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二

關燈
人,則自周而降也。

    聖人祭祀而皆畀其餘,使諸賤吏亦皆有駿奔將事之意焉。

    天下之懽心,則自此聚也。

    易曰「澤上於地,萃」(易傳萃卦大象傳),衆萃而澤及之,大牲享廟,餘以逮下。

    以此教惠,猶有惡慢而旤於刑人者。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於太廟,示不敢專也。

    祭之日,一獻,君降立於阼階之南,南鄉。

    所命北面。

    史由君右,執策命之。

    再拜稽首,受書以歸,而舍奠于其廟。

    (禮記祭統) 諸侯之卿,天子之大夫、士,有德有功,天子皆自廟命之,示不敢專且勸善也。

    屍飲五,君既獻,卿降立于阼階之南,示不當尊且教謙也。

    卿大夫、士,各以其策舍奠祖廟。

    諸侯行於其國,卿大夫行於其家,而尚德貴功、重祖敬宗之義達於天下矣。

    詩曰「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我有嘉賔,中心貺之。

    鐘鼓既設,一朝饗之」(詩經小雅彤弓),藏之於廟,饗之於朝,出師而告冡土,獻馘而告明堂。

    詩曰「乃立冡土,戎醜攸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詩經大雅綿),於以昭示天下,得其懽心,以不怍於先王、先公,其義則一也。

     孔子對哀公曰:「古之爲政,愛人爲大。

    所以治愛人,禮爲大;所以治禮,敬爲大;敬之至矣,大昏爲大。

    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

    親之也者,親之也。

    是故君子興敬爲親,舍敬是遺親也。

    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公曰:「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爲天地宗廟社禝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 大昏,人道之始也。

    冕而親迎,所以教敬愛之始也。

    所以教敬愛者,非爲敬愛其妻子,爲敬愛其親也。

    家人之上九曰「有孚威如,吉」,冕而親迎,威如之謂也。

    威如而後有終,有終而後不愧於先君。

    書曰「慎厥終,惟其始」(尚書商書仲虺之誥),又曰「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尚書商書伊訓),是之謂也。

     又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

    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 夫子是言蓋爲敬身也。

    敬親則敬身,敬身則必敬其妻子。

    故曰「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禮記哀公問),故冠昏之禮,先王所聚懽心之始也。

     諸侯燕禮之義: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邇卿大夫皆少進,定位也。

    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設賔主,使宰夫爲獻主,臣莫敢亢也。

    不以公卿爲賔,以大夫爲賔,明嫌之義也。

    賔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

    君舉旅於賔,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

    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

    臣下竭力盡能以立功於國,君必報之以爵祿。

    故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

    上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有功,然後取其什一,是以上下和寧而不相怨也。

    (禮記燕義) 禮無不荅,以君而荅臣,是拜揖之重於爵祿也。

    記[14]曰:「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東西爲次,士、庶子以次就位於下。

    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行酬而後獻士,士行酬而後獻庶子。

    俎、豆、牲醴、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禮記燕義)古之爲君者以此敬愛其臣下,其臣下猶有不竭力盡能以立功於國者。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

    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緻尊讓也。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内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緻敬也。

    (禮記聘義) 受之於廟,拜之於廟,天子於諸侯之卿,猶且如此乎?晉文公拜襄王之命,盡禮而恭,内史興以爲必霸。

    隨會聘於周,定王親享之。

    郤至告捷於周,未將事而飲王尗酒,非禮也。

    古之盡禮於聘享者,非爲其諸侯大夫,亦各爲其先王先公也。

    詩雲:「我孔熯矣,式禮莫愆。

    」(詩經小雅楚茨)夫猶有勉勉不盡其懽者乎,何其言之懃也? 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

