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
」 君子之立行,非以爲名也,然而行立則名從之矣。
事親孝,事兄悌,居家理,此三者修於實而無其名。
事君忠,事長順,居官治,此三者有其實而名應之。
詩曰:「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周公之告召公曰「丕單稱德」(尚書周書君奭),皆不諱名也,而今之君子則必以名爲諱,故孝弟衰而忠順息,居家不理,治官無狀,而猥[1]享爵祿者衆也。
右經第十四章 大傳第十四 傳曰:「所謂治國在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敎而能敎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敎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敎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禮記大學) 宜其家人,可以語孝乎?語曰「孝衰於妻子」,使孝不衰於妻子,則亦可以語孝矣。
其儀不忒,可以語孝乎?記曰「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禮記祭義),愉色婉容可以稱儀矣。
然則移孝、移忠、移治,移之何義也?曰:是先後之序也。
君子之爲治也,治其本而後正其末,正其不移者而後其移之,皆具也。
一家仁讓,一國仁讓,仁讓滿國,不缺於家,何移之有?然則君子成敎於家,傳之後世,法之天下,其亦謂名與?曰:堯、舜者,孝弟之名也。
孟子曰:「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爲耳。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由孝弟而行仁義,由仁義而名堯、舜,堯、舜有後世之名,堯、舜亦有所不辭也。
然則其當世無名者何?蓋有之矣,民無得而稱焉。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故爲人子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爲人弟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爲人臣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
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謂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
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一家之老,逹於天子;一市之邑,通於天下。
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無它,亦曰孝弟而已。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敎不能則勸。
」(論語爲政)臨之以莊,君臣之義也;孝慈則忠,父子之道也;舉善而敎不能,兄、師之務也,合是三者,亦可以治天下矣。
書曰「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尚書商書伊訓),君子知終,是之謂也。
曾子曰:「君子爲小猶爲大也,居猶仕也,備則未爲備也,而勿慮存焉。
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與從政者矣。
賜與其宮室,亦猶慶賞於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是故爲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雖外人亦不能立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行成於内,是之謂也。
君子之有内行者,必有外治,非以爲名其所勿慮者然也。
「忿怒其臣妾,猶刑罰於萬民」,言其毀傷之有不敢也,而不知者以是爲詬厲,則是以妻子臣妾爲百姓徒役也。
以妻子臣妾比於百姓徒役,而家能治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君子之於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導之以道而勿強也。
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憘憘,朋友切切,遠者以貌,近者以情。
友以立其所能,而遠其所不能。
苟無失其所守,亦可與終身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孝經之言皆未有及於朋友者,而曾子每言朋友,何也?朋友者,兄弟之推也。
行弗信於兄弟,則亦弗信於朋友矣。
然則君子之於子,導而弗強,何也?曰:強則傷恩。
然則君子之於民,導而復強之乎?曰:民性本順,順而利導之,何強之有?詩曰:「順帝之則。
」(詩經大雅皇矣)賈生曰:「事君之道,不過於事父,故不肖者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
事長之道,不過於事兄,故不肖者之事兄也,不可以事長。
使下之道,不過於使弟,故不肖者之使弟也,不可以使下。
交接之道,不過於爲身,故不肖者之爲身也,不可以接友。
慈民之道,不過於慈其子,故不肖者之愛子不可以慈民。
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2],故不肖者之於家也,不可以居官。
夫道者,行之於父,則行之於君矣。
行之於兄,則行之於長矣。
行之於弟,則行之於下矣。
行之於身,則行之於友矣。
行之於子,則行之於民矣。
行之於家,則行之於官矣。
」(新書卷九大政下)甚矣,賈生之言似曾子也。
記曰:「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得行也。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衆均而寡倍焉,君子恥之。
」(禮記雜記) 是猶曾氏之言也。
然則名不立於後世,君子不恥之,何也?曰:行不成於内,則君子恥之。
沒世無稱,則是君子之所疾也。
