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近世哲學史

關燈
麼?”(《彙語》)而考夫《與何商隐書》則曰:“《論語》一書,謹言慎行為多,不亟亟于頭腦也。

    ”(《楊園全書·文稿》)是又張、李二先生入手之異,而亦即朱、陸兩家之分歧。

    學者所宜着眼者也。

     中孚頗近夏峰,而較夏峰尤為俊快直截。

    曰:“我這裡論學,卻不欲人閑講泛論。

    隻要各人回光返照,自覓各人受病之所在。

    知有某病,即思自醫某病。

    即此便是入門,便是下手。

    ”(《彙語》)曰:“學須剝皮見骨,剝骨見髓,洞本徹源,直透性靈,脫脫灑灑,作世間快活大自在人,方一了百了。

    若不窺性靈,自成自證,徒摹仿成迹,依樣畫葫蘆,飾聖賢皮膚,為名教優孟,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答王心敬書》)嗚呼!自象山、陽明而外,蓋鮮有能為是語者矣。

    而《學案小識》乃必為中孚塗飾,稱其笃守程、朱,護之而适以誣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第八章 王船山 王夫之,字而農,号姜齋。

    湖南衡陽人。

    生明萬曆四十七年。

    中崇祯十五年鄉試。

    明亡,從大學士瞿公式耜于桂林。

    時桂王監國,授而農行人。

    尋以母病歸。

    而瞿公殉節桂林,桂王亦覆沒。

    而農知事不可為,遂晦迹不出,展轉郴、永、漣、邵間,與苗瑤雜處,終不剃發易服。

    晚乃歸衡陽之石船山,築土室曰觀生居,晨夕杜門。

    學者因稱船山先生。

    所著有《周易内傳》、《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周易外傳》、《書經稗疏》、《尚書引義》、《詩廣傳》、《詩經稗疏》、《詩經考異》、《禮記章句》、《春秋稗疏》、《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續春秋左氏博議》、《四書訓義》、《四書稗疏》、《四書考異》、《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近思錄釋》、《思問錄内外篇》、《俟解》、《噩夢》、《黃書》、《識小錄》、《姜齋文集》、《姜齋詩集》等。

    又嘗注釋《老》、《莊》、《呂覽》、《淮南》,并及于瞿昙之相宗,而為《相宗絡索》一書。

    康熙三十一年卒,年七十四。

    自題其墓碣曰:“明遺臣王某之墓。

    ”卒後四十年,子敔抱其遺書上之督學。

    于是《易》、《書》、《詩》、《春秋》《稗疏》四種,《易》、《詩》《考異》兩種,得因緣著錄四庫。

    然當世知而農者甚鮮,故其學竟不彰。

    道光間,族孫世佺刻其遺書,乃漸有道之者。

     而農著書雖多,而其學略具于《噩夢》、《黃書》、《俟解》、《思問錄内外篇》。

    《噩夢》、《黃書》,多言經制,蓋《日知錄》、《明夷待訪錄》之流。

    《思問錄》、《俟解》,則理氣之談,儒釋之辯,以及為學之序、修齊治平之方,天地日月升降消息之故,靡不闡述。

    竊嘗考之,其說與宋張子為近。

    而農既取張子《正蒙》而為之注,而謂:“張子之學,上承孔、孟,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

    惜其門人未有殆庶者。

    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節之數學。

    是以不百年而異說興。

    ”(《張子正蒙注序》)斯其有意于上繼張子之絕學,蓋情見乎辭矣。

    是故其所常言,曰清虛一大,曰二氣之良能,曰言幽明而不言有無,曰心能檢性,性不知自檢其心(并見《思問錄内篇》),皆述張子之說。

    而作《大學補傳衍》曰:“今使絕物而始靜焉,舍天下之惡,而不取天下之善,堕其志,息其意,外其身。

    于是而洞洞焉,晃晃焉,若有一澄澈之境置吾心,而偷以安。

    又使解析萬物,求物之始而不可得,窮測意念,求吾心之所據而不可得。

    于是棄其本有,疑其本無。

    則有如去重而輕,去拘而曠,将與無形之虛同體,而可以自矜其大。

    斯二者乍若有所睹,而可謂之覺,則莊周、瞿昙氏之所渭知,盡此矣。

    然而求之于身,身無當也。

    求之于天下,天下無當也。

    行焉而不得,處焉而不宜,則固然矣。

    ”其于釋、老之教之蔽,可謂直窮本源。

    然即張子《正蒙》所謂“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虛空之大”者。

    當時李二曲講學盩厔,謂之關學複興,實則二曲之學非關學,而得關學之精髓者,乃在船山也。

     船山之說可述者,言動靜,則主有動而無靜。

    曰:“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

    靜而生陰,動之靜也。

    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阖辟之謂也。

    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動也。

    廢然之動,則是息矣。

    至誠無息,況天地乎?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何靜之有?”言有無,則主有有而無無。

