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類
關燈
小
中
大
為守,慰之曰:「予聞哀生于愛,愛生于色。
子娶盲女,愛從何生?」廷式曰:「某知所亡者妻,所哭者妻而已,不知有盲。
若緣色生愛,緣愛生哀,色衰愛絕,于義何有?今之揚袂倚市,目挑心招者,皆可使為妻耶?」蘇為歎服。
盲女所生二子皆登第。
文紹祖,福州人。
有子,聘柴氏女。
尋柴女中風,紹祖欲更之,其妻怒曰:「我有兒,當使順天理,自然長久;悖禮傷義,是為速禍。
」即娶柴女為婦。
次年,子即登第;柴氏風疾竟痊。
生三子,皆登第。
全副道理,幾句樸實話頭說盡。
南昌有李某業木,段某業針,劉某業星命。
俱以嘉靖歲饑,遷湖省金沙洲,比鄰親戚,至厚也。
李有侄名喬者,依于叔,工文章。
劉視其命當顯,為作伐,聘段女。
隆慶庚午,喬當應試,欲娶女偕歸,而段妻忽中變,謂富貴未可期,奈何舍愛女遠适乎?遂以假女代行。
喬與劉媒,皆不知也。
喬歸,即聯捷。
擢守成都,過湖省,饋遺段父女甚厚。
段女适蕭氏子,習為賤工,日至貧瘁,私羨膺者榮顯,郁憤而死。
漢王駿,為少府,喪妻。
或勸其更娶,駿曰:「昔曾子喪妻不娶,其子元請焉,曾子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殺伯奇。
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逐終身不娶。
吾德非曾子,子非曾元,亦何娶為?」 凡人之喪偶,多在中年。
其繼娶者,耽少姿,入巧言,纏愛狃情,牢不可拔。
妻計日行,夫勢日削,因而慘酷遺孤,甚至亡人之家者多矣!魏管甯喪妻,亦不娶。
或問之,甯曰:「每省曾參、王駿之言,意嘗嘉之,豈違其本心哉?」 房氏,太守湛女也。
年十六,歸魏溥。
溥疾病,謂曰:「死不足恨,恨汝少,吾母老家貧,子蒙稚無托耳。
」妻泣曰:「妾承先人遺訓,事君子,義在偕老,今如此,命也。
太夫人在堂,弱子襁褓,妾豈以年少抱長往之恨乎?」溥卒,将斂,房刑左耳投棺中,曰:「相期泉壤矣!」姑哭撫之曰:「婦何為若是?」對曰:「婦年少不幸,慮父母未諒至心,欲持此自誓耳。
」時子緝,生未十旬。
鞠室内,不出戶,終身不聽絲竹,不預宴席。
訓子有母儀,後成名,為濟陰守。
疏母苦節,特封夫人。
鄭朝議之從子,娶陸氏,伉俪甚綢缪。
鄭嘗于枕席間謂陸曰:「我不幸死,汝毋得嫁。
汝死,我亦如之。
」陸曰:「要期百年偕老,奚為出此不祥語?」居數年,鄭感疾。
臨終,與陸對父母腹申言之。
陸俛首悲泣而已。
鄭死,陸竟攜赀改适曾工曹。
一日,昏暮獨坐,恍見一卒投書。
視之,則鄭手筆也。
詞曰:「十年結發夫妻,一生祭祀之主。
朝連暮以相歡,俸有餘而共聚。
忽大幻以長往,慕何人而輕許。
違棄我之田疇,攘赀财而遂去。
不惜我之有子,不念我之有父。
義不足為人妻,慈不足為人母。
吾已訴于上蒼,行對理于幽府。
」陸愧駭流汗,未幾而卒。
裴章,河東人。
幼随父裴胄,鎮荊門州。
有僧昙照者,客其父所,能知休咎,甚重章,言其官位過于父。
弱冠娶李氏女。
數年,父移鎮太原,章從職焉。
棄妻于洛,過門不入,别有所挈。
李氏自感薄命,褐衣髽髻,讀佛書,飯蔬食。
一日,僧複至太原,與章叙舊。
僧一見驚曰:「貧道十年前,曾言郎君必貴。
