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錄

關燈
樂庚寅,年二十,從洗馬楊先生學,方始覺之。

    春季歸自先生官舍,纡道訪故人李原道于秦淮客館,相與攜手淮畔,共談日新。

    與弼深以剛忿為言,始欲下克之之功。

    原道尋以告吾父母,二親為之大喜。

    原道,吉安廬陵人,吾母姨夫中允公從子也。

    厥後克之之功雖時有之,其如鹵莽滅裂何!十五六年之間,猖狂自恣,良心一發,憤恨無所容身。

    去冬今春,用功甚力,而日用之間覺得愈加辛苦,疑下愚終不可以希聖賢之萬一,而小人之歸無由可免矣。

    五六月來,覺氣象漸好,于是益加苦功,遂日有進,心氣稍稍和平。

    雖時當逆境,不免少動于中,尋即排遣,而終無大害也。

    二十日,又一逆事排遣不下,心愈不悅。

    蓋平日但制而不行,未有拔去病根之意。

    反複觀之,而後知吾近日之病,在于欲得心氣和平而惡夫外物之逆以害吾中,此非也。

    心本太虛,七情不可有所。

    于物之相接,甘辛鹹苦,萬有不齊,而吾惡其逆我者,可乎?但當于萬有不齊之中詳審其理以應之,則善矣。

    于是中心灑然。

    此殆克己複禮之一端乎!蓋制而不行者硬苦,以理處之則順暢。

    因思心氣和平,非絕于往日,但未如此八九日之無間斷。

    又往日間和平多無事之時,今乃能于逆境擺脫。

    懼學之不繼也,故特書于冊,冀日新又新,讀書窮理,從事于敬恕之間,漸進于克己複禮之地。

    此吾志也,效之遲速,非所敢知。

     南軒柱貼雲:幽靜無非安分處,清閑便是讀書時。

     知止自當除妄想,安貧須是禁奢心。

     澹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

     力除閑氣,固守清貧。

     病體衰憊,家務相纏,不得專心緻志于聖經賢傳,中心益以鄙詐,而無以緻其知;外貌益以暴慢,而何以力于行!歲月如流,豈勝痛悼。

    如何!如何! 數日家務相因,憂親不置,書程間斷,胸次鄙吝,甚可愧恥。

    竊思聖賢吉兇禍福一聽于天,必不少動于中。

    吾之所以不能如聖賢而未免動搖于區區利害之間者,察理不精,躬行不熟故也。

    吾之所為者,惠迪而已,吉兇禍福,吾安得與于其間哉!大凡處順不可喜,喜心之生,驕侈之所由起也;處逆不可厭,厭心之生,怨尤之所由起也。

    一喜一厭,皆為動其中也。

    其中不可動也,聖賢之心如止水,或順或逆,處以理耳,豈以自外至者為憂樂哉!嗟乎!吾安得而臻茲也?勉旃勉旃,毋忽。

     處家,少寬裕氣象。

     屢有逆境,皆順而處。

     理家務後讀書南軒,甚樂。

    于此可識本心。

     枕上思在京時晝夜讀書不閑,而精神無恙。

    後十馀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進,不勝痛悼,然無如之何。

    兼貧乏無藥調護,隻得放寬懷抱,毋使剛氣得撓,愛養精神,以圖少長。

    噫!世之年壯氣盛者豈少,不過悠悠度日,誠可惜哉! 晝寝起,四體甚暢,中心灑然。

    安貧樂道,何所求哉。

     當念歲月晚而學無成,可懼也。

    然既往亦不得可追矣。

    繼今随精力所到而進,勿怠其志而已。

    視古人自少至老始終一緻者,不勝其慨愧矣! 一事少含容,蓋一事差,則當痛加克己複禮之功,務使此心湛然虛明,則應事可以無失。

    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不可須臾忽也。

    苟本心為事物所撓,無澄清之功,則心愈亂,氣愈濁,梏之反複,失愈遠矣。

     觀分門《近思錄》,聞所未聞,熟所未熟,甚有益于自心性情。

    隻感朋友之有,是書以相益也。

     觀《近思錄》,覺得精神收斂,身心檢束,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有悚然奮拔向前之意。

