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中古哲學史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 兩漢儒學之盛
秦之焚書,惟儒生受禍最酷。
故及秦之亂而陳涉起,魯諸儒乃持孔氏之禮器歸之。
孔甲為秦少傅,會李斯議焚書,亡去,至是,亦歸涉為博士,卒與俱敗死。
太史公曰:“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同谪)戍,旬月以王楚。
不滿半歲,竟滅亡。
其事至微淺。
然而搢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史記·儒林傳》)當百家并争,如申不害、商鞅法術之士,既得志于韓、秦;而縱橫家之蘇秦、張儀,陰陽家之鄒衍,亦以其口辯,奔走天下之王侯,緻身富貴。
而儒者獨與世鑿枘,未嘗得憑權勢而有所為,可謂窮矣。
然而及六國之滅,信儒術者益衆。
韓非以儒與墨為當時之顯學,而一則曰:“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
”再則曰:“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害法。
”(《五蠹》)即其力攻仁義文學,知其時為仁義文學者之多也。
及始皇坑儒生于鹹陽,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
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史記·始皇本紀》)夫以殺儒生數百人而至慮及天下不安,非儒之重于天下者然乎?是故以漢高之不好儒,見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漢書·郦食其傳》);而行過魯,即不得不以太牢祠孔子(《漢書·高帝本紀》);魯為項羽守,當圍城之中,而諸儒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即不得不為之歎息(《漢書·儒林傳》);其于陸生馬上不足以治天下之對,而為之有所慚色者(《漢書·陸賈傳》),蓋漸漬于儒說,非一日矣。
既即帝位,用叔孫通制朝儀,張蒼定律令。
是二人者,皆秦博士,故儒生也。
及孝惠四年,遂除挾書之禁。
孝文帝立,欲廣遊學之路。
于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是時民間藏書漸出,而賈生方日以仁義之說陳于天子之前。
(《賈誼傳》)雖曰公卿皆武力功臣,薄太後又好黃老術,皆不知重儒,然儒術之興,有不待武帝之表章六經而已決知者矣。
蓋自七國之世,儒之道雖不見用,儒之說則深中于人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故語近功,則儒不及百家;而言長效,則百家不及儒。
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一也。
秦尚首功而棄禮義,其效至于富強,而其弊則至于君臣父子不相顧。
故荀卿所以策秦者,曰:“力術止,義術行。
”(《荀子·強國》)秦終不悟,遂以亡其社稷。
于時賈生論秦,亦推言其過,在于仁義不施(《過秦論》)。
漢興,懲秦之亡,故不得不反秦之弊。
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二也。
秦之遇儒至虐,故儒之處境至苦。
而惟其處境之苦,乃以成其自守之堅。
秦禁偶語《詩》、《書》,而伏生之《尚書》即以口授而傳;《詩》三百篇亦以諷誦而得不絕;禁藏《詩》《書》百家語,令下三十日不燒者,黥為城旦,而異日之古禮逸書,即出于壁中。
蓋當秦漢之交,儒者之抱殘守缺,出入于死生之際者,不知其幾何人矣!故三代古籍之存而不失,一皆儒者之力,而他家不與焉。
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三也。
不特此也,自是以後,其校定諸子者,如成、哀時之劉向父子,安帝時之劉珍,順帝時之伏無忌、黃景,即皆儒者。
是不獨六藝由儒者而複顯,即諸子亦賴儒者而後傳。
漢以前,儒為九流之一;漢以後,儒為百家之宗。
向使無儒,則中國學術之亡久矣,而尚有今日哉!(nnno按:“有教無類”,故儒獨據傳承之功) 當武帝時,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尊孔氏而抑百家(見《漢書·董仲舒傳》)。
丞相衛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武帝本紀》)。
此史所稱武帝之表章六經、罷黜百家者也。
然觀前後《漢書》,楊王孫學黃老之術(《漢書·楊王孫傳》),耿況學老子于安丘先生(《後漢書·耿弇傳》),矯慎少學黃老(《後漢·逸民傳》),則武帝以後,黃老之學猶存也。
路溫舒學律令,于定國少學法于父(《漢書》各本傳),郭躬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衆常數百人(《後漢書躬傳》),陽球好申韓之學(《球傳》),則武帝以後,申、韓刑名之學猶存也。
不獨此也。
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著書二十八篇,與鄒陽、徐樂、嚴安、聊蒼所著之書,皆見于《藝文志》,是漢有蘇、張縱橫之學矣。
田蚡學《盤盂書》,為雜家。
而《淮南》内外篇,與東方朔所著書,亦見于《志》,是漢有雜家之學矣。
不過國家以五經立學,緣是而經術特盛,其顯名于時者,又彬彬皆儒學之臣,百家遂不能不瞠乎其後矣。
抑吾觀董仲舒,以春秋災異,推陰陽所以錯行(本傳);高相,專說陰陽災異(《漢書·儒林傳》);京房,長于災變;翼奉,好律曆陰陽之占(《漢書》各本傳),則儒之中有陰陽矣。
董君(即仲舒)以春秋決事比;張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漢書·張湯傳》),則儒之中有法矣。
劉向有《說老子》四篇(《藝文志》),則儒之中有道矣。
是故諸葛亮以申、韓教太子禅(《三國志·諸葛亮傳》),未嘗謂亮為法家而非儒也;範升習老子教授諸生(《後漢書·範升傳》),未嘗謂升為道家而非儒也。
蓋自漢以來,儒者不必皆治道德、名、法,而治名、法、道德則無不儒者。
故吾謂漢以前,儒為九流之一;漢以後,儒為百家之宗者,此也。
儒既彙衆流而為一,而儒之道乃益大。
然《漢志》九家惟陰陽之言為最誕。
雖五德終始之說,亦見于《大戴記》,而史公《五帝本紀》即言:“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則其言孔子所傳者,固未可信矣。
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而論六家要旨,則謂:“陰陽之術,大祥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劉歆以陰陽為出古羲和之官(《漢書·藝文志》)。
以今考之,殆古巫祝之遺也。
鄒衍之書,四十九篇;又《終始》五十六篇(見《藝文志》),皆佚。
然《呂氏春秋·應同》篇猶存其說,曰:“凡帝王之将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蟻。
黃帝曰:‘土氣勝。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禹曰:‘木氣勝。
’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
湯曰:‘金氣勝。
’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氣勝。
’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可謂怪迂者矣。
而漢興,賈生首謀改正朔,易服色,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史記·賈誼列傳》),蓋本陰陽終始之理。
自是以後,儒者莫不通陰陽之學。
而劉向為《洪範·五行傳》,儒與陰陽,一合遂不可分。
竊考箕子為武王陳洪範(《尚書》),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又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征。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以五行與五事八政并列,未嘗舉一切而以五行配之也。
且五事、五紀、庶征、五福,其數皆五。
固與五行配矣。
而八政則八、皇極則一、三德則三、稽疑則七、六極則六,五行何以配之?《荀子·非十二子》篇斥子思、孟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而《孟子》七篇今具存,無有道及五行者。
且論《書》則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之有者,不肯盡信,況肯為《書》之所無者乎?荀子之言,殆非其實。
不然,則妄者為之,而托于子思、孟子。
荀子未察,乃以為二賢罪耳。
顧荀子亦儒家,荀子而不取五行,即五行不出于儒,明矣。
荀子曰:“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
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又曰:“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并《天論》)而漢儒則以為休咎之征,與政事之得失相應。
如京房,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所有災異,皆由于信任石顯。
翼奉,以山崩地動,由于二後之黨滿朝(見《漢書》各本傳)。
并言:“人氣内逆,則感動天地。
天變見于星氣日蝕,地變見于奇物震動。
所以然者,陽用其精,陰用其形,猶人之有五藏六體。
五藏象天,六體象地。
故藏病則氣色發于面,體病則欠申動于貌。
”(《翼奉傳》)此與萬物之怪《書》不說者,蓋大異矣(萬物之怪《書》不說,荀子《天論》語)。
降至哀、平之際,谶緯流行。
光武紹複舊物,亦以赤符自累。
至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谶。
于是以陰陽穿鑿說理,以圖緯附會征信。
始之陰陽折入于儒者,終乃儒為陰陽所奪。
以鄭康成(玄)東漢大儒,而解經時取諸緯,又為諸緯作法,其他又何說乎?當谶記盛時,桓譚獨以非谶見放,今觀其言曰:“凡人情忽于見事而貴于異聞,觀先王之所記述,鹹以信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
”“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谶記,以欺惑貪邪,诖誤人主。
……其事雖有時合,譬猶蔔數隻偶之類。
”又曰:“谶出河圖、洛書,但有朕兆,而不可知。
後人妄複加增依托,稱自孔子,誤之甚也。
”(《後漢書·桓譚傳》)其後張衡亦言:“谶者,虛僞之徒以要世取資,或複采前世成事,以為證驗。
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僞不窮也。
”(《衡傳》)夫罔人者其害小,而賊理者其害大。
以陰陽谶緯言學,而學乃不得不晦矣。
是故儒術之盛,漢儒之功;而陰陽谶緯之行,亦漢人之罪。
第二章 賈生 漢初以《詩》《書》進說者,首陸賈。
然觀其使尉佗事,頗似縱橫家所為。
今猶傳陸賈《新語》而多膚廓不切,與史稱“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者不類。
又《漢志》有《平原君》(朱建)七篇,《劉敬》三篇,皆與賈同時,而書并佚。
故言漢之儒者,自賈生始。
生,洛陽人,名誼。
嘗從張蒼受《左氏春秋》。
蒼,故秦博士也。
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
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征以為廷尉。
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少。
每诏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諸生于是乃以賈生為能。
文帝說之。
一歲之中,超遷至大中大夫。
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