    曰:“目所不見,非無色也。

    耳所不聞,非無聲也。

    言所不通,非無義也。

    故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有其不知者存,則既知有之矣,是知也。

    因此而求之者,盡其所見,則不見之色章;盡其所聞,則不聞之聲著;盡其所言,則不言之義立。

    ”又曰:“言無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就言有者之所謂有而謂無其有也。

    天下果何者而可謂之無哉!言龜無毛,言犬也,非言龜也。

    言兔無角,言麋也,非言兔也。

    言者必有所立,而後其說成。

    今使言者立一無于前,博求之上下四維,古今存亡,而不可得窮矣。

    ”言性,則推之命而别于習。

    曰:“盡性以至于命。

    至于命,而後知性之善也。

    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

    天下之變,皆順乎物則者也。

    何善如之哉。

    測性于一區,拟性于一時,所言者皆非性也。

    惡知善。

    ”(以上皆《思問錄内篇》)又曰:“末俗有習氣,無性氣。

    其見為必然而必為,見為不可而不為,以婞婞然自任者,何一而果其自好自惡者哉!皆習聞習見而據之,氣遂為之使者也。

    習之中于氣,如瘴之中人,中于所不及知。

    而其發也,血氣皆為之懑湧。

    故氣質之偏,可緻曲也,嗜欲之動,可推以及人也。

    惟習氣移人,為不可複施斤削。

    ”(《俟解》)言心,則合之思而别于意。

    曰:“天下何思何慮,言天下不可得而逆億也。

    故曰:無思本也,物本然也。

    義者心之制,思則得之。

    故曰:思通用也,通吾心之用也。

    死生者,亦外也,無所庸其思慮者也。

    順事沒甯,内也,思則得之者也。

    不于外而用其逆億,則患其思之不至耳。

    豈禁思哉!”又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聖學提綱之要也。

    勿求于心,告子迷惑之本也。

    不求之心,但求之意,後世學者之通病。

    蓋釋氏之說暗中之。

    嗚呼!舍心不講,以誠意而為玉鑰匙,危矣哉!”(以上《思問錄内篇》)凡此蓋皆為良知之學,淪于虛寂,陷于流蕩而發。

    故其論下學功夫,一在知恥,一在先難。

    曰:“學易而好難,行易而力難,恥易而知難。

    學之不好,行之不力,皆不知恥而恥其所不足恥者亂之也。

    ”(《俟解》)又曰:“用知不如用好學,用仁不如用力行,用勇不如用知恥。

    ”(《思問錄内篇》)夫知恥,則不至陷于流蕩矣。

    曰:“過去,吾識也。

    未來,吾慮也。

    現在,吾思也。

    天地古今,以此而成。

    天下亹亹,以此而生。

    其際不可紊,其備不可遺。

    嗚呼!難矣。

    故曰為之難,曰先難。

    泯三際者(三際即過去、現在、未來。

    《金剛經》說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

    故曰泯三際),難之須臾,而易以終身,小人之僥幸也。

    ”又曰:“先難則憤,後獲則樂。

    地道無成,順之至也。

    ”(《思問錄内篇》)夫先難,則不至淪于虛寂矣。

    于是上原本之于日新之化,曰:“張子曰:‘日月之形,萬古不變。

    ’形者,言其規模儀象也,非謂質也。

    質日代而形如一,無恒器而有恒道也。

    江河之水,今猶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

    燈燭之光,昨猶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

    水火近而易知,日月遠而不察耳。

    爪發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知也;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