     二月二十八日,晴色甚佳,寫詩外南軒。

    岚光日色,昽映花木,而和禽上下,情甚暢也。

    值此暮春,想劃舞雩千載之樂,此心同符。

    (丙午。

    ) 夜讀《論語》,深感子思之說于目下用功最初,亟當服膺。

     夜觀童子照魚,靜聽流水。

    自悟川上之歎,及朱子安、行、體、用之旨。

     夜立庭間,靜思踐履,笃實純粹。

    君子不可得也,誠難能也。

    心所深慕,而無由臻斯境,可勝歎哉。

     觀農。

    因瘡,籍芳閑卧塍間,靜極,如無人世。

    今日雖未看書,然靜中思繹事理,每有所得。

     峽口看水,途中甚适。

    人苟得本心,随處皆樂,窮達一緻。

    此心外馳。

    則膠擾不暇,何能樂也。

     晁公武謂康節先生隐居博學,尤精于《易》,世謂其能窮作《易》之本原,前知來物。

    其始學之時,睡不施枕者三十年。

    嗟乎,先哲苦心如此,吾輩将何如哉! 觀花木與自家意思一般。

     看田,至青石橋,遊觀甚适。

    歸,焚香讀書外南軒,風日和煦,攬景樂甚。

    讀書,理亦明着,心神清爽。

     一日,以事暴怒,即止。

    數日事不順,未免胸臆時生磊塊。

    然此氣禀之偏,學問之疵,頓無亦難,隻得漸次消磨之。

    終日無疾言遽色,豈朝夕之力邪!勉之無怠。

     枕上思近來心中閑思甚少,亦一進也。

     寝起讀書,柳陰及東窗,皆有妙趣。

    晚二次事逆,雖動于中,随即消釋,怒意未形。

    逐漸如此揩磨,則善矣。

     親農歸。

    以眼痛廢書。

    閑閱舊稿。

    十六、七年間,歲月如流,而學行難進。

    府仰今昔,為之怅然。

    又感吾親日老,益自凄怆不勝。

     大抵學者踐履工夫,從至難至危處試驗過,方始無往不利。

    若舍至難至危,其它踐履,不足道也。

     适蔬園中,雖暫廢書,亦貧賤所當然。

    往親農途中,讀《孟子》,與野花相值,幽草自生,而水聲琅然,延停久之,意思潇灑。

     小童失鴨,略暴怒。

    較之去年失鴨,減多矣。

    未能不動心者,學未力耳。

     觀《草廬文集》(序),諸族多尚功名富貴。

    恐吾晦庵先生不如是也。

    惜未睹先生《全集》。

     外南軒,讀《孟子》一卷,容貌肅然。

    午後眼痛。

    四體俱倦,就寝。

    心無所用。

    思歸鄉十五年,曆艱辛實多,不堪回首。

     坐外南軒。

    滌硯書課。

    綠陰清晝,佳境可人,心虛氣爽。

    疑此似蹑賢境,惜讀書不博耳。

     枕上默誦《中庸》,至“大德必受命”,惕然而思:舜有大德,既受命矣;夫子之德,雖未受命,卻為萬世帝王師,是亦同矣。

    嗟乎!知有德者之應,則宜知無德者之應矣,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夜徐行田間,默誦《中庸》字字句句,從容泳歎,體于心,驗于事,所得頗多。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燈下讀《中庸》,書此,不肖恒服有效之藥也。

     與一鄰人談及不肖,稍能負重私心,稍悅。

     每日勞苦力農,自是本分事,何愠之有?素貧賤,行乎貧賤。

     小女瘡疾相纏,不得專心讀書,一時躁急不勝。

    雖知素患難,行乎患難。

    然歲月不待人,學問之功不進,不得不憂也。

    其實亦因早年蹉跎過了好時節,以緻今日理會不徹。

    三十年前好用功,何可得耶? 緩步途間,省察四端,身心自然約束,此又靜時敬也。

     知弗緻,已弗克,何以為學?(丁末) 因暴怒,徐思之,以責人無恕故也。

    欲責人,須思吾能此事否。

    苟能之,又思曰:吾學聖賢方能此,安可遽責彼未嘗用功與用功未深者乎?況責人此理,吾未必皆能乎此也。

    以此度之,平生責人,謬妄多矣。

    戒之,戒之!信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也。

     因事知貧難處,思之不得,付之無奈。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未易能也。

    又曰“貧而樂”,未易及也。

    然古人恐未必如吾輩之貧。

    夜讀子思子素位不願乎外及遊呂之言,微有得。

    遊氏“居易未必不得,窮通皆好;行險未必常得,窮通皆醜”,非實經曆,不知此味誠吾百世之師也。

    又曰“要當笃信之而已”,從今安敢不笃信之也。

     觀文章正宗,感學德無進。

    四十向逼,終于小人之歸。

    豈勝背痛? 以事難處,夜與九韶論到極處,須是力消閑氣,純乎道德可也。

    倘常情一動,即去道遠矣。

     枕上熟思出處進退,惟學聖賢為無弊。

    若夫窮通得喪,付之天命可也。

    然此心必半毫無愧,自處必盡其分,方可歸之于天。

    欲大書“何者謂聖賢?何者謂小人?”以自警。

     自今須純然粹然,卑以自牧,和順道德,方可庶幾。

    嗟乎!人生苟得至此,雖寒饑死,刑戮死,何害為大丈夫哉!苟不能然,雖極富貴,極壽考,不免為小人。

    可不思以自處乎! 與學者授《論語》,讀至年四十而惡焉。

    其終也,已不覺惕然。

    與弼年近四十矣。

    見惡者何限?安得不深自警省,少見惡焉,斯可耳。

    (請讀者自斷。

    ) 燈下外南軒。

    觀年二十時所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