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中古哲學史
關燈
小
中
大
者也,故讀《易》至于損益,未嘗不嘳(同喟)然而歎曰:“損益者,其王者之事欤?”(見《淮南·人間訓》,亦見《說苑》《家語》)夫欲明道,而不通消息損益之故,道未有能明者也。
善乎淮南之《人間訓》曰:“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
事或為之,适足以敗之;或備之,适足以緻之。
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貪生而反死,或輕死而得生。
”反複于人事倚伏之無常,繁征博引而為之說,可謂深切著明者矣。
而其歸則仍反之于《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
因日以動,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
”曰:“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
”曰:“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則有以任于世矣。
”非深通于《易》者,能言之乎!今《漢志》《易》十三家,有《淮南·道訓》二篇,以為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所作,号“九師易”。
若《人間訓》者,亦九師易之流也。
且常人惟不知禍福之門,故求福而福愈遠,避禍而禍愈至,皇皇然而莫知所以措,此亦人世之大苦也。
而觀《人間訓》所稱:“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舊作馬良,以意乙改),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則禍之為福,福之為禍,豈人之智所可盡測哉!是以《中庸》言“君子居易以俟命”。
而莊子亦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莊子·人間世》)嗚呼!此知命之學,儒與道之所共之者也。
三 天文地形 淮南之書,于儒道外,亦雜有陰陽之說。
然其言天地生成,人物變化之理,頗有足紀者。
《天文訓》曰:“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始,太始生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
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滞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同抟)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
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曰: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日月之淫氣精者為星辰。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日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月内景。
吐氣者施,含氣者化。
是故陽施陰化。
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地之合氣和者為雨。
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
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
”此其言天地之所以生成也。
《地形訓》曰:“土地各以其類生。
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喑,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伛,岸下氣多尰,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瘿,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痹,丘氣多尪,衍氣多仁,陵氣多貪。
輕土多利,重土多遲。
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曰:“東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
其人兌(同銳)形小頭,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竅通于目,筋氣屬焉。
蒼色,主肝。
長大,早知,而不壽。
其地宜麥,多虎豹。
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濕居之。
其人修形兌上,大口決呲,竅通于耳,血脈屬焉。
赤色,主心。
早壯而夭。
其地宜稻,多兕象。
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
其人末偻修頸卬(同仰)行,竅通于鼻,皮革屬焉。
白色,主肺。
勇敢不仁。
其地宜黍,多旄犀。
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閉也,寒冰之所積也,蟄蟲之所伏也。
其人翕(讀脅)形短頸,大肩下尻,竅通于陰,骨幹屬焉。
黑色,主腎。
蠢愚而壽。
其地宜菽,多犬馬。
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
其人大面短頤,美須(同鬚)惡肥,竅通于口,膚肉屬焉。
黃色,主胃。
慧聖而好治。
其地宜禾,多牛羊及六畜。
”此其言人物之所以變化也。
考《大戴記·曾子天圓》篇已有天道曰圓,地道曰方,火日外景,金水内景等說,以為曾子之言(《荀子·解蔽》亦有清明外景,濁明内景雲雲)。
《易本命》篇亦言:“堅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而《呂氏春秋·圜道》《盡數》等篇,說亦略同。
意者淮南之論,亦述而非作欤?然而不可考矣。
至其說有合有不合,固不得以今日之學術例之。
漢宗室能著書立說者,淮南王安外,有劉向。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
事宣、元、成三朝,前後居列大夫官者三十餘年。
值權在外戚,故卒不至柄用。
向所著書,有《洪範·五行傳》《說苑》《新序》《列女傳》等,而《五行傳》已佚。
大抵其學頗雜陰陽。
觀其元、成間所上封事,與京房、翼奉蓋相類(見《漢書》本傳)。
然《說苑·反質》篇謂:“信鬼神者失謀,信日者失時。
”而《敬慎》篇稱孔子之言,曰:“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
天災地妖,亦不能殺也。
”夫陰陽家舍人事而任鬼神(見《藝文志》),與儒之務民之義,近鬼神而遠之者,不同也。
而向之論如此,則猶與儒為近。
成帝時,向領校中五經秘書,子歆繼之,遂傳《七略》,班固因以為《藝文志》者也。
而《志》有向《說老子》四篇。
諸子之書得以不墜者,向之功為多。
其後子歆好《左氏春秋》《毛詩》《周禮》《古文尚書》,而古文之學遂顯于世。
故治漢學者,辄稱向父子雲。
向之說性,見後王充、荀悅章,茲故略焉。
第五章 揚雄 揚雄,字子雲。
蜀人。
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诂通而已。
博覽無所不見。
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沉之思。
嘗好詞賦,既而小之,以為壯夫不為也。
于是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論語》。
然時人皆忽之,惟桓譚以為絕倫(譚字君山,著有《新論》,已佚)。
雄以成帝時遊京師,給事黃門,與王莽、劉歆并。
哀帝之初,又與董賢同官。
成、哀、平間,莽、賢皆為三公,權傾人主,所薦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
及莽篡位,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衆,雄複不侯。
故《漢書》稱其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用心于内,不求于外(雄本傳),非虛言也。
雄既死,大司空王邑、納言嚴尤謂桓譚曰:“子常稱揚雄書,豈能傳于後世乎?”譚曰:“必傳。
顧君與譚不及見也。
凡人賤近而貴遠,親見揚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故輕其書。
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
”(并見《雄傳》)今《法言》十三卷、《太玄》十卷具存。
然《玄》文詞艱深,不如《法言》之大行也。
一 太玄 《太玄》,拟《易》之書也。
《易》以八八為數,故其卦六十有四。
《玄》以九九為數,故其首八十有一。
《易》卦之爻三,《玄》首之位四,曰方、曰州、曰部、曰家。
最上為方,順而數之至于家。
《易》之爻分陰陽,《玄》之位分一二三。
方二十七首而轉,故有三方;州九而轉,故有九州;部三而轉,故有二十七部;家一而轉,故有八十一家。
一為天,二為地,三為人。
故有天玄、有地玄、有人玄,各二十七。
《玄告》曰:“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玄圖》曰:“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
兼三道而天名之。
”是故言天地人則三,而言玄則一也。
雖然,所謂玄者何也?《玄摛》曰:“仰而視之在乎上,俯而窺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棄而忘之在乎後。
欲違則不能,默則得其所者,玄也。
”又曰:“近玄者玄亦近之,遠玄者玄亦遠之。
譬若天蒼蒼然在于東面、南面、西面、北面,仰而無不在焉。
及其俛(同俯)則不見也。
天豈去人哉?人自去也。
”蓋玄之名,本于《老子》。
老子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而其所以狀玄者,曰:“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曰:“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從事于得者,得者同于得;從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
于道者道亦得之,于得者得亦得之,于失者失亦得之。
”此揚雄之所本也。
然孔子系《易》,亦言:“《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而顔子之歎孔子,則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孔子與老無二,則《易》之與《玄》亦無二也。
且《易》之崇高也如天,其卑近也亦如地。
其難知者,吉兇之幾,而易知者,善惡之應。
故《易系》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又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而《玄》亦曰:“人之所好而不足者,善也;人之所醜而有餘者,惡也。
