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上古哲學史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 上古之思想
中國哲學,至周代始有統系可言。
然其淵源所自,則甚遙遠。
如孔子贊《易》,《易》固肇端于伏羲之八卦也;子思傳《中庸》,執中之說,固堯之所以命舜也。
今雜錄上古以來先民傳說見于載籍者,撮為此章。
其不曰哲學而曰思想者,書阙有間,無可參驗,過而予之,以誣古人,所不敢也。
一 本天 載籍之舊,無過《尚書》。
《今文尚書》始《堯典》,繼之以《臯陶谟》。
或謂《典》、《谟》出夏時追述。
顧其說則可據矣。
舜之命九官十二牧也,曰:“欽哉,惟時亮天工。
”(《堯典》)臯陶之陳谟也,曰:“無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
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又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并《臯陶谟》)工曰天工,而典禮命讨,一推其源于天。
此後世法天、畏天諸說之由來也。
于是箕子陳《洪範》,則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
”周公作《無逸》,則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
”(舊以“天命”連下“自度”句絕,誤。
)其在于《詩》,《皇矣》之篇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所以稱文王也。
《烝民》之篇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
”(并《大雅》)所以美仲山甫也。
蓋自唐虞逮于三代,《詩》、《書》之所稱說,若斯之類,不可勝引。
竊原其故,則古初以來,嘗窮人物之本。
以為非地不能養,非天不能生。
人者托體于天,則當以天為父。
是以古之王者自稱天子。
而郊祀上帝,著之《禮經》,謂之報本之祭。
觀其制名,知有深義,非同偶然者矣。
二 盡人 惟以人為本乎天,故視人亦與天等。
盡人之性,則可以參天地而育萬物。
古稱天皇、地皇、人皇,說雖荒渺,而天地人三統之所以立,不可誣也。
臯陶稱天叙天秩,即曰:“天工人其代之。
”武王稱天降下民,即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見《孟子》,今僞《古文尚書·泰誓》與此稍異。
)人可代天助天,則豈不重乎。
且《禮記·祭法》,載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
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孝經》亦曰:“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
”夫郊禘之祭由來尚矣,而以祖考配之,是人鬼不必降于天神也。
不獨是也,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亦見《禮記·祭法》)是故祀棄以為稷,祀後土(共工氏之子)以為社,祀黎(颛顼氏之子)以為祝融,祀昧(少昊氏之子)以為玄冥。
其為天神,即皆人鬼。
吾觀祭祀之事,知古之不欲以天而蔑人也明矣。
而或乃以吾國人之事天,與他民族迷信神權者相提并論,其得為通于國故者乎? 三 首孝 《孝經》作于孔子。
然其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則孝之由來遠矣。
近人章太炎著《孝經本夏法說》,以為《釋文》引鄭氏說“禹三王先者”,以先王屬禹,必有所據。
而墨子用夏道,《漢書·藝文志》序墨家者流,即曰:“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
”(見《太炎文錄》)章氏之說自可信。
顧吾觀《堯典》四嶽舉舜,曰:“瞽子,父頑母嚣象傲,克諧以孝。
蒸蒸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
”孟子言孝,首推大舜,曰:“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使堯舜之事為不妄,孝治天下之說,固有先乎夏世者矣。
自是以後,契敷五教,則父子有親在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之前。
《周官》六行,則孝居友睦姻任恤之首。
(見《周官·大司徒》)《禮·郊特牲》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夫本乎天,人與物之所共也;本乎祖,則人之所獨也。
人不知孝,是謂忘祖;忘祖,則不得為人也。
故古者宗廟之祭,自稱孝孫。
(《詩·小雅·楚茨》、《魯頌·閟宮》)而《孝經》曰:“宗廟緻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然則孝之為教,與古人之重宗法、隆祭祀,蓋俱起者矣。
抑古之所謂孝者,非僅孝于父母之謂也。
《孝經》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禮·祭義》曰:“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陳無勇,非孝也。
”又曰:“孝有三。
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匮。
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
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
博施備物,可謂不匮矣。
”夫此孔子、曾子之言,其出在後。
然而《書·甘誓》曰:“用命嘗于祖。
”非以戰陳之勇為孝乎?《大雅·既醉》曰:“孝子不匮,永錫爾類。
”非以不匮為孝乎?若是,舉行己待人臨事為國之道,而一赅之于孝之中。
故曰:“夫孝,德之本也。
”曰:“人之行莫大于孝。
”(并《孝經》)由孔子以上稽《詩》、《書》之傳,知所謂先王有至德要道者,聖人之言固真實而無有假托也。
四 用中 自宋以來,儒者有所謂十六字之心傳者。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出梅氏僞古文《大禹谟》,疑不足信。
然《論語》既載之矣,曰:“堯曰:‘咨,爾舜。
天之曆數在爾躬。
允執其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孔子亦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為舜乎!”(《中庸》)則堯、舜、禹執中之傳,果不誣也。
不獨是也,帝堯之命夔曰:“汝典樂。
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堯典》)臯陶之贊禹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彰厥有常,吉哉。
”(《臯陶谟》)其言德皆必舉兩端,而不欲有偏勝之過,是亦中而已矣。
孟子曰:“湯執中,立賢無方。
”則湯之中也。
《洪範》曰:“建用皇極。
”注謂皇極大中也。
又其言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則箕子、武王之中也。
由是而老曰守中(《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孔曰中庸,蓋吾先民之訓,無有或離于中道者。
至若以模棱兩可為中,以多方遷就為中,此自後世之失,不得以為先民罪,更不得以為中道罪。
五 上民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夫民貴之義,非自孟子始發之也。
盤庚之遷于殷也,所以告其民者,一則曰:“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
”再則曰:“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書·盤庚》)立君所以為民,古之人早知之矣。
故周公稱殷王祖甲曰:“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
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無逸》)其稱文王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
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康诰》)夫至于鳏寡而不敢侮,其尚猶有奴使其民者乎?且古人之所敬事者,天也。
而臯陶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臯陶谟》)武王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孟子》引《泰誓》)以民為天意所寄托,故畏天者亦畏民。
《召诰》曰“用顧畏于民碞”是也。
斯義也,春秋士大夫猶或能道之。
裡革曰:“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
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民旁有慝,無由省之,益邪多矣。
若以邪臨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專則不能,使至于殄滅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
