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四

關燈
故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禮記郊特牲)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教民美報,聖王之至要也。

     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礿、禘,陽義也;嘗、烝,隂義也。

    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隂之盛也。

    故曰:「莫重於禘、嘗。

    」古者於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隂義也。

    故記曰:「嘗之日,發公室,示賞也。

    」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

    故曰:「禘嘗之義大矣。

    」(禮記祭統) 未發秋政,民弗敢草,夫猶是殺草木不時,非孝之意乎!春視賞而秋視罰,不賞則亦不罰也。

    先賞而後罰,夏[5]道也。

    賞人於廟,罰人於社。

    社者,秋之告成者也。

    草木霜露,順其隂陽;慶賞刑威,中於理義。

    故神明之意得,而四海之心服也。

    然則治天下之要在於賞罰也,聖人不以賞罰爲義,而以孝弟爲義者,何也?曰:以孝弟爲義,其意不在於名法,孝弟明而名法出矣;以名法爲義,其意不在於孝弟,賞罰明而孝弟衰矣。

    故曰「言思可道,行思可樂。

    不肅而成,不嚴而治」(孝經),其本出於此也。

     先王之薦,可食也,而不可耆也。

    卷冕、路車,可陳也,而不可好也。

    武,壯而不可樂也。

    宗廟之威,而不可安也。

    宗廟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

    所以交於神明者,不可同於安樂之義也。

    酒醴之美,玄酒[6]明水之尚,貴五味之本也。

    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菀簟之安,而蒲越、稾鞂之尚,明之也。

    大羹不和,貴其質也。

    大圭不琢,美其質也。

    丹漆雕幾之美,素車之乘,尊其樸也。

    貴質而已矣。

    所以交於神明者,不可同於安褻之義也。

    (禮記郊特牲) 神明之道始於太素,父母之道始於太質,天地之道始於太樸,此三始者,孝弟之本義也,有其質而後文生焉。

    天子之始存於世子,世子之始存於孩提,故以三命加於父兄,爲天子而絀親長,非禮也。

    然則爲天子則絶齊期之喪,何也?曰:未之絶也,其意猶有存焉,去文而已。

    孝經之意在於反質,反質追本,不忘其初。

    春秋之嚴,孝經之質,皆遡朔於天地,明本於父母,所以緻其素樸,交於神明之道也。

     天下無生而貴者也。

    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

    以官爵人,德之殺也。

    死而謚,今也。

    古者生無爵,死無謚。

    禮之所尊,尊其義也。

    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

    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

    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禮記郊特牲) 天下無生而貴,故以天子而尊父兄,天地之序也。

    天下無惡慢人,而不惡慢於人,故以天子而恐辱先,是聖賢之功[7]守也。

    以天子而猶恐辱先,則天下之恐辱先者多矣。

    桀、紂之爵,見薄於匹夫;幽、厲之謚,見訾於臣子。

    故爵謚者,古人所不貴也。

    然且周公身爲之,周公以爲迂其身以善其君,故反古而不疑也。

    然則孝經稱爵而不稱謚,春秋稱謚與爵,文質互用與?曰:堯、舜、禹、湯,皆謚也。

    禮有其義,有其數。

    數者,祝史之事也。

    春秋得其義,孝經得其志,得其志而敬守之,雖萬世一姓可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逹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辯貴賤也;序事,所以辯賢也;旅酬下爲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禮記中庸) 孝弟之至通乎神明,光乎四海,其武王、周公之謂也。

    通神明、光四海而後謂之逹,故逹孝之難也。

    以其本性立教,逹於天下,則盡人而能之。

    記曰:「祭有十倫: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數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别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

    」(禮記祭統)鋪筵,設幾,祝於室,出于祊,以交神明。

    君迎牲而不迎屍,以明君臣之義。

    屍爲子行,父北面事之,以明子父之道。

    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屍飲九,以散爵獻士,以明尊卑之等。

    群昭群穆,不失其倫,以明親疏之數。

    賜爵祿必於太廟,一獻之後,降阼,命書,以明爵賞之施。

    君立阼,夫人立東房,夫婦授受不相襲處,以明夫婦之别。

    爲爼貴骨,分惠以差,貴前賤後,以明政事之均。

    賜爵皆分昭穆,有司以齒,以明長幼之序。

    輝、胞、翟、閽,鹹有畀與,以明上下之際。

    此十者,君子之所謂備也。

    禮貴、備貴、時貴、順貴,稱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

    而祭不必有餘,禮之所謂稱也。

    稱,生於孝弟,行於仁讓,而不在於爵位也。

    禮: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

    諸侯礿則不禘,禘則不嘗,嘗則不烝,烝則不礿。

    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嘗祫,烝祫,諸侯之不敢備禮,爲有事於天子,且緻敬讓之意也。

