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近世哲學史
關燈
小
中
大
。
程、朱、陸、王皆奉之,相率靜坐頓悟,驗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曰以不觀觀之。
暗中二氏之奸詭,而明明德之實功溷矣。
相率讀講注釋,合清談訓诂為一堂。
而習行禮樂兵農之功廢,所謂親民者無其具矣。
又何止至善之可言乎?以故于堯、舜三事之事(三事者,正德、利用、厚生。
見《古文尚書·大禹谟》),周、孔三物之物,偭矩而趨,而古大學教人之法,秦人強使之亡而不能盡者,潛奸暗易,而消亡遂不知所底矣。
生民之禍,倍甚晉唐。
道法遂湮,人才寥落,莫謂虞夏商周之文物,盡滅其迹,雖兩漢英雄之幹濟,賢守令之政務,亦莫及焉。
而語錄恣其張皇,傳贊肆其粉飾,竟若左右虞周,颉颃孔孟者。
試觀後世之國學鄉學,尚有古大學學習之物否?試觀兩宋及今五百年,學人尚行禹、益、孔、顔之實事否?徒空言相續,紙上加紙。
而靜坐語錄中有學,小學大學中無學矣。
書卷兩庑中有儒,小學大學中無儒矣。
”(《習齋記餘》)蓋習齋之學,微獨不取宋儒之空談心性,亦不取漢唐之訓诂注疏,其所為學者,在實習實得,故曰:“孔門之博學,學禮、學樂、學射、學禦、學書數,以至《易》、《書》,莫不曰學也,《周南》、《召南》曰為也。
言學言為,既非後世講讀所可混。
禮、樂、射、禦、書、數,亦非後世章句所可托。
”(《存學編·性理評》)曰:“仆妄謂性命之理不可講也。
雖講,人亦不能聽也。
雖聽,人亦不能醒也。
雖醒,人亦不能行也。
所可得而共講之,共醒之,共行之者,性命之作用,如《詩》、《書》六藝而已。
即《詩》、《書》六藝,亦非徒列坐講聽,要惟一講即教習。
習至難處來問,方再與講。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
孔子惟與弟子今日習禮,明日習射。
間有可與言性命者,亦因其自悟已深,方與言。
”(《存學編·總論諸儒講學》)不特此也,習齋以為學之不必知之,知之不必能之。
謝上蔡謂:“橫渠以禮教人。
其門人下稍頭底,隻溺于形名度數之間,行得來因無所見處。
”習齋則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此聖賢百世不易之成法也。
雖周公、孔子,亦隻能使人行,不能使人有所見。
功候未到,即強使有所見,亦無用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此固歎知道之少,而吾正于此服周公、孔子流澤之遠也。
布三重以教人(三重,見《中庸》,謂夏、商、周也),使天下世世守之。
後世有賢如孟子者,得由行習而著察。
即愚不肖者,亦相與行習于吾道之中。
正《中庸》所謂行而世為天下法。
亦何必人人語以性道,而始為至乎!”(《性理評》)朱子嘗稱胡文定(安國)之言曰:“豈有見理已明而不能成事者。
”習齋則曰:“見理已明而不能處事者多矣。
有宋諸先生便謂還是見理不明,隻教人明理。
孔子則隻教人習事,迨見理于事,則已徹上徹下矣。
”(同上)恕谷因之,故陳兆興(恕谷門人)問曰:“遊于藝,今注謂博六藝義理之趣。
或不在粗迹也。
”曰:“姑論射乎。
人必學能射,而由淺入深,始得其趣。
未有全不能射,而即得射之趣者。
後儒高閣六藝,而言博其趣,是不能射而得射之趣也。
”徐果亭(名秉義)曰:“讀書以明理。
不讀書,理何由明?”曰:“明理非盡由讀書也。
即如人日讀書傳,亦知射曰志正體直。
而與之決拾,颠倒錯互。
遂可謂曉知射之理乎?亦知樂曰以和為主。
而宮商音律,入耳茫然,遂可謂曉知樂之理乎?故古人明理之功,以實事不以空言。
曰緻知在格物。
”(以上并恕谷《論學》)于是其所以為格物之解者,則曰:“格,《爾雅》曰:至也。
”《虞書》“格于上下”是也。
程子、朱子于格物格字,皆訓至。
又《周書·君奭篇》“格于皇天。
天壽平格”,蔡注訓通。
又《孔叢子》“谏格虎賦”,格義同搏。
習齋謂格物之格如之,謂親手習其事也。
又《爾雅》:格格,舉也。
郭璞注曰:舉,持物也。
又《爾雅》到字極字皆同格。
蓋到其域而通之,搏之,舉之,以至于極,皆格義也。
物,物有本末之物也,即明德親民也,即意心身家國天下也。
然而謂之物者,則以誠正修齊治平,皆有其事。
而學其事,皆有其物。
《周禮》禮樂等皆謂之物是也。
格物者,謂大學中之物,如學禮學樂類,必舉其事,造其極也。
”(恕谷《大學辨業》)通采各書之說,而荟成其義。
凡以見格物之不離身習而已。
當時習齋于兵法、技擊、馳射無不娴熟。
恕谷學禮于習齋,學琴于張而素,學射禦于趙錫之、郭金城(金城字子堅,亦習齋門人),問兵法于王餘佑(餘佑字介祺,孫夏峰門人),學書于彭通,學數于劉見田。
後聞蕭山毛奇齡善樂,乃從學于浙江。
蓋真所謂能其事者。
有清一代,求其學能上掩宋明,而卓然自成一宗,惟習齋、恕谷足以當之。
獨惜乎訓诂考據之盛,而顔、李之傳,乃不免于衰絕也。
習齋雖不主玩言性道,而論性則有不同于宋明諸儒者,亟稱孟子為不善非才之罪之言,而重複為圖以說明之。
曰:“中渾然一性善也。
見當愛之物,而情之恻隐能直及之,是性之仁。
其能恻隐以及物者,才也。
見當斷之物,而情之羞惡能直及之,是性之義。
其能羞惡以及物者,才也。
見當敬之物,而情之辭讓能直及之,是性之禮。
其能辭讓以及物者,才也。
見當辨之物,而情之是非能直及之,是性之智。
其能是非以及物者,才也。
不惟聖賢與道為一,雖常人率性,亦皆如此,更無惡之可言。
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可以為善;若為不善,非才之罪。
及世味紛乘,貞邪不一,惟聖人禀有全德,大中至正,順應而不失其則。
下此者,才色誘于外,引而之左,則蔽其當愛而不見,愛其所不當愛,而貪營之剛惡出焉;私小據于己,引而之右,則蔽其當愛而不見,愛其所不當愛,而鄙吝之柔惡出焉。
以至羞惡被引而為侮辱殘忍,辭讓被引而為僞飾谄媚,是非被引而為奸雄小巧,種種之惡所從來也。