君子日強其所不足,而拂其所有餘,則玄道之幾矣。
”然則極深而研幾者,其唯《易》與《玄》乎!雖然,《玄》亦有與《易》不同者。
《易》言陰陽,而不言五行,而《玄》首有九贊,所以拟《易》之爻辭者也,則以五行配之。
故《玄瑩》曰:“鴻本五行,九位施重,上下相因,醜在其中。
”玄數既以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二七為火,一六為水,五五為土,而贊辭亦象金木水火之形而為之說。
是《玄》取意于《易》,取象于《洪範》。
以《洪範》言《易》者,蓋自雄始矣。
二 法言 子雲之學,雖兼孔、老,而作《法言》則以孔、顔為歸。
故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同述)業,無心顔淵。
”(《學行》)曰:“山崆之蹊,不可勝由矣: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
曰:‘惡由人?’曰:‘孔氏。
’孔氏者,戶也。
”(《吾子》)曰:“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
求而不得者,有矣夫。
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睎骥之馬,亦骥之乘也;睎顔之人,亦顔之徒也。
”(《學行》)其論諸子也,一折衷于孔氏。
故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衆言淆亂,則折諸聖。
”(《吾子》)曰:“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
”(《五百》)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綦,梡革為鞠,亦皆有法焉。
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吾子》)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
”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鸷翰也。
”(《淵骞》)然雖過諸子,而亦未嘗無所取之。
故或曰:“莊周有取乎?”曰:“少欲。
”“鄒衍有取乎?”曰:“自持。
”(《問道》)又或問:“鄒莊有取乎?”曰:“德則取,愆則否。
”“何謂德愆?”曰:“言天地人,經,德也;否,愆也。
”(《問神》)此觀其論孟子、荀子,可以見其意。
或曰:“子小諸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于孔子者也。
孟子異乎不異。
”或曰:“孫卿非數家之書,侻也。
至于子思、孟轲,詭哉。
”曰:“吾于孫卿與,見同門而戶也。
惟聖為不異。
”(《君子》)蓋言有合于聖人,則取之;言有背于聖人,則弗取。
故其于老子亦然。
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
及槌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問道》)抑雄雖言必稱孔子,而亦非墨守孔子之道而不知變者。
或曰:“以往聖人之法治将來,譬猶膠柱而調瑟,有諸?”曰:“有之。
”曰:“聖君少而庸君多,如獨守仲尼之道,是漆也。
”曰:“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
昔者堯有天下,舉大綱,命舜、禹,夏、殷、周,屬其子,不膠者卓矣。
唐虞象刑惟明,夏後肉辟三千,不膠者卓矣。
堯親九族,協和萬國,湯武桓桓,征伐四克。
由是言之,不膠者卓矣。
禮樂征伐,自天子所出,春秋之時,齊、晉實予。
不膠者卓矣。
”(《先知》)故其稱孟子,以為知言之要,知德之奧(《君子》)。
而言性則與孟子異,曰:“人之性也,善惡混。
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氣也者,所以适善惡之馬也與?”(《修身》)大抵古之學者,于道必有所宗,而于學必有所自得。
其所宗,不敢與前人違;其所自得,亦不嫌與前人異。
此所以能成一家之學,而不同人雲亦雲也欤! 第六章 王充 附王符仲長統 王充,字仲任。
會稽上虞人。
嘗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
好博覽,不守章句,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
而謂:“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
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自紀》)故其書務在露文,不以深覆典雅為尚。
當東漢時,學者莫不言陰陽,尊谶緯。
而充則有《變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譋時》、《譏日》、《難歲》之作,可謂不惑于流俗者矣。
然盛稱瑞應,又以董仲舒設土龍以招雨為象類之驗,終不免陰陽之誕說。
而問孔、刺孟,所以诋譏二聖者,又皆不會孔孟之意。
如孔子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案其語氣,本于“不以其道”句斷。
即謂人無不欲富貴,而苟不以其道,雖欲富貴,不可終處;人無不惡貧賤,而苟不以其道,雖惡貧賤,不可卒去。
而充疑不以其道而得富貴,可也;不以其道而得貧賤,如何?(本充語)不知此自當時說《論語》者誤以“不以其道”連下“得之”為句,意遂轉易。
充不詳審,乃謂貧賤當言去,不當言得,以為孔子吐辭未悉。
信己太過,疑古太甚,此則充之失也。
充又作《譏俗書》《政務書》《養性書》。
(見《漢書》本傳)今惟《論衡》具存。
章帝時,公車征,充以病不行。
和帝永元中,卒于家,蓋七十餘矣。
一 自然 仲任之學,亦本之黃老。
故說天地生物,一出于自然。
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猶大婦合氣,子自生矣。
”(《自然》)曰:“天之動行也,施氣也。
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
由人動氣也,體動氣乃出,子亦生也。
夫人之施氣也,非欲以生子,氣施而子自生矣。
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
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
”(同上)又曰:“萬物之生,含血之類,知饑知寒,見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
或說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
此謂天為人作農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
故其義疑未可從也。
”(同上)推此以釋災變感應,則曰:“夫天之不故生五谷絲麻以衣食人,由(同猶)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
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
以若說論之,厭(同餍)于人心矣。
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自然》)故熒惑守心,宋景有三善言,而星徙。
充曰:“是星當自去,宋景自不死,非以善言可使星卻也。
”(《變虛》)桑谷生朝,高宗側身行道,而桑谷亡。
充曰:“是高宗之命自長,非關桑谷之存亡也。
”(《異虛》)杞梁之妻,向城而哭,而城為崩。
充曰:“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世好虛,不原其實。
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也。
”鄒衍見拘,當夏而歎,天為隕霜。
充曰:“衍囚拘而歎,歎時霜适自下。
世見适歎而霜下,則鄒衍歎之緻也。
”(《感虛》)充《自紀》謂:“浮華虛僞之語,莫不證定。
”觀此,信其能為實論者矣。
然吾觀《孔叢子》載孔季彥見劉公,客适有獻魚者,公孰視魚,歎曰:“厚哉!天之于人也。
生五谷以為食,育鳥獸以為之肴。
”衆坐佥曰:“誠如公教。
”季彥曰:“愚意竊與衆君子不同。
以為萬物之生,各禀天地,未必為人。
人徒以知,得而食焉。
伏羲始嘗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後五谷乃形,非天本為人之生也。
蚊蚋食人,蚓蟲食土,非天故為蚊蚋生人、蚓蟲生土也。
”季彥,孔僖之子,見《後漢書·僖傳》,蓋亦章、和時人,而所言與充甚相似。
(《列子·說符》亦有此論。
然《列子》之書晚出,不能必為列子之言)蓋自上世以人與天地參,其視人不與物比。
故漢儒自董仲舒,皆以為天之于人如父之于子,用意至厚。
而凡風雨雷霆星流日蝕之變,以及草木鳥獸奇生異類之出沒變現,一皆為人而有。
于是始之以人而配天者,終乃以天而沒人。
人日縛于天人感應之中,而無複可以自主。
勢極則反,故說者遂托意于自然,而窮原人物之所生。
以為二者胥秉氣于天地,但智力強弱,更相役屬。
置其在己而慕其在天(本《荀子》語,見《天論》),非所以言天人之際者也。
此亦一時論之必至,固非獨仲任一人識能見及于此也。
今人罕見季彥之書,見仲任所作,乃詫為創見,而附緻之優勝劣敗之說。
若然,則《傳》言“強淩弱,衆暴寡”,不尤遠在仲任之前耶! 二 命義 仲任著書,多非儒者;而言命,則獨有取于儒。
曰:“墨家之論,以為人死無命。
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人禀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
猶陶者用土為簋廉,冶者用銅為柈杅矣。
器形已成,不可小大。
人體已定,不可減增。
用氣為性,性成命定。
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相須。
形不可變化,命不可減加。
以陶冶言之,人命短長可得論也。
”(“富貴在天”上見《命義》,以下見《無形》)此其取儒家有命之說也。
然亦有與儒不同者。
曰:“《傳》曰:‘說命有三。
一曰正命,二曰随命,三曰遭命。
’正命,謂本禀之自得吉也。
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
随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故曰随命。
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遇于外,而得兇禍,故曰遭命。
夫行惡者,禍随而至,而盜跖、莊蹻,橫行天下,聚黨數千,攻奪人物,斷斬人身,無道甚矣,宜遇其禍,乃以壽終。
夫如是,随命之說,安所驗乎?又若顔淵、伯牛之徒,如何遭兇?顔淵、伯牛,行善者也,當得随命,福祐随至,何故遭兇?顔淵困于學,以才自殺,伯牛空居,而遭惡疾。
及屈平、伍員之徒,盡忠輔上,竭王臣之節,而楚放其身,吳烹其屍。
行善當得随命之福,乃觸遭命之禍,何哉?言随命則無遭命,言遭命則無随命。
儒者三命之說,竟何所定乎?”(《命義》)充不取随命,而取遭命,故其言命也,曰:“人有命有祿,有遭遇,有幸偶。
命者,貧富貴賤也。
祿者,盛衰興廢也。
以命當富貴,遭當盛之祿,常安不危。
以命當貧賤,遇當衰之祿,則禍殃乃至,常苦不樂。
故夫遭遇幸偶,或與命祿并,或與命祿離。
遭遇幸偶,遂以成完。
遭遇不幸偶,遂以敗傷。
是與命祿并者也。
中不遂成,善轉為惡。
