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二

關燈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 經者,天之常也。

    義者,地之制也。

    天有常制,地不敢變,法之則明,因之則利,舍是則無以和睦於上下。

    故孝者,天下之大順也。

    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傳系辭上)故孝者,聖賢所以成位也。

    易知簡能,是天地之經義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身之以敬譲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教」作「孝」) 孝而可以化民,則嚴肅之治何所用乎?孝,教也,教以因道,道以因性,行其至順,而先王無事焉。

    博愛者,孝之施也;德義者,孝之制也;敬讓者,孝之緻也;禮樂者,孝之文也;好惡者,孝之情也,五者,先王之所以教也。

    虞書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寛。

    」(尚書虞書舜典)敬寛在於上,親遜著於下,二者唐虞之所以成治也。

    以唐虞之教,成唐虞之治,而聖賢德業配於天地矣。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言夫嚴肅之不可爲治也。

    記曰:「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

    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

    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火,尊而不親。

    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天,尊而不親。

    」(禮記表記)父母、天地,尊親之合也。

    親以緻其愛,尊以緻其敬。

    愛以去惡,敬以去慢,二者立而天下化之。

    「赫赫師尹」,夫猶有政刑之心乎?傳曰:「有國者不可不慎,辟則爲天下僇矣。

    」(大學)「具瞻」,所以教慎也;慎者,敬之始[1]也。

     右經第七章 大傳第七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

    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涖之,則民有孫心[2]。

    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絶其世也。

    」(禮記緇衣) 甚哉,嚴刑肅法之不可以治也!五虐之去五教也,遠矣。

    子愛信結恭涖,猶未至於言孝也,然而可以觀德焉。

    德者,教之所自出也。

    教立而後禮行,禮行而後德著。

    德者,善之所歸也。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堯舜之民多善,而苗民以惡德特聞,夫豈其性然哉?德教失於上,嚴刑束於下,從之不可,乃有遯心。

    易曰「不惡而嚴」(易傳遁卦),亦謂遯也。

     記曰:「聖人參於天地,竝於鬼神,以治政也。

    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

    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父生而師教之。

    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

    」(禮記禮運) 天之生時則曰明,地之生財則曰利,本於自然則曰生,因其本然則曰教,君得四正而用其經義,故先王之爲治以章明經義。

    處其所存,玩其所樂,非謂其有嚴肅之令能鬼神其事也。

    故君者,天、地、父、師之正也。

    用其正而不敢有過,故以則人而人則之,以養人而人養之,以事人而人事之。

    天地所謂孝子,則無不孝子;鬼神所謂仁人,則無不仁人者矣。

    子曰「禹立三年,天下遂仁」(禮記緇衣),夫非大禹而能如此乎?詩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詩經大雅下武),是之謂也。

     夫禮,必本於太一[3],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隂陽,變而爲四時,列而爲鬼神。

    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4]。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

    其居人也曰養[5]。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6]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禮記禮運) 欲達天道、順人情,則舍孝何以乎?孝者,天地之情、鬼神之用、隂陽四時,所相報荅也。

    易本於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列,五行式序,坤艮交應,金水火木互相起也。

    聖人之道,貴生而惡殺。

    故帝出於東方,齊於巽,相見於離,厚生於木,而後火受之。

    母立於西南,恱於兊,緻勞於坎,厚生於金,而後水受之。

    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則各以四正互相荅也,是天地之經義也。

    乾坤父母,即爲君臣;水火男女,即爲夫婦;風雷山澤,别其長幼,居於四隅,以奉正配,不相凟也。

    二老言慈,六子言孝,慈愛孝弟,将之以敬,而後太極立也。

    順莫順於後天,文王之事,周公之志也;嚴莫嚴於先天,宓羲之事,神農、黃帝、堯、舜之志也。

    知其説者,以因天明則地利,成教於天下,則何嚴刑肅令之有乎? 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爲本,以隂陽爲端,以四時爲柄,以日星爲紀,月以爲量,鬼神以爲徒,五行以爲質,禮義以爲器,人情以爲田,四靈以爲畜。

