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 順天下者,順其心而已。
天下之心順,則天下皆順矣。
因心而立教謂之德,得其本則曰至德;因心而成治則曰[1]道,得其本則曰要道。
道德之本皆生於天,因天所命,以誘其民,非有強於民也。
夫子見世之立教者不反其本,將以天治之,故發端於此焉。
曾子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本者,性也;教者,道也。
本立則道生,道生則教立。
先王以孝治天下,本諸身而徵諸民,禮樂教化於是出焉。
周禮:「至德以爲道本,敏德以爲行本,孝德以知逆惡。
」雖有三德,其本一也。
「復坐,吾語女。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教本於孝,孝根於敬。
敬身以敬親,敬親以敬天,仁義立而道德從之。
不敢毀傷,敬之至也。
爲天子不毀傷天下,爲諸侯、大夫不毀傷家國,爲士庶不毀傷其身。
持之以嚴,守之以順,存之以敬,行之以敏,無怨於天下而求之於身,然後其身見愛敬於天下。
身見愛敬於天下,則天下亦愛敬其親矣。
故立教者終始於此也。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 始于事親,道在於家;中于事君,道在天下;終于立身,道在百世。
爲人子而道不著於家,爲人臣而道不著於天下,身殁而道不著於百世,則是未嘗有身也。
未嘗有身,則是未嘗有親也。
天子之事天,亦猶是矣。
詩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詩經周頌我將)保身之與保天下,其義一也。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德修則道立,道立則名成,君子之修德不爲名也。
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尚書商書鹹有一德)君子一不敬而墜七世之廟,毀傷一人而毀及百世之宗。
詩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詩經大雅文王)君子敬身如敬天。
周家三世,皆有孝德,乃命于天。
武王數紂之罪曰:「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
」(尚書周書泰誓中)其道正反,故君子修德,敬身之爲貴也。
右經第一章 孝經舊本凡十八章一千七百七十三字,所以埏埴五經,綱紀萬象也。
石臺本皆依劉向所校、河間獻王得於顔芝者,獨標題差殊耳。
近儒皆疑四孝俱有引詩,而庶人獨否,似有闕文。
又「聿修」之義,大雅所告天子,「無忝」之詠,小宛以朂庶民,欲移大雅以發天子之端,推「無忝」以起庶民之例,於説亦通。
然於首章文義未終,於過節發端多礙,小宛之賦雖通於庶人,「有慶」之義反疏於侯國。
又考匡衡論政治疏中稱「聿修厥德」,孝經引爲首篇,則自[2]匡衡而上,韓嬰、疏廣皆然,不必劉向矣。
凡孝經之義不爲庶人而發,其自舜、文而下,獨推周公,以愛敬爲道德之原,豫順爲禮樂之實,雖曾子論孝十章,未有能闡其意者。
蓋曾子之微言授於子思,而中庸之精義發于孟子,遊、夏之徒微分敬養,以弘禮樂之施,曲臺諸儒兼採質文,以收道德之委。
至其精義,備在孝經,舜、文復起,無所復易也。
劉炫繆以閨門之語,溷於聖經;朱子誤以聖人之訓,自分經傳,必拘五孝以發五詩,則厥失維均,去古愈遠矣。
大傳第一 凡傳皆以釋經,必有旁引出入之言。
孝經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語,不得自分經傳,而遊、夏諸儒所記,曾子、孟子所傳,實爲此經羽翼,故復備採之,以溯淵源雲。
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爲大。
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
」(禮記哀公問) 不敢毀傷,厚其本也,有子曰「君子務本」(論語學而),大學曰「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然則毀傷何謂也?曰:暴棄之謂也。
孟子曰:「言非禮義,謂之自暴。
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孟子離婁上)暴棄其身,則暴棄其親,膚髪雖存,有甚於毀傷者矣。
詩曰:「各敬爾儀,天命不又。
」(詩經小雅小宛) 子曰:「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
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禮記哀公問) 言動不過,百姓敬恭。
百姓之於君子,亦猶之膚髪也。
君子以天下爲身體,百姓爲膚髪。
怨惡生於下,則毀傷著於上;和睦無怨,則百體用康。
周書曰:「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尚書周書康誥)又曰:「嗚呼!小子封。
恫瘝乃身,敬哉。
」(尚書周書康誥)是之謂也。
子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爲君子也,是爲成其親之名也已。
」(禮記哀公問) 親之愛子,不爲其身之名也,而子毀其名,則親傷其身。
幽、厲之于文、武,有餘恫者矣。
書曰:「恐人倚乃身,迂乃心。
予迓續乃命于天。
」(尚書周書盤庚)是先王之仁也。
子曰:「古之爲政,愛人爲大。
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
」(禮記哀公問) 易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易傳系辭上)不安土,則不敦仁;不樂天,則不知命。
不敦仁,不知命,不有人旤,則有天刑。
詩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無曰高高在上。
」(詩經周頌敬之)所以教成身者也。
哀公問曰:「敢問何爲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
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禮記哀公問) 物者,天之所生也。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身體、髪膚、家國、天下,皆物也,其本則皆性也。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三德六行修於身,三事六府修於外,不過乎物,不遠乎身,皆親也,則皆天也。
天子事天,士庶事親,其本於誠敬,純一不已,則一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廟享之,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夀。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中庸)夫舜而有過物乎哉?舜亦成物而已。
成物則成親,成親則成天,成天則成身,故如舜而後爲成身者也。
哀公曰:「敢問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
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不閉其久,是天道也。
無爲而成,是天道也。
