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祀文王以配上帝,非周公之聖則莫之爲也。
不當周公之身而議郊祀之禮,則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作者之意於是止也。
明堂之歳有六祀焉,四立五帝、季秋大享是也。
南郊有三:冬至迎長、上辛祈榖、龍見大雩是也。
歳一祀後稷而八享文王,聖人之尊親,不以疏數爲隆殺也。
其敬益至,則其禮益簡,簡之者何?嚴之也。
天嚴則曰父,父嚴則配天,後稷祖也。
以天之嚴嚴之,則亦曰父,故配天之父,非禰之謂也。
以嚴而生敬,以敬而生孝,以孝而生順,不如是不足以立教。
故郊祀明堂,性教之合也。
四海於是觀嚴,則於是觀順焉。
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詩經周頌我將),蓋謂是也。
夫當文王之身,躬集天[1]命,則必配稷於南郊,配王季於明堂,然且文王不爲之,而文王不以是損孝,又留其緒以畀於[2]周公。
詩曰:「維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孫子。
」(詩經大雅皇矣)夫周人亦猶有宗祀王季之心乎?何其言之尊也?然則有虞之不郊瞽瞍,又不祀於明堂,何也?曰溯德與功,則帝嚳、顓頊而下無所置瞽瞍者矣。
且受終于文祖則勢不得不宗堯,宗堯則猶之明堂也,至有虞之廟則無所奪瞽瞍之位。
子曰:「宗廟饗之。
」(中庸)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爲天子父,尊之至也。
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孟子萬章上)尊以天子,養以天下,則又何異於享祀明堂之有?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
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 爲教本性,爲性本天。
天嚴而人敬之,地順而人親之。
敬之加嚴,親之加忘。
人託於地不知有地,覆於天惟知有天,其漸然也。
故嚴者始教者也,親者終養者也。
人養於膝下,鳥獸昆蟲養於山澤,其養之皆地,其教之皆天也。
聖人不嚴其養之,而嚴其教之者,故人皆知父之尊,知母之親,以教萬物,親親、長長、老老、幼幼,不失其所,故教愛者不煩,教敬者不傷。
君之於父,父之於師,師之於天,其本一也,或曰嚴本於後稷,親本於文王。
然則配天之與配上帝有異與?曰:天與上帝,何異之有?周禮典瑞曰「祀天」,又曰「旅上帝」。
雖分昊天上帝與五帝之名,其爲天則一也。
然則郊祀配天,宗祀配上帝,何也?曰:郊祀者犆祀也,宗祀者時享也,時享五帝而親文王,犆祀昊天而尊後稷。
明堂則數裡而近,圜丘則數十裡而遠。
近者愈親,遠者愈尊,仁孝之等也。
然則礿、禘、嘗、烝又有四祀,宗廟明堂每嵗八舉,得毋已數與?曰:其生也,日三視膳,殁而八享,何謂數也?然則明堂之與辟雍一與?曰:明堂九室,其别五室。
辟雍環水,有先聖先老焉,所謂澤宮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 性者,道也。
教者,義也。
以養者,父子之道。
日嚴者,君臣之義也。
分愛於母,故母有父之親;分敬於君,故父有君之尊。
父母生之,君親臨之,禀於自然,實命於天,非聖人之所能爲也。
然而聖人不教,則天下失性。
天下失性,則天失其命。
故聖人教人事父以配天,事父以配君。
天言大生,君言大臨。
大生者得善繼,大臨者載厚德。
故曰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父母生之,君親臨之。
言父之上配於天,下配於君,非聖人則不得其義也。
「故不愛其親而愛它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它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 世有不愛其親而愛它人,不敬其親而敬它人者,無有乎哉?天地之道有二:一曰嚴,一曰順。
爲嚴以教順,故天覆於地;爲順以事嚴,故地承於天。
敬不敢慢,愛不敢惡,得嚴於天者也。
敬親而後敬人,愛親而後愛人,得順於地者也。
反是爲逆,逆爲兇德。
善者,性也,君子以是教人,亦以是自率也,是君子之道也。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孟子萬章上) 「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 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爲也。
」(孟子公孫醜上)敬愛它人而得富貴,君子豈爲之乎?君子敬天則敬親,敬親則敬身。
嚴父之道,雖未配天,而身不可不敬也。
敬身如天,則敬親亦如天。
敬親如天,則亦配天矣。
傳曰:「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不思誠,不擇善,苟得以蹈兇逆,則是亂民之行,聖王之所不教也。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 君子而思以淑人善俗,非禮何以乎?禮儀之在人身,所以動天地也。
