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名,事無求數有成,身言之,後人揚之,身行之,後人秉之,君子終身守此憚憚。
君子不絶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4]。
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5]。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有此四守者,以守其宗廟,則保家之令主也。
使己無微過,則易使人無微過,則難身免於患,而後可以圖國家之憂。
子言之「外寛而内直,自設於隠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存,亡汲汲,蓋蘧伯玉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蘧伯玉未至於爲治也,然亦可以爲孝矣。
曾子曰:「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
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復之,復之必思無悔,亦可謂慎矣。
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内合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之言信於家,則行信於國。
家國之言行,各以類合。
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
」(易傳家人卦)詩曰「其類維何,室家之壼。
君子萬年,永錫祚胤」(詩經大雅既醉),是衛武公之行也。
衛武公爲周卿士,九十矣,而猶以言行自抑。
子貢曰:「獨居思仁,公言言義,三復白圭,是南宮縚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子信其仁,以爲異姓[6],則謂南宮縚錫類者乎? 曾子曰:「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
君子好人之爲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爲不善,而弗疾也。
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説人之過,成人之美。
義則有常,善則有隣。
苟有德焉,不求盈於人。
君子不絶人之歡,不盡人之禮。
來者不豫,徃者不慎,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忠矣。
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謟,寛而不縦,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不如是,則其言行有擇,有擇則有過,有過則怨惡莫之免也。
夫其爲道已多矣!爲忠莫如恕,爲知莫如慎,能恕以慎,又何多救[7]之有乎?子貢曰:「高柴執親之喪,夫子以爲難能也。
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
恕則仁也,湯敬以恕,故曰躋。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有日躋之君子以爲公卿,不亦可乎? 曾子曰:「君子亂言弗殖,神言弗緻也。
衆信弗主,靈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不唱流言,不拆辭,不陳人以所能。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
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博學而無行,進給而不讓,好直而徑,儉而好僿[8]者,君子弗與也。
誇而無恥,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弗與也。
亟達而無守,好名而無體,忿怒而爲惡,足恭而口聖,而無常位,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君子弗與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夫是,則君子多所弗與者矣。
多所弗與而免於怨惡者,何也?多與則多累,多累則多旤。
言行滿於天下,尤悔亦滿於天下。
君子有擇於人,而後無擇於身。
詩曰「薄汚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詩經周南葛覃),蓋言擇也;「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經周南芣苢),言無擇也。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
」夫非仲山甫、衛武公而能如此乎?如仲山甫、衛武公之爲卿士,則可與言孝者矣。
右傳十則 *** [1]二,康熙本、四庫本皆作「三」。
通行本孝經一般作「三」。
以黃道周孝經集傳分章作傳,因文爲「二」,專言「言」「行」二者,亦不爲不可也,故保留底本原貌。
[2]「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康熙本作「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接夫人也」,四庫本作「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接夫人也」。
按大戴禮記同底本。
[3]忘,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妄」。
按大戴禮記爲「忘」。
[4]「勿」字後,康熙本、四庫本皆有「也」。
按大戴禮記有。
[5]「戰」字後,康熙本、四庫本皆有「也」。
按大戴禮記有。
[6]以爲異姓,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妻以兄子」。
[7]救,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求」。