曾子曰:「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夫多華言而寡實行,即其妻子臣妾猶且恥之,而況於君子乎? 曾子曰:「君子無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無憚憚於不聞,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戸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無訢訢,不知我吾無悒悒。
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爲不仁,宛言而爲不智,則君子弗爲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可以謂孝乎?曰:孝移於忠而孝始衰。
孝之始衰者,何也?曰:直者孝之所不貴也。
父無殺逐,而君有殺逐。
君而父之,父而君之,殺逐相半也,而孝與直,勢不得半,故孝之貴順也。
順而不可,則君子自隕焉,毋以殺逐成君父之名。
然則曾子之言此者,何也?惡夫世之苟富貴以敗名於外、惰行於内者也。
曾子曰:「君子以仁爲尊。
天下之爲富,天下之爲貴。
何爲富?則仁爲富也。
何爲貴?則仁爲貴也。
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得而有之;人徒之衆,得而使之:舜惟仁以得之也。
是故君子悅[3]富貴,必勉於仁也。
昔者,伯夷、叔齊死於溝澮之間,其名成於天下。
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間,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言爲文章,行爲表綴於天下。
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味,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守業者,可以成名乎?成名者無業,仁之爲業,孝之爲業。
守業之意不在於成名也。
自舜、夷、齊以來,移孝移弟以治官者多矣,而未有傳者。
顔、閔、孟、曾未以忠順治官稱也,而其名獨聞。
故以忠順治官,爲可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者,則夷、齊之沒久矣。
然則夷、齊絶祀,可以爲孝乎?曰:移而作忠。
兄弟偕亡,可以爲弟乎?曰:移而教順。
不比於十夫,可以治官乎?曰:移理以清。
然則泰伯、虞仲可以治官乎?曰:治於荊蠻,變於吳越,何不可治官之有?然則自舜以來,未有若夷、齊、泰伯、虞仲之仁者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裡仁) 右傳七則 *** [1]猥,原作「」,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2]「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康熙本、四庫本皆作「居家之道,不過於居官」。
按新書爲「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
[3]悅,底本、康熙本皆作「脫」,據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從四庫本改。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古之爲禮者,未有諫諍之禮也。
史爲書,瞽誦詩,士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官師相規,工執藝事,然而記禮者未之取也。
取其揚觶者,則猶諸侯、卿大夫之禮也。
然則易有之乎?曰:納約巷遇,是亦未之有也。
然則春秋有之乎?曰:濫淵祈招,春秋未之書也。
書殺洩冶,未知其何以死也。
然則書有之乎?五子之歌則猶之誦詩也,微子、王子私討焉耳。
然則古皆未有諫諍之禮也。
孟子曰「有故而去,反覆而不聽,則去」(孟子萬章上),是近於禮矣,然而未顯,則猶是列國之事也。
賈生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撤膳之宰。
天子有過,史必書之。
史之義,不得書過則死。
宰必撤之[1],宰之義,不得撤膳則死」(新書卷五保傅),是則可謂諫諍之禮矣,然猶是史宰之事也。
天下之司諫者獨史宰乎?伊訓曰:「臣下不匡,其刑墨。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
」(易經鼎卦)剭與墨,皆刑也。
禮失而後入於刑,入於刑則禮可不設矣。
夫爲領臣之子則亦猶此乎?然則君父皆聖明者也,而亦有不義,何也?曰:聖明之過不裁于義,則亦有不義者矣。
裁而後顯之,裁而後安之。
然則顯親之與安親有别乎?曰:安親者,當日之事。
顯親者,異日之事也。
劉生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人臣所蹇蹇爲難,而諫其君者非爲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
君有過失,危亡之萌也。
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
輕君之危亡,忠臣不忍爲也。
三諫不用則去,不去則身亡,身亡者,仁人所不爲也。
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
孔子曰:『吾其從諷諫矣乎。
』夫不諫則危君,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不用,則諫亦無功矣。
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以危君,下不以危身。
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昔陳靈公不聽洩冶之諫而殺之,曹羇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羇合禮。
」(説苑卷九正諫)然則臣可去也,子不可去也。
去而無所,逃則若何?伋夀之乘舟,申生之守其則,孰爲義乎?皆義也。
然則古有子諫其父者,無有乎?曰:未之有也。
周子晉之諫靈王也,曰:無底於旤,敗然而已,細猶之無諫也,則是子未有正諫者也。
然則曾子鋤瓜而傷其根,是亦譎諫與?曰:是譎諫也。
倚門之歌是爲捐本,捐本傷根,其實不延。
以曾晳之逹也,而不可以諷或非其事也,不然則過在曾子。