然種種之惡,非其不學之能,不慮之知。
必且進退龃龉,本體時見。
不純為貪營鄙吝諸惡也,猶未與财色等相習而染也。
斯時也,惟賢士豪傑,禀有大力。
或自性覺悟,或師友提撕,知過而善反其天。
又下此者,賦禀偏駁。
引之既易,而反之甚難。
引愈頻而蔽愈遠,習漸久而染漸深。
以至染成貪營鄙吝之性之情,而本來之仁,不可知矣。
染成侮辱殘忍之性之情,而本來之義,不可知矣。
染成僞飾谄媚之性之情,與奸雄小巧之性之情,而本來之禮智,俱不可知矣。
嗚呼!禍始引蔽,成于習染。
以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可為聖人之身,竟呼之曰禽獸;猶币帛素色,而既污之後,遂呼之曰赤帛黑帛也。
而豈其材之本然哉!”(《存性編·性說》)習齋之意,蓋不認氣質之惡,以惡皆由外之引蔽習染而然。
此與陸桴亭論性相合,故其《與桴亭書》有喜先得我心之語(見《習齋記餘》)。
然習齋更有視桴亭為進者。
習齋不獨謂氣質之偏無害于善,且以為氣質之偏正可為善。
故曰:“偏至者,可以為偏至之聖賢。
宋儒乃以偏為惡。
不知偏不引蔽,偏亦善也。
”(《存性編·性理評》。
有節文)又曰:“氣禀偏而即命之曰惡,是指刀而坐以殺人也,庸知刀之能利用殺賊乎?”(同上)習齋于宋儒之中,獨許胡安定、張橫渠。
曰:“仆學之宋儒中,止許胡安定、張橫渠,為有孔門之百一。
”(《習齋記餘·寄李複元處士書》)又曰:“宋儒胡子外,惟橫渠為近孔門學教。
”(《存學編·性理評》)然至橫渠變化氣質之說,則力非之。
曰:“人之質性各異,當就其質性之所近,心志之所願,才力之所能,以為學,則無龃龉扞格終身不就之患。
故孟子于夷、惠曰不同道,惟願學孔子。
非止以孔子獨上也,非謂夷、惠不可學也。
人之質性近夷者,自宜學夷;近惠者,自宜學惠。
今變化氣質之說,是必平丘陵以為川澤,填川澤以為丘陵也。
不亦愚乎?且使包孝肅必變化而為龐德公,龐德公必變化而為包孝肅,必不可得之數。
亦徒失其為包為龐而已矣。
”(《四書正語》)夫孟子主性善,則曰擴充。
荀子主性惡,則曰矯飾。
變化氣質,荀子矯飾之說也。
宋儒分理義之性,氣質之性,固調停孟、荀而兼用之者,特未肯明言之耳。
今習齋一以孟子性善為歸,則其不然于變化氣質者,蓋不足異。
且習齋譏濂溪,而所作《人論》有雲:“太極肇陰陽,陰陽生五行。
陰陽五行之清焉者,氣也;濁焉者,形也。
氣皆天也,形皆地也。
天地交通變化,而生萬物。
飛潛動植之族,不可勝辨;形象運用之功,不可勝窮。
莫非天地之自然也。
凡主生者皆曰男,主成者皆曰女。
妙合而凝,則又生生不已焉。
天地者,萬物之大父母也;父母者,傳天地之化者也。
而人則獨得天地之全,為萬物之秀也。
”(《習齋記餘》)即本之濂溪《太極圖說》。
然此猶可曰早年所作也。
若夫《存性編》固恕谷所謂先生悟聖學後著者(見恕谷《存治篇書後》),而如剛惡柔惡雲雲,亦濂溪《通書》中語。
從知習齋于宋儒之書,亦有取有舍。
如近人專取習齋攻擊宋儒之言論,為之标榜,一若顔、李之學,與程、朱之學不能并存天壤間者,殆未之深考也。
習齋、恕谷,論治不諱功利。
習齋著《宋史評》,辨王安石之被誣(見《習齋記餘》),而恕谷則力稱江陵之功(江陵,明張文忠公居正也,見《恕谷文集》)。
《瘳忘編》者,恕谷自稱因習齋《存治編》而作,以廣其條件者也(見《存治篇書後》)。
而其論治道曰:“‘治有道乎?’曰有。
‘其道一乎?’曰不一。
‘敢問其不一何也?’曰:有全道,有偏道。
‘何全何偏?’曰:全者王道,偏者清淨也,刑名也。
‘其道如何?’曰:六府三事(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亦見《大禹谟》),教養兼舉,可以光四表,格上下者,王道也;清淨則休養元氣護惜民物,不妄生一事,是謂黃老之學;刑名則強公室,杜私門,因名核實,令行禁止,是謂申、韓之學。
曰:‘三者固各分乎?’曰:分之中亦有合焉。
王道,兼清淨、刑名者也。
至于清淨,未始不附王道以行也,不附之不治,而清淨中亦有刑名。
刑名,未始不附王道以行也,不附之不治,而刑名中亦有清淨。
但其握要者,各有所在耳。
曰:‘亦有弊乎?’曰:王道無弊,行王道者弊也;清淨之弊為虛談,虛談而廢弛;刑名之弊為苛酷,苛酷而乖離。
然亦有似弊而實非者,牽制文義如漢元,紛更制度如王莽,賊王道者也;怠棄萬機如明神宗,賊清淨者也;殺人若刈草菅如高洋、苻生,賊刑名者也。
非流弊也。
”(并《瘳忘編·續論》)以黃、老、申、韓之用為不背于王道,此後儒硁硁所萬不敢言者也。
習齋于當時學者,唯敬服一陸桴亭。
而恕谷《瘳忘編》既成,撮錄桴亭《思辨錄》附于其後。
又《大學辨業題辭》首稱引《思辨錄》“大學之法,所以教人為大學之道,後世但有大學之道,而無所謂大學之法”之言。
即恕谷之于桴亭,亦可知矣。
抑習齋門下,有大興王昆繩源,著《平書》十卷,與恕谷商訂之。
而亦嘗與唐鑄萬遊,鑄萬稱其敏達(見《潛書·勸學篇》)。
則其時志學之士,多有交往,故能成其廣大。
不獨方望溪(苞)與恕谷易子而教,為世稱道已也(《望溪集》有《恕谷墓志》叙其與恕谷、昆繩論學同異甚詳。
惟謂恕谷因己言改其師法,則恕谷門人劉調贊嘗辨之,見《恕谷年譜》)。
第十一章 戴東原 清代漢學大師首推東原。
東原師婺源江慎修永。
永有朱子《近思錄注》,蓋猶兼為宋儒性理之學者。
而東原則舉宋儒之學盡推翻之。
東原名震,安徽休甯人。
始就塾,塾師授《大學章句》,問曰:“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曰:“此朱子雲爾。
”問:“朱子何時人?”曰:“南宋。
”又問:“曾子何時人?”曰:“東周。
”“周、宋相去幾何時?”曰:“幾二千年。
”曰:“然則朱子何以知其然?”師不能答。
其讀書必窮究實在,蓋自幼即如此。
長通訓诂考證之學。
中乾隆二十七年鄉試。
四庫全書館開,因于文襄公(敏中)薦,特召以舉人充纂修官。
四十年,會試,不第。
被命一體與殿試。
賜同進士出身,授庶吉士。
越二年,竟卒于官。
