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近古哲學史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 宋儒之道學
《宋史》于《儒林》之外别立《道學》一傳,議者多訾之。
以為“儒之名本不輕,周、程諸子雖賢,要亦服儒之服,言儒之言,行儒之行。
今必别于儒林而謂之道學,亂史例而啟争端,甚無謂也”。
顧吾謂《宋史》之傳道學無可議,其可議者,特自于例亦有不純耳。
何以言之?考《史》《漢》為《儒林傳》,本為傳經而設。
故班氏首言古之儒者博學六藝之文,其所叙列,但及六藝授受本末而止。
是以賈誼、董仲舒,以傳《春秋》列名儒林,而亦即别為立傳。
又是時以儒術稱者,應莫過于揚子雲,而《儒林傳》乃有劉歆而無揚雄。
此無他,其例然也。
夫宋之諸賢,固有不能以傳經之儒盡之者矣。
今人有恒言曰:堯、舜、禹之心傳,舍經而言心,此門實自宋儒開之。
故明道告神宗有雲:“先聖後聖,若合符節。
非傳聖人之道,傳聖人之心也。
非傳聖人之心也,傳己之心也。
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大無限,萬善皆備。
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焉耳。
”而至伊川,遂有“性即理也”之言。
且傳經之與傳心,其不能混而一之,明矣。
不特是也。
宋儒即言經,亦有與漢儒大不同者。
宋儒之中,其最能盡心于漢人之傳注者,惟朱文公。
而文公作《中庸集解序》即曰:“秦漢以來,聖學不傳。
儒者唯知章句訓诂之為事,而不知複求聖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歸。
”蓋宋儒于經,不主訓诂而主義理,不主師傳而主心得。
惟主義理主心得,故以經為求理之階梯,而不認經為可以盡天下之理;又以為理雖在經中,而亦非專于守經所可得。
故橫渠曰:“六經須著循環,能使晝夜不息。
理會得六七年,則自無可得看。
若義理則盡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别。
”(《語錄》)而伊川則曰:“古之學者,先由經以識義理。
蓋始學時,盡是傳授。
後之學者,卻須先識義理,方始看得經。
蓋不得傳授之意雲耳。
”(《語錄》)由是觀之,宋儒與漢儒,其有取于孔子之經雖一,而其所以取于孔子之經者則有間矣。
是故譬之于谷,孔子植之,漢人收獲之,而宋儒則播之砻之,淅之炊之,且以自食之者也。
《宋史·道學傳序》曰:“孔孟之遺言,颠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沉于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夫此非誇言也。
聚漢魏六朝以來之所蓄郁,至此而不得不一發之。
而宋儒者适會其際,遂以享其成。
人也,而亦天也。
然則于此而特創為道學之名,以位置此數君子,以為之傳,豈得為過耶?然又謂其自于例有不純,何也?夫象山與晦翁,其學皆出于程氏,而晦翁在《道學》,象山在《儒林》;季通(蔡元定)、仲默(蔡沈元定子)與直卿(黃幹)、公晦(李方子)皆學于晦翁,而二蔡在《儒林》,黃、李在《道學》,不知以何而别之?自亂其例,莫大于是。
使若梨洲、謝山之《宋元學案》明其統系,詳其源流,了了而無所陵雜,斯則無憾矣。
雖然,宋儒何以能邁于古人,此則大有得于二氏之教,不可諱也。
朱子發(震,謝上蔡門人,程門再傳)作《漢上易解》雲:陳抟以《先天圖》傳種放,種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
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李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谔昌,谔昌傳劉牧。
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颢、程頤。
時張載講學于程、邵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牧字先之,号長民。
衢人。
所作《易鈎隐圖》在《通志堂經解》中),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
”胡五峰(宏,字仁仲,安國之子)《通書序》,曾為濂溪辨之。
謂:“濂溪非止為種、穆之學者,此特其學之一師耳,非其至者也。
”然亦即未全以為不實。
至朱子乃始以為《太極圖》、《通書》濂溪自作,非有所受之于人。
而其所據以為佐證者,則潘清逸(興嗣,濂溪之友)之濂溪墓志。
然墓志言濂溪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
此作之一字,亦但泛言著作,不得便執以為作而非述也。
且康節受《河圖》、《洛書》于李之才,《宋史》本傳具詳之。
并謂之才之傳,遠有端緒。
今即李、邵授受之非誣,則穆、周之事非出臆造,可知也。
況漢上受學于上蔡(謝良佐,程子門人),其去濂溪不遠,豈能以絕無影響之談,筆之于書,陳之于君前哉(《漢上進易說表》亦言之)?又不獨濂溪之有得于道家也(此漢以後之道家,非諸子之道家),即朱子于道家亦不能無關。
朱子既為《調息箴》,言動靜噓翕之妙(見《大全集》),又以《參同契》詞韻奧雅,從而注釋之(雖名《考異》實注釋,但托名于空同道士鄒訢),而《與蔡季通書》亦稱《參同契》更無縫隙(亦見《大全集》。
夫《參同》《調息》之說,非道家乎?蓋自漢以來,老莊與神仙合而為一,其言水火升降,金丹配合之理,亦自有不可磨滅者。
故陳圖南(抟)當宋之初,隐居華山,至屢動天子之征問(見《宋史·隐逸傳》);而張平叔(伯端)傳《悟真篇》(清世宗收入《禦選語錄》),亦在元豐(神宗)之年。
其間緻力于斯道者既衆,則諸公之必不能不與之作緣,複何疑乎?又說者謂濂溪與胡文恭(宿,字武平。
《宋元學案》附濂溪後)同師潤洲鶴林寺僧壽涯,而度正(字周卿,朱子門人)作《濂溪年譜》則曰:“昔孔子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苌弘。
謂孔子生知,未嘗問老聃、苌弘者,固不可。
謂孔子之學本出于老聃、苌弘,不待聖智者知其必不然矣。
”是亦認有是事。
特不以謂濂溪之學,全出于壽涯耳。
此與伊川作《明道行狀》正複相似。
伊川謂:“明道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
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夫得諸六經,是也。
而其出入于老、釋者,豈徒然而已乎!況當是時,士大夫幾無不好佛者。
故歐陽公《本論》謂“佛氏鼓其雄誕之說,牽民不得不從。
而王公大人又往往倡而驅之”,而龜山(楊時,程子門人)有“佛入中國千餘年,隻韓(韓琦)、歐(歐陽修)二公立得定”之言。
今觀龜山之書,如雲:“總老(常總,東坡常參之。
見《五燈會元》)言經中說九識,第九菴摩羅識,唐言白淨無垢。
第八阿賴耶識,唐言善惡種子。
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
”又雲:“《圓覺經》言作、止、任、滅是四病。
作即所謂助長,止即所謂不耘苗,任、滅即是無事。
”則是龜山自亦陷入于佛。
是故當時有謂某無與于佛說者,非故諱之,則必其實不知道與學者也。
或曰:諸儒既有得于二氏,而又辟佛辟老,何也?曰:是亦有故。
不見朱子之言乎?朱子曰:“道家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屬。
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所盜去,卻去收拾破甕破釜。
”此非為道家言之,蓋為儒者言之也。
又不獨朱子之心若是也,宋儒之心,蓋莫不若是。
彼始有見于佛、老之理,既反索之于六經,而亦得之。
且又應有盡有,一無欠缺也。
于是乃信自有家寶,而不必于他求。
故其辟佛辟老非以仇之,以為實無需乎爾。
且釋、道與儒,言道則一,言用則殊矣。
以中國堯舜以來禮樂刑政之備,而欲其絕父子,黜君臣,群趨于髡發逃世之教,此必不能者也。
是以取其意而棄其迹,斤斤于空實有無之辨,如曰:“儒、釋言性異處,隻是釋言空,儒言實。
釋言無,儒言有。
”曰:“吾儒心雖虛,而理則實。
若釋氏則一向歸空寂去了。
”曰:“禅學最害道。
莊、老于義理,絕滅猶未盡。
佛則人倫已壞。
至禅則又從頭将許多義理掃滅無餘。
”(并見《朱子語類》)此正宋儒善用佛、老之長,而無佛、老之弊。
故明高景逸(攀龍)盛稱:“明道先生看得禅書透,識得禅弊真。
”夫豈獨明道一人哉!宋儒之辟佛辟老,蓋大抵視此矣。
豈與昌黎《原道》之空言攻讦,而欲火其書、廬其居者同乎! 宋儒之學,要淵源于濂溪。
然而風氣之開,則亦不自濂溪始。
梨洲《宋元學案》首列安定(胡瑗)、泰山(孫複),而泰山之門,則有徂徕(石介),當時所謂三先生者也。
吾觀泰山與範希文(仲淹)書,謂:“專守王弼、韓康伯之說,而求于《大易》,吾未見其能盡于《大易》也。
專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範氏之說,而求于《春秋》,吾未見其能盡于《春秋》也。
專守毛苌、鄭康成之說,而求于《詩》,吾未見其能盡于《詩》也。
專守孔氏之說,而求于《書》,吾未見其能盡于《書》也。
”則講經不依傳注,泰山實先倡之。
而安定之學,傳之者有徐仲車(積)。
仲車作《荀子辯》,所以發明性善之說者甚備。
其教門人,則每于空中書一正字,雲:“于安定處得此一字,用不盡。
”由此可推見安定之教。
朱子謂“安定不傳,不出于章句誦說”(《與薛艮齋書》)。
蓋大有見也。
三先生中,惟徂徕較粗。
然其力距佛、老,亦大振當時儒冠之氣。
故有宋一代,除濂溪外,其餘緒足以沾被後學者,無有過于三先生。
是以晦翁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語,而黃東發(震)且謂“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而始”(見《黃氏日鈔》)。
然則論倡導之功,三先生者正未可沒也。
抑宋儒之學,雖以濂洛為正支,而其别派旁流,亦難齊以一例。
故有濂溪、康節之《太極圖說》、《皇極經世》,即有歐公(歐陽修)之以《河圖》《洛書》為怪妄,斥《系辭》非孔子之書。
有二程之推崇孟子,即有溫公(司馬光)之疑孟、盱江(李觏)之《常語辯》極诋孟子為背于聖人。
有歐公、溫公、二程之辟佛辟老,即有東坡(蘇轼)之《易解》、子由(蘇轍)之《老子解》,大為佛、老張目。
然此猶僅就濂洛初起時言之也。
至于南渡之後,同為伊洛之傳,而有朱、陸之異;又旁出為永嘉之事功、東萊之文獻;再降為深甯(王應麟)之考證,東發之記誦。
是丹非素,浸多争執。
所謂源遠而末益分者,非耶?然而宋當金、元疊盛,宗社再覆,一時效忠之士,猶出講學之徒。
語武功雖有餘慚,言學術亦更無匹敵矣。
第二章 周子 周子,道州營道人。
元名敦實,後避英宗舊諱,改名敦頤。
字茂叔。
仁宗景祐中,用舅氏龍圖閣學士鄭珦蔭,授洪州分甯簿。
改南安司理參軍。
轉運使王逵慮囚失人,吏無敢可否,獨力争之。
不得,則置手版,歸取告身,委之而去。
曰:“殺人以媚人,吾不忍為也。
”逵感悟,囚得不死。
及判合州,趙清獻公(抃)時為監司,中先入語,臨之甚威。
先生處之超然,不為意也。
後清獻守虔州,先生改判虔。
清獻視其所為,大服之,執手曰:“抃幾失君,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
”神宗初年,知永州。
以清獻及呂正獻公(公著)薦,轉虞部郎中,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
逾年,以疾乞知南康軍。
因罷居廬山蓮花峰下。
峰前有溪,合于湓江。
乃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
清獻再鎮蜀,複将奏用,而先生已卒。
年五十有七。
時神宗熙甯六年六月七日也。
先生之學,或謂得之于穆伯長(修)及僧壽涯,或謂不由師授,獨出神悟。
惟清孫夏峰作《理學宗傳》稱:“先生汲汲于問學,一時儒宿名碩,靡不咨扣,又時時從高人逸士遊。
故聞道最早,而精明微密,超然自得于天人性命貞一之統。
”此言最為得實。
而當時黃魯直(庭堅)謂:“茂叔短于取名,而銳于求志。
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
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胸懷灑落,有如光風霁月。
”(《濂溪詩序》。
