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類
關燈
小
中
大
。
父母相繼亡,乞得棺,脫己衣殓之。
時嚴寒,赤身忍凍,弗恤也。
殡于野,即露宿棺旁,日夜哀号,月餘死。
鄉有徐道之者,病且死。
攝至冥府,立丹墀下。
紫袍官入報雲:「楊孝子到矣!」冥王迎入。
吏人持公服,前請更衣。
道之就視,即楊丏也,因懇為查楊壽盡否。
楊登殿,冥王尊之上座,曰:「久仰孝行,玉帝有旨召君,非地府敢驚渎也。
」楊因為徐查陽壽,尚當活一年。
道之蘇,述其事。
齊僧道紀,道行高邁。
于邺城東講經,往即擔奉其母,及經像等。
語人曰:「母必親供者,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
」衣着飲食,大小便利,皆躬為經理。
有助之者,辄拒之,曰:吾母非爾母也。
」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薛包,汝南人。
父娶繼母,憎包分出。
包日夜号泣不去,緻毆撲。
不得已,廬舍外,旦入灑掃。
父母又逐之,乃廬裡門,晨昏問安不廢。
積歲餘,父母悟而命還。
顧态,性至孝。
父娶妾,生二子,鐘愛之。
态每歲束修,悉以奉父。
庚子春,館于張氏。
赴館之日,張知其孝行,即具一歲修金送之,告以:「今日之銀,公父未知也。
此間有田欲售,可買之。
俟秋成,可得租若幹。
」态曰:「不可。
豈可為幾石米易其心,且欺吾父哉?」卒持以獻其父。
生子際明,少年進士,官翰林。
巴郡杜孝,役于成都。
念母平日喜食生魚,乃以巨竹筒盛魚二頭,投中流。
祝曰:「我母必當得此。
」其婦在家出汲,見筒觸岸,取視,獲二魚。
笑曰:「吾婿愛母,以是相寄也。
」 常州有村媪,老而盲,惟一子一婦。
婦方炊未熟,子呼往田所,囑姑畢其炊。
媪盲無所睹,飯成,誤以溺器貯之。
婦歸,不敢言。
先取其潔者食姑,次以饷夫,其近器臭惡者,乃以自食。
良久,天忽晝瞑,婦若有人攝去。
頃之,開霁。
乃在近舍林中,懷脅得小布囊一,貯米三四升,适足供朝餔。
明日視囊,米複如故。
任元受,宋人。
母老多病,元受遍閱方書。
凡母緻疾之由,或以飲食,或以燥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憂喜稍過,五髒六腑中,盡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知,用藥必效。
張魏公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辭曰:「使吾有神丹可以長年,必以遺母,不以獻公,況能舍母而與公軍事耶?」 徐一鵬,字季祥,鄞人。
至孝食貧,授徒海濱。
一夕感異夢,覺語主人曰:「吾父殆有恙。
」急馳歸。
夜過一嶺,猝遇虎當道。
季祥祝曰:「吾為父病馳歸,即劘虎牙,吾何怖焉?」虎返顧,曳尾去。
歸而父果病愦。
季祥至,即急蘇。
曰:「兒适歸,将無道遇虎乎?予頃被攝,至一公府,見绯衣者曰:『爾數已當終。
爾子純孝所感,虎且避不敢前。
為孝子故,特延爾一紀。
』」 阮孝緒,字士宗。
于鐘山聽講,母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到。
」果心驚而還。
母藥必須生人參,舊傳鐘山出。
孝緒躬曆幽險,累日不值。
忽見一鹿前行,孝緒随之至一所,鹿忽滅。
就視,獲參。
母立愈。
晉陵城東顧成,娶錢氏女為媳。
媳甯母家。
時疫勢甚盛,轉相傳染,有一家數口俱斃者,有巷不留數人者,令人神悸股栗,至親不敢過問。
成先得是疾,婦及諸子凡八人,俱伏枕待命。
媳聞信,急欲趨視,父母力阻之。
氏曰:「夫之娶妻,原為翁姑生死大事。
今翁姑俱病笃,忍心不歸,與禽獸何異?吾往即死,不敢望父母顧也。
」隻身就道。
成家明見鬼物相語雲:「諸神皆護孝婦歸矣!吾等不速避,受譴非小。
」一家八口俱得活,此順治甲午三月事也。
六朝潘綜,烏程人。
孫恩之亂,妖黨攻破村邑。
綜與父骠,同避賊。
骠年老行遲,賊轉迫。
骠語綜曰:「我不能去,汝走可脫,萬勿俱死。
」骠困乏坐地,綜迎賊叩頭曰:「父年老,乞賜生命。
」骠亦請曰:「兒年少,自能走,今為我不去。
我不惜死,乞活此兒。
」賊因砍骠,綜抱父于腹下。
賊砍綜,頭面凡四創。
綜已悶絕,有一賊從旁來,語其衆曰:「此兒以死救父,何可殺之?殺孝子不祥!」父子并得免。
鮑出,興平中人。
三輔亂,出兄弟四人,家居奉母。
無食,留母守舍,偕行采蓮實以食母。
餓賊數十人略其母,以繩貫手驅去。
出歸,欲追賊。
兄弟皆雲:「賊衆,當何如?」出曰:「有母而使賊貫其手,将去烝噉,用活何為?」乃獨追賊。
賊布列待之,出砍賊四五人。
賊走,複合圍。
出跳越圍,又砍數人。