”(《國語·魯語》)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左傳·襄十四年》,中有節文。
)夫孤寡不谷,賤名也,而侯王以為稱,非自卑而上民之證乎?是以君貴民賤,特起于戰國以後暴君代作,一時之邪說。
而近人好以後世之事,推論三代以前,遂疑《詩》、《書》所載不足盡信,而民本之義非上古所能曉。
則何其厚誣先民之甚也! 六 大天下 公羊家有言曰:“大一統。
”(《公羊·隐元年》)此意亦非始于公羊也。
禹之稱舜也,曰:“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為帝臣。
”(《臯陶谟》)夏人之稱禹也,曰:“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禹貢》)夫舜、禹之時,疆域之廣,不盡九州。
然而其言若是者,非徒為誇辭也。
蓋其函括寰宇之量,同以為一君之所治,莫有能外者矣。
又非獨舜、禹為然也,《長發》之詩曰:“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商頌》)所以言湯也。
《執競》之詩曰:“自彼成康,奄有四方。
”(《周頌》)所以言武王也。
而《周禮·職方氏》辨九服之邦國,自王畿以外,有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
其制或不免托之空言,然即規度而論,則何其恢廓也!是以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而大學之教,必極之于平天下;中庸之德,必極之于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莫不尊親。
古之人以天下為量,不欲以一國自限,其來固已久矣。
且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并見《孟子》)大之推于天下者,亦細之不遺于一夫。
嗚呼!此視彼局于國家主義,或侈言民族平等,而不惜殺人以救人者,不亦遠乎! 第二章 王官六藝之學 孔子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左傳·昭十七年》)上世之學掌于王官,無可疑也。
然王官之學孰為盛?曰周為盛。
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又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則文獻之盛,二代非周比也。
雖然,周之盛,文、武開之,而周公實成之。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
”此謂文、武也。
孔子又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以上并《論語》)孟子曰:“周公、仲尼之道。
”(《孟子》)此則謂周公也。
是以清章實齋(名學誠,會稽人,乾隆進士)作《原道》,而謂周公集前王之大成。
曰:“周公成文、武之德,适當帝全王備,殷因夏監,至于無可複加之際,故得藉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聖之成,斯乃所謂集大成也。
”又曰:“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窮變通久之理亦大備。
周公以天縱生知之聖,而适當積古留傳道法大備之時,是以經綸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則亦時會使然,非周公之聖智能使之然也。
”(《章氏遺書·文史通義》)夫隋唐以前,學校皆并祀周、孔,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其制蓋始于漢,漢人所見猶為近古。
由是論之,章氏之說不得謂之鑿空也。
是故言中國哲學,必當斷自周公為始。
周公制作,莫著于《禮》。
今傳《儀禮》十七篇,其為周公舊制已無異論。
惟《周禮》一書,則疑之者多。
然伏生《尚書大傳》稱“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禮記·明堂位》稱“周公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而《左傳》引太史克曰:“昔者先君周公制周禮。
”(文十八年)此所謂周禮者,固不必即今之《周禮》一書,然即周公制禮推之,禮之大者無過政教,今之《周禮》,其經綸大體,必出于周公,而非餘子所能代為也。
又不獨禮而已也。
《周禮·春官》大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則《易》在禮之中矣。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則《詩》在禮之中矣。
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則《樂》在禮之中矣。
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則《書》與《春秋》在禮之中矣。
是故言禮,而六藝即無不在。
晉韓宣子之聘魯也,觀書于太史氏,得見易象與魯春秋。
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左傳·昭二年》)是可證也。
抑《禮·王制》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而《文王世子》曰:“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
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
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
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诏之瞽宗。
秋學禮,執禮者诏之。
冬讀書,典書者诏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則當時六藝之教行于學校,其制固可考見。
而春秋之世,流風餘韻,猶有存者。
晉趙衰薦郤穀為帥,稱其說禮樂而敦詩書(《左傳·僖二十七年》);楚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問于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
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
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
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教之令,使訪物官。
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焉。
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
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國語·楚語》)夫向使周之學校未嘗以《詩》、《書》、《禮》、《樂》為教,則晉楚之士,如趙衰、申叔時,安得有是言乎?是故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而亦即曰“述而不作”,曰“好古敏求”(并《論語》)。
章實齋曰:“六藝,周公之典章。
”(《文史通義·經解》)豈不然哉! 班固因劉歆《七略》為《漢書·藝文志》,而謂儒、道、陰陽、名、法、墨、縱橫、雜、農,九流之學,皆出于古之某官。
又謂“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并《漢書·藝文志》)近人诋之,以為附會揣測,全無憑據。
然《莊子·天下》篇言:“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
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多能明之。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則百家淵源于王官六藝之學,戰國時人多知之者。
不得謂《七略》、《藝文志》無所憑據也。
且《淮南·要略》,以為諸子皆起于救世之弊,而論儒者之學,則曰:“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
”論墨子之學,則曰:“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背周道而用夏政。
”論管子之學,則曰:“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
”夫儒家無論矣,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莊子》有孔子西藏書于周室,翻十二經以說老聃之文。
(見《莊子·天道篇》)而曾子問禮,孔子所以告之者,每曰“吾聞諸老聃”。
(見《禮記·曾子問》)是老子之有得于六藝也。
墨子之書,多引《詩》《書》,又言“吾見百家《春秋》”(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引《墨子》佚文,又《墨子·明鬼》篇亦稱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周之《春秋》雲雲)。