見《山谷全集》)後人亦以為能形容其氣象雲。
甯宗嘉定中,賜谥元公。
一 太極圖說 潘清逸志周子墓,謂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
今《易說》已佚,所傳者《太極圖說》、《易通》而已。
《易通》今曰《通書》。
黃氏《學案》先《通書》而後《太極圖說》,耒史(梨洲子百家)以為《圖說》雜于老、釋,不若《通書》之純粹無疵,故附之《通書》之後。
然吾觀朱子訂正《太極》、《通書》兩序(《朱子全集》七十五、七十六),皆謂“濂溪之學之奧,莫備于太極一圖。
而《通書》之言,皆發此圖之蘊。
”且潘志亦首舉《太極圖》,則不先明《太極圖說》,欲求通于《通書》,未為能知其本也。
《圖說》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雲: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夫自“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生生變化無窮”,言道之所以生人與萬物也。
自“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以至“主靜立人極”,言人之所以合于道也。
道之生人與萬物,天之事也;人之合于道,聖人之功也。
言天之事,所以原其始;言聖人之功,所以以反其終。
是故引《易傳》以終之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蓋天人之理,盡于此二百餘言中矣。
然《太極圖說》雖曰明《易》,而實有《易》所未言者:《易》言太極而不言無極,一也;言陰陽而不言五行,二也。
無極之名見于《老子》(《老子》上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金木水火之名,見于《莊子》(《莊子·外物篇》:“木與火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
”又:“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合陰陽五行以言《易》,始于揚雄;變《易》而為金丹大道,始于魏伯陽。
雄則儒而雜于道,伯陽則道而入于神仙。
故陸象山始終疑《太極圖說》,以為是老氏宗旨,不得謂其所疑無因也。
顧吾以為不獨老氏之說也,又有佛氏之說存焉。
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是男女各一太極也;曰:“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變化無窮。
”是萬物各一太極也。
然而又曰:“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則是男女萬物又共此一太極。
所謂“一物一太極,物物一太極。
”物物各具之太極,即是物物共有之太極。
大海攝于一波,一波匝于大海。
此非《華嚴》理事無礙之旨乎?曰“無極而太極”,則空而不廢于有;曰“太極本無極”,則有而不礙于空。
此非天台雙提空有之機乎?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此非禅門靜定之功乎?然而博之以老、釋,所以成其廣大也;約之以《易》,所以得其精微也。
周子緻廣大而盡精微,正以雜于二氏之故。
雜于二氏,于周子何傷乎?而疑者既疑乎其所無庸疑,諱者又諱乎其所不必諱。
以是雲霧旁興,轉生障翳。
嗚呼!講學者異端正學之見不除,未有不愈講而愈紛者也。
二 通書 《通書》四十章,所以發《太極圖說》之蘊。
故于陰陽五行之變化,不啻反複言之。
第一章曰:“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第十六章又曰:“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第二十二章又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然《太極圖說》所以明《易》,《通書》又不獨《易》也,凡《詩》、《書》、《禮》、《樂》、《春秋》之理,無不發之。
故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
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後也。
”(第三十八章)是其揭《春秋》之微也。
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
百姓大和,萬物鹹若。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
天下化中(一作化成),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第十七章)曰:“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
故風移而俗易矣。
”(同上)是其窮《詩》、《樂》之妙也。
曰:“《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無思,本也。
思通,用也。
幾動于此,誠動于彼。
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第幾章)是其撷《書》之精也。
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第七章)是其撮《禮》之要也。
夫《通書》固自道之矣。
曰:“聖人之精,畫卦以示。
聖人之蘊,因卦以發。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
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以《易》為五經之源,故舉《詩》、《書》、《禮》、《樂》而悉貫之于《易》。
又以太極為《易》之源,故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悉納之于太極。
太極者,誠也。
誠者不息,不息之道盡于乾,故四十章始之以乾。
又誠者無為,無為則止,止之道盡于艮,故四十章終之以艮。
然而妄既發矣,誠有虧矣。
欲複其無妄之誠,其道不在誠而在思。
故曰:“誠者聖人之本。
”又曰:“思者聖功之本。
”(第九章)緻其作聖之思,其用又不在思而在幾。
故曰:“誠無為,幾善惡。
”(第三章)又曰:“寂然不動者,誠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
幾微故幽。
”(第四章)又曰:“《易》曰:知幾其神乎!”(第九章)未知幾者莫過顔子。
孔子之稱顔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見《易系》)。
是故曰:“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
”(第二十九章)又曰:“顔子亞聖。
”(第二十三章)又曰:“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
”(第十章)然則周子之所以告人者,其本末次第,不既彰彰矣乎。
或曰:思者聖功之本,既聞之矣。
而第二十章言聖學之要,又曰:“一為要,一者無欲。
”何也?曰:《圖說》不雲乎:無欲故靜。
夫惟靜而後能思。
天下未有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可以極深研幾者。
無欲者,用志之不紛。
思者,與神而為一。
思與無欲,非有二也。
故曰:“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第十六章)嗚呼!知夫動之無動,靜之無靜,則四十章之旨如指諸掌矣。
第三章 邵子 附司馬溫公 邵雍,字堯夫。
其先範陽人,從父徙共城,居蘇門山百源之上。
時北海李挺之(之才)攝共城令,得先天圖書之學于穆伯長(修),因從受學焉。
故世傳邵子之學與濂溪同所自出。
然明道程子志其墓,謂:“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見。
而先生淳一不雜,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
”今《觀物外篇》(《觀物内篇》先生所著之書,《外篇》,門人記先生之言)亦謂:“邵某受《春秋》于尹師魯,師魯受于穆伯長。
邵後複攻伯長,曰:‘伯長雲:《春秋》無褒皆是貶也。
春秋禮法廢,君臣亂,其間有能為小善者,安得不進之也。
況五霸實有功于天下,且五霸固不及于王,不猶愈于亂乎?安得不與之也。
’”夫言《春秋》,既不必同于穆,則其後日所傳象數,非盡穆、李之舊,殆可推而得之。
蓋在百源數年,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探赜索隐,必有自得于師傳之外者。
此與濂溪傳種、穆之《太極圖》,而其說不必遂即種、穆之說,正一例也。
先生學既通,以洛陽為天下之中,四方賢士大夫之所輻辏也,遷居之。
當是時,文潞公(彥博)、富鄭公(弼)、司馬溫公(光)皆退居在洛,雅敬先生,為市園宅,時相遊從。
先生歲時耕稼,衣食才給。
而燕笑吟哦,未嘗有拂逆之色。
或乘小車出遊城中。
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名其居曰安樂窩,自号安樂先生。
每曰:“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
”故程子嘗推為風流人豪,即其襟度可知也。
嘉祐中(仁宗)诏求遺逸,留守王拱辰以先生應诏,授将作監主簿,複舉逸士,補颍州團練推官,皆固辭乃受,竟稱疾不之官。
熙甯十年卒,年六十七。
方疾,溫公、橫渠、明道、伊川晨夕候之。
橫渠喜論命,因曰:“先生論命否?當推之。
”曰:“若天命,則已知之矣。
世俗所謂命,則不知也。
”橫渠曰:“先生知命矣。
載尚何言!”元祐中,賜谥康節。
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觀物篇》、《漁樵問對》等。
晚尤喜為詩,詩曰《伊川擊壤集》,而自為之序。
一 先天圖 邵氏《先天圖》有四:一八卦次序圖,一八卦方位圖,一六十四卦次序圖,一六十四卦方位圖。
謂伏羲所畫之卦如此。
因對文王後天之卦而言,故曰先天。
即今朱子《易本義》列之卷首者也。
然文王之八卦,其次序則乾父、坤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
其方位則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
皆見之《說卦》。
而邵氏《八卦次序圖》,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
于是陰陽之中,複分太少,而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名。
則孔子贊《易》,無有是也。
然猶可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系辭》之文也。
至置乾于南,坤于北,置離于東,坎于西,震于東北,兌于東南,巽于西南,艮于西北,以為方位之圖。
而謂:“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
”又謂:“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
皆已生之卦也。
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
皆未生之卦也。
”(《先天卦位圖說》)八卦之中,而或順或逆,恐《說卦》所謂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未必若此。
且《說卦》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言其性情,非言其方位也。
若以天地相對而列于南北,水火相對而列于東西,則天果在南,地果在北乎?火果在東,水果在西乎?是故黃晦木(宗炎,梨洲之弟)作《先天卦圖辨略》(見《宋元學案·百源學案》)謂:“《易》本明白簡易,而康節裝湊安排,全昧大道。
”蓋以以圖合《易》,牴牾實多也。
雖然,康節之圖,裝湊安排,則誠然矣。
而謂其全昧大道,則有不可。
且《參同契》曰:“牝牡四卦,以為橐籥。