绛、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绛,绛侯周勃;灌,灌将軍嬰;東陽侯,張相如也),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于是帝亦疏之,不用其議。
以為長沙王太傅。
久之,文帝征賈生入見,因感問鬼神之事,至夜半,前席。
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然終莫能用。
拜為梁懷王太傅。
後懷王堕馬死,賈生自傷為傅無狀,歲餘亦死。
年三十三。
《漢志》其書五十八篇,今所傳《新書》五十六篇。
所為《過秦論》、《治安策》,世多知之者。
《治安策》雖不見用,然其後諸侯推恩分封子弟,卒如生言。
故劉向稱“其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而遭時不錄,竟以憂死。
惜哉! 一 道術 賈生之說,莫精于論道術之分,蓋合儒、道兩家而一之者也。
其言曰:“‘數聞道之名矣,而未知其實也。
請問道者何謂也?’對曰:‘道者,所從接物也。
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
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
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
凡此皆道也。
’曰:‘請問虛之接物何如?’對曰:‘鏡儀而居,無執不臧,美惡畢至,各得其當。
衡虛無私,平靜而處,輕重畢懸,各得其所。
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虛而靜,令名自宣,命物自定。
如鑒之應,如衡之稱,有亹和之,有端随之。
物鞠其極,而以當施之。
此虛之接物也。
’”是即老子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莊子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也。
”(《應帝王》)“曰:‘請問術之接物何如?’對曰:‘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
人主義,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
人主有禮,而境内肅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
人主有信,而境内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
人主公,而境内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
人主法,而境内軌矣,故其士民莫弗輔也。
舉賢則民化善,使能則官職治。
英俊在位,則主尊;羽翼勝任,則名顯;操德而固,則威立;教順而必,則令行。
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
明好惡,則民心化;密事端,則人主神。
術者,接物之隊(同遂)。
凡權重者,必謹于事;令行者,必謹于言。
則過敗鮮矣,此術之接物之道也。
’”(以上皆《新書·道術》)是即孔子所謂:“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荀子所謂:“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将綦辭讓,緻忠信,而謹于臣子也。
”(《君道》)賈生之言術,與法家之言術異。
法家之言術,不欲以好惡示人,故曰:“去好去惡,群臣見素。
”(見前)賈生之言術,欲以好惡公之天下,故曰:“明好惡則民心化。
”此儒之與法之大不同也,而史公乃謂賈生明申、韓,疑非其實矣。
二 六理 賈生之說,尤有與道家相似者。
其言德有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六理無不生也。
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
”(《六術》)何謂道?曰:“道者無形。
”曰:“未變者,道之頌(同容)也。
”曰:“變及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
”(《道德說》)此莊子所雲“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者也。
何謂德?臼:“道冰(同凝)而為德。
”曰:“德者離無而之有。
”曰:“道雖神,必載于德,而頌乃有所因以發動變化而為變。
(同上)此莊子所雲“物得以生謂之德”者也。
何謂性?曰:“性者,道德造物,物有形,而道德之神專(同抟)而為一氣。
”曰:“性,神氣之所會也。
”曰:“性立,則神氣哓哓然發而通行于外矣。
”(同上)此莊子所雲“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者也。
何謂神?曰:“神者,道德神氣發于性也。
”曰:“物理及諸變之起,皆神之所化也。
”何謂明?曰:“明者,神氣在内,則無光而為知,明則有輝于外矣。
”曰:“光輝之謂明。
”曰:“明生識,而通之以知。
”此莊子所雲“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者也。
何謂命?曰:“命者,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則澤、潤、性、氣、神、明,及形體之位分、數度,各有極量指奏矣。
此皆所受其道德,非以嗜欲取舍然也。
其受此具也,礐然有定矣,不可得辭也。
故曰命。
”曰:“命者,不得毋生。
生則有形,形而道德性神明因載于物形,故礐堅謂之命。
”(并同上)此莊子所雲“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者也(莊子語并見《天地》篇)。
先乎性以道德,明性之所受也。
繼之以神明,明性之用也。
終之以命,明性之有定也。
此賈生言性之精也。
而曰:“陰陽天地人,盡以六理為内度。
是以陰陽各有六月之節,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
行和則樂興,樂興則六,此之謂六行。
”(《六術》)則又與儒者之言合。
又曰:“人雖有六行,微細難識,唯先王能審之。
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
”(同上)此與荀子謂“聖人積思慮,習僞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必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于治,合于善”(見《性惡》篇),更無以異。
故荀子重禮,謂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無一可不由禮(《修身》。
已見前),而賈生亦曰:“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
容服有義謂之儀,反儀為詭。
”(《道術》)且制為容經,立坐行趨,莫不有容。
曰:“立而跂,坐而蹁,體怠懈,志驕傲,趣視數顧,容色不比,動靜不以度,妄欬唾,疾言嗟氣不順,皆禁也。
”蓋儒本出于道。
惟道家多從先天立論,儒家多從後天立論。
從先天立論,故曰:“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後天立論,故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先天者,本體也。
後天者,工夫也。
以本體而赅工夫,過之者,或不免堕于空虛,此老、莊之所以難學也。
以工夫而造本體,不及者,猶能循其塗轍,此孔、孟之所以無弊也。
吾觀于賈生之書,而知漢初之學之猶近古也。
三 早谕教與胎教 賈生于儒,實與荀子為近,惟未嘗言性惡耳。
其曰:“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欲不異。
及其長而成俗也,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保傅》)即荀子《勸學》篇意。
惟視習尤重于性,故《治安策》極陳天下之命縣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與選左右。
曰:“殷為天子二十餘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非甚相遠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
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阙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
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師。
是與太子燕者也。
故孩提有識,三公三少因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
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于齊之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也,猶生長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是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
忠谏者,謂之诽謗;深為之計者,謂之妖言。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胡亥之性不善哉?其所以道之者,非理故也。
夫存亡之反,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且孟子言政,必首曰格君心之非。
賈生言政,必首曰早谕教太子。
此在天下為家,君主世及之世,固為能推見為治之本原者矣。
然賈生又不僅言教太子然也,其言教常人亦然。
曰:“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
束發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是以邪放非辟無由入之焉。
諺曰:‘君子重襲,小人無由入。
正人十倍,邪辟無由來。
’古之人其謹于所近乎?”(《容經》)又不僅言谕教之宜早也,更進而言胎教之要。
曰:“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
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
”曰:“青史氏之記(《漢志》小說家有《青史子》五十七篇。
注曰:古史官記事也)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後有身七月而就宴室(本作蔞室,從《大戴禮》改),太師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太蔔持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于門内。
比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鬥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曰:“周妃後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并《胎教》)蓋賈生言性,雖本之道德,而亦不認其可以自善。
故曰:“似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缁則黑。
”(《連語》)以為人之善惡,惟教實操其棅。
而教必施之于豫。
故由早谕教,更推之于胎教,而其說益密矣。
至其曰:“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
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以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