[8]僿,康熙本作「」,四庫本作「倥」。
按大戴禮記同康熙本,阮元雲「宋以前本作『僿』也」。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
蓋士之孝也。
」 父則天也,母則地也,君則日也,受氣於天,受形於地,取精於日,此三者,人之所由生也。
地亦受氣於天,日亦取精於天,此二者,人之所原始反本也。
故事君事母皆資於父,履地就日皆資於天。
二資者,學問所由始也。
子曰:「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
」(禮記表記)母親而不尊,君尊而不親。
以父教愛,而親母之愛及於天下;以父教敬,而尊君之敬及於天下。
故父者,人之師也,教愛、教敬、教忠、教順,皆於父焉取之。
因父以及師,因師以及長,愛敬忠順不出於家,而行著於天下。
周公曰:「文王,我師也。
」周公豈欺我哉! 「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蓋言學也。
孝不待學,而非學則無以孝;無以孝,亦無以教也。
記曰:「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
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夙興夜寐」,蓋言學也,非學爲從政而已也。
右經第五章 大傳第五 記曰:「爲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
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禮記曲禮上) 凡昏、冠之禮,皆始於士。
故資愛資敬,則士其始也。
爲士者,其荘矣,而有油油之心焉。
守親之業,拜君之賜,六行之中,無取於義,故獨以慈、弟、仁、信聞。
國君下齊牛,式宗廟。
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
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
步路馬,必中道。
以足蹙路馬芻,有誅。
齒路馬,有誅。
(禮記曲禮上) 大夫、士有同禮者,而士加謹矣。
故大夫禮毖於卿,士毖於大夫。
然則乘路馬,何禮也?謂五路之禦也,禦必皆士矣。
朝服載鞭,不敢授綏,如其君在也。
如其君在,則如其父在也。
蹴芻齒馬之有誅,何也?不敗君事者也。
敗君事者,雖貴而猶誅之,況路馬乎?然且士未之敢也。
士必有其父,士必有其兄,士必有其大夫、卿。
魯人之謡曰「洫洫乎!湫乎!攸乎!深慮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是南蒯氏之行也。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
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
立則磬折垂珮。
主珮倚則臣佩垂,主珮垂則臣佩委。
(禮記曲禮下) 執器者,不皆士也,而士從此知學矣,是猶之跪屨掬袂之禮也,然而已進矣。
晏子曰:「堂上之禮,君行一,則臣行二。
」(韓詩外傳卷四)凡敬,皆倍也,不倍不順,是晏平仲之行也。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侍於君子,不顧問而對,非禮也。
(禮記曲禮下) 士之始選於澤宮,皆射也,而曰不能,何也?負薪之憂、肩臂之疾也。
疾可以見於君,而不可以先長者。
父母之憂,則君亦憂之,故辭非飾也,所以廣孝也。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禮記曲禮下) 謂有先君、卿大夫之治焉,謂有宗老、家相之事焉,是猶之負劍辟咡之禮也,然而已進矣。
然則禮失之俗,如之何?曰:變則不正,正則不變,變而正之,是滕世子之行也。
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後;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惟興之日,從新國之法。
(禮記曲禮下) 若是者,何不忘親也?不忘先也。
不保祿位,不守祭祀,而猶有保祿位、守祭祀之思焉。
道興而猶未忘廢也,道廢而猶未忘興也。
詩曰「無逝我梁,無發我笱」(詩經小雅小弁),亦資敬之意也。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爲父作諡。
(禮記曲禮下) 已孤則愛篤,已貴則敬篤也。
己之名命於親,父之名易於君。
士而可以顯親,雖韋布猶之顯親也;士而不可以顯親,雖鍾鼎無以殉死者。
然則上祀追王,何也?曰:是王者之禮也。
王者繼嗣,不得用開創者[1]之禮,故有身爲王者不禰其父者矣,而況於士乎,而況於暴貴者乎!然則身爲王者不禰其父,禮乎?曰:己過於禮也,然有禮意存焉。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爲先,廐庫爲次,居室爲後。
凡家造,祭器爲先,犧賦爲次,養器爲後。
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爲祭服。
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
爲宮室,不斬於丘木。
(禮記曲禮下) 國君去其國,止之曰:「柰何去社稷也?」大夫曰:「柰何去宗廟也?」士曰:「柰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衆,士死制。
故爲國君愛敬其社稷,爲大夫愛敬其宗廟,爲士愛敬其墳墓,則災害不生而旤亂不作矣。
然則士值危國,如之何?曰:忠順不失,未至於死亡也。
未至於死亡,何失忠順之有?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離婁下)士患失其忠順,不患失其祿位。
士患失其祿位,則不足以爲士矣。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踰竟,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
大夫、士[2]去國,踰竟,爲壇位,鄉國而哭。
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乘髦馬,不蚤鬋,不祭食,不説人以無罪,婦人不當禦,三月而後復[3]。