”四卦者,指乾、坤、坎、離也。
是康節八卦方位取乾、坤、坎、離相對之本也。
又曰:“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
八日兌上丁,上弦平如繩。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
”是八卦方位取震、巽、艮、兌相對之本也。
又曰:“朔旦為複,陽氣始通。
乾健盛明,廣被四鄰。
”(中有省文)是六十四卦方位陽始于複而極于乾之本也。
又曰:“姤始紀緒,履霜最先。
道窮則反,歸乎坤元。
”(中有省文)是六十四卦方位陰始于姤而極于坤之本也。
蓋丹家以乾坤為爐鼎,坎離為藥物,以六十四卦為火候。
八卦方位,所以示取坎填離之法也:六十四卦方位,所以表抽添火候之功也。
康節所得之于李、穆者,如是而已矣。
抑康節之詩,嘗有之矣。
曰:“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夫乾遇巽者,姤也;地逢雷者,複也。
月窟者,陰之微也;天根者,陽之發也。
三十六宮者,卦之不易者八(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反易者二十八,合之三十六。
猶言六十四卦也。
都是春者,火候勻而藥物熟也。
以詩證圖,則其以丹訣言《易》,康節豈自諱乎?然而康節猶慮人之不能通其意,而或以京、焦(京房、焦延壽,并見《漢書·儒林傳》)之數失之也。
故《圖說》直揭之曰:“先天學,心法也。
圖皆從中起,萬事萬化生于心也。
”且以心法觀丹訣,則丹訣非小術也;以心法觀卦圖,則卦圖非異說也。
康節曰:“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
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
”又曰:“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是為知《易》。
孟子之言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
但人見之者鮮耳。
人能用《易》,是為知《易》。
如孟子,所謂善用《易》者也。
”(皆《觀物外篇》)由是論之,康節之圖雖不與《易》合,倘亦所謂善用《易》者,非耶? 二 觀物篇 《觀物篇》者,康節推其卦圖之意,以說萬事者也。
曰:“物之大者,無若天地。
然而亦有所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
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
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
靜之極,則剛生焉。
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
動之小者,謂之少陽。
靜之大者,謂之太陰。
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
少陽為星,少陰為辰。
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
少柔為土,少剛為石。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觀物内篇》。
中有節文)其言陰陽動靜,亦與濂溪《太極圖說》合。
然而《太極圖說》陰陽之下,則有五行。
而《觀物篇》不用五而用四。
言天則四象,日月星辰是也;言地則四體,水火土石是也。
推是以言天變,則寒暑晝夜;以言地化,則雨風露雷。
以言動植之感,則性情形體;以言動植之應,則走飛草木。
言人,則耳目鼻口,聲色氣味;言時則元會運世,歲月日辰(一時為辰,十二辰為日,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三十歲為世,十二世為運,三十運為會,十二會為元)。
言經,則《詩》、《書》、《易》、《春秋》;言治,則皇帝王霸。
故朱子曰:“康節其初隻是看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心隻管在上面轉。
久之便透想得,一舉眼便成四片。
其法四之外又有四焉。
”(《語類》)而明道亦謂:“堯夫之數隻是加一倍法。
”(《語錄》)則其不取五行,亦因于數而然,非有他意也。
抑康節雖廣說萬事,而仍反之于人身。
曰:“夫分陰分陽,分柔分剛者,天地萬物之謂也。
備天地萬物者,人之謂也。
”又曰:“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
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
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
道之道,盡于天矣。
天之道,盡于地矣。
天地之道,盡于物矣。
天地萬物之道,盡于人矣。
”(皆《觀物内篇》)是以其言太極也,曰:“道為太極。
”即又曰:“心為太極。
”(皆《觀物外篇》)其言性也,曰:“性者,道之形體也。
”(擊壤集自序》)其言聖人也,曰:“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聖也者,人之至者也。
人之至者,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世觀萬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身者焉;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裡人物者焉。
”(《内篇》)蓋合内外而一之,以求無乎不貫,是康節之學也。
然于《觀物》曰:“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
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
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
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也。
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
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
”(《内篇》)其又斥以心觀物以我觀物,何也?曰:是固有說矣。
《外篇》曰:“以物觀物,性也。
以我觀物,情也。
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又曰:“任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昏矣。
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
”此之心與我者,私心我見,障我與物而使之不相見者也。
故不用之;不用之,而後物我通;物我通,而後物之理窮,我之性盡。
是則其合内外之道也。
雖然,康節蓋有志矣,而未之逮也。
其《皇極經世》欲以元會運世之數,窮古今治亂之變,亦幾于勞而寡功矣。
豈其所謂“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外篇》)者,猶有知之而未能蹈之者乎? 有邵子之以《經世》演《易》,同時即有司馬溫公之以《潛虛》拟《玄》。
《潛虛》之體,五十有五,而基之以五行。
五行又各分二。
水有原,有委;火有熒,有焱;木有本,有末;金有丱,有刃;土有基,有冢。
其生數(一二三四五)五,其成數(六七八九十)亦五也。
生成相配,而為五十有五之體。
此《潛虛》之所以作也。
其說曰:“人之生本于虛。
虛然後形,形然後性,性然後動,動然後情,情然後事,事然後德,德然後家,家然後國,國然後政,政然後功,功然後業。
業終則返于虛矣。
”故自形至業,皆經之以五。
辭以明其義,變以尚其占。
蓋欲舉内而情性,外而政事,盡之于五行變化之中者也。
夫《經世》不用五行,而《潛虛》則本五行以成其說。
此康節、溫公之不同也。
然康節《先天圖》謂伏羲依《河圖》而作。
而溫公之書,有所謂《氣圖》者。
以一(原)六(委)居北,二(熒)七(焱)居南,三(本)八(末)居東,四(丱)九(刃)居西,五(基)十(冢)居中。
即《河圖》之象。
則其說固有相通者矣。
且溫公既作《潛虛》以拟《玄》,又為《太玄》作注,曰:“吾于子雲,雖未能知,固好之矣。
”其有得于《玄》,不必言。
而康節亦稱揚雄不獨知曆法,又知曆理。
(《外篇》)意其于《玄》,亦嘗有究心者乎。
又《虛》雖拟《玄》,而亦有異于《玄》者。
《玄》雖言五行,然其首以九九為數,則襲八卦而來。
五行與八十一首,錯綜以為用,故能成天下之至赜若虛則變化極于五行而止。
雖繁稱博引以為之說,而于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之義,淺矣。
然而溫公有雲:“吉兇悔吝,未有不生乎事者也。
事之生,未有不本乎意者也。
意必自欲。
欲既立于此矣,于是乎有從有違。
從則有喜,有樂,有愛。
違則有怒,有哀,有惡。
此人之常情也。
愛實生貪,惡實生暴。
貪暴,惡之大者也。
是以聖人除其萌,塞其原。
惡奚自而至哉!”(《迂書絕四》)知吉兇悔吝之由于意欲,而以除其萌塞其原,即聖人贊《易》之意,亦不過乎是。
然則《潛虛》之作,溫公亦必有其所以自得者,未可輕也。
溫公名光,字君實。
陝州夏縣人。
哲宗立,公為相,盡除安石新法。
于學元所不覽。
而與邵、張、二程皆相善。
康節嘗稱之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卒年六十八。
所著有文集八十卷,他著述二十餘種,五百餘卷。
而《潛虛》尤所緻力。
第四章 張子 張載,字子厚。
世居大梁。
以僑寓為鳳翔郿縣橫渠鎮人。
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時為夏有)之地。
年二十一,以書谒範文正公仲淹。
文正異其氣貌,而甚少,惜之。
手《中庸》一編授焉。
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遂翻然志于學。
已未知所止也,求諸釋、老者累年,乃反求之六經。
仁宗嘉祐初,至京師見二程。
二程于先生為外兄弟之子,卑屬也。
先生與語道學之要,厭服之。
時方擁臯比,講《易》京邸,聽從者甚衆。
即撤坐辍講。
曰:“向與諸君語,皆亂道。
比見二程,湛深于《易》,吾所不及。
可往師也。
”舉進士,仕為雲岩令。
神宗立,遷著作佐郎。
簽書渭州軍事判官。
用中丞呂正獻公薦,召對。
問治道,對曰:“為治不法三代,終苟道也。
”時荊公行新法,為舉朝所沮,欲倚先生以為助。
而語不合。
出按獄浙東。
還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
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
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嘗曰:“吾學既得諸心,乃修其辭命。
命辭無失,然後斷事。
斷事無失,吾乃沛然。
”所著有《東銘》、《西銘》、《正蒙》、《理窟》、《易說》等。
而教學者,必于禮法。
又以《周禮》為必可行于世。
曰:“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即貧富不均,教養無法。
縱不能行之天下,亦當驗之一方。
”欲與學者買田一方,畫為數井。
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裡,立斂法,興學校,以推明先王之遺法。
而有志未就。
以呂汲公大防薦,召同知太常禮院。
未及期,告歸,竟卒于道。
蓋熙甯十年也。
年五十八。
嘉定間谥曰明。
一 正蒙 橫渠之學,盡在《正蒙》十七篇。
蓋上則天道,下則人事,明則品類,幽則鬼神,大則經訓,小則物名,無不闡述。
莊生所謂“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者也。
然觀其大體,要得之于《易》為多。
故所言亦不出陰陽變化之理。
惟陰陽雖二,其究則一。
分之曰陰曰陽,合之則曰太和,其曰“太和所謂道”(《太和篇第一》)是也。
或曰太虛,其曰“太虛者氣之體”(《乾稱篇第十七》)是也。
是以言陰陽者,以著太和太虛之實;言太和太虛者,以見陰陽之根。
