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一

關燈
教孝也,然於愛敬之義則近矣。

     右經第二章 大傳第二 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

    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

    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禮記祭義) 商書曰「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伊訓),此愛敬之始教也。

    記曰「緻愛則存,緻慤則著。

    著存不忘乎心」(禮記祭義),此愛敬之本事也。

    聖人而以性教天下,則舍愛敬何以矣?愛敬者,禮樂之所從出也。

    以禮樂導民,民有不知其源;以愛敬導民,民乃不沿其流。

    故愛敬者,德教之本也。

    舍愛敬而談德教,是覇主之術,非明王之務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它,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上) 仁義者,德教之目也;德教者,敬愛之目也。

    語其目,則有仁、義、禮、智、慈、惠、忠、信、恭、儉;語其本,則曰愛敬而已。

    天有五行,著於星辰,而日月爲之本。

    日是生敬,月是生愛,敬愛者,天地所爲日月也。

    治天下而不以愛敬,猶舍日月而行於晝夜也。

    然則孩提之童,有稍長而不知愛敬者,何也?曰:其習也,非性也。

    其所養之者非道也。

    賈生曰:「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雲耳素成[7]。

    謹[8]爲子孫婚嫁,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

    如是則其子孫慈孝,無淫暴不善。

    故曰:『鳯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

    』兩者不等,各以其母。

    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

    故曰『素成』,胎教之道。

    青史之記[9]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後有身之七月而就蔞室。

    太師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太蔔持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於門内。

    此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荷鬥而不敢煎調。

    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太蔔曰『命雲某』。

    然後爲王太子懸弧者:東方之弧以梧,梧者,東方之草,春木也;其牲以雞,雞者,東方之牲也。

    南方之弧以柳,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其牲以狗,狗者,南方之牲也。

    中央之弧以桑,桑者,中央之木也;其牲以牛,牛者,中央之牲也。

    西方之弧以棘,棘者,西方之草,秋木也;其牲以羊,羊者,西方之牲也。

    北方之弧以棗,棗者,北方之草,冬木也;其牲以彘,彘者,北方之牲也。

    五弧五分矢,四方皆三射。

    四弧具餘各二分矢,懸諸國四通門之左。

    中央之弧亦餘二矢,懸諸社稷門之左。

    然後蔔王太子名,上毋取於天,下毋取於地,中毋取於名山通谷,毋悖於鄉俗,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息之道也。

    周後妃妊成王,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

    成王有知,而前有與計後有與慮也。

    」(新書卷十胎教)若是則可謂豫,爲愛敬之至矣。

    故曰:知所以爲人子而後知所以爲人父也,知所以爲人弟而後知所以爲人兄也,知所以爲人臣而後知所以爲人君也。

    射者,各射己之鵠,亦本於此也。

    故不知教之義者,則亦不可以立性矣。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君子必自反也,曰我必不仁,自反而仁矣。

    其橫逆猶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曰我必無禮也,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猶是也,曰我必不忠。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孟子離婁下)夫舜非敬愛其親,不惡慢天下,而能使天下愛敬之如此乎?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

    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爲然。

    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

    」(孟子離婁上) 古之以孝德而王天下者莫舜若也,舜之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

    自愛敬而外,舜亦無所事也,曰「以吾之愛敬,萃萬國之懽心」,若此而已。

     修政之記曰:「帝舜曰:『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爲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爲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爲愛焉。

    是以見愛親於天下之民,而見貴信於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

    』」(新書卷九修正語上) 愛者,敬之情也;敬者,愛之志也。

    非志無情,非敬無愛,故以一敬而教忠、教順、教仁、教讓,是文王之學之所從出也。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

    」(詩經大雅文王)子曰:「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父,止於慈;爲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

