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紀事
關燈
小
中
大
、慎行、德教,加于百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雲雲。
』【下阙。
】(一百二十四) 【校記】 (一)□處原空一格。
下同。
(二)『不』字原無,據壽昌校補。
(三)四庫本作『南』。
(四)此條見《史記》卷六十七,列傳第七。
四庫本『作《孝經》』後尚有『死于魯』三字。
(五)此條見《漢書》卷三十,志第十。
(六)夾注『孝經』二字應補于『藝文志』下。
(七)此條見《漢書》卷七十一,傳第四十一。
(八)方括号内文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下同。
(九)此條見《後漢書》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原作:『故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察孝廉。
』 (十)此條見《後漢書》卷一百九,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十一)『通』原作『道』。
據四庫本、中華本改 (十二)此條見《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十三)『宗』中華本、四庫本均作『宋』。
(十四)『到』中華本、四庫本均作『緻』。
(十五)『或』前今本有『庶』字。
『人』,四庫本作『民』。
(十六)此條見《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一。
(十七)此條見《晉書》卷八十三,列傳第五十三。
『允』,四庫本作『胤』。
下同。
(十八)『讷』,四庫本作『納』。
(十九)『忱』,四庫本作『耽』。
(二十)『擿』,四庫本作『摘』。
(二十一)此條見《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
(二十二)此處四庫本作『着論為葬送之制,名曰「笃終」,曰:』。
(二十三)『赍』或作『賷』。
(二十四)此條見《宋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二十五)『中庶子』三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二十六)此條見《南齊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六。
(二十七)『字』,四庫本作『學』。
(二十八)此條見《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
(二十九)『後』字據四庫本補。
(三十)『還』,四庫本作『起』。
(三十一)此條不見《南齊書》,而見《南史》卷五十,列傳四十,文字略同。
殆誤作《南齊書》。
(三十二)此條見《梁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二。
『侃』,四庫本作『偘』。
(三十三)此條不見《梁書》,而見《南史》卷五十六,列傳四十六庾域條。
殆誤作《梁書》。
『興』殆『輿』之誤。
(三十四)此條見《梁書》卷三十三,列傳二十七。
(三十五)此條見《陳書》卷二十六,列傳二十。
亦見《南史》卷六十二。
(三十六)據四庫本、中華本,『陵子』當作『陵弟』。
(三十七)此條見《陳書》卷二十六,列傳二十徐陵子儉、份、儀條。
亦見《太平禦覽》卷六百十,學部四,三國典略。
(三十八)此條不見《南史》。
(三十九)此條見《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亦見《陳書》卷三十四。
(四十)『為』,《冊府元龜》引作『愧』。
(四十一)『謹』原稿作『謙』,據四庫本改。
(四十二)『每』字原稿無,據四庫本補。
(四十三)此條見《南史》卷七十二,亦見《陳書》卷三十四。
當前移。
(四十四)此條見《南史》卷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五。
(四十五)『又』,據四庫本補。
(四十六)『差』當作『瘥』。
下同。
(四十七)『者』字原無,據四庫本、中華本補。
(四十八)此條見《南史》卷七十六,列傳六十六。
(四十九)這段文字與四庫本、中華本頗不同,茲錄如次:『以楊王孫、皇甫谧深達生死,而終禮矯俗,乃自為終制,遺令:……』 (五十)『依』字據四庫本補。
(五十一)此條見《魏書》卷九十,列傳第七十八。
(五十二)『幍』,四庫本作『』。
(五十三)此條見《北齊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七。
(五十四)『太原』二字原稿無,據今本補。
(五十五)『宄』,四庫本、中華本作『亂』。
(五十六)『元』字原稿無,據今本補。
(五十七)此條見《北齊書》四十四卷,列傳第三十六。
亦見《北史》卷八十一。
『書』字原稿無,據今本補。
(五十八)此條見《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北周書》,今均作《周書》。
下同,不另注。
(五十九)此條見《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
(六十)此條見《周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
(六十一)此條見《周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九。
原作“長孫紹遠、弟澄”。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長孫道生條略同。
(六十二)『而出』二字,《北史》作『出西』。
(六十三)此條見《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隋書》卷六十四略同。