此其自言之甚明,曰:“兩不立,則一不可見。
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太和篇》)兩不立則一不可見,《易系》所謂“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也。
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易系》所謂“《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也。
然乾坤不離《易》,而《易》之用惟在乾坤。
故說《易》者,乾坤盡之矣。
乾坤,陰陽也。
故說《易》者,陰陽盡之矣。
橫渠惟一切推陰陽以為說,是故十七篇言。
天地,則曰:“天地變化,二端而已。
”(《太和篇》)言鬼神,則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同上)言人物,則曰:“動物本諸天,植物本諸地。
”又曰:“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
”(《動物篇第五》)言性,則曰:“性其總合兩也。
”曰:“知性知天,則陰陽鬼神皆吾分内爾。
”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
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誠明篇第六》)言學,則曰:“莫非天也。
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
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同上《誠明篇》)言神化,則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神化篇》)言聖人,則曰:“大德敦化,然後仁智一而聖人之事備。
性性為能存神,物物為能過化。
”(同上)而《大易篇》且明示之曰:“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欤?陰陽天道,象之成也。
剛柔地道,法之效也。
仁義人道,性之立也。
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其說如此。
則《宋史》本傳稱先生之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蓋其信矣。
然而即亦有從佛氏轉出者,如曰:“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太和篇》)曰:“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
存象之心,亦象而已。
謂之心可乎?”(《大心篇第七》)其所謂客感,所謂存象之心亦象,非通于佛說心識之分,則不能道也。
抑橫渠雖不能無得于佛,而力攻佛、老,則與二程同。
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
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
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
形自形,性自性。
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
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
幽明不能舉其要。
遂躐等妄意而然。
”(《太和篇》)又曰:“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
反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微,因緣天地。
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
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虛空之大。
此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
其過于大也,塵芥六合。
其蔽于小也,夢幻人世。
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大心篇》)但不于人倫人事之迹蔽其獄,而以天道天用之理摧其軍。
此其文理密察,即二程有所不逮。
而惜乎南渡以後,洛學傳而關學遂微也。
二 西銘 橫渠為說既與佛氏異,故窮生人之始,本諸天地,而不本諸法性;窮生人之終,信有委順,而不信有涅槃。
此觀其《西銘》可見也。
《西銘》曰:“乾稱父,坤稱母。
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
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
濟惡者不才。
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颍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首以乾坤體性,率性之教也。
極于窮神知化,事天之功也。
結以存順沒甯,知命之學也。
此不獨橫渠也,凡儒者之所持以自别于二氏者,蓋莫不用此道矣。
然龜山(楊時)猶疑其近于墨子之兼愛,故伊川辯之,以為《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伊川《答龜山書》)。
夫明道識仁,亦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即與《西銘》何别?龜山疑《西銘》而不疑明道之言,何也?橫渠有雲:“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理窟》)若橫渠、明道,亦惟心大,故視物我一體耳。
《西銘》原名《訂頑》。
橫渠講學關中,于學堂雙牖,左書“砭愚”右書“訂頑”。
因伊川語曰:“是當起争端。
”乃改“訂頑”曰“西銘”,“砭愚”曰“東銘”。
《東銘》以戲言戲動、過言過動為戒。
所以開警後學者甚切。
然語氣象之博大,辭義之深粹,則非《西銘》之匹也。
後程門專以《西銘》教人。
故學者亦遂多知《西銘》,而不及《東銘》雲。
橫渠之說,于《正蒙》、《西銘》外,尚有足述者,則《理窟》言變化氣質是。
曰:“變化氣質。
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
’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
”(《理窟·氣質》)又曰:“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
不爾,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
”(《理窟·義理》)此蓋根其言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而來。
荀子以性為惡,故主矯飾擾化,橫渠以形而後有氣質之性,故主變化氣質。
其意一也。
而橫渠即有與荀子甚相似者。
荀子重禮,曰:“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
”而橫渠亦首以禮教學者,曰:“禮所以持性。
”(《理窟·禮樂》)曰:“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得好。
”(《理窟·氣質》)荀子重心,曰:“治亂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
”而橫渠亦以心統性情(拾遺有“心統性情者也”之言),曰:“心能盡性,人能弘道也。
性不能檢其心,非道弘人也。
”(《正蒙·誠明》)曰:“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裡。
”(《理窟·義理》)此無他,變化氣質之準在禮,而變化氣質之柄在心也。
朱子曰:“氣質之說,起自張、程,極有功聖門,有補後學,前此未曾說到。
”(《語類》)然以今觀之,即未始不由荀子而出。
安在前此未曾說到耶?大抵漢儒之學,猶與荀子為近;而唐宋以來,儒者但尊孔孟,而以荀子為悖于聖人,故二程皆極诋荀子。
乃橫渠獨取荀子以成其說,豈其為學從入之途合,故有不期同而不得不同者耶?然而宋儒之中,吾則以橫渠為博大矣。
第五章 明道程子 程颢,字伯淳。
世居中山博野。
後為河南人。
父珦,通判南安軍事。
時濂溪為司理參軍,珦與語,知其非常。
因使颢與弟頤,往受學焉。
颢嘗自言:“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
”年二十六,中進士。
調鄂縣主簿。
改上元縣。
遷晉城令。
熙甯初元,用呂正獻公薦,為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
王安石議行新法,言者攻之甚力。
颢被旨赴中書議事,安石厲色待之。
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
”安石為之愧屈。
後安石逐不附己者,獨不及颢。
曰:“此忠信人也。
”改簽書鎮甯軍判官。
遷太常丞。
知扶溝縣。
已坐逸獄,責監汝州酒稅。
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時元豐八年也。
年五十四。
太師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嘉定中,賜谥純公。
先生學養純粹,與弟頤講學于洛,門人從者甚衆,而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嘗言:“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而成名。
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
”蓋宋儒自濂溪外,學德莫有能過之者。
而弟頤為先生墓志,至推為孟子後一人雲。
一 識仁說 明道教人,每單提仁字,故《語錄》中言仁處最多,而莫備于呂與叔(大臨)《東見錄》所記。
後世因号之為識仁說。
曰:“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義禮知信,皆仁也。
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
以己合彼,終未有之。
又安得樂?《訂頑》意思乃備言此體。
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
若存得便合有得。
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
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
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
”(見《二程遺書》)夫孔子弟子問仁者多矣,而孔子又獨許“顔回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
何以孔門勤勤于仁若是?此意蓋千數百年而未曉。
至明道,乃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曰“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曰“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然則仁者,豈非一貫之道,得其一而萬事畢者耶!又是仁者,非得之于外,我固有之也。
故又曰“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曰“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此其剀切明著,謂孔門之教至是複光,豈為過乎!雖然,明道何以悟及于此,要得力于禅學為多。
夫“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即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即所謂法