而《呂覽》稱“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其後在于魯,墨子學焉”。
(《當染篇》)是墨子之有得于六藝也。
管子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管子·牧民》),而所為作内政以寄軍令者,實本之周禮鄉遂之制。
(《小匡》)且其書言法,而曰:“法出于禮。
”(《樞言》)曰:“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
”(《任法》)又《弟子職》者,《禮》之《曲禮》《少儀》之類也,而今在《管子》之書。
是管子之有得于六藝也。
其诋毀《詩》、《書》以為國之淫蠹者,惟商鞅與韓非耳。
然商君師屍佼,韓非師荀況。
佼、況皆尊先王,稱孔氏(《屍子·貴言篇》有曰:“修先王之術,除禍難之本。
”《明堂篇》有曰:“度于往古,觀于先王。
”其稱引孔子之言尤衆)。
則鞅與非,即亦不能無聞于六藝之教。
故苟使取諸子之書而研窮之,明其異同,詳其得失之所在,其與六藝分合之迹,蓋可得而複案也。
夫此非謂諸之子之學,皆六藝之所已備也。
又非謂諸之子學,其義無有能出六藝之外也。
譬之江水,諸子者,其下流之播為九江三江;而六藝者,則其濫觞之始也。
今言中國哲學,而不本之于六藝,是無卵而有時夜,無父祖而有曾彌也。
惡乎可哉! 第三章 老子 附管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其曰老子者,則古稱壽考者之号。
(《禮記·曾子問》鄭注)生于楚之苦縣厲鄉曲仁裡。
苦縣當老子時屬陳,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以其後追述之,故以屬于楚,實非楚人也。
嘗為周守藏室之史。
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乃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而去。
今所傳《道德經》是也。
老子既以自隐無名為務,故其行迹多不可考。
而世或言其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皆誕妄不足信。
然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見于《史記》,見于《莊子》之書,而《論語》記孔子自言,亦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
”(老彭即老子,近人廉江江瑔著《讀子卮言》,有論老子之姓氏名字,甚為可據)則其事為必有。
而後人或以《禮·曾子問》孔子所言聞諸老聃者,窮極禮之節文,今《老子》書乃謂“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其言不類,疑《道德經》出于後人之手,非其舊矣。
不知禮有本末,天下之衰也,逐末而忘本,于是節文益繁,而禮之本意轉失。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雲雲,老子亦為彼非禮之禮言之耳。
不然,孔子執禮者,而亦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此豈有悖乎?又近人以《史記》言老子多遊移之辭,并疑老子其人為不必有,而謂《莊子》所載老聃事,皆出于周之寓言。
夫《論語》一書,如長沮、桀溺、晨門、荷蒉之流,其迹皆不顯,然即不得謂無其人,且《老子列傳》詳叙老子之子孫,而八世孫假仕漢孝文帝,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太傅,皆當史公時,此豈可誣者!至雲老子莫知所終,則隐者往往如此,尤不足異也。
(莊子《養生主》篇言老聃死,秦佚吊之。
則莫知所終雲雲,亦出之一時之傳說) 一 道 老子以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然道不可見,可見者非道;道不可名,可名者非道。
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又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惟其不可見不可名也,故又名之曰無。
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又曰:“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無即道也。
然曰無而實有,故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又曰:“有無相生。
”又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與無并言,明無之即有,有之即無也。
故其所以為道之形容者,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曰恍惚、曰窈冥,非無耶?曰有象、曰有物、曰有精有信,非有耶?而合而言之,則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蓋道者,變動不居,無有方所,故不得不多方以喻之。
而又恐人之執實以求也,故又不得不閃爍其詞。
而胡适之以為哲學初起,名不完備,故說理不能周密。
(見胡氏《中國哲學史大綱》)亦可謂不善讀《老子》者矣。
雖然,所謂道者何耶?道者,宇宙之本體也。
何以知宇宙之本體?宇宙之本體,即吾心之本體,非有二也。
故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欲知宇宙之本體,須先明吾心之本體。
故曰:“緻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在人心曰命,在宇宙曰道,一也。
然人之不明夫心之本體何也?曰:以其有身,以其有知。
何言乎以其有身?其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身之患也。
身之為患何也?曰:以其私欲。
私欲所以生生也,而不知其所以害生也,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故欲免于身之患,必自少私寡欲始矣。
少私寡欲,是之謂虛。
何言乎以其有知?其言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此知之患也。
知之為患何也?曰:以其僞。
知不必僞,而僞則生于知也,故曰:“智慧出,有大僞。
”是故欲免于知之患,必自見素抱樸始矣。
見素抱樸,是之謂靜。
(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皆本《老子》語)由私欲而進于虛,由僞而進于靜,以學言之,則益矣,故曰:“為學日益。
”由有身而無身,由有知而無知,以道言之,則損矣,故曰:“為道日損。
”老子之言道,非空談宇宙之本體也。
必以吾心之本體,合宇宙之本體,以宇宙之本體,證吾心之本體。
故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此道德之所以可貴也。
二 無為 道之何以言無為也?曰:有為者用也。
而所以用夫有為者,則無為也。
故無為者,有為之本也。
能有為而不能無為者,蓋有之矣,未有能無為而不能有為者也。
故曰:“為無為。
”又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又曰:“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矣。
”自夫無無為之本,而一以有為為事,于是天下多害事矣。
故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叉曰:“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
”又曰:“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然則老子之言無為,為夫逞其私智而一以生事為能者言之也,為夫執滞于有為之迹而不能行其所無事者言之也,非曰以不事事為無為也。
自夫世之不明老子之意,而以無為為不事事,于是遂強指老子為消極主義。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此亦莫能知之一端矣。
三 三寶 老子曰:“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惟慈故柔,其言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又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人知慈柔之為慈柔,而不知慈柔之為勇強也,故曰:“夫慈故能勇。
”斯其道見于戰争,其言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澹為上,勝而不美。
”又曰:“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慈也正其所以為勇也。
惟儉故啬故愚,其言曰:“治人事天莫若啬。
”又曰:“衆人皆有,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人知愚之為愚,而不知愚之為知也;知啬之為啬,而不知啬之為積也;知儉之為儉,而不知儉之為廣也。
故曰:“儉故能廣。
