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紀事
關燈
小
中
大
原]郭元貞(五十四)。
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對曰:『誦《孝經》。
』曰:『《孝經》雲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宄(五十五)。
』[元]貞曰(五十六):『吾作刺史,豈其驕乎?』纮曰:『公雖不驕,君子防未萌,亦願留意。
』 《北齊[書]儒林傳序》(五十七):《論語》、《孝經》,諸學徒莫不通講。
《北周書齊炀王憲【子貴】傳》(五十八):少聰敏。
……始讀《孝經》,便謂人曰:『讀此一經,足為立身之本。
』 《北周書顔之儀傳》(五十九):[顔之儀]三歲能讀《孝經》。
又《蕭大圜傳》(六十):[蕭大圜]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
《周書長孫澄傳【長孫書傳後】》(六十一):魏文帝嘗與太祖及群公宴。
從容言曰:『《孝經》一卷,人行之本,諸公宜各引要言。
』澄應聲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惡,既而出合(六十二)。
』太祖深歎澄之合機,而譴其次答者。
【《北史》略同。
】 《北史于【仲文】傳【于栗禅傳後】》(六十三):[于仲文]九歲嘗于雲陽宮見周文帝。
問曰:『聞兒好讀書,書有何事?』對曰:『資父事君,忠孝而已。
』周文甚嗟歎之。
《北史封偉伯傳【封軌之子】》(六十四):[太尉清河王]怿親為《孝經解诂》(六十五),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隐漏。
《太平禦覽》(六十六):劉盛不好讀書,隻讀《孝經》、《論語》。
曰:『誦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誦而不行乎?』 【查《困學紀聞》,此出《北史》。
】 蘇綽戒子威雲(六十七):『讀《孝經》一卷足以立身治國,何用多為?』 《隋書儒林何妥傳》(六十八):蘇威[嘗]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誡臣雲:「隻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何用多為?」』上亦然之。
《隋書鄭譯傳》(六十九):(帝下)诏曰(七十):『譯嘉谟良策(七十一),寂爾無聞,鬻獄賣官,沸騰盈耳。
若留之于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為不孝之鬼。
有累幽顯(七十二)。
無以置之,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
』 《隋書韋師傳》(七十三):初就學,始讀《孝經》。
舍書而歎曰:『名教之極,其在茲乎?』 《隋書文學傳王頍》(七十四):[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
為其兄颙所責怒,于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
《舊唐書天寶年》(七十五):诏天下民間家藏《孝經》一本(七十六)。
《新唐書元宗本紀》(七十七):天寶三載,……诏天下家藏《孝經》。
《新唐書禮樂志【五葉】》(七十八):太宗觀釋奠于國子學,诏祭酒孔穎達講《孝經》。
《新唐書【四十四、二】選舉志》(七十九):[而]明經之别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
……《孝經》、《論語》皆兼通之。
《新唐書【百三十】楊玚傳》(八十):玚從父兄晏精《孝經》學,常手寫數十篇,可教者辄遺之。
【采此條以見當刻《孝經》分遺。
】 《新唐書百【六十二】獨孤及傳》(八十一):[獨孤及]為兒時讀《孝經》。
父試之曰:『兒志何語?』對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
』 【查《舊唐書》,有則不引此。
】 《新唐書【一百六】趙弘智傳》(八十二):[入]為陳王師,講《孝經》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生皆在。
弘智舉五經,諸儒更诘辯随問酬(八十三),悉舌無留語(八十四)。
高宗喜曰:『試為我陳經之要,以輔不逮。
』對曰:『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願以此獻。
』帝悅,賜絹二,名馬二(八十五)。
《新唐書【百九十六】儒學[上]孔穎達傳》(八十六):皇太子令穎達撰《孝經章句》(八十七)。
因文以盡箴諷(八十八)。
【《舊[唐]書》雲(八十九):庶人承幹令撰《孝經義疏》(九十),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
】 《新唐書儒學[下]褚無量傳》(九十一):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
帝曰:『朕知之矣。
』 《新唐書【百九十七】循吏韋景駿傳》(九十二):……[後]為貴鄉令,有母子相訟者。
景駿曰:『令少不天常自痛。
爾幸有親而忘孝耶(九十三)?教之不孚,令之罪也。
』因嗚咽流涕,付授《孝經》,使習大義。
于是母子感悟,請自新。
遂為孝子。
《新唐書【百六十四】薛放傳》(九十四):帝穆宗嘗問:『朕欲學經與史,何先?』放曰:『六經者,聖人之言,孔子所發明天人之極也。
《史記》道成敗得失,亦足以鑒,然謬于是非。
非六經比。
』帝曰:『吾聞學者白首不能通一經,安得其要乎?』對曰:『《論語》,六經之菁華也;《孝經》,人倫之本也。
漢時《論語》首立于學宮。
光武令虎贲士皆習《孝經》,元宗[親]為注訓(九十五)。