    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荅拜者。

    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

    君於士,不荅拜也;非其臣,則荅拜之。

    大夫於其臣,雖賤,必荅拜之。

    男女相荅拜也。

    (禮記曲禮下) 適於異國,則無不拜也。

    立於同國,則始相拜也。

    君不荅士,而大夫荅其臣,故爲父執而不荅其下,非禮也。

    禮荅之,則懽心生;不荅之,則怨心生。

    董生曰「人生有喜怒哀樂之荅,春秋冬夏之類也。

    喜,春之答也。

    怒,秋之荅也。

    樂,夏之荅也。

    哀,冬之荅也。

    天之副在乎人,人荅天之四時而必忠且愛也」(春秋繁露卷十一爲人者天),則堯、舜之治無以加此,是之謂也。

     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

    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

    同姓,天子謂之「伯父」;異姓,天子謂之「伯舅」。

    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

    同姓,天子謂之「叔父」;異姓,天子謂之「叔舅」。

    (禮記曲禮下) 周室至於春秋三百餘年矣,列國諸侯或十三四世或十四五世,而天子皆稱之曰伯父、叔父、伯舅、叔舅,何也?曰:尊之也,親之也。

    尊以生敬,親以生愛,敬愛出於天子,不復爲等。

    詩曰「寧適不來,微我有咎」(詩經小雅伐木),是之謂也。

     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大夫不名世臣、姪、娣,士不名家相、長妾。

    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餘小子」。

    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

    (禮記曲禮下) 凡若是者,所以去慢也。

    去慢而後無所輕侮,無所輕侮而後無所遺失,無所遺失而猶未可言愛敬也。

    子言之:「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禮記表記)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

    書曰「左右攜僕,夷微盧烝,文王惟克厥宅心」(尚書周書立政),則是可言愛敬者矣。

     君子式黃髪[15],下卿位;入國不馳,入裡必式。

    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禦之。

    (禮記曲禮上) 敬者逮上,愛者逮下,苟以先王先公之義通之,則愛敬之義,逮於上下一也。

    國君式齊牛,大夫士式路馬,召賤禦貴,以斯義通之四郊之内,誰復可慢者乎?賈生曰:「堯、舜、禹、湯之治天下也,士民樂之,即位百年,士民猶以爲數也。

    桀、紂之治天下也,士民苦之,即位皆十年而滅,士民猶以爲太久也。

    居於上而敬士愛民之謂智,居於上而簡士苦民之爲[16]愚。

    士民不可不畏,大族多力不可敵也。

    」(新書卷九大政上)賈生則知所立本矣,未知所立孝也。

    立孝者,謂是先王先公之遺民也,則猶其遺體也,齊牛路馬猶且敬之,而況其遺體乎? 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至于八月不雨,則君不舉。

    又曰年不順成,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

    君衣布搢本,關梁不租,山澤列而[17]不賦,土功不興。

    大夫不得[18]造車馬。

    (禮記玉藻) 甚矣,君子之仁也!君子之仁足以及物,而後孝足以報親。

    仁不足以及物而曰「孝子」,吾不信也。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嵗兇,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穀[19],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

