而後智則學是智之功若曰夫子惟見聖道之無窮而學不厭非智者不能言智而又學則學是智之用恐亦可通 舉夷尹事實皆是體貼經文説非言二聖人之凢也兄弟遜國言非民不使避纣隐居言非君不事歸文王言治則進去武王言亂則退湯聘用之言治亦進使之就桀是去治而進于亂桀不能用複歸湯是去亂而進于治何事非君不問湯桀何使非民不擇夏殷 本根指徳之盛節目指心之正 此章當作五節看章首至曾子之守約也為第一節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至反動其心為二節敢問夫子惡乎長至必從吾言矣為三節宰我子貢至所願則學孔子為四節伯夷伊尹于孔子至章終為第五節 尊賢使能章 市廛而不征之廛市宅也謂市物邸舍天子諸侯之國都皆畫如井而以後一區為市聽民交易市廛而不征謂但取其邸舍之稅而不取其貨物之稅也 廛無夫裡之布之廛民居周禮所謂上地夫一廛田百畝注五畝之宅是也載師宅不毛者有裡布宅即五畝之宅布泉也泉即錢也宅而不樹桑麻罰以一裡二十五家之錢疏雲二十五家之稅布也謂口率出泉漢法口百二十此蓋以漢法比拟古制未必周果以口計泉數如此又曰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注雲夫稅家稅也夫稅者百畝之稅家稅者出士役車辇給徭役 按載師之法是宅不毛無職事兩事之罰今孟子乃曰廛無夫裡之布則是居廛者使出二十五家之泉而又出百畝之稅也集注言一家力役之征是因所引夫家之文而并釋之恐于夫裡之布無所當愚注孟子謂天下之民願為之氓是境内田間之民皆使之出是兩等之賦隻是于一家田稅之外多出裡布爾與上文市廛之廛不相闗蓋上既曰市廛而不征是居市者已征之孟子固已為過矣而又出此兩等不太繁重乎集注上廛字既釋為市宅于下廛字乃曰市宅之民也賦其廛又令出此夫裡之布二廛字合而為一愚不敢必知其果如此也 不忍人章 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所發不忍以全言恻隐與三者對舉是偏言然孟子恻隐上看則恻隐有專言意 擴而充之是日用之間随四端之發者推廣而充滿之積之久則如火然泉達其勢自有不能已者既能如此而能大充廣之方能盡四海之大兩充字是兩意上充字毎端發處充下充字就應天下事上充 四行非土無以生四徳非信無以成土即大地也無地則金木水火何所倚信即實理也非實理則仁義知禮為虛言矣集注所謂定位以方言成名以時言專氣以溫涼寒暑之氣言無定位即下文之于四時行無不在無成名無專氣即下文于四時則寄王也 此章七節第一節言人本皆有仁二節言先王全此仁以實人之皆有是心猶道性善而稱堯舜以實之也三節就人易曉處指出使人體認此仁四節并言義理智各有所發五節言所發皆是本然之性六節言四者人所共得不可自棄七節言因發處察識而推充之不可放過工夫全在此後一節保四海與上治天下運掌上相應 矢人章 集注本心全體之徳以仁之體言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兼其用言也 子路人告以有過章 舜固未嘗有不善之可舍亦不待取人之善為己善也但無一毫私意而徇天下之公則舍己從人之謂也事之善者人為之己亦為之即取人為善之謂也如耕稼陶漁是也舜之聖天下固皆知之人見己之所為若是而舜亦若是是我為者善矣安得不勸為善乎故曰與人為善也 公孫醜下 孟子将朝王章 彼富吾仁彼爵吾義仁者循理道安貧守分故不知彼之富義者度事宜進退有制故不羨彼之爵冨隻在彼爵可加我故用仁義字不同 齊王餽金章 禮注及趙岐皆曰镒二十兩國語二十四兩為镒字書曰镒益同數登于十則滿又益倍之為镒則二十兩者為有義按儀喪服薦朝一镒米鄭氏注二十兩為镒疏依算法言之甚明趙氏注為巨室章及此章皆雲二十兩疏于前章引鄭注卻雲二十四兩而謂趙注為誤失之矣 之平陸章 語録都恐是周禮所謂都鄙之都是大邑也此説為是 緻為臣章 私龍斷為用私意而暗為龍斷之所為龍斷是商人就市中地高處立而左右顧望衆人所聚多處而以物趨彼欲售之而罔羅其利 孟子以魏惠王之三十五年至魏三十七年改為後元年十六年卒而子襄王立孟子有見襄王語蓋即去魏适齊當宣王之二十四年也在魏前後計十八年至宣王二十九年伐齊孟子即去齊是年宣王亦卒在齊首尾六年 充虞路問章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凢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則不待文王而興者也王者興而有名世者是猶有待于文王者也孟子之時雖無王者興苟有尊德樂道者則孟子能興之 讀四書叢說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