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類

關燈
母當半衰時,食息起居,猶能自理。

    乃至龍鐘鹄立,扶杖易仆,卧起因人,動遭颠踬。

    二曰病。

    纏綿惡疾,曆月經時,遺溲失溺,衣被叢穢,子所難奉惟此時,親所賴子亦惟此時。

    三曰鳏寡。

    老境失偶,形影相吊,寒暖誰問,心話莫提。

    就使兒孫滿前,壯者各擁妻抱子,稚者俱甜寝鼾眠,長夜漏聲不可聽,寒衾如鐵幾時溫。

    四曰貧乏。

    撫字力竭,婚娶财匮。

    健少年經營肥暖,老窮人垂首躊躇。

    望一味以流涎,丐三餐而忍氣。

    不思身從奚來,常怨有何遺我。

    此數等之老,其怨氣尤足動天。

    勸化者,于此便吃緊雲。

     姚若侯曰:凡人父母得子,極早須二三十歲。

    子能自家成立,手掙錢财,身登貴顯,極早亦必待二三十歲。

    然則為父母者,等得子能養時,極早已得五六十歲人矣。

    譬如持短燭而行長路,奔趨投宿尚恐不及,況敢逍遙中路哉?為人子者,擁妻抱子,飽食安眠,漏盡雞鳴,同衾共枕,甯知堂上白發眼暗之老人,又複删除一日耶?妻子年方少,享用之日正長;況妻可再續,子可再生,而生身父母一去不返,上天下地尋覓無門,悔何及矣!危乎危乎!幸未及此,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路見于夫子曰:「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親沒之後,南遊于楚,從車百乘,至粟萬锺,思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 蘭公名期,事父母至孝,至鬥中真人下降其家,自稱孝弟王,語蘭公曰:「夫孝至于天,日月為之明;孝至于地,萬物為之生;孝至于人,王道為之成。

    子能孝弟,不久度世。

    」授以秘訣,竟證仙果。

     太和楊黼,辭親入蜀,訪無際大師。

    遇一老僧,問所往。

    黼曰:「訪無際。

    」僧曰:「見無際,不如見佛。

    」黼問:「佛安在?」僧曰:「汝但歸,見披衾倒屣者,即是也。

    」黼遂回。

    一日,暮夜抵家,扣門。

    其母聞聲,喜甚,不及衫襪,遽披衾倒屣而出。

    黼一見感悟,自此竭力孝親。

    年八十,誦偈而逝。

     徐積,字仲車,淮安山陰人。

    生三歲,父卒,晨昏匍匐求其父,甚哀。

    幼讀孝經,辄流涕不能止。

    既冠,從胡安定學,深得正心誠意之旨。

    事母謹嚴,非有大故,未嘗去其側。

    每日衣冠問候,備物而養,如有所失。

    應舉,不忍離親,遂徒步載母入京。

    以父諱石,生平遇石不踐。

    或告以難避,曰:「吾豈故避之。

    吾見之,惕然傷心,乃思吾親,不忍加足其上耳。

    」母卒,号恸嘔血,水漿不入口者數日。

    居喪廬墓,率合古禮。

    哀呼問視,一如生時。

    卒谥孝節先生。

    淮人至今祀之,比于曾闵雲。

     姜詩,廣漢人,妻龐氏。

    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笃。

    母好飲江水,去舍六七裡,妻常泝流而汲。

    後值風,不時還。

    母渴,詩責而遣之。

    妻乃寄止鄰舍,晝夜紡績市珍羞,使鄰母以意自遺其姑,如是者久之。

    姑怪問鄰母,鄰母具對。

    姑感呼還,恩養愈謹。

    其子後因遠汲溺死,妻恐姑哀傷,不敢言,而托以行學不在。

    姑嗜魚鲙,又不能獨食,夫婦常力作供鲙,呼鄰母共之。

    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每旦辄躍出雙鯉,常以供二母之膳。

    赤眉經其裡,弛兵而過,曰:「驚大孝,必觸鬼神。

    」遺以米肉,受而埋之。

    比落蒙其安全。

    顯宗征為江夏令。

    卒于官,鄉人為立祀。

     唐龍,蘭溪人,性至孝。

    早失怙,止母在堂。

    其曆宦也,每早必具衣冠,向拜問安否,然後上堂理事,晚亦如之。

    太夫人稍有恙,即衣不解帶,目不交睫,憂形于色。

    所至以活人為心,以祈母壽。

    仕至冢宰。

    子汝楫,壯元及第。

     崔沔,少有至性。

    母失明,傾家求醫。

    躬親奉養,不脫冠帶者三十年。

    溫清适時,每美景良辰,必扶持遊宴,笑談陳說于前,母忘其所苦也。

    後年亦高,官尊重矣,躬與子侄,植果以緻敬。

    母卒,瘠形吐血,茹素終身。

    仕至中書侍郎,子佑甫,為賢相。

     李瓊,娶妻有子,而移居母之室,夜常十餘起。

    母每谕之曰:「汝年來筋力頗憊,盍求婢以侍我?」瓊曰:「凡母所欲,不親經手,意如有失。

    」其母遂不之強。

    以是家人無敢怠惰。

     楊孝子,武進圩橋裡人也。

    父母貧且病,自念不能供親,乃冒恥行乞。

    所得食,雖極餓,不敢嘗,必先以奉親。

    有酒則跪進,跳舞唱山歌以悅之。

    如是者十年。

    鄉人感其孝,與之金,雇為傭,不受。

    曰:「吾親病,烏可一日離?」自是行乞亦無空乏。

    有餘錢,延醫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