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類

關燈
失誤耳!此其所見小耳!其利害能有幾何?不使之入于吾心,則雖日犯我者十數,可不至形于言而征于色矣!是謂善處忍者。

    此說本司馬溫公,足救忍字之誤。

     劉徹,家頗饒,學亦有聲,累試不第。

    同邑有朱轼者,家貧,教學裡中。

    歲暮得束修歸,遇一田夫,械系悲泣。

    問其故,曰:「貸青苗錢,無償耳。

    」轼盡以束修依數納官,其人得釋。

    時徹以前程禱于神,夢神告曰:「汝有微祿,奈德虧不可得矣!」徹問所虧,神曰:「爾弟負官錢,坐視不少助,幾緻死,非虧德乎?」徹曰:「弟自不肖,某複何罪?」神曰:「行路之人,見且不忍。

    爾乃同氣,何不動心?汝不知朱轼代納青苗事耶?行将獲陰德之報矣!」徹覺,詣轼訪之,果有此事,惘然自失。

    轼生三子皆顯,而徹終身不第。

     不濟兄弟者,舉世多劉徹也。

    其以兄弟不肖為辭者,舉目盡劉徹也。

    亦思兄弟誠賢,豈複須汝濟乎?兄弟而甘心窮困以死,冥責固無所逃,其不甘心窮困者,外而為非緻禍,豈不贻累一家;内而釀怨積嫌,甚至寇同氣,可不鑒哉?!(以上輯兄弟) 王僧虔,攜諸子侄到郡。

    兄子儉,中途得病,僧虔為之廢寝食。

    諸人或慰谕之。

    僧虔曰:「昔馬援,子侄之間,一情不異。

    鄧攸于弟之子,更逾所生。

    吾懷其心,不異古人。

    亡兄之嗣,豈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

    」兄子尋愈。

     袁氏世範曰:「父之兄弟,謂之伯叔父,其妻謂之伯叔母。

    蓋以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

    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

    亦以其奉承報效,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

    故幼無父母者,茍有伯叔父母,則不至于無所養;老無子孫者,茍有猶子,則不至于無所歸。

    此聖王制禮立法之本意。

    」今或自愛其子,而不顧兄弟之子;尚有因其無父母,而并兼财産,百端侵害者,何哉?! 宋燕泰肅王,輕财厚費,常預借料錢,多至數歲;仁宗诏給者屢矣。

    禦史沈邈,謂不可以常典奉無厭之求。

    上曰:「禦史誤矣!太宗子八人,今惟王爾。

    先帝之弟,朕之叔父也。

    每恨不能盡天下以為養;數歲之祿,何足計焉!」 标出如許分誼,旁人再開不得口矣!嘗論:己之伯叔,父之分形同氣也。

    薄待伯叔,即是薄待其父。

    然世容或有因父之兄弟不和,而遂以為失禮于伯叔無傷者。

    不知父之兄弟不和,父之過也。

    為子者于此,所當婉轉勸谕,以合其歡。

    尤宜委曲彌縫,以補其阙。

    若竟曰本父意而為之,恐其父但一目擊,無有不歉然于中者也。

     張士選,幼喪父母,依叔以居,恩養如子。

    叔生子七,祖産未分。

    叔曰:「吾當與析産為二。

    」選請分為八,叔固辭。

    選固請,卒如選言。

    選年十七,入京應舉。

    同館二十餘輩,有術士遍視之,曰:「南宮高第,獨此少年。

    」諸同館斥之。

    術士曰:「文章非某所知,但少年滿面有陰德氣。

    」揭榜,果獨成名。

     士選誠賢,叔亦古君子也。

    讀之,覺一家和氣藹然,反似被士選大占了便宜。

     扈铎早孤,事伯父如所生。

    伯老無子,铎為買妾。

    伯卒,遺腹生一男,铎誡其家謹視之。

    自處戶外,中夜審察,不敢安寝。

    弟有疾,铎夜禱北辰曰:「吾父子可去一,勿喪弟,使伯父無後也。

    」弟竟愈。

    (以上輯伯叔侄) 昌化章氏,兄弟俱未有子。

    其兄抱育族人子;未幾,自舉一子。

    弟偕妻請曰:「嫂既生子,盍以所抱與我?」兄以告妻妻曰:「未得子而抱之,甫得子而棄之,人謂之何?且新生安必可保也。

    」弟請不已。

    嫂曰:「重拂叔娣意,甯以吾生子與之。

    」娣不敢當。

    嫂曰:「子固吾子,為侄亦猶子也。

    何異之有?」後二子又各生二孫,六進士。

     金生某妻,溧陽施氏女也。

    某生家貧,遊學金陵,為上元庠生,因贅一小妻而居焉。

    氏獨養一子,與伯叔一姒居溧陽。

    某生歲止一二歸,氏從無啧言也。

    金固窘乏,伯叔俱力農,家費半出某生。

    氏不敢挾為已赀,自紡績舂爨,以及收場治圃,無不盡瘁;視姒又加勞焉。

    一日,某生歸,氏謂之曰:「爾在省安樂,予在家勞苦,盍買一婢,少代我乎?」某生與之十金。

    氏因持謂其姒曰:「念娣豈堪伏役者哉?顧思叔尚未有室,可與伯經營二三載,或可勉強娶也。

    」其伯常語人曰:「吾弟妻之賢,阖邑宜一二數矣!」 予嘗往來濑水間,親見其事如此。

    嗟乎!豈獨一邑哉?是可以風矣! 李光進。

    弟光顔先娶,而母委以家事。

    及光進娶,母已亡。

    弟婦籍資貯,納管鑰于姒。

    光進命反之曰:「娣逮事姑,且嘗命主家事,不可改。

    」因相持泣,乃如初。

     唐張孟仁妻鄭,弟仲義妻徐,共處一室紡績,寸絲不入私房。

    有所饋,俱納于姑。

    臨用則請取之,不問孰為己物。

    徐母家富不驕,鄭貧不谄。

    鄭歸甯,則徐乳其子;徐歸亦然。

    郡表其門曰「二難」。

     蘇少娣,姓崔氏。

    蘇兄弟五人,娶婦者四矣。

    各以女奴語,日有争言,甚者阋牆操刃。

    少娣始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