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指解
關燈
小
中
大
心爲大。
天子必得天下之心,諸侯必得一國之心,卿大夫必得人之心,廼可以爲孝矣。
夫知幽莫如顯,知死莫如生,能事親則能事神,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其理然也。
災害,天之所爲也;禍亂,人之所爲也。
夫孝,緻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
推一人之心,而至於陰陽和、風雨時,故災害不生;禮樂興、刑罰措,故禍亂不作。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以天下之大,而莫不順於一人,惟能孝也。
」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其無以加於孝乎?」玄宗曰:「參聞明王孝理以緻和平,又問聖人德教,更有大於孝不?」〇司馬光曰:「言聖人之德,亦止於孝而已邪。
」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玄宗曰:「貴,其異於萬物也。
」〇司馬光曰:「人爲萬物之靈。
」人之行莫大於孝,玄宗曰:「孝者,德之本也。
」〇司馬光曰:「孝者,百行之本。
」孝莫大於嚴父,玄宗曰:「萬物資始於乾,人倫資父爲天,故孝行之大,莫過尊嚴其父也。
」〇司馬光曰:「嚴,謂尊顯之。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玄宗曰:「謂父爲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〇司馬光曰:「聖人之孝,無若周公事業著明,故舉以爲説。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玄宗曰:「後稷,周之始祖也。
郊,謂圜丘祀天也。
周公攝政,因行郊天之祭,廼尊始祖以配之也。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玄宗曰:「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
周公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廼尊文王以配之也。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助祭。
玄宗曰:「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於四海,海内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玄宗曰:「言無大於孝者。
」〇司馬光曰:「武王克商,則後稷、文王固有配天之尊矣。
然居位日寡,禮樂未備,政教未洽,其於尊顯之道猶若有闕。
及周公攝政,制禮作樂以緻太平,四海之内莫不服從,各率其職以來助祭,然後聖人之孝於斯爲盛。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玄宗曰:「親,猶愛也。
膝下,謂孩幼之時也。
言親愛之心生於孩幼,比及年長,漸識義方,則日加尊嚴,能緻敬於父母也。
」司馬光曰:「此下又明聖人以孝德教人之道也。
親者,親愛之心。
膝下,謂孩幼嬉戲於父母膝下之時也。
當是之時,已有親愛之心,而未知嚴恭。
及其稍長,則日加嚴恭。
明皆出其天性,非聖人強之。
膝,或作育。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玄宗曰:「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
故出以就傅,趨而過庭,以教敬也;抑搔癢痛,縣衾篋枕,以教愛也。
」〇司馬光曰:「嚴、親者,因心自然;恭、愛者,約之以禮。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玄宗曰:「聖人順群心以行愛敬,制禮則以施政教,亦不待嚴、肅而成理也。
」其所因者本也。
」玄宗曰:「本,謂孝也。
」〇司馬光曰:「本,謂天性。
」〇範祖禹曰:「天地之生萬物,惟人爲貴。
人有天地之貌,懐五常之性,故人之行莫大於孝。
聖人者,人倫之先也,惟孝爲大。
嚴父,孝之大者也。
天子有配天之理,配天,嚴父之大者也,自周公始行之。
故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四海之内皆來助祭也,所謂『得萬國之懽心』事先王者也。
聖人德至以如此,惟生於心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故循其本而言之。
親愛之心生於膝下,此其生知之良心。
親既長矣,則知養父母而日加敬矣,此亦其自然之良心也。
聖人非能強人以爲善,順其性使明於善而已矣。
愛、敬之心人皆有之,故因其有嚴而教之敬,因其有親而教之愛。
此所以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
其治同者,因於人之天性故也。
」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司馬光曰:「不慈不孝,情敗之也。
」君臣之義。
玄宗曰:「父子之道,天性之常。
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
」〇司馬光曰:「父君子臣。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玄宗曰:「父母生子,傳體相續,人倫之道莫大於斯。
」〇司馬光曰:「人之所貴有子孫者,爲續祖父之業故也。
續,或作績。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玄宗曰:「謂父爲君以臨於己,恩義之厚,莫重於斯。
