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三

關燈
」一句,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故墨氏者,五刑之首也」。

     [4]「使夷狄之習得以亂中國」一句,康熙本將「夷狄」二字挖空,四庫本作「使戰國之習得以亂後世」。

     [5]掖,底本、康熙本皆作「腋」,據四庫本改。

     [6]黃,康熙本同,四庫本作「佛」。

     [7]「焉」字,原無,據禮記三年問,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8]主,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尊」。

    按禮記喪服四制爲「尊」。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衆。

    此之謂要道也。

    」 孝悌者,禮樂之所從出也。

    孝悌之謂性,禮樂之爲[1]教,因性明教,本其自然,而至善之用出焉,亦曰不敢惡慢而已。

    敢於惡慢人,則敢於毀傷人,敢於毀傷人,則毀傷之者至矣。

    夏書曰:「民可近,不可下。

    」又曰:「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爲人上者,柰何不敬?」(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故敬者,禮之實也。

    敬而後悅,悅而後和,和而後樂生焉。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禮樂之本也。

    明主治天下,必知其本務而緻力之。

    然則帝舜不敬伯鯀以悅神禹,仲尼不敬盜跖以悅展季,武王不敬辛受以悅微、箕,何也?曰:聖人非以敬而貿悅於人也。

    民情多散而敬以聚之,民情多傲而爲敬以下之。

    雖在刑戮之中,而猶有敬意焉。

    天下之和睦,則必由此也。

    詩曰「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詩經大雅文王),如文王,則可謂知要也。

     右經第十二章 大傳第十二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孟子離婁上) 仁義禮智四者,孝弟之華也。

    孝弟積於中,則仁義禮智發於外。

    仁義禮智發於外,則鐘皷管籥從之生矣。

    記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

    」(禮記樂記)考其所由,未有不因教而成者,故孝與教同旨也。

     記曰:「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故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禮,不可欺以奸詐。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裡則長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禮記經解) 讓者禮之實也,孝弟者讓之實也,不孝弟則不仁,不仁則不讓,不讓則禮爲虗設矣。

    傳曰:「弦歌、幹揚,樂之末也,故童者舞之。

    尊俎、籩豆,禮之末也,故有司掌之。

    」(禮記樂記)爲治而不以仁讓,行其孝弟,雖由禮無益也。

    然且君子貴之,貴其由禮以遠於不由禮者也。

    故曰禮記者,孝經之傳注也,如安上治民之論與家至日見之説是也。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

    故以舊坊爲無所用而壊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爲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禮記經解) 禁亂去患無它,亦曰敬而已。

    敬而後和,和而後悅,悅而後萬國之懽心可聚也。

    故郊祀、禘嘗、耕藉、視學、養老、選射六者,禮之至微者也;朝覲、聘、問、喪、祭、鄉飲酒六者,禮之至著者也。

    以其微者通於賢士大夫,以其著者通於遐方殊俗,而後天下共懽,邦家無怨。

    故雖在一室之内而有郊祀之意焉,豫順之謂也。

    能敬而後豫,由禮而後悅,先王所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則亦謂此也。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鬭之獄繁矣。

    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衆矣。

    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禮記經解) 止邪之道無它,亦曰敬而已矣。

    不敢遺小國之臣而後得之公侯伯子男,不敢侮於鰥寡而後得於士民,不敢失於臣妾而後得於妻子。

    凡患亂之生,始於不敬,不敬之生始於臣妾鰥寡小國之臣。

    故十二禮者皆所以章敬於臣妾鰥寡之義也,臣妾鰥寡以爲不敬,則郊祀祖考亦無所緻其敬矣。

    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詩經周頌敬之),是之謂也。

     古者聖王重冠。

    古者冠禮:筮日、筮賔,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爲國本也。

    故冠於阼,以著代也。

    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爲禮也。

    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卿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也。

    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行焉。

    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也。

    (禮記冠義) 孝弟、忠順者何也?敬而已矣。

    敬以爲孝弟則無所不忠順也,不敬而曰「吾孝弟忠順」,孰信之?趙文子冠,遍見於諸大夫,三卻之言不順,張老非之,以三卻爲失孝弟之意者也。

    孝弟不著於中國而下車趨風,自爲知禮者,亦畔亂之道也。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2]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也。

    敬慎重正而後親之,所以成男女之别、立夫婦之義也。

    男女有别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

    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禮記婚義) 冠與昏孰重?曰:昏重。

    然則冠之先於昏,何也?曰:冠而後昏之,猶父而後子之也。

    君有不先命於父,臣有不先命於子[3],故父命而冠,猶父命而昏之也,君臣之所未緻也。

     父親醮子而命之迎,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于門外。

    壻執鴈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鴈,蓋親受之於父母也。

    降出,禦婦車,而壻授綏,禦輪三周,先俟于門外,揖婦以入。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夙興,婦沐浴以俟見。