孝子仁人必謹於禮,謹禮而後可以敬身,敬身而後可以事天。
傳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中庸)至德者,孝敬之謂也。
右經九章 大傳第九 記曰: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
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疊相竭也。
(禮記禮運) 人之生,本於月。
月,母也。
日,父也。
月有盈闕[3],而日無盈闕,五行三會,以歸於月。
月虗而日滿,日立於不竭,以待月之竭,故日嚴而月順也。
月行之遲,二十餘九乃及於日。
日行之遲,三百六十餘五乃及於天。
天者,君也。
日者,父也。
月遲成蔀以迎天,日五行六會而及於日[4],日十二會而及於天。
故月者,天下之至孝也,天下之至譲也,天下之至敬也,天下之至順也。
四者至德,而孝子皆行之,何也?人,月之所生也,生而得其秀。
秀者,氣之精柔者也。
孝子而不法月,則無所法之。
詩曰「假以溢我,我其収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是之謂也。
董生曰:「天之大數畢於十旬。
聖人立之,以爲數紀。
見其起止,則知貴賤、順逆所在。
知貴賤、順逆所在,則天地之情著,聖人之寶出矣。
是故陽氣以正月始出,養育於上,積十月而功成矣。
人亦十月而生,十月而成,天之道也。
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
三王之正,隨陽更起。
數日者,據晝而不據夜;數嵗者,據陽而不據隂。
丈夫雖賤皆爲陽,婦人雖貴皆爲隂。
以此推之,天道皆貴陽而賤隂。
」(春秋繁露卷十一陽尊陰卑)是則董生之意,亦專緻於嚴父也。
嚴父者,事天事君之要義也。
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
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
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禮記禮運) 本天而殽命,故得人之性。
本命而殽事,故得人之教。
本性立教,故言易立而行易行。
立言與行而後其身不傷,身不毀傷而後可藏於天地,故曰「聖人所藏身之固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高卑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大小殊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地氣上隮,天氣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
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
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此天地之情也。
(禮記樂記) 情之不可以騁,雖天地猶然也,故爲禮以别之,爲樂以和之。
不别不和,則亂升不生,雖天地不能自制也,故聖人以天地之性,制天地之情,所謂教也。
天地貴人,而人貴天。
父、君、師三者,從天者也。
董生曰:「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於地也。
地,事天者也。
物無有會合者。
天地之合,必察其隂陽,别其順逆,顯經而隠權,前德而後刑,故得以變化而成功也。
」(春秋繁露卷十一陽尊陰卑)又曰:「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春秋繁露卷十五順命)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也可卑,尊卑繫於父,不繫於母,無别則亂升,亦嚴父之義也。
然則天地不可合祭乎?曰:地之與天不相敵也,郊祭天而社祭地也。
社之所以專祭者,爲國也,爲稷也。
不然,則皆天也。
天之有日月星辰,猶地之有嶽鎮河海也。
日月星辰得周於地,嶽鎮河海不得周於天。
舍嶽鎮河海則無以見地,舍日月星辰而猶有以見天。
雷霆風雨皆出於地,而嶽瀆河海皆應於天。
故地之與天不相敵也。
然則天地不可分祭乎?曰:郊社分祭也。
地之與天則非有二也。
五帝殊禮,三王異建,本天者親上,本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物而緻其義焉爾。
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爲朝夕必放於日月,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
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
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饗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