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禮記哀公問) 天道者何?誠之謂也。
誠以成己,誠以成物。
誠者,敬也。
不敬則無終始,無終始則無物,無物則無親,無親則無天。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詩經大雅烝民)中庸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
敬以成始,敬以成終,日月東西起而相從。
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如文王,則所謂純孝者也。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喻父母於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陣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災及其身,敢不敬乎?」(禮記祭義) 曾子之告公明儀,亦猶夫子之告子遊也。
五者不遂,毀傷其身,五者而遂,亦毀傷其身,則曾子奚取之乎?曰:吾取其敬者而已。
祭而受福,戰而必克,遜言危行,吾未見夫忠君勇戰而死者矣。
死而無所毀傷,則猶之成身者也。
曰:其道存焉爾。
曾子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
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
義者,宜此者也。
忠者,中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
禮者,體此者也。
行者,行此者也。
疆者,強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禮記祭義) 七德者,皆敬也。
慎行其身,不遺惡名,非惡其聲而然也。
國人稱願「有子如此」,非要譽而爲之也。
遠刑而近名,遠名而近刑,君子則皆不爲也。
君子慎行而已,慎行則近於道矣。
然則曾晳未爲不道也,而曾子自謂諭親未能,何也?曰:曾子,揚親者也。
曾子以言行遜其親,先意承志,則有所未逮也。
詩曰「教誨爾子,式榖似之」(詩經小雅小宛),曾子之謂也。
曾子曰:「君子旤之爲患,辱之爲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立身行道,何疑之有?疑而後思,思而後有終。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詩經大雅下武) 曾子曰:「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
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
君子尊所聞,則高明矣;行所知,則廣大矣。
高明廣大無它,在加之意而已矣。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加意無它,曰:敬慎而已。
君子之言如吹箎,其出之益細,則聞之益遠;行如集木,其處上愈高,則視下滋懼矣。
毀傷之言,曾子殁身焉。
曾子豈有近於刑名者乎?曰:吾之所知所聞,不過如此而已。
曾子曰:「人言不善而不違,近於説其言;説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
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説其言;不説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身於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殆於不善,則亦幾殆矣。
以是立身,猶未至於行道也,而道本諸身,恒必由之。
書曰「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尚書周書盤庚),是曾子所謂終身守此憚憚也。
曾子曰:「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馮。
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
居易俟命,不興險以徼幸。
孝子遊之,暴人違之。
出門而使,不以或爲父母(憂也)。
險途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不敢忘其親也。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是猶未至於行道也,然不如是,不足以行道。
君子不外道而求身,不外身而求道。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又曰:「孰不爲事?事親,事之本也。
孰不爲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離婁上)故如是則可謂知本者矣。
詩曰:「凡百君子,各敬爾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詩經小雅雨無正)敬親之與敬天,其緻一也。
樂正子春曰:「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爲大矣。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以父母之遺體行殆。
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
』」(禮記祭義) 是亦未至於行道也,然至於是而道不行者鮮矣。
爲天子者,以天下全歸於天;爲諸侯者,以社稷全歸其祖;爲卿士者,以祿位全歸其君。
一言一行,不忘其親,久而後成親,成親而後成天,成天而後成道。
詩曰「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宻」(詩經周頌旻天佑成命),是之謂也。
曾子曰:「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
吾聞諸夫子,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夫如是,則可謂不毀傷者矣。
不毀傷其身,以不毀傷萬物,不毀傷天下。
虞書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尚書虞書舜典)商書曰:「暨鳥獸魚鼈鹹若。
」(尚書商書伊訓)盡人盡物之性,參贊天地,則亦庶乎此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
」(孟子公孫醜上)故曰「天子者,天之孝子也」。
孝子事親,仁人事天,不過乎物,則亦曰時而已。
時者,天地所爲大順也。
詩曰:「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詩經小雅楚茨) 右傳十四則 *** [1]則曰,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謂之」。
[2]自,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是」。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 天子者,立天之心。
立天之心,則以天視其親,以天下視其身。
以天視親,以天下視身,則惡慢之端無由而至也。