    」(大學)文王之五止,則自敬始也。

    文王爲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之外,問内竪曰:「今日安否?」内竪曰:「安。

    」文王乃喜。

    日中至,如之。

    日莫至,亦如之。

    有不安節,内竪以告文王。

    色憂,行不能正履。

    王季復膳,然後復初。

    食上,必在寒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原。

    」應:「諾。

    」然後退。

    (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卑服、田功,懐保小民,惠鮮鰥寡,亦猶此志也。

    文王以其敬而爲人君,故見爲仁焉;以其敬而爲人父,故見爲慈焉;以其敬而接國人,故見爲信焉。

    故文王者,得大舜之志者也。

    然則孝經之稱周公,不稱大舜,何也?曰:舜,君道也,天道也;周公,臣道也,子道也,弟道也。

    周公於臣弟益二[10]焉,故尊舜而親周公。

    然則舜之饗宗廟,保子孫,何也?曰:郊廟異義,國、天下異制,以聖人視之,法於天下,垂於後世與!郊,父傳子者,蓋未有以異也。

    故文王者得大舜之志,周公者得大舜之事也。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

    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天子。

    」(禮記表記) 然則天子親耕粢盛亦自舜始與?曰:郊禘之義皆不自舜始也,耕藉、視學,蓋亦猶是矣。

    凡惡慢之生,皆生於無事,有事而後愛敬生。

    愛敬之始事,爲天子耕藉田、王後織玄紞,夫婦有事以緻孝於天地、宗廟,及其終事,諸侯大夫合愛合敬以薦助天子,於是有朝聘、燕享、貴貴、老老、長長、幼幼之務。

    故言愛敬之典者,必始於耕藉,中於齒胄,終於養老。

    詩曰「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是孝經之行事與春秋俱始也。

     昔者天子爲藉田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爲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爲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禮記祭義) 天子耕其藉田,三推一墢,諸侯而下,以次加等,庶人終之。

    自是天子不賤五榖,不多取田賦,不惡慢胼胝之士,謂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之手澤力食存焉耳。

     昔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

    及嵗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牷祭牲必於是取之。

    君召牛,納而視之,擇毛而蔔之,吉,然後養之。

    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廵牲,所以緻力,孝之至也。

    (禮記祭義) 天子、諸侯皆躬視牲廵,擇蔔吉。

    自是天子不濫取禽獸,知萬物嘉惡登耗,不惡慢川虞林麓之士,謂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之歆享孳育存焉耳。

     昔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爲之,築官,仞有三尺,棘墻而外閉之。

    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蔔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入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

    嵗單,世婦卒蠶,奉繭以告于君,遂獻繭于夫人。

    夫人副褘受之,少牢以禮之。

    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繅。

    遂朱綠玄黃之,以爲黼黻文章。

    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禮記祭義) 王後、夫人皆躬蠶桑、紝織、紘綖,以供祭服。

    自是天子知杼軸艱難,女紅勞勩,不敢惡慢韋布麻枲之士,謂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之服物章采存焉耳。

     蔔郊,受命於祖廟,作龜於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

    蔔之日,王立於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

    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兇服者不敢入國門,敬之至也。

    (禮記郊特牲) 天子以天事其親,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恐有踰等,以惡慢其上。

    天子又推天親之意,以敬禮其諸侯、大夫,曰是皆天之所生,親之所命者,因之以爲燕享勞與。

    故自庶人而上,亦皆有享帝享親之意,是分天子之慶譽者也。

     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卿大夫序從。

    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鸞刀以刲,取膟膋,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禮記祭義) 天子緻愛其親,則緻敬於物,親射牲,袒割。

    詩曰:「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詩經周頌我將)又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夫以爲牛羊,則何貴之有以。

    」(詩經周頌絲衣)謂是天子所躬射、袒割、廵禮而緻之,則是其愛敬也至矣。

    詩曰:「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詩經小雅信南山)是非獨卿大夫之事也。

    蓋自是天子而下,庶民而上,無有惡慢及於禽獸者。

     天子廵狩,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

    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

    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禮記祭義) 天子愛親,則愛其近於親者;敬親,則敬其近於親者。

    耄悼不刑,七十而上有過則微矣,雖多忘則亦聞知矣,且其子姓多在也。

    天子而有惡慢,不使老者見之,蓋自是諸侯、卿大夫無有惡慢及於煢寡者。

     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太子齒。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立於舞位。