子言之「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禮記坊記),曾晳之美足以蔽過矣,而曾子猶歉然喻親之未能,故諫者,孝子所不諱也。
右經第十五章 大傳第十五 子曰:「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論語裏仁) 冡子可以諫乎?冡子而諫,不如少子之信也,然難乎其爲子,則亦難乎其爲弟矣。
幾,微也,微諫則猶之乎未諫也。
微諫之可以諫者,何也?曰:愛也,敬也。
緻敬而誠,緻愛而勤,因性而救志,則亦可以正志矣,然且不如未諫之信也與?夫未諫之順也。
傳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説則復諫。
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熟[2]諫父母。
父母怒,不説,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禮記内則)夫以得罪於鄉黨州閭爲大於天下者乎?何志之篤也! 記曰:「爲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子之事親也,三諫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禮記曲禮下) 是禮也,何其反也?人臣而不顯諫,則是臣而用子之幾也。
人子而至於號泣,則是子而用臣之顯也。
臣而用子之幾則隠,子而用臣之顯則亂矣。
然且用之,何也?則亦各視其主也。
又視其事,夫其主事而不可以顯諫,則臣子共隠,未爲過也。
曾子曰:「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
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
微諫而不倦,聽從而不怠,懽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
盡力無禮,則小人也;緻敬而不忠,則不入也。
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於此,濟其志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飲食居處,孝子之所著濟也。
不著其物,不濟其志,譬祈[3]甘雨者,舍其汙暴,則亦無以得甘雨矣。
人臣之諫其君,必其軄業,治官守理,盜賊不生,瑕釁[4]不作。
又值其閒暇,意和氣柔而後申説之,無不濟者。
故濟志著心之有其具也,非夫言説之謂也。
詩曰:「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夀考。
」(詩經小雅楚次) 曾子曰:「君子之孝也,以正緻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以正緻諫,惡在其幾諫也。
曰:以理則正,以辭則幾,夫猶之幾諫也,而謂之正諫者,示諫之爲正也。
夫以不諫爲正,則君無復正臣,父無復正子矣。
君無復正臣,父無復正子,則是君可以殺其臣,父可以殺其子也。
君臣、父子相尋於殺,則其犯亂不自諫始也。
故以諫爲近於犯亂者,曾子之初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
」 君子之立行,非以爲名也,然而行立則名從之矣。
事親孝,事兄悌,居家理,此三者修於實而無其名。
事君忠,事長順,居官治,此三者有其實而名應之。
詩曰:「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周公之告召公曰「丕單稱德」(尚書周書君奭),皆不諱名也,而今之君子則必以名爲諱,故孝弟衰而忠順息,居家不理,治官無狀,而猥[1]享爵祿者衆也。
右經第十四章 大傳第十四 傳曰:「所謂治國在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敎而能敎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敎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敎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禮記大學) 宜其家人,可以語孝乎?語曰「孝衰於妻子」,使孝不衰於妻子,則亦可以語孝矣。
其儀不忒,可以語孝乎?記曰「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禮記祭義),愉色婉容可以稱儀矣。
然則移孝、移忠、移治,移之何義也?曰:是先後之序也。
君子之爲治也,治其本而後正其末,正其不移者而後其移之,皆具也。
一家仁讓,一國仁讓,仁讓滿國,不缺於家,何移之有?然則君子成敎於家,傳之後世,法之天下,其亦謂名與?曰:堯、舜者,孝弟之名也。
孟子曰:「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爲耳。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由孝弟而行仁義,由仁義而名堯、舜,堯、舜有後世之名,堯、舜亦有所不辭也。
然則其當世無名者何?蓋有之矣,民無得而稱焉。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故爲人子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爲人弟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爲人臣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
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謂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
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一家之老,逹於天子;一市之邑,通於天下。
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無它,亦曰孝弟而已。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敎不能則勸。
」(論語爲政)臨之以莊,君臣之義也;孝慈則忠,父子之道也;舉善而敎不能,兄、師之務也,合是三者,亦可以治天下矣。