」〇司馬光曰:「有君之尊,有親之親,恩義之厚,莫此爲重。
」〇範祖禹曰:「父慈子孝者,於天性,非人爲之也。
父尊子卑,則君臣之義立矣。
故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中庸曰:『父母其順矣乎。
』父之愛子,子之孝父,皆順其性而已矣。
君臣之義生於父子,人非父不生,非君不治。
故有父斯有子,有君斯有臣,天地定位而父子、君臣立矣。
父母生之,續其世莫大焉。
有君之尊,有親之親,以臨於己,義之存莫重焉。
能知此,則愛敬隆矣。
」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玄宗曰:「言盡愛、敬之道,然後施教於人。
違此,則於德、禮爲悖也。
」〇司馬光曰:「苟不能恭、愛其親,雖恭、愛他人,猶不免於悖,以明『孝者,德之本』也。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玄宗曰:「行教以順人心。
今自逆之,則下無所法則也。
」〇司馬光曰:「謂之順則不免於逆,又不可爲法則。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玄宗曰:「善,謂身行愛、敬也。
兇,謂悖其德、禮也。
」雖得之,君子所不貴。
玄宗曰:「言悖其德、禮,雖得志於人上,君子之所不貴也。
」〇司馬光曰:「得之,謂幸而有功利。
」君子則不然,玄宗曰:「不悖於德、禮也。
」言斯可道,行斯可樂,玄宗曰:「思可道而後言,人必信也;思可樂而後行,人必悅也。
」德義可尊,作事可法,玄宗曰:「立德行義,不違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業,動得物宜,故可法也。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玄宗曰:「容止,威儀也。
必合規矩,則可觀也。
進退,動靜也。
不越禮法,則可度也。
」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玄宗曰:「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於君也。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
玄宗曰:「上正身以率下,下順上而法之,則德教成、政令行也。
」〇司馬光曰:「可道,純正可傳道也。
容止,容貌動止也。
言皆當極其尊美,使民法之,不爲苟得之功利。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玄宗曰:「淑,善也。
忒,差也。
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爲人法則。
」〇司馬光曰:「淑,善。
忒,差也。
言善人君子内德既茂,又有威儀,然後民服其教。
」〇範祖禹曰:「君子愛親而後愛人,推愛親之心以及人也,夫是之謂順德;敬親而後敬人,推敬親之心以及人也,夫是之謂順禮。
若夫有愛心而不知愛親,廼以愛人,是心也,無自而生焉;有敬心而不知敬親,廼以敬人,是心也,亦無自而生焉。
無自而生者,無本也,故謂之悖。
自内而出者,順也;自外而入者,逆也。
不施之親,而施之他人,是不知己之所由生也。
以爲順則逆,不可以爲法,故民無則焉。
失其本心,則日入於惡,故不在於善,皆在於兇德。
雖得志於人上,君子不貴也。
君子存其心,修其身,爲順而不悖。
『言斯可道』,皆法言也;『行斯可樂』,皆善行也。
『德義可尊,作事可法』,所以表儀於民。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德克於内,故禮發於外,美之至也。
以此臨民,則民畏其敬而愛其仁,則其儀而象其行。
故以德教先民,而無不成;以政令率民,而無不行。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言其德之見於外也。
」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緻其敬,玄宗曰:「平居必盡其敬。
」〇司馬光曰:「恭己之身,不近危辱。
」養則緻其樂,玄宗曰:「就養,能緻其懽。
」〇司馬光曰:「樂親之志。
」病則緻其憂,玄宗曰:「色不滿容,行不正履。
」喪則緻其哀,玄宗曰:「擗踴哭泣,盡其哀情。
」祭則緻其嚴。
玄宗曰:「齋戒沐浴,明發不寐。
」〇司馬光曰:「嚴,猶慕也。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玄宗曰:「五者闕一,則未爲能。
」事親者居上不驕,玄宗曰:「當莊敬以臨下也。
」爲下不亂,玄宗曰:「當恭謹以奉上也。
」〇司馬光曰:「亂者,幹犯上之禁令。
」在醜不爭。
玄宗曰:「醜,衆也。
爭,競也。
當和順以從衆也。
」〇司馬光曰:「醜,類也,謂己之等夷。
」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玄宗曰:「謂以兵刃相加。
」〇司馬光曰:「爭而不已,必以兵刃相加。
」此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玄宗曰:「三牲,太牢也。
孝以不毀爲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雖日緻太牢之養,固非孝也。
」〇司馬光曰:「三牲,牛、羊、豕,太牢也。
三者不除,憂將及親,雖日具太牢之養,庸爲孝乎?」〇範祖禹曰:「『居則緻其敬』者,舜『夔夔齋慄』,文王『朝於王季日三』是也。
『養則緻其樂』者,舜以天下養,曾子養志是也。
『病則緻其憂』者,武王養疾,『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是也。
喪與祭,孝之終也,備此,然後能事親。
『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皆恐危其親也。
居上而驕,則天子不能保四海,諸侯不能保社稷,故亡。