(禮記曲禮下) 若是乎喪祿位、失祭祀之重也,故保祿位、守祭祀,亦聖人之所貴也。
孟子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爲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孟子滕文公下)是亦父母之所弔也。
天子,視不上於祫,不下於帯;國君,綏視;大夫,衡視;士,視五歩。
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傾則奸。
(禮記曲禮下) 單襄公曰:「目以處義,足以步目。
」(新書卷十禮容語下)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故視者,精神之治也。
愛敬存於中,則奸傲去於面矣。
黃目,彛之貴者也,使衡而綏,照於五歩之内,故以坐則知起,問則知對,酬則知酢也,是士爲公屍,神而明之之道也。
君命,大夫與士肄。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朝言不及犬馬。
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
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
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禮記曲禮下) 固者不足以語禮,故亦謂之瞽也。
士與大夫肄,則譲於大夫;與卿肄,則譲於卿。
愛敬之發,猶近於不學慮者也,而何異慮之有乎? 凡士相見,贄,冬用雉,夏用腒。
左脰奉之以價請見。
主人凡三辭見,三辭贄,不獲,乃見之。
既見,賔交拜,送贄出。
賔再燕見,主人三還贄,曰:「既得見矣。
」不獲,乃受之。
士見於大夫,終辭其贄。
於其入也,一拜其辱也,賔退,送,再拜。
若常爲臣者,則禮辭其贄,曰:「某也辭,不得命,不敢固辭。
」賔入,奠贄,再拜,主答一拜,賔出。
凡三還贄,賔受而去之。
下大夫相見以鴈,上大夫相見以羔。
其見於君也,不還贄,以彌蹙爲度。
(儀禮士相見禮) 士相見之受贄,爲還拜也。
見大夫之不受贄,謂不還拜也。
受贄而不還拜,唯君而已。
士以君事其大夫,則己過然,猶不失爲忠順也。
周霄問於孟子曰:「士出疆必載贄,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
農夫豈爲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聞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爲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従,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矣。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徃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孟子滕文公下)體父母之意,以道稱仕,其惟儒者乎? 子貢問士。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爲士矣。
」「敢問其次?」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論語子路) 孝弟其猶有恥辱與?其行己未篤與?愛其身,不辱其父兄。
守其宮庭,不出四方,得其始端,而遺其中,終是王祥、劉殷之行也。
曰:王、劉之才及於四方矣,而訾之,何也?曰:是猶未免於恥辱也。
潁考叔之挾輈,不如曹劌[4]之反地也[5]。
故遠於恥辱之難也。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
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盡心上) 殺草木六畜非其時,孝子不爲也。
食非仁人之粟,孝子不爲也。
仁義之於孝弟,非兩也。
以孝弟而爲仁義,猶不惡慢之於愛敬也。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曾子曰:「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恥之士也。
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羸驕也。
有恥之士,富不以道,則恥之;貴不以道,則恥之。
貧賤不以道則非吾恥也,執仁與義而行之未篤故也。
夫婦會於墻隂,明日或揚其言矣,胡爲其莫之聞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甚矣,曾子之言似夫子也!興道之士,柔行似仁,強言似義,多聞似博,歛機似約,深息似靜,鈎[6]名似正,與時好惡似忠似順,然其意不過以爲富貴也,而人主以爲興道。
使去其富貴而反於貧賤,則一無恥之士而已。
無恥之士不足與於仁義,則不足與於禮樂,而曰「以才興道」,吾不信也。
子言之:「儒有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
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孝子不絶人,亦不自絶也;不求仕,亦不逃名。
仁義之粟則受之,言行可以自見則見矣。
惡慢人而食其食,則孝子不爲也。
夫子之稱子羽也,曰:「貴之不喜,賤之不怒。
苟利於民,亷於事上,以佐其下,獨富獨貴則必不爲也,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 子言之:「儒有居處齊難,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7]正;道塗不争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隂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爲也。
其備豫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養其親,則敬其身;敬其身,則愛其死。