”(同上)雖分三等,而實取中者為論。
不得疑其有類于告子也。
第三章 董仲舒 董子,名仲舒。
廣川人。
景帝時以治《春秋》為博士。
下帷講誦,弟子傳(同轉)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
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武帝元光元年,以賢良對策,天子異焉,至于三策之。
以為江都相,複相膠西王。
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人産業,修學著書為事。
以壽終于家。
當仲舒在家,朝廷有大議,使使者就其家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田蚡)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其言:“天不變,道亦不變。
王者任德,而不任刑。
與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并見《賢良策》)粹然皆儒者之言。
惟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以為求雨閉諸陽、縱諸陰,止雨反是。
漢儒之援陰陽入儒,實自仲舒始。
而卒以所為災異之記有刺譏,幾死,則不能無譏焉。
《漢書·仲舒傳》稱:“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複數十篇。
”今傳《春秋繁露》八十二篇,而阙文者三篇,實七十九篇。
然以《漢書》觀之,《玉杯》《繁露》似各自為篇,而今以《繁露》名書,疑出後人掇拾,篇第有非其舊者矣。
一 天人合一說 董子之學之精,在其天人合一之說。
曰:“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
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
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
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
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
人生有喜怒哀樂之荅,春秋冬夏之類也。
喜,春之荅也。
怒,秋之荅也。
樂,夏之荅也。
哀,冬之荅也。
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為人者天》篇)又曰:“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
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
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
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
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
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而人事爛然有其文理。
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從旁折天地而行。
人獨題直立端尚,正正當之。
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當之。
此見人之絕于物而參天地。
”(《人副天數》篇)又曰:“身猶天也。
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
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
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
大節十二,副月數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數也。
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乍視乍瞑,副晝夜也。
乍剛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樂,副陰陽也。
心有計慮,副度數也。
行有倫理,副天地也。
此皆暗膚(同附)著身,與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
于其可數也,副數。
不可數者,副類。
皆當同而副天,一也。
是故陳其有形,以著其無形者;拘其可數,以著其不可數者。
以此言道之,亦宜以類相應。
猶其形也,以數相中也。
”(同上)其言人之本于天如此。
惟本于天,故不可不循天之道,如天之為。
其言曰:“君子法乎其所貴。
天地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
一歲四起業,而必于中。
中之所為,而必就于和。
故曰:和其要也。
和者天(天下當有地字)之正也,陰陽之半也。
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
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
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于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為不失。
是故陽之所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
陰之所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
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起始,皆必于中。
中者,天地之大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
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
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
是故時無不時者,天地之道也。
順天之道者,節天之制也(舊作節者,以意乙改)。
陽者,天之寬也。
陰者,天之急也。
中者,天之用也。
和者,天之功也。
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
謂行必終禮,而心自喜,常以陽得生其意也。
泰實則氣不通,泰虛則氣不足。
熱勝則氣口,寒勝則氣口。
泰勞則氣不入,泰佚則氣宛(讀郁)至。
怒則氣高,喜則氣散。
憂則氣狂,懼則氣懾。
凡此十者,氣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
故君子怒則反中而自說以和,喜則反中而收之以正,憂則反中而舒之以意,懼則反中而實之以精。
氣不傷于以盛通,而傷于不時天并。
不與陰陽俱往來,謂之不時。
恣其欲而不願天數,謂之天并。
君子治身,不敢違天。
天氣之于人,重于衣食。
衣食盡,尚猶有間;氣盡,而立終。
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
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
心之所之,謂意。
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
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
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
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
”(《循天之道》篇,有節文。
)又曰:“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緻清,夏修德而緻寬。
此所以順天地,體陰陽。
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見善亦立行;方緻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緻寬之時,見大惡亦立去之。
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
是故志意随天地,緩急仿陰陽,然而人事之宜行者,無所郁滞。
且恕于人,順于天,天人之道兼舉。
此謂執其中。
”(《如天之為》篇)又曰:“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
所以異于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
其澹澹也。
人常漸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亂之氣與之流通相殽也。
故人氣調和而天地之化美。
”(同上,有節文。
)《易傳》言:“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史不言仲舒通《易》,然觀其所言,抑何與《易》理之相合也!吾以為仲舒之明陰陽,惟此言中和養氣,通于道家而與儒者之旨不悖。
若其推以廣說萬事,至謂:“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聽不聰,則水不潤下,而春夏多暴雨;心不能容,則稼穑不成,而秋多雷。
”(《五行五事》篇)此陰陽家之瞽說,吾所不取,故不贅述焉。
二 性 董子言性,亦與荀子為近。
賈生學《左氏春秋》于張蒼,蒼受之于荀子。
董子治《公羊春秋》。
而《公羊春秋》亦荀子所傳(清汪中《荀子通論》考證甚詳),故劉向謂仲舒作書美荀卿。
要之賈、董之學,皆出于荀子,為無疑也。
董子之言曰:“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
胡不試反性之名。
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
性者,質也。
诘性之質于善之名,能中之與(同欤)?既不能中矣,而尚謂之質善,何哉!性之名不得離質,離質如毛,則非性已。
不可不察也。
”(《深察名号》篇)又曰:“或曰:‘性也善。
’或曰:‘性未善。
’則所謂善者,各異意也。
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善于禽獸,則謂之善。
此孟子之善。
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心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
此聖人之善也。
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由是觀之,聖人之所謂善,未易當也。
非善于禽獸則謂之善也。
使動其端,善于禽獸則可謂之善,善奚為弗見也。
夫善于禽獸之未得為善也,猶知于草木而不得名知。
萬民之性,善于禽獸而不得名善,善(舊作知,以意改正)之名乃取之聖。
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聖人以為無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當善。
善之難當如此。
而謂萬民之性,皆能當之,過矣。
質于禽獸之性,則萬民之性善矣。
質于人道之善,則民性弗及也。
”(同上)董子不從性善之說,非近于荀子乎?然與荀子亦有不同,賈生謂:“凡人弗能自至,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
”(《新書·六術》)與荀子同。
而言人生而有仁義禮知信和(同上,已見前),則與荀子異。
董子亦然,其言性不得謂善,與荀子同。
而謂善出于性,則與荀子異。
其言曰:“性比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
