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指解
關燈
小
中
大
必及親。
雖能備物以養,猶爲不孝也。
」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玄宗曰:「五刑,謂墨、劓、剕、宮、大辟也。
條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過不孝。
」〇司馬光曰:「『五刑之屬三千』者,異罪同罰,合三千條也。
」要君者無上,玄宗曰:「君者,臣之禀命也,而敢要之,是無上也。
」〇司馬光曰:「君令臣行,所謂順也,而以臣要君,故曰無上。
」非聖者無法,玄宗曰:「聖人制作禮法,而敢非之,是無法也。
」〇司馬光曰:「聖人,道之極、法之原也,而非之,是無法。
」非孝者無親,玄宗曰:「善事父母爲孝,而敢非之,是無親也。
」〇司馬光曰:「父母且不能事,而況他人,其誰親之?」此大亂之道也。
」玄宗曰:「言人有上三惡,豈惟不孝,廼是大亂之道。
」〇司馬光曰:「無上則統紀絶,非法則規矩滅,無親則本根蹷。
三者,大亂之所由生也。
」〇範祖禹曰:「人之善莫大於孝,其惡莫大於不孝。
故聖人制刑,不孝之罪爲大。
君者,臣之所禀令也,而要之,是無上;聖人者,法之所自出也,而非之,是無法;人莫不有親,而以孝爲非,則是無其父母。
此三者,緻天下大亂之道也。
聖人制刑以懲夫不孝、要君、非聖之人,所以防天下之亂也。
」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司馬光曰:「親愛,謂和睦。
」教民禮順,莫善於弟;玄宗曰:「言教人親愛、禮順,無加於孝、悌也。
」〇司馬光曰:「禮順,有禮而順[7]。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玄宗曰:「風俗移易,先入樂聲。
變随人心,正由君德。
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於樂』。
」〇司馬光曰:「蕩滌邪心,納之中和。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玄宗曰:「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〇司馬光曰:「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則上安而民治。
」禮者,敬而已矣。
玄宗曰:「敬者,禮之本也。
」〇司馬光曰:「將明孝而先言禮者,明禮、孝同術而異名。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玄宗曰:「居上敬下,盡得懽心,故曰悅也。
」〇司馬光曰:「天下之父、兄、君,聖人非能徧緻其恭。
恭一人,則與之同類者千萬人皆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
」司馬光曰:「所守者約,所獲者多,非要而何?」〇範祖禹曰:「孝於父則能和於親,弟於兄則能順於長,故欲民親愛、禮順,莫如教以孝、弟。
樂者,天下之和也;禮者,天下之序也。
和,故能移風易俗;序,故能安上治民。
夫風俗,非政令之所能變也,必至於有樂,而後治道成焉。
禮,則無所不敬而已。
天下至大,萬民至衆,聖人非能徧敬之也。
敬其所可敬者,而天下莫不悅矣。
故敬人之父,則凡爲人子者,無不悅矣;敬人之兄,則凡爲人弟者,無不悅矣;敬人之君,則凡爲人臣者,無不悅矣。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者,以此道也。
聖人執要以禦繁,敬寡而服衆,是以不勞而治道成也。
」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玄宗曰:「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〇司馬光曰:「在於施得其要而已。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玄宗曰:「舉孝、悌以爲教,則天下之爲人子弟者,無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
玄宗曰:「舉臣道以爲教,則天下之爲人臣者,無不敬其君也。
」〇司馬光曰:「天下之父、兄、君,聖人非能身往恭之。
修此三道以教民,使民各自恭其長上,則聖人之德無不徧矣。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玄宗曰:「愷,樂。
悌,易也。
義取君以樂易之道化人,則爲天下蒼生之父母也。
」〇司馬光曰:「愷,樂。
悌,易也。
樂易,謂不尚威猛,而貴惠和也。
能以三道教民者,樂易之君子也。
三道既行,則尊者安乎上,卑者順乎下,上下相保,禍亂不生,非爲民父母而何?」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範祖禹曰:「君子所以教天下,非人人而諭之也,推其誠心而已。
故教民孝,則爲父者無不敬之;教民弟,則爲兄者無不敬之;教民臣,則爲君者無不敬之矣。
君子所謂教者,孝而已。
施於兄,則謂之弟;施於君,則謂之臣,皆出於天性,非由外也。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愷以強教之,悌以悅安之,爲民父母惟其職,是教也。
父母之於子,未有不愛而教之、樂而安之也。
至德者,善之極也。
聖人無以加焉,故曰順民,而不曰治民。
孝者,民之秉彜,先王使民率性而行之,順其天理而已矣,故不曰治。