年五十有五。
平生著述甚富,而以宋儒言性、言理、言道、言才、言仁義禮智、言誠、言權,皆與孔、孟之旨不合,類糅雜二氏之言。
于是作《孟子字義疏證》及《原善》、《論性》諸篇。
既又取《原善》而援據經義,為之疏通證明焉。
今《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并收入《戴氏遺書》,而《論性》及《原善》本文,又見《東原集》。
其後阮文達公元作《性命古訓》、《論語論仁篇》(見《研經室文集》),焦裡堂循(甘泉人)著《論語通釋》《孟子正義》,要皆根據東原以為說。
東原所最指斥宋儒者。
為程子“性即理也”之言,而朱子《中庸注》引之。
東原以為:“理者分理。
故《中庸》言文理密察。
孟子言條理。
未有虛懸一物以為之理者。
今雖至愚之人,處斷一事,責诘一人,莫不曰理。
蓋自宋以來始相習成俗。
夫以理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未有不以意見當之者也。
”(見《孟子字義疏證》。
本文甚長,撮其意如此)且顔習齋作《四書正誤》亦嘗有是說矣。
曰:“理者,木中紋理也。
指條理言。
”又曰:“前聖鮮有說理者,孟子忽發出,宋人遂一切廢棄,而倡為明理之學。
不知孟子所謂理義悅心,有自己注腳,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仁義等又有許多注腳。
”故戴子高即謂東原作《孟子緒言》本于習齋之說(見《顔氏學記》)。
夫東原是否本之習齋不可知,若其說則固相合矣。
顧吾觀《後漢書·朱穆傳》,其《崇厚論》曰:“行違于道,則愧生于心,非畏義也。
事違于理,則負結于意,非憚禮也。
”以理與道對言,漢人即已有之,夫曰理曰道,皆虛為之象者也。
今謂宋人始言理,而以理為如有物失之鑿,殆為不深考矣。
雖然,習齋、東原,亦有為而發之者也。
東原之言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又曰:“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義也。
有物必有則,以其則正其物,如是而已矣。
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
心之神明于事物,鹹足以知其不易之則。
譬有光皆能照。
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謬也。
”(并《孟子字義疏證》)夫自理之說盛,而天下有外情以言理者矣,有外事以言理者矣。
外情以言理,外事以言理,則所謂意見是也。
程、朱未嘗教人以意見為理也。
而後之人以意見為理者,則未嘗不藉口于程、朱之言。
是以東原從而辨之。
觀其反複于意見之害,而曰:“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下後世也,顯而共見。
目之曰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相率趨之以為美言。
其入人心深,禍斯民也大,而終莫之或寤。
”(《孟子字義疏證序》)為意不可見乎? 程、朱言性有義理之性,有氣質之性。
義理之性,所謂理也;氣質之性,所謂氣也。
在天曰理氣:在人則曰義理之性、氣質之性耳。
而東原曰:“性者,血氣心知本乎陰陽五行,人物莫不區以别焉,是也。
而理義者,人之心知有思辄通。
能不惑乎所行也。
”又曰:“人物分于陰陽五行以成性,舍氣類更無性之名。
”又曰:“人之血氣心知,原于天地之化者也。
有血氣,則所資以養其血氣者,聲色臭味是也。
有心知,則知有父子有昆弟有夫婦,而不止于一家之親也。
于是又知有君臣有朋友五者之倫。
相親相為治,則随感而應,為喜怒哀樂。
合聲色臭味之欲,喜怒哀樂之情,而人道備。
”(并《孟子字義疏證》)蓋其意以為舍氣質之外,更無所謂性。
故曰:“孟子曰:如使口之于味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不同類也,則天下何嗜皆從易牙之于味也。
孟子矢口言之,無非血氣心知之性。
”(同上)又曰:“古人言性,不離乎材質,而不遺理義。
孟子曰:‘非天之降才爾殊。
’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惟不離材質以為言,始确然可以斷人之性善。
”(《東原集·讀孟子論性》。
有節文)東原不認有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之分,則亦不認有理與欲之分。
曰:“人之生也,莫病于無以遂其生。
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
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顧者,不仁也。
不仁實始于欲遂其生之心。
使其無此欲,必無不仁矣。
然使其無此欲,則于天下之人生道窮促,亦将漠然視之。
己不必遂其生,而遂人之生,無是情也。
欲其物,理其則也。
”(《孟子字義疏證》。
有節文)又曰:“《詩》曰:‘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記》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
人知老、莊、釋氏異于聖人,聞其無欲之說,猶未之信也。
于宋儒則信以為同于聖人,理欲之分,人人能言之。
故今之治人者,視古賢聖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細隐曲,不措諸意,不足為怪。
而及其責以理也,不難舉曠世之高節,著于義而罪之。
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
