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敎也;以諫爲正敎者,曾子之自救也。
曾子之自救,不如其初敎之順也。
然則君子之道異於士乎?曰:以爲子,則何異之有?危哉!其以君子爲異於士者也。
詩曰「母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諫」(詩經大雅民勞),藎臣之道也。
曾子曰:「父母愛之,嘉[5]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父母既殁,必求仁者之粟而祀之,此之謂禮終。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諫而不逆則猶之不敢正諫也,父之與君,則必有間矣。
而猶且紆迴者,惡其直,遂之無以明愛也,且無以明敬。
敬者,道之近文者也。
然則中田號泣之爲不文乎?曰:號泣,不可以隨而隨之,中田則亦近於文也,然則無田不祭。
孝子親殁,亦可以仕乎?曰:仕而得仁人之粟,則仕仕;而不可得仁人之粟,則亦不仕也。
詩曰「好是稼穡,力民代食。
稼穡維寳,代食維好」(詩經大雅桑柔),是子路、曾子之所共歎也。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
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已。
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
孝子之諫,逹善而不敢爭辨。
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
由已爲無咎則寧,由已爲賢人則亂。
孝子無私樂,孝子無私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
孝子惟巧變,故父母安之。
若夫坐如屍,立如齋,弗訊不言,言必齋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爲人子之道也。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論語學而)諫則近於犯上,諫而争辨則近於作亂,臣子而爲賢人,所以敗亡乎。
故與其爲賢人,不如其爲孝子弟弟也,是聖賢之隱情也。
然則巧變者,何也?巧變者,嬰孩之所貴也。
嬰孩之所貴,父母亦貴之。
父母之憂樂與嬰孩比也。
因諫逹善,反於嬰孩之爲孝術。
單居離問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爲已望也,兄事之不遺其言。
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
養之内,不養於外,則越也;養之外,不養於内,則疏之也。
是故君子内外養之也。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孟子離婁下)養者,父兄之道而使弟行之,何也?曰:養者,犬馬之能,則猶是犬馬自與也?犬馬之報主也,見其親則親之,喣沫相就,若奉焉耳。
然則弟無諫其兄者乎?曰:無之。
怡怡之言,則猶比於無諫也。
單居離問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時也。
弟之行若中道,則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
絀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不諫而兄事之,可謂禮乎?曰:禮也。
敬先人之胞體,以使其自反也。
使其不自反,則遠於先人之志。
遠於先人之志,則遠於先人之體矣。
然則兄弟之不強諫,何也?曰:兄弟猶有父母之意焉。
父母之恩通於兄弟,君臣之義通於朋友。
右傳八則 *** [1]之,康熙本、四庫本皆作「膳」。
[2]熟,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孰」。
按禮記爲「孰」。
[3]祈,原作「祁」,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4]釁,原作「」,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5]嘉,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喜」。
按大戴禮記同四庫本。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長幼順,故上下治。
(舊本下有『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二句,今移下文。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緻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
」(舊本「天地明察」二句在「長幼順,故上下治」之下,文義不相蒙,今移於此。
) 凡爲明王,父天母地,宗功祖德,因郊祀以緻敬於祖襧,因禘嘗以緻愛於邦族,因祖襧以敬人之父老,因邦族以愛人之子弟,因天下之父老子弟以自愛敬其身。
身者,天地鬼神之知能也。
天地鬼神有天子之身,以效其知能,而後禮樂有以作,位育有以緻。
孟子曰:「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孟子盡心上)天地鬼神託於天子,以効其知能,雖不學慮而所學慮者固已多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 郊祀、明堂、吉禘、饗廟,因而及於山川、壇壝、田祖、後稷、丘陵、墳衍、宗工先臣之有功德於民者,以及於百蠟、厲儺之祭,皆以緻慤之義通之,則亦無所不通矣。
釋奠於學,誓於澤宮,乞言,合語,養老,養幼,飲酒於鄉,選士於射,惠鮮小民及於鰥寡,皆以緻愛之義通之,則亦無所不通矣。
慤與愛,兼緻也。
不敢惡慢,則皆有神明之道焉。
爲天子而以神明待天下,天下亦以神明奉天子。
