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叢説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陽之左個也但随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十八日天子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是也
右明堂制諸説大槩如此
按周禮舉三代之制以互
見葢夏世室以宗廟言則
王宮及明堂之制同殷重
屋以王宮言則宗廟明堂
之制同周明堂以朝會之
所言則宗廟王宮之制同
也朱子之說簡當
放桀章
上兼問桀纣下再問弑君是專問纣蓋舉重者言之也蓋孟子亦止舉纣對
集注王勉之言謂上下二者兼有則可為放伐之事若上雖極暴而下非仁不可下雖至仁而上不暴亦不可
為巨室章
兩姑舍汝所學而從我上屈人之大才以從己之小見下不貴國家而徇一己之私欲
萬镒為璞玉之價直萬镒之金也
齊人勝燕章
書仲虺之诰曰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又曰徯予後後來其蘇孟子所引多天下信之一句其餘文中多者六字異者四字民望至民大悅七句孟子自言故集注雲兩引書
鄒與魯哄章
此告君之言不得不切民今而後得反之之言似失太過民固不可求反其暴于上然至于君行仁政則親上死長之心亦民所本有也
竭力章
太王自邠遷岐行二百五十餘裡民從之如歸市史所謂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蓋非獨邠民近于岐周之民皆歸之也當時西方地近戎狄皆閑隙之地非封國之疆界故太王得優防遷徙若滕在中國又介大國之間無可遷之地民雖或從之亦無所徃孟子特舉太王之得民以警文公爾故下文言效死乃其正也
平公章
前以士後以大夫蓋言喪禮也儀禮有士喪禮篇大夫喪禮亡不可考
三鼎五鼎言祭禮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士之祭禮也牲用豕陳鼎三豕右肩臂臑防胳正脊橫脊長脅短脅九體膚三離肺一刌肺一為一鼎魚十有五為一鼎臘者獸之幹者也用為一鼎少牢饋食禮大夫之祭禮也牲用少牢陳鼎五羊右肩臂臑防胳正脊脡脊橫脊短脅正脅代脅十一體腸三胃三舉肺一祭肺三實于一鼎膚九實于一鼎魚用鲋十有五而鼎臘用麋一純而鼎肩臂臑者肱骨也防胳股骨也正脊脊之前也脡脊次正脊橫脊在後者膚脅革肉也離肺者防離之不絶中央少許刌肺者切肺也舉肺者屍食所先舉也祭肺者屍主人主婦用以祭也舉肺即離肺祭肺即刌肺也凢牲用右胖臘則合升左右胖故曰臘一純純猶全也然此則諸侯之大夫士若天子之大夫用索牛士用少牢臑奴到反純防皆音辁胳音格刌七本反脡音挺鲋音拊防苦奎反胖音判公孫醜上
公孫醜章
公孫醜問管晏而孟子獨鄙管仲不言晏子蓋晏子之事任才能功烈皆非管仲比而管仲輔桓為五霸首尤天下之所共宗仰故孟子惟斥管仲
曾西敬畏子路排斥管仲而言管仲功烈之卑是謂子路倘得行其志則功烈之大可知矣非獨言心術之邪正而已楊氏乃謂子路之才不及管仲恐未全得孟子之意考證言之甚詳
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此語猶有未推重曾西意謂曾西尚且不足于管仲乃謂我願學之乎
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此言周公制禮作樂之後雖殷之頑民莫不率化趨善之時也