    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則疑今茲之日月為邃古之日月,今茲之肌肉為邃古之肌肉。

    惡足以語日新之化哉!”(《思問錄外篇》)曰:“知見之所自生非固有。

    非固有而自生者,日新之命也。

    原知見之自生,資于見聞之所得。

    見聞之所得,因于天地之所昭著,與人心之所先得。

    人心之所先得,自聖人以至于夫婦,皆氣化之良能也。

    能合古今人物為一體者,知見之所得,皆天理之來複,而非外至矣。

    故知見不可不立也,立其誠也。

    ”(《思問錄内篇》)夫“行己有恥”,亭林言之矣;以難自處,楊園言之矣(見《備忘錄》)。

    若夫日新之化,言之若是其楚楚也,則非同時諸賢所能及也。

    然而船山固得之于《正蒙》者,試取船山《正蒙注》而讀之,可以複按也。

     又船山頗不然于象數之學。

    曰:“在天而為象,在物而有數,在人心而為理。

    古之聖人,于象數而得理也,未聞于理而為之象數也。

    于理而立之象數,則有天道而無人道。

    ”(《思問錄内篇》)又曰:“唯《易》兼十數,而參差用之。

    太極,一也。

    奇偶,二也。

    三畫而小成,三也。

    揲以四,四也。

    大衍之數五十,五也。

    六位,六也。

    其用四十有九,七也。

    八卦,八也。

    乾坤之策三百六十,九也。

    十雖不用,而一即十也。

    不倚于一數,而無不用斯以範圍天地而不過。

    《太玄》用三,《皇極經世》用四,《潛虛》用五,《洪範皇極》用九。

    固不可謂三四五九非天地之數。

    然用其一,廢其餘,緻之也固而太過,廢之也曠而不及。

    宜其乍合而多爽也。

    ”又曰:“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數。

    夫氣盈朔虛、不入數中,亦言其大概耳。

    當者,仿佛之辭也。

    猶雲萬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非必物之數恰如此而無餘欠也。

    既然,則數非一定,固不可奉為一定之母,以相乘相積矣。

    經世數十二之,又三十之。

    但據一年之月,一月之日,以為之母。

    月之有閏、日之有氣盈朔虛,俱割棄之。

    其母不真,則其積之所差必甚。

    自四千三百二十以放于坤數之至赜,其所差者以十萬計。

    是市儈家收七去三之術也,而以限天地積微成章之化,其足憑乎?”(以上《外篇》)觀此,則自來言數者紛紛,皆可以關其口矣。

    故吾之為此書,自《太玄》以下,亦皆撮其理而略其數者,此也。

     第九章 唐鑄萬 附胡石莊 唐甄,字鑄萬,原名大陶。

    夔州人。

    生于明崇祯三年。

    随父宦吳,以寇亂不得歸,遂家于吳焉。

    入清,以舉人仕山西長子縣知縣,十月而去職,因不複仕。

    僦居吳市,炊煙嘗絕,而著書不辍。

    成書九十七篇。

    上篇五十,言學;下篇四十七,言治。

    始名《衡書》,複更名《潛書》。

    甯都魏叔子禧見之曰:“是周秦之書也,今猶有此人乎!”吳江潘次耕耒,顧亭林之門人也,為之序其書,稱其遠追古人,曰:“不名《潛書》,直名《唐子》可矣。

    ”然魏、潘要取其文,若其著書之意,未能及之。

    今觀《潛書》,盛道陽明,曰:“仲尼以忠恕立教,如辟茅成路。

    陽明子以良知輔教,如引迷就路。

    若仲尼複起,必不易陽明子之言矣。

    ”(上篇《法王》)而其自方于古之人,則曰:“甄不敏,願學孟子焉。

    ”(下篇《潛存》)蓋鑄萬之學,自陽明而入,而陽明之言良知,出于孟子。

    故欲由陽明而上達之孟子。

    即其書《尊孟》、《宗孟》之後,繼以《法王》,可見也(《尊孟》、《宗孟》、《法王》皆篇名)。

    抑其所以尊宗孟子者,尤在孟子言王政,言以齊王猶反手。

    蓋深痛于世儒之學,精内而遺外,可以治一身,而不足以利天下。

    故作為《性才》《性功》之篇(皆上篇),曰:“世知性德,不知性才。

    ”曰:“道惟一性,豈有二名。

    人人言性,不見性功。

    故即性之無不能者别謂為才。

    别謂為才,似有歧見,正以窮天下之理,盡天下之事,莫尚之才,惟此一性。

    别謂為才,似有外見。

    正以窮天下之理,盡天下之事,皆在一性之内,更别無才。

    ”(以上《性才》)曰:“一形一性,萬形萬性。

    如一器一水,萬器萬水。

    器雖有萬,水則為一。

    于己必盡,于彼必通。

    是故道無二治,又非一治。

    以性通性,豈有二治?通所難通,豈為一治?父子相殘,兄弟相仇,夫婦相反,性何以通?天災傷稼,人禍傷财,凍餒離散,不相保守,性何以通?盜賊忽至,破城滅國,屠市毀聚,不得其生,不得其死,性何以通?但明己性,無救于世,可為學人,不可為大人;可為一職官,不可為天下官。