傳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日月所照,霜露所隊。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禮記中庸)故孝經者,周公之志也。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其無不服者,何也?敬也,天地神明之治也。
尊在而尊,長在而長,親在而親,無它,逹之天下也。
日月之相迎,星辰之相次,風雷山澤之相命,無不由此者。
曾子曰:「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疆者,疆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地之大經也。
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凖,推而放諸西海而凖,推而放諸南海而凖,推而放諸北海而凖。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是之謂也。
」(禮記祭義) 右經十六章 大傳第十六 凡三王敎世子,必以禮樂。
樂所以修内也,禮所以修外也。
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喻之。
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德喻而教成也。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歸於道者也。
(禮記文王世子) 明王之事天地,則自其事父母始也。
其敬長尊老,不敢惡慢於天下,則猶自父兄而推也。
以天子之尊而必有其父兄,故立爲保傅以教之。
保傅之不足,而又爲養老齒胄以示之。
示之不足,而又爲侯以射之,言夫強猛不服不知父兄君長之義者之可以發的也。
天子不敢忘父母,則不敢易天地,不敢忘親則不敢辱先,不敢辱先則不敢不敬其身矣。
賈生曰:「天子不諭於先聖王之德,不知君國畜民之道,不見義禮之正,不察應事之理,不博古之典傳,不聞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之無經,學業之不法,凡此其屬太師之任也,古者齊太公軄之。
天子不婣於親戚,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忠於刑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戒於戎事,不信於諸侯,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彊於行,賜予侈於左右,恡惜疏於卑遠,不能懲忿窒欲,大行大德大義大道不從太師之敎,凡此其屬太傅之任也,古者魯周公軄之。
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教誨諷誦詩書禮樂之不經不法不古,言語不序,音聲不中律,趨讓進退不以禮,升降揖讓無容,視瞻俯仰無節,妄咳唾數顧趨行不德,色不比順,隱琴肆瑟,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古者燕召公軄之。
天子燕辟廢其學,左右之習詭其師,答遠方諸侯、遇貴大人不知文雅之辭,答左右近臣不知己諾之適,簡聞小誦之不博不習,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古者史佚軄之。
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法,禦器在側不以度,雜綵從美不以章,忿怒説喜不以義,賦與噍讓不以節,小行小禮小義小道,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
天子居處燕私安所易,樂而湛,夜漏屏人而數,飲酒而醉,食肉而飽,飽而強,飢而惏,暑而喝,寒而嗽,寢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後,常自爲開戶,自取玩好,自執器皿,函顧還面,而禦器之不舉不臧,拆毀喪傷,凡此其屬少保之任也。
幹戚戈羽之舞,管籥琴瑟之會,號呼謌謠聲音不中律,燕樂雅頌不中序,凡此其屬詔工之任也。
不知日月之不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國之大忌,不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
」(新書卷五傅職)凡此八任者,皆未及於孝弟也,然以修身慎行,不至辱先,則亦庶矣。
故爲天子之道則必自世子始也。
記曰:「知爲人子,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禮記文王世子)故教天子以孝弟者,必自教世子始也,教世子則其所敎天子者亦如此矣。
詩曰:「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詩經周頌敬之)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貴有德何爲也?爲其近於道也。
貴貴,爲其近於君也。
貴老,爲其近其[1]親也。
敬長,爲其近其[2]兄也。
慈幼,爲其近於子也。
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覇。
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覇,雖諸侯必有兄。
先王之教,因而不改,所以領天下國家也。
(禮記祭義) 凡是五者則皆備於太學矣。
燕享、朝聘、鄉飲酒、耕藉、蒐狩,則皆從太學來者也。
太學而外,道莫備於宗廟,莫嚴於朝廷。
朝廷尊尊,宗廟親親,尊尊親親,則猶是一家之治也。
其使天下各尊其尊,各親其親,則非復一家之治也。
故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其道公於天下,各舉其所近,因性而不改,是先王之所謂至要也。
周公踐阼。
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