今削盡,何也?」章自以薄妻啟之,僧曰:「夫人生魂訴上帝,以罪處君矣!」旬日後,為其下所殺。
史堂,微時已娶。
及登第,遂恨不得宦家女為妻。
因日睽隔,其妻郁郁成疾。
數歲,堂不一顧,妻深飲恨。
臨終,隔壁呼堂曰:「我今死矣,爾忍不一視耶?」堂終不顧。
及妻死,心不自安,乃謀壓勝,束縛其屍而殓。
是夕,妻托夢與父曰:「女托非人,生懷愁恨,死受壓勝。
然彼亦以女故,祿壽皆削盡矣!」明年,堂果卒。
迪吉錄曰:人生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
彼其離親别愛,生死随人,所主惟一夫耳!饑不獨食,寒不獨衣,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我父母。
一遇遠旅之商、遊學之士,孤房獨處,寒夜鐵衾,豈易受哉?一旦富貴,姬侍滿前,罔念結發,恐懼與汝,安樂棄予。
噫嘻!何待人以不恕也。
長舌之婦,恣志憑陵,失行之女,忘身撤潑,固宜已矣。
若乃事舅姑、睦妯娌、和姑叔,以及前後嫡庶間,人各有心,衆皆為政,其于憂煩展轉,忍辱吞聲,殆未可言。
而衣食不充之家,最夜無炊,針黹自活,種種艱苦,又有不能殚述者。
豈其終身望我,甫得出頭,遽中道棄之,其情理謂何哉? 洪武中,京師有校尉,與鄰婦通。
校瞷夫出,入門登床,夫複歸,校伏床下。
婦問夫:「何故複回?」夫曰:「天寒,思汝熟寝,恐傷冷,來添被耳。
」乃加覆而去。
校念彼愛妻之至,乃忍負之,拔佩刀,殺婦去。
有賣菜翁供蔬婦家,鄰裡執而抵之。
獄成,将棄市。
校出呼曰:「婦是我殺,忽累人。
」上聞之,曰:「殺一不義,生一無辜,可嘉也。
」釋之。
(以上輯夫妻)
子娶盲女,愛從何生?」廷式曰:「某知所亡者妻,所哭者妻而已,不知有盲。
若緣色生愛,緣愛生哀,色衰愛絕,于義何有?今之揚袂倚市,目挑心招者,皆可使為妻耶?」蘇為歎服。
盲女所生二子皆登第。
文紹祖,福州人。
有子,聘柴氏女。
尋柴女中風,紹祖欲更之,其妻怒曰:「我有兒,當使順天理,自然長久;悖禮傷義,是為速禍。
」即娶柴女為婦。
次年,子即登第;柴氏風疾竟痊。
生三子,皆登第。
全副道理,幾句樸實話頭說盡。
南昌有李某業木,段某業針,劉某業星命。
俱以嘉靖歲饑,遷湖省金沙洲,比鄰親戚,至厚也。
李有侄名喬者,依于叔,工文章。
劉視其命當顯,為作伐,聘段女。
隆慶庚午,喬當應試,欲娶女偕歸,而段妻忽中變,謂富貴未可期,奈何舍愛女遠适乎?遂以假女代行。
喬與劉媒,皆不知也。
喬歸,即聯捷。
擢守成都,過湖省,饋遺段父女甚厚。
段女适蕭氏子,習為賤工,日至貧瘁,私羨膺者榮顯,郁憤而死。
漢王駿,為少府,喪妻。
或勸其更娶,駿曰:「昔曾子喪妻不娶,其子元請焉,曾子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殺伯奇。
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逐終身不娶。
吾德非曾子,子非曾元,亦何娶為?」 凡人之喪偶,多在中年。
其繼娶者,耽少姿,入巧言,纏愛狃情,牢不可拔。
妻計日行,夫勢日削,因而慘酷遺孤,甚至亡人之家者多矣!魏管甯喪妻,亦不娶。
或問之,甯曰:「每省曾參、王駿之言,意嘗嘉之,豈違其本心哉?」 房氏,太守湛女也。