」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玄宗曰:「王者,父事天,母事地。
言能敬事家廟,則事天地能明、察也。
」〇司馬光曰:「王者,父天母地。
事父孝,則知所以事天,故曰明;事母孝,則知所以事地,故曰察。
」長幼順,故上下治。
玄宗曰:「君能尊諸父、先諸兄,則長幼之道順,君人之化理。
」〇司馬光曰:「長幼者,言乎其家;上下者,言乎其國。
能使家之長幼順,則知所以治國之上下矣。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玄宗曰:「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祐,故曰彰也。
」〇司馬光曰:「神明者,天地之所爲也。
王者知所以事天地,則神明之道昭彰可見矣。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玄宗曰:「父謂諸父,兄謂諸兄,皆祖考之胤也。
禮:君燕族人與父兄,齒也。
」宗廟緻敬,不忘親也;玄宗曰:「言能敬祀宗廟,則不敢忘其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親也。
玄宗曰:「天子雖無上於天下,猶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毀盛業也。
」〇司馬光曰:「天子至尊,繼世居長,宜若無所施其孝弟然。
故舉此四者,以明天子之孝弟也。
有尊,謂承事天地;有先,謂尊嚴德齒之人也。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
玄宗曰:「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享於克誠,故曰著矣。
」〇司馬光曰:「知所以事宗廟,則其餘事鬼神之道皆可知。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玄宗曰:「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故曰『無所不通』。
」〇司馬光曰:「『通於神明』者,鬼神歆其祀而緻其福;『光於四海』者,兆民歸其德而服其教。
鬼神至幽,四海至遠,然且不違,況其邇者,烏有不通乎?」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玄宗曰:「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
」〇司馬光曰:「道隆德洽,四方之人無有思爲不服者,言皆服也。
」〇範祖禹曰:「王者事父孝,故能事天;事母孝,故能事地。
事天以事父之敬,事地以事母之愛。
明者,誠之顯也。
察者,德之著也。
明、察,事天地之道盡矣。
『長幼順』者,其家道正也。
『上下治』者,其君臣嚴也。
事父母以格天地,正長幼以嚴朝廷。
上達乎天,下逹乎地,誠之所至,則神明彰矣。
天子者,天下之至尊也。
承事天地,以教天下,則以有父也;貴老敬長,以率天下,則以有兄也。
『宗廟緻敬』,非祭祀而已也。
『修身慎行』,恐辱及宗廟也。
鬼神之爲德,視之而不見,聴之而不聞,爲之宗廟以存之,則可以著見矣。
書曰:『祖考來格。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孝至於此,則鬼神享其誠而緻其福,四海服其德而順其行,格於上下,旁燭幽隠。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無所不通。
四方之人,豈有不思服者乎?」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玄宗曰:「以孝事君則忠。
」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玄宗曰:「以敬事長則順。
」〇司馬光曰:「長,謂卿士大夫,凡在己上者也。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玄宗曰:「君子所居則化,故可移於官也。
」〇司馬光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
』」是故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
」玄宗曰:「修上三德於内,名自傳於後代。
」〇範祖禹曰:「君者,父道也。
長者,兄道也。
國者,家道也。
以事父之心而事君,則忠矣;以事兄之心而事長,則順矣;以正家之禮而正國,則治矣。
君子未有孝於親而不忠於君、悌於兄而不順於長、理於家而不治於官者也。
故正國之道在治其家,正家之道在修其身,修身之道在順其親,此孝所以爲德之本也。
」 子曰:「閨門之内,具禮矣乎。
司馬光曰:「宮中之門,其小者謂之閨。
禮者,所以治天下之法也。
閨門之内,其治至狹然,而治天下之法,舉在是矣。
」嚴父,嚴兄,司馬光曰:「事君、事長之禮也。
」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司馬光曰:「徒役,皂牧。
妻子猶百姓,臣妾猶皂牧,禦之必以其道,然後上下相安。
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爲鄙俗不可行。
易曰:『正家而天下定。
』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與此章所言,何以異哉。
」〇範祖禹曰:「閨門之内,具治天下之禮也。
嚴父則尊君也,嚴兄則敬長也。
妻子猶百姓,臣妾猶徒役。
國以民爲本,家以妻子爲本。
非民無以爲國,非妻與子無以爲家。