故道有不死
君子不絶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4]。
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5]。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有此四守者,以守其宗廟,則保家之令主也。
使己無微過,則易使人無微過,則難身免於患,而後可以圖國家之憂。
子言之「外寛而内直,自設於隠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存,亡汲汲,蓋蘧伯玉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蘧伯玉未至於爲治也,然亦可以爲孝矣。
曾子曰:「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
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復之,復之必思無悔,亦可謂慎矣。
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内合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之言信於家,則行信於國。
家國之言行,各以類合。
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
」(易傳家人卦)詩曰「其類維何,室家之壼。
君子萬年,永錫祚胤」(詩經大雅既醉),是衛武公之行也。
衛武公爲周卿士,九十矣,而猶以言行自抑。
子貢曰:「獨居思仁,公言言義,三復白圭,是南宮縚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子信其仁,以爲異姓[6],則謂南宮縚錫類者乎? 曾子曰:「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
君子好人之爲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爲不善,而弗疾也。
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説人之過,成人之美。
義則有常,善則有隣。
苟有德焉,不求盈於人。
君子不絶人之歡,不盡人之禮。
來者不豫,徃者不慎,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忠矣。
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謟,寛而不縦,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不如是,則其言行有擇,有擇則有過,有過則怨惡莫之免也。
夫其爲道已多矣!爲忠莫如恕,爲知莫如慎,能恕以慎,又何多救[7]之有乎?子貢曰:「高柴執親之喪,夫子以爲難能也。
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
恕則仁也,湯敬以恕,故曰躋。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有日躋之君子以爲公卿,不亦可乎? 曾子曰:「君子亂言弗殖,神言弗緻也。
衆信弗主,靈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不唱流言,不拆辭,不陳人以所能。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
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博學而無行,進給而不讓,好直而徑,儉而好僿[8]者,君子弗與也。
誇而無恥,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弗與也。
亟達而無守,好名而無體,忿怒而爲惡,足恭而口聖,而無常位,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君子弗與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夫是,則君子多所弗與者矣。
多所弗與而免於怨惡者,何也?多與則多累,多累則多旤。
言行滿於天下,尤悔亦滿於天下。
君子有擇於人,而後無擇於身。
詩曰「薄汚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詩經周南葛覃),蓋言擇也;「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經周南芣苢),言無擇也。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
」夫非仲山甫、衛武公而能如此乎?如仲山甫、衛武公之爲卿士,則可與言孝者矣。
右傳十則 *** [1]二,康熙本、四庫本皆作「三」。
通行本孝經一般作「三」。
以黃道周孝經集傳分章作傳,因文爲「二」,專言「言」「行」二者,亦不爲不可也,故保留底本原貌。
[2]「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康熙本作「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接夫人也」,四庫本作「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接夫人也」。
按大戴禮記同底本。
[3]忘,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妄」。
按大戴禮記爲「忘」。
[4]「勿」字後,康熙本、四庫本皆有「也」。
按大戴禮記有。
[5]「戰」字後,康熙本、四庫本皆有「也」。
按大戴禮記有。
[6]以爲異姓,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妻以兄子」。
[7]救,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求」。
[8]僿,康熙本作「」,四庫本作「倥」。
