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商頌曰「歳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非懈」(詩經商頌殷武),是之謂也。
右經第三章 大傳第三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廵守。
嵗二月,東廵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量,禮樂、制度、衣服以正之。
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爲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廟有不順者爲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
變禮易樂者爲不從,不從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爲畔,畔者君討。
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五月,南廵守,至於南嶽,如東廵守之禮。
八月,西廵守,至於西嶽,如南廵守之禮。
十有一月,北廵守,至於北嶽,如西廵守之禮。
歸假於祖廟,用特。
(禮記王制) 不敬、不孝、不順,天子所以緻諸侯之討也。
天子五年一廵守,諸侯將修其文以蓋其實,或善事天子之左右,内交于鄰國,則天子如之何?曰:其文之弊不勝其質之著也。
其君有驕志者,則必有驕色;有溢志者,必有溢態。
驕志溢態達於面目,見於其左右近習,著於田疇城郭,雖十襲之,固莫掩也。
且其權度、衡量[3]、貢賦、章物先告之矣,而又有旱乾、水溢、勤民、不勤民之務著於謡謌、别於訟獄,其社稷宗廟實載以白於天子,故諸侯莫之掩也。
且使其可以文著,則亦與爲文焉耳。
文質之間,天子所自反也。
頌曰「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詩經周頌烈文),康誥曰「徃盡乃心,無康好逸豫」(尚書周書康誥),是則天子所自爲愛敬也。
天子自爲愛敬而諸侯敢於驕溢,未之有也。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
諸侯將出,宜于社,造于禰。
(禮記王制)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
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
乃命國家五官而後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徧,過是非禮也。
凡告用牲、幣,反亦如之。
諸侯相見,必告於禰,朝服而出視朝。
命祝史告於五廟、所過山川。
亦命國家五官,道而出。
反必親告于祖禰,乃命祝史告至於前所告者,而後聽朝而入。
」(禮記曾子問) 諸侯無故不出疆,謂有宗廟社稷之世守存焉。
朝于天子,與諸侯相見,則既有辭矣。
觀魚、觀社、會婦人,則何以命之?爲祝史者不已難乎?然則魯之祝史無有執者,何也?曰:終春秋之世,兩如京師,皆非正朝也。
而諸侯盟會[4],嵗或四五,所過山川,亦曰予知之矣。
愛其所愛,敬其所敬。
愛非其所親,敬非其所尊,天子不得而慶,讓之也。
春秋書公至自外者,五十有九,始于唐,中於戚,終於黃池;傷於桓,危於成,衰於昭。
其未至也,未嘗不汲汲之;其至也,未嘗不幾喜之,謂其出而無可告於天子,反而不可告於祖禰也。
且使其五官疲焉,不知所從事,則亦爲天子失柄者之過矣。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爲鬯。
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
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禮記王制) 頖宮之禮有以異於辟雍乎?曰:其釋奠於先老、老師[5],齒胄、弦誦,合語、合樂,養老、養幼,一也,而憲、乞異典矣。
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詩經魯頌泮水),又曰「無小無大,從公于邁」(詩經魯頌泮水),是頖宮慈而辟雍嚴也。
諸侯之於天子,亦猶母之於父也。
將命以柷、以鼗何也?柷,終也;鼗,始也。
分天子之養敬,爲四海之終始,或曰柷從重節制之義也,鼗從輕鼓舞之意[6]也。
天子諸侯無事,則嵗三田:一爲乾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
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
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
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禮記王制)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凡所以[7]防人之驕危也。
一嵗三田,以習戎事。
軍、賔、吉、兇,四禮合舉,則在於田也,田以殺而禦殺。
自四學而外,三田爲大。
訊馘之告於學,則辟頖同義也。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其事則天子之事,其用則宗廟、社稷、山川之用,其人民則猶先君之人民也,而諸侯無創焉。
夫稱南面而常若子姓者,其惟諸侯乎?孟子曰:「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盡心下)遺老失賢,掊克在位,雖成犧牲、潔粢盛,無以辭於水旱,而獨以水旱咎之社稷,何也?曰:是猶子之事親也,無所改於怨怒而遠其居室,變其飲食,是亦一道也,則甚矣爲諸侯之危也。
以社稷事君,又以社稷事天,非極其愛敬而能保有此乎?孟子曰:「諸侯之寳三:土地、人民、政事。
寳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盡心下)土地、人民、政事,則天子先君之遺也,珠玉則非天子先君之遺也,雖遺之,而愛敬之義不在也。
故曰「君子之所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下),是亦天子之志也。
詩曰「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詩經小雅裳裳者華),是亦孝子之事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雖大國,必畏之矣。
」(孟子公孫醜上)貴德尊士,謂不惡慢於人者也,不惡慢於人而後能尊賢,而後能使能。
孝經之義未至於[8]官人也,以謂不愛不敬,雖官人而有惡慢者存焉,非仁人而能愛敬如此乎?孟子曰:「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愛之質也;義者,敬之質也。
重仁義而輕富貴,則愛敬之心殷;重富貴而輕仁義,則弑逆之旤著矣。
然則富貴不離其身,何謂也?曰:身者,父母之身也。
諸侯之富貴,則其父母之仁也。
以父母之仁,仁父母之身,於諸侯奚有焉?故不驕不溢,君子之所貴也。
子曰:「貧而好樂,富而好禮。
衆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詩雲:『民之貪亂,寧爲荼毒。