    ”(《性功》)而更從而為之喻曰:“方今之制度,朝賓之服必束絲帶。

    絲帶之長五尺,綴以錦包,綴以佩刀,綴以左右疊巾,繞後結前而垂其穟,斯為有用之帶。

    若有愚者,割五尺為二尺五寸者二,持以鬻于市。

    圍之不周,結之不得,綴之不稱,市人必笑而不取。

    然則雖為美帶,割之遂不成帶。

    修身治天下為一帶。

    取修身,割治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成修身。

    緻中和,育萬物,為一帶。

    取緻中和、割育萬物,不成育萬物,亦不成緻中和。

    克己,天下歸仁,為一帶。

    取克己,割天下歸仁,不成天下歸仁,亦不成克己。

    孝悌忠信,制梃撻秦楚,為一帶。

    取孝悌忠信,割制梃撻秦楚,不成制梃撻秦楚,亦不成孝悌忠信。

    若續所割二尺五寸之帶,還為五尺之帶。

    可圍可結可綴,兩端之穟蕤然,然而中有續脊,終不成帶。

    大道既裂,身自為身,世自為世,此不貫于彼,彼不根于此,強合為一,雖或小康,終不成治。

    ”(同上)言心性,言學問,而必極之于事功。

    此鑄萬之意也。

    且其論儒、釋、老三教之别曰:“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三者各異,不可相通,合之者誣。

    校是非者愚。

    ”(《性功》)以治世者謂之儒,其意不亦彰明較著矣乎。

     鑄萬言治,歸于上下均平。

    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則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則彼薄,此樂則彼憂。

    為高台者,必有洿池;為安乘者,必有繭足。

    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費上農一歲之獲,猶食之而不甘。

    吳西之民,非兇歲,為麲粥,雜以荍稈之灰,無食者見之,以為是天下之美味也。

    人之生也,無不同也。

    今若此,不平甚矣。

    提衡者,權重于物則墜。

    負擔者,前重于後則傾。

    不平故也。

    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惡衣菲食,不敢自恣,豈所嗜之異于人哉?懼其不平以傾天下也。