其朝于公,内朝則東面北上,貴者以齒。
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爲之。
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其登餕、獻、受爵,則以上嗣。
庶子治之,雖有三命,不踰父兄。
其公大事,則以喪服之精麤爲序,雖公族之喪亦如之,以次主人。
若公與族燕,則異姓爲賔,膳宰爲主人,公與父兄齒。
族食,世降一等。
其在軍,則守於公襧。
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宮:正室守太廟,諸父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爲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練、祥則告。
[3]賵、賻、承、含,皆有正焉。
公族無宮刑。
大辟讞於公,公三宥之,有司三緻辟。
三宥,不對,走出,緻刑於甸人。
公使人追之,有司對以「無及」反命。
公素服,不舉,爲之變,哭于異姓之廟。
(禮記文王世子) 「公族朝於内朝,内親也。
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
外朝以官,體異姓也。
宗廟之中,以爵爲位,崇德也。
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
登餕、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
喪紀以服之輕重爲序,不奪人親也。
公與族燕則以齒,而孝弟之道逹矣。
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
戰則守於公襧,孝愛之深也。
正室守太廟,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
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逹矣。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及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不忘親也。
親未絶而列於庶人,賤無能也。
敬弔、臨、賵、賻,睦友之道也。
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邦國有倫而衆嚮方矣。
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也,所以體百姓也。
刑于隱者,不與國人慮兄弟也。
弗弔,弗爲服,哭於異姓之廟,爲忝祖遠之也。
素服居外,不聽樂,私喪之也,骨肉之親無絶也。
公族無宮刑,不翦其類也。
」(禮記文王世子)是周道也。
三代不相襲禮,親親、貴貴、賢賢,相循環也,而要於有父有兄,興仁興讓,則未有著於太學者也。
太學之不釋奠於先老,不齒胄於國,子不禮三老五更,不合養老幼而可以廣孝弟,未之有也。
故文王世子之學,聖人之明察所由始也。
天道至教,聖人至德。
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
廟堂之下,縣皷在西,應皷在東。
君在阼,夫人在房。
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
此隂陽之分,夫婦之位也。
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禮記禮器) 天地者父母之象,日月者夫婦之象也,以日月著天地,以夫婦存父母。
以夫婦父母章於日月天地,此神明之道,聖王未之有易也。
禮樂交動,東西互答,以敬明愛,以報其祖襧則祖襧之心安,以告於神祇則神祗之情適。
然則天地之不分祀,後夫人之不與郊祭,何也?曰:高禖之祭,則黃帝之四妃與焉;大明之奏,則摯莘之二女從焉。
高禖近於天地,大明近於日月,古人之禮,則必有取之也。
記曰:「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王後親蠶於北郊以共純服,諸侯耕於東郊以共粢盛,夫人蠶於北郊以共冕服。
天子、諸侯非莫耕也,王後、夫人非莫蠶也。
身緻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
」(禮記祭統)此所以通於神明之義也。
然則天地不分祀而君、後分耕蠶,何也?曰:祀可合也,耕蠶不可合也。
然則分祀非禮與?曰:何爲其非禮也?共[4]緻者,親;分緻者,尊。
親不如尊之慤也。
頌曰「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緻」(詩經周頌時邁),尊之謂也;「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詩經周頌雝),緻親之謂也。
緻親於廟,緻尊於郊。
緻親於内朝,緻尊於外朝,三代百王各以義起也。
太廟之内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
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
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
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羮定詔於堂,三詔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
設祭於堂,爲祊乎外,故曰:「於彼乎?於此乎?」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
大饗,其王事與!(禮記禮器) 天地之明察,其在於大饗與!而猶曰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之禮不足以饗帝,何也?大饗之禮,夫婦所得以共盡也;饗帝之禮,夫婦所不得而共盡也。
萃萬國之懽心以事其親,又推其從出之祖以配上帝。
不合天下之賢親老幼起敬起愛,則不足以教美報也。