年十六,歸魏溥。
溥疾病,謂曰:「死不足恨,恨汝少,吾母老家貧,子蒙稚無托耳。
」妻泣曰:「妾承先人遺訓,事君子,義在偕老,今如此,命也。
太夫人在堂,弱子襁褓,妾豈以年少抱長往之恨乎?」溥卒,将斂,房刑左耳投棺中,曰:「相期泉壤矣!」姑哭撫之曰:「婦何為若是?」對曰:「婦年少不幸,慮父母未諒至心,欲持此自誓耳。
」時子緝,生未十旬。
鞠室内,不出戶,終身不聽絲竹,不預宴席。
訓子有母儀,後成名,為濟陰守。
疏母苦節,特封夫人。
鄭朝議之從子,娶陸氏,伉俪甚綢缪。
鄭嘗于枕席間謂陸曰:「我不幸死,汝毋得嫁。
汝死,我亦如之。
」陸曰:「要期百年偕老,奚為出此不祥語?」居數年,鄭感疾。
臨終,與陸對父母腹申言之。
陸俛首悲泣而已。
鄭死,陸竟攜赀改适曾工曹。
一日,昏暮獨坐,恍見一卒投書。
視之,則鄭手筆也。
詞曰:「十年結發夫妻,一生祭祀之主。
朝連暮以相歡,俸有餘而共聚。
忽大幻以長往,慕何人而輕許。
違棄我之田疇,攘赀财而遂去。
不惜我之有子,不念我之有父。
義不足為人妻,慈不足為人母。
吾已訴于上蒼,行對理于幽府。
」陸愧駭流汗,未幾而卒。
裴章,河東人。
幼随父裴胄,鎮荊門州。
有僧昙照者,客其父所,能知休咎,甚重章,言其官位過于父。
弱冠娶李氏女。
數年,父移鎮太原,章從職焉。
棄妻于洛,過門不入,别有所挈。
李氏自感薄命,褐衣髽髻,讀佛書,飯蔬食。
一日,僧複至太原,與章叙舊。
僧一見驚曰:「貧道十年前,曾言郎君必貴。
今削盡,何也?」章自以薄妻啟之,僧曰:「夫人生魂訴上帝,以罪處君矣!」旬日後,為其下所殺。
史堂,微時已娶。
及登第,遂恨不得宦家女為妻。
因日睽隔,其妻郁郁成疾。
數歲,堂不一顧,妻深飲恨。
臨終,隔壁呼堂曰:「我今死矣,爾忍不一視耶?」堂終不顧。
及妻死,心不自安,乃謀壓勝,束縛其屍而殓。
是夕,妻托夢與父曰:「女托非人,生懷愁恨,死受壓勝。
然彼亦以女故,祿壽皆削盡矣!」明年,堂果卒。
迪吉錄曰:人生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
彼其離親别愛,生死随人,所主惟一夫耳!饑不獨食,寒不獨衣,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我父母。
一遇遠旅之商、遊學之士,孤房獨處,寒夜鐵衾,豈易受哉?一旦富貴,姬侍滿前,罔念結發,恐懼與汝,安樂棄予。
噫嘻!何待人以不恕也。
長舌之婦,恣志憑陵,失行之女,忘身撤潑,固宜已矣。
若乃事舅姑、睦妯娌、和姑叔,以及前後嫡庶間,人各有心,衆皆為政,其于憂煩展轉,忍辱吞聲,殆未可言。
而衣食不充之家,最夜無炊,針黹自活,種種艱苦,又有不能殚述者。
豈其終身望我,甫得出頭,遽中道棄之,其情理謂何哉? 洪武中,京師有校尉,與鄰婦通。
校瞷夫出,入門登床,夫複歸,校伏床下。
婦問夫:「何故複回?」夫曰:「天寒,思汝熟寝,恐傷冷,來添被耳。
」乃加覆而去。
校念彼愛妻之至,乃忍負之,拔佩刀,殺婦去。
有賣菜翁供蔬婦家,鄰裡執而抵之。
獄成,将棄市。
校出呼曰:「婦是我殺,忽累人。
」上聞之,曰:「殺一不義,生一無辜,可嘉也。
」釋之。
(以上輯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