以為“儒之名本不輕,周、程諸子雖賢,要亦服儒之服,言儒之言,行儒之行。
今必别于儒林而謂之道學,亂史例而啟争端,甚無謂也”。
顧吾謂《宋史》之傳道學無可議,其可議者,特自于例亦有不純耳。
何以言之?考《史》《漢》為《儒林傳》,本為傳經而設。
故班氏首言古之儒者博學六藝之文,其所叙列,但及六藝授受本末而止。
是以賈誼、董仲舒,以傳《春秋》列名儒林,而亦即别為立傳。
又是時以儒術稱者,應莫過于揚子雲,而《儒林傳》乃有劉歆而無揚雄。
此無他,其例然也。
夫宋之諸賢,固有不能以傳經之儒盡之者矣。
今人有恒言曰:堯、舜、禹之心傳,舍經而言心,此門實自宋儒開之。
故明道告神宗有雲:“先聖後聖,若合符節。
非傳聖人之道,傳聖人之心也。
非傳聖人之心也,傳己之心也。
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大無限,萬善皆備。
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焉耳。
”而至伊川,遂有“性即理也”之言。
且傳經之與傳心,其不能混而一之,明矣。
不特是也。
宋儒即言經,亦有與漢儒大不同者。
宋儒之中,其最能盡心于漢人之傳注者,惟朱文公。
而文公作《中庸集解序》即曰:“秦漢以來,聖學不傳。
儒者唯知章句訓诂之為事,而不知複求聖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歸。
”蓋宋儒于經,不主訓诂而主義理,不主師傳而主心得。
惟主義理主心得,故以經為求理之階梯,而不認經為可以盡天下之理;又以為理雖在經中,而亦非專于守經所可得。
故橫渠曰:“六經須著循環,能使晝夜不息。
理會得六七年,則自無可得看。
若義理則盡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别。
”(《語錄》)而伊川則曰:“古之學者,先由經以識義理。
蓋始學時,盡是傳授。
後之學者,卻須先識義理,方始看得經。
蓋不得傳授之意雲耳。
”(《語錄》)由是觀之,宋儒與漢儒,其有取于孔子之經雖一,而其所以取于孔子之經者則有間矣。
是故譬之于谷,孔子植之,漢人收獲之,而宋儒則播之砻之,淅之炊之,且以自食之者也。
《宋史·道學傳序》曰:“孔孟之遺言,颠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沉于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夫此非誇言也。
聚漢魏六朝以來之所蓄郁,至此而不得不一發之。
而宋儒者适會其際,遂以享其成。
人也,而亦天也。
然則于此而特創為道學之名,以位置此數君子,以為之傳,豈得為過耶?然又謂其自于例有不純,何也?夫象山與晦翁,其學皆出于程氏,而晦翁在《道學》,象山在《儒林》;季通(蔡元定)、仲默(蔡沈元定子)與直卿(黃幹)、公晦(李方子)皆學于晦翁,而二蔡在《儒林》,黃、李在《道學》,不知以何而别之?自亂其例,莫大于是。
使若梨洲、謝山之《宋元學案》明其統系,詳其源流,了了而無所陵雜,斯則無憾矣。
雖然,宋儒何以能邁于古人,此則大有得于二氏之教,不可諱也。
朱子發(震,謝上蔡門人,程門再傳)作《漢上易解》雲:陳抟以《先天圖》傳種放,種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
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李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谔昌,谔昌傳劉牧。
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颢、程頤。
時張載講學于程、邵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牧字先之,号長民。
衢人。
所作《易鈎隐圖》在《通志堂經解》中),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
”胡五峰(宏,字仁仲,安國之子)《通書序》,曾為濂溪辨之。
謂:“濂溪非止為種、穆之學者,此特其學之一師耳,非其至者也。
”然亦即未全以為不實。
至朱子乃始以為《太極圖》、《通書》濂溪自作,非有所受之于人。
而其所據以為佐證者,則潘清逸(興嗣,濂溪之友)之濂溪墓志。
然墓志言濂溪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
此作之一字,亦但泛言著作,不得便執以為作而非述也。
且康節受《河圖》、《洛書》于李之才,《宋史》本傳具詳之。
并謂之才之傳,遠有端緒。
今即李、邵授受之非誣,則穆、周之事非出臆造,可知也。
況漢上受學于上蔡(謝良佐,程子門人),其去濂溪不遠,豈能以絕無影響之談,筆之于書,陳之于君前哉(《漢上進易說表》亦言之)?又不獨濂溪之有得于道家也(此漢以後之道家,非諸子之道家),即朱子于道家亦不能無關。
朱子既為《調息箴》,言動靜噓翕之妙(見《大全集》),又以《參同契》詞韻奧雅,從而注釋之(雖名《考異》實注釋,但托名于空同道士鄒訢),而《與蔡季通書》亦稱《參同契》更無縫隙(亦見《大全集》。
夫《參同》《調息》之說,非道家乎?蓋自漢以來,老莊與神仙合而為一,其言水火升降,金丹配合之理,亦自有不可磨滅者。
故陳圖南(抟)當宋之初,隐居華山,至屢動天子之征問(見《宋史·隐逸傳》);而張平叔(伯端)傳《悟真篇》(清世宗收入《禦選語錄》),亦在元豐(神宗)之年。
其間緻力于斯道者既衆,則諸公之必不能不與之作緣,複何疑乎?又說者謂濂溪與胡文恭(宿,字武平。
《宋元學案》附濂溪後)同師潤洲鶴林寺僧壽涯,而度正(字周卿,朱子門人)作《濂溪年譜》則曰:“昔孔子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苌弘。
謂孔子生知,未嘗問老聃、苌弘者,固不可。
謂孔子之學本出于老聃、苌弘,不待聖智者知其必不然矣。
”是亦認有是事。
特不以謂濂溪之學,全出于壽涯耳。
此與伊川作《明道行狀》正複相似。
伊川謂:“明道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
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夫得諸六經,是也。
而其出入于老、釋者,豈徒然而已乎!況當是時,士大夫幾無不好佛者。
故歐陽公《本論》謂“佛氏鼓其雄誕之說,牽民不得不從。
而王公大人又往往倡而驅之”,而龜山(楊時,程子門人)有“佛入中國千餘年,隻韓(韓琦)、歐(歐陽修)二公立得定”之言。
今觀龜山之書,如雲:“總老(常總,東坡常參之。
見《五燈會元》)言經中說九識,第九菴摩羅識,唐言白淨無垢。
第八阿賴耶識,唐言善惡種子。
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
”又雲:“《圓覺經》言作、止、任、滅是四病。
作即所謂助長,止即所謂不耘苗,任、滅即是無事。
”則是龜山自亦陷入于佛。
是故當時有謂某無與于佛說者,非故諱之,則必其實不知道與學者也。
或曰:諸儒既有得于二氏,而又辟佛辟老,何也?曰:是亦有故。
不見朱子之言乎?朱子曰:“道家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屬。
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所盜去,卻去收拾破甕破釜。
”此非為道家言之,蓋為儒者言之也。
又不獨朱子之心若是也,宋儒之心,蓋莫不若是。
彼始有見于佛、老之理,既反索之于六經,而亦得之。
且又應有盡有,一無欠缺也。
于是乃信自有家寶,而不必于他求。
故其辟佛辟老非以仇之,以為實無需乎爾。
且釋、道與儒,言道則一,言用則殊矣。
以中國堯舜以來禮樂刑政之備,而欲其絕父子,黜君臣,群趨于髡發逃世之教,此必不能者也。
是以取其意而棄其迹,斤斤于空實有無之辨,如曰:“儒、釋言性異處,隻是釋言空,儒言實。
釋言無,儒言有。
”曰:“吾儒心雖虛,而理則實。
若釋氏則一向歸空寂去了。
”曰:“禅學最害道。
莊、老于義理,絕滅猶未盡。
佛則人倫已壞。
至禅則又從頭将許多義理掃滅無餘。
”(并見《朱子語類》)此正宋儒善用佛、老之長,而無佛、老之弊。
故明高景逸(攀龍)盛稱:“明道先生看得禅書透,識得禅弊真。
”夫豈獨明道一人哉!宋儒之辟佛辟老,蓋大抵視此矣。
豈與昌黎《原道》之空言攻讦,而欲火其書、廬其居者同乎! 宋儒之學,要淵源于濂溪。
然而風氣之開,則亦不自濂溪始。
梨洲《宋元學案》首列安定(胡瑗)、泰山(孫複),而泰山之門,則有徂徕(石介),當時所謂三先生者也。
吾觀泰山與範希文(仲淹)書,謂:“專守王弼、韓康伯之說,而求于《大易》,吾未見其能盡于《大易》也。
專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範氏之說,而求于《春秋》,吾未見其能盡于《春秋》也。
專守毛苌、鄭康成之說,而求于《詩》,吾未見其能盡于《詩》也。
專守孔氏之說,而求于《書》,吾未見其能盡于《書》也。
”則講經不依傳注,泰山實先倡之。
而安定之學,傳之者有徐仲車(積)。
仲車作《荀子辯》,所以發明性善之說者甚備。
其教門人,則每于空中書一正字,雲:“于安定處得此一字,用不盡。
”由此可推見安定之教。
朱子謂“安定不傳,不出于章句誦說”(《與薛艮齋書》)。
蓋大有見也。
三先生中,惟徂徕較粗。
然其力距佛、老,亦大振當時儒冠之氣。
故有宋一代,除濂溪外,其餘緒足以沾被後學者,無有過于三先生。
是以晦翁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語,而黃東發(震)且謂“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而始”(見《黃氏日鈔》)。
然則論倡導之功,三先生者正未可沒也。
抑宋儒之學,雖以濂洛為正支,而其别派旁流,亦難齊以一例。
故有濂溪、康節之《太極圖說》、《皇極經世》,即有歐公(歐陽修)之以《河圖》《洛書》為怪妄,斥《系辭》非孔子之書。
有二程之推崇孟子,即有溫公(司馬光)之疑孟、盱江(李觏)之《常語辯》極诋孟子為背于聖人。
有歐公、溫公、二程之辟佛辟老,即有東坡(蘇轼)之《易解》、子由(蘇轍)之《老子解》,大為佛、老張目。
然此猶僅就濂洛初起時言之也。
至于南渡之後,同為伊洛之傳,而有朱、陸之異;又旁出為永嘉之事功、東萊之文獻;再降為深甯(王應麟)之考證,東發之記誦。
是丹非素,浸多争執。
所謂源遠而末益分者,非耶?然而宋當金、元疊盛,宗社再覆,一時效忠之士,猶出講學之徒。
語武功雖有餘慚,言學術亦更無匹敵矣。
第二章 周子 周子,道州營道人。
元名敦實,後避英宗舊諱,改名敦頤。
字茂叔。
仁宗景祐中,用舅氏龍圖閣學士鄭珦蔭,授洪州分甯簿。
改南安司理參軍。
轉運使王逵慮囚失人,吏無敢可否,獨力争之。
不得,則置手版,歸取告身,委之而去。
曰:“殺人以媚人,吾不忍為也。
”逵感悟,囚得不死。
及判合州,趙清獻公(抃)時為監司,中先入語,臨之甚威。
先生處之超然,不為意也。
後清獻守虔州,先生改判虔。
清獻視其所為,大服之,執手曰:“抃幾失君,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
”神宗初年,知永州。
以清獻及呂正獻公(公著)薦,轉虞部郎中,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
逾年,以疾乞知南康軍。
因罷居廬山蓮花峰下。
峰前有溪,合于湓江。
乃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
清獻再鎮蜀,複将奏用,而先生已卒。
年五十有七。
時神宗熙甯六年六月七日也。
先生之學,或謂得之于穆伯長(修)及僧壽涯,或謂不由師授,獨出神悟。
惟清孫夏峰作《理學宗傳》稱:“先生汲汲于問學,一時儒宿名碩,靡不咨扣,又時時從高人逸士遊。
故聞道最早,而精明微密,超然自得于天人性命貞一之統。
”此言最為得實。
而當時黃魯直(庭堅)謂:“茂叔短于取名,而銳于求志。
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
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胸懷灑落,有如光風霁月。
”(《濂溪詩序》。
見《山谷全集》)後人亦以為能形容其氣象雲。
甯宗嘉定中,賜谥元公。
一 太極圖說 潘清逸志周子墓,謂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