曾子之自救,不如其初敎之順也。
然則君子之道異於士乎?曰:以爲子,則何異之有?危哉!其以君子爲異於士者也。
詩曰「母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諫」(詩經大雅民勞),藎臣之道也。
曾子曰:「父母愛之,嘉[5]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父母既殁,必求仁者之粟而祀之,此之謂禮終。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諫而不逆則猶之不敢正諫也,父之與君,則必有間矣。
而猶且紆迴者,惡其直,遂之無以明愛也,且無以明敬。
敬者,道之近文者也。
然則中田號泣之爲不文乎?曰:號泣,不可以隨而隨之,中田則亦近於文也,然則無田不祭。
孝子親殁,亦可以仕乎?曰:仕而得仁人之粟,則仕仕;而不可得仁人之粟,則亦不仕也。
詩曰「好是稼穡,力民代食。
稼穡維寳,代食維好」(詩經大雅桑柔),是子路、曾子之所共歎也。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
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已。
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
孝子之諫,逹善而不敢爭辨。
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
由已爲無咎則寧,由已爲賢人則亂。
孝子無私樂,孝子無私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
孝子惟巧變,故父母安之。
若夫坐如屍,立如齋,弗訊不言,言必齋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爲人子之道也。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論語學而)諫則近於犯上,諫而争辨則近於作亂,臣子而爲賢人,所以敗亡乎。
故與其爲賢人,不如其爲孝子弟弟也,是聖賢之隱情也。
然則巧變者,何也?巧變者,嬰孩之所貴也。
嬰孩之所貴,父母亦貴之。
父母之憂樂與嬰孩比也。
因諫逹善,反於嬰孩之爲孝術。
單居離問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爲已望也,兄事之不遺其言。
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
養之内,不養於外,則越也;養之外,不養於内,則疏之也。
是故君子内外養之也。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孟子離婁下)養者,父兄之道而使弟行之,何也?曰:養者,犬馬之能,則猶是犬馬自與也?犬馬之報主也,見其親則親之,喣沫相就,若奉焉耳。
然則弟無諫其兄者乎?曰:無之。
怡怡之言,則猶比於無諫也。
單居離問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時也。
弟之行若中道,則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
絀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不諫而兄事之,可謂禮乎?曰:禮也。
敬先人之胞體,以使其自反也。
使其不自反,則遠於先人之志。
遠於先人之志,則遠於先人之體矣。
然則兄弟之不強諫,何也?曰:兄弟猶有父母之意焉。
父母之恩通於兄弟,君臣之義通於朋友。
右傳八則 *** [1]之,康熙本、四庫本皆作「膳」。
[2]熟,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孰」。
按禮記爲「孰」。
[3]祈,原作「祁」,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4]釁,原作「」,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5]嘉,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喜」。
按大戴禮記同四庫本。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長幼順,故上下治。
(舊本下有『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二句,今移下文。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緻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
」(舊本「天地明察」二句在「長幼順,故上下治」之下,文義不相蒙,今移於此。
) 凡爲明王,父天母地,宗功祖德,因郊祀以緻敬於祖襧,因禘嘗以緻愛於邦族,因祖襧以敬人之父老,因邦族以愛人之子弟,因天下之父老子弟以自愛敬其身。
身者,天地鬼神之知能也。
天地鬼神有天子之身,以效其知能,而後禮樂有以作,位育有以緻。
孟子曰:「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孟子盡心上)天地鬼神託於天子,以効其知能,雖不學慮而所學慮者固已多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 郊祀、明堂、吉禘、饗廟,因而及於山川、壇壝、田祖、後稷、丘陵、墳衍、宗工先臣之有功德於民者,以及於百蠟、厲儺之祭,皆以緻慤之義通之,則亦無所不通矣。
釋奠於學,誓於澤宮,乞言,合語,養老,養幼,飲酒於鄉,選士於射,惠鮮小民及於鰥寡,皆以緻愛之義通之,則亦無所不通矣。
慤與愛,兼緻也。
不敢惡慢,則皆有神明之道焉。
爲天子而以神明待天下,天下亦以神明奉天子。
