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遺書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行前定道在事前則事前定性在道前則道前定
君子之道即小推大故曰費而隠以心言則曰莫見乎隠以道言則曰費而隠故自夫婦之居室推之以極于天地聖人所不能盡以見大莫載小莫破即夫婦聖人天地固不足極大小之量也又引詩以指點隠體如鸢魚之在天淵超于睹聞之表不可端倪有如此者君子之學請姑自居室造端而自有以闖至隠之堂奧則天地聖人之量亦即此而在無事他求矣費而隠所以顯而微也
莫髙匪天而鸢戾焉莫深匪淵而魚躍焉莫微于鸢魚而天淵體焉道心惟微之妙亦有如是者子思子贊之曰言其上下察也正指心體昭著處非泛言化育流行事
終日見天而不見有鸢之飛終日見淵而不見有魚之躍亦見亦顯亦隠亦微
鸢飛戾天而缯弋不及極于高也魚躍于淵而網罟莫加極于深也所托之地皆闇也鸠鷃決起尋丈而下控于地鳝鳅之類與波出沒人得而量之小人之道也與天命之性不可得而見即就喜怒哀樂求之猶以為粗幾不足據也又就喜怒哀樂一氣流行之間而誠通誠複有所謂鬼神之德者言之德即人心之德即天命之性故不睹不聞之中而莫見莫顯者存焉是以君子既嘗戒慎恐懼以承之又若或使之如所謂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臨汝無貳爾心者故特以祭法推明之一切工夫總是一誠始信陽明戒慎恐懼是本體非虛語也本體此誠工夫亦此誠相逼成象洋洋複洋洋凡以見鬼神之為德如此
德性之中本自廣大亦複精微本自高明亦複中庸緻之盡之極之道之須當用何等問學工夫時時緻廣大而盡精微時時極高明而道中庸是謂溫故緻廣大愈廣大盡精微愈精微極高明愈高明道中庸愈中庸是謂知新而其要歸于敦厚以崇禮隻此三千三百一一體備于身敦而且厚日積月累由中符表底于崇高崇禮所以崇德也崇德所以盡性也此之謂尊德性而道問學
聰明睿知皆此心虛中之象而耳目不與焉耳目者聰明之戶牖而非其専官也一心耳外辟之則為聰明周徹之曰睿極深之曰知而氣機通複之候生長收藏各盡其妙是謂寛裕溫柔發強剛毅齋莊中正文理密察之德
鐘虛也而鳴心虛也而靈耳虛也而聽目虛也而視四肢百骸虛也而運掉夫道又何以加于虛乎存之其中也天下之大本也發之其和也天下之達道也
本心之學聖學也而佛氏張大之諱虛而言空空故無所不攝攝一切有無而皆空有無不受也又離一切有無而不空其所為空自在也看來隻是弄精魂語下而遺上者與
配天達天其始不離下學立心耳天豈逺乎哉心得其所以為心則達乎天矣人得其所以為人則配乎天矣又曰其天天即我我即天今必雲有物先天得之者天自我出何故将天亦私為一己之物乎
至誠盡性之至不學而能即經綸大經已足見其心精密而無漏矣又出之不窮為立天下之大本運之無外為知天地之化育其要歸于無能而已無能故無倚
肫肫其仁仁之至也淵淵其淵靜之至也浩浩其天化之至也合而言之誠之至也
中庸之道從闇入門而托體于微操功于敬一步步推入至于上天之載而乃能合天下以在宥愈微亦愈顯即微即顯亦無微無顯嗚呼微乎至矣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時乗六龍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笃恭而天下平修之意也
誠者自成也誠于意之謂也
誠者不思而得良知不慮而知良知一誠也緻知誠之者也此文成秘旨
心一也視于無形之謂明故明無不見聽于無聲之謂聰故聰無不聞思于無思之謂睿故睿無不通慮于何慮之謂智故智無不知四者有逓入之象焉然則人心其統于智乎此所謂良知也盎然而知者仁也所以寛裕溫柔也又謂之恻隠之心秩然而知者禮也所以齋莊中正也又謂之辭讓之心截然而知者義也所以發強剛毅也又謂之羞惡之心井井然而知歸之無所不知者即智也所以文理宻察也又謂之是非之心分而言之燦然知也合而言之渾然智也是為心宗是為聖谛
理一也得于心為德本于生為性藴于性為情達于情為才亶于初為命體于自然謂之天故曰誠者天之道也惟天無外人得之以為人物得之以為物天得之以為天地得之以為地盡則俱盡虧則俱虧不由乎我更由乎誰是為性宗是為人造
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故曰性相近也此千古論性第一義惟濓溪足以發之
性相近以生而善者為主習相逺以習于不善者為主上智下愚不移則痛下愚也
論語二十篇語語言性皆要人就近處複仍就逺者下工夫故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葢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雲爾
識得夫子言性處方可與盡性後人皆以性求性妄意有一物可指終失面目即孟子道性善亦是下了注腳千秋上下大道陸沉總坐無極太極四字學者且細讀通書尋個入門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何故避性字不言隻為性不可指言也葢曰吾就性中之情藴而言分明見得是善何言乎情之善也這恻隠心就是仁何善如之仁義禮智皆生而有之所謂性也乃所以為善也指情言性非因情見性也即心言善非離心言善也後之解者曰因所發之情而見所存之性因所情之善而見所性之善豈不毫厘而千裡乎
凡所雲性隻是心之性決不得心與性對所雲情可雲性之情決不得性與情對
告子累被孟子鍛煉之後已識性之為性矣故曰生之為性孟子恐失人分上本色故複重加指點葢曰生不同而性亦不同雲犬牛之生惟有知覺運動而已吾人既為萬物之靈則其生有獨得其粹然者所謂仁義禮智是也告子概言之無乃雜乎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此孟子言性第一義也此後纔有個善字可下
智隻是故之一端而孟子特指以證性葢此是非之心尤容易起風波少錯針鋒無所不至故孟子指出鑿字凡叛道之人都是聰明漢
孟子論性隻就近處指點如恻隠之心同是恻隠有過有不及相去亦無幾不害其為恻隠也如羞惡之心同是羞惡有過有不及相去亦無幾不害其為羞惡也過于恻隠則羞惡便減過于羞惡則恻隠便減心體次第受傷至于禽獸不逺然良心仍在平日禦人國門忽然見孺子入井此心便露出來豈從外铄者
恻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