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二

關燈
主其盈。

    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

    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禮記樂記) 報反者,敬譲之謂也。

    敬譲者,孝子所謂禮樂也。

    孝子之於天下,無所好惡。

    其所好者,觀樂以知盈;其所惡者,觀禮以知減。

    減而得其報,盈而得其反。

    合同而化,反心而安,如此而已矣。

    大禮之報天地,大樂之反祖考,是仁人孝子之志也。

    然而仁人孝子不敢以爲教,仁人孝子亦曰「吾幸而得愛敬之報,亦幸而不受惡慢之反」雲耳。

    詩曰「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彼童而角,實訌[16]小子」(詩經大雅抑),是古人所緻其敬讓也。

    匡衡曰「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闘之患。

    上有自専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

    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

    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竊盜之民」(漢書卷八十一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是仁人孝子所亟反於本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争。

    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禮記樂記) 禮樂之易簡,夫非孝弟而何乎?至孝則無怨,至弟則不争。

    孝非内也,弟非外也。

    而至孝多情,至弟多文,或以内順,或以外順,内外交讓,而至教被於天下矣。

    故讓者,孝敬之著於外者也。

    子曰:「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

    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

    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

    」甚矣!揖讓之難治也,夫非大孝而能之乎?[17](禮記坊記)書曰「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尚書虞書堯典),是堯、舜之化也。

    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子言之:「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

    」又雲:「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

    」又雲:「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争。

    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

    」又雲:「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讓善。

    」「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

    」(禮記坊記) 甚哉,教者之通於性也!民性好善,示之以善,無不任,與之以善,又無不讓也。

    任善而喜,喜出於愛,愛以爲樂。

    讓善而若愧,愧出於敬,敬以爲禮。

    聖人與人一言,而博愛、德義、敬讓、禮樂、好惡皆備者,與善之謂也。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孟子公孫醜上)與人爲善,天地之經羲也。

     天子有善,譲德於天。

    諸侯有善,歸諸天子。

    卿大夫有善,薦於諸侯。

    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

    祿爵慶賞,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

    (禮記祭義) 天地、日月、山川、嶽瀆,此四者皆讓也,故讓,孝之實也。

    子曰:「能以禮讓於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論語裏仁)大學傳曰「一家仁,一國興仁。

    一家讓,一國興讓。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言因性立教者之好惡不可不審也。

    本愛本敬,去惡去慢,以明順於天下,非讓莫由矣,故曰讓者,孝之實也。

     右傳十五則 *** [1]始,底本原作「治」,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2]心,底本原作「志」,據禮記緇衣,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3]一,底本原作「乙」,據禮記禮運,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4]其官於天也,底本原作「其官曰天」,據禮記禮運,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5]其居人也曰養,底本原作「其居於人也曰義」,據禮記禮運,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6]「而」字,底本原無,據禮記禮運,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7]一,康熙本、四庫本皆作「二」。

     [8]「先王之爲樂也,以天地法治也,法治善則行象德矣」,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然則先王之爲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按禮記與四庫本同。

     [9]毛詩有雨無正篇,然無「雨無正極,傷我稼穡」句。

    困學紀聞卷三雲:「元城謂韓詩有雨無極篇,序雲:『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

    』萹首多『雨無其極,傷我稼穡』八字。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三,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 [10]「其」字,底本原無,從四庫本補。

     [11]常,原作「當」,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12]謂,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惟」。

     [13]威嚴,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嚴威」。

    按禮記爲「嚴威」。

     [14]易慢,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慢易」。

    按禮記爲「易慢」。

     [15]易慢,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慢易」。

    按禮記爲「易慢」。

     [16]訌,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虹」。

    按詩經爲「虹」。

    虹,通「訌」,失敗無成。

     [17]「子曰:『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

    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

    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

    』甚矣!揖讓之難治也,夫非大孝而能之乎?」康熙本作「子曰:『觴酒豆肉,讓而受惡。

    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

    』甚矣!揖讓之難治也,夫非大孝而能之乎?」四庫本無此句。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 愛敬著於心,則惡慢遠於人;惡慢著於心,則怨黷[1]生於下矣。