卑者、幼者、賤者以理争之,雖得謂之逆。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于上。
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
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嗚呼!雜乎老、釋以為言,其禍甚于申、韓如是也。
”(同上)夫理欲之說,即宋儒有疑之者矣。
陸象山曰:“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論。
若天是理,人是欲,則是天人不同矣。
”又曰:“《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解者多指人心為人欲,道心為天理。
此說非是。
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則曰惟危,自道而言則曰惟微。
”(并《象山語錄》)特是象山未如東原申欲而罪理,言之之益痛耳。
東原曰:“古人言性,但以氣禀言,未嘗明言理義為性。
蓋不待言而可知也。
至孟子時,異說紛起,以理義為聖人治天下具,設此一法以強之從。
害道之言,皆由外理義而生。
人徒知耳之于聲,目之于色,鼻之于臭,口之于味之為性。
而不知心之于理義,亦猶耳目鼻口之于聲色臭味也。
故曰:‘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蓋就其所知,以證明其所不知。
舉聲色臭味之欲,歸之耳目鼻口,舉理義之好,歸之心,皆内也,非外也。
比而合之,以解天下之惑,俾曉然無疑于理義之為性。
害道之言,庶幾可以息矣。
”(《孟子字義疏證》)夫程、朱之分義理之性、氣質之性,其意亦何嘗不同于孟子。
然而末流之失,高者空言性而忽于氣質,卑者溺于氣質而茫不知性為何物。
其弊蓋可睹矣。
是故桴亭論之,習齋論之,今東原又論之。
而程魚門(名晉芳,江都人。
乾隆進士。
東原之友,亦治漢學者)作《正學論》乃謂:“近代一二儒家,以為人之為人,情而已矣。
聖人之教人也,順乎情而已。
宋儒尊性而卑情,即二氏之術。
其理愈高,其論愈嚴,而其不近人情愈甚。
雖日攻二氏,而實則身陷其中而不覺。
嗟乎!為斯說者,徒以便己之私,而不知其大禍仁義,又在釋、老、楊、墨上矣。
”(見魚門《勉行齋集》)意蓋以諷東原者。
此倘所謂言辯而不及,而知出乎争者耶(“言辯而不及”,《莊子·齊物論》語;“知出乎争”,《人間世》語)? 東原既以氣質即性,而欲與理為非二,則人何以有私有蔽,而私蔽又何由生?東原曰:“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
”(《孟子字義疏證》)是故強恕以去私,問學以去蔽,東原之所可也。
因私而咎欲,因欲而咎血氣,因蔽而咎知,因知而咎心,東原之所非也。
其言曰:“人之患有私有蔽。
私出于情欲,蔽出于心知。
無私,仁也。
不蔽,智也。
非絕情欲以為仁,去心知以為智也。
是故聖賢之道,無私而非無欲;老、莊、釋氏,無欲而非無私。
彼以無欲而成其自私者也,此以無私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者也。
”(同上)又曰:“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義。
君子之自治也,情與欲使一于道義。
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
絕情去智,仁義充塞。
人之飲食也,養其血氣。
而其問學也,養其心知。
是以自得為貴。
血氣得其養,雖弱必強。
心知得其養,雖愚必明。
是以擴充為貴。
君子獨居思仁,公言言義,動止應禮。
竭其所能謂之忠,明其所履謂之信,施其所平謂之恕,馴而緻之謂之仁且智。
仁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
君子未應事也,敬而不肆以虞其疏。
至而動,正而不邪以虞其僞。
必敬必正,以緻中和,以虞其偏,以虞其謬。
戒疏在乎戒懼,去僞在乎慎獨,緻中和在乎達禮。
精義至仁,盡天下之人倫,同然歸之于善,可謂至善矣。
”(《原善》)極不私不蔽之量,至于仁智,而約不私不蔽之功,始于忠恕。
東原之說,于是乎為切近矣。
此則其于譏诋宋儒之外,能自樹立者也。
第十二章 彭允初 汪大紳 羅台山 當天下馳骛漢學之日,而有和會儒、釋,明揭宗旨,自樹一幟者,則彭允初、汪大紳、羅台山也。
允初名紹升,号尺木居士,又号知歸子。
江南吳縣人。
祖定求,世所稱南畇先生者也。
允初以乾隆三十四年成進士。
選知縣,不就而歸。
大紳名缙,号愛廬。
休甯人,居吳。
終于諸生。
台山名有高,号尊聞居士。
江西瑞金人。
乾隆三十年舉人,出允初父芝庭(名啟豐)之門。
允初《叙汪子文錄》謂:“予年二十餘,始有志于學。
其端實自汪子大紳發之。
”又謂:“予之于汪子之言也,一以為創獲,一以為固然。
其不合者則希矣。
持以示人,人莫測其所謂。
獨歲子台山見而識之,曰:是無師智之所流也。
汪子既樂與予言,及見台山而大樂,遂樂與台山言,又樂與予言台山。
其言台山也,不獨贊歎而已,诋诃笑谑,無弗有也。
其于予也亦然。
時或與台山言予,诋诃笑谑,無弗有也。
”(《二林居集》)觀此,三先生論學之相契,可以見矣。
然大紳、台山,皆先允初卒,而大紳年六十八,台山年才四十六(大紳卒于乾隆五十七年,台山卒于乾隆四十四年)。
允初撰次台山生平,以為《羅台山述》,稱其所論說“華梵交融,奏刀砉然,關節開解”(《二林居集》)。
今觀台山《觀生》之文,有曰:“物之争也以我,其忘争也以無我。
我也者,器之景,昧性而妄有執者也。
”實竊取釋氏身器之說。
而言命、言性、言才、言性,終歸于《易》之觀盥(《尊聞居士集》)。
則信乎能華梵交融者矣。
然不獨台山也,允初曰:“吾于觀艮二卦,見聖人之心法焉。