爲下而亂,則入刑之道也。
在醜而爭,則興兵之道也。
孝莫大於寧親,三者不除,災
天子必得天下之心,諸侯必得一國之心,卿大夫必得人之心,廼可以爲孝矣。
夫知幽莫如顯,知死莫如生,能事親則能事神,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其理然也。
災害,天之所爲也;禍亂,人之所爲也。
夫孝,緻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
推一人之心,而至於陰陽和、風雨時,故災害不生;禮樂興、刑罰措,故禍亂不作。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以天下之大,而莫不順於一人,惟能孝也。
」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其無以加於孝乎?」玄宗曰:「參聞明王孝理以緻和平,又問聖人德教,更有大於孝不?」〇司馬光曰:「言聖人之德,亦止於孝而已邪。
」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玄宗曰:「貴,其異於萬物也。
」〇司馬光曰:「人爲萬物之靈。
」人之行莫大於孝,玄宗曰:「孝者,德之本也。
」〇司馬光曰:「孝者,百行之本。
」孝莫大於嚴父,玄宗曰:「萬物資始於乾,人倫資父爲天,故孝行之大,莫過尊嚴其父也。
」〇司馬光曰:「嚴,謂尊顯之。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玄宗曰:「謂父爲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〇司馬光曰:「聖人之孝,無若周公事業著明,故舉以爲説。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玄宗曰:「後稷,周之始祖也。
郊,謂圜丘祀天也。
周公攝政,因行郊天之祭,廼尊始祖以配之也。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玄宗曰:「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
周公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廼尊文王以配之也。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助祭。
玄宗曰:「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於四海,海内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玄宗曰:「言無大於孝者。
」〇司馬光曰:「武王克商,則後稷、文王固有配天之尊矣。
然居位日寡,禮樂未備,政教未洽,其於尊顯之道猶若有闕。
及周公攝政,制禮作樂以緻太平,四海之内莫不服從,各率其職以來助祭,然後聖人之孝於斯爲盛。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玄宗曰:「親,猶愛也。
膝下,謂孩幼之時也。
言親愛之心生於孩幼,比及年長,漸識義方,則日加尊嚴,能緻敬於父母也。
」司馬光曰:「此下又明聖人以孝德教人之道也。
親者,親愛之心。
膝下,謂孩幼嬉戲於父母膝下之時也。
當是之時,已有親愛之心,而未知嚴恭。
及其稍長,則日加嚴恭。
明皆出其天性,非聖人強之。
膝,或作育。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玄宗曰:「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
故出以就傅,趨而過庭,以教敬也;抑搔癢痛,縣衾篋枕,以教愛也。
」〇司馬光曰:「嚴、親者,因心自然;恭、愛者,約之以禮。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玄宗曰:「聖人順群心以行愛敬,制禮則以施政教,亦不待嚴、肅而成理也。
」其所因者本也。
」玄宗曰:「本,謂孝也。
」〇司馬光曰:「本,謂天性。
」〇範祖禹曰:「天地之生萬物,惟人爲貴。
人有天地之貌,懐五常之性,故人之行莫大於孝。
聖人者,人倫之先也,惟孝爲大。
嚴父,孝之大者也。
天子有配天之理,配天,嚴父之大者也,自周公始行之。
故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四海之内皆來助祭也,所謂『得萬國之懽心』事先王者也。
聖人德至以如此,惟生於心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故循其本而言之。
親愛之心生於膝下,此其生知之良心。
親既長矣,則知養父母而日加敬矣,此亦其自然之良心也。
聖人非能強人以爲善,順其性使明於善而已矣。
愛、敬之心人皆有之,故因其有嚴而教之敬,因其有親而教之愛。
此所以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
其治同者,因於人之天性故也。
」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司馬光曰:「不慈不孝,情敗之也。
」君臣之義。
玄宗曰:「父子之道,天性之常。
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
」〇司馬光曰:「父君子臣。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玄宗曰:「父母生子,傳體相續,人倫之道莫大於斯。
」〇司馬光曰:「人之所貴有子孫者,爲續祖父之業故也。
續,或作績。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玄宗曰:「謂父爲君以臨於己,恩義之厚,莫重於斯。
」〇司馬光曰:「有君之尊,有親之親,恩義之厚,莫此爲重。
」〇範祖禹曰:「父慈子孝者,於天性,非人爲之也。
