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錄
關燈
小
中
大
三篇,不勝悲歎!何者?昔時志向的然以,後聖賢為可學可至。
今逡巡苟且二十年。
多病侵陵,血氣漸衰。
非惟不能至聖賢,欲求一寡過人,且不可得。
奈何?奈何?安得好學茂年,痛傾此意! 學德無成,而年光空老,平生之志不得遂矣。
感恨何窮?無容此身,傷哉! 凡事誠有所不堪,君子處之,無所不可,以此知君子之難能也。
胡生談及人生立世,難作好人。
仆深味之。
嗟夫,見人之善惡,無不反諸己,可也。
讀《易》倦,觀《晦庵先生年譜》。
慨先哲之精勤,愧奴輩之減裂。
惘然自失,奈之何哉?據今地位,努力向前。
途間與九韶談及立身處世,向時自分不敢希及中庸,數日熟思,須是以中庸自任,方可無忝此生。
隻是難能,然不可畏難而苟安,直下承當可也。
讀罷,思債負難還,生理蹇澀,未免起計較之心。
徐覺計較之心起,則為學之志不能專一矣。
平生經營,今日不過如此。
況血氣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則學何由向上?此生将何以堪?于是大書“随分讀書”于壁以自警。
窮通得喪、死生憂樂一聽于天,此心須澹然一毫無動于中,可也。
倦寝,夢寐中時時警恐,為過時不能學也。
與九韶痛言:為學不可不勇。
而此人自無奮發激昂、拔俗出群之志。
予歸,深為之太息。
徐思,方自悼不暇,安有工夫于他人耶!嗚呼,日進無疆,屬之已乎,屬之人乎。
勉之又勉,勿為外物所困。
近晚往鄰倉借谷,因思舊債未還,新債又重,此生将何如也?徐又思之,須素位而行,不必計較。
“富貴不氵?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然此心極難,不敢不勉。
貧賤能樂,則富貴不氵?矣。
貧賤富貴,樂與不氵?,宜常加警束,古今幾人臻斯境也! 早枕思處世不活,須以天地之量為量,聖人之德為德,方得恰好。
嗟乎,安得同志共勉此事。
處大事,不能盡善,意甚快快。
兼以寒疾時作,風足攻人讀書,工夫間斷,昏昏竟日。
痛感!何由得入聖賢境界也。
早枕思當以天地聖人為之準則,因悟子思作《中庸》,論其極緻,亦舉天地之道以聖人配之,蓋如此也。
嗟夫!未至于天道,未至于聖人,不可謂之成人,此古昔英豪所以孜孜翼翼終身也。
食後處事暴,彼雖十分不是,然我應之自當從容。
徐思,雖切責之,彼固當得,然不是相業。
人生但能不負神明,則窮通死生,皆不足惜矣。
欲求如是,其惟慎獨乎!董子雲:“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往來相應。
”噫!天人相與之際,可畏哉! 人須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常惺惺地,方好。
此“敬以直内”工夫也。
嗟夫!不敬則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萬事從此隳,可不懼哉! 與友人夜别徐家山。
歸思一日,數事頗當。
凡事須斷以義,計較利害便非。
貧病相因,讀書不前。
何以為力行之資。
人須于貧賤患難上立得腳住,克治粗暴,使心性純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兩忘,惟知有理而已。
觀《晉史》,成帝見王導必拜。
及幸其宅,拜其妻。
反複詳其始末,為之掩卷太息。
丈夫際遇如此,而功烈不過若是。
其付托之重,不減伊周。
而緻主澤民,視伊周何如哉?雖其志安于小成,亦學力有所不逮耳。
信知!人生須自幼力學,其于踐形必臻極,然後無愧也。
孔子曰:“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又曰:“用之則行”。
嗚呼!安得反西飛之日而痛加學欤? 今日覺得貧困上稍有益。
看來人不于貧困上着力,終不濟事,終是危愞。
教人須循循善誘. 玩《中庸》,深悟心學之要。
而歎此心不易存也。
克已逡巡,無所成就。
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熟思平生曆試,不堪回首。
