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關燈
乎?孰宗之乎?是故宗旨之所宗所旨,必如宗聖旨以用功而後可以言宗旨也。

    何也?聖旨雖出一點,欽而宗之者,盡精神矣,況一言乎。

    是故宗聖旨之精神,必不減于舜之宗堯,周之宗武之精神也。

    聖旨之旨,皇極之旨也。

    此外有所宗而用功,而其精神曾有若宗聖旨者乎?必若盡精神之宗所旨而後可以言宗旨也。

    旨之必宗者,功之必用,精神之必盡也。

    上也,否則下也。

    精神奚盡乎?精神之盡不盡,固由精神,而亦不由精神,由宗旨之所出也。

    上出旨以宗,精神必無分于下也。

    下出旨以宗,精神必有分于上也。

    此三代之上、三代之下之宗旨所由分也。

    而太極之宗旨,不于三代之上、三代之下之宗旨,不尤有所分者乎? 道學 性之于道,譬則水達于江河淮海者也。

    性之于學,譬則達水于江河淮海者也。

    道之學,性之命也。

    學之道,命之性也。

    水之自江而江,自河而河,自淮而淮,自海而海者,性也,道也。

    水之必江而江,必河而河,必淮而淮,必海而海者,命也,學也。

    學以學其道也,有道必有學,有性必有命也,而後可以達之天下也。

    道之中而大也,聖人之道也。

    道以道其學也,有學必有道,有命必有性也,而後可以達之天下也。

    學之大而中也,聖人之學也。

     敬所 敬所,所敬者何?主敬乎?主于敬乎?主而敬乎?恐未知敬之所也。

    王敬作所,知敬之所矣。

    所于敬而王乎?所于王而敬乎?恐亦未知敬之不有所之所也。

    然則敬奚所乎?況敬不有所,又奚所乎?必修己以敬,乃敬之不有所之所乎?然則修已以安人,安人于修己也,奚不言敬乎?敬其所乎?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于修已也,奚不言敬乎?敬其所乎?已所敬,敬所已以敬以修于己者,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乎?必由己而修,修以己以敬,敬修于己,己也。

    敬已,己也。

    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也。

    何也?惟己可以敬而主也。

    惟己可以敬而王也。

    惟己可以敬而修,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也。

    可以病堯舜于安人安百姓,以敬之修己,己也。

    然則修已以敬之敵,非敬之不有所之所乎?斯敬所也,所于己而修所敬也,敬己,己也。

    然則孰不己乎?孰不敬乎?必敬己于君,子之己之敬,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也,斯敬所也。

    又必君子于孔子之君子以己以敬,斯不王之王,不主之主,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也,斯敬所也。

    敬所于讀書所而敬者,敬奚所乎?敬奚所乎? 寡欲 性而味,性而色,性而聲,性而安佚,性也。

    乘乎其欲者也。

    而命則為之禦焉。

    是故君子性而性乎命者,乘乎其欲之禦于命也,性乃大而不曠也。

    凡欲所欲而若有所發,發以中也,自不偏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寡欲,以盡性也。

    盡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以味,而色、而聲、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曠于戀色戀聲而苟安苟逸已乎?乃君子之盡性于命也,以性不外乎命也。

    命以父子,命以君臣,命以賢者,命以天道,命也,禦乎其欲者也。

    而性則為之乘焉。

    是故君子命以命乎性者,禦乎其欲之乘于性也,命乃遠而不堕也。

    凡欲所欲而若有所節,節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寡欲,以至命也。

    至天之命以天乎人之命,而父子乃定乎天下之父子,以父以子,而君臣,而賢者,而天道,乃又戾于欲之多者之堕于委君委臣委賢而棄天棄道已乎?乃君子之至命于性也,以命不外乎性也。

    凡一臭,一賓主,亦莫非乘乎其欲于性,禦乎其欲于命者,君子亦曷嘗外之,而有不盡性至命于欲之寡乎! 原靜 靜,吾其主靜而靜乎?抑知止有定後靜而靜乎?知本通乎晝夜而動者也。