按大戴禮記同康熙本,阮元雲「宋以前本作『僿』也」。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
蓋士之孝也。
」 父則天也,母則地也,君則日也,受氣於天,受形於地,取精於日,此三者,人之所由生也。
地亦受氣於天,日亦取精於天,此二者,人之所原始反本也。
故事君事母皆資於父,履地就日皆資於天。
二資者,學問所由始也。
子曰:「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
」(禮記表記)母親而不尊,君尊而不親。
以父教愛,而親母之愛及於天下;以父教敬,而尊君之敬及於天下。
故父者,人之師也,教愛、教敬、教忠、教順,皆於父焉取之。
因父以及師,因師以及長,愛敬忠順不出於家,而行著於天下。
周公曰:「文王,我師也。
」周公豈欺我哉! 「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蓋言學也。
孝不待學,而非學則無以孝;無以孝,亦無以教也。
記曰:「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
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夙興夜寐」,蓋言學也,非學爲從政而已也。
右經第五章 大傳第五 記曰:「爲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
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禮記曲禮上) 凡昏、冠之禮,皆始於士。
故資愛資敬,則士其始也。
爲士者,其荘矣,而有油油之心焉。
守親之業,拜君之賜,六行之中,無取於義,故獨以慈、弟、仁、信聞。
國君下齊牛,式宗廟。
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
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
步路馬,必中道。
以足蹙路馬芻,有誅。
齒路馬,有誅。
(禮記曲禮上) 大夫、士有同禮者,而士加謹矣。
故大夫禮毖於卿,士毖於大夫。
然則乘路馬,何禮也?謂五路之禦也,禦必皆士矣。
朝服載鞭,不敢授綏,如其君在也。
如其君在,則如其父在也。
蹴芻齒馬之有誅,何也?不敗君事者也。
敗君事者,雖貴而猶誅之,況路馬乎?然且士未之敢也。
士必有其父,士必有其兄,士必有其大夫、卿。
魯人之謡曰「洫洫乎!湫乎!攸乎!深慮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是南蒯氏之行也。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
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
立則磬折垂珮。
主珮倚則臣佩垂,主珮垂則臣佩委。
(禮記曲禮下) 執器者,不皆士也,而士從此知學矣,是猶之跪屨掬袂之禮也,然而已進矣。
晏子曰:「堂上之禮,君行一,則臣行二。
」(韓詩外傳卷四)凡敬,皆倍也,不倍不順,是晏平仲之行也。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侍於君子,不顧問而對,非禮也。
(禮記曲禮下) 士之始選於澤宮,皆射也,而曰不能,何也?負薪之憂、肩臂之疾也。
疾可以見於君,而不可以先長者。
父母之憂,則君亦憂之,故辭非飾也,所以廣孝也。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禮記曲禮下) 謂有先君、卿大夫之治焉,謂有宗老、家相之事焉,是猶之負劍辟咡之禮也,然而已進矣。
然則禮失之俗,如之何?曰:變則不正,正則不變,變而正之,是滕世子之行也。
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後;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惟興之日,從新國之法。
(禮記曲禮下) 若是者,何不忘親也?不忘先也。
不保祿位,不守祭祀,而猶有保祿位、守祭祀之思焉。
道興而猶未忘廢也,道廢而猶未忘興也。
詩曰「無逝我梁,無發我笱」(詩經小雅小弁),亦資敬之意也。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爲父作諡。
(禮記曲禮下) 已孤則愛篤,已貴則敬篤也。
己之名命於親,父之名易於君。
士而可以顯親,雖韋布猶之顯親也;士而不可以顯親,雖鍾鼎無以殉死者。
然則上祀追王,何也?曰:是王者之禮也。
王者繼嗣,不得用開創者[1]之禮,故有身爲王者不禰其父者矣,而況於士乎,而況於暴貴者乎!然則身爲王者不禰其父,禮乎?曰:己過於禮也,然有禮意存焉。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爲先,廐庫爲次,居室爲後。
凡家造,祭器爲先,犧賦爲次,養器爲後。
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爲祭服。
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
爲宮室,不斬於丘木。
(禮記曲禮下) 國君去其國,止之曰:「柰何去社稷也?」大夫曰:「柰何去宗廟也?」士曰:「柰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衆,士死制。
故爲國君愛敬其社稷,爲大夫愛敬其宗廟,爲士愛敬其墳墓,則災害不生而旤亂不作矣。
然則士值危國,如之何?曰:忠順不失,未至於死亡也。
未至於死亡,何失忠順之有?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離婁下)士患失其忠順,不患失其祿位。
士患失其祿位,則不足以爲士矣。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踰竟,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
大夫、士[2]去國,踰竟,爲壇位,鄉國而哭。
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乘髦馬,不蚤鬋,不祭食,不説人以無罪,婦人不當禦,三月而後復[3]。
(禮記曲禮下) 若是乎喪祿位、失祭祀之重也,故保祿位、守祭祀,亦聖人之所貴也。