    (禮記祭義) 天子謂不逮養其親也,而養三老五更,曰使天下皆養其親,則是天子之養其親也。

    天子既養其老,則太子必齒其胄,齒胄者,更老之始也。

    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靡瞻非父,靡依非母」(詩經小雅小弁),是之謂也。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

    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瞽亦如之。

    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

    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後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

    (禮記王制) 國老、庶老皆老也。

    文王善養,天下皆歸之,謂其有敬愛之實焉。

    武王數紂之罪,曰力行無度、播棄黎老,謂其有惡慢之實焉。

    惡慢及於一人,則怨恫起於百姓。

    微子曰:「乃罔畏畏,咈其耉長。

    」(尚書商書微子)殷、周之間治亂之所由分也,可不慎乎?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

    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

    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者也。

    (禮記祭義) 天子而緻力於事親,則舍養老何舉乎?天子負扆而立,先朝之公卿則多耄年者矣,其大夫士則多耆艾者也。

    而天子以惡慢獨聞,將敬其所敬,而愛其所愛,則先世之臣無有存者入廟,愾然何以事其親?大雅之終篇曰:「嗚呼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詩經大雅召旻) 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

    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爲惇史。

    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後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

    (禮記内則) 乞言之禮微,謂不敢以煩長者也,不敢以煩長者,而猶且乞之,敬之至也。

    覇者之乞言,猶曰毋使吾君得罪於群臣百姓,而況於王者乎?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詩經大雅召旻)闆之詩曰:「匪我言耄,爾用憂謔。

    」(詩經大雅闆)周書曰:「法人維重老,重老維寳。

    」(逸周書卷四大匡解)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

    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盡然,而況人乎?」(禮記内則) 養老之於養親,一也。

    中庸曰:「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夫父母所敬愛,敬愛之。

    其不可敬愛,如之何?曰:不敢惡慢焉已矣。

    曾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旤。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又曰:「父母殁,將爲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爲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禮記内則)孝子之愛敬亦貽親以令也,焉有不令而貽其親者乎?詩曰:「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詩經大雅下武) 右傳十六則 *** [1]則,康熙本作「則」,四庫本作「皆」。

     [2]膚髪,康熙本作「膚髪」,四庫本作「髪膚」。

     [3]故,底本原作「胡」,據新書,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4]「固非貴辭讓也,所尚告訐也」十一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按新書有。

     [5]夷,康熙本挖空作「□」,四庫本仍作「夷」。

     [6]有,康熙本、四庫本皆作「人」。

    按禮記「一有元良,萬國以貞」,尚書「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7]「素成」二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按新書有。

     [8]謹,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故君子」。

    按新書爲「謹」。

     [9]青史之記,康熙本同,四庫本作「青史記之」。

    按新書爲「青史氏之記」。

     [10]益二,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兼盡」。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蓋諸侯之孝也。

    」 諸侯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於天,故天子之於天,諸侯之於天子,其事之皆如子之事親也。

    周頌曰「來見辟王,曰求厥章」(詩經周頌載見),言其制度出於天子,非諸侯所得自與也。

    夫以天子不敢惡慢於人,以諸侯而驕溢,則旤適随之矣。

    諸侯之有耕藉、蠶桑、泮宮、庠序、宗廟、社稷、人民,道皆侔於天子,其稍殺者,謹節之耳。

    諸侯而不謹節,猶支庶子之僭濫於父祖也。

    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遑」(詩經商頌殷武),是則庶乎可言愛敬[1]者矣。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小雅小旻) 甚矣!諸侯之危也。

    爲人子而負驕寵,又遠於膝下,則其危也不亦宜乎?故臨淵履薄者,諸侯之學無以異於曾氏之學也。

    曾子曰:「殺六畜不當,及其親,吾信之矣;使民不以時,失國,吾信之矣。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殺六畜不當,及親,則是世無可殺者也;使民不以時,失國,則是世無可使者也。

    刀鋸不敢加於六畜,鞭樸[2]不敢加於徒役,則是無以國也。

    無以國而猶得保和之業,謂是天子之所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