若是,與命祿離者也。
”(《命義》)夫談命之書,莫過于《易》。
《易·大有》之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命在天,而順命者在人。
故命者,天與人各操其棅之半者也。
今充以行有善惡,不能移命,而謂:“命吉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
兇命之人,強勉操行,未必無禍。
”(《命義》)其亦異于《易》之雲矣。
且充書引魯城門久朽欲頓,孔子過之,趨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惡其久也。
”稱孔子戒慎已甚。
(見《幸偶》)使人之力無與于命,則孔子之趨而疾行,不已怯乎?且古之說命者有三。
墨子刻意尚行,故主無命;道家因任自然,故言有命;儒家雖言有命,而實在道、墨之間。
故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孟子》)充于有命無命,舍墨而取儒;而于随命遭命,則舍儒而取道。
蓋以自然為宗,連類必至于此。
然老、莊歸根複命之奧旨,充亦未之能及也。
三 本性 仲任言命,謂:“性與命異。
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兇。
”(《命義》)其性有善惡之論,蓋本之周人世碩。
故《本性》篇曆論孟、荀以下言性之不齊,而獨以世碩之說為正。
其言曰:“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
舉人之善性養而緻之,則善長;惡性養而緻之,則惡長。
’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
故世子作《養書》一篇。
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
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
’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時,無有不善也。
微子曰:‘我舊雲孩子,王子不出。
’(見《尚書·微子》)纣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惡不出,長大為亂不變,故雲也。
羊食我初生之時,叔姬視之,及堂,聞其啼聲而還,曰:‘其聲豺狼之聲也,野心無親,非是,莫滅羊舌氏。
’遂不肯見(見《左傳·昭二十八年》、《國語·晉語》)。
纣之惡,在孩子之時;食我之亂,見始生之聲。
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孟子之言情性,未為實也。
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
一歲嬰兒,無争奪之心;長大之後,或漸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告子與孟子同時,其論:“性無善惡之分,譬之湍水,決之東則東,決之西則西。
夫水無分于東西,猶人無分于善惡也。
’無分于善惡可推移者,謂中人也。
不善不惡,須教成者也。
孔子曰:‘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
’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
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
至于極善極惡,非複在習。
故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實也。
夫告子之言,亦有緣也。
詩曰:‘彼姝之子,何以與之。
’(《詩·鄜風·幹旄》)其《傳》曰:‘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朱則赤。
’夫決水使之東西,猶染絲令之青赤也。
孫卿又反孟子,作《性惡》之篇。
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僞也’。
若孫卿之言,人幼小無有善也。
稷為兒,以種樹為戲。
孔子能行,以俎豆為弄。
夫孫卿之言,未為得實。
然而性惡之言,有緣也。
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見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長大之後,禁情割欲勉厲(同勵)為善矣。
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
順之謂道。
’天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惡者,雖能察之,猶背禮畔義。
義挹于惡(原作善,誤),不能為也。
故貪者能言廉,亂者能言治。
盜跖非人之竊也,莊蹻刺人之盜也。
明能察己,口能論賢,性惡不為,何益于善。
陸賈之言,未為得實。
董仲舒覽孫、孟之書,作情性之說。
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
性生于陽,情生于陰。
陰氣鄙,陽氣仁。
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
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
’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
處二家各有見,可也。
不處人之情性,情性有善有惡,未也。
夫人情性同生于陰陽,情性于陰陽,安能純善。
仲舒之言,未能得實。
劉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發。
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
形外則謂之陽,不發者則謂之陰。
’夫如子政之言,乃謂情為陽,性為陰也。
恻隐不忍,卑謙辭讓,性之發也。
有與接會,故形出于外。
謂性在内不與接,恐非其實。
且子政之言,以性為陰,情為陽。
夫人禀情,竟有善惡不也。
自孟子以下,鴻儒博生,聞見多矣。
然而論情性,竟無定是。
唯世碩、公孫尼子之徒,頗得其正。
”(《本性》,有節文)考《漢志》儒家有《世子》二十一篇。
注: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又《漆雕子》十二篇,《宓子》十六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皆著于《志》。
而《公孫尼子》注亦雲:七十子之弟子。
今其書皆佚。
以充之所言推之,要守孔子“性近習遠”、“上智下愚不移”之說者。
又充曰:“孟子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
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
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
”(同上)充之意,世碩言性,有善有惡,足兼三家之義。
故獨取之。
而于孟、荀之主性善性惡,即亦謂其言有緣,不盡非之也。
然充作《率性》篇謂:“人性善者,固自善矣。
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
”又謂:“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
”又謂:“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
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誅。
如此,竟在化不在性。
”則充雖主性有善惡,而亦非謂性之善惡為有定。
是故上智下愚不移者,乃其不肯移,非不可移也。
荀子曰:“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
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
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
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荀子·性惡》)古今論性者多矣,然而于可相為之道,則皆莫能非。
充之書,載論性之言最備,而大旨亦不離此。
故比而述之,以為學者觀焉。
四 訂鬼 仲任既非墨家之無命,而亦不取墨家之有鬼。
《墨子·明鬼》篇具引杜伯殺周宣王、莊子儀殺燕簡公(《論衡·死僞》作趙簡公)之事,以為鬼神之有不可疑。
而仲任則謂:“似是而非,虛僞類真。
”(《死僞》)其言無鬼之說甚辯,曰:“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試以物類驗之。
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
何以驗之?驗之以物。
人,物也。
物,亦物也。
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世能别人物不能為鬼,則為鬼不為鬼,尚難分明。
如不能别,則亦無以知其能為鬼也。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人無耳目,則無所知,故聾盲之人,比于草木。
夫精氣去人,豈徒與無耳目同哉!”又曰:“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随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
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
如人死辄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
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見一二人也。
”又曰:“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滅火複然;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複見。
能使滅灰更為然火,吾乃頗疑死人能複為形。
案火滅不能複燃,以況之死人不能複為鬼,明矣。
”(以上《論死》)然世顧有生而見鬼者,何也?充又為之說曰:“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緻也。
緻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
故得病寝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何以效之?傳曰:‘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見異物也。
人病見鬼,猶伯樂之見馬,庖丁之見牛也。
伯樂、庖丁,所見非馬與牛,則亦知乎病者所見非鬼也。
病者困劇身體痛,則謂鬼持箠杖毆擊之,若見鬼把椎缫繩墨,立守其旁。
病痛恐懼,妄見之也。
初疾畏驚,見鬼之來;疾困恐死,見鬼之怒;身自疾痛,見鬼之擊。
皆存想虛緻,未必有其實也。
夫精念存想,或洩于自,或洩于口,或洩于耳。
洩于目,目見其形;洩于耳,耳聞其聲;洩于口,口言其事。
晝日則覺(原作思,誤)見,暮卧則夢聞。