傳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日月所照,霜露所隊。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禮記中庸)故孝經者,周公之志也。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其無不服者,何也?敬也,天地神明之治也。
尊在而尊,長在而長,親在而親,無它,逹之天下也。
日月之相迎,星辰之相次,風雷山澤之相命,無不由此者。
曾子曰:「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疆者,疆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地之大經也。
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凖,推而放諸西海而凖,推而放諸南海而凖,推而放諸北海而凖。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是之謂也。
」(禮記祭義) 右經十六章 大傳第十六 凡三王敎世子,必以禮樂。
樂所以修内也,禮所以修外也。
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喻之。
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德喻而教成也。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歸於道者也。
(禮記文王世子) 明王之事天地,則自其事父母始也。
其敬長尊老,不敢惡慢於天下,則猶自父兄而推也。
以天子之尊而必有其父兄,故立爲保傅以教之。
保傅之不足,而又爲養老齒胄以示之。
示之不足,而又爲侯以射之,言夫強猛不服不知父兄君長之義者之可以發的也。
天子不敢忘父母,則不敢易天地,不敢忘親則不敢辱先,不敢辱先則不敢不敬其身矣。
賈生曰:「天子不諭於先聖王之德,不知君國畜民之道,不見義禮之正,不察應事之理,不博古之典傳,不聞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之無經,學業之不法,凡此其屬太師之任也,古者齊太公軄之。
天子不婣於親戚,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忠於刑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戒於戎事,不信於諸侯,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彊於行,賜予侈於左右,恡惜疏於卑遠,不能懲忿窒欲,大行大德大義大道不從太師之敎,凡此其屬太傅之任也,古者魯周公軄之。
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教誨諷誦詩書禮樂之不經不法不古,言語不序,音聲不中律,趨讓進退不以禮,升降揖讓無容,視瞻俯仰無節,妄咳唾數顧趨行不德,色不比順,隱琴肆瑟,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古者燕召公軄之。
天子燕辟廢其學,左右之習詭其師,答遠方諸侯、遇貴大人不知文雅之辭,答左右近臣不知己諾之適,簡聞小誦之不博不習,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古者史佚軄之。
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法,禦器在側不以度,雜綵從美不以章,忿怒説喜不以義,賦與噍讓不以節,小行小禮小義小道,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
天子居處燕私安所易,樂而湛,夜漏屏人而數,飲酒而醉,食肉而飽,飽而強,飢而惏,暑而喝,寒而嗽,寢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後,常自爲開戶,自取玩好,自執器皿,函顧還面,而禦器之不舉不臧,拆毀喪傷,凡此其屬少保之任也。
幹戚戈羽之舞,管籥琴瑟之會,號呼謌謠聲音不中律,燕樂雅頌不中序,凡此其屬詔工之任也。
不知日月之不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國之大忌,不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
」(新書卷五傅職)凡此八任者,皆未及於孝弟也,然以修身慎行,不至辱先,則亦庶矣。
故爲天子之道則必自世子始也。
記曰:「知爲人子,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禮記文王世子)故教天子以孝弟者,必自教世子始也,教世子則其所敎天子者亦如此矣。
詩曰:「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詩經周頌敬之)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貴有德何爲也?爲其近於道也。
貴貴,爲其近於君也。
貴老,爲其近其[1]親也。
敬長,爲其近其[2]兄也。
慈幼,爲其近於子也。
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覇。
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覇,雖諸侯必有兄。
先王之教,因而不改,所以領天下國家也。
(禮記祭義) 凡是五者則皆備於太學矣。
燕享、朝聘、鄉飲酒、耕藉、蒐狩,則皆從太學來者也。
太學而外,道莫備於宗廟,莫嚴於朝廷。
朝廷尊尊,宗廟親親,尊尊親親,則猶是一家之治也。
其使天下各尊其尊,各親其親,則非復一家之治也。
故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其道公於天下,各舉其所近,因性而不改,是先王之所謂至要也。
周公踐阼。
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
其朝于公,内朝則東面北上,貴者以齒。
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爲之。