    (禮記曲禮下) 夫猶此意也,而又加至矣。

    蒐苗獮狩之中,而亦有孝子焉,殺一草一木必以其時,則亦謂此也。

    夫有緻謹於此,而曰「傲然惡慢其士民」者,則亦少矣。

     卿大夫疾,君問之無筭;士壹問之。

    君於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舉樂;士比殯不舉樂。

    卿大夫之喪,公視大斂,君升,商祝鋪席,乃斂。

    天子及隣國之君,亦皆使人弔其不淑也。

    (禮記雜記) 若是以待其臣庶,則可謂盡矣。

    天子以是待其公卿,公卿以是待其大夫、士,大夫、士以是待其隣裡族黨,無不盡者,而後天下之懽心得。

    天下之懽心得,而後天下之孝養可聚也。

    故災害旤亂皆天下之戾心爲之也。

    民心和平,則災害不生,旤亂不作。

    賈生曰:「民無不爲本也,民無不爲命也,民無不爲功也,民無不爲力也。

    菑之與福,非降在天,降之於士民也。

    」(新書卷九大政上)可不慎乎?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夀。

    」(中庸) 祿位名夀,非得天下之歡心而能如此乎?歡心不得,雖萬乘之祿無以爲富,九五之尊無以爲貴。

    賈生曰:「君子之貴也,士民貴之,故曰貴也。

    君子之富也,士民富之,故曰富也。

    」(新書卷九大政上)其夀也,則亦曰士民夀之,故曰夀也。

    桀、紂、盜跖身沒之後,民以相詬,夫非不得其歡心以至於此乎?不得其歡心而有其家國天下,是亂臣賊子所接踵於世也。

     子言之曰:「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20]。

    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

    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親而尊,安而敬,威而愛,富而有禮,惠而能散。

    其君子尊仁畏義,恥費輕實,忠而不犯,義而順,文而靜,寛而有辨。

    」(禮記表記) 夫虞帝之所以得此,則亦曰得天下之懽心而已矣。

    懽心不得,則無以事親。

    無以事親,又何以教其君子?虞帝之教,曰:「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爲忠焉。

    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爲信焉。

    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爲愛焉。

    是以見親愛於天下之民,見貴信於天下之君。

    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

    」(新書卷九修政語上)故敬者,教之本也。

    不遺小臣,不侮鰥寡,不失臣妾,此三者,安享天下之本也。

    子曰「出門如見大賔,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顔淵),舜之謂也。

     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爲之。

    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慈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乎?(禮記禮運) 禮者何?曰孝而已。

    孝者何?曰敬而已。

    敬者何?曰不敢遺失,不敢惡慢而已。

    記曰:「喜、怒、哀、樂[21]、愛、怨[22]、欲,七者,謂之人情。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講信修睦,謂之人利。

    爭奪相殺,謂之人患。

    」(禮記禮運)夫是數者歸之和平,則天下猶之一家,中國猶之一人而已。

    故情義利患,不如歡心之約也。

    得其歡心,則情義利患可以不問也。

    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格無言,時靡有爭」(詩經商頌烈祖),是之謂也。

     右傳二十二則 *** [1]黷,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讟」。

     [2]「神罔是怨,神罔是恫」,底本原作「神網是怨,神網是恫」,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按詩經大雅思齊爲「神罔時怨,神罔時恫」。

     [3]祭,原作「事」,據禮記文王世子,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4]「焉」字,原無,據禮記文王世子,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5]禮記文王世子爲「始之養也」,底本、康熙本、四庫本均作「始」。

     [6]醴,原作「禮」,據禮記文王世子,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7]養老之珍具,原作「養老珤畢具」,據禮記文王世子,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8]醴,原作「禮」,據禮記文王世子,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9]「以」字,底本、康熙本無,從四庫本補。

     [10]靷,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紖」。

    按禮記同四庫本。

     [11]「靷」字後,底本有小字雙行注釋「君迎牲而不迎屍,屍在廟門外,則疑於臣,在廟中,則全於君」,康熙本小字雙行注釋「君迎牲在屍,屍在廟門外,則疑於臣,在廟中,則全於君」,四庫本無。

     [12]莫,底本、康熙本均作「有」,從四庫本改。

     [13]言,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民」。

     [14]記,原作「詔」,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15]髮,原作「發」,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16]爲,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謂」。

     [17]「列而」二字原無,據禮記玉藻,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18]「得」字,原無,據禮記玉藻,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19]馬不食穀,底本、康熙本皆無,據禮記曲禮下,從四庫本補。

     [20]「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原作「後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矣」,據禮記表記,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21]樂,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懼」。

    按禮記同四庫本。

     [22]怨,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惡」。

    按禮記爲「惡」。

     聖德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 天地生人,無所毀傷。

    帝王聖賢,無以異人者,是天地之性也。

    人生而孝,知愛知敬,不敢毀傷,以報父母,是天地之教也。

    天地日生人而曰父母生之,天地日教人而曰父母教之,故父母天地日相配也。

    聖人之道,顯天而藏地,尊父而親母。

    父以嚴而治陽,母以順而治隂,嚴者職教,順者軄治。

    教有象而治無爲,故曰嚴父,不曰順母,曰配天,不曰配地,是聖人之道也。

    知性者貴人,知道者貴天,知教者貴敬。

    敬者,孝之質也。

    古之聖人,本天立教,因父立師,故曰資愛事母,資敬事君。

    敬愛之原,皆出於父,故天父君師,四者立教之等也。

    書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尚書周書泰誓)鳥獸知母而不知父,衆人知父而不知天。

    有知嚴父配天之説者,則通於聖人之道矣。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軄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夫道至於嚴父而至矣。

    周人祀後稷而不祀姜嫄,配文王而不配太姒,郊社明堂於此則必有取之也。

    郊社之義,三代異用也。

    社之言地,方澤之義也。

    郊之言天,圜丘之制也。

    後稷之配太社則自夏、商而始也,尊稷以配天則獨周之制也,祖文王而宗武王則自成、康而始也。

    太王、王季不敢言祧,皇矣之雅、天作之頌是也,故議禮者不可不審也。

    郊後稷以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