是故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禮記禮器) 物者,天地所生。
義者,仁人孝子所自緻也。
春秋霜露,君子亹亹,故名山吉土,君子所有事也。
舜禮五嶽,封十二山,五載一巡狩,朝會方嶽之下,然二十八載不能五巡四嶽,所以然者,天子所至,諸侯景從,辰極之與日月,道不相倣也。
惟南郊明堂俱在國都,天子歲得有事,而禘祫之義尚有限年,則明禋之儀不能頻舉亦可知矣。
月令不紀圜丘、方澤之文,周官不紀明堂、四時之祭,惟郊祀、禘嘗備見諸書,故祀天、饗祖兩義特重。
三代雖有方澤之文,月令無祀後土之憲。
秦祀五畤,漢用六天,遂使汾隂、雎上并重禮官,川嶽風雷分爲異趣,仁孝之思牽於靡文,失其義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5]。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内合敬同愛矣。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
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禮記樂記) 合敬合愛,天地之情也。
愛有同和,敬有同節,聖王之教也。
同情而均性,故曰和;同情而殊教,故曰節。
禮,各反其所始;樂,各尊其所生。
天地隂陽,日月寒暑,各有等差,中其節則和,不中其節則不和。
故教之始於嚴父,萬物所受節之始也。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禮記祭法) 神農、黃帝皆有明堂,則皆有郊祀。
郊祀不始於虞,明堂不始於周,而斷於[6]虞、周者,何也?禮於是而備也。
有虞之不郊瞍而宗堯,有夏之不宗舜而郊鯀,皆反於本心而安,揆於衆理而當。
質之無疑,俟之不惑。
如在今人則又衆喙繁興,互持不下矣。
凡創禮出於聖人,議禮本於天子,苟無戾於孝敬,皆不失爲典章。
然則文王稱祖,武王稱宗,武王不得正南面之位與?曰:禮之貴,昭穆也。
禘祫大饗,則始祖東嚮,太王、文王皆北嚮而稱穆,王季、武王皆南嚮而稱昭。
如其月祭七廟各專,俱南面也。
或因廟祭以爲昭穆,則俱昭穆之,何必南嚮之有?然則文王、武王之在明堂,有二主與?曰:禮無二主。
文王在明堂,則武王在太廟;文王配上帝,則武王不配上帝,何二主之有?曰:嚴父配天爲成王者,如之何?曰:祖即父也。
有天下者,各以創天下之父而父之,易世而後,始自爲祖。
然猶不敢忘其自始,各以昭穆進於七廟,天地之義,生人之序也。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瘞埋於泰坼[7],祭地也。
用騂犢。
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
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
王宮,祭日也。
夜明,祭月也。
幽宗,祭星也。
雩宗,祭水旱也。
四坎、壇,祭四方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在其地則祭之,無其地則不祭。
(禮記祭法) 燔柴泰壇,壇之南也。
瘞埋泰坼[8],壇之北也。
泰昭、坎壇,則猶之南北也。
四時之於寒暑一也,而兩祭之,何也?暑極則寒生,寒極則暑生。
四時之至,極於南北。
夏至爲坎,冬至爲昭,祀二至,則近於天地也。
命之曰昭坎,知其爲四時也,曰寒暑,重言之也。
王宮,壇之東也。
夜明,壇之西也。
雩宗,南也。
幽宗,北也。
禱水旱者,必於盛陽之月。
望星辰者,必嚮坎壇之北。
命之曰雩幽,知其爲隂陽也。
四坎壇,山林、川谷、丘陵也。
雲雷風雨出於川谷、丘陵,猶人之有噓氣津澤,故古有所不祀也。
祀四坎壇,則四方之嶽瀆川鎮皆載其中,風雷雲雨因而從之。
甚矣!古人之微也。
然則隂陽出於天地,寒暑生於日月,水旱生於寒暑,而且祀之何也?是即所謂風雲雷雨也。
言風雲雷雨則地氣也,疑於天道。
言水旱寒暑則天道也,通於人事。
聖賢重人患而急民事,故感冬夏而絀霜露。
夫亦各有[9]其義也。
然則是言合祀與?曰:是合祀也,而各有其禮樂焉。
然則周官之不言合祀,何與?曰:各一代之制也。
周禮冬至祀天于圜丘,夏至祀地于方澤,大宗伯兆大明於東郊,兆夜明于西郊,樂舞各殊,從配異義。
然而其文未著,所最著者曰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耳。
然則夫子不取之,何也?曰:聖人之作代各異。
尚夏時、殷輅、周冕、虞韶,則固間用之矣,何必周公?然則記之合祭,何取之與?曰:各三代之遺也。
記曰:「七代所更立者,郊、禘、祖、宗,其餘不變也。
」(禮記祭法)然則周公變之,何也?曰:蔔洛宅,鎬明堂,辟雍之義,則固有不同者矣。
然則月令之迎氣,詳於四立,而簡於二至,何也?曰:月令,夏道也,首以立春。
周禮,周道也,首以冬至。
首立春者,其盛禮見於祈榖。
首冬至者,其盛禮見於秋嘗。
仁人孝子則各有取之也。
夫不得仁人孝子之意而言郊祀者,亦猶之聚訟而已。
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10],大報天而主日也。
兆於南郊,就陽位也。
掃地而祭,於其質[11]也。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於郊,故謂之郊。
牲用騂,尚赤也。
用犢,貴誠也。
