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於其名,臣有不死於其君。
君以道死,則死之;不以道死,則不死也。
中道而立,當門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是晏平仲之行也。
子言之:「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適弗逄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謟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8]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
其憂思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危其身以伸其志,孝子亦豈爲之乎?立行之士,不諧於時,固其所也。
匹夫納溝,哲人所傷,以身之危易百姓之病,孝子猶且爲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是曾子之志也。
子言之:「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若此則可謂敬愛者矣。
孝子事親,就養無方;忠臣事君,就養無方。
以無方之賢,就無方之養,卿大夫之爲也。
士爲之則已上,然且有爲之者,雖或比黨而危之,不疑也。
是祁傒[9]、羊舌肸之行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亦卿大夫之選也。
子言之:「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翹之,又不急爲也;不臨深而爲高,不加少而爲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
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若此則可謂忠順者矣。
以此之爲而猶爲祭祀祿位者乎?儒行所言自立者五:強學力行,一也;見死不更,二也;戴仁抱義,三也;雖危竟伸,四也;推賢忘報,五也。
而陳伏靜正者,猶爲特獨。
故聖人所言忠順,非世之所謂忠順者也。
世之所爲忠順者,猶資愛於其保姆也。
子言之:「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寛,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亷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
其規爲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不臣不事[10],可以爲士,亦可以爲孝子乎?士有尊於諸侯,士有貴於卿大夫,立身行道,則其自與也。
曾子曰:「宮中雍雍,外焉肅肅;朋友切切,兄弟怡怡;遠者以貌,近者以情。
立其所能,遠其所不能。
無失所守,亦可以終身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孟子曰:「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盡心上)夫孝子之於天下,何不備之有?孝子而必資祿以爲祭,資位以爲祀,則卿大夫而下無孝子也。
子言之:「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内,貧而樂,卑而尊,是老萊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命,居下位不援其上,觀於四方,不忘其親,苟思其親,不盡其樂,以不能學爲終身之憂,是介山之推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故如介山之推,則可以語學者矣。
右傳二十則 *** [1]「者」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2]大夫、士,崇禎本、康熙本皆作「大夫」,據禮記曲禮下,從四庫本改。
[3]後復,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復服」。
按禮記同四庫本。
[4]曹劌,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曹沫」。
按曹劌與曹沫爲同一人。
[5]「也」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6]鈎,康熙本作「同」,四庫本作「釣」。
[7]中,崇禎本、康熙本皆作「忠」,據禮記儒行,從四庫本改。
[8]信,原作「伸」,據禮記儒行,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9]傒,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奚」。
按左傳爲「祁奚」。
[10]事,康熙本同,四庫本作「仕」。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 君子資於天地,得其尊親;小人資於天地,得其樂利。
小人資其力,君子資其志。
君子緻其禮,小人緻其事。
其要於敬養,不敢毀傷,則一也。
然則君子不言養,小人不言敬,何也?顯親揚名則養也,謹身節用則敬也。
君子之有廟祀,小人之有畆澮,大小殊緻,有身則一。
愛敬忠順與爲謹節,何以異乎?謹節則不傷,不傷則不毀,不傷不毀,則言行皆滿於天下。
言行皆滿於天下,則皆可配於天地矣。
然則夫子與[1]庶人微其詞,何也?曰:庶人明於人,非明人者也;則於人,非則人者也。
至德要道不之總也,故此之。
此之者,微之也,謂夫士君子而尚庶人之事者也。
庶人之於卿士,猶諸侯之於天子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顯親,孝之終也。
謹身以事親,則有始;立身以事親,則有終。
孝有終始,則道著於天下,行立於百世。
不愛其身,而惡慢乘之[2],小則毀傷其身,大則毀傷天下。
曾子曰:「旤患由生,自纎纎也,君子夙絶之。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夙絶之如何?曰:敬而已矣,君子未有不敬而免於患者也。
右經第六章 大傳第六 子雲:「小人皆能養其親,不敬何以辨?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書雲:『辟不辟,忝厥祖。
』」(禮記坊記) 子不乘父,父不乘祖,所以著辨也。
子不忝父,父不忝祖,所以終始也。
不能立身,不能率祖,而曰能養,小人之義也。
故「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詩經大雅文王)者,始孝之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詩經小雅小宛)者,終孝之事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
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
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
」(禮記祭義) 尊仁安義,何勞之有?言夫爲仁義而不備物者也。
不備物,則備力。
父母有憂之,然而無患。
人之患富貴有甚於患筋力者也。
曾子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使,正直者邇於刑,弗違則殆於罪。
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汙,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夫其父之志也,夫亦其子之志也夫。