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其登餕、獻、受爵,則以上嗣。
庶子治之,雖有三命,不踰父兄。
其公大事,則以喪服之精麤爲序,雖公族之喪亦如之,以次主人。
若公與族燕,則異姓爲賔,膳宰爲主人,公與父兄齒。
族食,世降一等。
其在軍,則守於公襧。
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宮:正室守太廟,諸父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爲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練、祥則告。
[3]賵、賻、承、含,皆有正焉。
公族無宮刑。
大辟讞於公,公三宥之,有司三緻辟。
三宥,不對,走出,緻刑於甸人。
公使人追之,有司對以「無及」反命。
公素服,不舉,爲之變,哭于異姓之廟。
(禮記文王世子) 「公族朝於内朝,内親也。
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
外朝以官,體異姓也。
宗廟之中,以爵爲位,崇德也。
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
登餕、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
喪紀以服之輕重爲序,不奪人親也。
公與族燕則以齒,而孝弟之道逹矣。
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
戰則守於公襧,孝愛之深也。
正室守太廟,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
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逹矣。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及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不忘親也。
親未絶而列於庶人,賤無能也。
敬弔、臨、賵、賻,睦友之道也。
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邦國有倫而衆嚮方矣。
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也,所以體百姓也。
刑于隱者,不與國人慮兄弟也。
弗弔,弗爲服,哭於異姓之廟,爲忝祖遠之也。
素服居外,不聽樂,私喪之也,骨肉之親無絶也。
公族無宮刑,不翦其類也。
」(禮記文王世子)是周道也。
三代不相襲禮,親親、貴貴、賢賢,相循環也,而要於有父有兄,興仁興讓,則未有著於太學者也。
太學之不釋奠於先老,不齒胄於國,子不禮三老五更,不合養老幼而可以廣孝弟,未之有也。
故文王世子之學,聖人之明察所由始也。
天道至教,聖人至德。
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
廟堂之下,縣皷在西,應皷在東。
君在阼,夫人在房。
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
此隂陽之分,夫婦之位也。
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禮記禮器) 天地者父母之象,日月者夫婦之象也,以日月著天地,以夫婦存父母。
以夫婦父母章於日月天地,此神明之道,聖王未之有易也。
禮樂交動,東西互答,以敬明愛,以報其祖襧則祖襧之心安,以告於神祇則神祗之情適。
然則天地之不分祀,後夫人之不與郊祭,何也?曰:高禖之祭,則黃帝之四妃與焉;大明之奏,則摯莘之二女從焉。
高禖近於天地,大明近於日月,古人之禮,則必有取之也。
記曰:「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王後親蠶於北郊以共純服,諸侯耕於東郊以共粢盛,夫人蠶於北郊以共冕服。
天子、諸侯非莫耕也,王後、夫人非莫蠶也。
身緻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
」(禮記祭統)此所以通於神明之義也。
然則天地不分祀而君、後分耕蠶,何也?曰:祀可合也,耕蠶不可合也。
然則分祀非禮與?曰:何爲其非禮也?共[4]緻者,親;分緻者,尊。
親不如尊之慤也。
頌曰「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緻」(詩經周頌時邁),尊之謂也;「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詩經周頌雝),緻親之謂也。
緻親於廟,緻尊於郊。
緻親於内朝,緻尊於外朝,三代百王各以義起也。
太廟之内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
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
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
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羮定詔於堂,三詔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
設祭於堂,爲祊乎外,故曰:「於彼乎?於此乎?」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
大饗,其王事與!(禮記禮器) 天地之明察,其在於大饗與!而猶曰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之禮不足以饗帝,何也?大饗之禮,夫婦所得以共盡也;饗帝之禮,夫婦所不得而共盡也。
萃萬國之懽心以事其親,又推其從出之祖以配上帝。
不合天下之賢親老幼起敬起愛,則不足以教美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