待妻子以禮,遇臣妾以道,則猶百姓不
雖能備物以養,猶爲不孝也。
」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玄宗曰:「五刑,謂墨、劓、剕、宮、大辟也。
條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過不孝。
」〇司馬光曰:「『五刑之屬三千』者,異罪同罰,合三千條也。
」要君者無上,玄宗曰:「君者,臣之禀命也,而敢要之,是無上也。
」〇司馬光曰:「君令臣行,所謂順也,而以臣要君,故曰無上。
」非聖者無法,玄宗曰:「聖人制作禮法,而敢非之,是無法也。
」〇司馬光曰:「聖人,道之極、法之原也,而非之,是無法。
」非孝者無親,玄宗曰:「善事父母爲孝,而敢非之,是無親也。
」〇司馬光曰:「父母且不能事,而況他人,其誰親之?」此大亂之道也。
」玄宗曰:「言人有上三惡,豈惟不孝,廼是大亂之道。
」〇司馬光曰:「無上則統紀絶,非法則規矩滅,無親則本根蹷。
三者,大亂之所由生也。
」〇範祖禹曰:「人之善莫大於孝,其惡莫大於不孝。
故聖人制刑,不孝之罪爲大。
君者,臣之所禀令也,而要之,是無上;聖人者,法之所自出也,而非之,是無法;人莫不有親,而以孝爲非,則是無其父母。
此三者,緻天下大亂之道也。
聖人制刑以懲夫不孝、要君、非聖之人,所以防天下之亂也。
」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司馬光曰:「親愛,謂和睦。
」教民禮順,莫善於弟;玄宗曰:「言教人親愛、禮順,無加於孝、悌也。
」〇司馬光曰:「禮順,有禮而順[7]。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玄宗曰:「風俗移易,先入樂聲。
變随人心,正由君德。
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於樂』。
」〇司馬光曰:「蕩滌邪心,納之中和。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玄宗曰:「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〇司馬光曰:「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則上安而民治。
」禮者,敬而已矣。
玄宗曰:「敬者,禮之本也。
」〇司馬光曰:「將明孝而先言禮者,明禮、孝同術而異名。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玄宗曰:「居上敬下,盡得懽心,故曰悅也。
」〇司馬光曰:「天下之父、兄、君,聖人非能徧緻其恭。
恭一人,則與之同類者千萬人皆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
」司馬光曰:「所守者約,所獲者多,非要而何?」〇範祖禹曰:「孝於父則能和於親,弟於兄則能順於長,故欲民親愛、禮順,莫如教以孝、弟。
樂者,天下之和也;禮者,天下之序也。
和,故能移風易俗;序,故能安上治民。
夫風俗,非政令之所能變也,必至於有樂,而後治道成焉。
禮,則無所不敬而已。
天下至大,萬民至衆,聖人非能徧敬之也。
敬其所可敬者,而天下莫不悅矣。
故敬人之父,則凡爲人子者,無不悅矣;敬人之兄,則凡爲人弟者,無不悅矣;敬人之君,則凡爲人臣者,無不悅矣。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者,以此道也。
聖人執要以禦繁,敬寡而服衆,是以不勞而治道成也。
」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玄宗曰:「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〇司馬光曰:「在於施得其要而已。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玄宗曰:「舉孝、悌以爲教,則天下之爲人子弟者,無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
玄宗曰:「舉臣道以爲教,則天下之爲人臣者,無不敬其君也。
」〇司馬光曰:「天下之父、兄、君,聖人非能身往恭之。
修此三道以教民,使民各自恭其長上,則聖人之德無不徧矣。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玄宗曰:「愷,樂。
悌,易也。
義取君以樂易之道化人,則爲天下蒼生之父母也。
」〇司馬光曰:「愷,樂。
悌,易也。
樂易,謂不尚威猛,而貴惠和也。
能以三道教民者,樂易之君子也。
三道既行,則尊者安乎上,卑者順乎下,上下相保,禍亂不生,非爲民父母而何?」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範祖禹曰:「君子所以教天下,非人人而諭之也,推其誠心而已。
故教民孝,則爲父者無不敬之;教民弟,則爲兄者無不敬之;教民臣,則爲君者無不敬之矣。
君子所謂教者,孝而已。
施於兄,則謂之弟;施於君,則謂之臣,皆出於天性,非由外也。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愷以強教之,悌以悅安之,爲民父母惟其職,是教也。
父母之於子,未有不愛而教之、樂而安之也。
至德者,善之極也。
聖人無以加焉,故曰順民,而不曰治民。
孝者,民之秉彜,先王使民率性而行之,順其天理而已矣,故不曰治。
」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玄宗曰:「王者,父事天,母事地。
言能敬事家廟,則事天地能明、察也。