獨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懼,則夢見夫人據案其身,哭矣。
覺見卧聞,俱用精神。
畏懼存想,同一實也。
”(《訂鬼》)雖然,充之言無鬼者,特言無能為人形之鬼。
至于陰陽鬼神之論,充固不廢。
其言曰:“鬼神,荒忽不見之名也。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鬼者,歸也。
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申也。
申複無已,終而複始。
人用神氣生,死複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
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論死》)且《易》言:“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系辭》)孔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中庸》)《禮·祭義》言:“以其慌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飨之。
”儒家之言鬼神,未嘗有如後世之稱面目衣履與人無殊者也。
充以鬼神為陰陽,而謂人所見之鬼,非死人之精神。
其說正與儒者合。
若又謂:“鬼者,老物精也。
鬼者,本生于人,時不成人,變化而去。
天地之性,本有此化。
鬼者,甲乙之神也。
甲乙者,天地之别氣也,其形象人。
人病且死,甲乙之神至矣。
”(《訂鬼》)不能自信其學,而遍為之說,遊移失據,非所以“釋物類同異”之道也(“釋物類同異”,本充語)。
《後漢書》以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合傳。
符,字節信,安定臨泾人。
在安、順之世,後于仲任。
有《潛夫論》三十餘篇,見存。
其謂“傅姓于五音,設五宅符第,皆誣妄之甚。
”(《蔔列》)又謂:“人不可多忌。
多忌妄畏,實緻妖祥。
”(《巫列》)略同仲任之言。
而充有《骨相》,符有《相列》,謂:“人命禀于天,則有表候于體。
察表候以知命,猶察鬥斛以知容矣。
表候者,骨法之謂也。
”(《論衡·骨相》)“人身體形貌,皆有象類。
骨法角肉,各有分部。
以著性命之期,顯貴賤之表。
”(《潛夫·相列》)其言尤相類。
不信巫而信相,亦可異矣(荀卿有《非相》,知相之說,由來甚久)。
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
生于漢末,又後于符。
有《昌言》三十四篇,十餘萬言,今已亡。
其所見于本傳者《理亂》、《損益》、《法誡》三篇而已。
而《損益》言:“明版籍以相數閱,限夫田以斷并兼,益君長以興政理,去末作以一本業。
”凡十六事,所以為治之理甚具。
要之節信、公理,皆多言政治。
至于綜博萬彙,條析物理,不如仲任遠矣。
第七章 鄭玄 鄭玄,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也。
受業太學,師事京兆第五元。
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融,而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于樓上。
玄因從質諸疑義。
問畢,辭歸。
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玄自遊學,十餘年乃歸鄉裡。
家貧,客耕東萊。
學徒相随,已數百千人。
及鈎黨事起,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經業,杜門不出。
時任城何休,好《公羊春秋》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
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先是西京以來,五經立于學官者。
《易》有施氏、梁丘氏、孟氏、京氏說,《尚書》有夏侯氏、歐陽氏說,《詩》有魯、齊、韓說,《春秋》有公羊、谷梁說,《禮》有戴氏說。
而《易》費氏、《禮》周官、《書》孔氏、《詩》毛氏、《春秋》左氏,傳于民間,謂之古學,以别異于博士所職。
至于東京,古學甚盛,遂又目博士為今學。
章帝建初八年,诏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等。
古文諸經,由是并行于世。
然今學古學,時有争論,迄于漢末,無所是正。
玄既兼通今古學,故其注經,雜采衆義,不主一家。
範蔚宗于玄《傳論》稱:“守文之徒,滞固所禀。
異端紛纭,互相詭激。
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
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
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定。
玄囊括大典,網羅衆家,删裁繁蕪,刊改漏失。
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蓋漢儒今古文家之說,至玄而并。
雖謂之集漢儒之大成,未為過也。
玄所注有《周易》、《尚書》、《毛詩》、《儀禮》、《周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
其答諸弟子問五經者,則門人相與依《論語》撰作《鄭志》八篇。
今惟《三禮注》、《詩譜箋》尚完,餘出後人掇輯,不能全矣。
玄既家居,雖黨禁解,不受辟舉。
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門。
告高密縣,為玄特立一鄉,曰鄭公鄉。
黃巾之起,皆相約不敢入縣境。
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玄。
既舉玄茂才,表為左中郎将,又公車征為大司農。
玄以疾自乞還家。
後紹與曹操持于官渡,令其子譚遣使逼玄随軍。
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笃不進。
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康成之學,觀禮學記注,可以見之。
其言有曰:“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策。
”必曰聖人之道者,小家雜說,不足謂之學也。
必曰在方策者,揣摩測度無實之言,亦不足謂之學也。
是故其學雖無常師,而敷宣理道,頗能極其蘊奧,固不僅在訓诂之詳确也。
特散于各書之注,不易綜觀其全耳。
如《禮·中庸》“天命之謂性”,注雲:“《孝經》說雲,性者生之質。
”《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注雲:“此言兼氣性之效也。
”《詩·角弓》“毋教猱升木”,箋雲:“以喻人之心皆有仁義,教之則進也。
”此其說心性之精者也。
《中庸》“仁者人也”,注雲:“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以人意相存問之言。
”此其說仁之精者也。
《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注雲:“人之行莫大于孝,故為德本。
”又“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注雲:“尋繹天經地義,究竟人情也,行畢孝成。
”此其言孝之精者也。
《禮·曲禮》“毋不敬”,注雲:“禮主于敬。
”《孝經》“禮者,敬而已矣”,注雲:“敬者,禮之本也。
”此其言禮之精者也。
《六藝論》曰:“《易》一名而含三義。
易簡,一也。
變易,二也。
不變,三也。
故《系辭》雲:‘乾坤其易之蘊耶。
’又雲:‘易之門戶耶。
’又雲:‘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夫坤,确然示人簡矣。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此言其簡易之法則也。
又雲:‘為道也屬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
又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此其言《易》之精者也。
而康成所長,尤在于《禮》。
袁宏《後漢紀》謂:“鄭玄造次颠沛,非禮不動。
”而當其時有修禮之議。
盧植即雲:“修禮者,應征有道之人,若鄭玄之徒。
”故康成于《禮》,内可踐之躬行,外可為朝廷定制。
其發揮旁通,盡在“三禮”之注。
唐孔穎達雲:“《禮》是鄭學。
”有由然也。
又《晉書·刑法志》雲:“秦、漢舊律,後人生意,各為章句。
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覽者益難。
天子于是下诏(天子者,魏明帝),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餘家。
”是康成注《禮》之餘,并又注律。
夫禮,所以為教也。
律,所以為戒也。
禮禁未然之前,律禁已然之後,皆治國之大經,防民之善器。
荀子曰:“隆禮至法,則國有常。
”康成注律,亦儒不廢法之一證也。
諸葛武侯常稱昭烈之言:“吾周旋陳元方(紀)、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備矣。
”意康成之所以告昭烈者,必有關于治亂之大,而惜乎其語之不傳也。
康成之失,在于以緯釋經。
如《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雲:“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葉光紀。
”蓋本之《春秋緯·文耀鈎》。
其名号怪異非儒者所宜稱述,故後人多譏之。
然康成之注,亦有不信緯說者。
如《詩·良耜》“有救其角”,《毛傳》雲:“社稷之牛角尺。
”鄭《箋》不據《禮緯·稽命》征宗廟社稷角握之說,以易《毛傳》。
《禮·月令》“反舌無聲”,注雲:“反舌,百舌鳥。
”不從《通卦驗》蝦蟆無聲之說。
似其去取,亦自有擇。
故《戒子書》言:“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秘書緯術之奧。
”(《後漢書》玄本傳)于六藝曰博稽,于傳記曰粗覽,于秘緯則曰時睹,輕重判然。
故以緯釋經則有之,舍經而從緯,康成亦不為也。
要之漢人惑于圖緯術數,無有能免者。
以王仲任之推倒一切,而猶信符瑞、信骨相。
況康成不失繩墨者乎?至梁許懋雲:“鄭玄有參柴之風,不能推尋正經,專信緯候之書。
”诋康成為專信緯候,則亦太甚矣哉! 第八章 魏伯陽 魏伯陽作《參同契》,隋、唐《志》皆不載其目。
惟晉葛稚川(洪)《神仙傳》雲:“魏伯陽,上虞人。
通貫詩律,文辭贍博。
修真養志,約《周易》作《參同契》。
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雲雲。
考《漢志》,道家與神仙,本分為二。
道家列于諸子,神仙則在方技。
然觀《後漢書·方技傳》謂:“漢自武帝,頗好方術。
天下懷協(同挾)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
”故廖扶感父坐羌沒郡,以法下獄死,服終而歎曰:“老子有言:‘名與身孰親。
’吾豈為名乎?”遂絕志世外,專精經典。
折像,通京氏易,好黃老言;及父國卒,感多藏厚亡之義,散金帛資産,周施親疏。
或谏之,像曰:“盈滿之咎,道家所忌。
我乃逃禍,非避富也。
”二人皆方術之士,而言必稱老氏如此,則道家與神仙之合久矣。