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論語爲政) 大祀之尚明水也,大享之尚太羮也,兩者非以爲養也。
君子之敬父母,尊於天地,明於日月,道塞而反於隴畎[3],亦猶有郊社之意焉。
馬之喣沫,雖報不享,又何倣焉?曾子曰:「烹熟羶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論語爲政) 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
」(禮記祭義)然則敬者無儼恪與?曰:敬之有儼恪,自享祀始也。
養從愛始者也。
孝經之道有三:曰嚴,曰順,曰敬。
嚴從父也,順從母也。
孝養之義,從母者也。
然則是獨從愛乎?曰:愛至而敬亦至,敬至而色亦至矣。
參、損、遊、夏皆孝也,用之不同。
曾、蔔緻敬,言、閔緻和,和者,敬之通也。
曾子曰:「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
養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久爲難;久可能也,卒爲難。
卒事慎行,則可謂能終也。
」(禮記祭義) 若是,則曾子自爲能養也。
曾子擇孝取下焉而猶以爲難,則是庶人之孝未爲降也。
孟子曰:「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
將徹,必請所與。
問『有餘?』必曰『有』。
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請所與。
問『有餘?』,曰『亡矣』,将以復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孟子離婁上)故敬之降爲養,養之下無降焉。
保祿祀而下,則亦無降也。
故孝子之詩至於苞栩而衰矣。
周書曰「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
肇牽牛車[4],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厥父母慶,自洗腆,緻用酒」(尚書周書酒誥),則洵矣,其庶人之義也。
子言之:「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緻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不[5]盡也。
」(禮記祭義) 身生於父,成於君,始於祖,本於天地。
知其所由生,則知其所由成;知其所由成,則知其所由立。
政教禮樂亦由此爲養[6]也。
天子竭力以行禮樂,諸侯竭力以行政教,其明報不同,而發情、緻敬、竭力從事則一也。
詩曰「我孔熯矣,式禮莫愆」(詩經小雅楚茨),又曰「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詩經魯頌泮水),故謂小孝用力。
用力之不及緻敬者,亦有未盡也。
子路見於夫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手足胼胝,面目黧黒。
藝五榖以事其親而無孝子之名者,何也?」子曰:「意者,身未敬耶?色不順耶?辭不遜耶?古人有言曰『衣與!食與!』何以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耶?坐,吾語女。
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
君子愛以事親,敬以友賢,何爲無孝子之名乎?」(韓詩外傳卷九)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詩經大雅既醉)曾子則嘗從事於此也。
夫事親、信友、獲上、治民,君子亦嘗置力於此也。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
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
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
夫惟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故君子有二觀焉。
君子進則益上之譽,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
是君子之功守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故祿養者,非君子之得已也,猶不得於道而得於畎畆之義也。
君子動靜以爲立身,進退以爲終始,有不功之功,不利之利。
曾子言之:「徃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待者,年也。
吾嘗仕,齊祿不過鍾釡,欣欣而喜,非爲貴也;親殁之後,南遊於椘,榱題三圍,轉轂百乘,北鄉涕泣,非爲賤也。
」(韓詩外傳卷七)君子有後名,不若昕夕之養,故顯名揚親亦非君子之得已也,以爲不得已而不敢自己,是終始之義也。
曾子曰:「人之生也,百嵗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君子思其不復者而先施焉。
親戚既殁,雖欲孝,誰爲孝?年既耆艾,雖欲弟,誰爲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
慎始思終,其是之謂與?」(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甚矣!曾子之仁也。
不及孝而思孝,不及弟而思弟,人之性也。
耄耋而思立身,毀敗而思行道,則亦晩矣。
君子慎始而慮終,孩提立孝,老死而不倦。
詩曰:「我日斯邁,而月斯征。
」(詩經小雅小宛)昔者子夏食於曾子曰:「是不已費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
有三樂,琴瑟不在其中。
」子夏曰:「何爲三樂?」曰:「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
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
有親可養,有君可諭,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何爲三費?」曰:「少而學之,長而忘之,此一費也。
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
久與之交,而中絶之,此三費也。
」(韓詩外傳卷九)夫孩提行孝,老而不就,立身耆艾,而猶有咎,其爲費也,不亦多乎?詩曰「天生蒸民,其命靡諶。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言性習之中變,而仁孝之不易也。
曾子曰:「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事。
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戰戰惟恐不能乂;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職,戰戰惟恐不勝;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惟恐刑罰之至也。
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故臨深履薄,天子庶人之所共學也。
愛敬之心,不勝惡慢,始事而勤,終事而怠,自謂無所毀傷,而毀傷者驟至矣。
丹書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夫爲人子,行孝而至無終始,非以欲勝義而然乎?勝義滅仁,禍患乃成。