間閱舊稿,深恨學不向前,身心荒怠,可憂可愧。
今日所當為者,夙興盥栉,家廟禮畢,正襟端坐,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夜倦而寝,此外非所當計。
窮通壽夭,自有命焉,宜笃信之。
數日守屯困工夫,稍有次第。
須使此心泰然,超乎貧富之外,方好。
觀史,時見古人卓卓之行,不勝感激。
益思自奮。
當學之難進,乃見希賢之易也。
心是活物,涵養不熟,不免搖動,隻常常安頓在書上,庶不為外物所勝。
看乙已年日新薄。
惕然于心。
繼讀《論語》觀聖賢教人丁甯之意,益思自奮。
須用刻苦。
以事暴怒,即悔之。
須持其志,毋暴其氣。
應事後,即須看書,不使此心頃刻走作。
數日養得精神差好,須節節接續去,莫令間斷。
上無師,下無友,自己工夫又怠。
此生将何堪耶! 細觀《近思錄》,乃知聖人教人之法。
備在方策,而自己學力未至,以緻龌龊無量,安得良朋共執此文,細細講明,以為持已、處事之資也。
斬截日新。
精白一心,對越神明。
經旬,學德廢怠。
夢寐中亦屢怅歎。
為小女授《論語》,感聖人之微言,悚然思奮。
安得良朋輔我此心? 途逢故人。
兩鬓已斑,不覺怆然。
問其年方四十。
頃之,此公熟視予鬓亦已斑矣。
益為凄恻,久之方别。
既而思平生碌碌,隻此衰謝。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豈不信哉?夜歸,書此于東窗。
噫,書又終可得而讀耶,君子果不可得而成耶。
新居栽竹。
夜歸。
吾妻語予曰:昨夜夢一老人攜二從者相過止于門。
令一從者入問:與弼在家否?答雲:不在家。
從者曰:孔夫子到此相訪,教進學也。
與弼聞之,為之惕然而懼,躍然而喜,感天地而起敬者,再三為之寒栗。
自此以往,敢不放平心氣,專志學德乎?敢吝驽骀之力乎? 往新居授書,甚喜。
學有新益。
聞友人所為颠倒。
益自警省實下工夫。
看《禮記》倦,寝。
思平生經曆之艱,益歎古人之不易學。
看語略。
惕然!尤念學德不進,何以立世!(已酉) 苟一毫不盡其道,即是自絕于天。
坐門外,圖書滿案,子弟環待。
乘綠陰,納清風,群物生意滿前,而好山相賓主。
覽茲勝趣,胸次悠然。
早枕細思學德無進。
歲月忽晚。
回首平生,恍然一夢,可勝悼哉!繼今分明須用。
痛惜!毋蹈前非也。
看《近思錄》,甚有所得。
鄙吝之懷,為之豁然。
夜大雨,屋漏無幹處,吾意泰然。
夜默坐,思學不能進。
朋友又無,向前者,此道日孤,意思忽忽,無聊者久之。
涵養本源,工夫日用間,大得。
青石橋割稻。
往回村外,與物接春。
晚谷不收。
夜枕,思家用窘甚,不得專意于書。
展轉反側,良久。
因念困窮,拂郁能堅人之志而熟人之仁,敢不自勉? 夜觀《晦庵文集》,累夜乏油。
貧婦娆薪為光,誦讀甚好。
為諸生授《孟子》(卒章),不勝感激。
臨寝,猶諷詠《明道先生行狀》。
久之,頑鈍之資,為之惕然! 途中看《言行錄》。
歸及,隔溪藉草,臨流觀書,甚樂。
杏然塵外之趣。
中堂讀倦,遊後園歸,絲桐三弄,心地悠然,日明風靜,天壤之間,不知複有何樂? 早枕痛悔剛惡,偶得二句:“豈伊人之難化,信吾德之不競。
” 所得為者,不敢不盡分。
若夫利鈍成敗,非我所計也。
此心須常教灑然。
時時痛加持志之功,務消氣質之偏。
遊園,萬物生意,最好觀。
安貧、樂道,斯為君子! 遇逆境暴怒,再三以理遣。
平日自己無德,難于專一責人。
況化人亦當以漸,又一時偶差,人所不免。
嗚呼!難矣哉,中庸之道也。
近來愈覺為人之難。
學不向前,而歲月不待人。
奈何?奈何? 枕上思《晦庵文集》及《中庸》,皆反諸身心性情,頗有意味。
昨日欲書戒語雲:“溫厚和平之氣,有以勝夫暴戾逼窄之心,則吾學庶幾少有進耳。
”今日續之雲:“欲進乎此,舍持敬窮理之功,則吾不知其方矣。
”蓋日來甚覺此二節工夫之切,而于文集中玩此話頭,益有意味也。
夜思承父師傅托之重,士友期望之深,竦然增懼!思有以自拔于人欲而未知其方矣。
日來處困,稍覺有力。
六月初一日,早枕念歲月如流,事業不立。
豈勝歎哉! 七月初五日,臨鐘帖,明窗淨幾,意思甚佳。
平生但親筆硯及聖賢圖籍,則不知貧賤患難之在身也。