    聚順承懽,人道之至大者也。

    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易傳豫卦大象傳)夫得萬國而不得其懽心,雖得萬國安用乎?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已。

    視天下悅而歸已猶草芥也,惟舜爲然。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

    瞽瞍底豫,而天下化。

    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

    」(孟子離婁上)若舜可謂得萬國之歡心者矣。

    詩曰「媚茲一人,應侯順德」(詩經大雅下武),舜之謂也。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 治國而侮士民,則驕溢之過也。

    驕溢者,富貴之過也。

    驕溢不長存,富貴不長保,故失社禝、怒人民者比比也。

    書曰「懐保小民,惠鮮鰥寡。

    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尚書周書無逸),詩曰「惠于宗公,神罔是怨,神罔是恫[2]」(詩經大雅思齊),文王之謂也。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 言非法言,行非法行,則其臣妾妻子意而薄之矣,又以富貴怒其妻子,則是絶祀也。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孟子盡心下)以孝爲治者常思其親,則親愛、畏敬、賤惡、哀矜、傲惰,此五僻者無由而生也。

    夫愛敬而亦有僻者乎?愛敬不於其親而愛敬它人,故其親怒於上而衆怨於下也。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 甚矣,聚順之大也!聚天下之懽心以緻二人之養,是薦上帝配祖考之所從始也。

    生則聚順以爲養,死則聚順以爲祭。

    去人之力而用其志,用人之志而萃其心,是仁人孝子之極緻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離婁上)夫不得民之心而欲以飬其親,猶以草澤之牛豕爲智也。

    詩曰「綏以多福,俾緝熈于純嘏」(詩經周頌載見),多福純嘏,非合天下之愛敬而能之乎?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覺者,所爲教也。

    教者,所爲孝也。

    民心不懽,天下不順,雖貞子無以順於父母。

    故災害禍亂,則民心之不順爲之也。

    和氣生則衆志平,衆志平則怨惡息,天人交應而鬼神從之。

    書曰「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尚書虞書堯典),蓋言順也。

    唐虞之治非聚衆順而能有此乎?故曰「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禮記禮運),是之謂也。

     右經第八章 大傳第八 昔者聖人建隂陽天地之情,立以爲易。

    易抱龜南面,天子袞冕北面。

    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大也。

    (禮記祭義) 尊大者,至天子而極矣。

    北面以受蓍龜,則又何惡慢之有乎?古者諸侯之卿士見於天子,皆有宴享勞來焉。

    大夫而下,猶使卿士燕之,所以達萬國之情也。

    賈生曰:「大禹之治天下也,諸侯萬人,禹壹皆知其體。

    禹豈能聞見而識之也?諸侯朝會,禹親服之;其士月朝,禹親見之,是以禹一皆知其體也。

    然且禹猶大恐,諸侯會,則問諸侯曰:『諸侯以寡人爲驕乎?』朔日士朝,則問於士曰:『諸大夫以寡人爲汰乎?聞寡人之驕汰,不告寡人者,是滅天下之教也,寡人之所惡也。

    』」(新書卷九修正語上)故如禹者,則可謂以孝立教者矣。

    天下諸侯聖禹而神鯀,不言鯀之罪,又從而神之,則亦謂此也。

     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天子至,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3]先師、先聖焉[4]。

    有司卒事反命,始[5]。

    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適馔省醴[6],養老之珍具[7],遂發詠焉,退修之以孝養也。

    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言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合德音之緻,禮之大者也。

    下管象,舞大武,大合衆以事,逹有神,興有德也。

    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

    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幼于東序」,終之以仁也。

    (禮記文王世子) 記曰:「古之人一舉事,而衆知其德之備也。

    」(禮記文王世子)衆知其德之備,則其懽心安徃乎。

    故記之緻詳者,視學是也。

    始慮之以大,既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

    自鼓徵而興秩,釋奠而設位,適饌省醴[8]而發詠,修養而登歌,登歌而道古,管舞而合衆,辨位而尚齒,樂闋乃命畢,養於東序,凡十有五禮,皆所以[9]萃天下之歡心也。

    萃天下之歡心,非學孰始之乎?詩曰「於倫鼓鐘,於樂辟雍。

    鼉鼓逄逄,矇瞍奏公」(詩經大雅靈臺),是周人之樂文王也;「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詩經魯頌泮水),是魯人之樂僖公也。

