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關燈
小
中
大
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
收拾幹幹淨淨一個念頭,隻理會善一邊去。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
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言畢,進入内室;公即起随之。
至竈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因焚香叩謝。
即于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力行善事,自别其号曰淨意道人,志除諸妄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發誓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堕地獄。
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聖号百聲,以祈陰相。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凡一切有利于人、有濟于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
随緣方便,廣植陰功。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随,靜則一念不起。
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首輔張江陵居正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
公挈眷以行。
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萬曆四年丙子,赴京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一日,谒内監楊公。
楊令養子五人出拜,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
曰:「江右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裡。
」公甚訝之;命脫左足,則雙痣宛然。
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随公還寓。
公奔告夫人。
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
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
雙瞽複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
張高其義,厚贈而還。
公居鄉,為善益力。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
公手書遇竈神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同裡後學羅祯記。
篇中雲:「收拾幹幹淨淨一個念頭,隻理會善一邊去。
」此未能無妄,而得除妄之法也。
蓋惟至人為能無思無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若學者,定不能無思;思不善用,遂遊移浮動,觸處牽惹,而發之為妄想。
欲屏浮遊,必須使心先有歸着。
歸着便是定,定即生靜。
隻理會善一邊去,正歸着處也。
今學者遽欲返之于靜而使無,不若且實之于動而使有。
無則搖搖蕩蕩,極難把捉。
這妄拒住,那妄複乘。
有心不思,即此便是思;縱強得來,亦是一個枯寂。
有則專意緻志,要做好人,要行善事,真切圓滿,何等實落!到得念念皆善,自然一念不起矣。
然則學者亦止有求誠法耳,豈别有除妄法哉?宜興史潔珵識。
收拾幹幹淨淨一個念頭,隻理會善一邊去。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
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言畢,進入内室;公即起随之。
至竈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因焚香叩謝。
即于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力行善事,自别其号曰淨意道人,志除諸妄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發誓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堕地獄。
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聖号百聲,以祈陰相。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凡一切有利于人、有濟于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
随緣方便,廣植陰功。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随,靜則一念不起。
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首輔張江陵居正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
公挈眷以行。
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萬曆四年丙子,赴京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一日,谒内監楊公。
楊令養子五人出拜,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
曰:「江右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裡。
」公甚訝之;命脫左足,則雙痣宛然。
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随公還寓。
公奔告夫人。
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
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
雙瞽複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
張高其義,厚贈而還。
公居鄉,為善益力。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
公手書遇竈神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同裡後學羅祯記。
篇中雲:「收拾幹幹淨淨一個念頭,隻理會善一邊去。
」此未能無妄,而得除妄之法也。
蓋惟至人為能無思無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若學者,定不能無思;思不善用,遂遊移浮動,觸處牽惹,而發之為妄想。
欲屏浮遊,必須使心先有歸着。
歸着便是定,定即生靜。
隻理會善一邊去,正歸着處也。
今學者遽欲返之于靜而使無,不若且實之于動而使有。
無則搖搖蕩蕩,極難把捉。
這妄拒住,那妄複乘。
有心不思,即此便是思;縱強得來,亦是一個枯寂。
有則專意緻志,要做好人,要行善事,真切圓滿,何等實落!到得念念皆善,自然一念不起矣。
然則學者亦止有求誠法耳,豈别有除妄法哉?宜興史潔珵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