』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
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禮記坊記) 天下之畔亂,則皆富貴之過也。
見夫茹蔬躡蹻而與簒弑者,凡幾哉!富貴而後驕溢,驕溢而後壊坊。
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故和順者,國家之福也。
書曰:「和恒四方民,居師。
」(尚書周書洛誥)和恒則愛敬,愛敬而時雍之化可冀也。
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
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
」(禮記坊記) 爲諸侯而僭天子,爲大夫而僭諸侯,惡慢長而愛敬衰。
易曰:「履霜,堅冰至。
」(易經坤卦)子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蚤辨也。
」(易傳坤卦文言)蚤辨之,非大順而能之乎?易初爲元士,二爲大夫,三爲諸侯。
日大昕爲大夫,食時爲諸侯,日中爲天子。
古之仁人孝子則必有辨於此者矣。
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
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聽天命。
詩雲:『莫莫葛藟,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禮記表記) 舜、禹、文王、周公則可以爲孝矣。
如舜、禹、文王、周公之孝,則可爲諸侯師矣。
皇矣之詩曰:「維此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増其式廓。
」夫上帝之選子甚於天子諸侯之選子也,而謂諸侯可以不學者已乎? 右傳八則 *** [1]愛敬,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敬愛」。
[2]鞭樸,康熙本作「鞭樸」,四庫本作「鞭撲」。
「鞭樸」亦作「鞭撲」,指用作刑具鞭子與棍棒,亦指用鞭子與棍棒抽打。
[3]權度、衡量,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權衡、量度」。
[4]盟會,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會盟」。
[5]先師,底本原作「老師」,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按禮記文王世子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6]意,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義」。
[7]「以」字,底本原無,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8]「於」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 服者,言行之先見者也。
未聽其言,未察其行,見其服而其志可知也。
仁人孝子,一舉足不忘父母,一發言不忘父母,由父母而師先王。
故有父之親,有君之尊,有師之嚴,雖不言法而法見焉。
孟子曰:「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夫非先王之車服、言行而敢於服之不疑,非桀、紂而敢如此乎?詩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説。
」(詩經曹風蜉蝣)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二[1]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蓋卿大夫之孝也。
」 言而後世法之曰法,行而天下由之曰道。
孟子曰「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孟子離婁下),夫豈有它,曰孝而已。
孝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終日行亦不在悔之中也。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爲政),無它,慎之也。
詩曰「豈弟君子,幹祿豈弟」(詩經大雅旱麓),蓋其慎也。
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易傳系辭上) 「詩雲:『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 卿大夫之事天子,亦猶之事其親也,而尊嚴倍之矣。
諸侯處優,而卿大夫處劇。
公侯之得失,邦國之治不治,天子不責於諸侯,而責於卿大夫。
故卿大夫之愛敬合於天下,而後緻於天子。
非仲山甫則未可語此也。
右經第四章 大傳第四 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中庸) 甚矣!仁人孝子之多所不敢也。
行孝而不敢言孝,則不敢言人之不孝者;行仁而不敢言仁,則不敢言人之不仁者。
然則君子皆無所敢乎?曰:敢於爲仁孝而已。
身爲之而口不復言之,故少過於己而寡怨於人。
然則伯夷、叔齊之言行不及泰伯、仲雍與?曰:其仁孝則一也。
天下之於夷、齊,何惡之有?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斁。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詩經周頌振鷺),夷、齊之謂也。
夫夷、齊而有不顧之言行者乎?雖無宗廟,不毀其身。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所不能者愧人。
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
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
」(禮記表記) 夫是則有恥矣,可以言孝乎?有恥而不可言孝,則是孝者負恥也。
子貢曰:「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2],常以皓皓,是以眉夀,是曾參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曾子壹至於此乎?天下有道,則卿大夫之選也。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
詩雲:『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子曰:「爲上可望而知也,爲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於臣,臣不惑於其君。
伊誥曰:『惟尹躬及湯,鹹有一德。
』」(禮記緇衣) 夫是則有恒矣,可以言孝乎?有恒而不可言孝,則是孝無恒也。