郊之用辛也,周之始
不當周公之身而議郊祀之禮,則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作者之意於是止也。
明堂之歳有六祀焉,四立五帝、季秋大享是也。
南郊有三:冬至迎長、上辛祈榖、龍見大雩是也。
歳一祀後稷而八享文王,聖人之尊親,不以疏數爲隆殺也。
其敬益至,則其禮益簡,簡之者何?嚴之也。
天嚴則曰父,父嚴則配天,後稷祖也。
以天之嚴嚴之,則亦曰父,故配天之父,非禰之謂也。
以嚴而生敬,以敬而生孝,以孝而生順,不如是不足以立教。
故郊祀明堂,性教之合也。
四海於是觀嚴,則於是觀順焉。
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詩經周頌我將),蓋謂是也。
夫當文王之身,躬集天[1]命,則必配稷於南郊,配王季於明堂,然且文王不爲之,而文王不以是損孝,又留其緒以畀於[2]周公。
詩曰:「維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孫子。
」(詩經大雅皇矣)夫周人亦猶有宗祀王季之心乎?何其言之尊也?然則有虞之不郊瞽瞍,又不祀於明堂,何也?曰溯德與功,則帝嚳、顓頊而下無所置瞽瞍者矣。
且受終于文祖則勢不得不宗堯,宗堯則猶之明堂也,至有虞之廟則無所奪瞽瞍之位。
子曰:「宗廟饗之。
」(中庸)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爲天子父,尊之至也。
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孟子萬章上)尊以天子,養以天下,則又何異於享祀明堂之有?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
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 爲教本性,爲性本天。
天嚴而人敬之,地順而人親之。
敬之加嚴,親之加忘。
人託於地不知有地,覆於天惟知有天,其漸然也。
故嚴者始教者也,親者終養者也。
人養於膝下,鳥獸昆蟲養於山澤,其養之皆地,其教之皆天也。
聖人不嚴其養之,而嚴其教之者,故人皆知父之尊,知母之親,以教萬物,親親、長長、老老、幼幼,不失其所,故教愛者不煩,教敬者不傷。
君之於父,父之於師,師之於天,其本一也,或曰嚴本於後稷,親本於文王。
然則配天之與配上帝有異與?曰:天與上帝,何異之有?周禮典瑞曰「祀天」,又曰「旅上帝」。
雖分昊天上帝與五帝之名,其爲天則一也。
然則郊祀配天,宗祀配上帝,何也?曰:郊祀者犆祀也,宗祀者時享也,時享五帝而親文王,犆祀昊天而尊後稷。
明堂則數裡而近,圜丘則數十裡而遠。
近者愈親,遠者愈尊,仁孝之等也。
然則礿、禘、嘗、烝又有四祀,宗廟明堂每嵗八舉,得毋已數與?曰:其生也,日三視膳,殁而八享,何謂數也?然則明堂之與辟雍一與?曰:明堂九室,其别五室。
辟雍環水,有先聖先老焉,所謂澤宮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 性者,道也。
教者,義也。
以養者,父子之道。
日嚴者,君臣之義也。
分愛於母,故母有父之親;分敬於君,故父有君之尊。
父母生之,君親臨之,禀於自然,實命於天,非聖人之所能爲也。
然而聖人不教,則天下失性。
天下失性,則天失其命。
故聖人教人事父以配天,事父以配君。
天言大生,君言大臨。
大生者得善繼,大臨者載厚德。
故曰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父母生之,君親臨之。
言父之上配於天,下配於君,非聖人則不得其義也。
「故不愛其親而愛它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它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 世有不愛其親而愛它人,不敬其親而敬它人者,無有乎哉?天地之道有二:一曰嚴,一曰順。
爲嚴以教順,故天覆於地;爲順以事嚴,故地承於天。
敬不敢慢,愛不敢惡,得嚴於天者也。
敬親而後敬人,愛親而後愛人,得順於地者也。
反是爲逆,逆爲兇德。
善者,性也,君子以是教人,亦以是自率也,是君子之道也。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孟子萬章上) 「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 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爲也。
」(孟子公孫醜上)敬愛它人而得富貴,君子豈爲之乎?君子敬天則敬親,敬親則敬身。
嚴父之道,雖未配天,而身不可不敬也。
敬身如天,則敬親亦如天。
敬親如天,則亦配天矣。
傳曰:「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不思誠,不擇善,苟得以蹈兇逆,則是亂民之行,聖王之所不教也。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 君子而思以淑人善俗,非禮何以乎?禮儀之在人身,所以動天地也。
孝子仁人必謹於禮,謹禮而後可以敬身,敬身而後可以事天。