《詩》曰:“穆穆文王
程、朱、陸、王皆奉之,相率靜坐頓悟,驗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曰以不觀觀之。
暗中二氏之奸詭,而明明德之實功溷矣。
相率讀講注釋,合清談訓诂為一堂。
而習行禮樂兵農之功廢,所謂親民者無其具矣。
又何止至善之可言乎?以故于堯、舜三事之事(三事者,正德、利用、厚生。
見《古文尚書·大禹谟》),周、孔三物之物,偭矩而趨,而古大學教人之法,秦人強使之亡而不能盡者,潛奸暗易,而消亡遂不知所底矣。
生民之禍,倍甚晉唐。
道法遂湮,人才寥落,莫謂虞夏商周之文物,盡滅其迹,雖兩漢英雄之幹濟,賢守令之政務,亦莫及焉。
而語錄恣其張皇,傳贊肆其粉飾,竟若左右虞周,颉颃孔孟者。
試觀後世之國學鄉學,尚有古大學學習之物否?試觀兩宋及今五百年,學人尚行禹、益、孔、顔之實事否?徒空言相續,紙上加紙。
而靜坐語錄中有學,小學大學中無學矣。
書卷兩庑中有儒,小學大學中無儒矣。
”(《習齋記餘》)蓋習齋之學,微獨不取宋儒之空談心性,亦不取漢唐之訓诂注疏,其所為學者,在實習實得,故曰:“孔門之博學,學禮、學樂、學射、學禦、學書數,以至《易》、《書》,莫不曰學也,《周南》、《召南》曰為也。
言學言為,既非後世講讀所可混。
禮、樂、射、禦、書、數,亦非後世章句所可托。
”(《存學編·性理評》)曰:“仆妄謂性命之理不可講也。
雖講,人亦不能聽也。
雖聽,人亦不能醒也。
雖醒,人亦不能行也。
所可得而共講之,共醒之,共行之者,性命之作用,如《詩》、《書》六藝而已。
即《詩》、《書》六藝,亦非徒列坐講聽,要惟一講即教習。
習至難處來問,方再與講。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
孔子惟與弟子今日習禮,明日習射。
間有可與言性命者,亦因其自悟已深,方與言。
”(《存學編·總論諸儒講學》)不特此也,習齋以為學之不必知之,知之不必能之。
謝上蔡謂:“橫渠以禮教人。
其門人下稍頭底,隻溺于形名度數之間,行得來因無所見處。
”習齋則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此聖賢百世不易之成法也。
雖周公、孔子,亦隻能使人行,不能使人有所見。
功候未到,即強使有所見,亦無用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此固歎知道之少,而吾正于此服周公、孔子流澤之遠也。
布三重以教人(三重,見《中庸》,謂夏、商、周也),使天下世世守之。
後世有賢如孟子者,得由行習而著察。
即愚不肖者,亦相與行習于吾道之中。
正《中庸》所謂行而世為天下法。
亦何必人人語以性道,而始為至乎!”(《性理評》)朱子嘗稱胡文定(安國)之言曰:“豈有見理已明而不能成事者。
”習齋則曰:“見理已明而不能處事者多矣。
有宋諸先生便謂還是見理不明,隻教人明理。
孔子則隻教人習事,迨見理于事,則已徹上徹下矣。
”(同上)恕谷因之,故陳兆興(恕谷門人)問曰:“遊于藝,今注謂博六藝義理之趣。
或不在粗迹也。
”曰:“姑論射乎。
人必學能射,而由淺入深,始得其趣。
未有全不能射,而即得射之趣者。
後儒高閣六藝,而言博其趣,是不能射而得射之趣也。
”徐果亭(名秉義)曰:“讀書以明理。
不讀書,理何由明?”曰:“明理非盡由讀書也。
即如人日讀書傳,亦知射曰志正體直。
而與之決拾,颠倒錯互。
遂可謂曉知射之理乎?亦知樂曰以和為主。
而宮商音律,入耳茫然,遂可謂曉知樂之理乎?故古人明理之功,以實事不以空言。
曰緻知在格物。
”(以上并恕谷《論學》)于是其所以為格物之解者,則曰:“格,《爾雅》曰:至也。
”《虞書》“格于上下”是也。
程子、朱子于格物格字,皆訓至。
又《周書·君奭篇》“格于皇天。
天壽平格”,蔡注訓通。
又《孔叢子》“谏格虎賦”,格義同搏。
習齋謂格物之格如之,謂親手習其事也。
又《爾雅》:格格,舉也。
郭璞注曰:舉,持物也。
又《爾雅》到字極字皆同格。
蓋到其域而通之,搏之,舉之,以至于極,皆格義也。
物,物有本末之物也,即明德親民也,即意心身家國天下也。
然而謂之物者,則以誠正修齊治平,皆有其事。
而學其事,皆有其物。
《周禮》禮樂等皆謂之物是也。
格物者,謂大學中之物,如學禮學樂類,必舉其事,造其極也。
”(恕谷《大學辨業》)通采各書之說,而荟成其義。
凡以見格物之不離身習而已。
當時習齋于兵法、技擊、馳射無不娴熟。
恕谷學禮于習齋,學琴于張而素,學射禦于趙錫之、郭金城(金城字子堅,亦習齋門人),問兵法于王餘佑(餘佑字介祺,孫夏峰門人),學書于彭通,學數于劉見田。
後聞蕭山毛奇齡善樂,乃從學于浙江。
蓋真所謂能其事者。
有清一代,求其學能上掩宋明,而卓然自成一宗,惟習齋、恕谷足以當之。
獨惜乎訓诂考據之盛,而顔、李之傳,乃不免于衰絕也。
習齋雖不主玩言性道,而論性則有不同于宋明諸儒者,亟稱孟子為不善非才之罪之言,而重複為圖以說明之。
曰:“中渾然一性善也。
見當愛之物,而情之恻隐能直及之,是性之仁。
其能恻隐以及物者,才也。
見當斷之物,而情之羞惡能直及之,是性之義。
其能羞惡以及物者,才也。
見當敬之物,而情之辭讓能直及之,是性之禮。
其能辭讓以及物者,才也。
見當辨之物,而情之是非能直及之,是性之智。
其能是非以及物者,才也。
不惟聖賢與道為一,雖常人率性,亦皆如此,更無惡之可言。
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可以為善;若為不善,非才之罪。
及世味紛乘,貞邪不一,惟聖人禀有全德,大中至正,順應而不失其則。
下此者,才色誘于外,引而之左,則蔽其當愛而不見,愛其所不當愛,而貪營之剛惡出焉;私小據于己,引而之右,則蔽其當愛而不見,愛其所不當愛,而鄙吝之柔惡出焉。
以至羞惡被引而為侮辱殘忍,辭讓被引而為僞飾谄媚,是非被引而為奸雄小巧,種種之惡所從來也。
然種種之惡,非其不學之能,不慮之知。
必且進退龃龉,本體時見。
不純為貪營鄙吝諸惡也,猶未與财色等相習而染也。