    ”(上篇《大命》)是以《室語篇》(下篇)直斥自秦以來,凡為帝王皆賊,而《省官篇》(下篇)亦雲多官害民。

    然于貧富相維之理,即亦未嘗不言之。

    曰:“潞之西山之中,有苗氏者,富于鐵冶,業之數世矣。

    多緻四方之賈,椎鑿鼓瀉擔挽,所藉而食之者,常百餘人。

    或誣其主盜,上獵其一,下攘其十,其冶遂廢。

    向之藉而食之者,無所得食,皆流亡于河漳之上。

    此取之一室,喪其百室者也。

    裡有千金之家,嫁女娶婦,死喪生慶,疾病醫禱,燕飲赍饋,魚肉果蔬椒桂之物,與之為市者衆矣。

    缗錢锱銀,市販貸之;石麥斛米,佃農貸之;匹布尺帛,鄰裡黨戚貸之,所賴之者衆矣。

    此藉一室之富,可為百室養者也。

    海内之财,無土不産,無人不生,歲月不計而自足,貧富不謀而相資。

    是故聖人無生财之術,因其自然之利無以擾之,而财不可勝用矣。

    ”(下篇《富民》。

    有節文)夫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均,亂也,以不安而求均,尤亂之亂也。

    故言治者,陳義可高,而不可不本于人情,準于事理。

    若鑄萬者,其能知此者乎! 鑄萬得力于陽明,而亦即因之兼通佛氏之學。

    嘗曰:“甄也生為東方聖人之徒,死從西方聖人之後矣。

    ”(下篇《有歸》)故其言生死之故,純然襲自佛說。

    曰:“唐子見果蠃,曰果蠃與天地長久也。

    見桃李,曰桃李與天地長久也。

    見鸜鹆,曰鸜鹆與天地長久也。

    天地不知終始,而此二三類者,見敝不越歲月之間,而謂之同長而并久,其有說乎?百物皆有精,無精不生。

    既生既壯,練而聚之,複傳為形。

    形非異,即精之成也。

    精非異,即形之初也。

    收于實,結于彈,禅代不窮。

    自有天地,即有是果蠃、鸜鹆,以至于今。

    人之所知,限于其目。

    今年一果蠃生,來年一果蠃死,今日為鸜鹆之子者生,來日為鸜鹆之母者死,何其速化之可哀乎。

    察其形為精,精為形,萬億年之間,雖易其形而為萬億果蠃,實萬億果蠃而一蔓也。

    雖易其形而為萬億鸜鹆,實萬億鸜鹆而一身也。

    果、鳥其短忽乎?天地其長久乎?果、鳥其易形為短忽乎?天地其一形而長久乎?”又曰:“天地之混辟大矣,必有為混為辟者在其中,而後不窮于混辟也。

    物之絕續衆矣,必有為絕為續者在其中,而後不窮于絕續也。

    人之死生多矣,必有非生非死者在其中,而後不窮于死生也。

    ”又曰:“時之逝也,日月疊行,晝夜相繼,如馳馬然。

    世之逝也,自皇以至于帝王,自帝王以至于今茲,如披籍然。

    人之逝焉,少焉而老至,老矣而死至,如過風然。

    此聖人與衆人同者也。

    聖人之所以異于衆人者,有形則逝,無形則不逝,順于形者逝,立乎無形者不逝;無古今,無往來,無死生。

    其斯為至矣乎!”(以上上篇《博觀》)且當鑄萬之時,為儒者之學者,幾于必斥陽明。

    而為陽明之學者,更無不辨其非佛。

    鑄萬持佛之說,而又不自諱如此,是亦可謂卓爾者矣。

    鑄萬以康熙四十三年卒,年七十五。

    又其《破祟》(上篇)《除黨》(下篇)指摘血氣朋黨之害,亦多有可取者,以文冗不錄。

     與鑄萬同時,能著書成一家言者,尚有一胡石莊。

    石莊名承諾,字君信。

    湖北天門人,崇祯舉人。

    入清,一谒選部,便以老疾辭歸,閉戶不出。

    著《繹志》六十篇,又《自叙》一篇,共三十餘萬言。

    道光中,武進李申耆兆洛刊其書,而序謂舊藏石莊《讀書錄》四冊,為友人借觀亡之,深以為恨。

    則石莊著述,固尚有在《繹志》以外者。

    石莊之學,大略見其《自叙》。

    蓋一以宋儒為依歸,而曰:“為文之指三。

    一曰務實。

    務實者,欲事事可行也。

    二曰務平。

    務平者,欲人人能行也。

    三曰從道。

    道則從,非道弗從也。

    依五經法言,同先賢是非。

    奇僻之書,異端之學,黜而不入。

    諸子百家之文,非至精粹者,不稱引也。

    若夫離事而别言理,故處事不以理,所行無當乎道之事。

    又所言之理皆不足處事,亦無當乎道之理。

    空疏之極,必生迷惑。

    迷惑之極,至于反悖。

    猶複雜糅其學,卑隘其志,盈滿其氣,堅僻其心,膠固其識,俶詭其辯。

    不得乎體之一,而欲其用之通。

    如铢铢而校,寸寸而度,終必有差也。

    ”吾觀其《古制篇》言古封建井田之興廢,有雲:“雖有三代之良法,不可行于今者,千百年之後,制度不相近也。

    雖有漢唐之良法,不可行于今者,千百年之後,利病不相岡也。

    居今而欲善治,亦取制度相近利病相因者,損益用焉已爾。

    ”(有節文)則信乎其所謂務實務平,不離事而言理者也。

    至若《雜說篇》謂:“聖人薄事功而尊道德,非以道德阻塞事功之途,而專美三代以上之數人也。