    然則禮不王不禘,何也?曰:謂大祫也。

    五年大祫,禘其祖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則諸遷主皆在焉。

    然則姬姓諸侯皆祖後稷,後稷其所自出也,而獨周公用之,何也?曰:周公得用天子之禮樂。

    周公之用天子之禮樂,武王之志、文王之事也。

    然則成王賜之,伯禽受之,皆是與?曰:何爲其不是也?夏、殷亡國之後也,而猶各用其禮樂。

    誼不可以興王,而黜前王之秩也。

    周公身緻王治,創制禮樂,故兼用殷禮,參酌四代,以匹於二王之恪,何過之有?且是成王之賜也。

    成王六嵗而治天下,以議禮制度始於其身,非有所拂亂於先王之務也。

    詩曰:「維清緝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

    」(詩經周頌維清)然則仲尼不欲觀禘而歎周公其衰,何也?曰: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政出私門而雍歌下堂,魯室既衰而周公不康。

    然則仲尼以禘與周公與?曰:與周公也。

    何與之?曰:以舜而知其與之也。

    與之何義也?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夀,是其義也。

    然則魯九蔔郊而仲尼皆非之,何也?曰:周公之衰,自桓公而後也。

    桓公而後,則其取僖公,何也?曰:詩之於春秋,猶母之於父也,父嚴而母慈,父尊而母親,僖公之四蔔,託詩於慈親。

    然則周公見嚴於春秋與?曰:春秋之嚴,周公之志也,龜、蓍、牛、鼠,峻於神明。

     右傳九則 *** [1]其,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於」。

    按禮記爲「於」。

     [2]其,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於」。

    按禮記爲「於」。

     [3]「告」字後,四庫本多「族之相爲也,宜弔不弔,宜免不免,有司罰之。

    至於」一句。

    按禮記文王世子有此句。

     [4]共,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合」。

     [5]夏,原作「周」,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按禮記表記載:「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

    」 [6]「玄酒」,底本原無,康熙本避諱作「元酒」,據禮記郊特牲,從四庫本改。

     [7]功,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敬」。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是士君子之孝也。

    士君子既以忠順自著,則亦恂恂粥粥,使上下稱,恭謹足矣。

    而又曰盡忠補過,將順匡救,何也?曰:惡夫愛其君之不若愛其父,敬其君之不若敬其父者也。

    生我者莫如父,愛我者莫若父,其父有過而猶且諫之,諫之不聽,而號泣以隨之;至於君,則曰非獨吾君也,是愛敬其君不若其父之至也。

    且以父爲得罪於州裡鄉黨,不憚勞身以成父之名;至於君而獨不然者,寧使君取咎於天下萬世,不欲當吾身失其祿位,則是以身之祿位重於君之社稷也。

    孟子曰:「小弁之怨,親親也。

    親親,仁也。

    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不可磯,不孝也;愈疏,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夫以怨而猶謂之孝,以盡忠匡救而謂之不忠,則君臣上下亦泮乎如道路人而已。

    詩曰「不屬于毛,不離于裏」(詩經小雅小弁),言夫上下之不相親也。

    不相親而親之,莫如以忠與上,以過自與,以美救惡,以惡匡美,是仲尼所以取諷也。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愛,資母者也;敬,資父者也。

    敬則不敢諫,愛則不敢不諫,愛敬相摩而忠言迸出矣。

    故爲子而忘其親,爲臣而忘其君,臣子之大戒也。

    然則忠孝之義並與?曰:何爲其然也?忠者,孝之推也。

    忠之於天地,猶疾雷之緻風雨也。

    孝者,天地之經義也,物之所以生,物之所以成也。

    以孝事君則忠,以孝事長則順,以孝事友則信,以孝事鬼神則格,以孝事天地則禮樂和平,旤患不生,災害不作。

    故孝之於經義莫得而並也。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孟子萬章上)故忠者,孝中之務[1]也,以孝作忠,其忠不窮。