    質明,贊見婦於舅姑,婦執笲棗、栗、段、修以見,贊醴婦,婦祭脯醢,祭醴,成婦禮也。

    舅姑入室,婦以特豚饋,明婦順也。

    厥明,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以著代也。

    成婦禮,明婦順,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責婦順也。

    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後當於夫,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蓋藏。

    是故婦順備而後内和理,内和理而後家可長久也。

    (禮記婚義) 家之理始於婦,國之理始於後夫人婦妃,後不順而能順於天下,未之有也,故曰「婦本順者也」。

    關雎、鵲巢,乾、坤、鹹、恒,皆以教順。

    順始於敬,不敬未有能順者也。

    内則曰「適子、庶子,祇事宗子宗婦。

    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衆車徒,舍於外,以寡約[4]入。

    子弟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5]也。

    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於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是所以教弟也。

    教弟而後能孝,能孝而後能順,未有不教弟而能順者也。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賔於庠門之外,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緻尊讓也。

    盥洗、揚觶,所以緻潔也。

    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緻敬也。

    尊讓潔敬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君子尊讓則不爭,絜敬則不慢。

    不慢不爭則遠於鬭辨矣,不鬭辨則無暴亂之旤矣。

    (禮記鄉飲酒義) 又曰「尊於房戶之間,賔主共之也。

    尊有玄酒,貴其質也。

    羞出自東房,主人共之也。

    洗當東榮,主人所自潔以事賔也。

    賔、主,象天地也。

    介、僎,象隂陽也。

    三賔,象三光也。

    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

    四面之坐,象四時也。

    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主人尊賔,故坐賔于西北坐,介於西南以輔賔。

    賔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故坐于東南,而坐僎於東北以輔主人也。

    」(禮記鄉飲酒義)又曰「祭薦、祭酒,敬禮也。

    嚌肺,嘗禮也。

    啐酒,成禮也。

    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專爲飲食也,爲行禮也,此所以貴禮而賤財也。

    卒觶,緻實于西階上,言是席之上非專爲飲食也,此先禮而後財之義也。

    」(禮記鄉飲酒義)又曰「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民知尊長養老,而後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可安也。

    」(禮記鄉飲酒義) 鄉飲酒之義,立賔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賔以象三光。

    古之制禮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烹狗于東方,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

    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

    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賔必南鄉,介必東鄉,主人必居東方。

    東方者春,春之爲言蠢也,産萬物者也。

    月者三日則成魄,三月則成時,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

    三賔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

    (禮記鄉飲酒義) 四位參中,或者謂是獻酬之禮也。

    獻酬之禮則不宜言賔南鄉,言賔南鄉則不宜言天子立中。

    蓋主、介、僎,皆天子使之。

    天子始視饗之禮也,則古者未之講也,然得其意以爲教敬、教讓,使民作孝弟者,則必於是始也。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士大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

    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故射者,進退周旋必中禮。

    内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審固,持弓審固,然後可以言中。

    此可以觀德行矣。

    其節:天子以騶虞,諸侯以貍首,卿大夫以采蘋,士以采蘩。

    騶虞者,樂官備也。

    貍首者,樂會時也。

    采蘋者,樂循法也。

    采蘩者,樂不失職也。

    故天子以備官爲節,諸侯以時會天子爲節,卿大夫以循法爲節,士以不失職爲節。

    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

    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

    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禮記射義) 人心喜競射者,以競而教讓;人心喜玩射者,以玩而教敬。

    内志外體,所以教敬序賢。

    序不侮,所以教讓也。

    故以德行爲功者,射之謂也。

     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爲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王務焉。

    古者天子之制,諸侯嵗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

    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多者,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中少者,不與於祭。

    數與於祭而君有慶,數不與於祭而君有讓;數有慶而益地,數有讓而削地。

    故曰:「射者,射爲諸侯也。

    」此天子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爲正之具也。

    (禮記射義) 又曰「爲人父者以爲父鵠,爲人子者以爲子鵠,爲人君者以爲君鵠,爲人臣者以爲臣鵠。

    故射者各射己之鵠。

    射之爲言繹也,或曰舍也。

    繹者,各繹己之志。

    」(禮記射義)詩曰「於繹思」(詩經周頌賚),又曰「舍命不渝」(詩經鄭風羔裘),蓋言射也。

    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爲人後者之不得在此位也,所以正志、直體、審固於德行之始也。

    德行不審固,而曰「吾能弓矢」,則君子不取也。

     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

    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

    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内不相陵。

    此天子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爲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禮也。

    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

    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聘、射之禮,至大禮也。

    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

    酒清,人渇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饑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齋莊正齊而不敢解惰。

    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

    此衆人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

    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

    故所貴於勇敢者,謂其能立義也;所貴立義者,謂其有行也;所貴有行者,謂其行禮也。

    故貴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

    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