”斯其道見于治國,其言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愚也,正其所以為智也,又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車,無所用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啬也,正其所以為積也,又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儉也,正其所以為廣也。
惟不敢為天下先,故後故下,其言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能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人知後下之為後下,而不知後下之為先上也,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斯其道見于取天下,其言曰:“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而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使人,小國不過欲人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故大者宜為下。
”下也,正其所以為先也。
老子之道如是,豈果無為也哉! 四 嬰兒 老子言道,則尚無名樸;言治,則尚小國寡民;言為道,則尚守雌、尚嬰兒。
其義一也。
其言嬰兒者凡三。
曰:“專氣緻柔,能嬰兒乎?”曰:“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曰:“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其所以尚嬰兒何也?曰:為其無心也。
故曰:“聖人無常,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無心故無知。
然無知者,有知而不用,非不知之謂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又曰:“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又日;“明道若昧。
”又曰:“虛其心,實其腹。
”有知而不用何也?曰:用則有不用矣,不用則無不用也。
故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曰:“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漢家用黃老,以清淨治,而班固以為道家君人南面之術,蓋皆有見于此。
至後世神仙家托為嬰兒姹女之說以言養生,則得于老子而失老子之意者,未可以混同而論也。
《漢志》道家首伊尹、太公,而有《管子》八十六篇。
伊尹、太公之書今不傳。
《管子》八十六篇之目皆具,而其阙者十篇。
清姚際恒(際恒字立方,仁和人,諸生。
與閻若璩、毛奇齡同時)作《古今僞書考》,謂《管子》多僞,大抵戰國周末之人,如稷下遊談輩及韓非、李斯輩,襲商君之法,借管氏以行其說者。
而章實齋則謂《管子》之述其身死後事,出于習管氏法者所綴輯。
古人著書,不必定成于一人之手,類多有其徒附益。
不得執此以為僞。
(《文史通義·詩教》、《言公》等篇,撮其意如此)吾謂實齋之言,為得其實。
今《管子》《樞言》、《心術》、《白心》、《内業》諸篇,言“日益之而患少者惟忠,日損之而患多者惟欲”(《樞言》),言“恬愉無為,去智與故。
其應也,非所設也。
其動也,非所取也”(《心術》),言“功成者隳,名成者虧”(《白心》),與老子絕聖棄智、少私寡欲、而功成不居之旨正同。
孔子曰:“絜靜精微,《易》教也。
”(《禮記·經解》)《七略》以為道家合于《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
然則管、老之同,亦其俱同于《易》也耳。
而或者以《管子》之書,其言多無殊于老氏,遂謂必老氏以後之人所托為,亦不察之甚矣。
然史公稱《管子》,獨謂讀其《牧民》、《山高》(今《形勢》)、《乘馬》、《輕重》、《九府》,詳哉其言之。
(《史記·管晏列傳》)而今《管子》之書,論治必以法為主。
曰:“法立令行。
”(《法法》)曰:“聖君任法而不任智。
”(《任法》)曰:“明法而固守之。
”(同上)曰:“法者,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禁藏》)則《管子》固有非道家所可盡者。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管子》亦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山高》)顧其所以有異者,老子多言治道之體,而管子則于用為詳。
此觀其作軍令,制财用,大抵本之《周禮》可以見也。
若其曰:“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曰:“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并《牧民》)即百家所不能易,而亦三代以來之所恒言。
自《隋志》列《管子》于法家,後人因之,莫原其本。
而道術之裂,其迹乃益淆而莫辨矣。
吾故附管子于老子後而論之。
管子名夷吾,字仲,颍上人。
相齊桓公。
孔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卒周襄王七年,蓋先老子雲。
(老子生卒不可考,胡适之謂當生周靈王初年,亦僅憑臆測,此等處無甯阙疑) 附《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解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胡适之作《中國哲學史》盛稱其言。
而謂“天地不仁”者,言其不是人也。
古者嘗視天為有意志、有智識、有喜怒之主宰,故以天為與人同類。
是為天人同類說。
而老子則謂天地不與人同性,打破古代天人同類之謬說,而立後來自然哲學之基礎。
故拟老子之說為思想之革命。
其後梁任公撰《先秦政治思想史》亦沿胡說。
并謂與《詩》之言“昊天不惠”“昊天不平”正同。
指為當時神權觀念之動搖。
然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于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
夫胡氏以仁為人,其所引以為據者則《中庸》“仁者人也”,《孟子》“仁也者人也”二言。
不知此二人字,皆言人之所以為人,非便指人身而言。
以今邏輯論之,則二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
故以人為仁之訓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
然則老子曰“天地不仁”,豈得引此為說,而謂不仁即不是人乎?且果如胡氏之意,亦隻得雲非仁,不得雲不仁。
非字之與不字,其意固有殊矣。
況下文雲:“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以“天地不仁”為不是人,亦可謂“聖人不仁”為不是人乎?推胡氏之心,不過欲說老子不信天為有神,以見天道之果無知耳。
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之言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亦《老子》之言也。
老子果信天為無神無知者乎?抑信天為有神有知者乎?夫讀一家之言,當合觀其前後,而後可論其主張如何。
今但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而不顧“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不顧“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乃至不顧其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斷章取義而為之說,又安得無誤乎!雖然,此不能以怪胡氏也。
自王弼之注而已誤矣。
王注曰:“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
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
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
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
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适其所用。
則莫不贍矣。
”夫以不仁為無恩,則是矣。
若其所以解刍狗者,則未為得實也。
信如王氏之言,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
則天地自天地,人獸自人獸,刍狗自刍狗。
天地之于萬物,曾無與焉于其間,豈得言以言為乎?且獸食刍人食狗雲雲,似言刍狗者不啻言草芥言荼毒。
天地且勿論,老子嘗疾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矣,而乃曰聖人以百姓為刍狗,謂草芥其民荼毒其民者為聖人,不幾于率獸食人之獎乎?是尚得為老子乎哉?夫古之能明老子之意者,莫過莊子。
《莊子》之書載師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屍祝齋戒以将之。