易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易傳家人卦)仁人孝子不過乎物,則是有恒之物也。
子貢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顔淵之行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藉,不遷怒,不探怨,不録舊罪,是冉雍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顔、冉之行壹,至於此乎!天下有道,則卿大夫之選也。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故大人不倡遊言。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詩雲:『淑慎爾止,不諐于儀。
』」(禮記緇衣) 夫是則淑慎矣,可以言孝乎?而見夫孝不淑慎者乎?人臣而爲王者之言,傳之百世,行之四方,禮樂以成,兵戎以興,上下相危,則旤亂難平。
詩曰:「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
」(詩經大雅烝民)子貢曰:「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蔔商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蔔商則亦從事於此矣,使之執筆,故其德可頌也。
夫謂孝子之言倡遊者乎? 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
」(禮記緇衣) 夫是,則庶乎旡妄矣。
旡妄可以言孝乎?而見夫孝子多妄者乎?虞書曰:「敷奏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
」(尚書虞書舜典)言、功、車服相稽而生,所謂法也。
子貢曰:「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3]。
子言之『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是言偃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此五君子者,聖門所謂孝子也,一未遇明主也。
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
詩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禮記緇衣) 夫是,則庶乎成信矣,成信可以言孝乎?夫道至於成信而止矣。
子言之「畏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乎父而恭乎兄,好從善而斆徃,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亡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陳則進,不陳則退,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爲人之淵泉也,多聞而難誕也,不内辭,足以殁世,國有道,其言足以生,國無道,其黙足以成,蓋桐提伯華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是三君子者,則嘗爲卿士大夫矣。
孝經之義未至於退黙也,而隨會、伯華皆有之,蓋猶之不毀傷之志也,是聖人之所貴也。
曾子曰:「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行無求數
商頌曰「歳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非懈」(詩經商頌殷武),是之謂也。
右經第三章 大傳第三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廵守。
嵗二月,東廵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量,禮樂、制度、衣服以正之。
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爲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廟有不順者爲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
變禮易樂者爲不從,不從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爲畔,畔者君討。
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五月,南廵守,至於南嶽,如東廵守之禮。
八月,西廵守,至於西嶽,如南廵守之禮。
十有一月,北廵守,至於北嶽,如西廵守之禮。
歸假於祖廟,用特。
(禮記王制) 不敬、不孝、不順,天子所以緻諸侯之討也。
天子五年一廵守,諸侯將修其文以蓋其實,或善事天子之左右,内交于鄰國,則天子如之何?曰:其文之弊不勝其質之著也。
其君有驕志者,則必有驕色;有溢志者,必有溢態。
驕志溢態達於面目,見於其左右近習,著於田疇城郭,雖十襲之,固莫掩也。
且其權度、衡量[3]、貢賦、章物先告之矣,而又有旱乾、水溢、勤民、不勤民之務著於謡謌、别於訟獄,其社稷宗廟實載以白於天子,故諸侯莫之掩也。
且使其可以文著,則亦與爲文焉耳。
文質之間,天子所自反也。
頌曰「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詩經周頌烈文),康誥曰「徃盡乃心,無康好逸豫」(尚書周書康誥),是則天子所自爲愛敬也。
天子自爲愛敬而諸侯敢於驕溢,未之有也。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
諸侯將出,宜于社,造于禰。
(禮記王制)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
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
乃命國家五官而後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徧,過是非禮也。
凡告用牲、幣,反亦如之。
諸侯相見,必告於禰,朝服而出視朝。
命祝史告於五廟、所過山川。
亦命國家五官,道而出。
反必親告于祖禰,乃命祝史告至於前所告者,而後聽朝而入。
」(禮記曾子問) 諸侯無故不出疆,謂有宗廟社稷之世守存焉。
朝于天子,與諸侯相見,則既有辭矣。
觀魚、觀社、會婦人,則何以命之?爲祝史者不已難乎?然則魯之祝史無有執者,何也?曰:終春秋之世,兩如京師,皆非正朝也。
而諸侯盟會[4],嵗或四五,所過山川,亦曰予知之矣。
愛其所愛,敬其所敬。
愛非其所親,敬非其所尊,天子不得而慶,讓之也。
春秋書公至自外者,五十有九,始于唐,中於戚,終於黃池;傷於桓,危於成,衰於昭。
其未至也,未嘗不汲汲之;其至也,未嘗不幾喜之,謂其出而無可告於天子,反而不可告於祖禰也。
且使其五官疲焉,不知所從事,則亦爲天子失柄者之過矣。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爲鬯。
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