人之遇患難,須平心易氣以處之,厭心一生,必至于怨天尤人。
此乃見
今逡巡苟且二十年。
多病侵陵,血氣漸衰。
非惟不能至聖賢,欲求一寡過人,且不可得。
奈何?奈何?安得好學茂年,痛傾此意! 學德無成,而年光空老,平生之志不得遂矣。
感恨何窮?無容此身,傷哉! 凡事誠有所不堪,君子處之,無所不可,以此知君子之難能也。
胡生談及人生立世,難作好人。
仆深味之。
嗟夫,見人之善惡,無不反諸己,可也。
讀《易》倦,觀《晦庵先生年譜》。
慨先哲之精勤,愧奴輩之減裂。
惘然自失,奈之何哉?據今地位,努力向前。
途間與九韶談及立身處世,向時自分不敢希及中庸,數日熟思,須是以中庸自任,方可無忝此生。
隻是難能,然不可畏難而苟安,直下承當可也。
讀罷,思債負難還,生理蹇澀,未免起計較之心。
徐覺計較之心起,則為學之志不能專一矣。
平生經營,今日不過如此。
況血氣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則學何由向上?此生将何以堪?于是大書“随分讀書”于壁以自警。
窮通得喪、死生憂樂一聽于天,此心須澹然一毫無動于中,可也。
倦寝,夢寐中時時警恐,為過時不能學也。
與九韶痛言:為學不可不勇。
而此人自無奮發激昂、拔俗出群之志。
予歸,深為之太息。
徐思,方自悼不暇,安有工夫于他人耶!嗚呼,日進無疆,屬之已乎,屬之人乎。
勉之又勉,勿為外物所困。
近晚往鄰倉借谷,因思舊債未還,新債又重,此生将何如也?徐又思之,須素位而行,不必計較。
“富貴不氵?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然此心極難,不敢不勉。
貧賤能樂,則富貴不氵?矣。
貧賤富貴,樂與不氵?,宜常加警束,古今幾人臻斯境也! 早枕思處世不活,須以天地之量為量,聖人之德為德,方得恰好。
嗟乎,安得同志共勉此事。
處大事,不能盡善,意甚快快。
兼以寒疾時作,風足攻人讀書,工夫間斷,昏昏竟日。
痛感!何由得入聖賢境界也。
早枕思當以天地聖人為之準則,因悟子思作《中庸》,論其極緻,亦舉天地之道以聖人配之,蓋如此也。
嗟夫!未至于天道,未至于聖人,不可謂之成人,此古昔英豪所以孜孜翼翼終身也。
食後處事暴,彼雖十分不是,然我應之自當從容。
徐思,雖切責之,彼固當得,然不是相業。
人生但能不負神明,則窮通死生,皆不足惜矣。
欲求如是,其惟慎獨乎!董子雲:“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往來相應。
”噫!天人相與之際,可畏哉! 人須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常惺惺地,方好。
此“敬以直内”工夫也。
嗟夫!不敬則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萬事從此隳,可不懼哉! 與友人夜别徐家山。
歸思一日,數事頗當。
凡事須斷以義,計較利害便非。
貧病相因,讀書不前。
何以為力行之資。
人須于貧賤患難上立得腳住,克治粗暴,使心性純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兩忘,惟知有理而已。
觀《晉史》,成帝見王導必拜。
及幸其宅,拜其妻。
反複詳其始末,為之掩卷太息。
丈夫際遇如此,而功烈不過若是。
其付托之重,不減伊周。
而緻主澤民,視伊周何如哉?雖其志安于小成,亦學力有所不逮耳。
信知!人生須自幼力學,其于踐形必臻極,然後無愧也。
孔子曰:“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又曰:“用之則行”。
嗚呼!安得反西飛之日而痛加學欤? 今日覺得貧困上稍有益。
看來人不于貧困上着力,終不濟事,終是危愞。
教人須循循善誘. 玩《中庸》,深悟心學之要。
而歎此心不易存也。
克已逡巡,無所成就。
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熟思平生曆試,不堪回首。
間閱舊稿,深恨學不向前,身心荒怠,可憂可愧。