斯時也,惟賢士豪傑,禀有大力。
或自性覺悟,或師友提撕,知過而善反其天。
又下此者,賦禀偏駁。
引之既易,而反之甚難。
引愈頻而蔽愈遠,習漸久而染漸深。
以至染成貪營鄙吝之性之情,而本來之仁,不可知矣。
染成侮辱殘忍之性之情,而本來之義,不可知矣。
染成僞飾谄媚之性之情,與奸雄小巧之性之情,而本來之禮智,俱不可知矣。
嗚呼!禍始引蔽,成于習染。
以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可為聖人之身,竟呼之曰禽獸;猶币帛素色,而既污之後,遂呼之曰赤帛黑帛也。
而豈其材之本然哉!”(《存性編·性說》)習齋之意,蓋不認氣質之惡,以惡皆由外之引蔽習染而然。
此與陸桴亭論性相合,故其《與桴亭書》有喜先得我心之語(見《習齋記餘》)。
然習齋更有視桴亭為進者。
習齋不獨謂氣質之偏無害于善,且以為氣質之偏正可為善。
故曰:“偏至者,可以為偏至之聖賢。
宋儒乃以偏為惡。
不知偏不引蔽,偏亦善也。
”(《存性編·性理評》。
有節文)又曰:“氣禀偏而即命之曰惡,是指刀而坐以殺人也,庸知刀之能利用殺賊乎?”(同上)習齋于宋儒之中,獨許胡安定、張橫渠。
曰:“仆學之宋儒中,止許胡安定、張橫渠,為有孔門之百一。
”(《習齋記餘·寄李複元處士書》)又曰:“宋儒胡子外,惟橫渠為近孔門學教。
”(《存學編·性理評》)然至橫渠變化氣質之說,則力非之。
曰:“人之質性各異,當就其質性之所近,心志之所願,才力之所能,以為學,則無龃龉扞格終身不就之患。
故孟子于夷、惠曰不同道,惟願學孔子。
非止以孔子獨上也,非謂夷、惠不可學也。
人之質性近夷者,自宜學夷;近惠者,自宜學惠。
今變化氣質之說,是必平丘陵以為川澤,填川澤以為丘陵也。
不亦愚乎?且使包孝肅必變化而為龐德公,龐德公必變化而為包孝肅,必不可得之數。
亦徒失其為包為龐而已矣。
”(《四書正語》)夫孟子主性善,則曰擴充。
荀子主性惡,則曰矯飾。
變化氣質,荀子矯飾之說也。
宋儒分理義之性,氣質之性,固調停孟、荀而兼用之者,特未肯明言之耳。
今習齋一以孟子性善為歸,則其不然于變化氣質者,蓋不足異。
且習齋譏濂溪,而所作《人論》有雲:“太極肇陰陽,陰陽生五行。
陰陽五行之清焉者,氣也;濁焉者,形也。
氣皆天也,形皆地也。
天地交通變化,而生萬物。
飛潛動植之族,不可勝辨;形象運用之功,不可勝窮。
莫非天地之自然也。
凡主生者皆曰男,主成者皆曰女。
妙合而凝,則又生生不已焉。
天地者,萬物之大父母也;父母者,傳天地之化者也。
而人則獨得天地之全,為萬物之秀也。
”(《習齋記餘》)即本之濂溪《太極圖說》。
然此猶可曰早年所作也。
若夫《存性編》固恕谷所謂先生悟聖學後著者(見恕谷《存治篇書後》),而如剛惡柔惡雲雲,亦濂溪《通書》中語。
從知習齋于宋儒之書,亦有取有舍。
如近人專取習齋攻擊宋儒之言論,為之标榜,一若顔、李之學,與程、朱之學不能并存天壤間者,殆未之深考也。
習齋、恕谷,論治不諱功利。
習齋著《宋史評》,辨王安石之被誣(見《習齋記餘》),而恕谷則力稱江陵之功(江陵,明張文忠公居正也,見《恕谷文集》)。
《瘳忘編》者,恕谷自稱因習齋《存治編》而作,以廣其條件者也(見《存治篇書後》)。
而其論治道曰:“‘治有道乎?’曰有。
‘其道一乎?’曰不一。
‘敢問其不一何也?’曰:有全道,有偏道。
‘何全何偏?’曰:全者王道,偏者清淨也,刑名也。
‘其道如何?’曰:六府三事(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亦見《大禹谟》),教養兼舉,可以光四表,格上下者,王道也;清淨則休養元氣護惜民物,不妄生一事,是謂黃老之學;刑名則強公室,杜私門,因名核實,令行禁止,是謂申、韓之學。
曰:‘三者固各分乎?’曰:分之中亦有合焉。
王道,兼清淨、刑名者也。
至于清淨,未始不附王道以行也,不附之不治,而清淨中亦有刑名。
刑名,未始不附王道以行也,不附之不治,而刑名中亦有清淨。
但其握要者,各有所在耳。
曰:‘亦有弊乎?’曰:王道無弊,行王道者弊也;清淨之弊為虛談,虛談而廢弛;刑名之弊為苛酷,苛酷而乖離。
然亦有似弊而實非者,牽制文義如漢元,紛更制度如王莽,賊王道者也;怠棄萬機如明神宗,賊清淨者也;殺人若刈草菅如高洋、苻生,賊刑名者也。
非流弊也。
”(并《瘳忘編·續論》)以黃、老、申、韓之用為不背于王道,此後儒硁硁所萬不敢言者也。
習齋于當時學者,唯敬服一陸桴亭。
而恕谷《瘳忘編》既成,撮錄桴亭《思辨錄》附于其後。
又《大學辨業題辭》首稱引《思辨錄》“大學之法,所以教人為大學之道,後世但有大學之道,而無所謂大學之法”之言。
即恕谷之于桴亭,亦可知矣。
抑習齋門下,有大興王昆繩源,著《平書》十卷,與恕谷商訂之。
而亦嘗與唐鑄萬遊,鑄萬稱其敏達(見《潛書·勸學篇》)。
則其時志學之士,多有交往,故能成其廣大。
不獨方望溪(苞)與恕谷易子而教,為世稱道已也(《望溪集》有《恕谷墓志》叙其與恕谷、昆繩論學同異甚詳。
惟謂恕谷因己言改其師法,則恕谷門人劉調贊嘗辨之,見《恕谷年譜》)。
第十一章 戴東原 清代漢學大師首推東原。
東原師婺源江慎修永。
永有朱子《近思錄注》,蓋猶兼為宋儒性理之學者。
而東原則舉宋儒之學盡推翻之。
東原名震,安徽休甯人。
始就塾,塾師授《大學章句》,問曰:“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曰:“此朱子雲爾。
”問:“朱子何時人?”曰:“南宋。
”又問:“曾子何時人?”曰:“東周。
”“周、宋相去幾何時?”曰:“幾二千年。
”曰:“然則朱子何以知其然?”師不能答。
其讀書必窮究實在,蓋自幼即如此。
長通訓诂考證之學。
中乾隆二十七年鄉試。
四庫全書館開,因于文襄公(敏中)薦,特召以舉人充纂修官。
四十年,會試,不第。
被命一體與殿試。
賜同進士出身,授庶吉士。
越二年,竟卒于官。
年五十有五。
平生著述甚富,而以宋儒言性、言理、言道、言才、言仁義禮智、言誠、言權,皆與孔、孟之旨不合,類糅雜二氏之言。