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禮記王制) 頖宮之禮有以異於辟雍乎?曰:其釋奠於先老、老師[5],齒胄、弦誦,合語、合樂,養老、養幼,一也,而憲、乞異典矣。
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詩經魯頌泮水),又曰「無小無大,從公于邁」(詩經魯頌泮水),是頖宮慈而辟雍嚴也。
諸侯之於天子,亦猶母之於父也。
將命以柷、以鼗何也?柷,終也;鼗,始也。
分天子之養敬,爲四海之終始,或曰柷從重節制之義也,鼗從輕鼓舞之意[6]也。
天子諸侯無事,則嵗三田:一爲乾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
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
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
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禮記王制)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凡所以[7]防人之驕危也。
一嵗三田,以習戎事。
軍、賔、吉、兇,四禮合舉,則在於田也,田以殺而禦殺。
自四學而外,三田爲大。
訊馘之告於學,則辟頖同義也。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其事則天子之事,其用則宗廟、社稷、山川之用,其人民則猶先君之人民也,而諸侯無創焉。
夫稱南面而常若子姓者,其惟諸侯乎?孟子曰:「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盡心下)遺老失賢,掊克在位,雖成犧牲、潔粢盛,無以辭於水旱,而獨以水旱咎之社稷,何也?曰:是猶子之事親也,無所改於怨怒而遠其居室,變其飲食,是亦一道也,則甚矣爲諸侯之危也。
以社稷事君,又以社稷事天,非極其愛敬而能保有此乎?孟子曰:「諸侯之寳三:土地、人民、政事。
寳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盡心下)土地、人民、政事,則天子先君之遺也,珠玉則非天子先君之遺也,雖遺之,而愛敬之義不在也。
故曰「君子之所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下),是亦天子之志也。
詩曰「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詩經小雅裳裳者華),是亦孝子之事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雖大國,必畏之矣。
」(孟子公孫醜上)貴德尊士,謂不惡慢於人者也,不惡慢於人而後能尊賢,而後能使能。
孝經之義未至於[8]官人也,以謂不愛不敬,雖官人而有惡慢者存焉,非仁人而能愛敬如此乎?孟子曰:「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愛之質也;義者,敬之質也。
重仁義而輕富貴,則愛敬之心殷;重富貴而輕仁義,則弑逆之旤著矣。
然則富貴不離其身,何謂也?曰:身者,父母之身也。
諸侯之富貴,則其父母之仁也。
以父母之仁,仁父母之身,於諸侯奚有焉?故不驕不溢,君子之所貴也。
子曰:「貧而好樂,富而好禮。
衆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詩雲:『民之貪亂,寧爲荼毒。
』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
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禮記坊記) 天下之畔亂,則皆富貴之過也。
見夫茹蔬躡蹻而與簒弑者,凡幾哉!富貴而後驕溢,驕溢而後壊坊。
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故和順者,國家之福也。
書曰:「和恒四方民,居師。
」(尚書周書洛誥)和恒則愛敬,愛敬而時雍之化可冀也。
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
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
」(禮記坊記) 爲諸侯而僭天子,爲大夫而僭諸侯,惡慢長而愛敬衰。
易曰:「履霜,堅冰至。
」(易經坤卦)子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蚤辨也。
」(易傳坤卦文言)蚤辨之,非大順而能之乎?易初爲元士,二爲大夫,三爲諸侯。
日大昕爲大夫,食時爲諸侯,日中爲天子。
古之仁人孝子則必有辨於此者矣。
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
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聽天命。
詩雲:『莫莫葛藟,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禮記表記) 舜、禹、文王、周公則可以爲孝矣。
如舜、禹、文王、周公之孝,則可爲諸侯師矣。
皇矣之詩曰:「維此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増其式廓。
」夫上帝之選子甚於天子諸侯之選子也,而謂諸侯可以不學者已乎? 右傳八則 *** [1]愛敬,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敬愛」。
[2]鞭樸,康熙本作「鞭樸」,四庫本作「鞭撲」。
「鞭樸」亦作「鞭撲」,指用作刑具鞭子與棍棒,亦指用鞭子與棍棒抽打。
[3]權度、衡量,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權衡、量度」。
[4]盟會,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會盟」。
[5]先師,底本原作「老師」,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按禮記文王世子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6]意,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義」。
[7]「以」字,底本原無,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8]「於」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 服者,言行之先見者也。
未聽其言,未察其行,見其服而其志可知也。
仁人孝子,一舉足不忘父母,一發言不忘父母,由父母而師先王。
故有父之親,有君之尊,有師之嚴,雖不言法而法見焉。
孟子曰:「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夫非先王之車服、言行而敢於服之不疑,非桀、紂而敢如此乎?詩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説。