今《易說》已佚,所傳者《太極圖說》、《易通》而已。
《易通》今曰《通書》。
黃氏《學案》先《通書》而後《太極圖說》,耒史(梨洲子百家)以為《圖說》雜于老、釋,不若《通書》之純粹無疵,故附之《通書》之後。
然吾觀朱子訂正《太極》、《通書》兩序(《朱子全集》七十五、七十六),皆謂“濂溪之學之奧,莫備于太極一圖。
而《通書》之言,皆發此圖之蘊。
”且潘志亦首舉《太極圖》,則不先明《太極圖說》,欲求通于《通書》,未為能知其本也。
《圖說》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雲: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夫自“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生生變化無窮”,言道之所以生人與萬物也。
自“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以至“主靜立人極”,言人之所以合于道也。
道之生人與萬物,天之事也;人之合于道,聖人之功也。
言天之事,所以原其始;言聖人之功,所以以反其終。
是故引《易傳》以終之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蓋天人之理,盡于此二百餘言中矣。
然《太極圖說》雖曰明《易》,而實有《易》所未言者:《易》言太極而不言無極,一也;言陰陽而不言五行,二也。
無極之名見于《老子》(《老子》上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金木水火之名,見于《莊子》(《莊子·外物篇》:“木與火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
”又:“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合陰陽五行以言《易》,始于揚雄;變《易》而為金丹大道,始于魏伯陽。
雄則儒而雜于道,伯陽則道而入于神仙。
故陸象山始終疑《太極圖說》,以為是老氏宗旨,不得謂其所疑無因也。
顧吾以為不獨老氏之說也,又有佛氏之說存焉。
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是男女各一太極也;曰:“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變化無窮。
”是萬物各一太極也。
然而又曰:“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則是男女萬物又共此一太極。
所謂“一物一太極,物物一太極。
”物物各具之太極,即是物物共有之太極。
大海攝于一波,一波匝于大海。
此非《華嚴》理事無礙之旨乎?曰“無極而太極”,則空而不廢于有;曰“太極本無極”,則有而不礙于空。
此非天台雙提空有之機乎?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此非禅門靜定之功乎?然而博之以老、釋,所以成其廣大也;約之以《易》,所以得其精微也。
周子緻廣大而盡精微,正以雜于二氏之故。
雜于二氏,于周子何傷乎?而疑者既疑乎其所無庸疑,諱者又諱乎其所不必諱。
以是雲霧旁興,轉生障翳。
嗚呼!講學者異端正學之見不除,未有不愈講而愈紛者也。
二 通書 《通書》四十章,所以發《太極圖說》之蘊。
故于陰陽五行之變化,不啻反複言之。
第一章曰:“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第十六章又曰:“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第二十二章又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然《太極圖說》所以明《易》,《通書》又不獨《易》也,凡《詩》、《書》、《禮》、《樂》、《春秋》之理,無不發之。
故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
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後也。
”(第三十八章)是其揭《春秋》之微也。
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
百姓大和,萬物鹹若。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
天下化中(一作化成),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第十七章)曰:“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
故風移而俗易矣。
”(同上)是其窮《詩》、《樂》之妙也。
曰:“《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無思,本也。
思通,用也。
幾動于此,誠動于彼。
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第幾章)是其撷《書》之精也。
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第七章)是其撮《禮》之要也。
夫《通書》固自道之矣。
曰:“聖人之精,畫卦以示。
聖人之蘊,因卦以發。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
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以《易》為五經之源,故舉《詩》、《書》、《禮》、《樂》而悉貫之于《易》。
又以太極為《易》之源,故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悉納之于太極。
太極者,誠也。
誠者不息,不息之道盡于乾,故四十章始之以乾。
又誠者無為,無為則止,止之道盡于艮,故四十章終之以艮。
然而妄既發矣,誠有虧矣。
欲複其無妄之誠,其道不在誠而在思。
故曰:“誠者聖人之本。
”又曰:“思者聖功之本。
”(第九章)緻其作聖之思,其用又不在思而在幾。
故曰:“誠無為,幾善惡。
”(第三章)又曰:“寂然不動者,誠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
幾微故幽。
”(第四章)又曰:“《易》曰:知幾其神乎!”(第九章)未知幾者莫過顔子。
孔子之稱顔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見《易系》)。
是故曰:“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
”(第二十九章)又曰:“顔子亞聖。
”(第二十三章)又曰:“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
”(第十章)然則周子之所以告人者,其本末次第,不既彰彰矣乎。
或曰:思者聖功之本,既聞之矣。
而第二十章言聖學之要,又曰:“一為要,一者無欲。
”何也?曰:《圖說》不雲乎:無欲故靜。
夫惟靜而後能思。
天下未有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可以極深研幾者。
無欲者,用志之不紛。
思者,與神而為一。
思與無欲,非有二也。
故曰:“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第十六章)嗚呼!知夫動之無動,靜之無靜,則四十章之旨如指諸掌矣。
第三章 邵子 附司馬溫公 邵雍,字堯夫。
其先範陽人,從父徙共城,居蘇門山百源之上。
時北海李挺之(之才)攝共城令,得先天圖書之學于穆伯長(修),因從受學焉。
故世傳邵子之學與濂溪同所自出。
然明道程子志其墓,謂:“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見。
而先生淳一不雜,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
”今《觀物外篇》(《觀物内篇》先生所著之書,《外篇》,門人記先生之言)亦謂:“邵某受《春秋》于尹師魯,師魯受于穆伯長。
邵後複攻伯長,曰:‘伯長雲:《春秋》無褒皆是貶也。
春秋禮法廢,君臣亂,其間有能為小善者,安得不進之也。
況五霸實有功于天下,且五霸固不及于王,不猶愈于亂乎?安得不與之也。
’”夫言《春秋》,既不必同于穆,則其後日所傳象數,非盡穆、李之舊,殆可推而得之。
蓋在百源數年,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探赜索隐,必有自得于師傳之外者。
此與濂溪傳種、穆之《太極圖》,而其說不必遂即種、穆之說,正一例也。
先生學既通,以洛陽為天下之中,四方賢士大夫之所輻辏也,遷居之。
當是時,文潞公(彥博)、富鄭公(弼)、司馬溫公(光)皆退居在洛,雅敬先生,為市園宅,時相遊從。
先生歲時耕稼,衣食才給。
而燕笑吟哦,未嘗有拂逆之色。
或乘小車出遊城中。
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名其居曰安樂窩,自号安樂先生。
每曰:“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
”故程子嘗推為風流人豪,即其襟度可知也。
嘉祐中(仁宗)诏求遺逸,留守王拱辰以先生應诏,授将作監主簿,複舉逸士,補颍州團練推官,皆固辭乃受,竟稱疾不之官。
熙甯十年卒,年六十七。
方疾,溫公、橫渠、明道、伊川晨夕候之。
橫渠喜論命,因曰:“先生論命否?當推之。
”曰:“若天命,則已知之矣。
世俗所謂命,則不知也。
”橫渠曰:“先生知命矣。
載尚何言!”元祐中,賜谥康節。
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觀物篇》、《漁樵問對》等。
晚尤喜為詩,詩曰《伊川擊壤集》,而自為之序。
一 先天圖 邵氏《先天圖》有四:一八卦次序圖,一八卦方位圖,一六十四卦次序圖,一六十四卦方位圖。
謂伏羲所畫之卦如此。
因對文王後天之卦而言,故曰先天。
即今朱子《易本義》列之卷首者也。
然文王之八卦,其次序則乾父、坤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
其方位則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
皆見之《說卦》。
而邵氏《八卦次序圖》,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
于是陰陽之中,複分太少,而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名。
則孔子贊《易》,無有是也。
然猶可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系辭》之文也。
至置乾于南,坤于北,置離于東,坎于西,震于東北,兌于東南,巽于西南,艮于西北,以為方位之圖。
而謂:“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
”又謂:“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
皆已生之卦也。
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
皆未生之卦也。
”(《先天卦位圖說》)八卦之中,而或順或逆,恐《說卦》所謂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未必若此。
且《說卦》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言其性情,非言其方位也。
若以天地相對而列于南北,水火相對而列于東西,則天果在南,地果在北乎?火果在東,水果在西乎?是故黃晦木(宗炎,梨洲之弟)作《先天卦圖辨略》(見《宋元學案·百源學案》)謂:“《易》本明白簡易,而康節裝湊安排,全昧大道。
”蓋以以圖合《易》,牴牾實多也。
雖然,康節之圖,裝湊安排,則誠然矣。
而謂其全昧大道,則有不可。
且《參同契》曰:“牝牡四卦,以為橐籥。
”四卦者,指乾、坤、坎、離也。
是康節八卦方位取乾、坤、坎、離相對之本也。
又曰:“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