班氏之序神仙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無求于其外者也
善乎淮南之《人間訓》曰:“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
事或為之,适足以敗之;或備之,适足以緻之。
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貪生而反死,或輕死而得生。
”反複于人事倚伏之無常,繁征博引而為之說,可謂深切著明者矣。
而其歸則仍反之于《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
因日以動,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
”曰:“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
”曰:“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則有以任于世矣。
”非深通于《易》者,能言之乎!今《漢志》《易》十三家,有《淮南·道訓》二篇,以為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所作,号“九師易”。
若《人間訓》者,亦九師易之流也。
且常人惟不知禍福之門,故求福而福愈遠,避禍而禍愈至,皇皇然而莫知所以措,此亦人世之大苦也。
而觀《人間訓》所稱:“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舊作馬良,以意乙改),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則禍之為福,福之為禍,豈人之智所可盡測哉!是以《中庸》言“君子居易以俟命”。
而莊子亦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莊子·人間世》)嗚呼!此知命之學,儒與道之所共之者也。
三 天文地形 淮南之書,于儒道外,亦雜有陰陽之說。
然其言天地生成,人物變化之理,頗有足紀者。
《天文訓》曰:“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始,太始生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
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滞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同抟)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
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曰: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日月之淫氣精者為星辰。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日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月内景。
吐氣者施,含氣者化。
是故陽施陰化。
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地之合氣和者為雨。
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
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
”此其言天地之所以生成也。
《地形訓》曰:“土地各以其類生。
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喑,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伛,岸下氣多尰,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瘿,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痹,丘氣多尪,衍氣多仁,陵氣多貪。
輕土多利,重土多遲。
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曰:“東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
其人兌(同銳)形小頭,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竅通于目,筋氣屬焉。
蒼色,主肝。
長大,早知,而不壽。
其地宜麥,多虎豹。
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濕居之。
其人修形兌上,大口決呲,竅通于耳,血脈屬焉。
赤色,主心。
早壯而夭。
其地宜稻,多兕象。
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
其人末偻修頸卬(同仰)行,竅通于鼻,皮革屬焉。
白色,主肺。
勇敢不仁。
其地宜黍,多旄犀。
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閉也,寒冰之所積也,蟄蟲之所伏也。
其人翕(讀脅)形短頸,大肩下尻,竅通于陰,骨幹屬焉。
黑色,主腎。
蠢愚而壽。
其地宜菽,多犬馬。
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
其人大面短頤,美須(同鬚)惡肥,竅通于口,膚肉屬焉。
黃色,主胃。
慧聖而好治。
其地宜禾,多牛羊及六畜。
”此其言人物之所以變化也。
考《大戴記·曾子天圓》篇已有天道曰圓,地道曰方,火日外景,金水内景等說,以為曾子之言(《荀子·解蔽》亦有清明外景,濁明内景雲雲)。
《易本命》篇亦言:“堅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而《呂氏春秋·圜道》《盡數》等篇,說亦略同。
意者淮南之論,亦述而非作欤?然而不可考矣。
至其說有合有不合,固不得以今日之學術例之。
漢宗室能著書立說者,淮南王安外,有劉向。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
事宣、元、成三朝,前後居列大夫官者三十餘年。
值權在外戚,故卒不至柄用。
向所著書,有《洪範·五行傳》《說苑》《新序》《列女傳》等,而《五行傳》已佚。
大抵其學頗雜陰陽。
觀其元、成間所上封事,與京房、翼奉蓋相類(見《漢書》本傳)。
然《說苑·反質》篇謂:“信鬼神者失謀,信日者失時。
”而《敬慎》篇稱孔子之言,曰:“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
天災地妖,亦不能殺也。
”夫陰陽家舍人事而任鬼神(見《藝文志》),與儒之務民之義,近鬼神而遠之者,不同也。
而向之論如此,則猶與儒為近。
成帝時,向領校中五經秘書,子歆繼之,遂傳《七略》,班固因以為《藝文志》者也。
而《志》有向《說老子》四篇。
諸子之書得以不墜者,向之功為多。
其後子歆好《左氏春秋》《毛詩》《周禮》《古文尚書》,而古文之學遂顯于世。
故治漢學者,辄稱向父子雲。
向之說性,見後王充、荀悅章,茲故略焉。
第五章 揚雄 揚雄,字子雲。
蜀人。
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诂通而已。
博覽無所不見。
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沉之思。
嘗好詞賦,既而小之,以為壯夫不為也。
于是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論語》。
然時人皆忽之,惟桓譚以為絕倫(譚字君山,著有《新論》,已佚)。
雄以成帝時遊京師,給事黃門,與王莽、劉歆并。
哀帝之初,又與董賢同官。
成、哀、平間,莽、賢皆為三公,權傾人主,所薦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
及莽篡位,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衆,雄複不侯。
故《漢書》稱其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用心于内,不求于外(雄本傳),非虛言也。
雄既死,大司空王邑、納言嚴尤謂桓譚曰:“子常稱揚雄書,豈能傳于後世乎?”譚曰:“必傳。
顧君與譚不及見也。
凡人賤近而貴遠,親見揚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故輕其書。
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
”(并見《雄傳》)今《法言》十三卷、《太玄》十卷具存。
然《玄》文詞艱深,不如《法言》之大行也。
一 太玄 《太玄》,拟《易》之書也。
《易》以八八為數,故其卦六十有四。
《玄》以九九為數,故其首八十有一。
《易》卦之爻三,《玄》首之位四,曰方、曰州、曰部、曰家。
最上為方,順而數之至于家。
《易》之爻分陰陽,《玄》之位分一二三。
方二十七首而轉,故有三方;州九而轉,故有九州;部三而轉,故有二十七部;家一而轉,故有八十一家。
一為天,二為地,三為人。
故有天玄、有地玄、有人玄,各二十七。
《玄告》曰:“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玄圖》曰:“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
兼三道而天名之。
”是故言天地人則三,而言玄則一也。
雖然,所謂玄者何也?《玄摛》曰:“仰而視之在乎上,俯而窺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棄而忘之在乎後。
欲違則不能,默則得其所者,玄也。
”又曰:“近玄者玄亦近之,遠玄者玄亦遠之。
譬若天蒼蒼然在于東面、南面、西面、北面,仰而無不在焉。
及其俛(同俯)則不見也。
天豈去人哉?人自去也。
”蓋玄之名,本于《老子》。
老子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而其所以狀玄者,曰:“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曰:“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從事于得者,得者同于得;從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
于道者道亦得之,于得者得亦得之,于失者失亦得之。
”此揚雄之所本也。
然孔子系《易》,亦言:“《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而顔子之歎孔子,則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孔子與老無二,則《易》之與《玄》亦無二也。
且《易》之崇高也如天,其卑近也亦如地。
其難知者,吉兇之幾,而易知者,善惡之應。
故《易系》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又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而《玄》亦曰:“人之所好而不足者,善也;人之所醜而有餘者,惡也。
君子日強其所不足,而拂其所有餘,則玄道之幾矣。
”然則極深而研幾者,其唯《易》與《玄》乎!雖然,《玄》亦有與《易》不同者。