」(詩經曹風蜉蝣)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二[1]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蓋卿大夫之孝也。
」 言而後世法之曰法,行而天下由之曰道。
孟子曰「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孟子離婁下),夫豈有它,曰孝而已。
孝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終日行亦不在悔之中也。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爲政),無它,慎之也。
詩曰「豈弟君子,幹祿豈弟」(詩經大雅旱麓),蓋其慎也。
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易傳系辭上) 「詩雲:『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 卿大夫之事天子,亦猶之事其親也,而尊嚴倍之矣。
諸侯處優,而卿大夫處劇。
公侯之得失,邦國之治不治,天子不責於諸侯,而責於卿大夫。
故卿大夫之愛敬合於天下,而後緻於天子。
非仲山甫則未可語此也。
右經第四章 大傳第四 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中庸) 甚矣!仁人孝子之多所不敢也。
行孝而不敢言孝,則不敢言人之不孝者;行仁而不敢言仁,則不敢言人之不仁者。
然則君子皆無所敢乎?曰:敢於爲仁孝而已。
身爲之而口不復言之,故少過於己而寡怨於人。
然則伯夷、叔齊之言行不及泰伯、仲雍與?曰:其仁孝則一也。
天下之於夷、齊,何惡之有?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斁。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詩經周頌振鷺),夷、齊之謂也。
夫夷、齊而有不顧之言行者乎?雖無宗廟,不毀其身。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所不能者愧人。
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
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
」(禮記表記) 夫是則有恥矣,可以言孝乎?有恥而不可言孝,則是孝者負恥也。
子貢曰:「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2],常以皓皓,是以眉夀,是曾參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曾子壹至於此乎?天下有道,則卿大夫之選也。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
詩雲:『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子曰:「爲上可望而知也,爲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於臣,臣不惑於其君。
伊誥曰:『惟尹躬及湯,鹹有一德。
』」(禮記緇衣) 夫是則有恒矣,可以言孝乎?有恒而不可言孝,則是孝無恒也。
易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易傳家人卦)仁人孝子不過乎物,則是有恒之物也。
子貢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顔淵之行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藉,不遷怒,不探怨,不録舊罪,是冉雍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顔、冉之行壹,至於此乎!天下有道,則卿大夫之選也。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故大人不倡遊言。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詩雲:『淑慎爾止,不諐于儀。
』」(禮記緇衣) 夫是則淑慎矣,可以言孝乎?而見夫孝不淑慎者乎?人臣而爲王者之言,傳之百世,行之四方,禮樂以成,兵戎以興,上下相危,則旤亂難平。
詩曰:「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
」(詩經大雅烝民)子貢曰:「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蔔商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蔔商則亦從事於此矣,使之執筆,故其德可頌也。
夫謂孝子之言倡遊者乎? 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
」(禮記緇衣) 夫是,則庶乎旡妄矣。
旡妄可以言孝乎?而見夫孝子多妄者乎?虞書曰:「敷奏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
」(尚書虞書舜典)言、功、車服相稽而生,所謂法也。
子貢曰:「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3]。
子言之『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是言偃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此五君子者,聖門所謂孝子也,一未遇明主也。
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
詩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禮記緇衣) 夫是,則庶乎成信矣,成信可以言孝乎?夫道至於成信而止矣。
子言之「畏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乎父而恭乎兄,好從善而斆徃,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亡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陳則進,不陳則退,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爲人之淵泉也,多聞而難誕也,不内辭,足以殁世,國有道,其言足以生,國無道,其黙足以成,蓋桐提伯華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是三君子者,則嘗爲卿士大夫矣。
孝經之義未至於退黙也,而隨會、伯華皆有之,蓋猶之不毀傷之志也,是聖人之所貴也。
曾子曰:「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行無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