    (禮記禮運) 民者,則天地者也;聖人者,作則者也。

    先天地而後隂陽,四時以次隂陽,日星以次四時,月以次日星,鬼神以次日月。

    六者,易之序也。

    易貴兩畜,文德所聚,蓋言孝也。

    然則四靈爲畜,不可以已乎?曰:是文德也,聖賢君子之所以類起也。

    君子本於天地,端於隂陽,柄於四時,皆以治本也。

    四時爲柄,故有生有成;日星爲紀,故夙夜不貸;月以爲量,故不遠而復;鬼神爲徒,故陟降左右;五行爲質,故反始明報;禮義爲噐,故言行有物;人情爲田,故不失其實;四靈爲畜,故中和可得。

    是十者皆孝也。

    非孝則民無所則,民無所則,天地、隂陽、日星、五行皆爲虛噐矣,是以聖人慎所以教之,曰「言不過辭,動不過則」,是之謂也。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

    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

    水爲冬,金爲秋,土爲季夏,火爲夏,木爲春。

    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収,冬主藏。

    藏,冬之所成也。

    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飬,其子成之。

    諸父所爲,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緻,如父之意,盡爲子之道也。

    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

    』」王曰:「善哉!願聞地之義。

    」對曰:「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

    風雨者,地之爲也。

    地不敢有其功名而上歸之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雨也。

    勤勞在地,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可謂大忠矣。

    」又曰:「土者,火之子也。

    五行莫貴於土。

    土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

    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於土。

    土者,五行最貴也,其義不可加矣。

    五聲莫貴於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貴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

    」王曰:「善哉!」(春秋繁露卷十五行對)夫董君之論,則猶有未盡也。

    則天之明,明莫大於日月;明天之經,經莫察於五緯。

    日者,父也,君也。

    月近於日三分距一[7],其行必疾,月遠於日三分距二,其行必遲;星近於日四十五度之内,其行必疾,四十五度之外,其行必遲,臣子所將迎於君父也。

    日行有常,溫燠不爲之加遲,風雨不爲之加疾。

    月星之行,風雨涼燠,必變色而先告者,臣子之教諫於君父也,是天之經也。

    因地之利,利莫大於河海。

    以義爲利,利莫大於就下。

    江河所在,百川趨之,雖遠必赴,雖險不懼,不謀而逝,或語或黙,各至其所,臣子所緻命而遂志也。

    及其至於海也,淡者以鹹,甘者以苦,清者以混,平者以怒,涵湛萬裡,不戀其故,若情之歸性,性之歸命也,不敢有所自執,以争吾素,是臣子之合力而同化也。

    故曰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利者,天下之至順也。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爲本。

    所惡於智者,謂其鑿也。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無事,則其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緻也。

    」(孟子離婁下)若孟子則可與立教者矣。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先王之爲禮樂,以天地法治也,法治善則行象德矣[8]。

    (禮記樂記) 故政與刑,強民者也。

    德與教,非強民者也。

    天地之爲寒暑必以時,爲風雨必以節,所以順物之性、集民之事也。

    不時之寒暑無以慈,不節之風雨無以孝。

    萬物失其性,則天地亦無以教也。

    故因性之教,天地之所至貴也。

    詩曰:「民之秉彛,好是懿德。

    」(詩經大雅烝民) 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

    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禮記樂記) 若是,則中和之貴也。

    仁義聖智,則以中和爲歸,故無中和,則無以見孝也。

    天地之性,緻中以爲寒暑,緻和以爲風雨。

    風雨出於山川,寒暑本於日月。

    寒暑不中,風雨不和,則日月山川亦無緻孝於天地也。

    詩曰:「旱既太甚,滌滌山川。

    」(詩經大雅雲漢)又曰:「雨無正極,傷我稼穡。

    」[9]故中和緻則愛敬生,愛敬生則惡慢息,惡慢息則暴亂之旤庶乎免矣,暴亂旤免而後禮樂可作也。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春作夏長,仁也。