《易》言陰陽,而不言五行,而《玄》首有九贊,所以拟《易》之爻辭者也,則以五行配之。
故《玄瑩》曰:“鴻本五行,九位施重,上下相因,醜在其中。
”玄數既以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二七為火,一六為水,五五為土,而贊辭亦象金木水火之形而為之說。
是《玄》取意于《易》,取象于《洪範》。
以《洪範》言《易》者,蓋自雄始矣。
二 法言 子雲之學,雖兼孔、老,而作《法言》則以孔、顔為歸。
故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同述)業,無心顔淵。
”(《學行》)曰:“山崆之蹊,不可勝由矣: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
曰:‘惡由人?’曰:‘孔氏。
’孔氏者,戶也。
”(《吾子》)曰:“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
求而不得者,有矣夫。
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睎骥之馬,亦骥之乘也;睎顔之人,亦顔之徒也。
”(《學行》)其論諸子也,一折衷于孔氏。
故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衆言淆亂,則折諸聖。
”(《吾子》)曰:“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
”(《五百》)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綦,梡革為鞠,亦皆有法焉。
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吾子》)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
”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鸷翰也。
”(《淵骞》)然雖過諸子,而亦未嘗無所取之。
故或曰:“莊周有取乎?”曰:“少欲。
”“鄒衍有取乎?”曰:“自持。
”(《問道》)又或問:“鄒莊有取乎?”曰:“德則取,愆則否。
”“何謂德愆?”曰:“言天地人,經,德也;否,愆也。
”(《問神》)此觀其論孟子、荀子,可以見其意。
或曰:“子小諸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于孔子者也。
孟子異乎不異。
”或曰:“孫卿非數家之書,侻也。
至于子思、孟轲,詭哉。
”曰:“吾于孫卿與,見同門而戶也。
惟聖為不異。
”(《君子》)蓋言有合于聖人,則取之;言有背于聖人,則弗取。
故其于老子亦然。
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
及槌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問道》)抑雄雖言必稱孔子,而亦非墨守孔子之道而不知變者。
或曰:“以往聖人之法治将來,譬猶膠柱而調瑟,有諸?”曰:“有之。
”曰:“聖君少而庸君多,如獨守仲尼之道,是漆也。
”曰:“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
昔者堯有天下,舉大綱,命舜、禹,夏、殷、周,屬其子,不膠者卓矣。
唐虞象刑惟明,夏後肉辟三千,不膠者卓矣。
堯親九族,協和萬國,湯武桓桓,征伐四克。
由是言之,不膠者卓矣。
禮樂征伐,自天子所出,春秋之時,齊、晉實予。
不膠者卓矣。
”(《先知》)故其稱孟子,以為知言之要,知德之奧(《君子》)。
而言性則與孟子異,曰:“人之性也,善惡混。
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氣也者,所以适善惡之馬也與?”(《修身》)大抵古之學者,于道必有所宗,而于學必有所自得。
其所宗,不敢與前人違;其所自得,亦不嫌與前人異。
此所以能成一家之學,而不同人雲亦雲也欤! 第六章 王充 附王符仲長統 王充,字仲任。
會稽上虞人。
嘗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
好博覽,不守章句,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
而謂:“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
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自紀》)故其書務在露文,不以深覆典雅為尚。
當東漢時,學者莫不言陰陽,尊谶緯。
而充則有《變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譋時》、《譏日》、《難歲》之作,可謂不惑于流俗者矣。
然盛稱瑞應,又以董仲舒設土龍以招雨為象類之驗,終不免陰陽之誕說。
而問孔、刺孟,所以诋譏二聖者,又皆不會孔孟之意。
如孔子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案其語氣,本于“不以其道”句斷。
即謂人無不欲富貴,而苟不以其道,雖欲富貴,不可終處;人無不惡貧賤,而苟不以其道,雖惡貧賤,不可卒去。
而充疑不以其道而得富貴,可也;不以其道而得貧賤,如何?(本充語)不知此自當時說《論語》者誤以“不以其道”連下“得之”為句,意遂轉易。
充不詳審,乃謂貧賤當言去,不當言得,以為孔子吐辭未悉。
信己太過,疑古太甚,此則充之失也。
充又作《譏俗書》《政務書》《養性書》。
(見《漢書》本傳)今惟《論衡》具存。
章帝時,公車征,充以病不行。
和帝永元中,卒于家,蓋七十餘矣。
一 自然 仲任之學,亦本之黃老。
故說天地生物,一出于自然。
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猶大婦合氣,子自生矣。
”(《自然》)曰:“天之動行也,施氣也。
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
由人動氣也,體動氣乃出,子亦生也。
夫人之施氣也,非欲以生子,氣施而子自生矣。
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
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
”(同上)又曰:“萬物之生,含血之類,知饑知寒,見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
或說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
此謂天為人作農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
故其義疑未可從也。
”(同上)推此以釋災變感應,則曰:“夫天之不故生五谷絲麻以衣食人,由(同猶)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
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
以若說論之,厭(同餍)于人心矣。
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自然》)故熒惑守心,宋景有三善言,而星徙。
充曰:“是星當自去,宋景自不死,非以善言可使星卻也。
”(《變虛》)桑谷生朝,高宗側身行道,而桑谷亡。
充曰:“是高宗之命自長,非關桑谷之存亡也。
”(《異虛》)杞梁之妻,向城而哭,而城為崩。
充曰:“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世好虛,不原其實。
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也。
”鄒衍見拘,當夏而歎,天為隕霜。
充曰:“衍囚拘而歎,歎時霜适自下。
世見适歎而霜下,則鄒衍歎之緻也。
”(《感虛》)充《自紀》謂:“浮華虛僞之語,莫不證定。
”觀此,信其能為實論者矣。
然吾觀《孔叢子》載孔季彥見劉公,客适有獻魚者,公孰視魚,歎曰:“厚哉!天之于人也。
生五谷以為食,育鳥獸以為之肴。
”衆坐佥曰:“誠如公教。
”季彥曰:“愚意竊與衆君子不同。
以為萬物之生,各禀天地,未必為人。
人徒以知,得而食焉。
伏羲始嘗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後五谷乃形,非天本為人之生也。
蚊蚋食人,蚓蟲食土,非天故為蚊蚋生人、蚓蟲生土也。
”季彥,孔僖之子,見《後漢書·僖傳》,蓋亦章、和時人,而所言與充甚相似。
(《列子·說符》亦有此論。
然《列子》之書晚出,不能必為列子之言)蓋自上世以人與天地參,其視人不與物比。
故漢儒自董仲舒,皆以為天之于人如父之于子,用意至厚。
而凡風雨雷霆星流日蝕之變,以及草木鳥獸奇生異類之出沒變現,一皆為人而有。
于是始之以人而配天者,終乃以天而沒人。
人日縛于天人感應之中,而無複可以自主。
勢極則反,故說者遂托意于自然,而窮原人物之所生。
以為二者胥秉氣于天地,但智力強弱,更相役屬。
置其在己而慕其在天(本《荀子》語,見《天論》),非所以言天人之際者也。
此亦一時論之必至,固非獨仲任一人識能見及于此也。
今人罕見季彥之書,見仲任所作,乃詫為創見,而附緻之優勝劣敗之說。
若然,則《傳》言“強淩弱,衆暴寡”,不尤遠在仲任之前耶! 二 命義 仲任著書,多非儒者;而言命,則獨有取于儒。
曰:“墨家之論,以為人死無命。
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人禀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
猶陶者用土為簋廉,冶者用銅為柈杅矣。
器形已成,不可小大。
人體已定,不可減增。
用氣為性,性成命定。
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相須。
形不可變化,命不可減加。
以陶冶言之,人命短長可得論也。
”(“富貴在天”上見《命義》,以下見《無形》)此其取儒家有命之說也。
然亦有與儒不同者。
曰:“《傳》曰:‘說命有三。
一曰正命,二曰随命,三曰遭命。
’正命,謂本禀之自得吉也。
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
随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故曰随命。
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遇于外,而得兇禍,故曰遭命。
夫行惡者,禍随而至,而盜跖、莊蹻,橫行天下,聚黨數千,攻奪人物,斷斬人身,無道甚矣,宜遇其禍,乃以壽終。
夫如是,随命之說,安所驗乎?又若顔淵、伯牛之徒,如何遭兇?顔淵、伯牛,行善者也,當得随命,福祐随至,何故遭兇?顔淵困于學,以才自殺,伯牛空居,而遭惡疾。
及屈平、伍員之徒,盡忠輔上,竭王臣之節,而楚放其身,吳烹其屍。
行善當得随命之福,乃觸遭命之禍,何哉?言随命則無遭命,言遭命則無随命。
儒者三命之說,竟何所定乎?”(《命義》)充不取随命,而取遭命,故其言命也,曰:“人有命有祿,有遭遇,有幸偶。
命者,貧富貴賤也。
祿者,盛衰興廢也。
以命當富貴,遭當盛之祿,常安不危。
以命當貧賤,遇當衰之祿,則禍殃乃至,常苦不樂。
故夫遭遇幸偶,或與命祿并,或與命祿離。
遭遇幸偶,遂以成完。
遭遇不幸偶,遂以敗傷。
是與命祿并者也。
中不遂成,善轉為惡。
若是,與命祿離者也。
”(《命義》)夫談命之書,莫過于《易》。
《易·大有》之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命在天,而順命者在人。
