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三

關燈
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

    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

    外無敵,内順治,此之謂盛德。

    [6](禮記聘義) 冠婚、燕、射、朝、聘、鄉飲酒、喪、祭,此八者,移風易俗、安上治民之路也。

    然而聖人之意常在於臨雍養老,臨雍養老則天下之父子兄弟皆有所勸。

    其所以勸者,謂天子所緻敬在爵賞慶譽之外也。

    天子不能遍敬天下之父老,又不能使尚齒之義獨據於德爵之上,故必合八者而行之,使三達之義本於一敬,使天下之強有力者不得與三達爭馳。

    蓋自其舞象成童時,服習己如此矣,故天下之血氣平、筋力柔,而畔亂犯上者不作也。

    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詩經大雅抑),言夫孝弟者,天子所以訓順也。

    以敬訓順,是之爲要道也。

     右傳十三則 *** [1]爲,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謂」。

     [2]「世」字後,底本、康熙本皆無「者」字,四庫本有。

    按禮記同四庫本。

     [3]「君有不先命於臣,父有不先命於子」,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君有不先命於父,臣有不先命於子」。

     [4]約,底本、康熙本作「納」,據禮記内則,從四庫本改。

     [5]次,底本、康熙本作「大」,據禮記内則,從四庫本改。

     [6]「德」字後,四庫本多「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一句。

    按此句亦是禮記聘義的文句。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

    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首句「君子之教以孝也」,去「以孝」二字)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愛人者,不敢惡於人。

    敬人者,不敢慢於人。

    君子之不敢惡慢於人,非獨爲其父兄也,臣妾妻子猶且敬之。

    要其本性,立教則必自父兄始也。

    自父兄始者,所以帥天下子弟而君之,猶其子弟之天也。

    以子弟之天,悅天下之子弟;以子弟之君,敬天下之父兄,其事不煩而其本至一。

    故有父之尊,有母之親,有師之嚴,有兄之友,而又有天之神焉,是天之所以立君也。

    天之立君以教天下,如其生殺則雨露霜霆,天且優爲之也。

    惟是冠婚、喪祭、禮樂之務,非天子不能總其家政,故天以爲家,帥其子弟而寄家令焉。

    書曰「作之君,作之師。

    惟其克相上帝」(尚書周書泰誓),又曰「元後作民父母」(尚書周書泰誓),是之謂也。

     右經第十三章 大傳第十三 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主人親速賔及介,而衆賔從之,至於門外,主人拜賔及介,而衆賔自入,貴賤之義别矣。

    三揖至於階,三讓以賔升,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至於衆賔,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隆殺之義辨矣。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閒歌三終,合樂三終。

    工告樂備,遂出。

    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

    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賔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賔,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

    降,説屨,升坐,修爵無數。

    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

    賔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

    知其能燕安而不亂也。

    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禮記鄉飲酒義) 順天下者,順天下之性,因順而利導之,猶水之就下也。

    靜居寂觀,主一無適,以是語敬則小民不能必使。

    子敬其父,弟敬其兄,臣敬其君,則人人知之,人人能之。

    易曰:「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易傳系辭上)易知易從,亦其天性然也。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是之謂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於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成王幼,不能涖阼,以爲世子則無爲也。

    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

    君之於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

    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

    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

    』然而衆著于君臣之義也。

    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

    』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

    故父在斯爲子,君在斯爲[1]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

    故學之爲父子焉,學之爲君臣焉,學之爲長幼焉,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得而國治。

    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邦以貞』,教世子之謂也。

    」(禮記文王世子) 古之教者不煩而治與!其敬一人而千萬人悅,不如教一人而千萬人聽之至也。

    教一人而千萬人聽者,其道莫若教胄子。

    教胄子莫如齒讓,胄子齒讓而天下大治。

    治天下之道,易簡若此,而卒莫之行者,驕貴之習成,而教養之方失也。

    賈生曰:「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齋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爲赤子時,教固已行矣。

    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爲太保,周公爲太傅,太公爲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

    於是爲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燕居者也。

    故孩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起居出入。

    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2]正也,猶生長于齊之,不能不齊言也。

    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也,猶生長於楚之,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爲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殷、周所以長有道也。

    」(新書卷五保傅)殷、周之所長有道者無它,曰親親、君君、長長三者而已。

    人君以是三者教其胄子,胄子以是三者君長天下,鹹本一敬,不敢有侮其臣妾之心。

    記曰「有君民之大德,有下民之小心」(禮記表記),詩曰「維此文王,小心翼翼」(詩經大雅大明),是之謂也。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

    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

    胥鼓南。

    春誦,夏弦,太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

    大樂正學舞幹戚。

    語説,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説在東序。

    凡侍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終則負墻,列事未盡不問。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有國故則否。