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将複取而盛以箧衍,巾以
然其淵源所自,則甚遙遠。
如孔子贊《易》,《易》固肇端于伏羲之八卦也;子思傳《中庸》,執中之說,固堯之所以命舜也。
今雜錄上古以來先民傳說見于載籍者,撮為此章。
其不曰哲學而曰思想者,書阙有間,無可參驗,過而予之,以誣古人,所不敢也。
一 本天 載籍之舊,無過《尚書》。
《今文尚書》始《堯典》,繼之以《臯陶谟》。
或謂《典》、《谟》出夏時追述。
顧其說則可據矣。
舜之命九官十二牧也,曰:“欽哉,惟時亮天工。
”(《堯典》)臯陶之陳谟也,曰:“無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
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又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并《臯陶谟》)工曰天工,而典禮命讨,一推其源于天。
此後世法天、畏天諸說之由來也。
于是箕子陳《洪範》,則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
”周公作《無逸》,則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
”(舊以“天命”連下“自度”句絕,誤。
)其在于《詩》,《皇矣》之篇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所以稱文王也。
《烝民》之篇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
”(并《大雅》)所以美仲山甫也。
蓋自唐虞逮于三代,《詩》、《書》之所稱說,若斯之類,不可勝引。
竊原其故,則古初以來,嘗窮人物之本。
以為非地不能養,非天不能生。
人者托體于天,則當以天為父。
是以古之王者自稱天子。
而郊祀上帝,著之《禮經》,謂之報本之祭。
觀其制名,知有深義,非同偶然者矣。
二 盡人 惟以人為本乎天,故視人亦與天等。
盡人之性,則可以參天地而育萬物。
古稱天皇、地皇、人皇,說雖荒渺,而天地人三統之所以立,不可誣也。
臯陶稱天叙天秩,即曰:“天工人其代之。
”武王稱天降下民,即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見《孟子》,今僞《古文尚書·泰誓》與此稍異。
)人可代天助天,則豈不重乎。
且《禮記·祭法》,載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
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孝經》亦曰:“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
”夫郊禘之祭由來尚矣,而以祖考配之,是人鬼不必降于天神也。
不獨是也,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亦見《禮記·祭法》)是故祀棄以為稷,祀後土(共工氏之子)以為社,祀黎(颛顼氏之子)以為祝融,祀昧(少昊氏之子)以為玄冥。
其為天神,即皆人鬼。
吾觀祭祀之事,知古之不欲以天而蔑人也明矣。
而或乃以吾國人之事天,與他民族迷信神權者相提并論,其得為通于國故者乎? 三 首孝 《孝經》作于孔子。
然其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則孝之由來遠矣。
近人章太炎著《孝經本夏法說》,以為《釋文》引鄭氏說“禹三王先者”,以先王屬禹,必有所據。
而墨子用夏道,《漢書·藝文志》序墨家者流,即曰:“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
”(見《太炎文錄》)章氏之說自可信。
顧吾觀《堯典》四嶽舉舜,曰:“瞽子,父頑母嚣象傲,克諧以孝。
蒸蒸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
”孟子言孝,首推大舜,曰:“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使堯舜之事為不妄,孝治天下之說,固有先乎夏世者矣。
自是以後,契敷五教,則父子有親在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之前。
《周官》六行,則孝居友睦姻任恤之首。
(見《周官·大司徒》)《禮·郊特牲》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夫本乎天,人與物之所共也;本乎祖,則人之所獨也。
人不知孝,是謂忘祖;忘祖,則不得為人也。
故古者宗廟之祭,自稱孝孫。
(《詩·小雅·楚茨》、《魯頌·閟宮》)而《孝經》曰:“宗廟緻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然則孝之為教,與古人之重宗法、隆祭祀,蓋俱起者矣。
抑古之所謂孝者,非僅孝于父母之謂也。
《孝經》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禮·祭義》曰:“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陳無勇,非孝也。
”又曰:“孝有三。
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匮。
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
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
博施備物,可謂不匮矣。
”夫此孔子、曾子之言,其出在後。
然而《書·甘誓》曰:“用命嘗于祖。
”非以戰陳之勇為孝乎?《大雅·既醉》曰:“孝子不匮,永錫爾類。
”非以不匮為孝乎?若是,舉行己待人臨事為國之道,而一赅之于孝之中。
故曰:“夫孝,德之本也。
”曰:“人之行莫大于孝。
”(并《孝經》)由孔子以上稽《詩》、《書》之傳,知所謂先王有至德要道者,聖人之言固真實而無有假托也。
四 用中 自宋以來,儒者有所謂十六字之心傳者。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出梅氏僞古文《大禹谟》,疑不足信。
然《論語》既載之矣,曰:“堯曰:‘咨,爾舜。
天之曆數在爾躬。
允執其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孔子亦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為舜乎!”(《中庸》)則堯、舜、禹執中之傳,果不誣也。
不獨是也,帝堯之命夔曰:“汝典樂。
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堯典》)臯陶之贊禹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彰厥有常,吉哉。
”(《臯陶谟》)其言德皆必舉兩端,而不欲有偏勝之過,是亦中而已矣。
孟子曰:“湯執中,立賢無方。
”則湯之中也。
《洪範》曰:“建用皇極。
”注謂皇極大中也。
又其言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則箕子、武王之中也。
由是而老曰守中(《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孔曰中庸,蓋吾先民之訓,無有或離于中道者。
至若以模棱兩可為中,以多方遷就為中,此自後世之失,不得以為先民罪,更不得以為中道罪。
五 上民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夫民貴之義,非自孟子始發之也。
盤庚之遷于殷也,所以告其民者,一則曰:“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
”再則曰:“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書·盤庚》)立君所以為民,古之人早知之矣。
故周公稱殷王祖甲曰:“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
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無逸》)其稱文王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
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康诰》)夫至于鳏寡而不敢侮,其尚猶有奴使其民者乎?且古人之所敬事者,天也。
而臯陶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臯陶谟》)武王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孟子》引《泰誓》)以民為天意所寄托,故畏天者亦畏民。
《召诰》曰“用顧畏于民碞”是也。
斯義也,春秋士大夫猶或能道之。
裡革曰:“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
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民旁有慝,無由省之,益邪多矣。
若以邪臨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專則不能,使至于殄滅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