    秋歛冬藏,義也。

    仁近於樂,義近於禮。

    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别宜,居鬼而從地。

    (禮記樂記) 禮樂者,聖人所率鬼神而事天地也。

    春夏秋冬,天地之氣也,氣有過勝,氣有不及,聖人爲中和以柔之,猶爲裘葛湯水以禦親之溫凊也。

    天地合化,鬼神行於其[10]間,猶魂魄藏於肝脾之内,過盛過懾,皆足爲厲,天地、父母不能自見,而孝子良醫皆見之,故爲中和以調其氣,爲禮樂以劑其方。

    不觀禮樂,則不知仁人孝子之志也。

    董生曰:「春喜、夏樂、秋憂、冬悲,以夏養春,以冬喪秋,大人之志也。

    是故先愛而後嚴,樂生而哀終,天之常[11]也。

    人資於天,大德而小刑。

    是故人主近天之所近,遠天之所遠,大天之所大,小天之所小。

    是故天數右陽而不右隂,務德而不務刑。

    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猶隂之不可任以成嵗也。

    爲政而任刑,謂之逆天,非天道也。

    」(春秋繁露卷十一陽尊陰卑、王道通)故如董生,則亦通於仁義禮樂之旨者矣。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

    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樂統同,禮辨異。

    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

    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将爲昭焉。

    (禮記樂記) 通情理而言之猶未及於性也,謂[12]是窮本知變者得其經義,則不變之情,非性而何乎?情不變,理不易,故神明司教,而天地之經義可則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惡可已,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孟子離婁上)是則謂不易不變,昭於天地者矣。

    詩曰:「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詩經大雅下武)嗣天地而昭日月,則亦此志也。

     記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緻禮以治躬則荘敬,荘敬則威嚴[13]。

    緻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禮記樂記) 若此,則教化之所從出也。

    教先於身,身先於心,心治則身治,身治而後天下可治也。

    爲樂不足以治心,爲禮不足以治身,而曰則天因地以順天下,則其道絀而不可繼矣。

    大學傳曰:「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恕者,合愛敬而出之也,合愛敬而出之,又合愛敬而藏之,而後惡慢去於身,惡慢去於身,而後德教加於人。

    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不誠不恕而以則天因地,故求之日以至,去之日以遠也。

     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

    外貌斯須不荘不敬,則易慢[14]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内者也。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樂極和,禮極順,内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弗與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15]焉。

    故德輝動於内而民莫不承聴,理發於外而民莫不承順。

    故曰:緻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

    (禮記樂記) 鄙詐者何?蓋言惡也。

    易慢者何?蓋言慢也。

    惡慢見於一人,則愛敬弛於天下。

    禮樂者,愛敬之極也。

    愛以導和,敬以導順,内和外順,故博愛、德義、敬譲、禮樂,因之而生。

    故舍愛敬,先王無以爲教也。

    非無以爲教,亦無以爲身。

    非無以爲身,亦無以爲心。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孟子離婁下)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鄙詐易慢則庶乎遠矣。

     樂者爲同,禮者爲異。

    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

    好惡著,則賢不肖别矣。

    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

    仁以愛之,義以正之。

    如此則民治行矣。

    (禮記樂記) 夫以孝爲教者,好惡刑禁亦何所事乎?曰:聖人治民,有不得已也。

    博愛以先之,德義以敶之,敬譲以申之,禮樂以道之,而民性未動。

    先王亦曰民未知禁也。

    示之以好惡,使知禁焉耳。

    好惡者,聖人之心行也。

    董生曰:「人主之好惡喜怒,乃天之煖清寒暑也,不可不審禁而出也。

    當暑而寒,當寒而暑,必爲惡歳也。

    人主當喜而怒,當怒而喜,必爲亂世矣。

    故人主之大守在於謹藏而禁内,使好惡喜怒必當義乃出。

    若煖清寒暑之當時乃發也,則可謂參天矣。

    」(春秋繁露卷十一王道通)董生亦得中和之意也,然而未本;本者,反身之謂也。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記曰:「樂者,施也。

    禮者,報也。

    樂,樂其所自生;禮,反其所自始。

    」(禮記樂記)報情反始,則通於先王之所教治者矣。

     禮主其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