    凡大合樂,必遂養老。

    (禮記文王世子) 言養老則亦養幼矣。

    養老、養幼,皆在東序。

    東序者,萬物之所以生也。

    然則貫革道息,虎賁説劍,而又冕而總幹,學舞幹戚,何也?曰:禮樂者,治亂所由終始也。

    治亂之終始存於敬肆,不存於文、武,文、武有張弛,敬肆則無張弛也。

    敬者,幹也,詩書、絃誦、羽籥、幹[3]戚之所由合也。

    以天子之尊而親總幹戚,以世子之貴而躬學絃誦,所以教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所撥亂緻治之道也。

    然則是獨大武然耳,自五帝而上,有行之乎?曰:弧矢興而教射,射禦興而幹戚,皆備矣。

    故詩書幹戚,自上世而有也,不在文、武之後也。

    在文、武之後,則唐虞以前無有明試者矣,故禮樂之飾與孝弟俱始也。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

    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者也。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

    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

    八十不俟朝,君問[4]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

    行,肩而不併,不錯則隨,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任,而弟達乎道路矣。

    居鄉以齒,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

    古之道,五十不爲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矣。

    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

    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衆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禮記祭義) 若是,則皆以教悌也,而謂之教孝,教臣者何也?曰:孝弟,皆順也。

    順者,敬也。

    以敬教天下無有不順者矣。

    詩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詩經大雅泂酌),猶是言弟也,而父母之道備焉,故謂之教弟也。

    然則天下有道,其自五十而上者多矣,聖人皆以老敬之,賞以之隆,罰以之殺,則是有所不治也。

    曰賞罰者,孝弟之流委也。

    聖人治原,衆人治委。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

    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也。

    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以教諸侯之弟也。

    是故鄉裡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此由太學來者也。

    (禮記祭義) 五教而歸於太學,五禮而歸於養老,故禮教之有養老,猶六府之有嘉榖也。

    養老之禮廢,而教子、教弟、教臣三教者無所緻其敬。

    記曰:「顔回尚三教,不養老而三教無所措,雖夫子爲政,仲由佐之,施其車裘,無益於老幼也。

    」 天子設四學。

    當入學而太子齒。

    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

    天子先見百年者。

    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也;西行,東行者弗敢過。

    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一命齒于鄉裡,再命齒于族,三命不齒。

    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

    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後及爵者。

    (禮記祭義) 此猶參用三代之禮也。

    古之天子將釋奠於先聖,必先釋奠於先老,故釋奠而舍先老,非禮也。

    然則天子視學、世子齒胄、天子養老乞言,世子皆在焉,其禮如何?曰:未之睹也。

    天子視學,世子齒胄,蓋猶之分舉也。

    天子視學,則君爲政,釋奠、憲乞、合養,天子主之。

    所以明有君也。

    世子齒胄,則師爲政,釋菜[5]、舞象、弦誦,皆司成樂正主之。

    禮無生而貴者,其在於君則臣也,其在於師則弟子也。

    然則視學、齒胄,禮不並舉,則爲世子不見憲乞之禮與?曰:君行,則世子居於宮中,天子之禮樂未敢舉也,以爲蛾術,則猶之離經辨志也。

    然則每視學,則諸禮皆舉與?記曰「凡天子釋奠則皆養老」,或憲或乞,則三代殊等也。

    然則四學各别其禮,何也?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親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序,而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賢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踰矣。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大傳,罰其不則,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道理得矣。

    」是蓋有不養老者也,然而同親以齒,同爵以齒,則猶之老老也。

    故老老者,治之至要也。

     子言之:「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

    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

    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火,尊而不親。

    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天,尊而不親。

    命之於民也,親而不尊;鬼,尊而不親。

    詩雲:『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豈以強教之,弟以説安之。

    樂而毋荒,有禮而親,威莊而安,孝慈而敬。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爲民父母矣。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禮記表記) 至德莫若順,至順莫若敬,敬者得天,順者得地。

    敬順合而成化,道德合而成治,雖五帝而上由此矣。

    然則曰至孝近王,至悌近覇,何也?曰:至孝者,郊祀禘嘗之務也;至弟者,齒胄養老之務也。

    有父母而後有兄弟,有天子而後有諸侯,有王而後有覇。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不由敬而順,由不敬而亂者。

    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覇。

    」(孟子公孫醜上)仁可假,孝不可假。

    孝可假,敬不可假。

    世未有假父母以取順於其子姓者也。

     右傳七則 *** [1]爲,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謂」。

    按禮記爲「謂」。

     [2]毋,康熙本、四庫本皆作「無」。

     [3]幹,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戈」。

     [4]問,底本、康熙本皆作「命」,據禮記祭義,從四庫本改。

     [5]菜,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