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内也。
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
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
”又曰:“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覺而後見。
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
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
當其未覺,可謂有善質,而不可謂善。
與目之瞑而覺,一概之比也。
”又曰:“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缫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
此之謂真天。
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教之。
此天意也。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以上皆《深察名号》篇)曰善出性中,曰性有善質,是雖不以性為善,而亦未嘗謂性為惡也。
蓋董子之說,一本之陰陽。
天不能有陰而無陽,人性即不能有惡而無善。
故其言亦曰:“栣衆惡于内,弗使得發于外者,心也。
故心之為名栣也。
人之受氣,苟無惡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
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
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椎,與天道一也。
”(同上)惟以性為兼有貪與仁,故不認性為純惡;而亦惟以性為兼有貪與仁,故不謂性為能自善。
然荀子不亦雲乎:“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
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
雖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
”(《大略》)即荀子亦不能定言人性之有惡而無善。
故吾曩于孟、荀之言性,而謂其說雖殊,其意可以相通。
觀于賈生、董子之書,乃益信古人之或取于此,或取于彼,意皆各有所為,若必執其一而強分之,豈為能知言者之意者乎! 三 仁義 董子以陰陽言性,亦以陰陽言善。
故或仁智并言,或仁義并言。
曰:“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
”(《必仁且知》篇)曰:“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
”(《仁義法》)而尤莫精于以人我言仁義之分。
其言曰:“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曰:“夫我無之,求諸人;我有之,而诽諸人。
人之所不能受也。
其理逆矣,何可為義!義者,謂宜在我者。
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
故言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
以此操之,義之為言我也。
故曰有為而得義者,謂之自得;有為而失義者,謂之自失。
人好義者,謂之自好;人不好義者,謂之不自好。
以此參之,義,我也,明矣,是義與仁殊。
仁謂往,義謂來;仁大遠,義大近。
愛在人謂之仁,宜在我謂之義。
仁主人,義主我也。
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
此之謂也。
君子求仁義之别,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順逆之處也。
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衆。
”曰:“‘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
’(本《論語》孔子語)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欤?自攻其惡,非義之全欤?此謂之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故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
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
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
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
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
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
仁義之處,可無論乎!”(以上皆《仁義法》)自孟子言仁義,而仁義之言遍天下。
然如董子分析若是之明白者,鮮矣!此真醇粹以精之言,深有得于儒之精神命脈者。
而世之談董子者,往往遺之,反糾纏于其陰陽五行之論,謂非棄周鼎而寶康瓠者耶! 第四章 淮南王安 附劉向 《淮南子》者,言淮南王劉安所作。
《漢書》曰:“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
招緻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内書二十一篇,外書甚衆。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安》本傳)則固非出自一手。
《漢志》雜家有《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師古曰:“内篇論道,外篇雜說。
”今所傳二十一篇,而如《說山》、《說林》等訓,皆雜說之類,疑内、外篇已錯亂,不盡當時内二十一篇之舊也。
其書亦名《鴻烈》,高誘序曰:“鴻,大也。
烈,明也。
以為大明道之書也。
”又曰:“其義也著,其文也富。
物事之類,無所不載。
然其大較,歸之于道。
”而今《原道訓》言:“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
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修務訓》又言:“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通贍)者,未之或聞。
”《缪稱訓》言:“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懷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泰族訓》又言:“善言歸乎可行,善行歸乎仁義。
仁義者,治之本也。
”先後乖迕,不皆道家之言。
然當漢時,儒道雜糅,即諸家不免。
淮南如是,又無足異也。
淮南王安後坐謀反誅,其事甚冤。
而世或傳其仙去,則固誕妄不足道。
一 原道 淮南之言道,一本于老莊。
觀其《原道訓》,可見也。
然亦有發老莊之蘊,而為老莊之所言之而未盡者。
曰:“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
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
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
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
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
此之謂天解。
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
所謂志弱而事強者,柔毳安靜,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時。
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為先唱,感而應之。
所謂其事強者,遭變應卒(同猝),排患扞難,力無不勝,敵無不淩,應化揆時,莫能害之。
是故欲剛者,必以柔守之。
欲強者,必以弱保之。
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
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
”(《原道訓》)老莊隻言柔,而淮南則柔剛并言焉。
又曰:“先唱者,窮之路也;後動者,達之原也。
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滞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于數,而合于時也。
夫執道理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
是何?則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
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逮。
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挂而弗顧,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時也。
”(同上)老莊隻言後,而淮南則先後并言焉。
然其言剛者,非異于柔之謂也,柔以成剛,剛之用在柔,柔之道在剛也。
其言先者,亦非異于後之謂也,後以處先,先之要在後,後之效在先也。
是故得淮南之言,而後老莊尚柔主後之意,乃明。
而後為老莊之學者,乃于剛柔先後之間,知所以用而無有失。
是則淮南為老莊之功臣也。
又其言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而後動,性之容也。
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
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
不能反躬,而天理滅矣。
”(此文《小戴·樂記》亦有之,但文稍異)曰:“夫喜怒者,道之邪也。
憂樂者,德之失也。
好憎者,心之過也。
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薄氣發瘖,驚怖為狂。
憂悲多恚,病乃成積。
好憎繁多,禍乃相随。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
通而不變,靜之至也。
嗜欲不載,虛之至也。
無所好憎,平之至也。
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能此五者,則通于神明。
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
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
”(并同上)此與孟子稱“養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不存焉者寡,多欲存焉者寡”合。
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洩;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
”(同上)此與孟子稱“持志養氣”亦合。
吾曩論莊、孟,謂其有極相似處,因以為儒道用有不同,而其于道之本原則無二。
觀于淮南,而益信吾之所見不妄也。
二 損益 道之運,見于消息。
消息之應,在于損益。
損益之理,《易》之幾也。