”(《國語·魯語》)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左傳·襄十四年》,中有節文。
)夫孤寡不谷,賤名也,而侯王以為稱,非自卑而上民之證乎?是以君貴民賤,特起于戰國以後暴君代作,一時之邪說。
而近人好以後世之事,推論三代以前,遂疑《詩》、《書》所載不足盡信,而民本之義非上古所能曉。
則何其厚誣先民之甚也! 六 大天下 公羊家有言曰:“大一統。
”(《公羊·隐元年》)此意亦非始于公羊也。
禹之稱舜也,曰:“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為帝臣。
”(《臯陶谟》)夏人之稱禹也,曰:“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禹貢》)夫舜、禹之時,疆域之廣,不盡九州。
然而其言若是者,非徒為誇辭也。
蓋其函括寰宇之量,同以為一君之所治,莫有能外者矣。
又非獨舜、禹為然也,《長發》之詩曰:“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商頌》)所以言湯也。
《執競》之詩曰:“自彼成康,奄有四方。
”(《周頌》)所以言武王也。
而《周禮·職方氏》辨九服之邦國,自王畿以外,有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
其制或不免托之空言,然即規度而論,則何其恢廓也!是以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而大學之教,必極之于平天下;中庸之德,必極之于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莫不尊親。
古之人以天下為量,不欲以一國自限,其來固已久矣。
且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并見《孟子》)大之推于天下者,亦細之不遺于一夫。
嗚呼!此視彼局于國家主義,或侈言民族平等,而不惜殺人以救人者,不亦遠乎! 第二章 王官六藝之學 孔子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左傳·昭十七年》)上世之學掌于王官,無可疑也。
然王官之學孰為盛?曰周為盛。
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又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則文獻之盛,二代非周比也。
雖然,周之盛,文、武開之,而周公實成之。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
”此謂文、武也。
孔子又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以上并《論語》)孟子曰:“周公、仲尼之道。
”(《孟子》)此則謂周公也。
是以清章實齋(名學誠,會稽人,乾隆進士)作《原道》,而謂周公集前王之大成。
曰:“周公成文、武之德,适當帝全王備,殷因夏監,至于無可複加之際,故得藉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聖之成,斯乃所謂集大成也。
”又曰:“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窮變通久之理亦大備。
周公以天縱生知之聖,而适當積古留傳道法大備之時,是以經綸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則亦時會使然,非周公之聖智能使之然也。
”(《章氏遺書·文史通義》)夫隋唐以前,學校皆并祀周、孔,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其制蓋始于漢,漢人所見猶為近古。
由是論之,章氏之說不得謂之鑿空也。
是故言中國哲學,必當斷自周公為始。
周公制作,莫著于《禮》。
今傳《儀禮》十七篇,其為周公舊制已無異論。
惟《周禮》一書,則疑之者多。
然伏生《尚書大傳》稱“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禮記·明堂位》稱“周公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而《左傳》引太史克曰:“昔者先君周公制周禮。
”(文十八年)此所謂周禮者,固不必即今之《周禮》一書,然即周公制禮推之,禮之大者無過政教,今之《周禮》,其經綸大體,必出于周公,而非餘子所能代為也。
又不獨禮而已也。
《周禮·春官》大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則《易》在禮之中矣。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則《詩》在禮之中矣。
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則《樂》在禮之中矣。
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則《書》與《春秋》在禮之中矣。
是故言禮,而六藝即無不在。
晉韓宣子之聘魯也,觀書于太史氏,得見易象與魯春秋。
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左傳·昭二年》)是可證也。
抑《禮·王制》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而《文王世子》曰:“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
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
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
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诏之瞽宗。
秋學禮,執禮者诏之。
冬讀書,典書者诏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則當時六藝之教行于學校,其制固可考見。
而春秋之世,流風餘韻,猶有存者。
晉趙衰薦郤穀為帥,稱其說禮樂而敦詩書(《左傳·僖二十七年》);楚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問于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
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
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
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教之令,使訪物官。
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焉。
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
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國語·楚語》)夫向使周之學校未嘗以《詩》、《書》、《禮》、《樂》為教,則晉楚之士,如趙衰、申叔時,安得有是言乎?是故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而亦即曰“述而不作”,曰“好古敏求”(并《論語》)。
章實齋曰:“六藝,周公之典章。
”(《文史通義·經解》)豈不然哉! 班固因劉歆《七略》為《漢書·藝文志》,而謂儒、道、陰陽、名、法、墨、縱橫、雜、農,九流之學,皆出于古之某官。
又謂“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并《漢書·藝文志》)近人诋之,以為附會揣測,全無憑據。
然《莊子·天下》篇言:“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
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多能明之。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則百家淵源于王官六藝之學,戰國時人多知之者。
不得謂《七略》、《藝文志》無所憑據也。
且《淮南·要略》,以為諸子皆起于救世之弊,而論儒者之學,則曰:“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
”論墨子之學,則曰:“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背周道而用夏政。
”論管子之學,則曰:“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
”夫儒家無論矣,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莊子》有孔子西藏書于周室,翻十二經以說老聃之文。
(見《莊子·天道篇》)而曾子問禮,孔子所以告之者,每曰“吾聞諸老聃”。
(見《禮記·曾子問》)是老子之有得于六藝也。
墨子之書,多引《詩》《書》,又言“吾見百家《春秋》”(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引《墨子》佚文,又《墨子·明鬼》篇亦稱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周之《春秋》雲雲)。
而《呂覽》稱“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其後在于魯,墨子學焉”。