故愛敬者,禮樂之本,中和之所由立也。
惡人以惡其親,慢人以慢其親,則雖庶人不爲也。
夏書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圗。
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爲人上者,柰何不敬?」(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敬者,愛之實也。
愛敬盡於事親,而惡慢消於天下。
惡慢不生,中和乃緻,不言德教而德教盡於是。
詩曰「惠于宗公,神罔是怨。
神罔是恫,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詩經大雅思齊),是之謂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頼之。
』」 易曰:「來章有慶譽,吉。
」(易經豐卦)慶、譽,皆孝也,皆福也。
天子以孝事天,天以福報天子,兆民百姓則[1]其膚髪[2]也,又何不利之有?賈生曰:「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歩中采齊,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3]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食以禮,徹以樂。
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饍,是天子不得爲非也。
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
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
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潔亷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
博聞而強記,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
』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記而舉無過事。
殷、周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訐也[4],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
故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5]人之族也。
故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刈草菅。
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其所習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盡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蚤諭教與選左右。
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絫數譯而不能相通。
臣故曰:『選左右、蚤諭教最急。
』夫教得則左右正,左右正則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頼之。
』」(尚書周書呂刑)(新書卷五保傅)記曰:「一有[6]元良,萬邦以貞。
」(禮記文王世子第八)賈生之言未及於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 順天下者,順其心而已。
天下之心順,則天下皆順矣。
因心而立教謂之德,得其本則曰至德;因心而成治則曰[1]道,得其本則曰要道。
道德之本皆生於天,因天所命,以誘其民,非有強於民也。
夫子見世之立教者不反其本,將以天治之,故發端於此焉。
曾子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本者,性也;教者,道也。
本立則道生,道生則教立。
先王以孝治天下,本諸身而徵諸民,禮樂教化於是出焉。
周禮:「至德以爲道本,敏德以爲行本,孝德以知逆惡。
」雖有三德,其本一也。
「復坐,吾語女。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教本於孝,孝根於敬。
敬身以敬親,敬親以敬天,仁義立而道德從之。
不敢毀傷,敬之至也。
爲天子不毀傷天下,爲諸侯、大夫不毀傷家國,爲士庶不毀傷其身。
持之以嚴,守之以順,存之以敬,行之以敏,無怨於天下而求之於身,然後其身見愛敬於天下。
身見愛敬於天下,則天下亦愛敬其親矣。
故立教者終始於此也。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 始于事親,道在於家;中于事君,道在天下;終于立身,道在百世。
爲人子而道不著於家,爲人臣而道不著於天下,身殁而道不著於百世,則是未嘗有身也。
未嘗有身,則是未嘗有親也。
天子之事天,亦猶是矣。
詩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詩經周頌我將)保身之與保天下,其義一也。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德修則道立,道立則名成,君子之修德不爲名也。
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尚書商書鹹有一德)君子一不敬而墜七世之廟,毀傷一人而毀及百世之宗。
詩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詩經大雅文王)君子敬身如敬天。
周家三世,皆有孝德,乃命于天。
武王數紂之罪曰:「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
」(尚書周書泰誓中)其道正反,故君子修德,敬身之爲貴也。
右經第一章 孝經舊本凡十八章一千七百七十三字,所以埏埴五經,綱紀萬象也。
石臺本皆依劉向所校、河間獻王得於顔芝者,獨標題差殊耳。
近儒皆疑四孝俱有引詩,而庶人獨否,似有闕文。
又「聿修」之義,大雅所告天子,「無忝」之詠,小宛以朂庶民,欲移大雅以發天子之端,推「無忝」以起庶民之例,於説亦通。
然於首章文義未終,於過節發端多礙,小宛之賦雖通於庶人,「有慶」之義反疏於侯國。
又考匡衡論政治疏中稱「聿修厥德」,孝經引爲首篇,則自[2]匡衡而上,韓嬰、疏廣皆然,不必劉向矣。
凡孝經之義不爲庶人而發,其自舜、文而下,獨推周公,以愛敬爲道德之原,豫順爲禮樂之實,雖曾子論孝十章,未有能闡其意者。
蓋曾子之微言授於子思,而中庸之精義發于孟子,遊、夏之徒微分敬養,以弘禮樂之施,曲臺諸儒兼採質文,以收道德之委。
至其精義,備在孝經,舜、文復起,無所復易也。
劉炫繆以閨門之語,溷於聖經;朱子誤以聖人之訓,自分經傳,必拘五孝以發五詩,則厥失維均,去古愈遠矣。
大傳第一 凡傳皆以釋經,必有旁引出入之言。
孝經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語,不得自分經傳,而遊、夏諸儒所記,曾子、孟子所傳,實爲此經羽翼,故復備採之,以溯淵源雲。
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爲大。