故命者,天與人各操其棅之半者也。
今充以行有善惡,不能移命,而謂:“命吉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
兇命之人,強勉操行,未必無禍。
”(《命義》)其亦異于《易》之雲矣。
且充書引魯城門久朽欲頓,孔子過之,趨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惡其久也。
”稱孔子戒慎已甚。
(見《幸偶》)使人之力無與于命,則孔子之趨而疾行,不已怯乎?且古之說命者有三。
墨子刻意尚行,故主無命;道家因任自然,故言有命;儒家雖言有命,而實在道、墨之間。
故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孟子》)充于有命無命,舍墨而取儒;而于随命遭命,則舍儒而取道。
蓋以自然為宗,連類必至于此。
然老、莊歸根複命之奧旨,充亦未之能及也。
三 本性 仲任言命,謂:“性與命異。
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兇。
”(《命義》)其性有善惡之論,蓋本之周人世碩。
故《本性》篇曆論孟、荀以下言性之不齊,而獨以世碩之說為正。
其言曰:“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
舉人之善性養而緻之,則善長;惡性養而緻之,則惡長。
’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
故世子作《養書》一篇。
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
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
’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時,無有不善也。
微子曰:‘我舊雲孩子,王子不出。
’(見《尚書·微子》)纣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惡不出,長大為亂不變,故雲也。
羊食我初生之時,叔姬視之,及堂,聞其啼聲而還,曰:‘其聲豺狼之聲也,野心無親,非是,莫滅羊舌氏。
’遂不肯見(見《左傳·昭二十八年》、《國語·晉語》)。
纣之惡,在孩子之時;食我之亂,見始生之聲。
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孟子之言情性,未為實也。
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
一歲嬰兒,無争奪之心;長大之後,或漸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告子與孟子同時,其論:“性無善惡之分,譬之湍水,決之東則東,決之西則西。
夫水無分于東西,猶人無分于善惡也。
’無分于善惡可推移者,謂中人也。
不善不惡,須教成者也。
孔子曰:‘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
’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
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
至于極善極惡,非複在習。
故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實也。
夫告子之言,亦有緣也。
詩曰:‘彼姝之子,何以與之。
’(《詩·鄜風·幹旄》)其《傳》曰:‘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朱則赤。
’夫決水使之東西,猶染絲令之青赤也。
孫卿又反孟子,作《性惡》之篇。
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僞也’。
若孫卿之言,人幼小無有善也。
稷為兒,以種樹為戲。
孔子能行,以俎豆為弄。
夫孫卿之言,未為得實。
然而性惡之言,有緣也。
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見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長大之後,禁情割欲勉厲(同勵)為善矣。
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
順之謂道。
’天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惡者,雖能察之,猶背禮畔義。
義挹于惡(原作善,誤),不能為也。
故貪者能言廉,亂者能言治。
盜跖非人之竊也,莊蹻刺人之盜也。
明能察己,口能論賢,性惡不為,何益于善。
陸賈之言,未為得實。
董仲舒覽孫、孟之書,作情性之說。
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
性生于陽,情生于陰。
陰氣鄙,陽氣仁。
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
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
’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
處二家各有見,可也。
不處人之情性,情性有善有惡,未也。
夫人情性同生于陰陽,情性于陰陽,安能純善。
仲舒之言,未能得實。
劉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發。
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
形外則謂之陽,不發者則謂之陰。
’夫如子政之言,乃謂情為陽,性為陰也。
恻隐不忍,卑謙辭讓,性之發也。
有與接會,故形出于外。
謂性在内不與接,恐非其實。
且子政之言,以性為陰,情為陽。
夫人禀情,竟有善惡不也。
自孟子以下,鴻儒博生,聞見多矣。
然而論情性,竟無定是。
唯世碩、公孫尼子之徒,頗得其正。
”(《本性》,有節文)考《漢志》儒家有《世子》二十一篇。
注: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又《漆雕子》十二篇,《宓子》十六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皆著于《志》。
而《公孫尼子》注亦雲:七十子之弟子。
今其書皆佚。
以充之所言推之,要守孔子“性近習遠”、“上智下愚不移”之說者。
又充曰:“孟子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
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
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
”(同上)充之意,世碩言性,有善有惡,足兼三家之義。
故獨取之。
而于孟、荀之主性善性惡,即亦謂其言有緣,不盡非之也。
然充作《率性》篇謂:“人性善者,固自善矣。
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
”又謂:“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
”又謂:“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
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誅。
如此,竟在化不在性。
”則充雖主性有善惡,而亦非謂性之善惡為有定。
是故上智下愚不移者,乃其不肯移,非不可移也。
荀子曰:“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
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
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
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荀子·性惡》)古今論性者多矣,然而于可相為之道,則皆莫能非。
充之書,載論性之言最備,而大旨亦不離此。
故比而述之,以為學者觀焉。
四 訂鬼 仲任既非墨家之無命,而亦不取墨家之有鬼。
《墨子·明鬼》篇具引杜伯殺周宣王、莊子儀殺燕簡公(《論衡·死僞》作趙簡公)之事,以為鬼神之有不可疑。
而仲任則謂:“似是而非,虛僞類真。
”(《死僞》)其言無鬼之說甚辯,曰:“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試以物類驗之。
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
何以驗之?驗之以物。
人,物也。
物,亦物也。
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世能别人物不能為鬼,則為鬼不為鬼,尚難分明。
如不能别,則亦無以知其能為鬼也。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人無耳目,則無所知,故聾盲之人,比于草木。
夫精氣去人,豈徒與無耳目同哉!”又曰:“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随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
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
如人死辄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
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見一二人也。
”又曰:“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滅火複然;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複見。
能使滅灰更為然火,吾乃頗疑死人能複為形。
案火滅不能複燃,以況之死人不能複為鬼,明矣。
”(以上《論死》)然世顧有生而見鬼者,何也?充又為之說曰:“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緻也。
緻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
故得病寝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何以效之?傳曰:‘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見異物也。
人病見鬼,猶伯樂之見馬,庖丁之見牛也。
伯樂、庖丁,所見非馬與牛,則亦知乎病者所見非鬼也。
病者困劇身體痛,則謂鬼持箠杖毆擊之,若見鬼把椎缫繩墨,立守其旁。
病痛恐懼,妄見之也。
初疾畏驚,見鬼之來;疾困恐死,見鬼之怒;身自疾痛,見鬼之擊。
皆存想虛緻,未必有其實也。
夫精念存想,或洩于自,或洩于口,或洩于耳。
洩于目,目見其形;洩于耳,耳聞其聲;洩于口,口言其事。
晝日則覺(原作思,誤)見,暮卧則夢聞。
獨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懼,則夢見夫人據案其身,哭矣。
覺見卧聞,俱用精神。
畏懼存想,同一實也。
”(《訂鬼》)雖然,充之言無鬼者,特言無能為人形之鬼。