孟子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爲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孟子滕文公下)是亦父母之所弔也。
天子,視不上於祫,不下於帯;國君,綏視;大夫,衡視;士,視五歩。
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傾則奸。
(禮記曲禮下) 單襄公曰:「目以處義,足以步目。
」(新書卷十禮容語下)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故視者,精神之治也。
愛敬存於中,則奸傲去於面矣。
黃目,彛之貴者也,使衡而綏,照於五歩之内,故以坐則知起,問則知對,酬則知酢也,是士爲公屍,神而明之之道也。
君命,大夫與士肄。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朝言不及犬馬。
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
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
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禮記曲禮下) 固者不足以語禮,故亦謂之瞽也。
士與大夫肄,則譲於大夫;與卿肄,則譲於卿。
愛敬之發,猶近於不學慮者也,而何異慮之有乎? 凡士相見,贄,冬用雉,夏用腒。
左脰奉之以價請見。
主人凡三辭見,三辭贄,不獲,乃見之。
既見,賔交拜,送贄出。
賔再燕見,主人三還贄,曰:「既得見矣。
」不獲,乃受之。
士見於大夫,終辭其贄。
於其入也,一拜其辱也,賔退,送,再拜。
若常爲臣者,則禮辭其贄,曰:「某也辭,不得命,不敢固辭。
」賔入,奠贄,再拜,主答一拜,賔出。
凡三還贄,賔受而去之。
下大夫相見以鴈,上大夫相見以羔。
其見於君也,不還贄,以彌蹙爲度。
(儀禮士相見禮) 士相見之受贄,爲還拜也。
見大夫之不受贄,謂不還拜也。
受贄而不還拜,唯君而已。
士以君事其大夫,則己過然,猶不失爲忠順也。
周霄問於孟子曰:「士出疆必載贄,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
農夫豈爲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聞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爲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従,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矣。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徃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孟子滕文公下)體父母之意,以道稱仕,其惟儒者乎? 子貢問士。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爲士矣。
」「敢問其次?」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論語子路) 孝弟其猶有恥辱與?其行己未篤與?愛其身,不辱其父兄。
守其宮庭,不出四方,得其始端,而遺其中,終是王祥、劉殷之行也。
曰:王、劉之才及於四方矣,而訾之,何也?曰:是猶未免於恥辱也。
潁考叔之挾輈,不如曹劌[4]之反地也[5]。
故遠於恥辱之難也。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
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盡心上) 殺草木六畜非其時,孝子不爲也。
食非仁人之粟,孝子不爲也。
仁義之於孝弟,非兩也。
以孝弟而爲仁義,猶不惡慢之於愛敬也。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曾子曰:「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恥之士也。
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羸驕也。
有恥之士,富不以道,則恥之;貴不以道,則恥之。
貧賤不以道則非吾恥也,執仁與義而行之未篤故也。
夫婦會於墻隂,明日或揚其言矣,胡爲其莫之聞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甚矣,曾子之言似夫子也!興道之士,柔行似仁,強言似義,多聞似博,歛機似約,深息似靜,鈎[6]名似正,與時好惡似忠似順,然其意不過以爲富貴也,而人主以爲興道。
使去其富貴而反於貧賤,則一無恥之士而已。
無恥之士不足與於仁義,則不足與於禮樂,而曰「以才興道」,吾不信也。
子言之:「儒有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
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孝子不絶人,亦不自絶也;不求仕,亦不逃名。
仁義之粟則受之,言行可以自見則見矣。
惡慢人而食其食,則孝子不爲也。
夫子之稱子羽也,曰:「貴之不喜,賤之不怒。
苟利於民,亷於事上,以佐其下,獨富獨貴則必不爲也,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 子言之:「儒有居處齊難,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7]正;道塗不争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隂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爲也。
其備豫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養其親,則敬其身;敬其身,則愛其死。
故道有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