    故道之可以懽樂邦國者,莫學若也,學而後燕射、朝聘、喪祭之務可以備禮也。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

    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珎從。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賔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

    (禮記王制) 燕禮,一獻,坐而飲酒,親之也。

    饗禮,體薦不食,盈罇不飲,尊之也。

    食禮,坐而不飲。

    殽飯之設,愛而緻慤。

    春夏燕饗,秋冬用食,則敬而文矣。

    文者,敬之將衰者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後氏収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飬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

    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

    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

    (禮記王制) 冕而祭,祭而後養之,夫有天地神明之意焉。

    以天子之尊,敬人之父兄,神明其事,尊若天地,親若父母。

    故道之可以懽樂於天下者,則莫養老若也。

     祭之道,孫爲王父屍,所使爲屍者,於祭者子行也。

    父北面而事之,以明子事父之道也。

    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屍飲九,以散爵獻士及群有司,皆以齒。

    先期旬有一日,君夫人皆緻齊,乃會於太廟。

    君純冕立於阼,夫人副褘立於東房。

    君執圭瓚祼屍,大宗執璋瓚亞祼。

    及迎牲,君執靷[10],[11]卿大夫從,士執芻,宗婦執盎從夫人薦涗水。

    君執鸞刀羞嚌,夫人薦豆。

    及入舞,君執幹戚就舞位,君爲東上,冕而總幹,率其群臣,以樂皇屍。

    是故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諸侯之祭也,與竟内樂之,此其義也。

    (禮記祭統) 記曰:「禮之近於人情者,非其至也。

    」(禮記祭器)祭之有屍,三代共之,以明祖孫之義焉,以通神人之奧焉,以嚴父子之報焉,以敦親屬之紀焉,四者而猶未盡也,故三代皆用之。

    天子之所不臣者二:當其在師,則不臣也;當其在屍,則不臣也。

    故道之可樂者,莫[12]師與屍若也。

    非爲是可樂,謂不如是則無以事其親。

    天子行之於廟,諸侯行之於國,大夫士行之於家,增志明重,莫之敢非,率是道也,又何所惡慢之有?詩曰「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公屍燕飲,無有後艱」(詩經大雅鳧鷺),盛世之事也;「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鼓鐘送屍,神保聿歸」(詩經小雅楚茨),追盛之意也。

    其足以懽會萬國,崇報於祖考則一也。

     古之人有言曰「善終如始」,餕其是已。

    「屍亦餕鬼神之餘也」,屍謖,君與卿四人餕。

    君起,大夫六人餕,臣餕君之餘也。

    大夫起,士八人餕,賤餕貴之餘也。

    士起,各執其具以出,陳於堂下,百官進而撤之,下餕上之餘也。

    凡餕之道,每變以衆,所以别貴賤之等而興施惠之象也。

    (禮記祭統) 記曰:「廟中者,竟内之象也。

    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先後異耳,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

    」(禮記祭統)夫使上有積重之勢,下有凍餒之民,雖日行餕獻鼓鐘磬管,足以聚天下之懽心乎?曰:聖人在上,報本反始,使人皆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祁寒暑雨,不怨其上,胡爲其有遺言[13]也?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其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聖人而猶有遺民,亦寄痼瘝焉而已矣。

    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穫穉,此有不斂穧。

    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詩經小雅大田) 祭有畀輝、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有德之君爲能行此。

    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能以其餘畀下者也。

    輝者,甲吏之賤者也。

    胞者,肉吏之賤者也。

    翟者,樂吏之賤者也。

    閽者,守門之賤者也。

    以至尊既祭之末,不忘至賤,以其餘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則竟内之民無有凍餒者矣。

    (禮記祭統) 傳曰:「旅酬下爲上,所以逮賤也。

    」(中庸)逮賤之道,至於輝胞翟閽而至矣。

    以聖人之不殺也,而骨革羽毛取之鳥獸牲牷肥腯,供之祭祀。

    以聖人之不刑也,而有墨者守門。

    古者刑人不使守門,閽之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