至于陰陽鬼神之論,充固不廢。
其言曰:“鬼神,荒忽不見之名也。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鬼者,歸也。
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申也。
申複無已,終而複始。
人用神氣生,死複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
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論死》)且《易》言:“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系辭》)孔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中庸》)《禮·祭義》言:“以其慌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飨之。
”儒家之言鬼神,未嘗有如後世之稱面目衣履與人無殊者也。
充以鬼神為陰陽,而謂人所見之鬼,非死人之精神。
其說正與儒者合。
若又謂:“鬼者,老物精也。
鬼者,本生于人,時不成人,變化而去。
天地之性,本有此化。
鬼者,甲乙之神也。
甲乙者,天地之别氣也,其形象人。
人病且死,甲乙之神至矣。
”(《訂鬼》)不能自信其學,而遍為之說,遊移失據,非所以“釋物類同異”之道也(“釋物類同異”,本充語)。
《後漢書》以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合傳。
符,字節信,安定臨泾人。
在安、順之世,後于仲任。
有《潛夫論》三十餘篇,見存。
其謂“傅姓于五音,設五宅符第,皆誣妄之甚。
”(《蔔列》)又謂:“人不可多忌。
多忌妄畏,實緻妖祥。
”(《巫列》)略同仲任之言。
而充有《骨相》,符有《相列》,謂:“人命禀于天,則有表候于體。
察表候以知命,猶察鬥斛以知容矣。
表候者,骨法之謂也。
”(《論衡·骨相》)“人身體形貌,皆有象類。
骨法角肉,各有分部。
以著性命之期,顯貴賤之表。
”(《潛夫·相列》)其言尤相類。
不信巫而信相,亦可異矣(荀卿有《非相》,知相之說,由來甚久)。
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
生于漢末,又後于符。
有《昌言》三十四篇,十餘萬言,今已亡。
其所見于本傳者《理亂》、《損益》、《法誡》三篇而已。
而《損益》言:“明版籍以相數閱,限夫田以斷并兼,益君長以興政理,去末作以一本業。
”凡十六事,所以為治之理甚具。
要之節信、公理,皆多言政治。
至于綜博萬彙,條析物理,不如仲任遠矣。
第七章 鄭玄 鄭玄,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也。
受業太學,師事京兆第五元。
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融,而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于樓上。
玄因從質諸疑義。
問畢,辭歸。
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玄自遊學,十餘年乃歸鄉裡。
家貧,客耕東萊。
學徒相随,已數百千人。
及鈎黨事起,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經業,杜門不出。
時任城何休,好《公羊春秋》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
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先是西京以來,五經立于學官者。
《易》有施氏、梁丘氏、孟氏、京氏說,《尚書》有夏侯氏、歐陽氏說,《詩》有魯、齊、韓說,《春秋》有公羊、谷梁說,《禮》有戴氏說。
而《易》費氏、《禮》周官、《書》孔氏、《詩》毛氏、《春秋》左氏,傳于民間,謂之古學,以别異于博士所職。
至于東京,古學甚盛,遂又目博士為今學。
章帝建初八年,诏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等。
古文諸經,由是并行于世。
然今學古學,時有争論,迄于漢末,無所是正。
玄既兼通今古學,故其注經,雜采衆義,不主一家。
範蔚宗于玄《傳論》稱:“守文之徒,滞固所禀。
異端紛纭,互相詭激。
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
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
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定。
玄囊括大典,網羅衆家,删裁繁蕪,刊改漏失。
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蓋漢儒今古文家之說,至玄而并。
雖謂之集漢儒之大成,未為過也。
玄所注有《周易》、《尚書》、《毛詩》、《儀禮》、《周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
其答諸弟子問五經者,則門人相與依《論語》撰作《鄭志》八篇。
今惟《三禮注》、《詩譜箋》尚完,餘出後人掇輯,不能全矣。
玄既家居,雖黨禁解,不受辟舉。
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門。
告高密縣,為玄特立一鄉,曰鄭公鄉。
黃巾之起,皆相約不敢入縣境。
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玄。
既舉玄茂才,表為左中郎将,又公車征為大司農。
玄以疾自乞還家。
後紹與曹操持于官渡,令其子譚遣使逼玄随軍。
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笃不進。
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康成之學,觀禮學記注,可以見之。
其言有曰:“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策。
”必曰聖人之道者,小家雜說,不足謂之學也。
必曰在方策者,揣摩測度無實之言,亦不足謂之學也。
是故其學雖無常師,而敷宣理道,頗能極其蘊奧,固不僅在訓诂之詳确也。
特散于各書之注,不易綜觀其全耳。
如《禮·中庸》“天命之謂性”,注雲:“《孝經》說雲,性者生之質。
”《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注雲:“此言兼氣性之效也。
”《詩·角弓》“毋教猱升木”,箋雲:“以喻人之心皆有仁義,教之則進也。
”此其說心性之精者也。
《中庸》“仁者人也”,注雲:“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以人意相存問之言。
”此其說仁之精者也。
《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注雲:“人之行莫大于孝,故為德本。
”又“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注雲:“尋繹天經地義,究竟人情也,行畢孝成。
”此其言孝之精者也。
《禮·曲禮》“毋不敬”,注雲:“禮主于敬。
”《孝經》“禮者,敬而已矣”,注雲:“敬者,禮之本也。
”此其言禮之精者也。
《六藝論》曰:“《易》一名而含三義。
易簡,一也。
變易,二也。
不變,三也。
故《系辭》雲:‘乾坤其易之蘊耶。
’又雲:‘易之門戶耶。
’又雲:‘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夫坤,确然示人簡矣。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此言其簡易之法則也。
又雲:‘為道也屬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
又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此其言《易》之精者也。
而康成所長,尤在于《禮》。
袁宏《後漢紀》謂:“鄭玄造次颠沛,非禮不動。
”而當其時有修禮之議。
盧植即雲:“修禮者,應征有道之人,若鄭玄之徒。
”故康成于《禮》,内可踐之躬行,外可為朝廷定制。
其發揮旁通,盡在“三禮”之注。
唐孔穎達雲:“《禮》是鄭學。
”有由然也。
又《晉書·刑法志》雲:“秦、漢舊律,後人生意,各為章句。
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覽者益難。
天子于是下诏(天子者,魏明帝),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餘家。
”是康成注《禮》之餘,并又注律。
夫禮,所以為教也。
律,所以為戒也。
禮禁未然之前,律禁已然之後,皆治國之大經,防民之善器。
荀子曰:“隆禮至法,則國有常。
”康成注律,亦儒不廢法之一證也。
諸葛武侯常稱昭烈之言:“吾周旋陳元方(紀)、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備矣。
”意康成之所以告昭烈者,必有關于治亂之大,而惜乎其語之不傳也。
康成之失,在于以緯釋經。
如《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雲:“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葉光紀。
”蓋本之《春秋緯·文耀鈎》。
其名号怪異非儒者所宜稱述,故後人多譏之。
然康成之注,亦有不信緯說者。
如《詩·良耜》“有救其角”,《毛傳》雲:“社稷之牛角尺。
”鄭《箋》不據《禮緯·稽命》征宗廟社稷角握之說,以易《毛傳》。
《禮·月令》“反舌無聲”,注雲:“反舌,百舌鳥。
”不從《通卦驗》蝦蟆無聲之說。
似其去取,亦自有擇。
故《戒子書》言:“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秘書緯術之奧。
”(《後漢書》玄本傳)于六藝曰博稽,于傳記曰粗覽,于秘緯則曰時睹,輕重判然。
故以緯釋經則有之,舍經而從緯,康成亦不為也。
要之漢人惑于圖緯術數,無有能免者。
以王仲任之推倒一切,而猶信符瑞、信骨相。
況康成不失繩墨者乎?至梁許懋雲:“鄭玄有參柴之風,不能推尋正經,專信緯候之書。
”诋康成為專信緯候,則亦太甚矣哉! 第八章 魏伯陽 魏伯陽作《參同契》,隋、唐《志》皆不載其目。
惟晉葛稚川(洪)《神仙傳》雲:“魏伯陽,上虞人。
通貫詩律,文辭贍博。
修真養志,約《周易》作《參同契》。
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雲雲。
考《漢志》,道家與神仙,本分為二。
道家列于諸子,神仙則在方技。
然觀《後漢書·方技傳》謂:“漢自武帝,頗好方術。
天下懷協(同挾)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
”故廖扶感父坐羌沒郡,以法下獄死,服終而歎曰:“老子有言:‘名與身孰親。
’吾豈為名乎?”遂絕志世外,專精經典。
折像,通京氏易,好黃老言;及父國卒,感多藏厚亡之義,散金帛資産,周施親疏。
或谏之,像曰:“盈滿之咎,道家所忌。
我乃逃禍,非避富也。
”二人皆方術之士,而言必稱老氏如此,則道家與神仙之合久矣。
班氏之序神仙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無求于其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