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
」(禮記哀公問) 不敢毀傷,厚其本也,有子曰「君子務本」(論語學而),大學曰「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然則毀傷何謂也?曰:暴棄之謂也。
孟子曰:「言非禮義,謂之自暴。
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孟子離婁上)暴棄其身,則暴棄其親,膚髪雖存,有甚於毀傷者矣。
詩曰:「各敬爾儀,天命不又。
」(詩經小雅小宛) 子曰:「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
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禮記哀公問) 言動不過,百姓敬恭。
百姓之於君子,亦猶之膚髪也。
君子以天下爲身體,百姓爲膚髪。
怨惡生於下,則毀傷著於上;和睦無怨,則百體用康。
周書曰:「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尚書周書康誥)又曰:「嗚呼!小子封。
恫瘝乃身,敬哉。
」(尚書周書康誥)是之謂也。
子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爲君子也,是爲成其親之名也已。
」(禮記哀公問) 親之愛子,不爲其身之名也,而子毀其名,則親傷其身。
幽、厲之于文、武,有餘恫者矣。
書曰:「恐人倚乃身,迂乃心。
予迓續乃命于天。
」(尚書周書盤庚)是先王之仁也。
子曰:「古之爲政,愛人爲大。
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
」(禮記哀公問) 易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易傳系辭上)不安土,則不敦仁;不樂天,則不知命。
不敦仁,不知命,不有人旤,則有天刑。
詩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無曰高高在上。
」(詩經周頌敬之)所以教成身者也。
哀公問曰:「敢問何爲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
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禮記哀公問) 物者,天之所生也。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身體、髪膚、家國、天下,皆物也,其本則皆性也。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三德六行修於身,三事六府修於外,不過乎物,不遠乎身,皆親也,則皆天也。
天子事天,士庶事親,其本於誠敬,純一不已,則一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廟享之,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夀。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中庸)夫舜而有過物乎哉?舜亦成物而已。
成物則成親,成親則成天,成天則成身,故如舜而後爲成身者也。
哀公曰:「敢問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
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不閉其久,是天道也。
無爲而成,是天道也。
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禮記哀公問) 天道者何?誠之謂也。
誠以成己,誠以成物。
誠者,敬也。
不敬則無終始,無終始則無物,無物則無親,無親則無天。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詩經大雅烝民)中庸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
敬以成始,敬以成終,日月東西起而相從。
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如文王,則所謂純孝者也。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喻父母於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陣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災及其身,敢不敬乎?」(禮記祭義) 曾子之告公明儀,亦猶夫子之告子遊也。
五者不遂,毀傷其身,五者而遂,亦毀傷其身,則曾子奚取之乎?曰:吾取其敬者而已。
祭而受福,戰而必克,遜言危行,吾未見夫忠君勇戰而死者矣。
死而無所毀傷,則猶之成身者也。
曰:其道存焉爾。
曾子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
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
義者,宜此者也。
忠者,中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
禮者,體此者也。
行者,行此者也。
疆者,強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禮記祭義) 七德者,皆敬也。
慎行其身,不遺惡名,非惡其聲而然也。
國人稱願「有子如此」,非要譽而爲之也。
遠刑而近名,遠名而近刑,君子則皆不爲也。
君子慎行而已,慎行則近於道矣。
然則曾晳未爲不道也,而曾子自謂諭親未能,何也?曰:曾子,揚親者也。
曾子以言行遜其親,先意承志,則有所未逮也。
詩曰「教誨爾子,式榖似之」(詩經小雅小宛),曾子之謂也。
曾子曰:「君子旤之爲患,辱之爲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立身行道,何疑之有?疑而後思,思而後有終。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詩經大雅下武) 曾子曰:「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
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
君子尊所聞,則高明矣;行所知,則廣大矣。
高明廣大無它,在加之意而已矣。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加意無它,曰:敬慎而已。
君子之言如吹箎,其出之益細,則聞之益遠;行如集木,其處上愈高,則視下滋懼矣。
毀傷之言,曾子殁身焉。
曾子豈有近於刑名者乎?曰:吾之所知所聞,不過如此而已。
曾子曰:「人言不善而不違,近於説其言;説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
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説其言;不説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身於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殆於不善,則亦幾殆矣。