于是作《孟子字義疏證》及《原善》、《論性》諸篇。
既又取《原善》而援據經義,為之疏通證明焉。
今《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并收入《戴氏遺書》,而《論性》及《原善》本文,又見《東原集》。
其後阮文達公元作《性命古訓》、《論語論仁篇》(見《研經室文集》),焦裡堂循(甘泉人)著《論語通釋》《孟子正義》,要皆根據東原以為說。
東原所最指斥宋儒者。
為程子“性即理也”之言,而朱子《中庸注》引之。
東原以為:“理者分理。
故《中庸》言文理密察。
孟子言條理。
未有虛懸一物以為之理者。
今雖至愚之人,處斷一事,責诘一人,莫不曰理。
蓋自宋以來始相習成俗。
夫以理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未有不以意見當之者也。
”(見《孟子字義疏證》。
本文甚長,撮其意如此)且顔習齋作《四書正誤》亦嘗有是說矣。
曰:“理者,木中紋理也。
指條理言。
”又曰:“前聖鮮有說理者,孟子忽發出,宋人遂一切廢棄,而倡為明理之學。
不知孟子所謂理義悅心,有自己注腳,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仁義等又有許多注腳。
”故戴子高即謂東原作《孟子緒言》本于習齋之說(見《顔氏學記》)。
夫東原是否本之習齋不可知,若其說則固相合矣。
顧吾觀《後漢書·朱穆傳》,其《崇厚論》曰:“行違于道,則愧生于心,非畏義也。
事違于理,則負結于意,非憚禮也。
”以理與道對言,漢人即已有之,夫曰理曰道,皆虛為之象者也。
今謂宋人始言理,而以理為如有物失之鑿,殆為不深考矣。
雖然,習齋、東原,亦有為而發之者也。
東原之言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又曰:“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義也。
有物必有則,以其則正其物,如是而已矣。
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
心之神明于事物,鹹足以知其不易之則。
譬有光皆能照。
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謬也。
”(并《孟子字義疏證》)夫自理之說盛,而天下有外情以言理者矣,有外事以言理者矣。
外情以言理,外事以言理,則所謂意見是也。
程、朱未嘗教人以意見為理也。
而後之人以意見為理者,則未嘗不藉口于程、朱之言。
是以東原從而辨之。
觀其反複于意見之害,而曰:“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下後世也,顯而共見。
目之曰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相率趨之以為美言。
其入人心深,禍斯民也大,而終莫之或寤。
”(《孟子字義疏證序》)為意不可見乎? 程、朱言性有義理之性,有氣質之性。
義理之性,所謂理也;氣質之性,所謂氣也。
在天曰理氣:在人則曰義理之性、氣質之性耳。
而東原曰:“性者,血氣心知本乎陰陽五行,人物莫不區以别焉,是也。
而理義者,人之心知有思辄通。
能不惑乎所行也。
”又曰:“人物分于陰陽五行以成性,舍氣類更無性之名。
”又曰:“人之血氣心知,原于天地之化者也。
有血氣,則所資以養其血氣者,聲色臭味是也。
有心知,則知有父子有昆弟有夫婦,而不止于一家之親也。
于是又知有君臣有朋友五者之倫。
相親相為治,則随感而應,為喜怒哀樂。
合聲色臭味之欲,喜怒哀樂之情,而人道備。
”(并《孟子字義疏證》)蓋其意以為舍氣質之外,更無所謂性。
故曰:“孟子曰:如使口之于味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不同類也,則天下何嗜皆從易牙之于味也。
孟子矢口言之,無非血氣心知之性。
”(同上)又曰:“古人言性,不離乎材質,而不遺理義。
孟子曰:‘非天之降才爾殊。
’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惟不離材質以為言,始确然可以斷人之性善。
”(《東原集·讀孟子論性》。
有節文)東原不認有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之分,則亦不認有理與欲之分。
曰:“人之生也,莫病于無以遂其生。
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
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顧者,不仁也。
不仁實始于欲遂其生之心。
使其無此欲,必無不仁矣。
然使其無此欲,則于天下之人生道窮促,亦将漠然視之。
己不必遂其生,而遂人之生,無是情也。
欲其物,理其則也。
”(《孟子字義疏證》。
有節文)又曰:“《詩》曰:‘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記》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
人知老、莊、釋氏異于聖人,聞其無欲之說,猶未之信也。
于宋儒則信以為同于聖人,理欲之分,人人能言之。
故今之治人者,視古賢聖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細隐曲,不措諸意,不足為怪。
而及其責以理也,不難舉曠世之高節,著于義而罪之。
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
卑者、幼者、賤者以理争之,雖得謂之逆。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于上。