湯之孫太甲繼湯立太甲五世至中宗大戊大戊三世至河亶甲河亶甲子祖乙祖乙六世至盤庚盤庚三世至髙宗武丁武丁二世傳至祖甲皆賢君也祖甲末後六世七十餘年至纣
雞鳴狗吠相聞言民居之稠達乎四境則舉國皆稠也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有兩意一說言齊地廣民衆地不必改更已自辟矣民不必更改已自聚矣讀就改字畧歇一說地不必再加廣辟民不必再加集聚五字一串讀下又連下文上說意下說意直上說得矣字出在人看
置郵字書馬逓曰置歩逓曰郵漢西域傳因騎置以聞師古曰即今驿馬也黃霸傳郵亭師古曰書舎謂傳送文書所止處如今驲館
倒懸謂如人遭颠倒懸挂困苦急迫也
楊氏言子路範我馳驅而不獲非謂範馳驅真不可獲禽也如是則王道真為無用矣蓋範馳驅者王良禦車之正也不獲禽者嬖奚不能射也欲使射者獲禽而行詭遇禦者之詐也故王良範驅子路也嬖奚不獲時君也倘子路遇明君而信任之則雖小國攝大國而瀕于危亡亦必三年而有足民知方之效子路之不獲者不遇可與有為之君爾管仲則惟欲成目前之功故雖詭遇而不較也但楊氏此段未為知子路者不得曾西之意也
不動心章
孟子平日所言皆王道公孫醜習聞當時霸功之説前章雖聞孟子不許管仲猶未深解于此僅添一王字與霸兼言之耳
因上章以齊王猶反手之言固知孟子能用齊矣然猶未深信能王天下故用一霸字在上然醜亦未能分别霸功王道之所以異言動心否乎亦是未深信孟子
我四十不動心是孟子素有為之之具而後有用世之言也
一毫挫于人謂所辱者至小也不受者必報之也不惟必報于賤者雖貴者亦必報之惡聲至必反之謂不惟辱來必報雖言小不善亦必報也
量敵而進謂量度敵人之堅瑕然後進兵慮勝而防謂謀利己必有可勝之理然後會戰
黝舍不動心本文在告子之下公孫醜又以孟贲比孟子故孟子亦以勇士之類言之
北宮孟舍之勇皆是養而成至于必勝不懼乃其效而謂君子之道可以不養乎
曾子亦是論己與人相敵縮不縮指理之直不直不惴吾徃指氣之勇不勇謂理者氣之主理直則氣壯曲則氣餒所與較之事吾理既不直雖賤夫亦不求勝之吾理既直雖千萬人我亦徃蓋理曲必屈理直必伸也
以舍黝比子夏曾子是一意再以孟舍比曾子又是一意上以兩人比兩人之氣象此是虛比卻把二人較其短長比是實比
公孫醜雖借孟贲之勇以贊孟子不動心之難然孟贲亦是以勇而不動心者蓋孟贲之勇力足以蓋世故所向無前自然不必動心所以孟子亦以勇力為答然則孟贲以力為主而不動心北宮黝以必勝為主而不動心孟施舎以能無懼為主而不動心曾子以理直為主而不動心孟子以知言養氣為主而不動心也
自章首至曾子之守約是一節孟子答醜問謂我不動心醜乃舉勇士為比是全未曉孟子所以不動者及聞告子先我不動之言方知不動之道有不同始問所以緻不動何道孟子言心不動固多端非惟告子與我不同也于是厯舉不動之人而歸重于曾子以理為主者醜至此已曉得主于血氣者非正然猶未知孟子告子所以異而告子所以不及孟子者何蓋告子學者之徒故孟子且告醜以告子強制其心使之不動其言之病心之失工夫之差處今将告子之言但分内外看兩句心字隻是一個心心是内言與氣皆是外君子之學當内外交相養告子外不得于言則内不深明所不得之理是内不養外也内于心有未通之理則外不用力以學是外不養内也兩端皆是心不明理上句是事做不去心不必明理下句是心雖有不明不肯去明理如此硬捺住心以至不動孟子言内是本外是末末之蔽因本之蔽也言不通達是由心不明若不明其心則言終不達矣故曰不可若心不明乎理則惟持守其心且不務其末猶得輕重之倫故曰可但孟子且就他説心與氣上分輕重而謂不求諸末則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