『禅』四庫本作『磾』。
』【下阙。
】(一百二十四) 【校記】 (一)□處原空一格。
下同。
(二)『不』字原無,據壽昌校補。
(三)四庫本作『南』。
(四)此條見《史記》卷六十七,列傳第七。
四庫本『作《孝經》』後尚有『死于魯』三字。
(五)此條見《漢書》卷三十,志第十。
(六)夾注『孝經』二字應補于『藝文志』下。
(七)此條見《漢書》卷七十一,傳第四十一。
(八)方括号内文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下同。
(九)此條見《後漢書》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原作:『故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察孝廉。
』 (十)此條見《後漢書》卷一百九,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十一)『通』原作『道』。
據四庫本、中華本改 (十二)此條見《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十三)『宗』中華本、四庫本均作『宋』。
(十四)『到』中華本、四庫本均作『緻』。
(十五)『或』前今本有『庶』字。
『人』,四庫本作『民』。
(十六)此條見《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一。
(十七)此條見《晉書》卷八十三,列傳第五十三。
『允』,四庫本作『胤』。
下同。
(十八)『讷』,四庫本作『納』。
(十九)『忱』,四庫本作『耽』。
(二十)『擿』,四庫本作『摘』。
(二十一)此條見《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
(二十二)此處四庫本作『着論為葬送之制,名曰「笃終」,曰:』。
(二十三)『赍』或作『賷』。
(二十四)此條見《宋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二十五)『中庶子』三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二十六)此條見《南齊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六。
(二十七)『字』,四庫本作『學』。
(二十八)此條見《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
(二十九)『後』字據四庫本補。
(三十)『還』,四庫本作『起』。
(三十一)此條不見《南齊書》,而見《南史》卷五十,列傳四十,文字略同。
殆誤作《南齊書》。
(三十二)此條見《梁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二。
『侃』,四庫本作『偘』。
(三十三)此條不見《梁書》,而見《南史》卷五十六,列傳四十六庾域條。
殆誤作《梁書》。
『興』殆『輿』之誤。
(三十四)此條見《梁書》卷三十三,列傳二十七。
(三十五)此條見《陳書》卷二十六,列傳二十。
亦見《南史》卷六十二。
(三十六)據四庫本、中華本,『陵子』當作『陵弟』。
(三十七)此條見《陳書》卷二十六,列傳二十徐陵子儉、份、儀條。
亦見《太平禦覽》卷六百十,學部四,三國典略。
(三十八)此條不見《南史》。
(三十九)此條見《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亦見《陳書》卷三十四。
(四十)『為』,《冊府元龜》引作『愧』。
(四十一)『謹』原稿作『謙』,據四庫本改。
(四十二)『每』字原稿無,據四庫本補。
(四十三)此條見《南史》卷七十二,亦見《陳書》卷三十四。
當前移。
(四十四)此條見《南史》卷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五。
(四十五)『又』,據四庫本補。
(四十六)『差』當作『瘥』。
下同。
(四十七)『者』字原無,據四庫本、中華本補。
(四十八)此條見《南史》卷七十六,列傳六十六。
(四十九)這段文字與四庫本、中華本頗不同,茲錄如次:『以楊王孫、皇甫谧深達生死,而終禮矯俗,乃自為終制,遺令:……』 (五十)『依』字據四庫本補。
(五十一)此條見《魏書》卷九十,列傳第七十八。
(五十二)『幍』,四庫本作『』。
(五十三)此條見《北齊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七。
(五十四)『太原』二字原稿無,據今本補。
(五十五)『宄』,四庫本、中華本作『亂』。
(五十六)『元』字原稿無,據今本補。
(五十七)此條見《北齊書》四十四卷,列傳第三十六。
亦見《北史》卷八十一。
『書』字原稿無,據今本補。
(五十八)此條見《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北周書》,今均作《周書》。
下同,不另注。
(五十九)此條見《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
(六十)此條見《周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
(六十一)此條見《周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九。
原作“長孫紹遠、弟澄”。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長孫道生條略同。
(六十二)『而出』二字,《北史》作『出西』。
(六十三)此條見《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隋書》卷六十四略同。
『禅』四庫本作『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