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
」(孟子離婁下)若夫君子所患則無矣。
非仁無爲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大小。
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
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
詩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數世之仁也。
國風曰「我躬不閲,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
(禮記表記) 夫世豈有仁而終身者乎?亦豈有不仁而終其身者乎?以敬成孝,以孝成仁,能終其身,則能及於百世矣,亦何長短大小之有?丹書曰:「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滅廢,敬者萬世。
師尚父曰:『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孟子謂是尚父之言未是也。
不仁而可以得天下,則是不孝而可以奉宗祀也。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孟子離婁上)夫能行愛敬終始其身,則可謂仁者矣。
豊芑之詩,何多譲焉?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禮記表記) 若是,則可謂有終始者矣。
仲山甫之稱爲仁,何也?謂有終始[7]也。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文王之事也;不畏疆[8]禦,不侮矜寡,成湯之智也;以保其身,王躬是保,舜、禹之義也。
有是三者,以率民彛,以正物則,性立而教,著於天下,則非獨立身而已也。
孟子曰:「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暴也。
」(孟子離婁上)又曰:「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孟子公孫醜上)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則亦命也。
以爲朝夕,不放於日月,則君子有所不可也。
大學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五孝雖殊,敬身一也。
敬身則敬親,敬親則敬天,敬天則成親,成親則成身,成身而其身大於天下矣。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上)身厚則萬物皆厚,身治則萬物皆治,身毀則萬物皆毀,身傷則萬物皆傷矣。
虞書曰「敬修其可願」(尚書虞書大禹謨),又曰「慎厥身,修思永」(尚書虞書臯陶謨),夫非愛敬終始而能如此乎! 右傳十二則 *** [1]與,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於」。
[2]「不愛其身,而惡慢乘之」,底本作「敬愛其身,而惡慢終事」,康熙本作「敬愛其身,而惡慢終之」,據上下文義,從四庫本改。
[3]畎,康熙本、四庫本皆作「畝」。
[4]牛車,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車牛」。
按尚書同四庫本。
[5]不,康熙本、四庫本皆作「弗」。
按禮記爲「弗」。
[6]養,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義」。
[7]終始,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始終」。
[8]疆,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強」。
疆,古同「強」。
君以道死,則死之;不以道死,則不死也。
中道而立,當門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是晏平仲之行也。
子言之:「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適弗逄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謟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8]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
其憂思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危其身以伸其志,孝子亦豈爲之乎?立行之士,不諧於時,固其所也。
匹夫納溝,哲人所傷,以身之危易百姓之病,孝子猶且爲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是曾子之志也。
子言之:「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若此則可謂敬愛者矣。
孝子事親,就養無方;忠臣事君,就養無方。
以無方之賢,就無方之養,卿大夫之爲也。
士爲之則已上,然且有爲之者,雖或比黨而危之,不疑也。
是祁傒[9]、羊舌肸之行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亦卿大夫之選也。
子言之:「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翹之,又不急爲也;不臨深而爲高,不加少而爲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
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若此則可謂忠順者矣。
以此之爲而猶爲祭祀祿位者乎?儒行所言自立者五:強學力行,一也;見死不更,二也;戴仁抱義,三也;雖危竟伸,四也;推賢忘報,五也。
而陳伏靜正者,猶爲特獨。
故聖人所言忠順,非世之所謂忠順者也。
世之所爲忠順者,猶資愛於其保姆也。
子言之:「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寛,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亷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
其規爲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不臣不事[10],可以爲士,亦可以爲孝子乎?士有尊於諸侯,士有貴於卿大夫,立身行道,則其自與也。
曾子曰:「宮中雍雍,外焉肅肅;朋友切切,兄弟怡怡;遠者以貌,近者以情。
立其所能,遠其所不能。
無失所守,亦可以終身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孟子曰:「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盡心上)夫孝子之於天下,何不備之有?孝子而必資祿以爲祭,資位以爲祀,則卿大夫而下無孝子也。
子言之:「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内,貧而樂,卑而尊,是老萊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命,居下位不援其上,觀於四方,不忘其親,苟思其親,不盡其樂,以不能學爲終身之憂,是介山之推之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故如介山之推,則可以語學者矣。