賊驅出母前去,出複追擊之。
父母相繼亡,乞得棺,脫己衣殓之。
時嚴寒,赤身忍凍,弗恤也。
殡于野,即露宿棺旁,日夜哀号,月餘死。
鄉有徐道之者,病且死。
攝至冥府,立丹墀下。
紫袍官入報雲:「楊孝子到矣!」冥王迎入。
吏人持公服,前請更衣。
道之就視,即楊丏也,因懇為查楊壽盡否。
楊登殿,冥王尊之上座,曰:「久仰孝行,玉帝有旨召君,非地府敢驚渎也。
」楊因為徐查陽壽,尚當活一年。
道之蘇,述其事。
齊僧道紀,道行高邁。
于邺城東講經,往即擔奉其母,及經像等。
語人曰:「母必親供者,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
」衣着飲食,大小便利,皆躬為經理。
有助之者,辄拒之,曰:吾母非爾母也。
」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薛包,汝南人。
父娶繼母,憎包分出。
包日夜号泣不去,緻毆撲。
不得已,廬舍外,旦入灑掃。
父母又逐之,乃廬裡門,晨昏問安不廢。
積歲餘,父母悟而命還。
顧态,性至孝。
父娶妾,生二子,鐘愛之。
态每歲束修,悉以奉父。
庚子春,館于張氏。
赴館之日,張知其孝行,即具一歲修金送之,告以:「今日之銀,公父未知也。
此間有田欲售,可買之。
俟秋成,可得租若幹。
」态曰:「不可。
豈可為幾石米易其心,且欺吾父哉?」卒持以獻其父。
生子際明,少年進士,官翰林。
巴郡杜孝,役于成都。
念母平日喜食生魚,乃以巨竹筒盛魚二頭,投中流。
祝曰:「我母必當得此。
」其婦在家出汲,見筒觸岸,取視,獲二魚。
笑曰:「吾婿愛母,以是相寄也。
」 常州有村媪,老而盲,惟一子一婦。
婦方炊未熟,子呼往田所,囑姑畢其炊。
媪盲無所睹,飯成,誤以溺器貯之。
婦歸,不敢言。
先取其潔者食姑,次以饷夫,其近器臭惡者,乃以自食。
良久,天忽晝瞑,婦若有人攝去。
頃之,開霁。
乃在近舍林中,懷脅得小布囊一,貯米三四升,适足供朝餔。
明日視囊,米複如故。
任元受,宋人。
母老多病,元受遍閱方書。
凡母緻疾之由,或以飲食,或以燥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憂喜稍過,五髒六腑中,盡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知,用藥必效。
張魏公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辭曰:「使吾有神丹可以長年,必以遺母,不以獻公,況能舍母而與公軍事耶?」 徐一鵬,字季祥,鄞人。
至孝食貧,授徒海濱。
一夕感異夢,覺語主人曰:「吾父殆有恙。
」急馳歸。
夜過一嶺,猝遇虎當道。
季祥祝曰:「吾為父病馳歸,即劘虎牙,吾何怖焉?」虎返顧,曳尾去。
歸而父果病愦。
季祥至,即急蘇。
曰:「兒适歸,将無道遇虎乎?予頃被攝,至一公府,見绯衣者曰:『爾數已當終。
爾子純孝所感,虎且避不敢前。
為孝子故,特延爾一紀。
』」 阮孝緒,字士宗。
于鐘山聽講,母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到。
」果心驚而還。
母藥必須生人參,舊傳鐘山出。
孝緒躬曆幽險,累日不值。
忽見一鹿前行,孝緒随之至一所,鹿忽滅。
就視,獲參。
母立愈。
晉陵城東顧成,娶錢氏女為媳。
媳甯母家。
時疫勢甚盛,轉相傳染,有一家數口俱斃者,有巷不留數人者,令人神悸股栗,至親不敢過問。
成先得是疾,婦及諸子凡八人,俱伏枕待命。
媳聞信,急欲趨視,父母力阻之。
氏曰:「夫之娶妻,原為翁姑生死大事。
今翁姑俱病笃,忍心不歸,與禽獸何異?吾往即死,不敢望父母顧也。
」隻身就道。
成家明見鬼物相語雲:「諸神皆護孝婦歸矣!吾等不速避,受譴非小。
」一家八口俱得活,此順治甲午三月事也。
六朝潘綜,烏程人。
孫恩之亂,妖黨攻破村邑。
綜與父骠,同避賊。
骠年老行遲,賊轉迫。
骠語綜曰:「我不能去,汝走可脫,萬勿俱死。
」骠困乏坐地,綜迎賊叩頭曰:「父年老,乞賜生命。
」骠亦請曰:「兒年少,自能走,今為我不去。
我不惜死,乞活此兒。
」賊因砍骠,綜抱父于腹下。
賊砍綜,頭面凡四創。
綜已悶絕,有一賊從旁來,語其衆曰:「此兒以死救父,何可殺之?殺孝子不祥!」父子并得免。
鮑出,興平中人。
三輔亂,出兄弟四人,家居奉母。
無食,留母守舍,偕行采蓮實以食母。
餓賊數十人略其母,以繩貫手驅去。
出歸,欲追賊。
兄弟皆雲:「賊衆,當何如?」出曰:「有母而使賊貫其手,将去烝噉,用活何為?」乃獨追賊。
賊布列待之,出砍賊四五人。
賊走,複合圍。
出跳越圍,又砍數人。
賊驅出母前去,出複追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