老子,知《易》者也,故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曰:“禍兮福所倚,福者禍所伏。
”孔子,知《易》
故及秦之亂而陳涉起,魯諸儒乃持孔氏之禮器歸之。
孔甲為秦少傅,會李斯議焚書,亡去,至是,亦歸涉為博士,卒與俱敗死。
太史公曰:“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同谪)戍,旬月以王楚。
不滿半歲,竟滅亡。
其事至微淺。
然而搢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史記·儒林傳》)當百家并争,如申不害、商鞅法術之士,既得志于韓、秦;而縱橫家之蘇秦、張儀,陰陽家之鄒衍,亦以其口辯,奔走天下之王侯,緻身富貴。
而儒者獨與世鑿枘,未嘗得憑權勢而有所為,可謂窮矣。
然而及六國之滅,信儒術者益衆。
韓非以儒與墨為當時之顯學,而一則曰:“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
”再則曰:“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害法。
”(《五蠹》)即其力攻仁義文學,知其時為仁義文學者之多也。
及始皇坑儒生于鹹陽,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
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史記·始皇本紀》)夫以殺儒生數百人而至慮及天下不安,非儒之重于天下者然乎?是故以漢高之不好儒,見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漢書·郦食其傳》);而行過魯,即不得不以太牢祠孔子(《漢書·高帝本紀》);魯為項羽守,當圍城之中,而諸儒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即不得不為之歎息(《漢書·儒林傳》);其于陸生馬上不足以治天下之對,而為之有所慚色者(《漢書·陸賈傳》),蓋漸漬于儒說,非一日矣。
既即帝位,用叔孫通制朝儀,張蒼定律令。
是二人者,皆秦博士,故儒生也。
及孝惠四年,遂除挾書之禁。
孝文帝立,欲廣遊學之路。
于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是時民間藏書漸出,而賈生方日以仁義之說陳于天子之前。
(《賈誼傳》)雖曰公卿皆武力功臣,薄太後又好黃老術,皆不知重儒,然儒術之興,有不待武帝之表章六經而已決知者矣。
蓋自七國之世,儒之道雖不見用,儒之說則深中于人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故語近功,則儒不及百家;而言長效,則百家不及儒。
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一也。
秦尚首功而棄禮義,其效至于富強,而其弊則至于君臣父子不相顧。
故荀卿所以策秦者,曰:“力術止,義術行。
”(《荀子·強國》)秦終不悟,遂以亡其社稷。
于時賈生論秦,亦推言其過,在于仁義不施(《過秦論》)。
漢興,懲秦之亡,故不得不反秦之弊。
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二也。
秦之遇儒至虐,故儒之處境至苦。
而惟其處境之苦,乃以成其自守之堅。
秦禁偶語《詩》、《書》,而伏生之《尚書》即以口授而傳;《詩》三百篇亦以諷誦而得不絕;禁藏《詩》《書》百家語,令下三十日不燒者,黥為城旦,而異日之古禮逸書,即出于壁中。
蓋當秦漢之交,儒者之抱殘守缺,出入于死生之際者,不知其幾何人矣!故三代古籍之存而不失,一皆儒者之力,而他家不與焉。
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三也。
不特此也,自是以後,其校定諸子者,如成、哀時之劉向父子,安帝時之劉珍,順帝時之伏無忌、黃景,即皆儒者。
是不獨六藝由儒者而複顯,即諸子亦賴儒者而後傳。
漢以前,儒為九流之一;漢以後,儒為百家之宗。
向使無儒,則中國學術之亡久矣,而尚有今日哉!(nnno按:“有教無類”,故儒獨據傳承之功) 當武帝時,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尊孔氏而抑百家(見《漢書·董仲舒傳》)。
丞相衛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武帝本紀》)。
此史所稱武帝之表章六經、罷黜百家者也。
然觀前後《漢書》,楊王孫學黃老之術(《漢書·楊王孫傳》),耿況學老子于安丘先生(《後漢書·耿弇傳》),矯慎少學黃老(《後漢·逸民傳》),則武帝以後,黃老之學猶存也。
路溫舒學律令,于定國少學法于父(《漢書》各本傳),郭躬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衆常數百人(《後漢書躬傳》),陽球好申韓之學(《球傳》),則武帝以後,申、韓刑名之學猶存也。
不獨此也。
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著書二十八篇,與鄒陽、徐樂、嚴安、聊蒼所著之書,皆見于《藝文志》,是漢有蘇、張縱橫之學矣。
田蚡學《盤盂書》,為雜家。
而《淮南》内外篇,與東方朔所著書,亦見于《志》,是漢有雜家之學矣。
不過國家以五經立學,緣是而經術特盛,其顯名于時者,又彬彬皆儒學之臣,百家遂不能不瞠乎其後矣。
抑吾觀董仲舒,以春秋災異,推陰陽所以錯行(本傳);高相,專說陰陽災異(《漢書·儒林傳》);京房,長于災變;翼奉,好律曆陰陽之占(《漢書》各本傳),則儒之中有陰陽矣。
董君(即仲舒)以春秋決事比;張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漢書·張湯傳》),則儒之中有法矣。
劉向有《說老子》四篇(《藝文志》),則儒之中有道矣。
是故諸葛亮以申、韓教太子禅(《三國志·諸葛亮傳》),未嘗謂亮為法家而非儒也;範升習老子教授諸生(《後漢書·範升傳》),未嘗謂升為道家而非儒也。
蓋自漢以來,儒者不必皆治道德、名、法,而治名、法、道德則無不儒者。
故吾謂漢以前,儒為九流之一;漢以後,儒為百家之宗者,此也。
儒既彙衆流而為一,而儒之道乃益大。
然《漢志》九家惟陰陽之言為最誕。
雖五德終始之說,亦見于《大戴記》,而史公《五帝本紀》即言:“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則其言孔子所傳者,固未可信矣。
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而論六家要旨,則謂:“陰陽之術,大祥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劉歆以陰陽為出古羲和之官(《漢書·藝文志》)。
以今考之,殆古巫祝之遺也。
鄒衍之書,四十九篇;又《終始》五十六篇(見《藝文志》),皆佚。
然《呂氏春秋·應同》篇猶存其說,曰:“凡帝王之将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蟻。
黃帝曰:‘土氣勝。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禹曰:‘木氣勝。
’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
湯曰:‘金氣勝。
’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氣勝。
’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可謂怪迂者矣。
而漢興,賈生首謀改正朔,易服色,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史記·賈誼列傳》),蓋本陰陽終始之理。
自是以後,儒者莫不通陰陽之學。
而劉向為《洪範·五行傳》,儒與陰陽,一合遂不可分。
竊考箕子為武王陳洪範(《尚書》),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又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征。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以五行與五事八政并列,未嘗舉一切而以五行配之也。
且五事、五紀、庶征、五福,其數皆五。
固與五行配矣。
而八政則八、皇極則一、三德則三、稽疑則七、六極則六,五行何以配之?《荀子·非十二子》篇斥子思、孟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而《孟子》七篇今具存,無有道及五行者。
且論《書》則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之有者,不肯盡信,況肯為《書》之所無者乎?荀子之言,殆非其實。
不然,則妄者為之,而托于子思、孟子。
荀子未察,乃以為二賢罪耳。
顧荀子亦儒家,荀子而不取五行,即五行不出于儒,明矣。
荀子曰:“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
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又曰:“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并《天論》)而漢儒則以為休咎之征,與政事之得失相應。
如京房,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所有災異,皆由于信任石顯。
翼奉,以山崩地動,由于二後之黨滿朝(見《漢書》各本傳)。
并言:“人氣内逆,則感動天地。
天變見于星氣日蝕,地變見于奇物震動。
所以然者,陽用其精,陰用其形,猶人之有五藏六體。
五藏象天,六體象地。
故藏病則氣色發于面,體病則欠申動于貌。
”(《翼奉傳》)此與萬物之怪《書》不說者,蓋大異矣(萬物之怪《書》不說,荀子《天論》語)。
降至哀、平之際,谶緯流行。
光武紹複舊物,亦以赤符自累。
至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谶。
于是以陰陽穿鑿說理,以圖緯附會征信。
始之陰陽折入于儒者,終乃儒為陰陽所奪。
以鄭康成(玄)東漢大儒,而解經時取諸緯,又為諸緯作法,其他又何說乎?當谶記盛時,桓譚獨以非谶見放,今觀其言曰:“凡人情忽于見事而貴于異聞,觀先王之所記述,鹹以信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
”“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谶記,以欺惑貪邪,诖誤人主。
……其事雖有時合,譬猶蔔數隻偶之類。
”又曰:“谶出河圖、洛書,但有朕兆,而不可知。
後人妄複加增依托,稱自孔子,誤之甚也。
”(《後漢書·桓譚傳》)其後張衡亦言:“谶者,虛僞之徒以要世取資,或複采前世成事,以為證驗。
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僞不窮也。
”(《衡傳》)夫罔人者其害小,而賊理者其害大。
以陰陽谶緯言學,而學乃不得不晦矣。
是故儒術之盛,漢儒之功;而陰陽谶緯之行,亦漢人之罪。
第二章 賈生 漢初以《詩》《書》進說者,首陸賈。
然觀其使尉佗事,頗似縱橫家所為。
今猶傳陸賈《新語》而多膚廓不切,與史稱“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者不類。
又《漢志》有《平原君》(朱建)七篇,《劉敬》三篇,皆與賈同時,而書并佚。
故言漢之儒者,自賈生始。
生,洛陽人,名誼。
嘗從張蒼受《左氏春秋》。
蒼,故秦博士也。
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
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征以為廷尉。
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少。
每诏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諸生于是乃以賈生為能。
文帝說之。
一歲之中,超遷至大中大夫。
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