今日所當為者,夙興盥栉,家廟禮畢,正襟端坐,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夜倦而寝,此外非所當計。
窮通壽夭,自有命焉,宜笃信之。
數日守屯困工夫,稍有次第。
須使此心泰然,超乎貧富之外,方好。
觀史,時見古人卓卓之行,不勝感激。
益思自奮。
當學之難進,乃見希賢之易也。
心是活物,涵養不熟,不免搖動,隻常常安頓在書上,庶不為外物所勝。
看乙已年日新薄。
惕然于心。
繼讀《論語》觀聖賢教人丁甯之意,益思自奮。
須用刻苦。
以事暴怒,即悔之。
須持其志,毋暴其氣。
應事後,即須看書,不使此心頃刻走作。
數日養得精神差好,須節節接續去,莫令間斷。
上無師,下無友,自己工夫又怠。
此生将何堪耶! 細觀《近思錄》,乃知聖人教人之法。
備在方策,而自己學力未至,以緻龌龊無量,安得良朋共執此文,細細講明,以為持已、處事之資也。
斬截日新。
精白一心,對越神明。
經旬,學德廢怠。
夢寐中亦屢怅歎。
為小女授《論語》,感聖人之微言,悚然思奮。
安得良朋輔我此心? 途逢故人。
兩鬓已斑,不覺怆然。
問其年方四十。
頃之,此公熟視予鬓亦已斑矣。
益為凄恻,久之方别。
既而思平生碌碌,隻此衰謝。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豈不信哉?夜歸,書此于東窗。
噫,書又終可得而讀耶,君子果不可得而成耶。
新居栽竹。
夜歸。
吾妻語予曰:昨夜夢一老人攜二從者相過止于門。
令一從者入問:與弼在家否?答雲:不在家。
從者曰:孔夫子到此相訪,教進學也。
與弼聞之,為之惕然而懼,躍然而喜,感天地而起敬者,再三為之寒栗。
自此以往,敢不放平心氣,專志學德乎?敢吝驽骀之力乎? 往新居授書,甚喜。
學有新益。
聞友人所為颠倒。
益自警省實下工夫。
看《禮記》倦,寝。
思平生經曆之艱,益歎古人之不易學。
看語略。
惕然!尤念學德不進,何以立世!(已酉) 苟一毫不盡其道,即是自絕于天。
坐門外,圖書滿案,子弟環待。
乘綠陰,納清風,群物生意滿前,而好山相賓主。
覽茲勝趣,胸次悠然。
早枕細思學德無進。
歲月忽晚。
回首平生,恍然一夢,可勝悼哉!繼今分明須用。
痛惜!毋蹈前非也。
看《近思錄》,甚有所得。
鄙吝之懷,為之豁然。
夜大雨,屋漏無幹處,吾意泰然。
夜默坐,思學不能進。
朋友又無,向前者,此道日孤,意思忽忽,無聊者久之。
涵養本源,工夫日用間,大得。
青石橋割稻。
往回村外,與物接春。
晚谷不收。
夜枕,思家用窘甚,不得專意于書。
展轉反側,良久。
因念困窮,拂郁能堅人之志而熟人之仁,敢不自勉? 夜觀《晦庵文集》,累夜乏油。
貧婦娆薪為光,誦讀甚好。
為諸生授《孟子》(卒章),不勝感激。
臨寝,猶諷詠《明道先生行狀》。
久之,頑鈍之資,為之惕然! 途中看《言行錄》。
歸及,隔溪藉草,臨流觀書,甚樂。
杏然塵外之趣。
中堂讀倦,遊後園歸,絲桐三弄,心地悠然,日明風靜,天壤之間,不知複有何樂? 早枕痛悔剛惡,偶得二句:“豈伊人之難化,信吾德之不競。
” 所得為者,不敢不盡分。
若夫利鈍成敗,非我所計也。
此心須常教灑然。
時時痛加持志之功,務消氣質之偏。
遊園,萬物生意,最好觀。
安貧、樂道,斯為君子! 遇逆境暴怒,再三以理遣。
平日自己無德,難于專一責人。
況化人亦當以漸,又一時偶差,人所不免。
嗚呼!難矣哉,中庸之道也。
近來愈覺為人之難。
學不向前,而歲月不待人。
奈何?奈何? 枕上思《晦庵文集》及《中庸》,皆反諸身心性情,頗有意味。
昨日欲書戒語雲:“溫厚和平之氣,有以勝夫暴戾逼窄之心,則吾學庶幾少有進耳。
”今日續之雲:“欲進乎此,舍持敬窮理之功,則吾不知其方矣。
”蓋日來甚覺此二節工夫之切,而于文集中玩此話頭,益有意味也。
夜思承父師傅托之重,士友期望之深,竦然增懼!思有以自拔于人欲而未知其方矣。
日來處困,稍覺有力。
六月初一日,早枕念歲月如流,事業不立。
豈勝歎哉! 七月初五日,臨鐘帖,明窗淨幾,意思甚佳。
平生但親筆硯及聖賢圖籍,則不知貧賤患難之在身也。
人之遇患難,須平心易氣以處之,厭心一生,必至于怨天尤人。
此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