蓋人知孝慈則氣盛和樂也。
』帝
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對曰:『誦《孝經》。
』曰:『《孝經》雲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宄(五十五)。
』[元]貞曰(五十六):『吾作刺史,豈其驕乎?』纮曰:『公雖不驕,君子防未萌,亦願留意。
』 《北齊[書]儒林傳序》(五十七):《論語》、《孝經》,諸學徒莫不通講。
《北周書齊炀王憲【子貴】傳》(五十八):少聰敏。
……始讀《孝經》,便謂人曰:『讀此一經,足為立身之本。
』 《北周書顔之儀傳》(五十九):[顔之儀]三歲能讀《孝經》。
又《蕭大圜傳》(六十):[蕭大圜]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
《周書長孫澄傳【長孫書傳後】》(六十一):魏文帝嘗與太祖及群公宴。
從容言曰:『《孝經》一卷,人行之本,諸公宜各引要言。
』澄應聲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惡,既而出合(六十二)。
』太祖深歎澄之合機,而譴其次答者。
【《北史》略同。
】 《北史于【仲文】傳【于栗禅傳後】》(六十三):[于仲文]九歲嘗于雲陽宮見周文帝。
問曰:『聞兒好讀書,書有何事?』對曰:『資父事君,忠孝而已。
』周文甚嗟歎之。
《北史封偉伯傳【封軌之子】》(六十四):[太尉清河王]怿親為《孝經解诂》(六十五),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隐漏。
《太平禦覽》(六十六):劉盛不好讀書,隻讀《孝經》、《論語》。
曰:『誦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誦而不行乎?』 【查《困學紀聞》,此出《北史》。
】 蘇綽戒子威雲(六十七):『讀《孝經》一卷足以立身治國,何用多為?』 《隋書儒林何妥傳》(六十八):蘇威[嘗]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誡臣雲:「隻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何用多為?」』上亦然之。
《隋書鄭譯傳》(六十九):(帝下)诏曰(七十):『譯嘉谟良策(七十一),寂爾無聞,鬻獄賣官,沸騰盈耳。
若留之于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為不孝之鬼。
有累幽顯(七十二)。
無以置之,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
』 《隋書韋師傳》(七十三):初就學,始讀《孝經》。
舍書而歎曰:『名教之極,其在茲乎?』 《隋書文學傳王頍》(七十四):[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
為其兄颙所責怒,于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
《舊唐書天寶年》(七十五):诏天下民間家藏《孝經》一本(七十六)。
《新唐書元宗本紀》(七十七):天寶三載,……诏天下家藏《孝經》。
《新唐書禮樂志【五葉】》(七十八):太宗觀釋奠于國子學,诏祭酒孔穎達講《孝經》。
《新唐書【四十四、二】選舉志》(七十九):[而]明經之别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
……《孝經》、《論語》皆兼通之。
《新唐書【百三十】楊玚傳》(八十):玚從父兄晏精《孝經》學,常手寫數十篇,可教者辄遺之。
【采此條以見當刻《孝經》分遺。
】 《新唐書百【六十二】獨孤及傳》(八十一):[獨孤及]為兒時讀《孝經》。
父試之曰:『兒志何語?』對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
』 【查《舊唐書》,有則不引此。
】 《新唐書【一百六】趙弘智傳》(八十二):[入]為陳王師,講《孝經》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生皆在。
弘智舉五經,諸儒更诘辯随問酬(八十三),悉舌無留語(八十四)。
高宗喜曰:『試為我陳經之要,以輔不逮。
』對曰:『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願以此獻。
』帝悅,賜絹二,名馬二(八十五)。
《新唐書【百九十六】儒學[上]孔穎達傳》(八十六):皇太子令穎達撰《孝經章句》(八十七)。
因文以盡箴諷(八十八)。
【《舊[唐]書》雲(八十九):庶人承幹令撰《孝經義疏》(九十),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
】 《新唐書儒學[下]褚無量傳》(九十一):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
帝曰:『朕知之矣。
』 《新唐書【百九十七】循吏韋景駿傳》(九十二):……[後]為貴鄉令,有母子相訟者。
景駿曰:『令少不天常自痛。
爾幸有親而忘孝耶(九十三)?教之不孚,令之罪也。
』因嗚咽流涕,付授《孝經》,使習大義。
于是母子感悟,請自新。
遂為孝子。
《新唐書【百六十四】薛放傳》(九十四):帝穆宗嘗問:『朕欲學經與史,何先?』放曰:『六經者,聖人之言,孔子所發明天人之極也。
《史記》道成敗得失,亦足以鑒,然謬于是非。
非六經比。
』帝曰:『吾聞學者白首不能通一經,安得其要乎?』對曰:『《論語》,六經之菁華也;《孝經》,人倫之本也。
漢時《論語》首立于學宮。
光武令虎贲士皆習《孝經》,元宗[親]為注訓(九十五)。
蓋人知孝慈則氣盛和樂也。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