書曰「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尚書商書伊訓),君子知終,是之謂也。
曾子曰:「君子爲小猶爲大也,居猶仕也,備則未爲備也,而勿慮存焉。
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與從政者矣。
賜與其宮室,亦猶慶賞於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是故爲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雖外人亦不能立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行成於内,是之謂也。
君子之有内行者,必有外治,非以爲名其所勿慮者然也。
「忿怒其臣妾,猶刑罰於萬民」,言其毀傷之有不敢也,而不知者以是爲詬厲,則是以妻子臣妾爲百姓徒役也。
以妻子臣妾比於百姓徒役,而家能治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君子之於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導之以道而勿強也。
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憘憘,朋友切切,遠者以貌,近者以情。
友以立其所能,而遠其所不能。
苟無失其所守,亦可與終身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孝經之言皆未有及於朋友者,而曾子每言朋友,何也?朋友者,兄弟之推也。
行弗信於兄弟,則亦弗信於朋友矣。
然則君子之於子,導而弗強,何也?曰:強則傷恩。
然則君子之於民,導而復強之乎?曰:民性本順,順而利導之,何強之有?詩曰:「順帝之則。
」(詩經大雅皇矣)賈生曰:「事君之道,不過於事父,故不肖者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
事長之道,不過於事兄,故不肖者之事兄也,不可以事長。
使下之道,不過於使弟,故不肖者之使弟也,不可以使下。
交接之道,不過於爲身,故不肖者之爲身也,不可以接友。
慈民之道,不過於慈其子,故不肖者之愛子不可以慈民。
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2],故不肖者之於家也,不可以居官。
夫道者,行之於父,則行之於君矣。
行之於兄,則行之於長矣。
行之於弟,則行之於下矣。
行之於身,則行之於友矣。
行之於子,則行之於民矣。
行之於家,則行之於官矣。
」(新書卷九大政下)甚矣,賈生之言似曾子也。
記曰:「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得行也。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衆均而寡倍焉,君子恥之。
」(禮記雜記) 是猶曾氏之言也。
然則名不立於後世,君子不恥之,何也?曰:行不成於内,則君子恥之。
沒世無稱,則是君子之所疾也。
曾子曰:「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夫多華言而寡實行,即其妻子臣妾猶且恥之,而況於君子乎? 曾子曰:「君子無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無憚憚於不聞,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戸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無訢訢,不知我吾無悒悒。
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爲不仁,宛言而爲不智,則君子弗爲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可以謂孝乎?曰:孝移於忠而孝始衰。
孝之始衰者,何也?曰:直者孝之所不貴也。
父無殺逐,而君有殺逐。
君而父之,父而君之,殺逐相半也,而孝與直,勢不得半,故孝之貴順也。
順而不可,則君子自隕焉,毋以殺逐成君父之名。
然則曾子之言此者,何也?惡夫世之苟富貴以敗名於外、惰行於内者也。
曾子曰:「君子以仁爲尊。
天下之爲富,天下之爲貴。
何爲富?則仁爲富也。
何爲貴?則仁爲貴也。
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得而有之;人徒之衆,得而使之:舜惟仁以得之也。
是故君子悅[3]富貴,必勉於仁也。
昔者,伯夷、叔齊死於溝澮之間,其名成於天下。
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間,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言爲文章,行爲表綴於天下。
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味,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守業者,可以成名乎?成名者無業,仁之爲業,孝之爲業。
守業之意不在於成名也。
自舜、夷、齊以來,移孝移弟以治官者多矣,而未有傳者。
顔、閔、孟、曾未以忠順治官稱也,而其名獨聞。
故以忠順治官,爲可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者,則夷、齊之沒久矣。
然則夷、齊絶祀,可以爲孝乎?曰:移而作忠。
兄弟偕亡,可以爲弟乎?曰:移而教順。
不比於十夫,可以治官乎?曰:移理以清。
然則泰伯、虞仲可以治官乎?曰:治於荊蠻,變於吳越,何不可治官之有?然則自舜以來,未有若夷、齊、泰伯、虞仲之仁者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裡仁) 右傳七則 *** [1]猥,原作「」,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2]「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康熙本、四庫本皆作「居家之道,不過於居官」。
按新書爲「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
