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省克門)。
公撰紀氏嘉言序,深以佛氏因果禍福之說為善,謂其警世之功,與吾儒同。
晚年日記,猶言生平愆尤叢集,撰聯自警(聯附後)。
然則公之學修,始終得力于了凡之學;即因果禍福之說也。
故公之為學,務實踐而不托空言,以視一般程朱家之争門戶意氣,而鮮實效可稱者,度量之相越何其遠也。
程朱學者好為高論,動言人不當欣于福而為善,畏于禍而始不為惡,故了凡之說,每為人所譏诋。
而不知以欣畏勸人,莫先于孔子。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非孔子言乎?「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非文經乎?以文正之賢,猶賴于因果禍福之說以資警策,而謂凡庸之材,不必有所欣畏而自然能為善不為惡乎?範文正公撰窦燕山傳,蓋欣慕其為人,述之以勸世,使人知樂義好善者之終得善報;而公之生平行事,亦即步趨窦氏之所為。
範曾兩公之學修事業皆震古爍今,而其能緻此者,則由于确知因果之說有征,故為善去惡之心出于真實;彼不信因果,無所欣畏之流,能如是乎?至于社會堕落,道德淪喪,以有今日之現象,皆由不信因果報應之所緻;則此輩邪說階之厲也。
近日佛法雖較前為盛,大抵陳義甚高,而忽于實踐。
口常說空,心實着有,非法之想,鮮有能舍;亦由不明因果之義所緻。
善乎印光老法師之言曰:「因果者,世出世聖人警世之微權也。
」又常引夢東禅師之言以教人曰:「凡善言心性者,決不離棄乎因果;好言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竊嘗思之,範曾兩公與袁了凡先生,皆由因果以明心性者也。
夫明心性者,不必言之太高。
從儒功言之,誠意毋自欺,即明心性之澈始澈終功夫也。
夫「毋自欺」亦非大難之事,然未易一遇其人者,何也?蓋必實有所畏,其毋自欺乃真。
故大學言誠意之功,必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此所謂天視天聽也,亦即畏天命也。
換言之,即畏因果報應也。
今日物質學家謂天茫茫無知,故贊美程朱之專窮物理,诋佛法,謂無鬼神、無因果,故相與造惡犯法,為害群衆。
而口稱為人民謀幸福,他人耳目所不及,則彼無事不可為。
其所以敢自欺欺人者,謂因果無憑、天道不足畏故也。
然則今日而言正人心、挽頹俗,舍發明因果之說将何從哉?此書包含感應篇、功過格、了凡四訓諸篇,允為因果感應書之最精者,爰集好善諸君子精印而廣傳之。
予所敢斷言者,道德之标準,千古不變,假令有如範曾其人者,複生于中國,仍當以此類之書為入德之門;賢父兄而欲培成子弟之德性,亦必有賴于此書以輔翼六經,庶幾育成美材也。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孟夏聶其傑倚枕力疾草 【附錄】曾文正公聯語:「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為無慚神鬼;休預怕後來災禍,隻要暮年心氣感召祥和。
」 謹按同治八年八月求阙齋日記有雲:「回憶生平,愆尤叢集,悔不勝悔。
而精力疲憊,更無晚蓋之力,乃作一聯。
」(如右)公嘗雲:「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晚年日記及書紮,猶屢言忮心克除未盡,并作忮求詩,以誡諸子,言之痛切。
蓋一切陰惡多從忮心而發,此所言災禍,即謂忮心有不可逃之惡果。
所言祥和心氣,即從不忮體驗而來。
公日記又雲:「至淡以消忮心,一樂也。
」足見公晚年心氣,無愧無怍。
而猶以克除未盡告人者,正其誠意(即淨意)功夫之表見也。
聖賢克己功夫至真至切,故心氣有微細之不純,能自覺知;吾輩自恕自欺,雖滿腔意惡,而不自見災禍之來,不知其為自因自果也。
此聯是立命說中感應之義,亦即實行俞良臣淨意之說。
兩文皆發明佛儒修持之精義,而常合刊于一冊。
于此又足見文正之成就,實得力于此兩文也。