八日兌上丁,上弦平如繩。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
”是八卦方位取震、巽、艮、兌相對之本也。
又曰:“朔旦為複,陽氣始通。
乾健盛明,廣被四鄰。
”(中有省文)是六十四卦方位陽始于複而極于乾之本也。
又曰:“姤始紀緒,履霜最先。
道窮則反,歸乎坤元。
”(中有省文)是六十四卦方位陰始于姤而極于坤之本也。
蓋丹家以乾坤為爐鼎,坎離為藥物,以六十四卦為火候。
八卦方位,所以示取坎填離之法也:六十四卦方位,所以表抽添火候之功也。
康節所得之于李、穆者,如是而已矣。
抑康節之詩,嘗有之矣。
曰:“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夫乾遇巽者,姤也;地逢雷者,複也。
月窟者,陰之微也;天根者,陽之發也。
三十六宮者,卦之不易者八(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反易者二十八,合之三十六。
猶言六十四卦也。
都是春者,火候勻而藥物熟也。
以詩證圖,則其以丹訣言《易》,康節豈自諱乎?然而康節猶慮人之不能通其意,而或以京、焦(京房、焦延壽,并見《漢書·儒林傳》)之數失之也。
故《圖說》直揭之曰:“先天學,心法也。
圖皆從中起,萬事萬化生于心也。
”且以心法觀丹訣,則丹訣非小術也;以心法觀卦圖,則卦圖非異說也。
康節曰:“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
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
”又曰:“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是為知《易》。
孟子之言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
但人見之者鮮耳。
人能用《易》,是為知《易》。
如孟子,所謂善用《易》者也。
”(皆《觀物外篇》)由是論之,康節之圖雖不與《易》合,倘亦所謂善用《易》者,非耶? 二 觀物篇 《觀物篇》者,康節推其卦圖之意,以說萬事者也。
曰:“物之大者,無若天地。
然而亦有所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
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
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
靜之極,則剛生焉。
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
動之小者,謂之少陽。
靜之大者,謂之太陰。
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
少陽為星,少陰為辰。
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
少柔為土,少剛為石。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觀物内篇》。
中有節文)其言陰陽動靜,亦與濂溪《太極圖說》合。
然而《太極圖說》陰陽之下,則有五行。
而《觀物篇》不用五而用四。
言天則四象,日月星辰是也;言地則四體,水火土石是也。
推是以言天變,則寒暑晝夜;以言地化,則雨風露雷。
以言動植之感,則性情形體;以言動植之應,則走飛草木。
言人,則耳目鼻口,聲色氣味;言時則元會運世,歲月日辰(一時為辰,十二辰為日,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三十歲為世,十二世為運,三十運為會,十二會為元)。
言經,則《詩》、《書》、《易》、《春秋》;言治,則皇帝王霸。
故朱子曰:“康節其初隻是看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心隻管在上面轉。
久之便透想得,一舉眼便成四片。
其法四之外又有四焉。
”(《語類》)而明道亦謂:“堯夫之數隻是加一倍法。
”(《語錄》)則其不取五行,亦因于數而然,非有他意也。
抑康節雖廣說萬事,而仍反之于人身。
曰:“夫分陰分陽,分柔分剛者,天地萬物之謂也。
備天地萬物者,人之謂也。
”又曰:“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
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
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
道之道,盡于天矣。
天之道,盡于地矣。
天地之道,盡于物矣。
天地萬物之道,盡于人矣。
”(皆《觀物内篇》)是以其言太極也,曰:“道為太極。
”即又曰:“心為太極。
”(皆《觀物外篇》)其言性也,曰:“性者,道之形體也。
”(擊壤集自序》)其言聖人也,曰:“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聖也者,人之至者也。
人之至者,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世觀萬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身者焉;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裡人物者焉。
”(《内篇》)蓋合内外而一之,以求無乎不貫,是康節之學也。
然于《觀物》曰:“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
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
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
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也。
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
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
”(《内篇》)其又斥以心觀物以我觀物,何也?曰:是固有說矣。
《外篇》曰:“以物觀物,性也。
以我觀物,情也。
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又曰:“任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昏矣。
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
”此之心與我者,私心我見,障我與物而使之不相見者也。
故不用之;不用之,而後物我通;物我通,而後物之理窮,我之性盡。
是則其合内外之道也。
雖然,康節蓋有志矣,而未之逮也。
其《皇極經世》欲以元會運世之數,窮古今治亂之變,亦幾于勞而寡功矣。
豈其所謂“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外篇》)者,猶有知之而未能蹈之者乎? 有邵子之以《經世》演《易》,同時即有司馬溫公之以《潛虛》拟《玄》。
《潛虛》之體,五十有五,而基之以五行。
五行又各分二。
水有原,有委;火有熒,有焱;木有本,有末;金有丱,有刃;土有基,有冢。
其生數(一二三四五)五,其成數(六七八九十)亦五也。
生成相配,而為五十有五之體。
此《潛虛》之所以作也。
其說曰:“人之生本于虛。
虛然後形,形然後性,性然後動,動然後情,情然後事,事然後德,德然後家,家然後國,國然後政,政然後功,功然後業。
業終則返于虛矣。
”故自形至業,皆經之以五。
辭以明其義,變以尚其占。
蓋欲舉内而情性,外而政事,盡之于五行變化之中者也。
夫《經世》不用五行,而《潛虛》則本五行以成其說。
此康節、溫公之不同也。
然康節《先天圖》謂伏羲依《河圖》而作。
而溫公之書,有所謂《氣圖》者。
以一(原)六(委)居北,二(熒)七(焱)居南,三(本)八(末)居東,四(丱)九(刃)居西,五(基)十(冢)居中。
即《河圖》之象。
則其說固有相通者矣。
且溫公既作《潛虛》以拟《玄》,又為《太玄》作注,曰:“吾于子雲,雖未能知,固好之矣。
”其有得于《玄》,不必言。
而康節亦稱揚雄不獨知曆法,又知曆理。
(《外篇》)意其于《玄》,亦嘗有究心者乎。
又《虛》雖拟《玄》,而亦有異于《玄》者。
《玄》雖言五行,然其首以九九為數,則襲八卦而來。
五行與八十一首,錯綜以為用,故能成天下之至赜若虛則變化極于五行而止。
雖繁稱博引以為之說,而于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之義,淺矣。
然而溫公有雲:“吉兇悔吝,未有不生乎事者也。
事之生,未有不本乎意者也。
意必自欲。
欲既立于此矣,于是乎有從有違。
從則有喜,有樂,有愛。
違則有怒,有哀,有惡。
此人之常情也。
愛實生貪,惡實生暴。
貪暴,惡之大者也。
是以聖人除其萌,塞其原。
惡奚自而至哉!”(《迂書絕四》)知吉兇悔吝之由于意欲,而以除其萌塞其原,即聖人贊《易》之意,亦不過乎是。
然則《潛虛》之作,溫公亦必有其所以自得者,未可輕也。
溫公名光,字君實。
陝州夏縣人。
哲宗立,公為相,盡除安石新法。
于學元所不覽。
而與邵、張、二程皆相善。
康節嘗稱之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卒年六十八。
所著有文集八十卷,他著述二十餘種,五百餘卷。
而《潛虛》尤所緻力。
第四章 張子 張載,字子厚。
世居大梁。
以僑寓為鳳翔郿縣橫渠鎮人。
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時為夏有)之地。
年二十一,以書谒範文正公仲淹。
文正異其氣貌,而甚少,惜之。
手《中庸》一編授焉。
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遂翻然志于學。
已未知所止也,求諸釋、老者累年,乃反求之六經。
仁宗嘉祐初,至京師見二程。
二程于先生為外兄弟之子,卑屬也。
先生與語道學之要,厭服之。
時方擁臯比,講《易》京邸,聽從者甚衆。
即撤坐辍講。
曰:“向與諸君語,皆亂道。
比見二程,湛深于《易》,吾所不及。
可往師也。
”舉進士,仕為雲岩令。
神宗立,遷著作佐郎。
簽書渭州軍事判官。
用中丞呂正獻公薦,召對。
問治道,對曰:“為治不法三代,終苟道也。
”時荊公行新法,為舉朝所沮,欲倚先生以為助。
而語不合。
出按獄浙東。
還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
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
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嘗曰:“吾學既得諸心,乃修其辭命。
命辭無失,然後斷事。
斷事無失,吾乃沛然。
”所著有《東銘》、《西銘》、《正蒙》、《理窟》、《易說》等。
而教學者,必于禮法。
又以《周禮》為必可行于世。
曰:“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即貧富不均,教養無法。
縱不能行之天下,亦當驗之一方。
”欲與學者買田一方,畫為數井。
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裡,立斂法,興學校,以推明先王之遺法。
而有志未就。
以呂汲公大防薦,召同知太常禮院。
未及期,告歸,竟卒于道。
蓋熙甯十年也。
年五十八。
嘉定間谥曰明。
一 正蒙 橫渠之學,盡在《正蒙》十七篇。
蓋上則天道,下則人事,明則品類,幽則鬼神,大則經訓,小則物名,無不闡述。
莊生所謂“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者也。
然觀其大體,要得之于《易》為多。
故所言亦不出陰陽變化之理。
惟陰陽雖二,其究則一。
分之曰陰曰陽,合之則曰太和,其曰“太和所謂道”(《太和篇第一》)是也。
或曰太虛,其曰“太虛者氣之體”(《乾稱篇第十七》)是也。
是以言陰陽者,以著太和太虛之實;言太和太虛者,以見陰陽之根。
此其自言之甚明,曰:“兩不立,則一不可見。
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太和篇》)兩不立則一不可見,《易系》所謂“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也。