绛、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绛,绛侯周勃;灌,灌将軍嬰;東陽侯,張相如也),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于是帝亦疏之,不用其議。
以為長沙王太傅。
久之,文帝征賈生入見,因感問鬼神之事,至夜半,前席。
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然終莫能用。
拜為梁懷王太傅。
後懷王堕馬死,賈生自傷為傅無狀,歲餘亦死。
年三十三。
《漢志》其書五十八篇,今所傳《新書》五十六篇。
所為《過秦論》、《治安策》,世多知之者。
《治安策》雖不見用,然其後諸侯推恩分封子弟,卒如生言。
故劉向稱“其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而遭時不錄,竟以憂死。
惜哉! 一 道術 賈生之說,莫精于論道術之分,蓋合儒、道兩家而一之者也。
其言曰:“‘數聞道之名矣,而未知其實也。
請問道者何謂也?’對曰:‘道者,所從接物也。
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
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
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
凡此皆道也。
’曰:‘請問虛之接物何如?’對曰:‘鏡儀而居,無執不臧,美惡畢至,各得其當。
衡虛無私,平靜而處,輕重畢懸,各得其所。
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虛而靜,令名自宣,命物自定。
如鑒之應,如衡之稱,有亹和之,有端随之。
物鞠其極,而以當施之。
此虛之接物也。
’”是即老子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莊子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也。
”(《應帝王》)“曰:‘請問術之接物何如?’對曰:‘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
人主義,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
人主有禮,而境内肅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
人主有信,而境内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
人主公,而境内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
人主法,而境内軌矣,故其士民莫弗輔也。
舉賢則民化善,使能則官職治。
英俊在位,則主尊;羽翼勝任,則名顯;操德而固,則威立;教順而必,則令行。
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
明好惡,則民心化;密事端,則人主神。
術者,接物之隊(同遂)。
凡權重者,必謹于事;令行者,必謹于言。
則過敗鮮矣,此術之接物之道也。
’”(以上皆《新書·道術》)是即孔子所謂:“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荀子所謂:“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将綦辭讓,緻忠信,而謹于臣子也。
”(《君道》)賈生之言術,與法家之言術異。
法家之言術,不欲以好惡示人,故曰:“去好去惡,群臣見素。
”(見前)賈生之言術,欲以好惡公之天下,故曰:“明好惡則民心化。
”此儒之與法之大不同也,而史公乃謂賈生明申、韓,疑非其實矣。
二 六理 賈生之說,尤有與道家相似者。
其言德有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六理無不生也。
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
”(《六術》)何謂道?曰:“道者無形。
”曰:“未變者,道之頌(同容)也。
”曰:“變及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
”(《道德說》)此莊子所雲“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者也。
何謂德?臼:“道冰(同凝)而為德。
”曰:“德者離無而之有。
”曰:“道雖神,必載于德,而頌乃有所因以發動變化而為變。
(同上)此莊子所雲“物得以生謂之德”者也。
何謂性?曰:“性者,道德造物,物有形,而道德之神專(同抟)而為一氣。
”曰:“性,神氣之所會也。
”曰:“性立,則神氣哓哓然發而通行于外矣。
”(同上)此莊子所雲“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者也。
何謂神?曰:“神者,道德神氣發于性也。
”曰:“物理及諸變之起,皆神之所化也。
”何謂明?曰:“明者,神氣在内,則無光而為知,明則有輝于外矣。
”曰:“光輝之謂明。
”曰:“明生識,而通之以知。
”此莊子所雲“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者也。
何謂命?曰:“命者,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則澤、潤、性、氣、神、明,及形體之位分、數度,各有極量指奏矣。
此皆所受其道德,非以嗜欲取舍然也。
其受此具也,礐然有定矣,不可得辭也。
故曰命。
”曰:“命者,不得毋生。
生則有形,形而道德性神明因載于物形,故礐堅謂之命。
”(并同上)此莊子所雲“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者也(莊子語并見《天地》篇)。
先乎性以道德,明性之所受也。
繼之以神明,明性之用也。
終之以命,明性之有定也。
此賈生言性之精也。
而曰:“陰陽天地人,盡以六理為内度。
是以陰陽各有六月之節,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
行和則樂興,樂興則六,此之謂六行。
”(《六術》)則又與儒者之言合。
又曰:“人雖有六行,微細難識,唯先王能審之。
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
”(同上)此與荀子謂“聖人積思慮,習僞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必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于治,合于善”(見《性惡》篇),更無以異。
故荀子重禮,謂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無一可不由禮(《修身》。
已見前),而賈生亦曰:“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
容服有義謂之儀,反儀為詭。
”(《道術》)且制為容經,立坐行趨,莫不有容。
曰:“立而跂,坐而蹁,體怠懈,志驕傲,趣視數顧,容色不比,動靜不以度,妄欬唾,疾言嗟氣不順,皆禁也。
”蓋儒本出于道。
惟道家多從先天立論,儒家多從後天立論。
從先天立論,故曰:“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後天立論,故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先天者,本體也。
後天者,工夫也。
以本體而赅工夫,過之者,或不免堕于空虛,此老、莊之所以難學也。
以工夫而造本體,不及者,猶能循其塗轍,此孔、孟之所以無弊也。
吾觀于賈生之書,而知漢初之學之猶近古也。
三 早谕教與胎教 賈生于儒,實與荀子為近,惟未嘗言性惡耳。
其曰:“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欲不異。
及其長而成俗也,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保傅》)即荀子《勸學》篇意。
惟視習尤重于性,故《治安策》極陳天下之命縣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與選左右。
曰:“殷為天子二十餘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非甚相遠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
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阙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
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師。
是與太子燕者也。
故孩提有識,三公三少因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
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于齊之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也,猶生長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是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
忠谏者,謂之诽謗;深為之計者,謂之妖言。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胡亥之性不善哉?其所以道之者,非理故也。
夫存亡之反,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且孟子言政,必首曰格君心之非。
賈生言政,必首曰早谕教太子。
此在天下為家,君主世及之世,固為能推見為治之本原者矣。
然賈生又不僅言教太子然也,其言教常人亦然。
曰:“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
束發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是以邪放非辟無由入之焉。
諺曰:‘君子重襲,小人無由入。
正人十倍,邪辟無由來。
’古之人其謹于所近乎?”(《容經》)又不僅言谕教之宜早也,更進而言胎教之要。
曰:“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
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
”曰:“青史氏之記(《漢志》小說家有《青史子》五十七篇。
注曰:古史官記事也)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後有身七月而就宴室(本作蔞室,從《大戴禮》改),太師持銅而禦戶左,太宰持鬥而禦戶右,太蔔持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于門内。
比三月者,王後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鬥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曰:“周妃後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并《胎教》)蓋賈生言性,雖本之道德,而亦不認其可以自善。
故曰:“似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缁則黑。
”(《連語》)以為人之善惡,惟教實操其棅。
而教必施之于豫。
故由早谕教,更推之于胎教,而其說益密矣。
至其曰:“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
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以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
”(同上)雖分三等,而實取中者為論。
不得疑其有類于告子也。
第三章 董仲舒 董子,名仲舒。
廣川人。
景帝時以治《春秋》為博士。