傳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中庸)至德者,孝敬之謂也。
右經九章 大傳第九 記曰: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
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疊相竭也。
(禮記禮運) 人之生,本於月。
月,母也。
日,父也。
月有盈闕[3],而日無盈闕,五行三會,以歸於月。
月虗而日滿,日立於不竭,以待月之竭,故日嚴而月順也。
月行之遲,二十餘九乃及於日。
日行之遲,三百六十餘五乃及於天。
天者,君也。
日者,父也。
月遲成蔀以迎天,日五行六會而及於日[4],日十二會而及於天。
故月者,天下之至孝也,天下之至譲也,天下之至敬也,天下之至順也。
四者至德,而孝子皆行之,何也?人,月之所生也,生而得其秀。
秀者,氣之精柔者也。
孝子而不法月,則無所法之。
詩曰「假以溢我,我其収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是之謂也。
董生曰:「天之大數畢於十旬。
聖人立之,以爲數紀。
見其起止,則知貴賤、順逆所在。
知貴賤、順逆所在,則天地之情著,聖人之寶出矣。
是故陽氣以正月始出,養育於上,積十月而功成矣。
人亦十月而生,十月而成,天之道也。
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
三王之正,隨陽更起。
數日者,據晝而不據夜;數嵗者,據陽而不據隂。
丈夫雖賤皆爲陽,婦人雖貴皆爲隂。
以此推之,天道皆貴陽而賤隂。
」(春秋繁露卷十一陽尊陰卑)是則董生之意,亦專緻於嚴父也。
嚴父者,事天事君之要義也。
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
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
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禮記禮運) 本天而殽命,故得人之性。
本命而殽事,故得人之教。
本性立教,故言易立而行易行。
立言與行而後其身不傷,身不毀傷而後可藏於天地,故曰「聖人所藏身之固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高卑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大小殊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地氣上隮,天氣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
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
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此天地之情也。
(禮記樂記) 情之不可以騁,雖天地猶然也,故爲禮以别之,爲樂以和之。
不别不和,則亂升不生,雖天地不能自制也,故聖人以天地之性,制天地之情,所謂教也。
天地貴人,而人貴天。
父、君、師三者,從天者也。
董生曰:「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於地也。
地,事天者也。
物無有會合者。
天地之合,必察其隂陽,别其順逆,顯經而隠權,前德而後刑,故得以變化而成功也。
」(春秋繁露卷十一陽尊陰卑)又曰:「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春秋繁露卷十五順命)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也可卑,尊卑繫於父,不繫於母,無别則亂升,亦嚴父之義也。
然則天地不可合祭乎?曰:地之與天不相敵也,郊祭天而社祭地也。
社之所以專祭者,爲國也,爲稷也。
不然,則皆天也。
天之有日月星辰,猶地之有嶽鎮河海也。
日月星辰得周於地,嶽鎮河海不得周於天。
舍嶽鎮河海則無以見地,舍日月星辰而猶有以見天。
雷霆風雨皆出於地,而嶽瀆河海皆應於天。
故地之與天不相敵也。
然則天地不可分祭乎?曰:郊社分祭也。
地之與天則非有二也。
五帝殊禮,三王異建,本天者親上,本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物而緻其義焉爾。
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爲朝夕必放於日月,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
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
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饗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
是故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禮記禮器) 物者,天地所生。
義者,仁人孝子所自緻也。
