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
此餘所以有重刊是書之舉也。
夫餘亦豈樂為此迂誕之言哉?良以福善禍淫,尚書之古義;優勝劣敗,天演之公言。
人非至愚,固無不喜福而慮禍、好勝而惡敗也。
顧喜之者未必得福,而或以之賈禍;好之者不必皆勝,甚且因而緻敗。
此豈其求之有未至哉?則以未得求之之道耳!夫有求之之道而不知求之者,下也;率其求之之道以為求者,中也;心無所求,而自然中乎求之之道,卒不啻如其求以償之者,上也。
上焉者,有是書可也,無是書亦可也。
下焉者,雖有是書而若無焉。
其諸其為中人者,不可無是書乎!世界大矣!民生衆矣!聖賢仙佛,既曠世不一觏;元惡大憝,亦戾氣之所特锺。
凡夫圜顱方趾,負氣含生,類皆具可聖可狂之質,居近朱近墨之間。
誘而進之,可以胥天下而為善人;放而縱之,亦可以胥天下而為惡人。
夫至于胥天下而為惡人,則雖有至堅之械艦,至巧之工作,亦豈可一日立于天地之間?吾恐人類将由此而滅絕,而豈僅種族強弱雲爾哉?宜興史先生之輯是書也,成于康熙九年。
其時鼎革未久,海宇騷然不靖。
其蠢頑者,方将嘯聚山澤,乘間竊發,飽鋒镝,膏原野,以為得志;而豪傑功名之士,亦惟以勘定禍亂、輔佐太平,誇耀其勳績。
誰複留意于是書者?而先生獨不避迂誕之诮,孳孳汲汲而為之,以行于當時,垂于後世。
其所以有補于世道人心者,功豈在禹下哉?以今之時,視國初之盛,固知其不逮;而世局之日變而日新,愈趣而愈下,其存亡絕續之幾,更間不容發。
吾為此懼,吾益不得不體先生之意,而廣是書之傳。
先生有言:「借富貴福澤以使人積德累功,非借積德累功以使人富貴福澤。
」固明明為中材者也。
天下之人,中材為多,竊願與普天下中材人共讀是書也。
其有以吾為迂誕者,吾又悉辭。
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衡山聶緝規序 重印序 民國.聶其傑 德育古鑒,原名感應類鈔,先君嘗序而刊之。
民十八予重刊印,改名德育古鑒。
其時新潮流正激,有欲盡打倒舊文化之勢,于佛法及感應因果之說,尤所疾視,故将原書中太上感應篇删而不印,亦由此苦衷也。
其書後經印光老法師所稱許,由弘化社重印多版,共數萬冊之多。
而原排時訛字極多,殊為缺憾。
久思重印,而卧病十年,未能着手。
今春以此意函告江陰錢曉朕居士,居士遂為校正訛字,爰即付刊,并将太上感應篇補入,以複其舊。
太上感應篇者,原出抱樸子,述漢世道戒之文。
其言「禍福惟人自召,報應如影随形」,詳列條戒,深切明顯。
其中精理名言,多與佛儒經論相發明。
比之佛法,雖大小精粗不同,然通俗易解,最便初學,故宋史收入藝文志。
宋儒雖多謗佛老,然周子邵子(皆二程之師)及劉屏山先生(朱子之師),則崇信佛法,躬行實踐。
周子、邵子、朱子及楊龜山先生,皆稱美功過格,謂可以扶經翼傳,為初學入德之門。
功過格實發明感應篇之旨,引伸其戒條于日用常行之事者,尤為平實切要,宜其為諸大儒所推重也。
乾隆時惠定宇先生,以五經四書語注感應篇,自是士林推重,多有能背誦者。
予幼時遵庭訓,亦每日背誦斯篇,與經書同。
而其能使人崇信者,尤得力于感應篇圖說,于善惡報應,逐條引證事實,易于起信。
先君昔年嘗精印數萬冊,于每屆科場,普贈各考生;家慈則于夜間為予兄弟講之。
回思數十年來,有所忌憚,幸免大戾者,此書之力為多也。
感應類鈔,則以功過格為綱,以史料事證為目。
但取材更精,文雅馴而事翔實,于文學程度較高者更為适宜。
在今日一般學生,似為難讀;然吾國文化必有昌明之時,此書終必為世所重。
昔曾文正公早年讀袁了凡立命說,遂有志學聖賢,改号曰滌生(見求阙齋日記