    能靜乎,必知有所止而後有定也。

    乃天乎天以樂天也,又奚怨乎?乃不怨也。

    非不怨天于知天乎,抑其知之而不怨天平?不怨,乃莫知也。

    乃不怨,莫知也。

    孔子之不尤人,其知人乎!乃不尤乎,必人乎人者,乃知人也,乃不尤也。

    必孔子之不人于人,以人乎人者,乃知人也。

    必孔子之無不持載而下焉,莫不學乎其學以盡人之性于所學者,乃下無可下之也,乃知人也。

    乃久乎人以養人也。

    又奚尤乎?乃不尤也。

    非不尤人于知人乎!抑莫知之而不尤人乎,不尤,乃莫知也,乃不尤,莫知也。

    是故知孔子者,天孔子也。

    天孔子者,知孔子也。

    孰天孔子而天乎?孰知孔子而知乎?乃莫知也。

    莫知,乃莫天也。

    莫天,乃莫知也。

    乃孔子之人其天以知天也,乃莫知也。

    乃孔子之天其人以知人也,乃莫知也。

    乃下也,乃孔子人也。

    乃學也,乃孔子天而人也。

    乃孔子知人不尤人也。

    乃孔子下也。

    乃孔(以下原脫一頁)知也。

    必孔子其學,乃知孔子之下學也。

    必孔子其達,乃知孔子之上達也。

    不然,終莫知也。

    又必孔子其下其學,其上其達,乃知孔子之下學而上達也。

    乃知人孔子人也。

    乃知孔子其人也。

    知人而人也,乃知天。

    孔子天也,乃知孔子其天也。

    知天而天也,乃知莫知孔子之莫知也。

    亦惟知天知人而莫知也,莫知之乎?孔子言莫我知也夫,莫知之乎?莫知之矣。

    何言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言知我者其天乎,天知之乎?天知之矣。

    何言莫我知也夫!若天也,天其我,莫我知也夫!若我也,我其天,知我者其天乎!知我者其天,莫我知也夫!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莫我知也夫! 辯無欲 濂溪言無欲,濂溪之無欲也,其孟轲之言無欲乎?孔子言無欲而好仁,似亦言無欲也。

    然言乎好仁,乃己之所好也。

    惟仁之好而無欲也。

    不然,好非欲乎?孟子言無欲其所不欲,亦似言無欲也。

    然言乎其所不欲,乃已之不欲也。

    惟于不欲而無欲也。

    不然,無欲非欲乎?是孔孟之言無欲,孔孟之無欲也。

    豈濂溪之言無欲乎?且欲惟寡則心存,而心不能以無欲也。

    欲魚欲熊掌,欲也。

    舍魚而取熊掌,欲之寡也。

    欲生欲義,欲也。

    舍生而取義,欲之寡也。

    能寡之又寡,以至于無,以存心乎?欲仁非欲乎?得仁而不貪,非寡欲乎?從心所欲,非欲乎?欲不逾矩,非寡欲乎?能寡之又寡,以至于無,以存心乎?抑無欲觀妙之無,乃無欲乎?而妙必妙乎其觀,又無欲乎?抑欲惟繳爾,必無欲乃妙乎?而妙必妙乎其無繳,又無欲乎?然則濂溪之無欲,亦無欲觀妙之無欲乎?辯辯。

     面壁 達磨,面壁人也,必非達磨一人楚楚其苦,堆堆其灰,以面壁也;必有護持其面壁者,不百則十,不十則必不下三五人。

    不冠裳楚楚,必不楚楚其苦,而不冠不裳,不囊箧堆堆,必不堆堆其灰,而不囊不箧,以面壁也。

    且達磨航海而來,必非達磨一入楚楚其苦,堆堆其灰,以航海也;必有護持其航海者,不百則十,不十則必不下三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