右傳二十則 *** [1]「者」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2]大夫、士,崇禎本、康熙本皆作「大夫」,據禮記曲禮下,從四庫本改。
[3]後復,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復服」。
按禮記同四庫本。
[4]曹劌,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曹沫」。
按曹劌與曹沫爲同一人。
[5]「也」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6]鈎,康熙本作「同」,四庫本作「釣」。
[7]中,崇禎本、康熙本皆作「忠」,據禮記儒行,從四庫本改。
[8]信,原作「伸」,據禮記儒行,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9]傒,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奚」。
按左傳爲「祁奚」。
[10]事,康熙本同,四庫本作「仕」。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 君子資於天地,得其尊親;小人資於天地,得其樂利。
小人資其力,君子資其志。
君子緻其禮,小人緻其事。
其要於敬養,不敢毀傷,則一也。
然則君子不言養,小人不言敬,何也?顯親揚名則養也,謹身節用則敬也。
君子之有廟祀,小人之有畆澮,大小殊緻,有身則一。
愛敬忠順與爲謹節,何以異乎?謹節則不傷,不傷則不毀,不傷不毀,則言行皆滿於天下。
言行皆滿於天下,則皆可配於天地矣。
然則夫子與[1]庶人微其詞,何也?曰:庶人明於人,非明人者也;則於人,非則人者也。
至德要道不之總也,故此之。
此之者,微之也,謂夫士君子而尚庶人之事者也。
庶人之於卿士,猶諸侯之於天子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顯親,孝之終也。
謹身以事親,則有始;立身以事親,則有終。
孝有終始,則道著於天下,行立於百世。
不愛其身,而惡慢乘之[2],小則毀傷其身,大則毀傷天下。
曾子曰:「旤患由生,自纎纎也,君子夙絶之。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夙絶之如何?曰:敬而已矣,君子未有不敬而免於患者也。
右經第六章 大傳第六 子雲:「小人皆能養其親,不敬何以辨?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書雲:『辟不辟,忝厥祖。
』」(禮記坊記) 子不乘父,父不乘祖,所以著辨也。
子不忝父,父不忝祖,所以終始也。
不能立身,不能率祖,而曰能養,小人之義也。
故「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詩經大雅文王)者,始孝之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詩經小雅小宛)者,終孝之事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
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
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
」(禮記祭義) 尊仁安義,何勞之有?言夫爲仁義而不備物者也。
不備物,則備力。
父母有憂之,然而無患。
人之患富貴有甚於患筋力者也。
曾子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使,正直者邇於刑,弗違則殆於罪。
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汙,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夫其父之志也,夫亦其子之志也夫。
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論語爲政) 大祀之尚明水也,大享之尚太羮也,兩者非以爲養也。
君子之敬父母,尊於天地,明於日月,道塞而反於隴畎[3],亦猶有郊社之意焉。
馬之喣沫,雖報不享,又何倣焉?曾子曰:「烹熟羶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論語爲政) 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
」(禮記祭義)然則敬者無儼恪與?曰:敬之有儼恪,自享祀始也。
養從愛始者也。
孝經之道有三:曰嚴,曰順,曰敬。
嚴從父也,順從母也。
孝養之義,從母者也。
然則是獨從愛乎?曰:愛至而敬亦至,敬至而色亦至矣。
參、損、遊、夏皆孝也,用之不同。
曾、蔔緻敬,言、閔緻和,和者,敬之通也。
曾子曰:「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
養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久爲難;久可能也,卒爲難。
卒事慎行,則可謂能終也。
」(禮記祭義) 若是,則曾子自爲能養也。
曾子擇孝取下焉而猶以爲難,則是庶人之孝未爲降也。
孟子曰:「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
將徹,必請所與。
問『有餘?』必曰『有』。
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請所與。
問『有餘?』,曰『亡矣』,将以復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孟子離婁上)故敬之降爲養,養之下無降焉。
保祿祀而下,則亦無降也。
故孝子之詩至於苞栩而衰矣。
周書曰「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
肇牽牛車[4],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厥父母慶,自洗腆,緻用酒」(尚書周書酒誥),則洵矣,其庶人之義也。
子言之:「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緻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不[5]盡也。
」(禮記祭義) 身生於父,成於君,始於祖,本於天地。
知其所由生,則知其所由成;知其所由成,則知其所由立。
政教禮樂亦由此爲養[6]也。
天子竭力以行禮樂,諸侯竭力以行政教,其明報不同,而發情、緻敬、竭力從事則一也。
詩曰「我孔熯矣,式禮莫愆」(詩經小雅楚茨),又曰「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詩經魯頌泮水),故謂小孝用力。
用力之不及緻敬者,亦有未盡也。
子路見於夫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手足胼胝,面目黧黒。
藝五榖以事其親而無孝子之名者,何也?」子曰:「意者,身未敬耶?色不順耶?辭不遜耶?古人有言曰『衣與!食與!』何以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耶?坐,吾語女。
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
君子愛以事親,敬以友賢,何爲無孝子之名乎?」(韓詩外傳卷九)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詩經大雅既醉)曾子則嘗從事於此也。
夫事親、信友、獲上、治民,君子亦嘗置力於此也。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
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