此餘所以有重刊是書之舉也。
夫餘亦豈樂為此迂誕之言哉?良以福善禍淫,尚書之古義;優勝劣敗,天演之公言。
人非至愚,固無不喜福而慮禍、好勝而惡敗也。
顧喜之者未必得福,而或以之賈禍;好之者不必皆勝,甚且因而緻敗。
此豈其求之有未至哉?則以未得求之之道耳!夫有求之之道而不知求之者,下也;率其求之之道以為求者,中也;心無所求,而自然中乎求之之道,卒不啻如其求以償之者,上也。
上焉者,有是書可也,無是書亦可也。
下焉者,雖有是書而若無焉。
其諸其為中人者,不可無是書乎!世界大矣!民生衆矣!聖賢仙佛,既曠世不一觏;元惡大憝,亦戾氣之所特锺。
凡夫圜顱方趾,負氣含生,類皆具可聖可狂之質,居近朱近墨之間。
誘而進之,可以胥天下而為善人;放而縱之,亦可以胥天下而為惡人。
夫至于胥天下而為惡人,則雖有至堅之械艦,至巧之工作,亦豈可一日立于天地之間?吾恐人類将由此而滅絕,而豈僅種族強弱雲爾哉?宜興史先生之輯是書也,成于康熙九年。
其時鼎革未久,海宇騷然不靖。
其蠢頑者,方将嘯聚山澤,乘間竊發,飽鋒镝,膏原野,以為得志;而豪傑功名之士,亦惟以勘定禍亂、輔佐太平,誇耀其勳績。
誰複留意于是書者?而先生獨不避迂誕之诮,孳孳汲汲而為之,以行于當時,垂于後世。
其所以有補于世道人心者,功豈在禹下哉?以今之時,視國初之盛,固知其不逮;而世局之日變而日新,愈趣而愈下,其存亡絕續之幾,更間不容發。
吾為此懼,吾益不得不體先生之意,而廣是書之傳。
先生有言:「借富貴福澤以使人積德累功,非借積德累功以使人富貴福澤。
」固明明為中材者也。
天下之人,中材為多,竊願與普天下中材人共讀是書也。
其有以吾為迂誕者,吾又悉辭。
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衡山聶緝規序 重印序 民國.聶其傑 德育古鑒,原名感應類鈔,先君嘗序而刊之。
民十八予重刊印,改名德育古鑒。
其時新潮流正激,有欲盡打倒舊文化之勢,于佛法及感應因果之說,尤所疾視,故将原書中太上感應篇删而不印,亦由此苦衷也。
其書後經印光老法師所稱許,由弘化社重印多版,共數萬冊之多。
而原排時訛字極多,殊為缺憾。
久思重印,而卧病十年,未能着手。
今春以此意函告江陰錢曉朕居士,居士遂為校正訛字,爰即付刊,并将太上感應篇補入,以複其舊。
太上感應篇者,原出抱樸子,述漢世道戒之文。
其言「禍福惟人自召,報應如影随形」,詳列條戒,深切明顯。
其中精理名言,多與佛儒經論相發明。
比之佛法,雖大小精粗不同,然通俗易解,最便初學,故宋史收入藝文志。
宋儒雖多謗佛老,然周子邵子(皆二程之師)及劉屏山先生(朱子之師),則崇信佛法,躬行實踐。
周子、邵子、朱子及楊龜山先生,皆稱美功過格,謂可以扶經翼傳,為初學入德之門。
功過格實發明感應篇之旨,引伸其戒條于日用常行之事者,尤為平實切要,宜其為諸大儒所推重也。
乾隆時惠定宇先生,以五經四書語注感應篇,自是士林推重,多有能背誦者。
予幼時遵庭訓,亦每日背誦斯篇,與經書同。
而其能使人崇信者,尤得力于感應篇圖說,于善惡報應,逐條引證事實,易于起信。
先君昔年嘗精印數萬冊,于每屆科場,普贈各考生;家慈則于夜間為予兄弟講之。
回思數十年來,有所忌憚,幸免大戾者,此書之力為多也。
感應類鈔,則以功過格為綱,以史料事證為目。
但取材更精,文雅馴而事翔實,于文學程度較高者更為适宜。
在今日一般學生,似為難讀;然吾國文化必有昌明之時,此書終必為世所重。
昔曾文正公早年讀袁了凡立命說,遂有志學聖賢,改号曰滌生(見求阙齋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