(《當染篇》)是墨子之有得于六藝也。
管子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管子·牧民》),而所為作内政以寄軍令者,實本之周禮鄉遂之制。
(《小匡》)且其書言法,而曰:“法出于禮。
”(《樞言》)曰:“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
”(《任法》)又《弟子職》者,《禮》之《曲禮》《少儀》之類也,而今在《管子》之書。
是管子之有得于六藝也。
其诋毀《詩》、《書》以為國之淫蠹者,惟商鞅與韓非耳。
然商君師屍佼,韓非師荀況。
佼、況皆尊先王,稱孔氏(《屍子·貴言篇》有曰:“修先王之術,除禍難之本。
”《明堂篇》有曰:“度于往古,觀于先王。
”其稱引孔子之言尤衆)。
則鞅與非,即亦不能無聞于六藝之教。
故苟使取諸子之書而研窮之,明其異同,詳其得失之所在,其與六藝分合之迹,蓋可得而複案也。
夫此非謂諸之子之學,皆六藝之所已備也。
又非謂諸之子學,其義無有能出六藝之外也。
譬之江水,諸子者,其下流之播為九江三江;而六藝者,則其濫觞之始也。
今言中國哲學,而不本之于六藝,是無卵而有時夜,無父祖而有曾彌也。
惡乎可哉! 第三章 老子 附管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其曰老子者,則古稱壽考者之号。
(《禮記·曾子問》鄭注)生于楚之苦縣厲鄉曲仁裡。
苦縣當老子時屬陳,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以其後追述之,故以屬于楚,實非楚人也。
嘗為周守藏室之史。
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乃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而去。
今所傳《道德經》是也。
老子既以自隐無名為務,故其行迹多不可考。
而世或言其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皆誕妄不足信。
然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見于《史記》,見于《莊子》之書,而《論語》記孔子自言,亦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
”(老彭即老子,近人廉江江瑔著《讀子卮言》,有論老子之姓氏名字,甚為可據)則其事為必有。
而後人或以《禮·曾子問》孔子所言聞諸老聃者,窮極禮之節文,今《老子》書乃謂“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其言不類,疑《道德經》出于後人之手,非其舊矣。
不知禮有本末,天下之衰也,逐末而忘本,于是節文益繁,而禮之本意轉失。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雲雲,老子亦為彼非禮之禮言之耳。
不然,孔子執禮者,而亦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此豈有悖乎?又近人以《史記》言老子多遊移之辭,并疑老子其人為不必有,而謂《莊子》所載老聃事,皆出于周之寓言。
夫《論語》一書,如長沮、桀溺、晨門、荷蒉之流,其迹皆不顯,然即不得謂無其人,且《老子列傳》詳叙老子之子孫,而八世孫假仕漢孝文帝,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太傅,皆當史公時,此豈可誣者!至雲老子莫知所終,則隐者往往如此,尤不足異也。
(莊子《養生主》篇言老聃死,秦佚吊之。
則莫知所終雲雲,亦出之一時之傳說) 一 道 老子以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然道不可見,可見者非道;道不可名,可名者非道。
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又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惟其不可見不可名也,故又名之曰無。
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又曰:“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無即道也。
然曰無而實有,故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又曰:“有無相生。
”又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與無并言,明無之即有,有之即無也。
故其所以為道之形容者,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曰恍惚、曰窈冥,非無耶?曰有象、曰有物、曰有精有信,非有耶?而合而言之,則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蓋道者,變動不居,無有方所,故不得不多方以喻之。
而又恐人之執實以求也,故又不得不閃爍其詞。
而胡适之以為哲學初起,名不完備,故說理不能周密。
(見胡氏《中國哲學史大綱》)亦可謂不善讀《老子》者矣。
雖然,所謂道者何耶?道者,宇宙之本體也。
何以知宇宙之本體?宇宙之本體,即吾心之本體,非有二也。
故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欲知宇宙之本體,須先明吾心之本體。
故曰:“緻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在人心曰命,在宇宙曰道,一也。
然人之不明夫心之本體何也?曰:以其有身,以其有知。
何言乎以其有身?其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身之患也。
身之為患何也?曰:以其私欲。
私欲所以生生也,而不知其所以害生也,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故欲免于身之患,必自少私寡欲始矣。
少私寡欲,是之謂虛。
何言乎以其有知?其言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此知之患也。
知之為患何也?曰:以其僞。
知不必僞,而僞則生于知也,故曰:“智慧出,有大僞。
”是故欲免于知之患,必自見素抱樸始矣。
見素抱樸,是之謂靜。
(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皆本《老子》語)由私欲而進于虛,由僞而進于靜,以學言之,則益矣,故曰:“為學日益。
”由有身而無身,由有知而無知,以道言之,則損矣,故曰:“為道日損。
”老子之言道,非空談宇宙之本體也。
必以吾心之本體,合宇宙之本體,以宇宙之本體,證吾心之本體。
故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此道德之所以可貴也。
二 無為 道之何以言無為也?曰:有為者用也。
而所以用夫有為者,則無為也。
故無為者,有為之本也。
能有為而不能無為者,蓋有之矣,未有能無為而不能有為者也。
故曰:“為無為。
”又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又曰:“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矣。
”自夫無無為之本,而一以有為為事,于是天下多害事矣。
故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叉曰:“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
”又曰:“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然則老子之言無為,為夫逞其私智而一以生事為能者言之也,為夫執滞于有為之迹而不能行其所無事者言之也,非曰以不事事為無為也。
自夫世之不明老子之意,而以無為為不事事,于是遂強指老子為消極主義。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此亦莫能知之一端矣。
三 三寶 老子曰:“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惟慈故柔,其言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又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人知慈柔之為慈柔,而不知慈柔之為勇強也,故曰:“夫慈故能勇。
”斯其道見于戰争,其言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澹為上,勝而不美。
”又曰:“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慈也正其所以為勇也。
惟儉故啬故愚,其言曰:“治人事天莫若啬。
”又曰:“衆人皆有,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人知愚之為愚,而不知愚之為知也;知啬之為啬,而不知啬之為積也;知儉之為儉,而不知儉之為廣也。
故曰:“儉故能廣。