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
夫惟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故君子有二觀焉。
君子進則益上之譽,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
是君子之功守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故祿養者,非君子之得已也,猶不得於道而得於畎畆之義也。
君子動靜以爲立身,進退以爲終始,有不功之功,不利之利。
曾子言之:「徃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待者,年也。
吾嘗仕,齊祿不過鍾釡,欣欣而喜,非爲貴也;親殁之後,南遊於椘,榱題三圍,轉轂百乘,北鄉涕泣,非爲賤也。
」(韓詩外傳卷七)君子有後名,不若昕夕之養,故顯名揚親亦非君子之得已也,以爲不得已而不敢自己,是終始之義也。
曾子曰:「人之生也,百嵗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君子思其不復者而先施焉。
親戚既殁,雖欲孝,誰爲孝?年既耆艾,雖欲弟,誰爲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
慎始思終,其是之謂與?」(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甚矣!曾子之仁也。
不及孝而思孝,不及弟而思弟,人之性也。
耄耋而思立身,毀敗而思行道,則亦晩矣。
君子慎始而慮終,孩提立孝,老死而不倦。
詩曰:「我日斯邁,而月斯征。
」(詩經小雅小宛)昔者子夏食於曾子曰:「是不已費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
有三樂,琴瑟不在其中。
」子夏曰:「何爲三樂?」曰:「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
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
有親可養,有君可諭,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何爲三費?」曰:「少而學之,長而忘之,此一費也。
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
久與之交,而中絶之,此三費也。
」(韓詩外傳卷九)夫孩提行孝,老而不就,立身耆艾,而猶有咎,其爲費也,不亦多乎?詩曰「天生蒸民,其命靡諶。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言性習之中變,而仁孝之不易也。
曾子曰:「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事。
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戰戰惟恐不能乂;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職,戰戰惟恐不勝;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惟恐刑罰之至也。
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故臨深履薄,天子庶人之所共學也。
愛敬之心,不勝惡慢,始事而勤,終事而怠,自謂無所毀傷,而毀傷者驟至矣。
丹書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夫爲人子,行孝而至無終始,非以欲勝義而然乎?勝義滅仁,禍患乃成。
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
」(孟子離婁下)若夫君子所患則無矣。
非仁無爲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大小。
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
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
詩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數世之仁也。
國風曰「我躬不閲,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
(禮記表記) 夫世豈有仁而終身者乎?亦豈有不仁而終其身者乎?以敬成孝,以孝成仁,能終其身,則能及於百世矣,亦何長短大小之有?丹書曰:「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滅廢,敬者萬世。
師尚父曰:『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孟子謂是尚父之言未是也。
不仁而可以得天下,則是不孝而可以奉宗祀也。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孟子離婁上)夫能行愛敬終始其身,則可謂仁者矣。
豊芑之詩,何多譲焉?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禮記表記) 若是,則可謂有終始者矣。
仲山甫之稱爲仁,何也?謂有終始[7]也。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文王之事也;不畏疆[8]禦,不侮矜寡,成湯之智也;以保其身,王躬是保,舜、禹之義也。
有是三者,以率民彛,以正物則,性立而教,著於天下,則非獨立身而已也。
孟子曰:「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暴也。
」(孟子離婁上)又曰:「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孟子公孫醜上)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則亦命也。
以爲朝夕,不放於日月,則君子有所不可也。
大學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五孝雖殊,敬身一也。
敬身則敬親,敬親則敬天,敬天則成親,成親則成身,成身而其身大於天下矣。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上)身厚則萬物皆厚,身治則萬物皆治,身毀則萬物皆毀,身傷則萬物皆傷矣。
虞書曰「敬修其可願」(尚書虞書大禹謨),又曰「慎厥身,修思永」(尚書虞書臯陶謨),夫非愛敬終始而能如此乎! 右傳十二則 *** [1]與,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於」。
[2]「不愛其身,而惡慢乘之」,底本作「敬愛其身,而惡慢終事」,康熙本作「敬愛其身,而惡慢終之」,據上下文義,從四庫本改。
[3]畎,康熙本、四庫本皆作「畝」。
[4]牛車,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車牛」。
按尚書同四庫本。
[5]不,康熙本、四庫本皆作「弗」。
按禮記爲「弗」。
[6]養,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義」。
[7]終始,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始終」。
[8]疆,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強」。
疆,古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