春秋霜露,君子亹亹,故名山吉土,君子所有事也。
舜禮五嶽,封十二山,五載一巡狩,朝會方嶽之下,然二十八載不能五巡四嶽,所以然者,天子所至,諸侯景從,辰極之與日月,道不相倣也。
惟南郊明堂俱在國都,天子歲得有事,而禘祫之義尚有限年,則明禋之儀不能頻舉亦可知矣。
月令不紀圜丘、方澤之文,周官不紀明堂、四時之祭,惟郊祀、禘嘗備見諸書,故祀天、饗祖兩義特重。
三代雖有方澤之文,月令無祀後土之憲。
秦祀五畤,漢用六天,遂使汾隂、雎上并重禮官,川嶽風雷分爲異趣,仁孝之思牽於靡文,失其義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5]。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内合敬同愛矣。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
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禮記樂記) 合敬合愛,天地之情也。
愛有同和,敬有同節,聖王之教也。
同情而均性,故曰和;同情而殊教,故曰節。
禮,各反其所始;樂,各尊其所生。
天地隂陽,日月寒暑,各有等差,中其節則和,不中其節則不和。
故教之始於嚴父,萬物所受節之始也。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禮記祭法) 神農、黃帝皆有明堂,則皆有郊祀。
郊祀不始於虞,明堂不始於周,而斷於[6]虞、周者,何也?禮於是而備也。
有虞之不郊瞍而宗堯,有夏之不宗舜而郊鯀,皆反於本心而安,揆於衆理而當。
質之無疑,俟之不惑。
如在今人則又衆喙繁興,互持不下矣。
凡創禮出於聖人,議禮本於天子,苟無戾於孝敬,皆不失爲典章。
然則文王稱祖,武王稱宗,武王不得正南面之位與?曰:禮之貴,昭穆也。
禘祫大饗,則始祖東嚮,太王、文王皆北嚮而稱穆,王季、武王皆南嚮而稱昭。
如其月祭七廟各專,俱南面也。
或因廟祭以爲昭穆,則俱昭穆之,何必南嚮之有?然則文王、武王之在明堂,有二主與?曰:禮無二主。
文王在明堂,則武王在太廟;文王配上帝,則武王不配上帝,何二主之有?曰:嚴父配天爲成王者,如之何?曰:祖即父也。
有天下者,各以創天下之父而父之,易世而後,始自爲祖。
然猶不敢忘其自始,各以昭穆進於七廟,天地之義,生人之序也。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瘞埋於泰坼[7],祭地也。
用騂犢。
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
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
王宮,祭日也。
夜明,祭月也。
幽宗,祭星也。
雩宗,祭水旱也。
四坎、壇,祭四方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在其地則祭之,無其地則不祭。
(禮記祭法) 燔柴泰壇,壇之南也。
瘞埋泰坼[8],壇之北也。
泰昭、坎壇,則猶之南北也。
四時之於寒暑一也,而兩祭之,何也?暑極則寒生,寒極則暑生。
四時之至,極於南北。
夏至爲坎,冬至爲昭,祀二至,則近於天地也。
命之曰昭坎,知其爲四時也,曰寒暑,重言之也。
王宮,壇之東也。
夜明,壇之西也。
雩宗,南也。
幽宗,北也。
禱水旱者,必於盛陽之月。
望星辰者,必嚮坎壇之北。
命之曰雩幽,知其爲隂陽也。
四坎壇,山林、川谷、丘陵也。
雲雷風雨出於川谷、丘陵,猶人之有噓氣津澤,故古有所不祀也。
祀四坎壇,則四方之嶽瀆川鎮皆載其中,風雷雲雨因而從之。
甚矣!古人之微也。
然則隂陽出於天地,寒暑生於日月,水旱生於寒暑,而且祀之何也?是即所謂風雲雷雨也。
言風雲雷雨則地氣也,疑於天道。
言水旱寒暑則天道也,通於人事。
聖賢重人患而急民事,故感冬夏而絀霜露。
夫亦各有[9]其義也。
然則是言合祀與?曰:是合祀也,而各有其禮樂焉。
然則周官之不言合祀,何與?曰:各一代之制也。
周禮冬至祀天于圜丘,夏至祀地于方澤,大宗伯兆大明於東郊,兆夜明于西郊,樂舞各殊,從配異義。
然而其文未著,所最著者曰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耳。
然則夫子不取之,何也?曰:聖人之作代各異。
尚夏時、殷輅、周冕、虞韶,則固間用之矣,何必周公?然則記之合祭,何取之與?曰:各三代之遺也。
記曰:「七代所更立者,郊、禘、祖、宗,其餘不變也。
」(禮記祭法)然則周公變之,何也?曰:蔔洛宅,鎬明堂,辟雍之義,則固有不同者矣。
然則月令之迎氣,詳於四立,而簡於二至,何也?曰:月令,夏道也,首以立春。
周禮,周道也,首以冬至。
首立春者,其盛禮見於祈榖。
首冬至者,其盛禮見於秋嘗。
仁人孝子則各有取之也。
夫不得仁人孝子之意而言郊祀者,亦猶之聚訟而已。
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10],大報天而主日也。
兆於南郊,就陽位也。
掃地而祭,於其質[11]也。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於郊,故謂之郊。
牲用騂,尚赤也。
用犢,貴誠也。
郊之用辛也,周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