下帷講誦,弟子傳(同轉)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
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武帝元光元年,以賢良對策,天子異焉,至于三策之。
以為江都相,複相膠西王。
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人産業,修學著書為事。
以壽終于家。
當仲舒在家,朝廷有大議,使使者就其家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田蚡)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其言:“天不變,道亦不變。
王者任德,而不任刑。
與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并見《賢良策》)粹然皆儒者之言。
惟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以為求雨閉諸陽、縱諸陰,止雨反是。
漢儒之援陰陽入儒,實自仲舒始。
而卒以所為災異之記有刺譏,幾死,則不能無譏焉。
《漢書·仲舒傳》稱:“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複數十篇。
”今傳《春秋繁露》八十二篇,而阙文者三篇,實七十九篇。
然以《漢書》觀之,《玉杯》《繁露》似各自為篇,而今以《繁露》名書,疑出後人掇拾,篇第有非其舊者矣。
一 天人合一說 董子之學之精,在其天人合一之說。
曰:“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
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
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
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
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
人生有喜怒哀樂之荅,春秋冬夏之類也。
喜,春之荅也。
怒,秋之荅也。
樂,夏之荅也。
哀,冬之荅也。
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為人者天》篇)又曰:“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
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
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
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
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
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而人事爛然有其文理。
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從旁折天地而行。
人獨題直立端尚,正正當之。
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當之。
此見人之絕于物而參天地。
”(《人副天數》篇)又曰:“身猶天也。
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
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
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
大節十二,副月數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數也。
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乍視乍瞑,副晝夜也。
乍剛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樂,副陰陽也。
心有計慮,副度數也。
行有倫理,副天地也。
此皆暗膚(同附)著身,與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
于其可數也,副數。
不可數者,副類。
皆當同而副天,一也。
是故陳其有形,以著其無形者;拘其可數,以著其不可數者。
以此言道之,亦宜以類相應。
猶其形也,以數相中也。
”(同上)其言人之本于天如此。
惟本于天,故不可不循天之道,如天之為。
其言曰:“君子法乎其所貴。
天地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
一歲四起業,而必于中。
中之所為,而必就于和。
故曰:和其要也。
和者天(天下當有地字)之正也,陰陽之半也。
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
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
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于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為不失。
是故陽之所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
陰之所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
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起始,皆必于中。
中者,天地之大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
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
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
是故時無不時者,天地之道也。
順天之道者,節天之制也(舊作節者,以意乙改)。
陽者,天之寬也。
陰者,天之急也。
中者,天之用也。
和者,天之功也。
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
謂行必終禮,而心自喜,常以陽得生其意也。
泰實則氣不通,泰虛則氣不足。
熱勝則氣口,寒勝則氣口。
泰勞則氣不入,泰佚則氣宛(讀郁)至。
怒則氣高,喜則氣散。
憂則氣狂,懼則氣懾。
凡此十者,氣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
故君子怒則反中而自說以和,喜則反中而收之以正,憂則反中而舒之以意,懼則反中而實之以精。
氣不傷于以盛通,而傷于不時天并。
不與陰陽俱往來,謂之不時。
恣其欲而不願天數,謂之天并。
君子治身,不敢違天。
天氣之于人,重于衣食。
衣食盡,尚猶有間;氣盡,而立終。
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
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
心之所之,謂意。
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
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
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
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
”(《循天之道》篇,有節文。
)又曰:“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緻清,夏修德而緻寬。
此所以順天地,體陰陽。
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見善亦立行;方緻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緻寬之時,見大惡亦立去之。
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
是故志意随天地,緩急仿陰陽,然而人事之宜行者,無所郁滞。
且恕于人,順于天,天人之道兼舉。
此謂執其中。
”(《如天之為》篇)又曰:“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
所以異于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
其澹澹也。
人常漸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亂之氣與之流通相殽也。
故人氣調和而天地之化美。
”(同上,有節文。
)《易傳》言:“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史不言仲舒通《易》,然觀其所言,抑何與《易》理之相合也!吾以為仲舒之明陰陽,惟此言中和養氣,通于道家而與儒者之旨不悖。
若其推以廣說萬事,至謂:“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聽不聰,則水不潤下,而春夏多暴雨;心不能容,則稼穑不成,而秋多雷。
”(《五行五事》篇)此陰陽家之瞽說,吾所不取,故不贅述焉。
二 性 董子言性,亦與荀子為近。
賈生學《左氏春秋》于張蒼,蒼受之于荀子。
董子治《公羊春秋》。
而《公羊春秋》亦荀子所傳(清汪中《荀子通論》考證甚詳),故劉向謂仲舒作書美荀卿。
要之賈、董之學,皆出于荀子,為無疑也。
董子之言曰:“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
胡不試反性之名。
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
性者,質也。
诘性之質于善之名,能中之與(同欤)?既不能中矣,而尚謂之質善,何哉!性之名不得離質,離質如毛,則非性已。
不可不察也。
”(《深察名号》篇)又曰:“或曰:‘性也善。
’或曰:‘性未善。
’則所謂善者,各異意也。
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善于禽獸,則謂之善。
此孟子之善。
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心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
此聖人之善也。
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由是觀之,聖人之所謂善,未易當也。
非善于禽獸則謂之善也。
使動其端,善于禽獸則可謂之善,善奚為弗見也。
夫善于禽獸之未得為善也,猶知于草木而不得名知。
萬民之性,善于禽獸而不得名善,善(舊作知,以意改正)之名乃取之聖。
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聖人以為無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當善。
善之難當如此。
而謂萬民之性,皆能當之,過矣。
質于禽獸之性,則萬民之性善矣。
質于人道之善,則民性弗及也。
”(同上)董子不從性善之說,非近于荀子乎?然與荀子亦有不同,賈生謂:“凡人弗能自至,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
”(《新書·六術》)與荀子同。
而言人生而有仁義禮知信和(同上,已見前),則與荀子異。
董子亦然,其言性不得謂善,與荀子同。
而謂善出于性,則與荀子異。
其言曰:“性比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
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内也。
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