    詩曰「王事孔棘,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詩經唐風鴇羽),言夫孝之窮於忠者也。

     右經十七章 大傳第十七 子言之:「事君先資其言,拜自獻其身,以成其信。

    是故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

    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

    」(禮記表記) 行先而言從,居身之道也;言先而行從,緻身之道也。

    記曰:「君子先行,小人先言。

    」(禮記坊記)先資其言,自獻其身,孝子而亦爲之乎?孝子不爲之,則無以得於君而報其親;孝子亦爲之,則有以殺其身而死其言。

    然則孝子奚擇乎?晏平仲曰「君有不量於臣,臣不可不量於君。

    故君擇臣而使,臣擇君而事」(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是孝子之本義也。

     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

    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易曰:『不家食,吉。

    』」(禮記表記) 君子終日言不及利:親在,不言畜産;朝語,不及狗馬;與君子處,不言祿位;與小人語,不及報施。

    而曰望利受祿,何也?曰:利者,易之所不禁也。

    易之「多識前言徃行」,亦有所利之也;「利涉川」,以爲舟楫也,不然則利祿之行,孝子所不舉也。

     子曰:「事君不下逹,不尚辭。

    非其人弗自。

    小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

    神之聽之,式榖以女。

    』」(禮記表記) 下逹則靡也,尚辭則費也。

    自非其人則是以親之,身爲市也。

    閔子之辭汶上也,可謂正直矣,而猶且有辭焉。

    不惡而嚴,故以無匡救。

    爲匡救者,閔子之於費是也。

     子曰:「事君遠而諫則讇也,近而不諫則屍利也。

    」子曰:「邇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慮四方。

    」(禮記表記) 邇臣守和,則可以不諫矣。

    不諫而謂之屍利,何也?和者,鹽梅之務也。

    水水之相濟,琴瑟之專一,君子之所不禦也。

    慮而後正,正而後和,守和則守正,守正則長慮,守正長慮而不諫者未之有也。

    書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後人迷。

    」(尚書君奭)夫非正諫而言此者乎? 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禮記表記) 諫則微者也,陳則不微也。

    諫出於人所不見,陳則與衆見之。

    故匡救之敬,不如將順之愛也。

    汲黯大慮,以直陳而見疏;石建小慮,以屏人而得主。

    故將順之與匡救共慮也。

    詩曰:「哀哉不能言。

    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詩經小雅雨無正) 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

    」又曰:「事君三違而不出竟,則利祿也。

    人雖曰不要,吾不信也。

    」(禮記表記) 易進難退,亦有大言大利之望者乎!大入而望大利,大言而受大祿,夫皆以是要君者也,其逹不以情,其自不以人,其辭不以倫。

    賄賂是行,奸宄是因,功利是稱,此三者皆所以要君也。

    以是三者要君,故以聖人之法、孝子仁人之言皆不足稱也,是天下之所由亂也。

    故知易進難退之可以長亂者,則亦知所以遠亂矣。

    子曰:「君子三揖而進,一辭[2]而退。

    以遠亂也。

    」(禮記表記)其所以遠亂者,何也?不與利祿之人共其功名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思[3]終。

    」(禮記表記) 孝有終始,則忠亦有終始;孝無終始,則忠亦無終始矣。

    慎始敬終皆爲身也,爲身則亦爲親,爲親則亦爲君矣。

    夫以揚君之過爲足以顯親之名者乎?苟進而亂終,借親以要君,保其利祿,以自爲不敗者,是亦君子之所鄙也。

     子曰:「事君可貴可賤,可富可貧,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爲亂。

    」(禮記表記) 父母之養其子,貧賤生死有不能免也,而以爲亂人之父,亂人之子,則負販不爲。

    夫以易進難退之心,居將順不遑之位,其於利祿猶盜之也。

    而又盜仁孝之言以營其身,則可使爲亂,必不可使貧賤也。

    詩曰:「君子信盜,亂是用暴。

    盜言孔甘,亂是用餤。

    」(詩經小雅巧言) 子曰:「事君,軍旅不辟難,朝廷不辭賤。

    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

    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否則孰慮而從之,終事而退,臣之厚也。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禮記表記) 慎慮,所以履事也;孰慮,所以終事也。

    慎慮則多忠,孰慮則寡過。

    夫當不得志之時,其所孰慮者無他,亦曰不履事則已矣。

    不履事而猶可以終事,是蠱之謙者也。

    蠱壊而成,謙卑而光,是仁人孝子不得志者之事也,聖人之所隱也。

     子曰:「惟天子受命於天,士受命於君。

    故君命順,則有順命;君命逆,則有逆命。

    」(禮記表記) 異哉!不似夫子之言也。

    始仕之無所逆命也,猶草木之於風雨也,以謂均受之於天。

    君有所不受於天,則臣有所不受於君,然不若思補匡救之正也,夫是大臣之道也,仲山甫、芮良夫之任也。

    晏子曰:「有道順君,無道橫命。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爲士而橫命,猶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