以是立身,猶未至於行道也,而道本諸身,恒必由之。
書曰「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尚書周書盤庚),是曾子所謂終身守此憚憚也。
曾子曰:「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馮。
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
居易俟命,不興險以徼幸。
孝子遊之,暴人違之。
出門而使,不以或爲父母(憂也)。
險途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不敢忘其親也。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是猶未至於行道也,然不如是,不足以行道。
君子不外道而求身,不外身而求道。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又曰:「孰不爲事?事親,事之本也。
孰不爲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離婁上)故如是則可謂知本者矣。
詩曰:「凡百君子,各敬爾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詩經小雅雨無正)敬親之與敬天,其緻一也。
樂正子春曰:「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爲大矣。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以父母之遺體行殆。
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
』」(禮記祭義) 是亦未至於行道也,然至於是而道不行者鮮矣。
爲天子者,以天下全歸於天;爲諸侯者,以社稷全歸其祖;爲卿士者,以祿位全歸其君。
一言一行,不忘其親,久而後成親,成親而後成天,成天而後成道。
詩曰「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宻」(詩經周頌旻天佑成命),是之謂也。
曾子曰:「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
吾聞諸夫子,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夫如是,則可謂不毀傷者矣。
不毀傷其身,以不毀傷萬物,不毀傷天下。
虞書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尚書虞書舜典)商書曰:「暨鳥獸魚鼈鹹若。
」(尚書商書伊訓)盡人盡物之性,參贊天地,則亦庶乎此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
」(孟子公孫醜上)故曰「天子者,天之孝子也」。
孝子事親,仁人事天,不過乎物,則亦曰時而已。
時者,天地所爲大順也。
詩曰:「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詩經小雅楚茨) 右傳十四則 *** [1]則曰,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謂之」。
[2]自,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是」。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 天子者,立天之心。
立天之心,則以天視其親,以天下視其身。
以天視親,以天下視身,則惡慢之端無由而至也。
故愛敬者,禮樂之本,中和之所由立也。
惡人以惡其親,慢人以慢其親,則雖庶人不爲也。
夏書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圗。
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爲人上者,柰何不敬?」(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敬者,愛之實也。
愛敬盡於事親,而惡慢消於天下。
惡慢不生,中和乃緻,不言德教而德教盡於是。
詩曰「惠于宗公,神罔是怨。
神罔是恫,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詩經大雅思齊),是之謂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頼之。
』」 易曰:「來章有慶譽,吉。
」(易經豐卦)慶、譽,皆孝也,皆福也。
天子以孝事天,天以福報天子,兆民百姓則[1]其膚髪[2]也,又何不利之有?賈生曰:「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歩中采齊,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3]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食以禮,徹以樂。
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饍,是天子不得爲非也。
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
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
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潔亷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
博聞而強記,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
』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記而舉無過事。
殷、周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訐也[4],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
故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5]人之族也。
故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刈草菅。
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其所習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盡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蚤諭教與選左右。
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絫數譯而不能相通。
臣故曰:『選左右、蚤諭教最急。
』夫教得則左右正,左右正則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頼之。
』」(尚書周書呂刑)(新書卷五保傅)記曰:「一有[6]元良,萬邦以貞。
」(禮記文王世子第八)賈生之言未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