其傑敬注。
公撰紀氏嘉言序,深以佛氏因果禍福之說為善,謂其警世之功,與吾儒同。
晚年日記,猶言生平愆尤叢集,撰聯自警(聯附後)。
然則公之學修,始終得力于了凡之學;即因果禍福之說也。
故公之為學,務實踐而不托空言,以視一般程朱家之争門戶意氣,而鮮實效可稱者,度量之相越何其遠也。
程朱學者好為高論,動言人不當欣于福而為善,畏于禍而始不為惡,故了凡之說,每為人所譏诋。
而不知以欣畏勸人,莫先于孔子。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非孔子言乎?「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非文經乎?以文正之賢,猶賴于因果禍福之說以資警策,而謂凡庸之材,不必有所欣畏而自然能為善不為惡乎?範文正公撰窦燕山傳,蓋欣慕其為人,述之以勸世,使人知樂義好善者之終得善報;而公之生平行事,亦即步趨窦氏之所為。
範曾兩公之學修事業皆震古爍今,而其能緻此者,則由于确知因果之說有征,故為善去惡之心出于真實;彼不信因果,無所欣畏之流,能如是乎?至于社會堕落,道德淪喪,以有今日之現象,皆由不信因果報應之所緻;則此輩邪說階之厲也。
近日佛法雖較前為盛,大抵陳義甚高,而忽于實踐。
口常說空,心實着有,非法之想,鮮有能舍;亦由不明因果之義所緻。
善乎印光老法師之言曰:「因果者,世出世聖人警世之微權也。
」又常引夢東禅師之言以教人曰:「凡善言心性者,決不離棄乎因果;好言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竊嘗思之,範曾兩公與袁了凡先生,皆由因果以明心性者也。
夫明心性者,不必言之太高。
從儒功言之,誠意毋自欺,即明心性之澈始澈終功夫也。
夫「毋自欺」亦非大難之事,然未易一遇其人者,何也?蓋必實有所畏,其毋自欺乃真。
故大學言誠意之功,必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此所謂天視天聽也,亦即畏天命也。
換言之,即畏因果報應也。
今日物質學家謂天茫茫無知,故贊美程朱之專窮物理,诋佛法,謂無鬼神、無因果,故相與造惡犯法,為害群衆。
而口稱為人民謀幸福,他人耳目所不及,則彼無事不可為。
其所以敢自欺欺人者,謂因果無憑、天道不足畏故也。
然則今日而言正人心、挽頹俗,舍發明因果之說将何從哉?此書包含感應篇、功過格、了凡四訓諸篇,允為因果感應書之最精者,爰集好善諸君子精印而廣傳之。
予所敢斷言者,道德之标準,千古不變,假令有如範曾其人者,複生于中國,仍當以此類之書為入德之門;賢父兄而欲培成子弟之德性,亦必有賴于此書以輔翼六經,庶幾育成美材也。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孟夏聶其傑倚枕力疾草 【附錄】曾文正公聯語:「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為無慚神鬼;休預怕後來災禍,隻要暮年心氣感召祥和。
」 謹按同治八年八月求阙齋日記有雲:「回憶生平,愆尤叢集,悔不勝悔。
而精力疲憊,更無晚蓋之力,乃作一聯。
」(如右)公嘗雲:「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晚年日記及書紮,猶屢言忮心克除未盡,并作忮求詩,以誡諸子,言之痛切。
蓋一切陰惡多從忮心而發,此所言災禍,即謂忮心有不可逃之惡果。
所言祥和心氣,即從不忮體驗而來。
公日記又雲:「至淡以消忮心,一樂也。
」足見公晚年心氣,無愧無怍。
而猶以克除未盡告人者,正其誠意(即淨意)功夫之表見也。
聖賢克己功夫至真至切,故心氣有微細之不純,能自覺知;吾輩自恕自欺,雖滿腔意惡,而不自見災禍之來,不知其為自因自果也。
此聯是立命說中感應之義,亦即實行俞良臣淨意之說。
兩文皆發明佛儒修持之精義,而常合刊于一冊。
于此又足見文正之成就,實得力于此兩文也。
其傑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