」〇司馬光曰:「王者,父天母地。
事父孝,則知所以事天,故曰明;事母孝,則知所以事地,故曰察。
」長幼順,故上下治。
玄宗曰:「君能尊諸父、先諸兄,則長幼之道順,君人之化理。
」〇司馬光曰:「長幼者,言乎其家;上下者,言乎其國。
能使家之長幼順,則知所以治國之上下矣。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玄宗曰:「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祐,故曰彰也。
」〇司馬光曰:「神明者,天地之所爲也。
王者知所以事天地,則神明之道昭彰可見矣。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玄宗曰:「父謂諸父,兄謂諸兄,皆祖考之胤也。
禮:君燕族人與父兄,齒也。
」宗廟緻敬,不忘親也;玄宗曰:「言能敬祀宗廟,則不敢忘其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親也。
玄宗曰:「天子雖無上於天下,猶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毀盛業也。
」〇司馬光曰:「天子至尊,繼世居長,宜若無所施其孝弟然。
故舉此四者,以明天子之孝弟也。
有尊,謂承事天地;有先,謂尊嚴德齒之人也。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
玄宗曰:「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享於克誠,故曰著矣。
」〇司馬光曰:「知所以事宗廟,則其餘事鬼神之道皆可知。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玄宗曰:「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故曰『無所不通』。
」〇司馬光曰:「『通於神明』者,鬼神歆其祀而緻其福;『光於四海』者,兆民歸其德而服其教。
鬼神至幽,四海至遠,然且不違,況其邇者,烏有不通乎?」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玄宗曰:「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
」〇司馬光曰:「道隆德洽,四方之人無有思爲不服者,言皆服也。
」〇範祖禹曰:「王者事父孝,故能事天;事母孝,故能事地。
事天以事父之敬,事地以事母之愛。
明者,誠之顯也。
察者,德之著也。
明、察,事天地之道盡矣。
『長幼順』者,其家道正也。
『上下治』者,其君臣嚴也。
事父母以格天地,正長幼以嚴朝廷。
上達乎天,下逹乎地,誠之所至,則神明彰矣。
天子者,天下之至尊也。
承事天地,以教天下,則以有父也;貴老敬長,以率天下,則以有兄也。
『宗廟緻敬』,非祭祀而已也。
『修身慎行』,恐辱及宗廟也。
鬼神之爲德,視之而不見,聴之而不聞,爲之宗廟以存之,則可以著見矣。
書曰:『祖考來格。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孝至於此,則鬼神享其誠而緻其福,四海服其德而順其行,格於上下,旁燭幽隠。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無所不通。
四方之人,豈有不思服者乎?」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玄宗曰:「以孝事君則忠。
」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玄宗曰:「以敬事長則順。
」〇司馬光曰:「長,謂卿士大夫,凡在己上者也。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玄宗曰:「君子所居則化,故可移於官也。
」〇司馬光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
』」是故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
」玄宗曰:「修上三德於内,名自傳於後代。
」〇範祖禹曰:「君者,父道也。
長者,兄道也。
國者,家道也。
以事父之心而事君,則忠矣;以事兄之心而事長,則順矣;以正家之禮而正國,則治矣。
君子未有孝於親而不忠於君、悌於兄而不順於長、理於家而不治於官者也。
故正國之道在治其家,正家之道在修其身,修身之道在順其親,此孝所以爲德之本也。
」 子曰:「閨門之内,具禮矣乎。
司馬光曰:「宮中之門,其小者謂之閨。
禮者,所以治天下之法也。
閨門之内,其治至狹然,而治天下之法,舉在是矣。
」嚴父,嚴兄,司馬光曰:「事君、事長之禮也。
」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司馬光曰:「徒役,皂牧。
妻子猶百姓,臣妾猶皂牧,禦之必以其道,然後上下相安。
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爲鄙俗不可行。
易曰:『正家而天下定。
』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與此章所言,何以異哉。
」〇範祖禹曰:「閨門之内,具治天下之禮也。
嚴父則尊君也,嚴兄則敬長也。
妻子猶百姓,臣妾猶徒役。
國以民爲本,家以妻子爲本。
非民無以爲國,非妻與子無以爲家。
待妻子以禮,遇臣妾以道,則猶百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