”斯其道見于治國,其言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愚也,正其所以為智也,又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車,無所用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啬也,正其所以為積也,又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儉也,正其所以為廣也。
惟不敢為天下先,故後故下,其言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能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人知後下之為後下,而不知後下之為先上也,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斯其道見于取天下,其言曰:“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而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使人,小國不過欲人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故大者宜為下。
”下也,正其所以為先也。
老子之道如是,豈果無為也哉! 四 嬰兒 老子言道,則尚無名樸;言治,則尚小國寡民;言為道,則尚守雌、尚嬰兒。
其義一也。
其言嬰兒者凡三。
曰:“專氣緻柔,能嬰兒乎?”曰:“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曰:“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其所以尚嬰兒何也?曰:為其無心也。
故曰:“聖人無常,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無心故無知。
然無知者,有知而不用,非不知之謂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又曰:“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又日;“明道若昧。
”又曰:“虛其心,實其腹。
”有知而不用何也?曰:用則有不用矣,不用則無不用也。
故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曰:“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漢家用黃老,以清淨治,而班固以為道家君人南面之術,蓋皆有見于此。
至後世神仙家托為嬰兒姹女之說以言養生,則得于老子而失老子之意者,未可以混同而論也。
《漢志》道家首伊尹、太公,而有《管子》八十六篇。
伊尹、太公之書今不傳。
《管子》八十六篇之目皆具,而其阙者十篇。
清姚際恒(際恒字立方,仁和人,諸生。
與閻若璩、毛奇齡同時)作《古今僞書考》,謂《管子》多僞,大抵戰國周末之人,如稷下遊談輩及韓非、李斯輩,襲商君之法,借管氏以行其說者。
而章實齋則謂《管子》之述其身死後事,出于習管氏法者所綴輯。
古人著書,不必定成于一人之手,類多有其徒附益。
不得執此以為僞。
(《文史通義·詩教》、《言公》等篇,撮其意如此)吾謂實齋之言,為得其實。
今《管子》《樞言》、《心術》、《白心》、《内業》諸篇,言“日益之而患少者惟忠,日損之而患多者惟欲”(《樞言》),言“恬愉無為,去智與故。
其應也,非所設也。
其動也,非所取也”(《心術》),言“功成者隳,名成者虧”(《白心》),與老子絕聖棄智、少私寡欲、而功成不居之旨正同。
孔子曰:“絜靜精微,《易》教也。
”(《禮記·經解》)《七略》以為道家合于《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
然則管、老之同,亦其俱同于《易》也耳。
而或者以《管子》之書,其言多無殊于老氏,遂謂必老氏以後之人所托為,亦不察之甚矣。
然史公稱《管子》,獨謂讀其《牧民》、《山高》(今《形勢》)、《乘馬》、《輕重》、《九府》,詳哉其言之。
(《史記·管晏列傳》)而今《管子》之書,論治必以法為主。
曰:“法立令行。
”(《法法》)曰:“聖君任法而不任智。
”(《任法》)曰:“明法而固守之。
”(同上)曰:“法者,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禁藏》)則《管子》固有非道家所可盡者。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管子》亦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山高》)顧其所以有異者,老子多言治道之體,而管子則于用為詳。
此觀其作軍令,制财用,大抵本之《周禮》可以見也。
若其曰:“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曰:“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并《牧民》)即百家所不能易,而亦三代以來之所恒言。
自《隋志》列《管子》于法家,後人因之,莫原其本。
而道術之裂,其迹乃益淆而莫辨矣。
吾故附管子于老子後而論之。
管子名夷吾,字仲,颍上人。
相齊桓公。
孔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卒周襄王七年,蓋先老子雲。
(老子生卒不可考,胡适之謂當生周靈王初年,亦僅憑臆測,此等處無甯阙疑) 附《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解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胡适之作《中國哲學史》盛稱其言。
而謂“天地不仁”者,言其不是人也。
古者嘗視天為有意志、有智識、有喜怒之主宰,故以天為與人同類。
是為天人同類說。
而老子則謂天地不與人同性,打破古代天人同類之謬說,而立後來自然哲學之基礎。
故拟老子之說為思想之革命。
其後梁任公撰《先秦政治思想史》亦沿胡說。
并謂與《詩》之言“昊天不惠”“昊天不平”正同。
指為當時神權觀念之動搖。
然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于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
夫胡氏以仁為人,其所引以為據者則《中庸》“仁者人也”,《孟子》“仁也者人也”二言。
不知此二人字,皆言人之所以為人,非便指人身而言。
以今邏輯論之,則二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
故以人為仁之訓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
然則老子曰“天地不仁”,豈得引此為說,而謂不仁即不是人乎?且果如胡氏之意,亦隻得雲非仁,不得雲不仁。
非字之與不字,其意固有殊矣。
況下文雲:“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以“天地不仁”為不是人,亦可謂“聖人不仁”為不是人乎?推胡氏之心,不過欲說老子不信天為有神,以見天道之果無知耳。
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之言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亦《老子》之言也。
老子果信天為無神無知者乎?抑信天為有神有知者乎?夫讀一家之言,當合觀其前後,而後可論其主張如何。
今但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而不顧“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不顧“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乃至不顧其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斷章取義而為之說,又安得無誤乎!雖然,此不能以怪胡氏也。
自王弼之注而已誤矣。
王注曰:“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
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
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
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
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适其所用。
則莫不贍矣。
”夫以不仁為無恩,則是矣。
若其所以解刍狗者,則未為得實也。
信如王氏之言,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
則天地自天地,人獸自人獸,刍狗自刍狗。
天地之于萬物,曾無與焉于其間,豈得言以言為乎?且獸食刍人食狗雲雲,似言刍狗者不啻言草芥言荼毒。
天地且勿論,老子嘗疾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矣,而乃曰聖人以百姓為刍狗,謂草芥其民荼毒其民者為聖人,不幾于率獸食人之獎乎?是尚得為老子乎哉?夫古之能明老子之意者,莫過莊子。
《莊子》之書載師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屍祝齋戒以将之。
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将複取而盛以箧衍,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