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易系》所謂“《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也。
然乾坤不離《易》,而《易》之用惟在乾坤。
故說《易》者,乾坤盡之矣。
乾坤,陰陽也。
故說《易》者,陰陽盡之矣。
橫渠惟一切推陰陽以為說,是故十七篇言。
天地,則曰:“天地變化,二端而已。
”(《太和篇》)言鬼神,則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同上)言人物,則曰:“動物本諸天,植物本諸地。
”又曰:“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
”(《動物篇第五》)言性,則曰:“性其總合兩也。
”曰:“知性知天,則陰陽鬼神皆吾分内爾。
”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
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誠明篇第六》)言學,則曰:“莫非天也。
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
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同上《誠明篇》)言神化,則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神化篇》)言聖人,則曰:“大德敦化,然後仁智一而聖人之事備。
性性為能存神,物物為能過化。
”(同上)而《大易篇》且明示之曰:“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欤?陰陽天道,象之成也。
剛柔地道,法之效也。
仁義人道,性之立也。
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其說如此。
則《宋史》本傳稱先生之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蓋其信矣。
然而即亦有從佛氏轉出者,如曰:“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太和篇》)曰:“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
存象之心,亦象而已。
謂之心可乎?”(《大心篇第七》)其所謂客感,所謂存象之心亦象,非通于佛說心識之分,則不能道也。
抑橫渠雖不能無得于佛,而力攻佛、老,則與二程同。
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
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
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
形自形,性自性。
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
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
幽明不能舉其要。
遂躐等妄意而然。
”(《太和篇》)又曰:“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
反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微,因緣天地。
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
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虛空之大。
此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
其過于大也,塵芥六合。
其蔽于小也,夢幻人世。
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大心篇》)但不于人倫人事之迹蔽其獄,而以天道天用之理摧其軍。
此其文理密察,即二程有所不逮。
而惜乎南渡以後,洛學傳而關學遂微也。
二 西銘 橫渠為說既與佛氏異,故窮生人之始,本諸天地,而不本諸法性;窮生人之終,信有委順,而不信有涅槃。
此觀其《西銘》可見也。
《西銘》曰:“乾稱父,坤稱母。
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
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
濟惡者不才。
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颍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首以乾坤體性,率性之教也。
極于窮神知化,事天之功也。
結以存順沒甯,知命之學也。
此不獨橫渠也,凡儒者之所持以自别于二氏者,蓋莫不用此道矣。
然龜山(楊時)猶疑其近于墨子之兼愛,故伊川辯之,以為《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伊川《答龜山書》)。
夫明道識仁,亦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即與《西銘》何别?龜山疑《西銘》而不疑明道之言,何也?橫渠有雲:“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理窟》)若橫渠、明道,亦惟心大,故視物我一體耳。
《西銘》原名《訂頑》。
橫渠講學關中,于學堂雙牖,左書“砭愚”右書“訂頑”。
因伊川語曰:“是當起争端。
”乃改“訂頑”曰“西銘”,“砭愚”曰“東銘”。
《東銘》以戲言戲動、過言過動為戒。
所以開警後學者甚切。
然語氣象之博大,辭義之深粹,則非《西銘》之匹也。
後程門專以《西銘》教人。
故學者亦遂多知《西銘》,而不及《東銘》雲。
橫渠之說,于《正蒙》、《西銘》外,尚有足述者,則《理窟》言變化氣質是。
曰:“變化氣質。
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
’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
”(《理窟·氣質》)又曰:“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
不爾,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
”(《理窟·義理》)此蓋根其言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而來。
荀子以性為惡,故主矯飾擾化,橫渠以形而後有氣質之性,故主變化氣質。
其意一也。
而橫渠即有與荀子甚相似者。
荀子重禮,曰:“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
”而橫渠亦首以禮教學者,曰:“禮所以持性。
”(《理窟·禮樂》)曰:“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得好。
”(《理窟·氣質》)荀子重心,曰:“治亂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
”而橫渠亦以心統性情(拾遺有“心統性情者也”之言),曰:“心能盡性,人能弘道也。
性不能檢其心,非道弘人也。
”(《正蒙·誠明》)曰:“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裡。
”(《理窟·義理》)此無他,變化氣質之準在禮,而變化氣質之柄在心也。
朱子曰:“氣質之說,起自張、程,極有功聖門,有補後學,前此未曾說到。
”(《語類》)然以今觀之,即未始不由荀子而出。
安在前此未曾說到耶?大抵漢儒之學,猶與荀子為近;而唐宋以來,儒者但尊孔孟,而以荀子為悖于聖人,故二程皆極诋荀子。
乃橫渠獨取荀子以成其說,豈其為學從入之途合,故有不期同而不得不同者耶?然而宋儒之中,吾則以橫渠為博大矣。
第五章 明道程子 程颢,字伯淳。
世居中山博野。
後為河南人。
父珦,通判南安軍事。
時濂溪為司理參軍,珦與語,知其非常。
因使颢與弟頤,往受學焉。
颢嘗自言:“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
”年二十六,中進士。
調鄂縣主簿。
改上元縣。
遷晉城令。
熙甯初元,用呂正獻公薦,為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
王安石議行新法,言者攻之甚力。
颢被旨赴中書議事,安石厲色待之。
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
”安石為之愧屈。
後安石逐不附己者,獨不及颢。
曰:“此忠信人也。
”改簽書鎮甯軍判官。
遷太常丞。
知扶溝縣。
已坐逸獄,責監汝州酒稅。
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時元豐八年也。
年五十四。
太師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嘉定中,賜谥純公。
先生學養純粹,與弟頤講學于洛,門人從者甚衆,而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嘗言:“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而成名。
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
”蓋宋儒自濂溪外,學德莫有能過之者。
而弟頤為先生墓志,至推為孟子後一人雲。
一 識仁說 明道教人,每單提仁字,故《語錄》中言仁處最多,而莫備于呂與叔(大臨)《東見錄》所記。
後世因号之為識仁說。
曰:“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義禮知信,皆仁也。
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
以己合彼,終未有之。
又安得樂?《訂頑》意思乃備言此體。
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
若存得便合有得。
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
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
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
”(見《二程遺書》)夫孔子弟子問仁者多矣,而孔子又獨許“顔回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
何以孔門勤勤于仁若是?此意蓋千數百年而未曉。
至明道,乃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曰“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曰“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然則仁者,豈非一貫之道,得其一而萬事畢者耶!又是仁者,非得之于外,我固有之也。
故又曰“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曰“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此其剀切明著,謂孔門之教至是複光,豈為過乎!雖然,明道何以悟及于此,要得力于禅學為多。
夫“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即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即所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