父尊子卑,則君臣之義立矣。
故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中庸曰:『父母其順矣乎。
』父之愛子,子之孝父,皆順其性而已矣。
君臣之義生於父子,人非父不生,非君不治。
故有父斯有子,有君斯有臣,天地定位而父子、君臣立矣。
父母生之,續其世莫大焉。
有君之尊,有親之親,以臨於己,義之存莫重焉。
能知此,則愛敬隆矣。
」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玄宗曰:「言盡愛、敬之道,然後施教於人。
違此,則於德、禮爲悖也。
」〇司馬光曰:「苟不能恭、愛其親,雖恭、愛他人,猶不免於悖,以明『孝者,德之本』也。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玄宗曰:「行教以順人心。
今自逆之,則下無所法則也。
」〇司馬光曰:「謂之順則不免於逆,又不可爲法則。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玄宗曰:「善,謂身行愛、敬也。
兇,謂悖其德、禮也。
」雖得之,君子所不貴。
玄宗曰:「言悖其德、禮,雖得志於人上,君子之所不貴也。
」〇司馬光曰:「得之,謂幸而有功利。
」君子則不然,玄宗曰:「不悖於德、禮也。
」言斯可道,行斯可樂,玄宗曰:「思可道而後言,人必信也;思可樂而後行,人必悅也。
」德義可尊,作事可法,玄宗曰:「立德行義,不違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業,動得物宜,故可法也。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玄宗曰:「容止,威儀也。
必合規矩,則可觀也。
進退,動靜也。
不越禮法,則可度也。
」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玄宗曰:「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於君也。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
玄宗曰:「上正身以率下,下順上而法之,則德教成、政令行也。
」〇司馬光曰:「可道,純正可傳道也。
容止,容貌動止也。
言皆當極其尊美,使民法之,不爲苟得之功利。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玄宗曰:「淑,善也。
忒,差也。
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爲人法則。
」〇司馬光曰:「淑,善。
忒,差也。
言善人君子内德既茂,又有威儀,然後民服其教。
」〇範祖禹曰:「君子愛親而後愛人,推愛親之心以及人也,夫是之謂順德;敬親而後敬人,推敬親之心以及人也,夫是之謂順禮。
若夫有愛心而不知愛親,廼以愛人,是心也,無自而生焉;有敬心而不知敬親,廼以敬人,是心也,亦無自而生焉。
無自而生者,無本也,故謂之悖。
自内而出者,順也;自外而入者,逆也。
不施之親,而施之他人,是不知己之所由生也。
以爲順則逆,不可以爲法,故民無則焉。
失其本心,則日入於惡,故不在於善,皆在於兇德。
雖得志於人上,君子不貴也。
君子存其心,修其身,爲順而不悖。
『言斯可道』,皆法言也;『行斯可樂』,皆善行也。
『德義可尊,作事可法』,所以表儀於民。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德克於内,故禮發於外,美之至也。
以此臨民,則民畏其敬而愛其仁,則其儀而象其行。
故以德教先民,而無不成;以政令率民,而無不行。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言其德之見於外也。
」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緻其敬,玄宗曰:「平居必盡其敬。
」〇司馬光曰:「恭己之身,不近危辱。
」養則緻其樂,玄宗曰:「就養,能緻其懽。
」〇司馬光曰:「樂親之志。
」病則緻其憂,玄宗曰:「色不滿容,行不正履。
」喪則緻其哀,玄宗曰:「擗踴哭泣,盡其哀情。
」祭則緻其嚴。
玄宗曰:「齋戒沐浴,明發不寐。
」〇司馬光曰:「嚴,猶慕也。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玄宗曰:「五者闕一,則未爲能。
」事親者居上不驕,玄宗曰:「當莊敬以臨下也。
」爲下不亂,玄宗曰:「當恭謹以奉上也。
」〇司馬光曰:「亂者,幹犯上之禁令。
」在醜不爭。
玄宗曰:「醜,衆也。
爭,競也。
當和順以從衆也。
」〇司馬光曰:「醜,類也,謂己之等夷。
」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玄宗曰:「謂以兵刃相加。
」〇司馬光曰:「爭而不已,必以兵刃相加。
」此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玄宗曰:「三牲,太牢也。
孝以不毀爲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雖日緻太牢之養,固非孝也。
」〇司馬光曰:「三牲,牛、羊、豕,太牢也。
三者不除,憂將及親,雖日具太牢之養,庸爲孝乎?」〇範祖禹曰:「『居則緻其敬』者,舜『夔夔齋慄』,文王『朝於王季日三』是也。
『養則緻其樂』者,舜以天下養,曾子養志是也。
『病則緻其憂』者,武王養疾,『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是也。
喪與祭,孝之終也,備此,然後能事親。
『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皆恐危其親也。
居上而驕,則天子不能保四海,諸侯不能保社稷,故亡。
爲下而亂,則入刑之道也。
在醜而爭,則興兵之道也。
孝莫大於寧親,三者不除,災