    以為天下撥亂之時少,釀亂之時多。

    釀亂者,人心不正為之。

    人心不正,不可教誨而返于正也,往往大殺戮而後轉。

    聖賢不忍其至此也,故嚴于王伯之辨,略其事功,獨言道德。

    盡洗一世之利,欲以從事于高明,不為邪慝所塗涴而至于陷溺。

    使各安其君臣之義、父子之恩,可以淑慎其身,訓迪其子孫,至于數百年不見兵革之慘。

    是為車為航以濟窮途也。

    此聖賢之至仁也。

    ”石莊之書,如《成務》、《功載》皆未常非事功,而《兵略》、《軍政》亦且兼及于武事(《成務》、《功載》、《兵略》、《軍政》皆篇名)。

    然而乃持論如是者,是非有上下千古之識,而其真能通乎聖人之用心者,不能道也。

    故以石莊與鑄萬較,以才則鑄萬過于石莊,以識則石莊過于鑄萬。

     第十章 顔習齋 李恕谷 顔元,字易直,又字渾然。

    直隸博野人。

    生明崇祯八年。

    幼随父寄養于蠡朱翁。

    而父被兵掠至遼東,朱翁妾又生子。

    翁卒,遂歸顔氏。

    走塞外尋父,父已亡,得其墓于沈陽,乃招魂題主奉之而歸。

    元少好陸、王之學,繼又從事程、朱,終乃以為程、朱之學空談心性而不切于實用,欲複古三物之教(三物,一六德,曰知仁聖義忠和;二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三六藝,曰禮樂射禦書數。

    見《周官·大司徒》)。

    名其齋曰習齋。

    教弟子以習禮、習樂、習射禦、習書數。

    凡兵農水火諸學,靡所不講。

    堂上琴竽、弓矢、籌管森列焉。

    嘗書與夏峰、桴亭,并力斥宋學之失(見《習齋餘記》)。

    晚年被聘,教于肥鄉漳南書院,為立規制甚宏。

    中曰習講堂;東一齋曰文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西一齋曰武備,課黃帝、太公、孫吳諸子兵機,攻守營陣水陸諸戰法,射禦技擊等科;東二齋曰經史,課十三經、曆代史、詩文等科;西二齋曰藝能,課水火、工學、象數等科。

    門内直東曰理學齋,西曰帖括齋,皆北向。

    則凡習程、朱、陸、王及制舉業者居之。

    意在羅緻而以漸引進之也。

    會大雨經月,漳水盛至,堂舍悉沒于水。

    因辭歸。

    歸後八年而卒。

    年七十。

    時清康熙四十三年也。

    元在朱翁家時,嘗入學為諸生。

    及歸宗,遂棄去,故以布衣終。

    門人傳其學者,曰李塨。

    塨字剛主,别字恕谷,蠡人。

    奉父命師事習齋。

    以康熙三十九年舉于鄉。

    已,入京。

    時三藩平後,清聖祖方留意文學。

    四方名士,麕集辇下,見恕谷莫不納交者,鄞處士萬季野斯同,梨洲之門人也,尤笃服恕谷。

    恕谷嘗著《大學辨業》,季野為作序以張之。

    恕谷有故人曰楊勤,作令陝西富平,請恕谷往。

    曰:“學施于民物,在人猶在己也。

    ”恕谷應之往。

    勤用恕谷言,百廢具舉,富平稱大治。

    而關西學者聞恕谷之教,競來問學。

    居逾年,恕谷乃去。

    既谒選得知縣,以母年高,改選通州學正。

    旋告歸,遷居博野。

    修葺習齋學舍,以教學者。

    朝貴聘薦,皆力辭。

    雍正十一年,卒于家。

    年七十五。

    習齋不著書,今傳者,惟《四書正誤》、《習齋餘記》并《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

    而門人李塨、王源為輯《年譜》二卷,鐘錂追記所聞為《言行錄》二卷,《辟異錄》二卷。

    恕谷所著《大學辨業》外,有《小學稽業》、《大學中庸傳注》、《論語傳注》、《孟子傳注》、《周易傳注》、《春秋傳注》、《詩傳注》、《學禮錄》、《學射錄》、《瘳忘編》、《拟太平策》、《聖經學規纂》、《論學》、《恕谷文集》等。

    同治中,德清戴子高望,撮取顔、李之說,為《顔氏學記》一書。

    近東海徐氏,彙刻《顔李遺書》,又命其門客為《顔李語要》各一卷,《顔李師承記》九卷。

     習齋論學大旨,具見其為恕谷所作《大學辨業序》。

    曰:“昔者孔子沒而諸子分傳。

    楊、墨、莊、列乘間而起,鼓其诐說。

    祖龍遂毀井田封建,焚書坑儒。

    使吾儒經世之大法,大學之制,淪胥以亡。

    兩漢起而治尚雜霸,儒者徒拾遺經為訓傳,而聖學之體用,殘缺莫振。

    浸淫于魏晉隋唐,訓诂日繁,佛老互扇,清談詞章,嘩然四起。

    禍積而至五季,百氏學術,一歸兵燹。

    堯、舜、周、孔之道,更孰從而問之乎?宋代當舉世愦愦罔知所向之時,而周子突出,以其傳于禅僧壽涯、道士陳抟者,雜入儒道,繪圖著書,創開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