[3]悅,底本、康熙本皆作「脫」,據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從四庫本改。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古之爲禮者,未有諫諍之禮也。
史爲書,瞽誦詩,士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官師相規,工執藝事,然而記禮者未之取也。
取其揚觶者,則猶諸侯、卿大夫之禮也。
然則易有之乎?曰:納約巷遇,是亦未之有也。
然則春秋有之乎?曰:濫淵祈招,春秋未之書也。
書殺洩冶,未知其何以死也。
然則書有之乎?五子之歌則猶之誦詩也,微子、王子私討焉耳。
然則古皆未有諫諍之禮也。
孟子曰「有故而去,反覆而不聽,則去」(孟子萬章上),是近於禮矣,然而未顯,則猶是列國之事也。
賈生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撤膳之宰。
天子有過,史必書之。
史之義,不得書過則死。
宰必撤之[1],宰之義,不得撤膳則死」(新書卷五保傅),是則可謂諫諍之禮矣,然猶是史宰之事也。
天下之司諫者獨史宰乎?伊訓曰:「臣下不匡,其刑墨。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
」(易經鼎卦)剭與墨,皆刑也。
禮失而後入於刑,入於刑則禮可不設矣。
夫爲領臣之子則亦猶此乎?然則君父皆聖明者也,而亦有不義,何也?曰:聖明之過不裁于義,則亦有不義者矣。
裁而後顯之,裁而後安之。
然則顯親之與安親有别乎?曰:安親者,當日之事。
顯親者,異日之事也。
劉生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人臣所蹇蹇爲難,而諫其君者非爲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
君有過失,危亡之萌也。
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
輕君之危亡,忠臣不忍爲也。
三諫不用則去,不去則身亡,身亡者,仁人所不爲也。
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
孔子曰:『吾其從諷諫矣乎。
』夫不諫則危君,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不用,則諫亦無功矣。
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以危君,下不以危身。
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昔陳靈公不聽洩冶之諫而殺之,曹羇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羇合禮。
」(説苑卷九正諫)然則臣可去也,子不可去也。
去而無所,逃則若何?伋夀之乘舟,申生之守其則,孰爲義乎?皆義也。
然則古有子諫其父者,無有乎?曰:未之有也。
周子晉之諫靈王也,曰:無底於旤,敗然而已,細猶之無諫也,則是子未有正諫者也。
然則曾子鋤瓜而傷其根,是亦譎諫與?曰:是譎諫也。
倚門之歌是爲捐本,捐本傷根,其實不延。
以曾晳之逹也,而不可以諷或非其事也,不然則過在曾子。
子言之「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禮記坊記),曾晳之美足以蔽過矣,而曾子猶歉然喻親之未能,故諫者,孝子所不諱也。
右經第十五章 大傳第十五 子曰:「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論語裏仁) 冡子可以諫乎?冡子而諫,不如少子之信也,然難乎其爲子,則亦難乎其爲弟矣。
幾,微也,微諫則猶之乎未諫也。
微諫之可以諫者,何也?曰:愛也,敬也。
緻敬而誠,緻愛而勤,因性而救志,則亦可以正志矣,然且不如未諫之信也與?夫未諫之順也。
傳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説則復諫。
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熟[2]諫父母。
父母怒,不説,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禮記内則)夫以得罪於鄉黨州閭爲大於天下者乎?何志之篤也! 記曰:「爲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子之事親也,三諫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禮記曲禮下) 是禮也,何其反也?人臣而不顯諫,則是臣而用子之幾也。
人子而至於號泣,則是子而用臣之顯也。
臣而用子之幾則隠,子而用臣之顯則亂矣。
然且用之,何也?則亦各視其主也。
又視其事,夫其主事而不可以顯諫,則臣子共隠,未爲過也。
曾子曰:「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
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
微諫而不倦,聽從而不怠,懽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
盡力無禮,則小人也;緻敬而不忠,則不入也。
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於此,濟其志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飲食居處,孝子之所著濟也。
不著其物,不濟其志,譬祈[3]甘雨者,舍其汙暴,則亦無以得甘雨矣。
人臣之諫其君,必其軄業,治官守理,盜賊不生,瑕釁[4]不作。
又值其閒暇,意和氣柔而後申説之,無不濟者。
故濟志著心之有其具也,非夫言説之謂也。
詩曰:「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夀考。
」(詩經小雅楚次) 曾子曰:「君子之孝也,以正緻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以正緻諫,惡在其幾諫也。
曰:以理則正,以辭則幾,夫猶之幾諫也,而謂之正諫者,示諫之爲正也。
夫以不諫爲正,則君無復正臣,父無復正子矣。
君無復正臣,父無復正子,則是君可以殺其臣,父可以殺其子也。
君臣、父子相尋於殺,則其犯亂不自諫始也。
故以諫爲近於犯亂者,曾子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