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
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嗚呼!雜乎老、釋以為言,其禍甚于申、韓如是也。
”(同上)夫理欲之說,即宋儒有疑之者矣。
陸象山曰:“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論。
若天是理,人是欲,則是天人不同矣。
”又曰:“《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解者多指人心為人欲,道心為天理。
此說非是。
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則曰惟危,自道而言則曰惟微。
”(并《象山語錄》)特是象山未如東原申欲而罪理,言之之益痛耳。
東原曰:“古人言性,但以氣禀言,未嘗明言理義為性。
蓋不待言而可知也。
至孟子時,異說紛起,以理義為聖人治天下具,設此一法以強之從。
害道之言,皆由外理義而生。
人徒知耳之于聲,目之于色,鼻之于臭,口之于味之為性。
而不知心之于理義,亦猶耳目鼻口之于聲色臭味也。
故曰:‘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蓋就其所知,以證明其所不知。
舉聲色臭味之欲,歸之耳目鼻口,舉理義之好,歸之心,皆内也,非外也。
比而合之,以解天下之惑,俾曉然無疑于理義之為性。
害道之言,庶幾可以息矣。
”(《孟子字義疏證》)夫程、朱之分義理之性、氣質之性,其意亦何嘗不同于孟子。
然而末流之失,高者空言性而忽于氣質,卑者溺于氣質而茫不知性為何物。
其弊蓋可睹矣。
是故桴亭論之,習齋論之,今東原又論之。
而程魚門(名晉芳,江都人。
乾隆進士。
東原之友,亦治漢學者)作《正學論》乃謂:“近代一二儒家,以為人之為人,情而已矣。
聖人之教人也,順乎情而已。
宋儒尊性而卑情,即二氏之術。
其理愈高,其論愈嚴,而其不近人情愈甚。
雖日攻二氏,而實則身陷其中而不覺。
嗟乎!為斯說者,徒以便己之私,而不知其大禍仁義,又在釋、老、楊、墨上矣。
”(見魚門《勉行齋集》)意蓋以諷東原者。
此倘所謂言辯而不及,而知出乎争者耶(“言辯而不及”,《莊子·齊物論》語;“知出乎争”,《人間世》語)? 東原既以氣質即性,而欲與理為非二,則人何以有私有蔽,而私蔽又何由生?東原曰:“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
”(《孟子字義疏證》)是故強恕以去私,問學以去蔽,東原之所可也。
因私而咎欲,因欲而咎血氣,因蔽而咎知,因知而咎心,東原之所非也。
其言曰:“人之患有私有蔽。
私出于情欲,蔽出于心知。
無私,仁也。
不蔽,智也。
非絕情欲以為仁,去心知以為智也。
是故聖賢之道,無私而非無欲;老、莊、釋氏,無欲而非無私。
彼以無欲而成其自私者也,此以無私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者也。
”(同上)又曰:“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義。
君子之自治也,情與欲使一于道義。
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
絕情去智,仁義充塞。
人之飲食也,養其血氣。
而其問學也,養其心知。
是以自得為貴。
血氣得其養,雖弱必強。
心知得其養,雖愚必明。
是以擴充為貴。
君子獨居思仁,公言言義,動止應禮。
竭其所能謂之忠,明其所履謂之信,施其所平謂之恕,馴而緻之謂之仁且智。
仁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
君子未應事也,敬而不肆以虞其疏。
至而動,正而不邪以虞其僞。
必敬必正,以緻中和,以虞其偏,以虞其謬。
戒疏在乎戒懼,去僞在乎慎獨,緻中和在乎達禮。
精義至仁,盡天下之人倫,同然歸之于善,可謂至善矣。
”(《原善》)極不私不蔽之量,至于仁智,而約不私不蔽之功,始于忠恕。
東原之說,于是乎為切近矣。
此則其于譏诋宋儒之外,能自樹立者也。
第十二章 彭允初 汪大紳 羅台山 當天下馳骛漢學之日,而有和會儒、釋,明揭宗旨,自樹一幟者,則彭允初、汪大紳、羅台山也。
允初名紹升,号尺木居士,又号知歸子。
江南吳縣人。
祖定求,世所稱南畇先生者也。
允初以乾隆三十四年成進士。
選知縣,不就而歸。
大紳名缙,号愛廬。
休甯人,居吳。
終于諸生。
台山名有高,号尊聞居士。
江西瑞金人。
乾隆三十年舉人,出允初父芝庭(名啟豐)之門。
允初《叙汪子文錄》謂:“予年二十餘,始有志于學。
其端實自汪子大紳發之。
”又謂:“予之于汪子之言也,一以為創獲,一以為固然。
其不合者則希矣。
持以示人,人莫測其所謂。
獨歲子台山見而識之,曰:是無師智之所流也。
汪子既樂與予言,及見台山而大樂,遂樂與台山言,又樂與予言台山。
其言台山也,不獨贊歎而已,诋诃笑谑,無弗有也。
其于予也亦然。
時或與台山言予,诋诃笑谑,無弗有也。
”(《二林居集》)觀此,三先生論學之相契,可以見矣。
然大紳、台山,皆先允初卒,而大紳年六十八,台山年才四十六(大紳卒于乾隆五十七年,台山卒于乾隆四十四年)。
允初撰次台山生平,以為《羅台山述》,稱其所論說“華梵交融,奏刀砉然,關節開解”(《二林居集》)。
今觀台山《觀生》之文,有曰:“物之争也以我,其忘争也以無我。
我也者,器之景,昧性而妄有執者也。
”實竊取釋氏身器之說。
而言命、言性、言才、言性,終歸于《易》之觀盥(《尊聞居士集》)。
則信乎能華梵交融者矣。
然不獨台山也,允初曰:“吾于觀艮二卦,見聖人之心法焉。
《詩》曰:“穆穆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