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
”又曰:“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覺而後見。
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
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
當其未覺,可謂有善質,而不可謂善。
與目之瞑而覺,一概之比也。
”又曰:“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缫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
此之謂真天。
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教之。
此天意也。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以上皆《深察名号》篇)曰善出性中,曰性有善質,是雖不以性為善,而亦未嘗謂性為惡也。
蓋董子之說,一本之陰陽。
天不能有陰而無陽,人性即不能有惡而無善。
故其言亦曰:“栣衆惡于内,弗使得發于外者,心也。
故心之為名栣也。
人之受氣,苟無惡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
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
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椎,與天道一也。
”(同上)惟以性為兼有貪與仁,故不認性為純惡;而亦惟以性為兼有貪與仁,故不謂性為能自善。
然荀子不亦雲乎:“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
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
雖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
”(《大略》)即荀子亦不能定言人性之有惡而無善。
故吾曩于孟、荀之言性,而謂其說雖殊,其意可以相通。
觀于賈生、董子之書,乃益信古人之或取于此,或取于彼,意皆各有所為,若必執其一而強分之,豈為能知言者之意者乎! 三 仁義 董子以陰陽言性,亦以陰陽言善。
故或仁智并言,或仁義并言。
曰:“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
”(《必仁且知》篇)曰:“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
”(《仁義法》)而尤莫精于以人我言仁義之分。
其言曰:“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曰:“夫我無之,求諸人;我有之,而诽諸人。
人之所不能受也。
其理逆矣,何可為義!義者,謂宜在我者。
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
故言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
以此操之,義之為言我也。
故曰有為而得義者,謂之自得;有為而失義者,謂之自失。
人好義者,謂之自好;人不好義者,謂之不自好。
以此參之,義,我也,明矣,是義與仁殊。
仁謂往,義謂來;仁大遠,義大近。
愛在人謂之仁,宜在我謂之義。
仁主人,義主我也。
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
此之謂也。
君子求仁義之别,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順逆之處也。
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衆。
”曰:“‘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
’(本《論語》孔子語)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欤?自攻其惡,非義之全欤?此謂之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故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
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
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
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
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
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
仁義之處,可無論乎!”(以上皆《仁義法》)自孟子言仁義,而仁義之言遍天下。
然如董子分析若是之明白者,鮮矣!此真醇粹以精之言,深有得于儒之精神命脈者。
而世之談董子者,往往遺之,反糾纏于其陰陽五行之論,謂非棄周鼎而寶康瓠者耶! 第四章 淮南王安 附劉向 《淮南子》者,言淮南王劉安所作。
《漢書》曰:“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
招緻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内書二十一篇,外書甚衆。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安》本傳)則固非出自一手。
《漢志》雜家有《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師古曰:“内篇論道,外篇雜說。
”今所傳二十一篇,而如《說山》、《說林》等訓,皆雜說之類,疑内、外篇已錯亂,不盡當時内二十一篇之舊也。
其書亦名《鴻烈》,高誘序曰:“鴻,大也。
烈,明也。
以為大明道之書也。
”又曰:“其義也著,其文也富。
物事之類,無所不載。
然其大較,歸之于道。
”而今《原道訓》言:“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
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修務訓》又言:“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通贍)者,未之或聞。
”《缪稱訓》言:“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懷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泰族訓》又言:“善言歸乎可行,善行歸乎仁義。
仁義者,治之本也。
”先後乖迕,不皆道家之言。
然當漢時,儒道雜糅,即諸家不免。
淮南如是,又無足異也。
淮南王安後坐謀反誅,其事甚冤。
而世或傳其仙去,則固誕妄不足道。
一 原道 淮南之言道,一本于老莊。
觀其《原道訓》,可見也。
然亦有發老莊之蘊,而為老莊之所言之而未盡者。
曰:“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
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
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
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
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
此之謂天解。
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
所謂志弱而事強者,柔毳安靜,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時。
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為先唱,感而應之。
所謂其事強者,遭變應卒(同猝),排患扞難,力無不勝,敵無不淩,應化揆時,莫能害之。
是故欲剛者,必以柔守之。
欲強者,必以弱保之。
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
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
”(《原道訓》)老莊隻言柔,而淮南則柔剛并言焉。
又曰:“先唱者,窮之路也;後動者,達之原也。
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滞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于數,而合于時也。
夫執道理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
是何?則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
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逮。
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挂而弗顧,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時也。
”(同上)老莊隻言後,而淮南則先後并言焉。
然其言剛者,非異于柔之謂也,柔以成剛,剛之用在柔,柔之道在剛也。
其言先者,亦非異于後之謂也,後以處先,先之要在後,後之效在先也。
是故得淮南之言,而後老莊尚柔主後之意,乃明。
而後為老莊之學者,乃于剛柔先後之間,知所以用而無有失。
是則淮南為老莊之功臣也。
又其言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而後動,性之容也。
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
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
不能反躬,而天理滅矣。
”(此文《小戴·樂記》亦有之,但文稍異)曰:“夫喜怒者,道之邪也。
憂樂者,德之失也。
好憎者,心之過也。
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薄氣發瘖,驚怖為狂。
憂悲多恚,病乃成積。
好憎繁多,禍乃相随。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
通而不變,靜之至也。
嗜欲不載,虛之至也。
無所好憎,平之至也。
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能此五者,則通于神明。
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
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
”(并同上)此與孟子稱“養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不存焉者寡,多欲存焉者寡”合。
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洩;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
”(同上)此與孟子稱“持志養氣”亦合。
吾曩論莊、孟,謂其有極相似處,因以為儒道用有不同,而其于道之本原則無二。
觀于淮南,而益信吾之所見不妄也。
二 損益 道之運,見于消息。
消息之應,在于損益。
損益之理,《易》之幾也。
老子,知《易》者也,故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曰:“禍兮福所倚,福者禍所伏。
”孔子,知《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